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3: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臨床中藥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實踐教學的改革目標和措施
《臨床中藥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內容龐大,根據專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淡化《臨床中藥學》課程中一些非重點藥物的講授,集中課時用于《臨床中藥學》實踐環節的教學。目前國際先進高等教育著重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實踐技能訓練。因此,我們實踐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著重關注科研和職業兩大技能的實踐培訓,并根據醫藥類專業的不同,靈活選用各種合適的實踐教學模式,各有側重,從而強化學生各種科研創新和職業實訓實踐能力。
1.科研技能。《臨床中藥學》作為中醫專業基礎課,其教學內容主要體現以中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技能為主體的特征,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臨床中藥學藥性和藥效,以發揚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紤]到中醫藥專業類的學生后期會學到藥理學、中藥藥理學等藥效相關課程,為避免重復性實驗,因此在科研技能實踐環節中我們主要強調中藥藥性理論。中藥藥性即中藥性能,是中醫藥理論對中藥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并用以闡明其藥效機理的理論依據。中藥藥性實驗研究,是對臨床中藥學總論部分的補充,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對中醫學類專業學生在臨床實踐中有較高的指導性,有助于學生在未來從事臨床工作時更好、更準確地處方用藥,提高行醫的能力,同時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后期開展藥效實驗或進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實踐實施中,我們采用啟發式、引導式等實踐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增設緊貼學生相關專業要求的操作簡便、效果顯著的經典中藥藥性實驗,制定中藥性能理論實驗講義,同時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實驗,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行選擇規模較小,周期較短、難度適中的題目或結合教師科研課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習慣。最后通過研究報告、實驗設計標書或者畢業論文的撰寫來評估學生綜合運用藥性理論的實踐教學效果。以大學生實踐科研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作為主要指導老師,我們已經指導數名本科生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主要圍繞藥性理論的五方面展開:①四性,如選用寒熱兩性不同的中藥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別觀察對發熱動物解熱或導致動物體溫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觀察辛味中藥紫蘇與紫蘇芳香揮發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擴張皮膚毛細血管、抗菌、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等)的區別。③歸經,如選用示蹤劑,經尾靜脈注入動物體內,不同時間取動物器官組織,測定各器官組織的放射性強度,將其換算成示蹤劑含量,即可反映藥物在體內的定位分布及特點,間接提示其作用于機體內敏感的靶器官,驗證其歸經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觀察黃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升降浮沉的影響。⑤毒性,如選用附子、細辛等有毒中藥灌胃實驗動物,觀察其毒副作用。
2.職業技能。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引導普通本科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加快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兼顧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響應國家號召,我們按社會對中醫藥類技術崗位的要求,采用虛擬和現實相結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養職業技能為目的的實踐教學模式。首先,考慮到真實工作環境的局限性,我們采用現代創新教育技術的方法和手段,結合《臨床中藥學》課程的特點,建立生動形象的多元化模擬實踐教學環境———互動式模擬中藥房,并配合計算機軟件應用,讓學生身臨其境,就像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參與相關工作,真正體會到所學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并為學生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做好充分的準備?;邮侥M中藥房就是仿真中藥房架構空間布置,將中醫師用藥處方和中藥師調配等一系列過程融為一體,既節省教學時間,又降低教學成本。利用互動式模擬中藥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國典型病例大全數據庫”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適,“中醫師”推薦正確的中藥,“中藥師”鑒別、炮制等調配和制備中藥。對中醫學類專業學生來說,互動式模擬中藥房是培養臨床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好辦法,能夠讓學生對所示病案進行分析、確立治法、選擇用藥,使學生提前進入中醫師角色,加深理解選擇用藥的技能,體會到中藥運用的規律性和靈活性。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來說,利用互動式模擬中藥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審方,如何規范拉斗、如何抓藥、稱量和倒藥等,對中藥的動植物形態、中藥飲片的形狀、中藥炮制的具體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中藥湯劑的制備方法、特殊中藥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認識了解,讓學生能更好記住中藥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以2013年全國中藥臨床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為研究對象,共80篇。
1.2研究方法
從論文類型、研究內容、作者地區分布等方面對80篇會議論文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論文類型分布情況
本次會議80篇論文中,理論探討性論文占43.75%,調查分析性論文占22.50%,其余為綜述和實驗性論文,未有應用中藥臨床藥學干預疾病治療的個案報道。可見,全國中藥臨床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以理論探討性論文為主,中藥臨床藥學應用在中醫臨床的具體實踐性論文較少,這與中藥臨床藥學目前在全國醫療機構開展情況基本一致。
2.2論文研究內容分布情況
