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7:45: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農藥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除草劑藥害產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藥不對路
除草劑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和選擇性,其防除對象有一定的范圍,一旦用錯就會產主藥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麥田使用防除闊葉雜草的除草劑,如果錯用于棉花、瓜菜等,就會產生藥害。如果把滅生性除草劑草甘膦或克蕪蹤錯誤地當成選擇性除草劑使用,噴到作物上,也會產生藥害。
2.2用藥時間不當
除草劑的適用期是很嚴格的,有些除草劑只能是播種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會產生藥害。有的除草劑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較大時用就會產生藥害。如麥田除草劑用在春天防除雜草,必須在小麥苗期至拔節前使用,小麥拔節后再用就會發生藥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會產生藥害。
2.3隨意加大用藥量
除草劑的使用量是有規定的,任意加大用藥量也會造成藥害。當前農民在購買和使用除草劑時,為了保證除草效果,隨意加大用藥量,這勢必造成一定的藥害。
2.4環境不適
除草劑的使用是有一定環境條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劑用于砂性土地,則很容易產生藥害,特別是水溶性大、移動性強的除草劑。在溫度過高或低溫時作物抗逆性差,此時使用除草劑也易造成藥害。不同作物品種對除草劑敏感性也有差異,敏感性強的品種也容易產生藥害。在大豆田應用甲草胺、異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時,噴藥后如遇低溫、多雨、寡照、土壤過濕等,會使大豆幼苗受害,嚴重時還會出現死苗現象。
2.5土壤殘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長、殘留時間久的除草劑易對輪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傷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馬津或阿特拉津,對后茬大豆、甜菜、小麥等作物有藥害;大豆田施用廣滅靈、普施特、氟樂靈、氟磺胺草醚,對后茬小麥、玉米有藥害;小麥田施用綠黃隆,對后茬甜菜有藥害。此種現象在農業生產中易于發生而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6藥械性能或清洗不徹底
如多噴頭噴霧器流量不一致、噴霧不均、噴幅連接帶重疊、噴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噴液量過多,使作物受害。用過除草劑的噴霧器,沒經徹底清洗,又噴殺蟲劑或其他藥劑,往往致使敏感作物發生“二次藥害”。
2.7霧滴揮發與漂移
高揮發性除草劑,如短側鏈苯氧羧酸類、二硝基苯胺類、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苯甲酸類等除草劑,在噴灑過程中,<100μm的藥液霧滴極易揮發與漂移,致使鄰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樹木受害。而且,噴霧器壓力愈大,霧滴愈細,愈容易漂移。在這幾類除草劑中,特別是短側鏈苯氧羧酸酯類的2,4-D丁酯表現得最為突出,在地面噴灑時,其霧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壯在地面噴灑時,霧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當
不同除草劑品種間以及除草劑與殺蟲劑、殺菌劑等其他農藥混用不當,也易造成藥害。如酯類除草劑與磷酸酯類殺蟲劑混用,會嚴重傷害棉花幼苗,敵稗與2,4-D丁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農藥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類藥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產生的加成效應或干擾與抑制作物體內對除草劑的解毒系統所造成的。
2.9除草劑質量差
除草劑質量差,含有一些對作物有害的物質或雜質,也會發生藥害。
2.10除草劑降解產生有毒物質
在通氣不良的稻田土壤中,過量或多次施用殺草丹會形成脫氯殺草丹,嚴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產生藥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噴藥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根據作物種類和防除對象,購買對路除草劑,依據標鑒上的說明,弄清藥劑名稱、劑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藥械檢修,做好試運轉,進行清水模擬試噴,計算好噴幅,行走速度和1噴霧器(1桶)水應噴的面積;再次,準確丈量土地面積,按實測面積計算藥量,防止藥量過大或不足。
3.2嚴格掌握用藥適期
根據除草劑的性能,播前土壤處理,播后苗前、苗期莖葉處理都必須掌握好用藥適期,如播前施藥要在播種前7d左右噴灑混土,播后苗前應在播種后3d內噴藥,莖葉處理要在苗期進行。
3.3嚴格掌握用藥量
用藥量要根據雜草密度、大小以及氣候條件等確定用藥量,特別是一些高效除草劑,必須嚴格控制用藥量,防止發生藥害。
3.4農田化除作業區要遠離敏感作物田
要根據除草劑的性能、對某種作物的敏感度確定間隔距離(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劑飄移到敏感作物上發生藥害。3.5選擇適宜環境條件用藥
