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2 10:42: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模式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鄉村振興實踐對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積極作用
新時代大學生應擔當時代使命,在實踐中歷練成長,承擔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的任務。研究表明,廣大青年在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將會獲得自身發展的新機遇,參與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時,亦能改變青年的人生軌跡,產生嶄新的生活期望和生活追求[2]。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有助于大學生親身感受全國上下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了解各界為讓農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做出的努力,從而提高大學生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從能力培養來看,鄉村振興涉及到農業結構、鄉村文明及鄉村治理等多個問題,“在鄉村振興的各個階段,都包含培育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3]”鄉村振興的涉及面廣,需要的能力較多,以提升鄉村文明為例,這需要全面梳理鄉村中的文化形態、風俗民俗,推動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等。因此,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有助于提升其綜合能力,尤其是知識應用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等。從需求實現來看,實踐育人是連接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橋梁,只有雙方需求有效銜接,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踐育人的實效,助力社會發展。《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把青年發展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整體思考、科學規劃和全面推進,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動局面。[4]”因此,成長成才是青年最迫切的需求。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和歷史機遇是一片良好的試驗田,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領域和新業態的形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空間。
為將鄉村振興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有機結合,筆者提出“四相融通”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模式,以期實現國家發展、鄉村振興與學生成長成才同頻共振。其關鍵要素包括四個方面:課堂教學、項目孵化、實訓體驗及成果轉化如圖1所示。
(一)課堂教學
為使得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更科學開展,課堂教學設置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接地氣”,高校在遵守教育教學規律的同時,挖掘科學技術和鄉村振興發展的契合點,把握社會熱點搭建一條連接高等教育和鄉村振興社會發展兩端的知識供應鏈,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教育模式。二是“重交叉”,推動知識供應鏈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使學生不僅專精于一門學問,而是能跳出學科壁壘,多角度、多渠道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例如將規劃設計、生態環境等多學科專業知識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發展聯系緊密,解決復雜綜合問題。三是“促協同”,構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發展的“大思政”格局,貫通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幫助學生在解決鄉村振興問題時提升政治素養、理論素養。
(二)項目孵化
為了解決社會實踐形式單一、內涵薄弱和內容趨同等問題,促進社會實踐實現高質量發展,保證大學生和社會雙向收益,必須探索社會實踐項目化的運作管理方式。具體到鄉村振興實踐,學生在獲取了前置課程的學習后,要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和能力投身于鄉村振興還遠遠不夠,而應經過系統的項目化管理體系,才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獲得成果,并在項目運作管理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創造[5]。項目孵化需要建立以團隊組織、專業指導、頭腦風暴、系統規劃、項目試驗及成果預判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實踐孵化器,其為項目科學、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高校孵化鄉村振興實踐項目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招投標”,撰寫項目書、申請立項,組建多年級、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同時還應配備有相關背景的專業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選擇實踐地點和領域,系統規劃項目化運作的全流程。由于高校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的時間較為集中,不能經常性的、長期的扎根農村,因此要確保鄉村振興實踐可以有序高效地開展,在孵化階段搭建模型預判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為學生團隊提供“試驗田”,在孵化器運行時做到及時矯正調整,使學生團隊能夠有針對性、計劃性的分工合作,從而提高實踐效率。
(三)實訓體驗
實踐育人工作不應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而應在社會需求中得到鍛造和實現。具體應用到鄉村振興社會實踐中,除了高校給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輸入外,高校應積極構建本校的社會實踐資源圖譜,搭建與政府、鄉鎮企業等精準對接的鄉村振興實踐實訓體驗場,通過協同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育人成效,進而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實踐實訓體驗場的建設應該從三方面重點考慮:一是契合需求,形成特色。在建立鄉村振興實訓體驗場時應充分調研和溝通,考慮實踐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際需求,即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專業特色與鄉村的實際問題、實際需求應相契合,建設具有高校特色的鄉村振興實訓體驗場。二是固定模式,形成常態。高校和政府、鄉村及企業等應積極爭取和利用各項優惠政策,以固定的鄉村振興服務站、鄉村振興服務基地等為基礎,固化實踐育人內容、方式和方法,重點突破鄉村所需解決的問題,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同時建立實踐育人成效反饋機制,在大學生實訓體驗過程中不斷優化內容方式。三是樹立樣本,形成聯動,高校和政府、鄉村和企業等應著力打造鄉村振興實踐實訓體驗場的模范樣本,不斷推廣建設經驗,建設覆蓋全國和鄉村振興各個方面的實訓體驗譜系。
(四)成果落地
打通學生社會實踐和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最后一公里”就是促進實踐項目成果落地,否則學生鄉村振興實踐就成為“空中樓閣”或“一錘子買賣”。推動大學生鄉村振興成果落地,需要高校、政府和鄉鎮企業等協同合作,建立長效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鄉村振興實踐項目的成果應分為實踐成果和育人成果。實踐成果是一部分由鄉村振興實踐直接作用產生的,高校和社會還應不斷挖掘實踐中的科技、人才、物質和精神資源,促進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共同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向長效、實效的目標邁進。同時,大學生積累挖掘的鄉村振興實踐經驗、方法也應向當地農民或鄉鎮企業進行輸出,要通過大學生鄉村實踐引導更多農民參與其中,接納和學習最新經驗,共享鄉村振興的成果,實現不同層次的需求,讓鄉村振興從“輸血式”變為“造血式”。育人成果是指高校與社會在實踐中協同育人的成果,“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由時代新人完成,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由時代新人分享,鄉村振興的發展效果由時代新人檢驗。[2]”大學生鄉村振興育人成果的轉化一方面實現學生實踐的價值需求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也實現了高校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追求,這些可參考、可復制的育人成果可以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
