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問數詞 幾所 幾許 源形式
摘要:東漢時期出現的“幾所”詢問人或者物的數量,到南北朝時期“幾許”取代“幾所”。“幾許”的句法分布不但比“幾所”要廣,而且語義也向抽象化方面擴展。“幾許”用在形容詞之前,近于詢問性狀的“多么”,是由數量域向鄰近性狀域的映射;“幾許”用在感嘆句謂詞性短語前,具有強調性狀程度的功能,這是語法、語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幾所”“幾許”的“幾”雖然就是上古以來的問數詞“幾”,但由于前者有來源結構的語義或功能存留,因此有別于主要語素“幾”。“幾所”“幾許”的來源結構是“X所/許”數量表達式,由這一表達式變化為“幾所”“幾許”,屬于語言表達范疇內由陳述到疑問的演變。基于源表達式、由變化表達范疇而形成新的語言形式,是值得重視的語言演變路徑。
古漢語研究雜志要求:
{1}引用國際組織機構報告時,應標明機構名,報告名,編號,第幾頁或第幾段,但聯大決議和安理會決議等可略去機構名和報告名,直接在UN Doc.后標出文件編號。
{2}本刊實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對來稿一律進行詳細登記,并及時送審。
{3}文稿內容力求充實、論點鮮明,文字精練,資料和數據正確可靠。
{4}中文標題一般不超過20字,正文層次標題應簡短明確,可不編號;如需編號,各層次一律用大寫數字連續編號,依次為:一、(一)、1、(1)等。
{5}中文摘要(200字以內)與英文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