要根據土壤溫度、濕度、土壤質地、整地狀況等正確選擇施藥,在大風天和炎熱中午禁止用藥。砂性土壤應適當減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藥劑稀釋
使用除草劑最好采用二次稀釋法,即先把原藥用少量水稀釋攪拌均勻,然后再按稀釋倍數加足水量,噴藥時做到均勻周到。
3.7用藥器械要徹底清洗干凈
噴過除草劑的噴霧器械要認真徹底清洗干凈,改噴殺蟲劑或殺菌劑前要用清水試噴,確定無藥害時再用。除草劑和殺蟲劑不宜混噴。
3.8注意除草劑的合理輪用
因為連年使用同一種長效除草劑有累積作用,容易造成雜草產主抗藥性或產生藥害,影響下茬作物,要合理輪用不同的除草劑。
3.9要熟悉除草劑的藥性
使用滅生性除草劑時,要在噴霧器噴頭上加戴防護罩,定向噴霧,避免將藥液噴到作物上,發生藥害。
3.10搞好藥劑試驗
在推廣使用新的除草劑之前,要搞好田間試驗,檢驗除草劑的除草效果和對農作物的安全性,防止發生藥害。
4除草劑藥害補救方法
一些農民由于缺乏除草劑使用知識和經驗,有的甚至用1個噴霧器噴用多種除草劑,因此導致除草劑藥害農作物的嚴重后果。一旦農作物受害,應及時采取相應補救措施,減輕或避免損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復沖洗
噴除草劑過量或鄰近作物的敏感葉片遭受藥害時,要立即用干凈的噴霧器裝入清水,對準受藥害植株噴灑3~5次,可清除或減少作物上除草劑的殘留量。對于一些遇堿性物質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劑,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鈉清水稀釋液噴洗作物,效果較好。對藥害連片的田塊,除進行葉面噴水沖洗外,還應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體內藥物濃度,緩解藥害。對于施藥過量的田塊,應及早灌排洗田,將大量藥物隨水排出田外,能有效減輕藥害。
4.2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動力2003;500倍或綠風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噴霧器噴在作物葉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針對藥害性質,應用與其性質相反的藥物中和緩解。如小麥、水稻噴施2,4-D丁酯過量時,可噴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釋液,用量為600~750kg/hm2,噴后7d,莖葉生長即恢復正常,比未噴施赤霉素的增產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長季節和對肥料的需要,適當增加肥量,結合澆水追施速效化肥。除進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還要葉面噴灑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對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抗藥害能力有顯著效果。
4.4加強中耕松土
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并非禁用農藥和化學肥料,關鍵是要科學合理施用。在使用農藥時要防控結合,力求既能防治病蟲害,又能控制農藥留量不超標,即采用綜合技術措施,預防為主,創造有利于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生態條件,科學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使作物中的農藥殘留量低于國家的標準。
在無公害栽培過程中要采取下列幾項措施:
一、種子選用優良抗病品種。優質種子應是品種純正、發芽率高、生活力強、成熟飽滿、不染病蟲、無雜質。抗耐病蟲害的良種。并且在播種前,應該進行種子浸種、低溫、變溫、催芽處理,以便幼苗出土迅速,生長茁壯。
二、選擇適宜栽培地點。選擇一個無公害生產所需的良好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種植地點應遠離工廠,礦山等污染源,并且光照充足,水質要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有機肥料來源充足。
三、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安排品種布局。輪作倒茬可以利用不同作物對養分需求的互補性,得到充足的養分,減少肥料用量,同時還可以更換病蟲寄主,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用量,提高作物的質量。避免同種作物連作,合理搞好間作套種,根據不同作物品種對光照、水分、肥料的不同要求,采取立體種植;提倡深溝高廂栽培,避免田間積水,及時清除病、蟲、殘株,保持田園清潔。
四、科學安排種植茬口。應根據作物特點及病蟲害發生規律,將作物主要生長期安排在病蟲危害較輕的季節,躲避病蟲的危害。
五、合理施肥。無公害生產的肥料施用,應掌握土壤中養分的輸入輸出相平衡的原則。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并且要充分腐熟,以減少致病菌和蟲卵的帶入,追肥要以腐熟糞尿為主,多元復合肥為輔,防止過多追施氮肥;掌握適當的施肥時間,在采收前,不能施用各種肥料。尤其是直接食用的葉類作物,更要防止化肥和微生物的污染。最后一次追肥必須在收獲前30天進行。
近年來隨著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的增大,蔬菜品種的增多,保護地蔬菜病蟲種類越來越多,發生面積越來越大,為害損失日趨嚴重,防治難度加大,已成為保護地蔬菜生產的重要障礙。在防治工作中,要搞好預防,綜合運用農業、生態、物理、生物及化學等防治手段,才能切實控制好保護地蔬菜病蟲害。
一、農業防治
