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8: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宋詞精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這兒在寒冷的北方
在這思念開花的季節
無星的世界啊荒涼而孤獨
雖然市城繁華夜晚燈火輝煌
孩子般天真的小燕子
天使般可愛的小燕子
你好嗎
是否像我夢幻的一樣
你常飛上哪一座高樓或哪一座高山
凝視著北方如同一只啼血的杜鵑
心境凄涼四顧茫茫
離我既遠又近的小燕子
離我既遠又近的小燕子
你好嗎
你要那只驚飛我甜夢的鳥兒
沐著晨曦
速疾地飛向你飛向我的夢
攜著我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和問候
燕子呵
失去音訊已久的燕子
你是否忘記了北方忘記了歸期
忘記了春天里的等待忘記了藍天的召喚
但是我始終如一念你盼你祝福你
啊!又是一年過去了,
新的一年即將開始。
時間過得很快,
歡樂的時光好像在昨天,
晃晃忽忽的,一下子就過去了。
新的一年,
又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新年,
也許,元旦是春天,
春姑娘聞風而動,
帶來一場綿綿細雨迎接新年,
也許,元旦是冬天,
冬姑娘蠢蠢欲動,
下一場銀白色的大雪,
為新年添上一幅美麗的圖畫。
新的一年有許多新的希望,
高年級學生正在為考民辦中學做充分的準備,
決定期末考試一鳴驚人。
xx即將過去,
2015馬上到來,
讓我們為新的一年打好基礎吧!
每當敲響新年的鐘聲,
仿佛整個地球都在震動,
新年的鐘聲在我的心中轟鳴,
新年的鐘聲讓全人類沸騰!
新年的鐘聲在普天之下引出轟轟烈烈的歡呼聲。
新年的鐘聲響徹五湖四海,
新年的鐘聲響徹南極北極的上空。
新年的鐘聲迎接新的浪花,
新年的鐘聲迎接新的云涌,
新年的鐘聲迎接新的明月,
新年的鐘聲迎接新的旭日東升!
新年的鐘聲迎接新的財富,
新年的鐘聲要送走那舊的貧窮。
新年的鐘聲要迎接新的創造,新的發明,
新年的鐘聲要迎接新的捷報,新的競爭!!
每當敲響新年的鐘聲,
這鐘聲就回蕩在億萬人民的心中,
青少年聽到這新年的鐘聲,
高興的舉起雙手歡跳亂蹦。
中老年聽到這新年的鐘聲,
倍感酸酸甜甜這并非是自作多情。
成功人士聽這新年的鐘聲,
再把新的奮斗目標鎖定。
處在逆境中的人士聽到新年的鐘聲,
悄悄的把那滾動的淚花擦凈。
新年的鐘聲讓我們邁出更堅定的步伐,
新年的鐘聲讓我們釋放出那無比的豪情。
看大海,望長空,
只有壯志凌云,才會有無比燦爛的人生!
回顧那新年的鐘聲,
年年歲歲都是無比的激動,
查看那已出場的人生畫卷,
一幕幕,時而轟轟烈烈,時而冷冷靜靜,
時而站在低谷,時而攀上高峰,
時而捶胸頓足,時而笑語騰空。
享受著生活也在享受著競爭!
大千世界,云云眾生,
總是熙熙攘攘,沸沸騰騰。
用新年鐘聲的震撼,
去滌蕩那心中的不平,
用新年鐘聲的震撼力,
(一)SERM的特征及分類
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體類化合物,能選擇性地結合于體內不同部位和組織的雌激素受體,表現出不同的生理效應。與骨成骨與破骨細胞和心血管系統(血管內皮細胞)的雌激素受體結合,表現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與乳腺(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部位(上皮及肌層細胞等)的雌激素受體結合,則表現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上皮細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結構可分為3大類型[3,4]: (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2)二氫萘的衍生物:代表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為雷諾昔酚(raloxifene,RAL)。TAM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選擇性的與骨細胞上雌激素受體結合而抑制骨丟失,同時對乳腺細胞則表現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療;但TAM對子宮內膜卻有雌激素樣作用,長期應用有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生[5,6]。因此,TAM的臨床應用,特別是在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防治方面的應用受到了限制。近來發現了一類在乳腺和子宮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統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及其類似物[7]。這類藥物滿足了絕經后婦女在防治骨質疏松方面對雌激素的需要,同時又避免了應用雌激素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對NAF,目前尚未見臨床研究報道。
(二) SERM的作用機理
一般認為,SERM的組織選擇性與其結構有密切關系[7,8]。它可能通過自身結構變化,或在不同的組織中與不同的雌激素受體亞型結合后而產生的結構改變,以及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后通過各細胞間的相互影響,在不同的組織和部位發揮不同的生理效應。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受體與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質(如SERM)結合后,可激活多個位于DNA上的應答素(DNA response element),如雌激素應答素及RAL應答素,通過應答素來調節基因的轉錄,影響蛋白質的合成[9]。已知有多種基因含有類似RAL應答素的序列,如osteonectin基因、尿激酶胞質素原激活基因、特異性神經軸突生長蛋白GAP-43基因以及癌胚蛋白c-MYC基因等,這些基因通過雌激素的調節編碼在骨、心血管和神經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產生不同的生理效應。因此,一種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質是通過調節多種DNA應答素來發揮作用的,在不同的組織中,調節的應答素不同,因而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如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作用。
二、SERM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
(一)動物實驗
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SERM特別是RAL對雌性去勢大鼠具有多種作用,表現為對骨及血脂具有雌激素保護作用,對乳腺及子宮具有抗雌激素作用[7,10-12]。
1.對骨代謝的影響:給去勢2周后的大鼠分別給予TAM(3 mg/kg*d)、RAL(3 mg/kg*d)或乙炔雌二醇(0.1 mg/kg*d)連續3周,發現在治療 14 d后,乙炔雌二醇組血清骨鈣素比對照組低34%,TAM和RAL組則分別比對照組低20%和28%。尿膠原吡啶交聯水平在治療14 d后,上述3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達到了假手術組水平;而且RAL與尿膠原吡啶水平呈依賴關系,其半數有效劑量為0.1 mg/kg。說明,TAM、 RAL和乙炔雌二醇均可降低由于去勢而造成的高骨轉換率,從而防止急劇骨丟失的發生[13,14]。對去勢大鼠分別給予RAL或乙炔雌二醇后,血清堿性磷酸酶的變化不一。Black等[2]認為,給去勢大鼠無論RAL還是乙炔雌二醇后,其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無顯著改變;而Curiel等[14]則認為,給去勢大鼠乙炔雌二醇后,并不導致血清堿性磷酸酶的顯著改變,而給予RAL則可顯著增加血清堿性磷酸酶水平,并認為這種差異與治療時間有關。由于血清堿性磷酸酶受體內許多因素的影響,不如骨性堿性磷酸酶特異,因此有關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2.對骨微結構的影響:對7月齡的去勢大鼠予單獨或聯合用LY353381.HCl (一種RAL類似物)、甲狀旁腺素(PTH)、結合馬雌激素(倍美力)的研究顯示,在實驗范圍內的LY353381.HCl濃度(0.01~1 mg/kg)可以顯著預防去勢大鼠脛骨、股骨及腰椎部松質骨小梁的重吸收及骨量的丟失。LY353381.HCl與PTH(10 mg/kg*d)的聯合應用,可使骨量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倍美力 (1 mg/kg*d) 與PTH的聯合應用。因此認為,LY353381.HCl單獨或與PTH聯合應用,可以有效地預防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發生[10]。
