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典禮總結模板(10篇)

時間:2022-10-16 07:04: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畢業典禮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畢業典禮總結

篇1

中圖分類號:F26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一、課題研究現狀

中國的酒店業自1991年以來,連續二十年開始保持高速增長,平均增長率為22.1%。到現在為止,以住宿和餐飲為經營項目的企業近320多萬家,年收入超過元,約占GDP的5%。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餐飲收入約為20542億元,同比增長 13.8%,從業人員約2200萬人。根據國家公安局登記的數據,2014 年我國的酒店行業數量已經超過3260萬家,同比增長8.9%;其銷售收入2025億元,同比增長25.3%;實現營業利潤1528億元,同比增長30%(節選自國家統計網數據)。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中國將在2015年底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

二、課題研究原因

對酒店的發展前景的意識不夠隨著中國加入WTO,世界著名品牌的酒店管理集團紛紛登陸到中國酒店業市場,例如香格里拉(香港上市公司香格里拉亞洲有限公司的品牌)、喜來登(Sheraton)等世界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團,他們通過其強大的實力的美德、以及一流的管理和品牌,還有對人才本土化策略的實施,來逐步立足于中國市場,逐步做大做強。隨著這些集團的的經驗及實力的擴充,他們也開始從中國本土招賢納士、儲備人才。例如在在中國的北方 地區,有兩個城市的香格里拉酒店(長春和青島)的總經理由中國人來任職,而副總經理由外國人來擔任。這意味著,在經歷了酒店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轉型之后,中國酒店業的現代 結構發生質的變化。酒店的管理層結構過去的中專職業學校畢業生為主,轉變成了對高 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據調查, “在酒店人力資源管理中,目前提高人才質量已經成為了最為迫切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未接受過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的人員占當地酒店對外招聘總人數的72.3%以上”。 因此,當今的中國酒店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事實上招收的大學生的留店率及晉升率明顯過于偏低。這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與酒店行業的自身情況是存在聯系的。由于目前,社會普遍存在“酒店是伺候人的工作”、“在酒店工作低人一等”的概念。 在大學生們受其影響的同時,大部分的學生家長也反對他們的孩子到酒店工作。因此一 但又機會的話,他們都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離開酒店、去其他行業工作。

三、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工資水平低 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畢業生和酒店員工中學的學生相比,中職生,工資水平幾乎沒有差異,使學生感到非常不均勻的,所以有機會,他們就必須要離開。而且很多酒店的 薪酬體系并不完善、酒店管理雇用學生采用對待“學徒”的形式,安排工作不僅缺乏靈 活性,但不具有挑戰性。作為最大的福利的員工培訓還提供較少,導致在酒店工作的許 多學生很快就失去了對其他行業。

四、課題研究目標、內容

在學校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本行業的信心。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動機和職業心理。大學生應該來自基層建立,認識到工作的現 狀后進入酒店。意識到不從服務員開始,就沒有成功的管理層。在基層工作,為大學生的人才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大學生要克服心理恐懼,有耐心,避免急于推動不安的情緒,樹立文化從無到有的概念,從在校開始就注重工作作風,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大學生還應樹立起一個實事求是的概, 。不僅要考慮“我想做什么職業” ,“我愿意 做什么工作”,而且還要考慮“我能做什么職業”的思維方式,全面地審視自己。大學生要學會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抓住成功的機會。確定適當的期望值,協調個人志愿者和酒店行業的需求之間的關系,讓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得到合理的控制。從而才能得到業界的認可、順利實現就業。以一個務實的精神參與工作,從工作的成果中找到樂趣。

五、課題研究措施

科學制定任職資格。任職資格是對工作的一項重要保證,酒店的適用性原則,使得酒店更加主動合理確定度比、確定大學生的招聘需求,使學生的招聘和酒店業的相“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費”,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課題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15年7月

學習工程理論知識,制定研究計劃,撰寫開題報告。

2.課題研究階段:2015年8月――2016年8月

根據實際環境,實際狀況,研究酒店管理專業大學生流失問題的原因,采取的辦法及措施。總結經驗,匯總研究分析材料。

3.課題研究總結階段:2016年9月

撰寫結題報告,完成課題論文研究,總結經驗分析,推廣課題研究經驗。

七、課題研究結果

為了減少和防止大學生在酒店核心員工的流失,酒店管理必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企管理念。堅持對相關人才的招聘,管理人員應尊重和鼓勵員工,切實構建起“系統留人,事 業留人,感情留人“的對內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不利局面,從而更好地建立大學生 和酒店單位相互信任。

同時,為了解決酒店管理專業的員工流失的問題,酒店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爺必須樹 立起正確的職業動機。從自我內心中建立了起一個從基層思想,發揚艱苦創業精神。高 等教育院校要更新教育模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培養高素質的酒店管 理人才。只有把“酒店、高校、大學生”這三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切實地 為酒店業的發展造福。在中國創造出一大批高素質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術及管理人員,從 而更好地促進酒店業的蓬勃發展,讓中國旅游強國的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劉海齡.旅游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可度分析研究[J].職業學院學報,2009,11.

[2]毛蘭.酒店管理專業心理壓力和預期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7.

[3]吳軍.思考和對應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以江西藍天學院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5.

篇2

在這個隆重的畢業典禮上,能夠作為玉林師范學院的教師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我要衷心地祝賀同學們圓滿完成學業!祝大家在新的工作崗位或者學習環境中,再接再厲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精彩生動的階段,我們有緣,能相識在你們人生最美麗的時候!幾年的求學時光既是辛苦、短暫的又是美好、值得回味一生的。在這個階段,能夠與你們朝夕相處、共同學習是我們老師的幸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從你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很多!我時常自問,作為一個老師,我是否足夠優秀,是否能給予你們更多?如果在這里學到的一切,能夠對大家未來的事業成功、生活幸福有所幫助,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在大家即將離開玉林師院踏入新的工作崗位或者學習環境的時候,請允許我贈送大家幾句話:

第一:真誠做人。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一如既往地做個道德高尚、誠實善良、團結友愛的人。以誠相待、樂于助人,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真誠地贊美別人,這些將會為你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熱愛生活、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并關心身邊的人。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父母、伴侶、孩子、伙伴的人,是不幸的也是孤獨的。事業的成功固然重要,做人的成功更重要!一個不懂生活、不會與人相處、沒有感恩之心的人,事業再成功,在我看來,這也不算是成功。

