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0:1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迅速從各種旅游形式中脫穎而出,其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本源和鄉土情懷的需求。同時,國內鄉村旅游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充分滿足游客的精神需要,助力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2018年10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中明確提出,新時代鄉村旅游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回歸鄉村本質,要記得住鄉愁。而消解鄉愁是鄉村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動機之一,也是其精神需求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從鄉愁視角滿足鄉村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寧夏鄉村旅游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效果顯著。西吉縣龍王壩鄉村旅游景區位于寧夏南部山區,是目前寧夏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佼佼者,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大背景下,從鄉愁視角進一步盤活龍王壩現有旅游資源,將鄉愁情愫融入到旅游產品中去,突出鄉愁元素,不僅能有效提升龍王壩景區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能為寧夏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
1鄉愁的概念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鄉愁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岳鳳霞認為,鄉愁是對故鄉、原鄉思而不得的愁苦心情,并基于旅游凝視視角將鄉愁元素分為民居環境、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場所精神等[1]。肖黎明等將鄉愁分為廣義和狹義的概念,提出鄉愁是承載于物質載體與非物質載體之上,以民生關照為導向,融人本、市場、自然、和諧諸理念為一體的綜合性概念[2]。莊偉光等提出,鄉愁旅游是一種地方感體驗旅游,尤其是對地方特色文化的體驗。簡單地將鄉愁中的“鄉”理解為故鄉或家鄉是一種狹義的認識,是僅從地理視角上來理解鄉愁。實際上,從文化角度來看,鄉愁中的“鄉”還有“鄉土味”的意思,即“地方感”[3]。
2鄉愁與鄉村旅游的關系
“人”是產生“鄉愁”這一情感動機的主體,而“鄉愁”又往往源于“人”在故鄉成長過程中與鄉村景觀等物象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某些記憶元素,這種在鄉村景觀等物象基礎上構成的記憶元素則稱為鄉愁元素。鑒于此,本文將鄉愁元素分為鄉村空間布局、鄉村民居與公共建筑、鄉村景觀與生產場景、民俗文化4個元素。這4個元素不僅構成了鄉愁,同時也是鄉村旅游體驗的主要內容。
2.1鄉愁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動機之一在鄉村旅游中,“鄉愁”一詞蘊含著特殊的人文關懷與精神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鄉愁是促進鄉村旅游活動的直接動機之一。在鄉愁情結的催動下,游客通過在鄉村旅游中獲得體驗,能夠激起旅游者本身對鄉村景觀的情感共鳴,讓其感受到鄉土情懷,體會到對故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2鄉愁影響旅游者進行鄉村旅游決策在相同條件下,旅游者在進行旅游決策時,因思鄉情愫,在選擇上更偏愛于重溫故土,感受故土習俗鄉風。同時,通過體驗鄉村的一些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喚醒旅游者碎片化的鄉村記憶,維系著旅游者內心的思鄉情感和地方依戀。
2.3鄉愁影響旅游者的鄉村旅游期望值和體驗感鄉愁影響下,旅游者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通過“沉浸式”體驗,參與到鄉村原汁原味的農業生產活動中,感受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萬物生長規律。或親自體驗一番農事活動,如犁地、插秧苗、打稻谷等;或重賞一回故鄉月,與故鄉產生情感共鳴,滿足游客的各種旅游期望和體驗需求。簡而言之,鄉村空間布局和民俗文化影響著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旅游決策,鄉村民居與公共建筑、鄉村景觀與生產場景則共同影響著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感和期望值,其關系如圖1所示。
