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溝壟覆蓋 土壤水分 土壤溫度 變異系數 馬鈴薯生物量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覆蓋方式對西北旱作區農田土壤水熱和馬鈴薯生長的影響。【方法】2015-2016年連續2年設置溝壟地膜全覆蓋(DD)、溝壟地膜半覆蓋(DB)和溝壟二元覆蓋(DJ)3種覆蓋方式大田試驗,以平作不覆蓋為對照(CK),研究不同覆蓋方式下土壤水溫變異特征及對馬鈴薯生長及塊莖形成的影響。【結果】覆蓋處理全生育期0-20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DJ處理在播后70-90 d土壤保水效果最佳。覆蓋能降低0-200 cm土層土壤水分變異系數,以DJ處理的土壤水分垂直穩定性最強。與CK相比,DD處理在播后30-50 d的0-15 cm土層土壤增溫效果顯著,而DJ處理在全生育期0-25 cm土層土壤溫度表現“降溫和增溫雙重效應”。各覆蓋處理能降低0-25 cm土層土壤溫度變異系數,以DJ處理最小,其土壤溫度垂直穩定性最強。覆蓋能提高馬鈴薯出苗率和影響出苗天數,其中DD處理平均出苗天數較CK提前4.5 d,而DJ處理推遲3.5 d。馬鈴薯生育期生物量累積動態變化符合Logistic生長模型,以DJ處理生物量理論值和生長速率最大,快速生長持續期最長。通過主成分分析發現,除馬鈴薯生物量、單株薯數及畝株數等因素外,土壤水分對馬鈴薯生長的影響高于土壤溫度,是限制馬鈴薯高產的重要因子。【結論】溝壟二元覆蓋(DJ)能改善土壤水溫狀況,維持相對穩定的土壤水熱環境,利于馬鈴薯生長和塊莖產量的提高。
中國農業科學雜志要求:
{1}基金資助項目的標注請放在首頁地腳(名稱及項目編號)。
{2}對于一稿多投者,由作者自行承擔后果。
{3}計量單位和符號,一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如m2(平方米)、hm2(公頃)、kg(千克)等表示。
{4}注釋,用于對文章正文加以補充、說明,一律采用“頁下注”的形式。注號用“①、②、③……”或 “(1)(2)(3)……”。
{5}正文標題層次分級:一般不超過4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