3.對骨密度的影響:Sato等[3]研究發現,RAL、TAM及NAF具有阻止去勢大鼠骨密度降低的作用并呈劑量依賴關系。當分別給予RAL(1 mg/kg)和TAM (10 mg/kg)時,用藥組骨密度顯著高于未用藥組,但與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通過線性回歸分析計算出RAL的半數有效劑量為0.3 mg/kg*d[相關系數(r)=0.94],TAM為0.1 mg/kg*d(r=0.75)。當NAF的濃度為1 mg/kg時,可以顯著增加去勢大鼠骨密度;而當濃度為0.1 mg/kg或10 mg/kg時,則不增加去勢大鼠骨密度。但也有研究并未發現雌激素和RAL有增加去勢大鼠腰椎和股骨骨密度的作用[14]。
4.對體重及子宮的影響:RAL不增加去勢大鼠的體重及子宮重量,而雌激素及TAM則可使去勢大鼠的體重及子宮重量顯著增加[10,14]。雌激素和TAM顯著增加子宮內膜厚度,而RAL對子宮內膜的影響作用較小[3]。此外,雌激素和TAM也顯著增加子宮肌層厚度,而RAL在實驗所用的 3個劑量(0.1、1、10 mg/kg)均不增加子宮肌層厚度。說明RAL對去勢大鼠的體重及子宮是較為安全的。
5.對血脂的影響:應用TAM、RAL及乙炔雌二醇對去勢大鼠治療 4 d后,其血清膽固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治療21 d 后,乙炔雌二醇組的膽固醇水平雖仍低于對照組,但比治療初期上升了6.4倍,而TAM、RAL組僅分別上升了1.4倍和1.5倍 (仍顯著低于乙炔雌二醇組)。提示,SERM對血清膽固醇水平具有較長期的抑制作用[13,14]。
(二)臨床研究
Balfour等[11,16]報道,將143例絕經后至少有一處明顯脊椎骨折和骨密度降低的婦女,隨機予RAL 60 mg/d(RAL 60組)、RAL 120 mg/d(RAL 120組)及鈣750 mg/d加VitD 400IU/d (對照組)治療,進行為期 1年的前瞻性雙盲對照研究。結果與對照組比較,RAL 60 和RAL 120組的骨轉換指標均有顯著下降,其中血清骨性堿性磷酸酶分別下降14.9%和8.9%,血清骨鈣素分別下降20.7%和17.0%,尿 I型前膠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分別下降24.9%和30.8%。血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RAL 60組分別下降7.0%和11.4%。髖部的骨密度在RAL 60組顯著增加達1.66%,而在RAL 120組則無顯著增加趨勢[11,13]。如以骨密度增加>15%為分界點,則RAL對骨折的發生率并無影響;但若以骨密度增加>30%作為分界點,則RAL可顯著影響骨折的發生率,且兩者呈劑量依賴關系。此外還發現,治療組和對照組間,子宮流血、血栓性靜脈炎、乳腺異常及子宮 內膜的厚度也無顯著差異。提示,RAL對預防骨折的發生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的作用[11,15]。
在另一項對601例絕經后婦女(年齡45~60歲,絕經時間2~8年) 連續 24個月每天分別給予RAL 30 mg、60 mg、150 mg或安慰劑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中發現,與接受安慰劑組比較,接受RAL的各劑量組骨轉換指標(血清骨鈣素、骨性堿性磷酸酶及尿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均有顯著下降,血清骨鈣素和尿Ⅰ型前膠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在治療后 6~9個月開始下降并維持至結束,血清骨性堿性磷酸酶在治療后12個月開始下降并保持不變直至結束;在治療結束時,RAL 60 mg/d組的上述3個指標分別降低15.0%、23.1%和34.0%。骨密度(如腰椎、髖部等)在RAL各劑量組均較安慰劑組有顯著增加。在RAL 150 mg組,各部位骨密度增加最明顯,而在RAL 60 mg組髖部增加最多。RAL各劑量組的血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治療后3個月就顯著低于安慰劑組并維持不變,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在治療期間則無明顯改變[16]。此外,治療期間各組子宮內膜厚度及血栓性靜脈炎無明顯差異[15,16]; RAL 60 mg組與安慰劑組比較,乳腺疼痛(3.3%與2.0%)、潮熱(26.3%與22.7%)以及陰道流血(3.0%與2.2%) 的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16],因而認為,RAL對預防骨折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作用,并推薦RAL 60 mg/d為最佳劑量[15,16]。
雌激素仍然是絕經后婦女激素補充治療的首選藥物。雖然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已經證明,RAL及其類似物有可能在防治骨質疏松及心血管疾病方面代替雌激素,但目前的臨床研究還不充分和完善,在藥物劑量、用藥方案及人群選擇方面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Turner CH, Sato M, Bryant HU. Raloxifene preserves bone strength and bone mass in ovariectomized rats. Endocrinology, 1994,135:2001-2005.
2,Black LJ, Sato M,Rowley ER,et al. Raloxifene (LY139481 HCI)prevents bone loss and reduces serum cholesterol without causing uterine hypertrophy in ovariectomized rats. J Clin Invest, 1994,93:63-69.
3,Sato M, Rippy MK, Bryant HU. Raloxifene, tamoxifen, nafoxidine, or estrogen effects on reproductive and nonreproductive tissues in ovariectomized rats. FASEB J, 1996,10:905-912.
4,Grese TA, Sluka JP, Bryant HU, et al.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tiss ue selectivity in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7,94:14105-14110.
5,Jordan VC.Fourteenth Gaddum Memorial Lecture: a current view of tamoxifen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Br J Pharmacol, 1993,110:507-517.
6,Ismail SM. Pathology of endometrium treated with tamoxifen. J Clin Pathol, 1994,47:827-833.
7,Goldstein SR.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a new category of therapeuic agents for extending the health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Am J Obstet Gynecol, 1998,179:1479-1484.
8,Bryant HU, Magee DE, Cole HW, et al. LY117018HCL, a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 in the ovariectomized rat [abstract]. J Bone Miner Res, 1995,10(Suppl 1):T421-421.
9,Yang NN, Venugopalan M, Hardikar 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 activated by metabolites of 17 beta-estroadiol and raloxifene. Science, 1996,273:1222-1225.
