關鍵詞:冰核 積云 華北平原
摘要:利用包括雙參數化微物理方案的云分辨的WRF模式(簡稱CR-WRF),對2014年8月24日發生在華北平原地區的一次積云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CR-WRF模式比較全面地考慮了氣溶膠粒子的活化過程,對不同氣溶膠的不同核化方案進行了參數化,包括云凝結核(CCN)的核化、冰核(IN)的均質和異質核化等,令其濃度分為HCCN,MCCN和LCCN三個等級,分別對應數密度為9000 cm^-3,900 cm^-3和90 cm^-3的情況下,考慮黑碳氣溶膠(BC)作為IN,將其數濃度從2 cm^-3增加至2000 cm^-3,并且在CCN濃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BC的濃度探討積云微物理過程對IN的響應。模擬結果表明:在LCCN條件下,BC濃度很低的時候冰晶數濃度大于HCCN情況下的冰晶濃度。隨著BC濃度的不斷增加,冰晶粒子數濃度在HCCN條件下迅速增長,并超過了LCCN和MCCN情況下的冰晶數濃度。這是由于LCCN條件下,BC濃度較低時云內過飽和水汽含量高于HCCN情況下的含量,從而形成了較多的冰晶粒子;而隨著BC濃度的不斷增加,在HCCN條件下的上升氣流逐漸大于LCCN條件下的上升氣流,因此在HCCN條件下的冰晶得以迅速增長。隨著BC濃度的增長,云滴數濃度沒有明顯的變化;而云滴有效半徑呈現出隨BC濃度的增長而減小的趨勢。這是由于BC對云滴粒子的形成沒有較大貢獻,隨著BC的增加云內上升氣流增強,導致云滴粒子有效半徑減小。此外,對流中心上升速度隨BC濃度的增長而增長;與此同時,下沉速度在LCCN情況下隨BC濃度的增長而增長,在HCCN和MCCN情況下則隨BC濃度的增長而減小。由此得出以下結論:在LCCN條件下由于云滴粒子的核化過程較低,因此對冰晶的異質核化過程提供了足夠的水汽,使得在BC濃度很低的情況下冰晶數濃度大于HCCN和MCCN的條件。由于相變過程會不斷地釋放潛熱,使云內對流中心上升氣流增大,下沉氣流減弱,并產生更多粒徑較小的云滴粒子,從而起到抑制?
地球環境學報雜志要求:
{1}摘要的內容均應在正文中出現,不能出現摘要中提到的內容正文中沒有論述的情況。
{2}審稿來稿文責自負。本刊對來稿實行同行評議;對稿件處理有不同意見時作者可書面申請復議。作者如欲改投他刊,請務必聯系本刊,否則視為一稿多投。
{3}文稿要求觀點新穎獨到,具有學術參考價值或實務指導意義。
{4}標題,序數后用實心黑點,如“1.”“2.”“3.”,左側空二字符。
{5}作者署名及工作單位:姓名置于篇名下方。作者工作單位應標明全稱,所在省、市(縣)名及郵政編碼,加圓括號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