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觀點認為19世紀德國人對待澳大利亞原住民時,只有一種獨特的認知方式,本文辯駁的正是這一觀點。恰恰相反,實際上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和認知路徑,在某些層面它們相互矛盾。本文探討德國人類學中兩大主要且頗有影響力的范式。其中一種范式認為非歐洲的'他者'也有普遍的人性,這是基礎,因此要努力去理解'他者'的腦海世界,尤其要借助語言和文化來理解。另一范式傾向于使用一種經驗的、科學的方式來研究人類,這一范式大致可稱為'反人文主義的';它認為人類族群之間的差異關乎體格構造,是本質性的,而不是文化方面的。19世紀末期,傳教士兼人類學家卡爾·施特勞和受過醫藥學訓練的人類學家埃爾哈德·埃爾曼在澳大利亞分別使用這兩種范式,德國人類學中這兩種范式之間的差異從他們這里表現出來。
全球史評論雜志要求:
{1}稿件如有合作作者,作者總人數不得超過3人,以投稿時的合作作者署名順序為準。審稿通過之后不得變更姓名、不得改動合作署名順序。
{2}文章請勿一稿多投,審稿周期為一個月,自收到來稿一個月內郵件回復作者,如果一個月內未收到郵件回復,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3}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題名。
{4}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的文獻。
{5}摘要一般為敘述性文摘(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關鍵詞4~8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