1、及時清園、曬土及土壤消毒。冬季種植蔬菜之前清潔保護地前茬植物殘體及雜草,消滅枯枝落葉及雜草上的病菌和蟲卵,通過日光暴曬消滅在土壤中越冬的蟲卵。搞好保護地土壤消毒措施,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蟲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蟲為害。土壤消毒重點是苗床,可用電熱消毒,即用電熱線溫床育苗時,播種前升溫到55 ℃,處理2小時。也可用甲醛、棉隆、福美雙、多菌靈等藥劑處理。大面積土壤消毒最好是在高溫季節,棚室拉秧后利用太陽能進行日光消毒農業論文,對各種土傳的真菌、線蟲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盡量選用抗病蟲品種。雖然目前的抗病蟲品種遠不能完全滿足保護地蔬菜生產的需要,但黃瓜、番茄等蔬菜已有相當數量的抗病品種供選用,應根據當地的生態條件,針對性的選用抗病蟲品種,發揮抗病蟲品種的作用。
3、搞好種子處理。多種病害可通過種子傳播,種子處理可消除種子上附帶的病菌,減少初侵染源。種子處理的方法有干熱處理、溫湯浸種、藥劑浸種、藥劑拌種等。如防治番茄早疫病,茄子褐紋病可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鐘或用退菌特600倍液浸種20~30分鐘,撈出后用溫水沖洗5~6次。
4、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如實行用地與養地的綜合體系,合理輪作、間作、套作。長期連作會導致作物產生自毒作用,如黃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較強,一般連作易引起土傳病害加重。輪作時禁止相同科、屬的作物輪作,協調用地與養地的關系。大蒜、小蔥根系分泌物質具有殺菌作用,可在休閑期種植小蔥、大蒜。
4、培育壯苗,減輕病蟲危害。采取的措施有:①異地或客地育苗。②護根育苗,可采用營養缽、穴盤、營養土育苗等。加強苗期管理,提高幼苗的抗病抗蟲能力,移栽時淘汰弱病苗,保證壯苗定植。
5、推廣嫁接防病技術。對于冬春季保護地難以防治的瓜類枯萎病、茄子黃萎病等可采用嫁接的方法控制病害。嫁接育苗主要是預防土傳病害,增強植株的長勢,提高抗寒、抗旱能力。如用黑子南瓜等做砧木嫁接,防治黃瓜枯萎病;用葫蘆、超豐F1等做砧木嫁接西瓜,防治枯萎病;用云南野茄、山西野茄等做砧木嫁接,防治茄子黃萎病。
二、生態防治
合理調控設施環境,使之不利于病害的生長,有利于蔬菜的生長從而達到防病高產的目的。
1、保護地土壤溫濕度和空氣濕度調控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利用保護地的特殊環境,采用放風、閉棚等措施來調控溫濕度。覆蓋地膜,加強通風可提高土壤濕度,降低空氣濕度。加上充足的光照、利學的通風透氣等措施,不打藥或少打藥就可控制多種病害發生為害。如高溫殺菌抑菌,黃瓜棚變溫管理,可控制霜霉病蔓延等。
2、保護地內氣體調控。保護地蔬菜有機肥不足時,可施二氧化碳肥,作物生長需二氧化碳濃度在800×10-6~1000×10-6。因此,在中午氣溫較高時應打開通風口使空氣流通,把保護地內的有毒氣體如氨氣、乙烯、二氧化硫等放出去,以免蔬菜受氣害。
3、光照的調控。根據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適時揭棚進行光照調控。
三、物理防治
1、利用溫度如溫湯浸種、高溫土壤消毒等措施。如用50~55℃溫水進行溫燙浸種10~20分種,可殺死粘附在種子表面的病菌。
2、根據害蟲具有特殊的趨性誘殺害蟲。如用黃板誘殺粉虱、斑潛蠅和蚜蟲等。
3、人工捕殺。在田間農事操作時發現蔬菜上害蟲所產的卵及剛孵化的幼蟲應及時摘除。
四、生物防治
包括保護利用自然天敵農業論文,人工養殖釋放天敵,從外地引種利用及施用生物制劑等。目前比較成功的生防技術較多,如釋放麗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廣眼蜂防治棉鈴蟲、菜青蟲等害蟲;用Bt乳劑、青蟲菌等防治各類鱗翅目幼蟲;用瀏陽霉素防治各種害螨;阿維菌素防治各種害螨、斑潛蠅、小菜蛾、菜青蟲等害蟲;用農抗120防治各種蔬菜白粉病、炭疽病、西瓜枯萎病;用83增抗劑防治茄果類蔬菜病毒等。
五、化學防治
由于在保護地蔬菜上病蟲害種類多、為害重,化學農藥使用量大,如果用藥不合理,不僅影響防治效果,而且增加蔬菜上的農藥殘留,危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冬春季保護地使用化學農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嚴禁在蔬菜上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等。
2、根據保護地蔬菜病蟲害發生情況盡量少用藥或不用藥。即使用藥也選用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或用生物農藥,以達到減少污染或無污染的目的。而且要控制用藥次數和掌握用藥時間,如常用于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的托布津和防治銹病、霜霉病和葉斑病的百菌清,整個生育期最多用藥次數不超過3次,最后1次用藥時間距采收應不少于15天。用于防治害蟲的敵百蟲、辛硫磷和溴氰菊酯等農藥,全生育期最多用藥次數也不能超過3次,最后1次用藥時間距采收應不少于7天。
3、掌握科學的施藥技術。加強保護地病蟲情況調查,掌握病蟲發生動態,適時防治,切忌盲目打藥。正確掌握農藥使用劑量和濃度,注意輪換、交替用藥,防止單一使用一種農藥,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大力推廣應用煙劑、粉塵劑等高效劑型。
當前,無公害蔬菜已成為蔬菜市場上的一大亮點,倍受消費者青睞。然而,制約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因素很多,致使無公害蔬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如何在蔬菜生產中正確選用農藥、科學防治病蟲害,已成為發展無公害蔬菜的關鍵問題。
1 科學選用農藥
1.1 首選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
微生物農藥或生化農藥(農用抗生素)和植物源農藥既能防病治蟲,又不污染環境和毒害人畜,且對農田自然天敵安全,害蟲也不會產生抗藥性。如蘇云金桿菌制劑(Bt)、井岡霉素、春雷霉素、農用鏈霉素、農抗120、噴可殺、蓖麻油酸煙堿、綠神花寶等。