10,Sato M, Zeng GQ, Rowley E, et al. LY353381 x HCl: an improved benzothiophene analog with bone efficacy complementary to parathyroid hormone-(1-34). Endocrinology,1998,139:4642-4651.
11,Balfour JA, Goa KL. Raloxife ne. Drugs Aging, 1998,12:335-341.
12,Ke HZ, Crawford DT, Qi H, et al. Droloxifene does not blunt bone anabolic 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E2, but maintains prostaglandin E2-restored bone in aged, ovariectomized rats. Bone, 1999,24:41-47.
13,Frolik CA, Bryant HU, Black EC, et al. Time-dependent changes in biochemical bone markers and serum cholesterol in ovariectomized rats: effects of raloxifene HCl, tamoxifen, estrogen, and alendronate. Bone, 1996,18:621-627.
選修課姓“選”,就必然涉及教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檢測等諸多方面的選擇、處理。《唐詩宋詞選讀》教學時數較為有限,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根基尚淺,教師選修課教學經驗仍待積累,教學時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1.詳略得當,選擇有譜。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取舍,使教學詳略得當,收放自如。《唐詩宋詞選讀》有些詩詞主題相同、風格相近,可以取精擇要,也可改為學生自讀,甚至直接捐棄不用。“選擇”還要注意“組合”,可以打破教材的編選順序,以學生最易于吸收的方式進行重組,促使學習內容更優化,努力擴大教學視野的成果。如以送別詩為例:《唐詩宋詞選讀》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歌就有以下幾首: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以主題來串講,讓學生了解送別詩的情感和手法。
2.對接必修,延展拓深。如何讓學生和詩歌親近起來,教師要不斷尋求教學的源頭活水,從必修教材上下工夫。高中必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詩歌學習,便會成為學生學習的紐帶。如學習沉郁頓挫的杜甫詩單元,《兵車行》的教學可以《春望》導入,以《石壕吏》延伸;中唐詩單元,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教學可以由必修一課文《始得西山宴游記》導入;豪放飄逸的李白詩單元,《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可以必修四《蜀道難》延展。學生只有對文本產生“親近感”,才會排除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即莊子所言的“疏淪而心,藻雪而精神”。
“選”,實際上是教師以智慧奪取教學時間,以“博觀”“約取”教學內容。教師心中有“譜”,才能讓選修課真正切合學生的需求,真正與《唐詩宋詞選讀》教材“經典詩詞”的身份相匹配。
二、《唐詩宋詞選讀》教師怎樣讀
《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因其借鑒少、難度大,教師更應在研究教材教法、豐富自身知識、拓展活力課堂等方面加強修習。
1.內外兼修,胸有成竹。教者要明了教材的編選情況,要試圖與教材編者對話;尤其要做到領悟單元導入語的精髓;單元導入語言簡意賅,介紹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環境、主流詩歌和代表作家,教師可指導學生“知人論世”。唐詩宋詞具有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等多種因素的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來挖掘唐詩宋詞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悟唐詩宋詞意境的美。《唐詩宋詞選讀》配有大量詩(詞)意畫、人物畫像圖和書法篆刻作品等;可以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教師切勿熟視無睹,要指導學生邊看邊讀,啟發想象,再造情境,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另外,要深入研究教材所選的教讀詩詞。“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化殿堂內的璀璨明珠,大多數一線教師對唐詩宋詞的把握, 僅限于代表詩人的代表篇目。不少教師教學時僅捧著一本參考書,實在逼急了利用網絡下載一些教案來“救火”,長此以往,教學勢必支離破碎,教師又怎能“求其放心”呢?因此,較為系統、力求深入地去理解《唐詩宋詞選讀》思想精華,顯得十分必要。
江蘇教育出版社的選修教科書《唐詩宋詞選讀》是在必修基礎上,針對對唐詩宋詞有較高興趣的學生開設的。旨在精選唐宋不同時期重要詩詞流派和詩人、詞人的代表作品,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宋詞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在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鑒賞中努力開拓創新閱讀鑒賞的空間。筆者擬針對當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現狀與思考,分三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一、《唐詩宋詞選讀》開設的目的和現狀
筆者分為以下三點進行闡述:
1.《唐詩宋詞選讀》的編寫與開設目的。編寫: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根據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31首唐詩、32首宋詞(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大體以詩歌史發展階段為線索,突出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詩詞大家,分為“風神初震”的初唐詩、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郁頓挫的杜甫詩、創新求變的中唐詩、詩國余暉中的晚唐詩、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詞、“格高韻遠”的北宋詞、“極其工”、“極其變”的南宋詞等12個專題編寫。開設目的:通過《唐詩宋詞選讀》的學習,希望能夠使高中學生在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和創新等方面有所收獲與發展。
2.《唐詩宋詞選讀》的設置情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唐詩宋詞選讀》開設面臨以下時間問題:設定的選修課時相對學習內容顯得有限、相對集中的教學時間使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障、選修課學習受到高考專項訓練的擠壓。二是唐詩宋詞選讀》開設的教師問題:單就《唐詩宋詞選讀》一門選修課而言,所涉及的知識面就很廣,新內容也很多,而真正能勝任選修課教學的教師相對來說比較少。不同層次學校,師資存在明顯的不平衡,良莠不齊,多寡不均,當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跟選修課的開設發生沖突時,如果不能采取適當的調控措施,選修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三是《唐詩宋詞選讀》開設存在以下學生問題:選修課程分班難、選修課程開課難、選修班級管理難。如《唐詩宋詞選讀》就是不少學校在高二下學期的教學內容,整年級地進行統一備課與教學。于是,選修課帶來的種種煩惱煙消云散了,選修課在學生的心目中與必修毫無區別了,而選修課開設所期望達到的目的也與我們漸行漸遠。
3.《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現狀。根據選修課的主體性、基礎性、自主性、實際性和研究性原則,選修課在各地各校轟轟烈烈地開設了起來。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當中,選修課所期望達到的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與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創新精神等目的是否能毫無疑問的達成呢。在《唐詩宋詞選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看到了困惑的存在。(1)教師選修教學中的困惑:選修課成了專題講座課或活動課、選修課成了必修課的無限復制,如《唐詩宋詞選讀》成了高考詩歌鑒賞題訓練的先行與鋪墊,課堂上以練代教。這種以應試為目的、費時費力的教學方式必然帶來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沖突,教師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學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都由教師“包辦代替”。(2)學生選修學習中的困惑:首先是學生對選修課的盲目性,一方面,興趣愛好極為廣泛的學生面對眾多科目無所適從,不會選。另一方面,選修課所占比例小,門類少,可供選擇的余地有限,又使學生無法選。其次是學生對選修課的態度,多數學生認為選修課沒有必修課那么重要,只是為學分而選課,缺少積極性,而趨向放任消閑。最后是學生對選修課的審美疲勞,由于教學計劃的緊湊,教學時數的限制,教學目標的約束,教學方式的單一,《唐詩宋詞選讀》天天學,天天讀,天天背,每天重復“同樣的故事”,學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現“精美的大餐”,學生難免消化不良。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普遍產生審美疲勞。