第二:踏實做事。同學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一定要認真做事,踏踏實實。努力從平凡、不起眼的工作做起,不要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專心地經營好自己的事業,做好每一項工作,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成功。在工作中還要善于向他人學習,特別是向那些不如你的人學習,努力發現并總結他人的優點,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篇3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5)04-0078-03

2010年6月23日,在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時任校長李培根的演講《記憶》贏得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并迅速躥紅于網絡和國內各大高校,在很大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培根校長也因此被廣大學子親切地稱為“根叔”。之后在他擔任校長的四年時間里,每年的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不僅成為華中科大每屆畢業生的一種期待,也成為全國億萬學子一種共同的期待。閃耀著人性光芒、散發著人文情懷、氤氳著濃郁人情意味的畢業儀式不僅大大提高了社會公眾對華中科大的關注度,更是讓每一個畢業離校的莘莘學子真切感受到來自師長的最后一次溫暖,在歡樂的笑聲中愉快地接受了離校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課。

在國外,或源自百年學校文化的傳承,或源自儀式上那些別出心裁的節目,歡樂的畢業季,傳統的畢業禮,總是能讓每一個親歷者銘記一生,念叨一世。在美國,每位畢業生的家長都會獲得校方邀請前來參加子女的畢業儀式,畢業儀式上,每個畢業生都會登臺親手接過校長親自授予的學位證書。在英國,畢業典禮入場券和嘉賓票需要提前到網站預訂,而且要自掏腰包,即便如此,前來觀禮的親朋好友依然是絡繹不絕。

反觀國內,不少高校畢業典禮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程式僵化,要么干脆缺失,畢業季作鳥獸散,漠視大學別樣思想政治教育至為寶貴的“最后一課”。一些學校即便舉行畢業典禮,也是匆匆走過

場,缺少經典傳統,缺少個性特色。有的高校甚至只讓少數畢業生代表參加,至于邀請每一位家長出席恐怕連想都沒想過。近幾年,隨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日趨深入人心,不少高校也開始重視畢業典禮,但儀式的議程大多是領導致辭,優秀學生代表講話,象征性地為部分畢業生代表頒發畢業證,臺下的大多數學生都無緣親身體察從校長手中接過證書的激動一刻。如此簡單、呆板、僵化的畢業禮很難成為即將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驕子們銘記一生的美好回憶。

一、畢業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思想價值觀的日趨多元化,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日趨朝著功利性和實用性的方向轉變。傳承好歷史的記憶,發揮好儀式的功效,對于高校迎接思想教育的挑戰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由儀式所塑造或喚起的情感體驗能夠長期凝結在群體和個體的內心深處,能讓參加者反復回味和再體驗并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而畢業儀式教育作為給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上的“最后一課”,其所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不言而喻。

儀式對于一個人情感歸屬和價值認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儀式作為校園儀式中一個重要形式,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是值得

我們去發掘、去傳承、去光大。大學生如果缺乏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往往會導致迷茫和困惑,行為也會失去規范和約束,進而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和后續的角色行為造成諸多不良影響。

畢業儀式作為大學生邁向社會的一個基點和坐標,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為僅僅是校園一個平常活動。借助畢業儀式這個有效的媒介、載體和平臺,可以使得畢業生在特定的共同體內實現與同伴之間的身份認同、情感認同,進而達成行動上的協調一致。別具一格的畢業儀式本身就承載著鮮明的教育功能,寓教于樂、寓教于思、寓教于行、寓教于儀式的教育作用自是不言而喻。

畢業儀式更像是一個人生的加油站,它標志著一個階段“學校生活”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漫長時期、一個“社會人生階段”的全新開始。不管這之后,他們是選擇繼續求學還是開始職業生涯,畢業儀式都是他們人生的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畢業禮,不僅僅是學子們對過去時光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他們對未來美好愿景的無限憧憬和展望;既是學子們作別過去熟悉的一切,更是年輕人開啟對其新的身份、新的責任和新的義務的全新審視和思考。更何況畢業儀式本來就是在大學文化體系下,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集體活動,不僅是大學文化不可切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極其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對畢業生的思想和行為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

二、畢業儀式缺失造成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在不少高校里畢業儀式幾乎只是走過場,畢業儀式作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漸漸也被大家所遺忘,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學校文化傳承的缺失

畢業儀式不僅僅只是一次象牙塔里的嘉年華,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不但能讓畢業生感受到畢業的神圣感和步入社會的使命感,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大家去了解一所大學的價值理念是什么,一所大學秉承的傳統是什么,學校的文化和價值理念都可以藉由畢業儀式得到很好的表達和傳遞。

遺憾的是如今的很多高校都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新校區的建設上,很多高校的優秀傳統和文化底蘊卻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大樓中消失殆盡,再加上對畢業儀式沒有很好的建構,導致很多學生走出校門以后,對于母校沒有絲毫的眷念和自豪。對于不少高校而言,畢業儀式不過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形式,從根本上忽視了畢業儀式作為儀式的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不少學生也只是把畢業儀式當成是一次簡單、平常的校園活動,思想上也沒有一種正確的認識。作為組織者和參與者如果都沒能從認知和行為上真正認識到畢業儀式的價值和意義,只是象征性地舉辦一次例行校園活動,那么不僅讓畢業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不到發揮,同時也會影響一所學校優秀文化的積累和傳承。

(二)象征意味的缺失

畢業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不僅是因為它是要經過一番精心設計,形成一套學生喜聞樂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規范程序和模式,還在于它讓一群人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按照規范程序和模式,在共同完成一次極具象征性的特定行為的過程中,讓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獲得一次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畢業是一個人開始踏入社會的起點,從這個“點”出發,每個人都將面臨全新的世界。如果說拿到錄取通知書是一個人開啟知識大門的新篇章,那么獲得畢業證書的那一刻應該就是開啟另一個世界的金鑰匙。很多學校對于每年的開學典禮都是格外的重視,但是對于畢業典禮則往往隨隨便便地敷衍了事,有的學校甚至從來都不舉行畢業儀式,或者演變成了以同學之間的“散伙飯”取而代之。畢業儀式獨有的程序和模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削減和弱化,使其難以發揮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給學生的大學生涯留下虎頭蛇尾的不好印象,對于即將踏出學校大門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難免會讓他們在這種特殊的時候在心靈最深處產生一絲抱怨,留下些許遺憾。