1.2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農田自然天敵殺傷力小的化學農藥,且限量使用。如敵百蟲、殺滅菊酯、辟蚜霧、克螨特、功夫乳油、波爾多液、DT、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乙磷鋁、硫酸鋅、磷酸三鈉、弱病毒疫苗N14、高錳酸鉀等。
(2)有針對性地選用中等毒性農藥。在使用低毒農藥無法撲滅暴發性病蟲害的情況下,可以選用中等毒性農藥,但使用這類農藥必須注意2點:一是要嚴格按照農藥安全使用規程要求施藥,不能隨便增加藥液濃度和施藥次數;二是要選擇其中毒性相對較低的藥劑,如殺蟲雙、好年豐、巴丹等。
(3)嚴禁選用高毒、高殘留、致癌、致畸和致突變(兩高三致)的化學農藥。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樂果、殺蟲脒、殺撲磷、六六六、DDT、甲基異柳磷、磷化鋅、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機汞制劑等。有些農藥雖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殘留時間長,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殺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藥1年后作物中仍有殘留。
(4)選用特異性昆蟲生長調節劑。如滅幼脲、農夢特、伏樂得、抑太保等,這類農藥的殺蟲機理是抑制昆蟲正常的生長發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從而發揮很高的殺蟲作用,且對人畜毒性很低。
1.3 要推廣土農藥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廠化生產的、且非藥劑性物質來控制病蟲的發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劑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煙草水(石灰2份、煙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一晝夜過濾而成)等,對蚜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氫銨加水15kg噴霧,可防治黃瓜霜霉病;噴施1.5%~2.0%的過磷酸鈣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鈴蟲、煙青蟲等;將自然死亡的菜青蟲、棉鈴蟲等鱗翅目昆蟲幼蟲搗爛加水稀釋后過濾,噴霧可防治菜青蟲、地老虎等多種鱗翅目害蟲;將20~30g大蒜洋蔥頭搗碎成泥狀,加10kg水,取過濾液噴霧,對蚜蟲、紅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 科學施用農藥
2.1 準確診斷,對癥下藥
在正確診斷農作物所發生的病害和蟲害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農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選用合適的農藥類型和劑型。如撲虱靈對白粉虱若蟲有特效,而對同類害蟲蚜蟲卻無效;劈蚜霧對桃蚜有特效,對瓜蚜則效果很差;甲霜靈(瑞毒霉)對各種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對白粉病幾乎無效。在防治保護地病蟲害時,為了降低棚內濕度,可選用煙霧劑或粉塵劑。高溫條件下使用硫制劑防治瓜類蔬菜葉螨、白粉病,容易產生藥害。
2.2 把握關鍵,適期用藥
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和危害規律,嚴格掌握最佳防治時期,適時用藥。如蔬菜播種或移栽前,應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處理及藥劑拌種等措施;當蚜蟲、螨類等點片發生,白粉虱發生密度較低時采取局部施藥。一般情況下應于上午用藥,夏天應于下午4時后用藥。
2.3 控制藥量,調適濃度
不同蔬菜種類、品種和不同生育階段的耐藥性常有差異,要根據農藥的毒性及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結合氣候、苗情等,嚴格掌握用藥量和配制濃度,防止造成藥害及對天敵的殺傷,只要把病蟲害控制在經濟損失允許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對于抗病品種或輕發時只需用粉銹寧45~75 g/hm2(有效成分),而對于感病品種或重發生時則要105~150 g/hm2。此外,提倡運用隱蔽施藥(如拌種)或高效噴藥(如低容量細霧噴施)等施藥技術,并且提倡不同類型、種類的農藥合理交替和輪換使用,可提高藥劑的利用率,減少施藥次數,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從而降低用藥量,減輕環境污染。
2.4 科學混配,兼治病蟲
采用混合用藥技術,達到一次施藥控制多種病蟲危害的目的。但農藥混配要以能保持原藥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產生化學反應并保持良好的物理性狀為前提。一般各種中性農藥之間可以混配,中性農藥與酸性農藥可以混配,酸性農藥之間可以混配,但堿性農藥不能隨便與其他農藥(包括堿性農藥)混用;微生物殺蟲劑(如Bt)不能與殺菌劑及內吸性強的農藥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藥效。
2.5 有效間隔,確保安全
最后一次用藥時間距蔬菜采收日期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天數,防止蔬菜產品中殘留較多的農藥。一般夏季至少為6~8d、春季至少為8~11d、冬季則應在15d以上。
參考文獻
[1] 張謙,胡有志.無公害蔬菜生產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5(9):5.