二、《唐詩宋詞選讀》教學策略研究
筆者分為以下三部分進行闡述:
1.重視詩詞誦讀,讓學生真正讀出聲。詩歌誦讀能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喚醒學生的生活情感、幫助學生品味語言之美、培養學生詩詞審美情趣。因此《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誦讀策略要注意由以往的教師講讀中心,逐步往指導學生自讀上過渡。《唐詩宋詞選讀》誦讀教學對教師的素養要求:(1)轉變觀念,以誦讀為中心:選修課應該讓學生自己“學完”,而不是由教師來“教完”。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在鑒賞詩歌之前,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讀出詩歌的節拍和用韻,讀出詞語的感彩,讀出輕重緩急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情緒變化。學生通過誦讀,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用自己的聲音去復活詩詞的聲音、作者的聲音。這樣在復活過程中,學生就邁進了作者心靈的門檻,了解了其中真正的情味。(2)提高素養,為范讀打基礎:首先,教師要力求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其次,教師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經驗。只有當教師自身在具備了較高詩詞素養的前提下,再加以突出的個人能力、獨特的個人魅力、豐富的教學技巧,才有可能避免隔靴搔癢,一味照搬教輔資料,才能充分理解詩歌的內涵,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教學課堂上充滿感情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詩詞的王國。(3)加強指導,融情感于誦讀。教師首先,應當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其次,應當創設情景,指導學生移情地誦讀;再次,應當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4)愿作聽眾,傾聽學生誦讀。教師應帶著一雙耳朵進課堂,多聽聽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帶上一雙眼睛上講臺,敏銳觀察學生對詩歌的不同反應;帶著一個開放的大腦進教室,尊重學生的開拓創新的想法。
《唐詩宋詞選讀》誦讀教學的策略實施:(1)“瘋狂”放聲讀,即不要管詩的內容、情感是什么,一概放聲讀出來,聲音越大越好,越“瘋狂”越好。(2)聯想會意讀,即遵循著讀詩——思景——入情三個階段,在做好全文觀照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賞析。(3)配樂表演讀,即學生在“會意讀”的基礎上,自行尋找適合該詩詞意境的音樂伴奏,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將作品表演出來,學生興味大增。如柳永《八聲甘州》的凄切、蘇軾《定風波》的灑脫,晏幾道《臨江仙》深情都在他們的揣摩、會意中一一得到很好的展現。此外還有傳花接龍讀、制造懸念讀、博采擴展讀等策略,使學生在誦讀中漸漸體會到了什么是“詩無達詁”,什么是發散性思維,并滿懷激情地用實踐去證明著。
2.創設詩詞情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把詩詞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或現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喚起其情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素質,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被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科教學目標。認清了問題與現狀,《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策略的實施可分為兩點:《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多媒體運用應端正觀念。(1)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輔代主,要始終堅持師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2)要立足學科需要,服務課堂教學。(3)應用課件時,必須要掌握使用課件的技能,擺正它在教學中的位置,恰當的應用于課堂。《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策略實施:(1)音像資料應結合語言品味;(2)在“亞沸點處”創設情境;(3)素材運用應緊扣教學目標。以第三點而言,針對《唐詩宋詞選讀》教學,可搜集到的音像資料相當多,尤其是電視散文《唐風宋韻》、《唐之韻》、《詩歌唐朝》、《唐宋風骨吟》等,都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極豐富的后備資源。但如果不加選擇,學生成了觀眾,教師變身為放映員,選修課就會被上成了視頻欣賞課。教師應當在課前細加甄選,圍繞著課堂教學目標,引入有價值的多媒體資料,甚至可以依據資料發起課堂研討,辨一辨是教材說得對,還是資料有道理,才真正吻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
3.正視詩詞難度,適當鼓勵改寫與創作。寫作能力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由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審美情感、志趣及語言表達、技巧運用等素質構成。詩歌在形成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引領學生關注詩詞細節,幫助學生喚醒真實情感,輔助學生延展聯想想象。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詩歌特點和篇章聯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因此《唐詩宋詞選讀》教學中寫作策略的實施可分為三點:(1)依據詩詞進行改寫,有擴展補充式、巧擬標題式、改換文體式、集句成章式等方式。如集聚成章,即選取前代一人或數人之詩句,按照選取者的構思意圖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首新作之詩。(2)鼓勵學生自主創作,可以采取仿寫入手提興趣、妙用詩詞入對聯、細致大膽作詩詞等形式,如“仿寫入手提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古代詩詞作者改寫的實例,如林逋的《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詠梅絕唱,其實這一聯是化用五代時南唐江為的“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兩句,雖只兩字變化,但境界蘊藉空靈,遠勝原詩。再比如王實甫《西廂記》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借鑒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以及坡《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熔鑄而成。學生的創作情緒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在平時學習與閱讀詩詞時更加留心了。(3)借助詩詞提升寫作。《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中,寫作練習既可以是深入品味詩詞,開拓學生視野,幫助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的途徑,也可以借此機會提升學生的作文構思與寫作能力,有注重角度巧選擇、翻用舊題出新意、積累素材精提煉、善用修辭展文采、錘煉語言不羅嗦等方法。如“翻用舊題出新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舊題翻新的例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的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寫昭君生長的地理環境,以地靈烘托昭君的人秀,正是鐘靈毓秀,窈窕紅顏,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以奏出胡音的琵琶寫出其千古遺恨,委婉蘊藉。白居易的《王昭君》則虛擬了昭君與漢朝使者相見的故事,著重描寫了昭君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對故國的深切懷念以及渴望回歸的心情。這兩首詩都對和親持不贊成態度。而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寫道:“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詩人借家人口吻,奉勸昭君安心異域,不要思憶故國和親人,人生失意到處都一樣。歐陽修則在《和明妃曲》中提出“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從批評皇帝的角度入手,比王安石更進一步,針砭時弊,直指問題的根源。
