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植被覆蓋 動態變化 中老緬交界區
摘要:【目的】探討中國、老撾、緬甸三國交界區2000—2015年植被覆蓋的時空分異和演化趨勢,為區內植被的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提供參考。【方法】基于中老緬交界區近16年MODIS-NDVI時序數據,借助3S技術以及均值、趨勢、變異系數、Hurst指數等統計學相關方法,從多層次多角度探究區內植被覆蓋的時空格局、演化規律、空間變異、可持續性及未來演化趨勢等特征。【結果】NDVI年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出現在2013(0.7794)和2002年(0.7259),整體呈增加趨勢,增速表現為每10年增加1.05%;NDVI月均值以3和9月為折點,呈“S”形變化特征,其值為0.6986~0.8316,并呈上升趨勢,月均增長率為0.50%;區內植被覆蓋率較高,16年NDVI均值大于0.6的高植被覆蓋區占比97.45%,多集中于熱帶雨林連片分布的山區,低于0.6的區域僅占2.55%,以各國境內主要城市中心及其外圍、山區大面積裸地和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沿線等區域為主;區內NDVI隨海拔增加表現出持續降低趨勢,高值區(NDVI≥0.6)多集中于15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2000—2015年,NDVI時間序列呈改善、退化和不變等變化趨勢的區域分別占54.06%、15.62%和30.32%,其變異系數為0.0244~0.4688,空間分布上表現為較低波動變化區域>低波動變化區域>中波動變化區域>較高波動變化區域>高波動變化區域,低波動和較低波動變化區域占比合計78.49%;NDVI時間序列呈退化區域與呈高波動變化區域具有較明顯的空間一致性,多集中于城鎮、交通要道等建設用地以及山區大面積裸地等地區;未來,區內植被覆蓋將延續過去16年變化趨勢的區域占57.15%,與過去16年變化趨勢相反的區域占41.09%;結合空間變化趨勢特征,發現研究區未來將有39.63%、29.83%和28.98%的區域植被覆蓋分別向良性、不變和惡性方向發展,1.56%的區域發展趨勢不確定。【結論】中老緬交界區植被覆蓋整體較好,16年來,區內植?
林業科學雜志要求:
{1}作者與單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數一般不超過5人,作者單位不超過3個。第一作者須附簡介,包括工作單位、地址、郵編、年齡、性別、民族、學歷、職稱、職務;其它作者附作者單位、地址和郵編。
{2}不提倡引征作者自己的未刊稿,除非是即將出版或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公開的。
{3}正文標題結構層次不宜過多,一般為二級或三級。
{4}文獻必須標明類型,文獻作者最多標三個,超過三個標前三個,后面用“等”表示。
{5}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四個部分,其中中文摘要約300字,英文摘要約600-800字。關鍵詞2至5個(中英文)。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