80篇會議論文中研究內容除中藥臨床藥學淺論最多外,還有中藥用藥分析、中藥不良反應、中藥藥動學、中藥煎藥及臨方炮制、中藥說明書及包裝、中藥處方點評、中藥藥源性疾病、中藥循證藥學等,研究內容較廣泛,涉及研究領域也較多。但是,涉及中藥藥動學、中藥處方點評、中藥藥源性疾病、中藥循證藥學的論文較少,且多以理論探討性和綜述性論文為主,缺少開展上述具體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經驗總結性論文。通過統計還發現,在中藥用藥咨詢、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藥生物利用度監測等方面未有相關論文。
2.3論文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80篇論文的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較廣,但投稿數量最多的為會議主辦地廣東(31.25%),其次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蘇(8.75%),其余11個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數量均很少,另外還有海南、廣西、云南、貴州、江西、山西、遼寧、福建、浙江、、寧夏等10多個省市未有論文。
3討論
3.1建立完整的科學的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促進中藥臨床藥學由理論研究向具體實踐轉變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逐步開展起來,臨床藥學工作也成為醫療機構藥學服務的核心內容。但是,目前的臨床藥學工作多以化學藥臨床藥學為主,中藥臨床藥學開展較少,多數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僅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本次會議80篇論文中,理論探討性論文較多,而實踐性論文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還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學的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也未有一套規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藥臨床藥學開展模式,使中藥臨床藥學人員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其二,中藥臨床藥學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目前在我國尚無一名正式的中藥臨床藥師,也沒有中醫藥高等院校設置過中藥臨床藥學專業或開設中藥臨床藥學課程。現在從事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人員多為受傳統中藥學教育的中藥師經簡單的臨床藥學知識培訓而來。傳統中藥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中藥飲片鑒定,中藥制劑生產及質量控制各個環節的藥學人才[2],他們往往缺乏中醫基礎理論和中藥藥理等知識,導致難以勝任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此外,還存在醫療機構主管部門及醫療機構本身對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重視不夠等因素。鑒于上述原因,大多數中藥臨床藥學理論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應用,阻礙了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及水平的提高。隨著中藥臨床藥學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藥臨床藥學理論研究成果也不斷涌現,本次會議論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論文對中藥臨床藥學概念、主要任務和最新研究進展作了詳細論述;有的論文從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實踐出發,從思想認識、機構建立、編寫資料、信息服務、中藥調研和處方分析與點評等方面探討了醫院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方法;有的論文就中藥臨床藥師的定位、工作內容等作了深入探討;有的論文探討了醫院中藥房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模式;有的論文還深入探討了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中的中藥處方點評的科學化、系統化實施要點。此外,有的論文還從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實習安排及醫療機構的培養安排方面,對臨床中藥師的培養方法進行了分析,以探討及完善具有中醫藥特點的臨床中藥師培養模式。上述會議論文中一些有關中藥臨床藥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和本次會議首發的《中藥臨床藥學》專著,對指導建立一套中藥臨床藥學開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藥臨床藥學學科體系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因此,本次會議論文中占多數的理論性文章為中藥臨床藥學學科理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使人們對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內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為中藥臨床藥學工作者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有助于中藥臨床藥學由理論研究向具體實踐轉變,推動中藥臨床藥學發展。
3.2拓寬中藥臨床藥學研究范圍,進一步深化研究內容,有利于完善中藥臨床藥學研究中藥臨床藥學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及其制劑與人體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藥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3]。狹義來講,中藥臨床藥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指導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中藥治療疾病。從廣義上說,中藥臨床藥學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除上述狹義研究內容外還包括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與上報、中藥藥動學研究與生物利用度監測、中藥藥性理論、中藥之間及中藥+化學藥之間的配伍、中藥處方點評、中藥用藥咨詢、中藥藥源性疾病防治、中藥藥物經濟學、中藥循證藥學、中藥調劑與煎服、中藥臨方炮制、中藥臨床試驗與評價等多方面研究內容[4]。從中藥臨床藥學本身定義及其內涵外延的需要,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藥臨床藥學研究領域絕不能局限于狹義的指導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中藥治療疾病,必然會是多元化的研究領域。從本次會議論文的內容分布情況看,雖然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內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夠,且有些領域未有相關研究報道。因此,應積極拓寬中藥臨床藥學研究范圍,進一步細化、深化研究內容,豐富完善中藥臨床藥學的內容。