總之,誦讀古詩詞,認真總結古詩詞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詞的寫作方法,積累古典詩詞的語言,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經常浸潤在華章雋語中,既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又可以吸收和積累精美的語言材料。久而久之,談吐作文,自然文采斐然。
三、關于《唐詩宋詞選讀》的思考
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在廣大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一步步邁向深入,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誦讀、多媒體及寫作等教學途徑外,更多的教師在更深廣的領域不斷地嘗試,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教師遵照著新課標的要求,“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之時,也有一些教師為之困惑或僅憑教師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的現狀擺在我們面前。
[中圖分類號]1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1-0120-2
自“思無邪”,《詩》攜中國文學始振芳塵于后,選本隨之蔚為大觀。詩的選集從《詩經》開始延續其漫長的選本史,詞的選集則追溯到《云謠》、《花間》,然后現其風姿。正如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既是文學的,又是歷史的,那么詞亦在其自身沉浮千年史上同顯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何評價詞作為“詩之余”而又“非詩”這種特殊的文體,在靜態研習其美感特質之外,還應用一種動態的眼光去考察其在歷史上的接受效果。本文截取“宋代”一段,旨在從詞選的接受效果去探討詞的一種歷時性發展,從而把握詞的外延魅力,了解趣味變遷的一種普遍規律。
一、接受美學映照下的詞選
西方接受美學以堯斯、伊澤爾為領軍,著眼于讀者對本文的接受反應,力圖把握藝術理解的歷史經驗,是在當前和歷史雙重進程中考察讀者閱讀經驗具體化的實際效果和意義,從而構建一種讀者的文學史。接受美學自20世紀80年代被引進中國大陸,國內學者開始用一種開放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讀者”現象。無獨有偶,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接受意識早在頌“詩”的時代開始萌芽。自孔子“述而不作”,孟子“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一直到清代譚獻“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中國古代文學的接受史也在激流暗涌,只是囿于可“道”非“常道”的靜觀心理,使得中國傳統文學理論偏零散龐雜、主觀感悟。基于東西方文學的某種暗合本質,我們研究接受美學映照下的中國古典詞,是可以并且行得通的。此外,國內學界豐碩的研究成果表明,用一種接受史的長遠眼光,能為藝術作品本身及詩學理論建構、審美規律認識開拓領域。
目前,國內接受史研究方興未艾,主要以詩歌為正宗,而在古典文學的接受過程中,詞作為詩之余,與中國詩歌精微深渺、含蓄蘊藉的美感特質同源而出。因此,詞的接受史長路漫漫,它“不僅是一種過去完成時,而且是一種現在進行時”。而筆者著眼于“詞選”的接受,而非接受史常言“經典作品”(這里指詞作)的接受,主要依據詞選的二次創作性質。通過反思讀者群對詞選的接受,從而一窺詞史原貌。何以選擇詞選這個媒介來考察讀者對詞的接受?魯迅《選本》有言,“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這就說明了詞選的價值意義之大。
二、宋代詞選的接受效果
詞選原為集部?總集類?詞總集之屬,包括總集、別集和選集。隨著學科系統化趨勢增強,傳統的四分類法不再適應詞選的研究發展,現代意義上的詞選概念應運而生。肖鵬在《群體的選擇》中指出,詞選是“指編選者按照某種取舍標準,選擇部分詞人的部分作品而編成的總集”。從現存材料來看,宋代詞選數量多,且質量高,但由于宋人視詞為“小道”、“末技”,以致宋代詞選在流傳過程中多有遺失。由于今傳詞選零碎散佚,許多版本無從考證,眾人對宋代詞選的范疇多有爭議,通常并稱唐宋詞選或宋金元詞選。而本文所言宋代詞選范疇主要包括宋人選唐詞和宋人選宋詞。據考,本文所指宋代詞選主要有十六種:《家宴集》、《尊前集》、《金奩集》、《蘭畹曲會集》、《麟角集》、《梅苑》、《復雅歌詞》、《謫仙集》、爍府雅兩、《聚蘭集》、《草堂詩余》、《回文類聚》、《花庵詞選》、《陽春白雪》、《絕妙好詞》、《爍府補題》。從經典作品的接受關系來看,宋詞具有一種簡單的鏈條關系,即宋詞、詞選家、詞選三方邏輯關系,分別對應著作品、讀者、效果三種元素。這個鏈條關系可以清晰地顯示出宋詞的接受狀況之一,即通過詞選家及其所編詞選集來考察宋詞的接受情況。
(一)性質:構成一種詞選史
選本是一種兼具創作、鑒賞與批評的綜合體。詞選家苦心孤詣,精選好詞,這種接受行為從性質上來看,構成一種詞選史,集中體現出詞選的詞史及社會史價值,從而反映宋代詞壇總貌。詞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詞史和社會史兩方面。在詞史方面,詞選具有輯佚、校勘、考證等文獻價值及批評理論價值,最直接地使文學研究者獲益。就詞選的社會史價值來看,“文變染乎世情”,我們可以透過詞選這個視窗探尋社會時代風氣、審美心理等歷史遺留信息。從詞集名來看,名之所托,可透露時代風氣。宋代選詞者多屬文人名士之流,根據個人審美趣味選編詞作,整體體現出編選者以平淡閑適為主的美學格調。此外,通過詞選的附錄資料、刊刻版式、刊刻時地、刊刻者等皆可窺見宋代印刷術水平、詞的傳播流行程度、前代遺傳書籍資料等,反映特定風氣下的文學思潮乃至社會思潮。再者,大量詞選的盛行一方面是社會廣泛需求對創作者及編選者刺激的結果,這種刺激正是宋代社會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與城市繁榮在精神需求上的體現,另一方面是編選者個人的人生態度體現,社會責任感與個性自由的整合。
在此之上,詞選史的出現意義有兩種,一則補選集史之缺,二則還原詞史原貌。首先,選集史的構成是所選作品、所選作者、編選者三種關系的疊加。編選者作為一種動態因子,隨社會背景、時代風氣、個人偏好等動量而變化。因此,所選作品與所選作者的疊加會出其不意超出總集的范圍之屬,類似格式塔的核心命題,即部分之和大于整體。在這種意義上,詞選史有補選集史內容之妙,而宋代詞選功不可沒。其次,詞史世界蔚為大觀,涵蓋社會、文學、藝術、心理等各個領域,可以展示詞壇乃至社會的全景。而詞選史從成熟讀者的角度選詞成集,代表詞人和讀者雙重時代心理,從讀者群意義上為詞史全貌增枝添葉。另外,詞選史作為史的一種,必然具有史的模式,而歷史從回憶詩學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沉思起來的回憶。詞選作為一種記憶的斷片,所保留詞作乃原生態、活生生的作品,可作為文獻學意義上的考察資料。從外部構成來看,詞選包括編選者、所選詞人、所選作品、所選時代、詞選名、序跋、凡例、卷數、評論注釋、刊刻版式、刊刻時地、刊刻者等。這些豐富的資料不僅為研究作品提供極佳的材料,幫助以普通讀者為主體的效果史研究,而且對以詩評家為主體的闡釋史研究、以詩人創作者為主體的影響史研究佐證。此外,在詞選所呈現的斷篇殘簡之外,留下了無數個不確定的空白供我們想象探索,即伊澤爾所言“文本的召喚結構”。這空白的填充并非憑空臆測,而是根據斷片的外部形態理性勾勒空白信息,包括詞壇歷史和社會歷史。就在這斷片和空白之處,詞選以其特有的角度為詞史補史之缺,還原詞史全貌。
(二)行為:再創作
編選者輯詞,實以有盡之言欲達無窮之意,這實際上是一種二次創作。選者通過選、刪、增、補、改、編等行為將作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選者因“我之性情”之不同,會展現出不同的排列風格,并在序跋里給后世研究者提供詳實的資料。詞選的讀者群主要有三種:普通讀者、填詞者、評詞者。對普通讀者而言,詞選的主要目的在于閱讀品鑒,而在審美體驗上,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創作參與。夏敬觀《蕙風詞話詮評》:“兩宋人詞多矣,令其多讀多看,彼必不知從何下手,而亦無從知何者當學,何者不當學也。是答初步者之問,尚缺一層。夫初步讀詞,當讀選本。”對填詞者而言,閱讀詞選不僅是作為普通讀者來閱讀品鑒,而且可以幫助倚聲填詞,這屬于創作意義上的詞選接受效果。陳匪石《聲執》有言,“由是而讀宋人四總集以及《花間》,再觀各名家專集,就其性之所近,專學一家,或兼采數家,互相補益。”評詞者的接受效果集中體現在選本評注、詞評詞話及詞集序跋上。“選集不僅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再現詩歌效果史的活化石。”另外,詞選的序跋具有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及文體研究價值。總體而言,序跋是一種有意味的文體形式。如果說填詞是詞人在填心,選詞是讀者在選心,那么,寫序跋亦是讀者在寫心。一首好詞必然以情勝,詞人那顆透明潔凈的心須得遇知音,而選詞者在選詞時也必要“以我心換你心”,達成感覺上的共識,才始知妙詞難得。跳出作者和讀者這個單層關系,寫序跋的人是在衡量詞人之心與選詞人之心,用第三者的眼光去凈化熔鑄一首詞中的大千世界、一本詞集中的苦樂人生,然后,以寥寥數語提煉兩個世界、一種詩情。