[2] 李林峰.無公害蔬菜生產中農藥選擇及使用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05(3):23.
[3] 林美華,余家和,林弟縱.城郊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經驗淺談[J].上海蔬菜,2005(6):8-9.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們開始關注蔬菜的質量問題。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重茬、導致蔬菜病蟲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總產量損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蟲害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由于大量持續的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蔬菜病蟲對化學農藥產生抗藥性,菜農只能加大農藥的使用量,農藥使用和依賴程度呈現出惡性循環。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突出。本人就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和消費者減少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紹,并提出相應的對應對策。
一、蔬菜農藥殘留的概念
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農藥殘留問題是隨著農藥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而產生的。目前使用的農藥,有些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質,而一些有機氯類農藥卻難以降解,是殘留性強的農藥。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會直接危及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肝、腎等重要器官。同時殘留農藥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度后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農藥殘留對人類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國對農藥的施用都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作了規定。
二、蔬菜農藥殘留標準
目前,我國與蔬菜有關的強制性國家標準35項,涉及農藥殘留指標58項,農藥52種,名稱如下:對硫磷、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克百威、涕滅威、六六六、敵敵畏、DDT、樂果、殺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敵百蟲、亞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酯、聯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靈、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蟲脲、滅幼脲、雙甲脒、敵菌靈、異菌脲、代森錳鋅、滅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靈、伏殺硫磷、2、4D。
三、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
目前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居世界首位。其中劇毒的有機磷類農藥年使用量約占70%,毫克級的有機磷類農藥即可致人畜于死地。當農藥殘留在人體中達到一定的數量,不為人體所分解時,將無法避免地發生各種病變。急性中毒,導致死亡、終身殘疾。亞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兒)和致基因突變(損傷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不可逆誘變的作用),損害人體的重要臟器。慢性中毒,農藥殘留更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經、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兒童成長發育,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破壞人體器官生理功能,內分泌紊亂,引起婦女經血失調及面部生出各種斑痕。引發中老年人各種疾病。
四、減輕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
農藥殘留有兩種形式,一是附著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種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農藥直接進入蔬菜、水果的根莖葉中。以下幾種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農藥殘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農藥品種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難溶于水,此種方法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農藥。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殘留農藥基礎方法。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流水沖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處理是現在應用較多的一種降解農藥的手段。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水中有極強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發生還原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單原子氧(O)和羥基(OH?),瞬問可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質。它可選擇性的與化合物中雜原子發生反應,主要使農藥分子化學鍵斷裂,生成小分子產物揮發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農藥本身含有雜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僅能夠破壞馬拉硫磷、樂果等有機物分子結構中的烯炔、炔烴等碳鏈,而且對其基團有著強烈的氧化作用。這種打斷連接鍵和基團氧化的雙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質的分子結構發生徹底改變,從而起到解毒、降解農藥殘留的作用。
3、堿水浸泡法