(三)家長和學校共同教育機會的缺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系統中重要一環的作用也日益被大家所重視,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聯系也日趨緊密和重要。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家長而言,對子女所在大學的認知恐怕都只是停留在當初送孩子入校時候的樣子,隨著子女進入高校就讀以后,學校和家庭的緊密聯系好像突然間就斷層了一樣,在子女就讀的三、四年時間里,絕大多數學生家長是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到學校來和老師、子女進行面對面交流的。因此像畢業典禮這樣重要的人生時刻,就更應該為家長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得以親臨現場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雖然在現階段,要求所有高校都能像國外一樣舉辦隆重而有意義的畢業儀式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并不能成為讓畢業儀式“缺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理由。

三、提高認識,促使畢業儀式的回歸

畢業儀式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如果畢業儀式流于形式,不能融入當代大學生最普遍的活動之中,則無法樹立根基,傳承不息。如果畢業儀式不注重內容上的時代性和現實性,那么也很難和廣大畢業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無法保持足夠的吸引力。因此,大學應該讓畢業儀式重新回歸校園,發揮其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一)正確認知畢業儀式的意義

畢業儀式要想起到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需要組織者和參與者首先從思想認識上給予足夠重視并能充分認同、理解畢業儀式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只有畢業儀式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神圣地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會得到充分體現,如果參與者缺乏這種情感,無論多么莊嚴、隆重的畢業儀式都會流于表面,其感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無從談起。

不難看出畢業儀式作為儀式的一種,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應該能在學校文化體系中存在并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在當前多種社會價值觀念并存的時代背景下,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很難做出正確的價值觀選擇,這樣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初入社會的時候感到迷茫和困惑,他們中的不少人往往讓個人利益占了上風,強烈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已然成為其衡量價值標準的重要尺度。[2]通過別開生面的畢業儀式給每一個年輕人上好融入社會、投身實踐的“最后一課”,自然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二)加強畢業儀式的建設

畢業儀式的存在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組織者和參與者心目中的地位與感知的程度,地位越高、感知程度越深,就越容易得到大家的關注,由此產生莊嚴的儀式感和積極的教育意義也就會越發強烈。同時還要注意儀式的傳承性、延續性和創新性,學校應該在特定的時間年復一年不間斷地舉行隆重的富有地域特色和本校唯一性的畢業儀式,使之在堅持中得以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對畢業儀式的總結和探索,挖掘畢業儀式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時,要借鑒古今中外有關儀式教育的相關理論和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建構別樣的儀式規程,以不斷實現畢業儀式本身的豐富與創新。

參考文獻:

[1]胡寶國.儀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09(9):45-47.

[2]余莎莎.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與教育引導對策[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77-80.

The Lack of Graduation Ceremony'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Sha-sha

篇4

可世界第四富艾里森可不這么認為,他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部是loser(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不以在哈佛大學讀書為榮。”這話一說完,可想而知,同學和教師們都目瞪口呆,認為艾里森太狂。

我覺得艾里森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一次我在網上與一個北大的學生聊天,從她的口氣里就帶著趾高氣昂,自以為有一個名牌大學為自己撐腰,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篇5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3-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1 [本刊網址]http:∥

一、傳統“禮”文化與當代高師教育結合的必要性與意義分析

和諧社會建設的今天,關于禮樂的倡導使得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升,因此不難看出“禮”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禮”作為周公時期制定并經歷幾千年的補充完善而形成的既定的行為典范,在新時期更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時代意義。而“禮”在本質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在約束人的行為及提升個人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今天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禮”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的“禮”文化教育,實現禮文化傳統與當代高師教育的有效結合。縱觀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成果尤其是高師院校的文化建設成就,整體理想的基礎上是對傳統“禮”文化的忽視,對優秀傳統“禮”的教育弱化使得大學文化建設底蘊不足,而過度推崇“禮”文化也對高師教育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禮”文化的束縛使得高師學生失去個性發展的自由空間。因此在繼承與發揚“禮”文化時,必須立足高師教育的教學實際,注重對“禮”文化傳統的辨別與篩選,對于其中優秀的部分要加以借鑒與吸收,對于其中的糟粕成分要予以剔除。結合時代背景,讓“禮”文化教育在高師教育中發揮出理想的教育功效,推動高師院校的大學文化建設。

二、當前高師教育信仰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一)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教育宗旨

高師教育的成功離不開正確的教學指導,而教學指導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學的教學宗旨,體現著大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從“禮”的角度審視當前的大學教學宗旨,透過紛繁的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大學教育宗旨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并深刻地表現為浮躁的學風,功利性的教學與多種價值觀的矛盾與沖突,而高師教育的獨特性又要求其必須遵循既定的教學宗旨,扎實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與目前大學中潛在的教育價值秩序紊亂相分離。高師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對未來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師的需求,我國逐漸意識到計劃教學的弊端更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與潛能的開發。因此高師教育宗旨應該在維持基本“禮”文化秩序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寬培養方向,因材施教實現高師教育宗旨下師范生的多元化發展。總結來說就是高師院校教學宗旨既要帶有“禮”文化作為教育價值秩序的影子,又要摒棄落后的人才培養理念,雙管齊下,兩方兼顧展現高師教育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內涵。

(二)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教育思想

大學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基礎性教育,也不等同于職業院校的技能教育,更多地被定義為精英教育與專業教育。而精英教育的開展與完成需要既定的過程,循序漸進不斷推進,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學習階段具有不同的學習任務,而這也與“禮”的層次性教育內涵不謀而合。立足于當前的高師教育體制,大學初級階段屬于普通教育開展階段,后兩年則是專業教育與拓展階段,主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完成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后則是更高一層的研究教育,這種既定的教育層次安排就是傳統“禮”文化的體現。但是從我國目前高師教育的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在師范生進校初期就分配專業,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教育直接過渡到專業教育,這與中國傳統“禮”文化中所倡導的教學秩序相違背,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沒有堅實的學習基礎其專業教育成效也并不理想。所以高師教育要遵循既定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才能真正實現高師教育優秀人才的培養。