3西吉縣龍王壩景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寧夏西吉縣龍王壩景區是近年來寧夏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地,其發展模式和經營理念對寧夏鄉村旅游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龍王壩景區所依托的龍王壩村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六盤山山腳,村里現有8個村民小組,404戶,常住人口1764人,是遠離城市喧鬧的一座原生態村落。村里小梯田相對較多,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質量優良,飲用水源潔凈,是一個健康、宜居、理想的居住地。2018年,龍王壩村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2019年,龍王壩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目前,龍王壩景區有梯田百畝、高山觀光溫室果蔬園、千畝油用牡丹基地、萬羽生態雞基地,農家餐飲中心、文化小廣場、民宿一條街、滑雪場、窯洞賓館、大型會議培訓室、山毛桃生態觀光園、兒童游樂園、鄉村科技館等多種生態、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4]。2021年,即使受到疫情的影響,龍王壩景區也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收入近20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
3.1區位優勢龍王壩景區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六盤山腳下,處在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和黨家岔震湖2大景點之間,距西吉縣城10km,距火石寨景區19km,龍王壩在地勢上背靠蘭州,面望紅色將臺堡,北面接309國道,南連西三公路,旅游資源相對豐富,交通便利,旅游區位優勢較為明顯。
3.2旅游設施龍王壩村小梯田眾多,梯田里種植著各種小秋雜糧,梯田邊種植著杏樹桃樹,還有其他各種農林間作物,自給自足,相得益彰。目前,龍王壩村形成了傳統三合院以及多種風格特色民居并存的美麗鄉村風貌,建設有塞上龍脊高山梯田、滑雪場、窯洞賓館、民宿一條街等多種旅游設施。
3.3經營模式龍王壩以休閑采摘為突破口,脫貧攻堅戰期間推行“農戶土地+政府補助+合作社兜底”的農村PPP扶貧幫扶模式,目前主要采取“鄉村休閑觀光旅游+餐飲+住宿”的經營模式。其具體做法是,利用林下空閑地和陡坡地,發展休閑采摘業,打造親子采摘園,為游客提供綠色產品。同時,采取“政府危房改造補貼+農戶籌資+合作社爭取項目補助”的方式,大力發展休閑民宿產業,打造鄉村度假和藝術家村落等多種形態,提升龍王壩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5]。
4龍王壩景區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問題
4.1傳統村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龍王壩景區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為打造新的旅游業態和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改變了部分原有的民居建筑格局。如,將原有的村落改成民宿一條街,而且各家民宿的建筑風格不夠統一,一些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質的旅游建筑設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淳樸厚重的鄉村風貌。此外,民宿一條街還存在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現象,由于短時間難以集中處理,也對村容村貌產生不利影響。4.2民俗文化存在過度商業化傾向由于龍王壩景區主要的客源為城市居民,因此為滿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龍王壩景區十分注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在此過程中,為迎合部分旅游者的“獵奇”心理,個別項目存在過度商業化傾向。如,在通往龍王壩餐廳的途中,設有與龍王壩民俗文化毫無關聯的“摔碗酒”體驗點;而在餐廳的小吃一條街,則出現了關東煮和漢堡等毫無龍王壩特色的小吃。
4.3旅游產品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龍王壩景區與寧夏其他鄉村旅游地相比較而言,旅游6要素中比較占優勢的是住宿和餐飲,目前可以滿足參加會議、培訓等團隊客人的消費需求。但由于旅游產品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無法充分滿足散客“游、購、娛”等方面的需求。尤其在游覽方面,一直停留在梯田及種植物觀光層面,缺乏能夠讓游客深度體驗鄉村文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導致鄉村氛圍不夠濃郁。
4.4旅游空間布局不夠合理受主客觀開發條件的制約,龍王壩景區目前的旅游接待設施主要集中在窯洞賓館及周邊地區,這使得游客在龍王壩景區的活動空間也一般局限于窯洞賓館、餐廳、科技館等區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游客將窯洞賓館及周邊地區等同于龍王壩景區,認為景區旅游空間僅限于此,再無其他值得游覽的地方。如此一來,其他有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
4.5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目前,龍王壩景區旅游服務設施還較為簡陋,有些旅游基礎建設短缺,整體功能不完備。尤其是民宿一條街區域,鄉村道路、旅游標識系統、環境衛生、給排水以及垃圾處理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便利性不夠。特別是鄉村道路,除主道外,其他道路路況較差,又窄又陡,經常擁堵,若遇到旅游高峰期人流過多時,車輛無法通行。