(三)效果:詞選的循環接受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2-0028-01
眼兒媚 (宋)無名氏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記得當年第一次讀此詞,是被“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吸引,從此便無法忘記它。如今用百度搜索網絡中此詞的相關資源,均說此詞為宋代王元澤所作,可是在此寫為無名氏所作,是有推論依據的。
且看此詞,出于與《花間集》齊名的《草堂詩馀》。《草堂詩馀》收集詞作以宋詞為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關它何時編成的年份記載:“…作于慶元間,已引《草堂詩馀》張仲宗《滿江紅》詞證蝶粉蜂黃之語”,即1195―1200年間。如今能查閱的最早版本的《草堂詩馀》,為日本藏元至正癸未(1343)新刊廬陵泰宇書堂本,以及至正辛卯(1351)孟夏雙璧陳氏刊行本,學士界稱“元至正本”。在元至正本中,此詞并未標示作者。回看元至正本《草堂詩馀》對詞作者記錄的特點,就蘇軾而言,書中既有記載為“蘇子瞻”,也有記載為“坡”和“東坡”二字的。從書中標記詞作者可用幾種形式這種特點來推想,本書編撰者,應該是只要收的詞是知道作者的,不論采用哪種形式標記,都會標記上去的。
那么,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此詞被人標記為王元澤所作呢?查閱元至正本后的各種版本《草堂詩馀》,發現最早在明朝陳鐘秀編選《精選名賢詞話草堂詩馀》中,已標記為王元澤所作。陳鐘秀《精選名賢詞話草堂詩馀》是參考宋本《草堂詩馀》改選整理而成,原書順序已被打亂。而原書中此詞的前一首,正為王元澤的《倦尋芳慢》,所以推想,應是陳鐘秀整編時誤以為此詞也是前一首詞的作者王元澤做作,才把此詞作者標記為王元澤的。而陳鐘秀后面出現的版本,多為延續陳誤。因此,本文中對《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的作者,選擇標記為無名氏。
下面來賞析此詞:
上片: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一半春休”,是指春天已過了一半。而此時的情景是如何的呢?“海棠未雨,梨花先雪”,顯然是海棠花還未被雨打落,而白色的梨花則剛開始勝放,一番春天美麗的景象。然而在如此美景中,作者看到那絲絲楊柳,在朦朧春雨中隨風而動,搖曳多姿,卻平添了幾分憂愁。同為寫春愁的,還有宋蔣捷《虞美人》的“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處。樓兒忒小不藏愁”。然而,從晉陸機《文賦》中“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可見,在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時候,看見柳條搖曳,本應是喜,而作者卻是愁。試問,作者是否是在“為賦新詞強說愁”呢?
下片: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作者究竟是因何而愁?且看下片:“而今往事難重省”,即如今往事像那一江春水已逝去,無法再回到過去。作者在對往事的追懷中“歸夢繞秦樓”。何謂“秦樓”?古樂府《陌上桑》曾寫道:“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可見“秦樓”應代指作者所愛女子的居所。在追懷中,作者飽受愛與離別的煎熬,對所愛女子久久不能忘懷,該如何來表達他內心的思念呢?詞文中寫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作者只有把“相思”,寄托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了。
“高中新課改,亮點在選修課,難點在選修課,突破點也在選修課。”早在06年我省剛進入新課程的第二年,面對選修課程步入高中的教學,有人就這樣說過。新課程實施已幾年了,但目前對選修教材的教學似乎仍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因為目前選修教材教學存在幾種狀況:一是將選修教材的教學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學,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選修課教學,三是按照高考總復習的要求安排選修教學,四是根據現行高考要求而舍棄部分選修內容。如果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選修課程的角度來看,我以為其實這些都步入了選修教學的誤區。
那么,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方法,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我們能想到的是必修課應更多地偏重于語文基礎知識,是大面積撒網;選修課應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養,是通過幾個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較為鮮明的“經典”意識,從而對祖國和世界的傳統文化形成某種或某些情結,這樣的情結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會成為其思想情感發展的重要基地。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必修是選修的基礎,選修是必修的發展;必修是普及,選修是提高。這里我想以各學校選修比較普遍的一門選修課《唐詩宋詞選讀》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理解與體會,不拘淺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標指向及其定位
五個選修系列,《唐詩宋詞選讀》是受到學生歡迎程度較高的模塊教材之一,同時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上的瑰寶,有很厚重的文化積淀,如何開展好《唐詩宋詞賞析》選修課的教學就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目前《唐詩宋詞選讀》教學的現狀
如前所說,選修教材是新課改的標志物,是新課改的試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選修教材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而目前對《唐詩宋詞選讀》的教學,幾年下來,就筆者所了解的情況,可謂是亂象橫生,各行其是。主要有這樣一些現象:
1、按照詩歌的內容題材重新組合,美其名曰“自主創新”。
按照詩歌的表現內容來分,常見古詩一般有以下幾種:詠物詩、山水詩、民生詩、邊塞詩、懷古詩、惜別送別詩、思鄉懷遠詩。有的學校把《唐詩宋詞選讀》的編排序列打亂,依照類別重新組織,實施教學。如“惜別送別詩”專題:《春夜別友人》、《送魏萬之京》、《夢游天姥吟留別》、《送友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踏莎行》(候館梅殘)……;“思鄉詩”專題:《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商山早行》、《長安晚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詠物詩”專題:《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
以上分類,實在有些牽強。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該歸入哪一類,歷來有不同見解。這里將之定位為“思鄉詩”有其道理(詩的最后八句寫的是游子思歸),但聞一多先生稱它為“宮體詩”(宮體詩可視為閨怨詩);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詠物詩”(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夠全面的。如辛棄疾的詩歌,內容包羅萬象,表現方式多樣,若用七分法來分類顯然有些狹隘。如《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和《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兩首詩,憂國傷時,抒寫人生抱負,其詠物寫景、抒情說理兼備,假若作硬性劃分,“龍騰虎擲”的稼軒詞風就難免受到損害,所以,這種歸類法教學是不科學的。
2、按照詩歌的知識點另起爐灶,美其名曰“貼近高考”。
不少教師依據我省《考試說明》的表述,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專項訓練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教學時分四個專項,包括“把握形象的訓練”“感知意象的訓練”“品味語言的訓練”“鑒賞技巧的訓練”。如“把握形象的訓練”下列五個子項,分別是豪放灑脫的形象,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愛恨情長的形象。“鑒賞技巧的訓練”分解出三個分支: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現手法訓練”更是被細化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對比烘托篇”“比興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聯想想象篇”“虛實結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錄了《滕王閣》、《西塞山懷古》、《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卜算子》(驛外斷橋邊)等詩歌。這實際是標準的高考考點專項訓練!