(三)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認同感教育

高師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須獲取師范生的認同,激發他們的歸屬感。所謂的認同感是學生對大學整體的認可與肯定,對于學校的校風校訓認可并且服從,當畢業后滿意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學習經歷,對母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但是從目前高師教育的調查現狀來看,有58%的學生表示對學校不認可,不滿意大學教育。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的心理落差感是首要影響因素。學生對大學的最初印象來源于網絡、教師及社會宣傳,當自己進入到大學校園發現與自己預期的大學有差距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同時近幾年高師院校不斷擴張,教師層次良莠不齊,教學方式呆板落后,學生積極性不高從而產生失落心理,這兩種失落情緒的重疊使得學生對高校的認同感大大降低。我國“禮”文化倡導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認同感,認為這是開展學習的首要前提,我國當前的高師教育忽視了對認同感的培養,使得大學教育淪為形式教學,大學精英教育的功效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三、當前高師教育文化規范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一)高師教育中的教育制度之“禮”

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而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也需要教育制度的有序維護。大學學習環境相對高中來說十分寬松,教師的約束與管制色彩被弱化,學生很容易形成散漫的學習習慣與作風,因此必須借助課堂秩序加以維護。但是大學特殊的教學環境與教學特性使得秩序與規范很難起到良好的說教與規范作用。即使有教師點評,有考試約束,學生依然上課積極性不高,自由散漫,逃課曠課現象嚴重,更甚至刮起“考前背一背就0K”“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等不正之風,嚴重降低了高師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想維護高師教育中的正常教學秩序必須在做好他律的同時引導學生做好自律。他律目前在高師教育中十分常見,執行方式也比較靈活,網絡管理與動態監督、電子檔案儲存及明確的規章制度約束等都是他律的表現方式。而自律的開展需要從中國傳統的“禮”文化中尋找借鑒,“禮”文化為學生的自律指明了方向,人們掌握與學習的“禮”的過程其實是熟悉社會既定規章制度并自覺約束自己的過程,這與我國大力倡導的以德治國本質上是一致的。“禮”文化中的德治不僅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立足高師教育,通過在學生中開展并推廣“禮”文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發展的同時實現和諧校園秩序的構建。學生在學習“禮”之后,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幫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學風與道德情操,形成以“禮”為先的大學教育精神,通過“禮”的滲透自覺地投入到高師教育的學習中去,打造自身的良好素質。

(二)高師教育中的學術文化之“禮”

“禮”的道德約束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對學生的約束上,更體現在對高師教師的行為約束上。隨著物質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更多的教師一味追求福利待遇的提升與個人等級的晉升,而高師又一定程度上將這些物質獎勵與學術研究掛鉤,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論文指標,而忽視了教師的道德素質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挖掘,使得教師單純追求的量而忽視了質。在這種不正之風刺激下,部分教師鋌而走險搞起學術欺騙,盜用或挪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高師教育內學術的腐敗之風。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學校制度上的漏洞,沒有正確定位教師的價值與學術意義,使得學術研究成為晉職加薪的附屬物。另一方面就是教師自律意識的低下,是教師個人素養不足的體現。因此必須借助“禮”文化來凈化當前高師教育的學術論壇,教師個人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傳道授業解惑”,面對物質的誘惑理應做到淡泊名利,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教學與真正的學術研究上。只有正確認識學術研究,正確對待學術科研,才能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真正做到實至名歸。

四、當前高師教育文化實踐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篇6

一、傳統“禮”文化與當代高師教育結合的必要性與意義分析

 

和諧社會建設的今天,關于禮樂的倡導使得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公民道德素質顯著提升,因此不難看出“禮”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禮”作為周公時期制定并經歷幾千年的補充完善而形成的既定的行為典范,在新時期更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時代意義。而“禮”在本質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在約束人的行為及提升個人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今天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禮”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的“禮”文化教育,實現禮文化傳統與當代高師教育的有效結合。縱觀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成果尤其是高師院校的文化建設成就,整體理想的基礎上是對傳統“禮”文化的忽視,對優秀傳統“禮”的教育弱化使得大學文化建設底蘊不足,而過度推崇“禮”文化也對高師教育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禮”文化的束縛使得高師學生失去個性發展的自由空間。因此在繼承與發揚“禮”文化時,必須立足高師教育的教學實際,注重對“禮”文化傳統的辨別與篩選,對于其中優秀的部分要加以借鑒與吸收,對于其中的糟粕成分要予以剔除。結合時代背景,讓“禮”文化教育在高師教育中發揮出理想的教育功效,推動高師院校的大學文化建設。

 

二、當前高師教育信仰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一)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教育宗旨

 

高師教育的成功離不開正確的教學指導,而教學指導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學的教學宗旨,體現著大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從“禮”的角度審視當前的大學教學宗旨,透過紛繁的現象我們不難看出大學教育宗旨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并深刻地表現為浮躁的學風,功利性的教學與多種價值觀的矛盾與沖突,而高師教育的獨特性又要求其必須遵循既定的教學宗旨,扎實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與目前大學中潛在的教育價值秩序紊亂相分離。高師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對未來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對教師的需求,我國逐漸意識到計劃教學的弊端更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與潛能的開發。因此高師教育宗旨應該在維持基本“禮”文化秩序的基礎上適當地拓寬培養方向,因材施教實現高師教育宗旨下師范生的多元化發展。總結來說就是高師院校教學宗旨既要帶有“禮”文化作為教育價值秩序的影子,又要摒棄落后的人才培養理念,雙管齊下,兩方兼顧展現高師教育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內涵。

 

(二)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教育思想

 

大學教育不同于初高中的基礎性教育,也不等同于職業院校的技能教育,更多地被定義為精英教育與專業教育。而精英教育的開展與完成需要既定的過程,循序漸進不斷推進,這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學習階段具有不同的學習任務,而這也與“禮”的層次性教育內涵不謀而合。立足于當前的高師教育體制,大學初級階段屬于普通教育開展階段,后兩年則是專業教育與拓展階段,主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完成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后則是更高一層的研究教育,這種既定的教育層次安排就是傳統“禮”文化的體現。但是從我國目前高師教育的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在師范生進校初期就分配專業,忽略了學生的基礎教育直接過渡到專業教育,這與中國傳統“禮”文化中所倡導的教學秩序相違背,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沒有堅實的學習基礎其專業教育成效也并不理想。所以高師教育要遵循既定的教學步驟,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開展教學才能真正實現高師教育優秀人才的培養。