4.6旅游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龍王壩景區服務人員目前主要來自于龍王壩村的村民,年齡偏大,這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都是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個別還是文盲,因此綜合文化素質較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其對服務理念的認識和理解欠缺,難以為旅游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滿意度和體驗感,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5鄉愁視角下龍王壩景區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5.1保留傳統村貌,構建鄉愁文化符號體系地域鄉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載體,游客視角下鄉愁文化元素可歸結為自然景觀映像、建筑風貌格局、社區生活氛圍、勞作場景遺存、鄉土故事人物、傳承技藝表達、地方節慶展演7個維度[6]。因此,龍王壩景區應結合自身實際,在自然景觀映像方面繼續保護好原有的地形地貌,這是鄉愁文化元素孕育和發展的根脈。在此基礎上,適當運用植被進行美化,并結合梯田耕作等原生態勞作場景,植入鄉愁文化元素。在建筑風貌格局方面做到整齊統一,這是鄉愁文化符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作為社區居民主要居住區的民宿一條街,各民宿經營戶可以在各自的客房及庭院內部進行個性化裝修及設計,但在民宿外部風貌上如建筑材質、建筑風格等方面應做到整齊統一,讓游客從視覺形象上容易識別。此外,龍王壩景區要在仔細梳理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的客源市場調研,了解和挖掘景區及西吉縣甚至固原市具有代表性的有形和無形的鄉愁文化符號。有形的鄉愁文化符號如農耕器具、石磨、石碾等,無形的鄉愁文化符號如各類非遺項目等,通過建設農耕器具陳列館或鄉村記憶館,策劃組織非遺項目展演等形式,構建系統性的鄉愁文化符號體系,使游客產生似曾相識的“回家”感覺,從而產生地方依戀。
5.2創新展演形式,弘揚民俗文化鄉愁記憶的源頭是鄉土記憶和鄉愁情感,因此龍王壩景區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應多舉辦一些能夠喚起游客“鄉愁記憶”,同時社區居民也可參與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動,滿足游客對鄉村記憶的探尋和鄉愁情感的體驗。目前,龍王壩大舞臺舉辦的唱秦腔、耍社火等非遺項目表演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應注重創新展演的內容和主題,通過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參與其中,讓年輕人樂于品味鄉村文化,從而弘揚民俗文化,彰顯傳承的力量。同時,龍王壩景區可以根據自身鄉村文化的特點,舉辦一些以反映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并通過科學的策劃,形成自己的品牌。如,在每年春節前舉辦龍王壩鄉村民俗文化集市,通過文化集市還原其承載的鄉愁記憶和鄉愁情感,展示龍王壩鄉村民俗文化的魅力。
5.3提高居民參與度,延長鄉村旅游產品產業鏈龍王壩景區社區居民是保護傳統村落和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確保社區居民能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并從中獲益。目前,社區居民興辦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的積極性較高,未來應鼓勵和幫助社區居民進一步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采摘、夜間娛樂、展銷非遺手工藝品和地方土特產品等新型業態,以此提升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與廣度,延長鄉村旅游產品的產業鏈,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鄉村文化的活力,增強了游客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待條件成熟后,龍王壩景區要充分利用“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的各項政策,發揮基地在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中的創新性、示范性和引領性作用。如,成立“青年創客返鄉孵化中心”,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還可以適當引入國內知名鄉村文化創意企業,創建鄉村新生活示范區,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凸顯鄉村差異,傳遞新的鄉村美學觀,打造“龍王壩鄉村美學生活模式”,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5.4合理規劃布局,拓寬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如前所述,龍王壩景區目前的旅游空間局限于窯洞賓館及周邊地區,從鄉愁元素的植入情況來看,只能在墻畫以及賓館內的裝飾品上做文章,無法帶給游客深層次的鄉愁情感體驗。