教者說,他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與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識點教學定位準確,能夠凸顯詩歌的主要價值。這樣教學,學生可以習得詩歌的鑒賞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應試能力。然而,專項訓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生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詩歌的整體和本質;更為致命的是,一味從應試的功利角度出發,有可能削弱學生欣賞古典詩歌的熱情。
3、按照教材上的習題組織教學,美其名曰“利用資源”。
《唐詩宋詞選讀》在每一個專題后都設計了“品讀與探究題”,以供學生在學完詩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識,培養能力。然而,有些教師卻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題應對選讀。如《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的“品讀與探究”有四道題,它們是:
誦讀《望月懷遠》,說說詩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送魏萬之京》以長于煉句而為后人稱道,請從敘事、抒情、寫景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該詩的煉句之妙。
誦讀《與諸子登峴山》,想一想,為什么羊公碑叫“墮淚碑”?詩人為什么讀羊公碑而落淚?
誦讀《山居秋暝》,想一想,詩人是如何從視與聽、動與靜的角度表現“空”、“靜”之美的?
這四道題分別對應該專題內的四首詩,訓練點有詩歌內容主旨方面的,有表達方式方面的,還有表現手法方面的。這些練習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能有效地發揮輔讀作用,當然不能棄置不用。可是它們的功能,也僅僅在于幫助教師提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要點。只有將課文和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學習,美其名曰“緊跟新課標”。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標強調的重點之一,研究性學習探得深、探得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協商精神。對唐詩宋詞進行探究性學習也是詩歌教學的應有之義。
基于此,有的學校設計了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如:
(1)探究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2)劉禹錫的懷古詩如《西塞山懷古》《石頭城》《烏衣巷》等,語言淺顯而意蘊深厚。請收集相關資料,以“劉禹錫的歷史情懷”為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李商隱的無題詩迷離隱約,有政治寄托說和純寫戀情說等不同解釋,如《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和《錦瑟》等。請以“李商隱的無題詩”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毋庸諱言,這種探究性學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妄圖以區區幾個研究性課題來學習《唐詩宋詞選讀》,顯然是捉襟見肘的,也是必然會失敗的。
一門學生喜歡的課程的開設如果以學生深惡痛絕為結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導致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拒絕,教師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們想要有好的結果,就有必要對開設此課程的目標預設原理進行一下分析。
從《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看: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江蘇省教科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編寫)對“詩歌選修”的課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 1.培養鑒賞詩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歌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
很明顯,上述四種詩歌教學策略并不能完成這些課程目標。
從教材內容結構體系看:《唐詩宋詞選讀》根據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唐詩31首,宋詞32首(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分12個專題。從結構體系看,是按照詩歌發展史的順序編輯的,這一點,教師必須搞清楚。可見,培養高中學生樹立詩歌史觀,是編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組另構,無異于暴殄天物。
(二)《唐詩宋詞選讀》的課程目標指向
《唐詩宋詞選讀》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也區別于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教學。
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共有三個板塊,一個是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中的“千古江山”(懷古詞兩首),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詩從肺腑出”(唐詩一組)與“詞別是一家”(宋詞一組).與《唐詩宋詞選讀》相比,高中必修階段的古典詩歌數量少,難度略小,教學要求低,系統性也較弱,而且其人文內涵都指向每個專題的人文主題。而大學階段的《唐詩宋詞》選修則更多地帶有研究的色彩。
《唐詩宋詞選讀》大體以詩歌史發展階段為線索,突出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代表中國古代詩歌思想藝術最高水平的詩詞大家,縱橫交錯進行編排;重視詩詞自身的體類特征和鑒賞規律,設計鑒賞活動中隱含若干種基本的鑒賞技巧和角度,如創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等,有助于學生學習鑒賞詩詞的方法;重視對詩詞作品的多元解讀,致力于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要注意具體的鑒賞方法的指導,如:知人論世,洞察本事,考析詞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線,搜尋意脈,以意逆志,進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較鑒別,品第高下,善于見異。
(三)教學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到底該如何實施教學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內涵,傳承文化。按照王榮生教授的理論,《唐詩宋詞選讀》應定位于“定篇”。學習的目的是熟知經典,而非做題能力。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容,都服務于了解和欣賞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朱自清選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與之相適應,該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確指出,“鑒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過程。你可以鑒賞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賞它的‘語言美’,也可以賞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詩宋詞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們要能體會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羈精神,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仁者光輝,傾聽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高歌,聆聽到“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淺斟低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折射出唐詩豐盛熱烈的光彩;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滲透著宋詞沁人心脾的韻味。
其次要抓住重點,適當拓展。從整體著眼,理清詩史的線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這根線上幾顆璀璨的珍珠――李杜蘇辛。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要結合《蜀道難》《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解讀《兵車行》要聯系《石壕吏》《新婚別》,體味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須探究章氏原詞《水龍吟》,鑒賞稼軒詞不得不延引《白雨齋詞話》和《藝概》。
二、教學目標預設與教材處理
(一)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