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農藥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類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將表面物污沖洗干凈,浸泡到堿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堿面5-10克)5-1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3-5遍。
4、有機磷降解酶
有機磷降解酶可與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表面殘留的農藥發生化學反應,能破壞劇毒成分的結構,使劇毒農藥瞬間變為無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達到果蔬的迅速脫毒,這種降解酶做成的洗滌液對環境不會有二次污染。使用發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劑能有效去除農作物表面的農藥殘留污染,而且酶促反應速度快,專一性高,酶與底物作用不需要攝入機制。
上述幾種化學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農藥殘留,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對象和范圍,我們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以達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偉,高曉娟.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及預防控制對策.食品與藥品,2005年。
[2]謝惠波,李仕護.蔬菜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5[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們開始關注蔬菜的質量問題。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重茬、導致蔬菜病蟲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總產量損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蟲害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由于大量持續的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蔬菜病蟲對化學農藥產生抗藥性,菜農只能加大農藥的使用量,農藥使用和依賴程度呈現出惡性循環。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問題突出。本人就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和消費者減少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紹,并提出相應的對應對策。
一、蔬菜農藥殘留的概念
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農藥殘留問題是隨著農藥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而產生的。目前使用的農藥,有些在較短時間內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成為無害物質,而一些有機氯類農藥卻難以降解,是殘留性強的農藥。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會直接危及人體的神經系統和肝、腎等重要器官。同時殘留農藥在人體內蓄積,超過一定量度后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農藥殘留對人類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國對農藥的施用都進行嚴格的管理,并對食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作了規定。
二、蔬菜農藥殘留標準
目前,我國與蔬菜有關的強制性國家標準35項,涉及農藥殘留指標58項,農藥52種,名稱如下:對硫磷、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樂果、克百威、涕滅威、六六六、敵敵畏、DDT、樂果、殺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敵百蟲、亞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順式氰戊菊酯、聯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靈、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蟲脲、滅幼脲、雙甲脒、敵菌靈、異菌脲、代森錳鋅、滅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靈、伏殺硫磷、2、4D。
三、蔬菜農藥殘留的危害
目前我國農藥年用量為80-100萬噸,居世界首位。其中劇毒的有機磷類農藥年使用量約占70%,毫克級的有機磷類農藥即可致人畜于死地。當農藥殘留在人體中達到一定的數量,不為人體所分解時,將無法避免地發生各種病變。急性中毒,導致死亡、終身殘疾。亞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兒)和致基因突變(損傷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不可逆誘變的作用),損害人體的重要臟器。慢性中毒,農藥殘留更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經、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兒童成長發育,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導致神經系統失調,破壞人體器官生理功能,內分泌紊亂,引起婦女經血失調及面部生出各種斑痕。引發中老年人各種疾病。
四、減輕蔬菜農藥殘留危害的方法
農藥殘留有兩種形式,一是附著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種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農藥直接進入蔬菜、水果的根莖葉中。以下幾種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農藥殘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農藥品種主要為有機磷類殺蟲劑,有機磷殺蟲劑難溶于水,此種方法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農藥。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殘留農藥基礎方法。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流水沖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處理是現在應用較多的一種降解農藥的手段。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在水中有極強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發生還原反應,產生氧化能力極強的單原子氧(O)和羥基(OH),瞬問可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質。它可選擇性的與化合物中雜原子發生反應,主要使農藥分子化學鍵斷裂,生成小分子產物揮發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農藥本身含有雜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僅能夠破壞馬拉硫磷、樂果等有機物分子結構中的烯炔、炔烴等碳鏈,而且對其基團有著強烈的氧化作用。這種打斷連接鍵和基團氧化的雙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質的分子結構發生徹底改變,從而起到解毒、降解農藥殘留的作用。