 

(三)高師教育中應將“禮”作為認同感教育

 

高師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須獲取師范生的認同,激發他們的歸屬感。所謂的認同感是學生對大學整體的認可與肯定,對于學校的校風校訓認可并且服從,當畢業后滿意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學習經歷,對母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但是從目前高師教育的調查現狀來看,有58%的學生表示對學校不認可,不滿意大學教育。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的心理落差感是首要影響因素。學生對大學的最初印象來源于網絡、教師及社會宣傳,當自己進入到大學校園發現與自己預期的大學有差距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同時近幾年高師院校不斷擴張,教師層次良莠不齊,教學方式呆板落后,學生積極性不高從而產生失落心理,這兩種失落情緒的重疊使得學生對高校的認同感大大降低。我國“禮”文化倡導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認同感,認為這是開展學習的首要前提,我國當前的高師教育忽視了對認同感的培養,使得大學教育淪為形式教學,大學精英教育的功效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三、當前高師教育文化規范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一)高師教育中的教育制度之“禮”

 

制度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而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也需要教育制度的有序維護。大學學習環境相對高中來說十分寬松,教師的約束與管制色彩被弱化,學生很容易形成散漫的學習習慣與作風,因此必須借助課堂秩序加以維護。

 

但是大學特殊的教學環境與教學特性使得秩序與規范很難起到良好的說教與規范作用。即使有教師點評,有考試約束,學生依然上課積極性不高,自由散漫,逃課曠課現象嚴重,更甚至刮起“考前背一背就0K”“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等不正之風,嚴重降低了高師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想維護高師教育中的正常教學秩序必須在做好他律的同時引導學生做好自律。他律目前在高師教育中十分常見,執行方式也比較靈活,網絡管理與動態監督、電子檔案儲存及明確的規章制度約束等都是他律的表現方式。

 

而自律的開展需要從中國傳統的“禮”文化中尋找借鑒,“禮”文化為學生的自律指明了方向,人們掌握與學習的“禮”的過程其實是熟悉社會既定規章制度并自覺約束自己的過程,這與我國大力倡導的以德治國本質上是一致的。“禮”文化中的德治不僅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立足高師教育,通過在學生中開展并推廣“禮”文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發展的同時實現和諧校園秩序的構建。學生在學習“禮”之后,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幫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學風與道德情操,形成以“禮”為先的大學教育精神,通過“禮”的滲透自覺地投入到高師教育的學習中去,打造自身的良好素質。

 

(二)高師教育中的學術文化之“禮”

 

“禮”的道德約束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對學生的約束上,更體現在對高師教師的行為約束上。隨著物質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更多的教師一味追求福利待遇的提升與個人等級的晉升,而高師又一定程度上將這些物質獎勵與學術研究掛鉤,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論文指標,而忽視了教師的道德素質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挖掘,使得教師單純追求的量而忽視了質。在這種不正之風刺激下,部分教師鋌而走險搞起學術欺騙,盜用或挪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高師教育內學術的腐敗之風。

 

產生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學校制度上的漏洞,沒有正確定位教師的價值與學術意義,使得學術研究成為晉職加薪的附屬物。另一方面就是教師自律意識的低下,是教師個人素養不足的體現。因此必須借助“禮”文化來凈化當前高師教育的學術論壇,教師個人應該明確自身定位,“傳道授業解惑”,面對物質的誘惑理應做到淡泊名利,將自己的精力放在教學與真正的學術研究上。只有正確認識學術研究,正確對待學術科研,才能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真正做到實至名歸。

 

四、當前高師教育文化實踐層面的“禮”文化體現

 

“禮”文化體現在高師教育的實踐層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種典禮制度與校園環境的建設。在典章制度方面體現最為深刻的就是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與校慶典禮。我國傳統“禮”文化認為開學典禮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尊師意識,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與意義,明確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該怎么做,一般來說儀式都比較隆重,相當于古代的祭祀規模與禮制要求。當前我們高校的開學典禮往往流于形式,學生并未深刻認識到開學典禮對自己將來求學的指導意義,甚至部分學生借故缺席。

 

畢業典禮從本質上說應該是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總結與分析,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啟今后的職業生涯或者研究生涯。校長在畢業典禮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校長激情澎湃的演講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人生的價值與應有的追求,但是當前我國的畢業典禮對學生要求不高,只是對過去學習的簡單總結,校長更多地承擔祝福者的角色,學生難以在畢業的莊嚴時刻意識到大學畢業后應該的人生走向與職業追求。

 

除了開學典禮與畢業典禮,校慶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大契機,當前我國高校的校慶活動往往舉辦得十分隆重,一味追求場面的宏大,帶有嘩眾取寵,吸人眼球的傾向,其實這是“禮”文化缺失的體現,校慶活動舉辦的真正意義與目的是激發本校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認同感與歸屬感在莊重而熱烈的校慶氛圍中得到升華,從而轉變為學生更長遠更高尚的人生追求。因此無論哪種形式的校園典禮都應該彰顯我國古代“禮”文化的優秀傳統,將重點放在學生人生價值的獲取與自我覺悟意識的提升上,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更好地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其次是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其實是校園建設活動中最為關鍵與核心的建設部分,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氛圍,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定位,更加自覺地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我國古代禮文化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方面基于當前我國混亂的校園環境,需要禮進行文化清理與整治,摒除其中的不正之風,摒除其中的物質色彩,讓校園文化真正干凈起來,純潔起來,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自覺認同“禮”的典范要求,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參與到維護校園文化環境的行動中去。

 

另一方面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風景可以有效地凸顯校園文化特色,我國部分高校之所以取得教育與辦學的成功就是加強對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步伐,通過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突出了校園的自身特色,使得校園文化成為校園文明程度的展示窗口。高師院校作為培養未來中小學教師的主陣地,更應該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良好的校園文明風尚,為師范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素質和諧發展創造良性環境。

 

五、結語

 

篇7

大家好!