盡可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唐宋詩詞的風貌,是《唐詩宋詞選讀》學習的預設目標之一。學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學教師也不作過多說明,這樣學生就會誤認為一代只有一種文學。他們不知道宋詩也很好,明清戲劇也很出色。《唐詩宋詞賞析》偏向于唐詩、宋詞,其中有一個專題是唐五代詞,沒有宋詩。在教學中,我覺得有必要適當加入一定的唐詞和宋詩。
首先,詞誕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詞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教材中屬于唐代的詞人只有溫庭筠和韋莊,顯然不能代表整個唐代。我們可以介紹第一代詞人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張志和、劉禹錫、白居易等繼李白后的第二代詞人,他們的《竹枝詞》,《楊柳枝》,《浪淘沙》,《長相思》脫穎而出,點綴出了一幅唐代美詞的畫卷。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劉禹錫的“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這些詞都體現出唐人素來愛清閑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詞經典。
宋詩的造詣很高,宋詩的選取是文壇上一個熱門話題,文學研究是避也避不開的。比如學術界對錢鐘書的《宋詩選注》的選目問題議論頗多。錢先生自己說過:“這部選本不很好;由于種種緣因,我以為可選的詩往往不能選進去,而我以為不必選的詩倒選進去了。”(《模糊的銅鏡》)宋詩選取的聚訟紛紜,至少說明宋詩不可遺忘。講唐詩時可以選宋詩比較,講宋詞時也可以選宋詩。比如講到蘇軾,可以將他的詩詞做個比較,他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詞,還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等名句來自于他的詩,不可不提。這些當然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利用網絡等工具去查尋,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詩詞。
(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個性
《唐詩宋詞選讀》在選材上盡可能全面,避免爭議。這樣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個性。在現階段唐宋詩詞研究上,一些繞不過去的大山,我們一定要學;一些可以繞過去的小山,不妨有選擇帶著學生走走,可能會別有一番韻味。杜甫、李白、蘇軾、辛棄疾一定要學,《唐詩宋詞選讀》單獨設了專題。然而,另外一些詩人、詞人也頗受學生歡迎,作品也頗有韻味,教材也沒有選。在學習宋詞中,我就曾專門和學生研習了蔣捷的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些讀來使人凄然的句子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種子。
教材在某一詩人的作品專題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學生有時只會對其中某種風格或形式的詩歌感興趣。比如學生不喜歡杜甫的古體詩,喜歡他的七律。在學到辛棄疾的詞時,學生對《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很感興趣,覺得這首詞表現了有點幽默但又有憤慨。其實辛棄疾有很多這樣的作品,我就介紹《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卜算子?千古李將軍》等作品給學生,學生既有興趣,也了解辛棄疾的另一面。對于教材中學生并不感興趣,舍去也無傷大體的作品可以大膽舍去不學。
近日,我讀畢《唐詩宋詞精選》,心潮此起彼伏,蕩起朵朵浪花,久久不能平靜---縱觀歷史長河,唐詩宋詞對我國悠久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反映了那時的文化內涵。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
泰山雖美但廬山甚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使詩人眼花繚亂,身處“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境地,又因以博學多識、善于思考,“只緣身在此山中”之睿智躍于紙上,提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令人深思。
我國幅員遼闊、地廣物博,河山眾多,渾金璞玉,無需雕琢,也不必濃妝淡抹。于“日照香爐生紫煙”之際,詩人站于山腳,“遙看瀑布掛前川”,氣勢非凡,鼓動人心,慨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心中蕩漾起r熱愛大好河山之志的漣漪,金烏東掛,眼前美景,陶醉其中。
母愛無私而偉大,深夜里,屋外寒風凜凜,“慈母手中線”,不辭辛苦,只為“游子身上衣”。當“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感人情景呈現于眼前,心若彷徨,感動不已,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游子的我們讀后怎能不知報恩嗎?
驀然回首,四季輪回,在春的溫馨、夏的熱烈、秋的爽朗、東的晶瑩里,我們擁有了美麗的夙愿。雨是春的請柬,“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荷是夏的初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葉是秋的禮單,“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余聲皆是恨”;雪是東的情思,“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啊!神奇美麗的大自然一年四季都是人殷切的期盼!
黃河,母親河!他孕育出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因而眾多詩人贊美她、敬仰她。太白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淋漓盡致展現出黃河洶涌之勢;之煥云“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估計美景現于眼前;王維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苦之心不知如何釋解?
近日,我讀畢《唐詩宋詞精選》,心潮此起彼伏,蕩起朵朵浪花,久久不能平靜---縱觀歷史長河,唐詩宋詞對我國悠久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反映了那時的文化內涵。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猶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
泰山雖美但廬山甚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使詩人眼花繚亂,身處“不識廬山真面目”之境地,又因以博學多識、善于思考,“只緣身在此山中”之睿智躍于紙上,提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令人深思。
我國幅員遼闊、地廣物博,河山眾多,渾金璞玉,無需雕琢,也不必濃妝淡抹。于“日照香爐生紫煙”之際,詩人站于山腳,“遙看瀑布掛前川”,氣勢非凡,鼓動人心,慨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心中蕩漾起r熱愛大好河山之志的漣漪,金烏東掛,眼前美景,陶醉其中。
母愛無私而偉大,深夜里,屋外寒風凜凜,“慈母手中線”,不辭辛苦,只為“游子身上衣”。當“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感人情景呈現于眼前,心若彷徨,感動不已,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游子的我們讀后怎能不知報恩嗎?
驀然回首,四季輪回,在春的溫馨、夏的熱烈、秋的爽朗、東的晶瑩里,我們擁有了美麗的夙愿。雨是春的請柬,“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荷是夏的初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葉是秋的禮單,“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余聲皆是恨”;雪是東的情思,“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啊!神奇美麗的大自然一年四季都是人殷切的期盼!
黃河,母親河!他孕育出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因而眾多詩人贊美她、敬仰她。太白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淋漓盡致展現出黃河洶涌之勢;之煥云“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估計美景現于眼前;王維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苦之心不知如何釋解?
至于說汪峰的歌曲里虛無縹緲、心靈雞湯一樣的字眼太多,甚至還有好事者把這些詞都列出來,形成表格,可以自己組合填詞,這種娛樂一下的東西拿來作為謾罵汪峰的依據,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早在五年前就有“宋詞生成器”這樣的軟件出現,編輯者把所有宋詞錄入,按照形容詞、名詞、情緒等分門別類,也可以自己生成,那你因此就能說坡的詞也是空洞無意義的?藝術這門事情,拿數理化去生搬硬套,娛樂一下可以,非要當真,就沒意思了。坡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汪峰同樣也有“我將在今夜的雨中睡去,伴著國產壓路機的聲響,伴著傷口進裂的巨響”這樣振聾發聵的歌詞。這些充滿了思索,紀錄一個時代傷痛的語句,在汪峰的音樂里一直存在,只是那些以為汪峰只會唱《我愛你中國》的人不知道罷了。那些調侃的人,本來就不知道汪峰究竟唱過些什么,但是如果真是一個尊重音樂的人,其實音樂也會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