3、堿水浸泡法
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農藥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類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將表面物污沖洗干凈,浸泡到堿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堿面5-10克)5-1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3-5遍。
4、有機磷降解酶
有機磷降解酶可與蔬菜、水果等農產品表面殘留的農藥發生化學反應,能破壞劇毒成分的結構,使劇毒農藥瞬間變為無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達到果蔬的迅速脫毒,這種降解酶做成的洗滌液對環境不會有二次污染。使用發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劑能有效去除農作物表面的農藥殘留污染,而且酶促反應速度快,專一性高,酶與底物作用不需要攝入機制。
上述幾種化學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農藥殘留,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對象和范圍,我們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以達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偉,高曉娟.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及預防控制對策.食品與藥品,2005年。
[2]謝惠波,李仕護.蔬菜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05[5]。
“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按照這一要求,2007~2008年陽信縣鴨梨研究所研究開發了“陽信鴨梨病蟲害農藥減量控制技術”。該項技術的應用,使鴨梨園全年噴藥防治病蟲害的次數由以前的17次減少到10次以內,用藥量減少30%左右,節約成本40%以上;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全部達到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準。現將其技術要點報告如下。
1 農業和人工防治措施
該項措施通過增強樹勢以提高果樹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破壞病蟲棲息場所、阻隔病蟲侵染等,可以間接、有效地控制病蟲危害。
1.1 增施有機肥
增施基肥能促進梨樹生長,增強樹勢,提高梨樹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在項目區,按照鴨梨生產技術標準,每666.7m2施腐熟有機肥3~4t,合理使用速效化肥,梨樹表現樹勢健壯,葉色濃綠,梨黑星病、輪紋病和黃葉病的發生率比不使用有機肥梨園低30%~40%。
1.2 剪除病蟲枝
合理修剪可以改善光照和通風條件,從而減輕病蟲害發生。冬剪時剪除柞蟬產卵的枝條、爛果病的病僵果和病果臺;新梢生長期及時剪除梨黑星病的病梢;當新梢長10cm以上時,及時剪除梨莖蜂的產卵梢,并將剪下的病蟲枝、葉、果收集起來,帶出園外,集中銷毀,防止病蟲擴散,對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危害有良好效果。
1.3 刮除老翹皮并清掃枯枝落葉和病果
許多病菌如梨黑星病、輪紋病和某些害蟲如梨木虱、黃粉蟲、康氏粉蚧等都在樹皮及樹下的枯枝落葉、病果或雜草中越冬。因此,在梨樹落葉后,刮除老樹皮,清掃落葉、舊紙袋和病果,帶出園外,集中銷毀,是降低梨樹病蟲危害程度的經濟有效的措施。
1.4 落葉后翻樹盤
落葉后翻樹盤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生長的作用,也可將在土中越冬的部分象鼻蟲、梨實蜂和梨網蝽等害蟲翻至土表,經冬季風吹日曬和冷凍使其死亡或被鳥類啄食,可以顯著減輕其發生危害。
1.5 果實套袋
果實套袋可顯著降低鴨梨果實黑星病、輪紋病病果率。我縣各梨園果實套袋率均在95%以上,對防治病蟲害起到了明顯作用。
2 物理防治
根據一些主要害蟲的趨光、趨色習性,采取物理機械方法進行防治,效果顯著。在實施過程中,應安排專人定時檢查、記錄害蟲發生和防治情況,及時改進或補充等,以強化防治效果。
2.1 黃色粘蟲板
梨莖蜂在鴨梨開花期出蟄危害新梢。由于該蟲害遷移性強,人工捕捉成蟲、剪除被害新梢等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而梨樹花期又不宜噴布化學農藥,因而防治較為困難。多年來,每年梨莖蜂發生株率達100%,一般蟲梢率達30%~40%,嚴重園片高達80%。2008年梨樹花期,我們在200hm2鴨梨核心試驗區園片每666.7m2掛黃色粘蟲板8~10張,共掛放粘蟲板20000張,取得較好效果,梨樹蟲梢率比試驗區外減少了40%~60%。
2.2 粘蟲膠
梨樹謝花后,在樹干分枝以下,纏1圈3.5cm寬的膠帶(光滑的樹干可以不纏膠帶),然后在膠帶上涂抹果樹粘蟲膠,涂抹寬度2cm~3cm,可以黏住黃粉蚜、康氏粉蚧若蟲等,減輕其危害。在70hm2試驗區的應用結果表明,此舉可以降低黃粉蚜、康氏粉蚧入袋危害率24個百分點。
2.3 殺蟲燈
5~9月份,項目區內每6.67hm2梨園懸掛1盞殺蟲燈,每天20:00開燈,6:00關燈,對黃刺蛾、金龜子、茶翅蝽等均有殺傷效果。
3 化學防治
3.1 選用無公害化學農藥
在鴨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按照國家生產無公害食品用藥標準,選用礦物源農藥石硫合劑、波爾多液;植物源殺蟲劑苦參堿、印楝索、阿達克5號、吡蟲啉;微生物源藥劑阿維菌素以及低毒低殘留辛硫磷、菌毒清、新星、百菌清等藥劑。
3.2 掌握關鍵用藥時期
對防治梨木虱、黃粉蚜、康氏粉蚧等主要害蟲,根據其發生規律,抓住關鍵時期用藥,如防治梨黃粉蚜在謝花后2周及套袋前用藥等,防治效果良好。
3.3 嚴格控制農藥使用濃度和次數
在有效濃度范圍內盡量用低濃度進行防治,如用10%吡蟲啉防治梨木虱,有效濃度2000~4000倍,第一年選用低濃度4000倍,而不應用高濃度2000倍;限制使用次數,如辛硫磷和菊酯類農藥每年只使用1次均可避免害蟲迅速產生抗藥性,取得良好防效。
3.4 交替使用化學農藥
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藥,或有機合成農藥與無機農藥交替使用,如甲基托布津與波爾多液交替使用,可避免單一用藥產生的抗藥性,提高對梨輪紋病的防治效果。