三、“四相融通”型高校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模式的運行機理和實現路徑
運行機理是要將相互作用、相互關系的各個要素納入到統一的系統結構中,促進各要素之間協調運行,從而實現某項功能。“四相融通”型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模式就是將“課程教學、項目孵化、實訓體驗、成果落地”四項關鍵要素納入到實踐育人系統結構中貫通起來,運用四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從而實現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的正向功能。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對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的運行機理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到大學生和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在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動員、社會保障、社會整合、社會教化及社會和諧進步等方面的“最優解”。在橫向上緊密對接需求,將社會實踐的主體(大學生)和客體(鄉村振興問題)的需求有機整合在一起,將鄉村振興實踐這一載體的內容形式做到更有針對性,既能“啟學生知其所以然”又能“引學生行其所以然”。在縱向上雙向貫通全流程,從前置課堂教學、項目孵化,到中期實訓體驗,再到后期成果轉化,根據社會實踐項目的運行規律構建全鏈條式的培養模式。具體到“四相融通”型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模式的運行機理,其實現路徑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探索課程思政框架下的實踐育人格局
進入新時代,在面對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更好地回答“培養什么人”這一重大課題,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實踐育人作為貫通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效路徑,特別是在緊密圍繞和聚焦“國之大者”時,有助于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價值觀。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對“三農”問題的部署,更是全面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名副其實的“國之大者”,因此,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模式應納入到高校課程思政體系中,并作為一個“試驗田”重點開拓。首先在鄉村振興實踐的“課堂教學”“項目孵化”階段,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應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將鄉村振興問題貫穿到課程培養體系中,在教學目標等方面融入鄉村振興主流價值,在教學方法上以解決鄉村振興實際問題為導向,提升學生鄉村振興實踐所需的綜合素質。其次,“實訓體驗”和“成果轉化”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載體創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讓學生走出學校的小課堂,到鄉村的社會大課堂,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發揮課程思政中的育人效應,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創新創業等教育改革的成果,同時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實現個人價值。
(二)搭建貫通全流程、全領域的鄉村振興實踐育人系統
“課程教學、項目孵化、實訓體驗、成果落地”四個要素貫通了鄉村振興實踐模式中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有階段,是內在聯系的集合體,也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體。基于“四相融通”模式,將鄉村振興實踐的全流程、全領域貫穿起來,形成統一的實踐育人系統。以“課程教學”為引領,為鄉村振興實踐項目和學生提供必備知識和能力基礎。以“項目孵化”為統籌,為鄉村振興實踐項目提供系統性的整合規劃。以“實訓體驗”為支撐,融合鄉村振興和大學生實踐的方法和路徑,為鄉村振興提供具體的路徑。以“成果落地”為目標,實現鄉村振興和大學生實踐成長、高校實踐育人的多重目標。從“課程教學”到“成果落地”不應僅是單向思維也不應是單次操作,而應以一體把握、協同推進及聯動發展,從“成果落地”返回到“課程教學”同樣應基于“四相融通”模式,“成果落地”激勵帶動更多的“實訓體驗”,擴大“實訓體驗”的規模和次數從而反復夯實實踐成果。“實訓體驗”的過程需要在不斷試錯容錯的情況下反饋和修正“項目孵化”時設定的目標。有了實踐經歷驗證的項目其經驗和教訓可以應用到“課程教學”中,通過知識疊加來為其他鄉村振興實踐項目提供生動的指導。
(三)構建多方聯動、協同合作的鄉村振興實踐育人平臺
高校實踐育人決不能只依靠校內“單打獨斗”,而應推動“高校—政府—企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社會的廣泛參與。對于鄉村振興社會實踐來說,要貫通“課程教學、項目孵化、實訓體驗、成果落地”四個要素,就必應構建“高校—政府—鄉鎮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協同育人機制,尤其是以產學研聯合的課程教學體系、鄉村振興實踐項目孵化坊、鄉村振興實訓體驗場和鄉村振興成果轉化平臺為依托的綜合實體化平臺。高校—政府—鄉鎮企業的實踐協同育人平臺應建立在共有的價值理念、資源條件和保障體系等基礎上。價值理念方面,應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對人才培養和需求實現的重要推動作用,引導社會共同參與到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中,并積極在實踐中培養人才。資源條件方面,各主體應為大學生共同搭建資源整合平臺,既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撐,更要有資源整合的支撐和物質條件的支撐,各主體在依賴支持、互補合作的關系中推動“課程教學、項目孵化、實訓體驗、成果落地”的貫通,形成“形成一環扣一環的‘行業鏈—知識鏈—學習鏈’的整體鏈條。”保障體系方面,為了更好地貫通鄉村振興的四個關鍵要素,應建立深度合作常態化的保障體系,暢通溝通渠道和反饋機制,例如通過簽訂實踐協議、定時定點走訪等及時了解大學生和鄉村所需,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實踐發展向長效、實效的目標邁進。
四、結束語
鄉村振興和青年發展是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是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必然之舉,“四相融通”型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專業化、常態化和社會化,可以更好地貫通國家導向和學生需求,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貫通高校課堂和社會課堂。目前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較少,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路徑,這一模式還需要在進一步的實踐中繼續修正和改善。
參考文獻:
[1]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報,2020-12-30(01).
[2]譚建光,李曉欣,蘇敏.中國農村青年志愿服務發展趨勢———來自16758份網絡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4):70-75,84.
[3]王婷.鄉村振興視域下的時代新人培育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1(5):42-47.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N].光明日報,2017-4-14(1).
[5]王務均.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化管理的運行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4):62-63.
作者:葉菁 單位: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