今天,我們歡聚在這里,為南鋁公司東北大學材料工程碩士班學員舉行畢業典禮。我代表南鋁公司,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東大領導和老師,對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老師表示誠摯的敬意,并向經過努力學習取得碩士學位的17名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

為期四年的東大南鋁材料工程碩士班學業已圓滿結束。四年來,東大的領導給予了大力支持,東大的老師給予了精心指導,學員們在不脫產情況下,克服了諸多困難,學得專心,學得扎實,達到了預期目的,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年的治學,使同學們學有所成。但生有涯而學無涯,你們今天的畢業,只是學習階段的一個節點,相信各位同學會把它當作人生新的求知階段的開始,一如既往學習和實踐,成長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企業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在當今社會,人是企業發展的根源。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發展的優勢。人才優勢的造就靠學習和培養。學習是人生永恒的主題,學習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因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要求我們去學習;提高修養,完善自我,服務企業,需要我們去學習。

“十五”期間,南鋁充分發揮人才優勢,保持穩健較快發展,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9%,企業發展成為全國鋁型材十強企業(綜合實力位居第三)。在擁有先進的技術工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擁有主起草的國家標準、擁有規模裝備一流的鋁產業鏈等方面,南鋁始終處在行業的前列,這是我們充分依靠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結果。“十一五”對于南鋁是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南鋁已完成了《“十一五”發展規劃》。要實現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必須堅持“穩健發展、謀求長遠”的經營理念,以發展求變化,以發展增實力,以“穩健發展、謀求長遠”為目標,精心打造技術、工藝、管理先進的鋁產業鏈,形成南鋁特色的競爭優勢。這仍然要靠人才的培養,發揮廣大職工的聰明才智。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南鋁發展的關鍵之年,企業的各項改革、各項科技開發和創新項目正在加緊進行。同學們必須增強責任感,以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積極參與企業正在進行的各項創新工作,為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奉獻才智。

篇8

俞渝大學上的是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英語專業。當時學校里來了很多學中文的美國學生,看起來都很陽光燦爛。她覺得人家很輕松、很健康,從那時起就便萌發了出國留學的念頭,大概也就是十七八歲。大學畢業后,俞渝到了一家合資企業當翻譯。那時工作量大,特別辛苦,總是出差、開會,錢倒是掙得挺多的,但心里還是不塌實。于是她的想法更強烈了,一定要到外面去讀書。因為業務能力突出,常有單位借她去做翻譯。1987年,外交部組織一個團到美國12個城市宣講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還要合作很多項目。俞渝跟著去美國出差1個月,跑了十幾個城市。她順便帶著成績單和推薦信,到哪兒都打電話。就這樣,考取了俄勒岡大學。

上了幾天課后,俞渝覺得不對勁,發現不是自己所要學的。問題出在申請學校時不知道商業專業屬于商學院,國際商業專業屬于文學院。她想學的是前者,結果卻誤報了后者。幸好文學院旁有一個商學院,商學院要考過GMAT,還有很多其他條件。她都一一應對過來了,包括換課,到大學注冊了微積分,到商學院注冊了微觀經濟,那時拿著美國微積分的書都看不懂,只好找人補課。上了不到一年,俞渝口袋里就沒錢了。她趕緊給原先工作過的合資公司的美方頭兒寫信,說明現狀,請他幫著找一個工作。對方問她會用計算機嗎?她說會,其實那時計算機課程未學完,只能勉強打字而已。于是她又趕緊注冊學Dbase、Lotus,等學期完的時候,基本上能用了,就到那個公司去工作。公司有個MBA畢業的女同事,有一段時間常開車帶俞渝上下班,鼓勵她讀MBA。但因為攢的錢不夠,后來她又去了一個搞森林制品的公司搞銷售。攢了一些錢后,在MIU申請上了MBA。

俞渝覺得上MBA的確學到了很多知識,自己的幾個弱項也都得到了提高。比如MBA特別要求能分析方案,在這方面經過鍛煉她做到了得心應手。再有,在公眾場合的講話不行,她又修了一門管理溝通課,這門課細到分析你講話的的眼神怎么不對,手勢怎么不對,邏輯怎么不對,上完課真的挺管用,畢業時被選上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加上學校的邊上有美國證券交易所,她成天泡在證券業的環境中,還能分析許多當時發生的案例,可以說是受益匪淺。

1992年,俞渝紐約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及國際商務MBA畢業。但是那時美國正好經濟蕭條剛結束,MBA的就業市場也大不如前,所以找工作極其不順利。俞渝依然記得:“我寫了有300封求職信,在有的公司面試了16次,但后來還是決定不要我,我能夠找到的工作都是我不想去的。”后來,俞渝豁出去了,決定自己開公司,給其他公司做金融咨詢顧問業務。由于做翻譯多年,認識一些老板和總裁,他們愿意把一些小的項目交給她試一試。項目雖小,但從頭到尾都由自己一個人負責,和人打交道的層次反而特別高,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當然做的過程還是挺艱難的,畢竟經驗很少,所以那時老是在分析和談判中去學習,感覺特別累,尤其1993年、1994年是最累的兩年,每天要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基本上就沒有休息過。

在華爾街做事的這段時間里,雖然非常辛苦,但俞渝得到了很多收獲。她把華爾街比喻成高壓鍋,壓力非常大。它逼著人在很短的時間,就要很清楚地了解一個企業的情況,提出你的建議和解決方案。這確實鍛煉了人的能力,還有就是別人的企業看得比較多之后,能得到一些啟發,知道資本市場和企業需要的是什么。這對于她后來做“當當”很有幫助,既能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問題,能夠把和投資者與公司的關系和利益處理得很得當,而這對于一個創業的公司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巧結良緣 “當當”誕生