因此,在未來的鄉村旅游開發中,要結合全村的總體旅游規劃,準確定位,統籌協調土地利用,優化空間布局,特別是要挖掘民宿一條街的優勢資源,發揮整體效益,拓寬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具體而言,來龍王壩景區進行旅游活動的游客以城市居民居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精神上的情感需求,所以要更加注重“情感營銷”,喚醒內心深處的鄉愁情感。龍王壩景區可以為游客提供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官體驗,如春時山花爛漫,夏時小麥金黃,秋時瓜果飄香,冬時銀裝素裹的視覺體驗;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聽覺體驗,以及將黃土高原的古樸厚重藏在一桌農家宴中的美食味覺體驗。通過全方位、多要素的感官體驗,打造龍王壩景區特有的鄉村文化旅游空間。同時,對于能體現鄉土文化的生活聚落空間,要盡可能的作保留,盡可能沿用本土材質,通過適度修葺或功能的轉換,來凸顯龍王壩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亮點。景區內其他新建景觀也要盡可能與村落風貌保持一致,避免突兀和過分商業化。
5.5完善基礎設施設備,營造鄉愁文化氛圍從長遠發展來看,龍王壩景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具體而言,在做好空間布局和規劃的基礎上,設計幾條龍王壩景區內部游覽路線,并按照4A級景區的要求,逐步完善游覽路線沿線的基礎設施,并根據景區的地形和地勢,借用現有的大地景觀,修建與環境協調的游憩設施,延長游客在景區的停留時間。此外,從鄉愁文化氛圍的營造角度來說,還應在細節上進一步完善,目前景區白天已有音響設備在循環播放20世紀80—90年代的懷舊金曲,但這種做法只是流于形式,需要深入挖掘景區聲音系統的功能和作用。播放的曲目除了一些具有時代印記的流行歌曲外,還應播放一些與龍王壩村以及周邊地區自然、社會及文化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鮮明地方性及象征性的曲目,構成獨一無二的鄉村聲音景觀;聲音覆蓋的區域有待細化和區分,不同的旅游空間要讓游客聽到不同的聲音,否則游客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因此從空間分布上要科學規劃和布置景區的聲音系統;播放聲音的設備應品質優良,要讓游客不僅能注意到聲音的存在,還要得到美的享受,提升游客體驗感。
5.6積極吸納青年人才,提高旅游服務水平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隨著鄉村旅游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旅游產品和業態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因此龍王壩景區也應緊跟這種潮流,加緊培養一批民宿服務、餐飲服務、鄉村文創、鄉村演藝、土特產品銷售等引領鄉村旅游新興業態發展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善于把握時代潮流,創新意識較強,也是鄉村旅游新興業態發展最大的推動力。具體而言,可以借助“西吉龍王壩美麗鄉村星創天地”等類似的平臺,出臺創業補貼及各類優惠政策,積極吸納旅游及相關專業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同時,要通過固定的專業培訓轉變現有服務人員的服務理念,提高服務水平,使其從“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甚至是提升到“精準服務”和“親情服務”的水平。未來,應與旅游職業院校加強合作,建設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習基地,將龍王壩景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學生的專業課程內容與實踐教學聯系起來,引導旅游職業院校學生下鄉實習,通過實習培養學生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興趣,為將來學生下鄉就業奠定基礎,也能從根本上提高龍王壩景區的運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總之,借助鄉愁元素滿足游客鄉村旅游的情感需求,不僅可以重塑龍王壩景區旅游形象,提升鄉村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還可以有效推動龍王壩景區鄉村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從而進一步發揮其在寧夏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岳鳳霞.對紫陽縣新田村基于旅游凝視角度下的鄉愁文化旅游發展路徑探析[J].商,2016(29):272.
[2]肖黎明,王彥君,郭瑞雅.鄉愁視域下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差異及演變———基于黃河流域的檢驗[J].旅游學刊,2021(11):13-25.
[3]莊偉光,鄒開敏.關于鄉愁旅游的概念與內涵研究[J].南方論刊,2020(01):22-25.
[4]李伯璽.龍王壩成為脫貧路上“霸王龍”[N].光明日報,2020-05-14(003).
[5]徐樹雄.以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旅游———西吉縣龍王壩村旅游文化發展側記[J].共產黨人,2018(24):37-39,54.
[6]王新歌,虞虎,陳田.旅游視角下的地域鄉愁文化元素識別及維度構建———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9,41(12):2237-2247.
作者:汪克會 李露 單位:寧夏大學前沿交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