自上世紀30年代初,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提高土壤的滲水性,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產成本,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術,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便于澆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從而減少了水蝕,保護了土壤。
2.3.2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2001)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抑制營養生長;后期補充灌溉,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水,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大豐市近幾年桑樹病蟲的發生已得到有效控制,無較大范圍的桑樹病蟲發生,特別是各蠶種生產單位所轄桑園的病蟲危害已得到根本治理,桑園全年基本做到無病蟲發生。從全市調研及各地蠶業工作者的反映來看,發生危害的主要桑樹害蟲有桑螟、桑尺蠖、野蠶、桑象蟲、桑薊馬、桑葉螨、桑毛蟲、艾枝尺蠖、天牛、桑卷葉蛾、蝸牛等,桑樹病害有桑疫病、桑膏藥病、桑枝菌核病、桑擬干枯病等。20世紀80~90年代危害成災的桑癭蚊得到有效控制,曾經為害猖獗的桑黃化型萎縮病已經得到控制。
1桑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誤區及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化學農藥一直作為桑樹治蟲的快速高效好方法,平常的桑樹病蟲防治一般都是指化學防治,它以殺蟲廣譜、成本低廉、防治效果好而深受蠶業工作者的歡迎。但不可否認的是,濫用化學防治這一手段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得害蟲種群變化頻繁,種類增加,數量增多,用藥次數越來越多,用藥濃度越來越高,出現桑樹藥害及蠶兒中毒、害蟲抗藥性、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1.1桑樹病蟲預測預報機制的不健全
大豐市在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的蠶桑生產市縣都建立了桑病蟲測報站,在桑樹病蟲預報與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縣鎮蠶業做出了貢獻。近年隨著蠶區轉移,機構變動,人員外流、經費不足等原因,除大豐市的測報站運轉正常外,其他地區大多運作艱難,有的已名存實亡停止了此項工作。
1.2化學防治功效的無限擴大
目前桑樹病蟲防治的主導思想是“治早、治小、治了”,在這一樸素的防治原則指導的誤區中,造成了防治過程中盲目用藥,隨意提高藥物濃度,天敵被大量殺死,害蟲抗藥性增強,其主要特點有:①桑樹病蟲暴發的頻率增強;②新的桑樹病蟲品種層出不窮;③桑樹病蟲的發生向二頭即春期、冬季延伸,春期桑樹病蟲發生提前,而害蟲越冬則推遲,這當然與近年來災害性氣候頻繁發生密切相關;④主要害蟲由體形大的向體形大蟲、小蟲同步發展,如有較強隱蔽習性、1年發生多代、繁殖率高的桑薊馬、紅蜘蛛等刺吸式害蟲,天牛類等蛀干性害蟲發生日趨增多。
1.3桑樹病蟲防治用藥的篩選、專用藥品的研發處于停滯狀態
蠶桑業既有桑樹生長管理(植物)又有養蠶制種(生物)的生產,防治藥劑對桑樹害蟲既要廣譜高效對蠶兒用葉安全又要殘毒期短,所以對所用農藥十分苛刻。當今植保界農藥更新日新月異,但適合蠶業生產要求的少之又少。另外,蠶業經費的短缺,使得開發與篩選桑樹專用藥品的工作停滯不前,只得幾十年一貫使用那么幾種農藥,這就是現階段桑樹病蟲防治中用藥的尷尬。
1.4對災害性氣候與桑樹病蟲發生的關聯沒有研究深度
災害性氣候本身對桑樹生長有害,同時氣象環境的變化對害蟲種群的消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紀90年代初洪水后的斜紋夜蛾的暴發,厄爾尼諾之后全年氣溫偏高、暖冬、連續陰雨等引起的害蟲基數居高難下等狀況,都是由于對氣候變化特征研究深度不夠,缺乏應對措施,從而造成蠶業生產損失的原因。
2對策
以科學的防治觀為指導思想,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手段,積極開展桑樹病蟲害的治理工作。197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生態防治的國際組織經過環境質量會議決定把害蟲“綜合防治”改稱“害蟲綜合治理”,害蟲的綜合治理的提法優于害蟲的綜合防治,因為防治是一種方法,而治理是一種管理系統。把害蟲綜合治理的原理運用到桑樹病蟲害的防治上,以桑樹為核心,根據桑樹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通過采用一系列的農業措施和栽培技術,改造桑園環境,使其對桑樹和有益生物生長發育有利而不利于害蟲和病菌的生長、發育、發展,使病蟲種群降低到經濟損害水平以下,達到保護桑樹,提高桑葉產量質量之目的。桑樹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是以農業防治為主,以生物防治(病蟲天敵在田間的自然控制)為輔,結合物理機械防治,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由于桑樹病蟲害具有突發、反復、毀滅、常發和長期等特性,因而在防治中應狠抓前期預防,控制中期發展,加強后期防治,把各種防治措施有機結合,綜合控制病蟲發生,確保蠶作安全。
2.1完善桑樹病蟲預測預報網絡
搭建信息平臺,共享資源,指導并服務生產。充分利用病蟲測報信息,對桑樹病蟲災害性事件實時監測,對暴發性病蟲實時監控,快速反應,從容應對。建立害蟲發生的預警機制,為防治工作做前期準備。確立主要、優勢害蟲,科學制定防治閾值。分析氣候環境動態,調查害蟲發生基數,根據當地桑樹病蟲檔案,抓住桑園主要發生的害蟲進行密切觀察、跟蹤,掌握其發生態勢,確立主要防治對象,兼顧防治其他害蟲。桑園中不可能僅僅只有1種害蟲發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實踐中,要以桑園田間蟲口復合發生指標來確定防治閾值。
2.2提升農業防治意識,強化農業防治措施
除草、耕翻、冬季清園、整枝修拳、束枝剪梢、挖病株、掏蛀屑、刮蟲卵等。把桑樹病蟲防治貫徹桑園管理的全過程,將桑園管理的各項工作與防病治蟲相聯結,營造“防重于治”的氛圍。
2.3應用生物防治技術
為了防治桑樹病蟲的危害,開發安全、高效的能替代化學農藥的生物殺蟲劑是防治害蟲的趨勢,當然,天敵的保護與利用也必須高度重視。
2.4科學合理地進行化學防治
在桑樹病蟲的防治中,化學防治起主導作用,應選擇防治桑樹病蟲的專用農藥。一是在目前農藥市場品牌、品種紛繁中篩選適合桑樹病蟲防治的農藥;二是根據桑樹病蟲防治特點結合家蠶對農藥的高敏感這一特性,有針對地開展桑樹病蟲防治專用農藥的研發,保證生產安全。
抓住關鍵時期,科學用藥,以最小最便捷的投入取得最好的病蟲防治效果,由于桑園建設及目前養蠶、制種的責任制形式決定了桑樹病蟲的防治必須實行統防統治,統一籌集資金,統一用藥,統一技術要求,統一防治時間,從防治時間來看,能抓住最佳防治適期,從防治空間上看,能增加防治效果,從防治措施上看,能有效避免家蠶農藥中毒。桑樹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是春季“白條治蟲”,二是夏季“白拳治蟲”,三是冬季“關門治蟲”。改進噴藥技術,提高農藥有效施用率,針對優勢害蟲的發生,選擇對口農藥,一藥兼治、混配兼治,注意桑葉正反兩面都必須噴到藥液,配藥對水應嚴格按照用藥數量和濃度標準,規范配制,保證用藥量。根據桑樹不同的生產期、地理環境、氣象條件及藥械、害蟲發生部位、農藥類別確定施藥方法。
2.5提倡應用物理機械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