篇9

廣場滿是辯論圈

帕杜瓦介于米蘭與威尼斯之間,千年之前這里僅是意大利加爾達湖邊的一個小漁村。因為這里有著迷人的湖光山色、充沛的陽光和寧靜的田園,因而它成了意大利大學的創辦地。

我們從加爾達湖畔一路行來,只見各種膚色和穿著各類服飾的游人熙熙攘攘地穿行于花團錦簇的奇卉異木之間,充滿了異國的浪漫情調。但一進帕杜瓦大學城,氛圍突然為之一變!只見整座大學城安靜而潔凈,來來去去的男女穿著整齊正統:男士西裝領帶,女士裙裝,顯得雅致而端莊,很難看到露臍短衣、迷你裙或穿孔挖洞的牛仔褲。學生們大都抱著書或肩挎書包,挺有紳士、淑女風度。

到了中心廣場入口處,忽聽見一陣陣演講聲、辯論聲和鼓掌聲,浪潮般的喝彩聲此起彼伏。于是我們急忙進入廣場,只見萬頭攢動,竟然形成幾十個演講圈同時在演講,各講各的,互不干擾。每個演講圈內的主講者或站場中或立凳上和桌子上,有的舞動雙手,有的舉著掛圖,每當演講到精彩時,圈內便爆出一陣又一陣掌聲,好一派百家爭鳴的求知景象!

在廣場周邊的街巷兩旁,貼著幾千幅傳單與圖文,一眼看去,只見許多人捧著筆記本在抄錄,有的干脆拿起相機將它拍下。陪同的華僑小葉告訴我:帕杜瓦大學鼓勵師生切磋成果,交流信息。所以每天晚上尤其是周六周日,兩個廣場皆人山人海,這時便是師生發表創見或學術成果的機會。通過這種形式的和辯論,成果在支持中得到壯大,瑕疵在辯論中得到修補,錯誤在求證中得到改正,這就是帕杜瓦大學千年不衰吸引各國學子的原因。

當晚,筆者也明白了莎翁提到的帕杜瓦的謎底:原來他那高才多情的妻子凱瑟琳娜,就是在帕杜瓦大學獲得歐洲首個女博士學位的,五年的帕杜瓦求學歲月,讓凱瑟琳娜一直魂牽夢繞,這求學情結也讓莎士比亞深為感動,于是在他的筆下,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提及帕杜瓦。

畢業典禮充滿“虐待”

曾經在帕杜瓦大學執教講學的伽俐略與但丁,當年就強調青年學子應甘于吃苦,認識世途坎坷。由此,帕杜瓦大學生的畢業典禮便出現了千姿百態的“吃苦”儀式,若不是親眼所見,恐怕難以置信。

當我們穿過但丁故居,進入這里的羅馬大街時,正巧趕上一場畢業慶典儀式:只見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披頭散發地被逼站在小小的高腳凳上,但他站立不穩摔倒在地,卻又被其同學和親友狠狠地推了上去;接著有人撕破他的襯衫,他只好光著上身了;又有人朝他潑水、潑啤酒,他只得濕漉漉的笑著尖叫;還有人給他頭頸套上大花圈,后來有人給他套上類似中國古代刑具似的木枷,結果他又“砰”的一聲摔了下來,大家哄笑著又推他上去,拍掌,尖叫,大笑,拍照,攝像,一直這樣折磨他……

不一會兒,左邊又來了一支鬧哄哄的隊伍,男女老少擁在一起。走在前頭的是一個背負巨大十字架的男青年,他穿著淺黃色T恤衫,扣子被扯掉兩顆,下身只穿短褲,長褲則被人搭在右肩上。只見他雙肩、脖子及手臂上掛滿背包、書包、雨傘、相機皮套、舊皮鞋等等,雖行走艱難卻面含微笑,一點也不氣惱。后邊的人時不時敲打他,推搡他,戳他的頭與脊背,仿佛在驅趕牛羊。被“虐待”的青年和“虐待”他的人,全都興高采烈,而圍觀的人也春風滿面。陪游的卡羅向我們解釋說:這青年剛從帕杜瓦大學畢業,其父母親友及同學們用這種慶賀方式提醒他:你走出校門面對人生之路充滿風浪,你要自立自強,戰勝坎坷。聽說在意大利只有帕杜瓦地區堅持這種畢業慶賀方式,這方式雖有點“虐待”味兒,卻是政府特批的,它屬于幾百年的歷史非物質遺產呢!

這真是教育界的一大奇觀,我們多年習慣于慶賀畢業的飲酒高歌與高彈“前程錦繡”,而帕杜瓦這種慶賀多么富含人生哲理啊!

為真理殉難的維薩里

但丁故居旁,有一間維薩里紀念館。讀過醫學的醫護人員都知道維薩里是“現代醫學解剖學之父”,不過不一定知道他為追求真理而遇難身亡,更鮮為人知的是維薩里就是在帕杜瓦大學教書之時,寫出了奠定科學解剖基礎《人體機構》的!

16世紀初法國掀起文藝復興浪潮,但巴黎大學的醫學教育仍未擺脫中世紀的精神桎梏。出生于比利時的維薩里慕名進入巴黎大學讀醫科,卻發現教授們講的還是蓋倫陳舊的《解剖學》,不少解剖實驗是請劊子手擔任的,學生極少有動手機會,當時解剖材料也大多為狗和猴子等動物尸體,與人體相距甚遠。一些教材錯誤百出,教授們講課經常不能自圓其說。維薩里對此很不滿意,于是他相約幾位好同窗悄悄動手做實驗。他們冬夜到郊外無主墳盜取殘骨,“秋決”時又利用黑夜摸到絞刑架下盜運罪犯的遺尸,在燭光下進行解剖、觀察、整理、記錄和分析,逐步搞清了人體的詳細結構。不料這種唯物求真的艱難治學方法引起守舊派的仇恨和攻擊,畢業前夕校方不但不授予學位,反而開除他的學籍,罪名是“盜人尸骨,喪心病狂”。

就在年輕維薩里走投無路之時,帕杜瓦大學伸出援手,破格聘請他當講師,并于1537年冬獲得博士學位。在帕杜瓦自由求真的濃濃校風中,維薩里利用業余時間研究和寫作,于1543年出版了對人體骨骼、肌腱、神經、血管等幾大系統進行精確描述的科學巨著《人體機構》,奠定了現代醫學解剖學的堅實基礎,頓時歐洲為之轟動。

然而教會還是不放過他。巨著出版的第二年,宗教裁判所以“解剖尸體、褻瀆人倫”為罪名判他死刑,幸好開明的國王出面干預,改判他去耶路撒冷朝圣懺悔,免他一死。然而“朝圣懺悔”實際是勞動教養式的洗腦教育,白白耗費了維薩里寶貴的科研青春。此事經過帕杜瓦大學師生長達20年的呼吁和請求,維薩里才于1565年遇赦返國,不想歸航途中帆船遭遇暴風雨傾翻,維薩里不幸溺海身亡,可惜這位偉大的生物學家、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只活了50歲!帕杜瓦維薩里紀念館的結束詞,引用了維薩里自己總結的一句警語:“帕杜瓦追求科學真理的學風讓我懂得,只要自己不屈不撓練就一對堅強的翅膀,即使被魔鬼重重地打下地面,總有一天我們還會飛向藍天!”

The Unforgettable Padua

By Zhang Gui

Padua University is a famed Italian education institution. Founded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university today boasts 50,000 students, part of the 320,000-peopl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With the long-cherished reverence for the university town, we visited Padua in the summer of 2006. Though we were not in time to see the grandeur of the ceremony held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1,000 years of the university, we saw the amazing commencement ceremonies at the university.

Situated between Milan and Venice, Padua was previously a fishing village on Lake Garda in northern Italia. Partly because of its picturesque landscape, ample sunshine and tranquil arable land, it became home to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best universities in Italy.

On our way to the campus, we traveled along the lake, seeing groups of tourists and outlandish trees and flowers. But as soon as we entered the university, the surroundings were different. The campus was quiet. Male students wore suits and female students wore skirts. It was hard to see trendy apparel such as blue jeans on the campus. Students behaved like gentlemen and ladies, carrying books and bags gracefully.

As soon as we reached the city’s central square, we heard noises from afar. We rushed over and saw dozens of people making speeches, each surrounded by a crowd. Speakers stood on a chair or a table, some waving their arms, some explaining a chart in his hands. Applauses could be heard here and there. The scene reminded us of a Chinese phrase that typically describes the scholastic prosperi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in China: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Lanes and streets by the square were a big spectacle of thousands of leaflets and charts. We saw people taking notes from the sea of words and graphs. Some took photos of academic discussions in the hanging papers. Our guide told us that Padua encourag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air their views on issues that interest them. These leaflets and charts appear around the two city squares every evening, especially weekend evenings. Study results are publicized here. Debates are held. Defects and mistakes are pointed out and corrected. This is partly why Padua has been a great attraction to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Dante and Galileo taught at Padua. They emphasized, among other things, the ability to endure hardships. Probably it is this philosophy that initiated so many graduate torturing activities.

After a visit to the Dante’s residence, we were walking through the Roman street when we ran into an individual graduate torture in full swing. A handsome young man stood on a tall small stool, his hair distressed. He fell from the stool, but his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pushed him onto the stool again. Someone tore off his shirt and he became topless. Someone splashed water and beer to him and he stood smiling and screaming. A large wreath was placed around his neck and a heavy wooden thing that looked like a cangue was put around his neck. The young lost his balance and crashed. He was put back on the stool. The rowdy crowd kept pushing him, laughing, screaming, taking photographs, clapping hands.

Shortly after this, we ran into another procession of torturers, led by a young man carrying a huge crucifix on his back and followed by people of all ages. It was another young graduate. He wore an orange t-shirt, with two buttons missing. He wore only shorts, his long pants were hanging on his shoulder. He was carrying bags, umbrellas, camera bags, and old leather shoes. He wobbled under the heavy load, but he was smiling. The people behind him kept pushing him, stabbing him with their hands as if he were cattle being driven somewhere. The young man and his torturers were all happy and the spectators were also in high spirits. We learned that the young man had just graduated from Padua University. Celebrating the graduation this way, the young man’s family and friends were reminding him of possible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he might encounter later in life. We learned further that only Padua has maintained this torturing tradition with the governmental approval. It is said to be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Beside the Dante’s former residence stands a museum in memory of 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the father of modern anatomy. Doctors and nurses know of him, but not many people know that it was in Padua that Vesalius authored the epoch-making Fabrica (Seven Book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

篇10

大家下午好!

時鐘始終滴答滴答的走著,就這樣,我在這里工作四個多月的時間就要過去了!工作的點點滴滴時時在眼前隱現,回眸望去過去的一幕慕,在不知不覺中充實眼瞼,充實著心窩,充實我的人生。我熱愛這份工作,衷心地感謝公司給了我一個好歸宿。

首先,我非常感謝各位領導的知遇之恩和對我的肯定,讓我有機會同xx這個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員共事。感謝各位領導在這段時間里的不斷支持,引領,鞭策,鼓勵;讓我很好的完成了從一個學生到一名員工的角色轉換,完成了從象牙塔到社會的適應;感謝各位同事,你們待我如友的關心和不留遺力的幫助;讓我每天都感覺到工作快樂,感覺到自己的成長;感謝我的小組成員,是你們對我的肯定、寬容、支持、幫助和鼓勵,讓我在工作上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能力和思想上不斷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加強。這段時間我嘗試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工作,對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新的認識,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同時領導、和同事們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等方面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借此機會我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沒有來得及體驗完大學生涯的最后一段時光,沒有來得及送一下我那些同窗四年的大學同學,沒有來得及參加大學畢業典禮;我就來到了這里,來到了xx這個大家庭。匆匆經過層層面試后走馬上任,我成為了xx的一名編輯,開展工作,刻不容緩。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除了做好xx的更新任務以外,還同大家一起完成了“十萬大學生活動”的文章整理上傳和編輯以及活動補貼的審核,完成了北部灣金融知識的比賽活動專題的管理和各項活動的展開等工作;我還對xx發展和各個板塊的一些內容進行了學習,對自己負責的欄目進行規劃,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在工作中,我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和支持,這些讓我感到無比的自豪。我腳踏實地做了一些工作,然而,這段時間下來,我也有過因為能力不足而導致某些任務不能按時按量完成,因為工作經驗不足而造成單位蒙受損失;因為社會閱歷不夠而在工作中屢屢犯錯;這些由于自己的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和時間分配上不是很合理導致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給我留下了很大的經驗教訓。我將進一步的學習、總結和提高,爭取更好更快地取得更大的進步。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 色爱区综合激月婷婷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田咏美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四区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