3.3調動醫院藥學人員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積極性,加強地區間合作與交流,促進中藥臨床藥學水平的提高中藥臨床藥學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現正處在一個研究探索階段,開展過程中肯定也會碰到不少困難和問題。為了使中藥臨床藥學更好的發展,需要組織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對其存在或碰到的個性與共性問題進行研討及學術交流,本次學術研討會正是以此為目的而召開的。本次研討會共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有16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向大會提交了論文,論文作者單位所在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天津、北京3個省市。雖然本次會議論文投稿數量較多,但僅分布在16個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區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地區對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意識薄弱,缺乏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積極性。因此,要加強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中藥臨床藥學的認知度,強化醫務人員的中藥臨床藥學意識,調動醫院藥學人員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加強地區間合作與交流,邀請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水平較低或未有開展相關工作的地區醫院代表參加有關中藥臨床藥學的學術活動,促進上述地區與較發達地區中藥臨床藥學工作人員的溝通和交流,以帶動該地區中藥臨床藥學的發展,促進各地區中藥臨床藥學水平的協調發展,最終促進全國中藥臨床藥學整體水平的不斷提升。
簡介品種基本情況,包括:藥品名稱、申請注冊類別、處方來源。明確處方藥味組成、制成總量、劑型、規格、擬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確日服或日用劑量。改劑型的品種還需說明其日服/用原料藥量是否與原劑型一致。明確處方藥味是否為飲片,炮制品應明確炮制品規格,并規范撰寫,如:半夏(制)需要根據處方實際所用的炮制規格明確為姜半夏、法半夏還是清半夏;“元胡”規范為“延胡索”等。處方中含有毒性藥材的,明確其日服/用飲片量,并說明是否超出法定標準規定。處方中含有源于瀕危野生動植物藥材的,應說明藥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證明,并提供資源可持續利用情況的報告。
2.立題依據:
對于中藥復方6類新藥,應明確處方來源于經驗方還是科研方等,說明出處,說明是否提供了依據。說明其臨床使用和研究情況等,闡明立題依據。申請5類有效部位制劑的品種,尤其應關注立題依據的確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據,進行了哪些篩選比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應采用專屬性強的測定方法進行研究)是否達到了5類藥的基本要求等。改劑型的品種,應特別關注改劑型的立題依據是否成立?針對法規要求“對已上市藥品改變劑型但不改變給藥途徑的注冊申請,應提供充分依據說明其科學合理性。應當采用新技術以提高藥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且與原劑型比較有明顯的臨床應用優勢”進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說明改劑型的科學合理性,是否較原劑型具有優勢?改劑型的立題依據是否有充分依據。
3.劑型選擇及規格的確定依據:
簡述劑型選擇確定的合理性依據。說明針對劑型選擇進行的相關研究工作,必要時進行充分的比較研究。如:選擇腸溶膠囊(片),需要提供選擇腸溶給藥的必要性合理性試驗依據,與口服給藥進行的比較研究,結果如何。結合適應證特點,說明該劑型是否符合臨床需要?結合藥理毒理試驗結果、溶出度考察結果等綜合考慮劑型確定的合理性。提供藥品規格的確定依據,并評價其合理性。
4.制備工藝及研究內容:
簡述原料的前處理:明確藥材(飲片)前處理的方法和條件,明確炮制規格。簡述輔料及所用材料的處理處理方法和條件。制備工藝:明確研究確定的制備工藝。重點說明制備工藝路線確定的合理性及依據。工藝路線的確定主要應以保證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目標,同時考慮大生產的可行性。可從處方藥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質、藥效學比較研究結果、臨床應用背景及文獻資料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因決定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質基礎主要與制備工藝有關,所以,工藝的合理性尤為重要,這是申請臨床階段研究與評價的重點。工藝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純化方法的,應說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據。如:復方制劑采用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工藝的,由于復方制劑成分復雜,難以說明上柱前后物質基礎的變化情況,往往難以提供充分的依據說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議審慎選擇。在工藝路線合理性前提下,應明確各工序的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確定的依據,分別說明提取、分離純化、濃縮與干燥等工藝參數確定的考察指標、試驗方法與結果。重點說明:試驗方法、考察指標及確定依據、對哪些工藝參數進行了考察篩選、采用什么方法進行分析、試驗結果如何、確定的工藝參數是什么。并并闡述采用確定的工藝參數條件進行的驗證試驗結果。說明各工序考察指標的轉移率,評價工藝的合理性。簡述制劑成型工藝研究概況。明確制劑處方。明確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質考察結果、所用輔料的種類和用量及其選擇確定的試驗依據,說明輔料選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輔料還需明確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據。說明根據劑型特點進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結果如何等。中試或規模放大研究:簡述中試或規模放大研究的結果和質量檢驗結果,包括批次、生產規模、投料量、主要中間產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說明所用藥材/飲片的含量測定結果,以及含量測定指標的轉移率。特別應注意中試研究規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說的1000個制劑單位的10倍投料量,而應該根據品種具體情況,進行充分的規模放大研究,達到商業化生產可行性的目的。否則,會給申請生產帶來較大風險。需要說明的是:建議對中試或放大規模的工藝條件與實驗室工藝之間的變化進行說明,并對工藝的合理性和大生產的可行性進行評價。
5.質量研究和質量標準:
原料藥、輔料的質量標準及來源:原料藥包括處方投料用藥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說明原料藥、輔料的法定標準出處、檢驗結果。簡述原料藥質量標準中已建立的質量控制項目及限度。無法定標準的藥材或輔料,說明是否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了研究,并按法規進行申報,說明是否建立了質量標準。中間體質量標準:若建立了中間體的質量標準,簡述其主要檢測項目。制劑質量標準:簡述制劑質量標準的內容,說明未列入質量標準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順序對制劑質量標準的內容進行說明和評價。鑒別:簡述質量標準中列入的鑒別項目、方法及結果。包括鑒別藥味、所采用的鑒別方法、對照藥材和/或對照品、陰性對照結果等,評價方法是否具有專屬性。簡述未列入質量標準藥味的研究情況,說明不列入標準正文的理由。如:“本品處方含有6味藥,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參(對照藥材)、人參(人參皂苷Rg1、Re、Rb1)、黃芩(黃芩苷)、當歸(對照藥材)的鑒別項,彩色照片中色譜斑點清晰,陰性無干擾。對方中黨參、山藥以對照藥材為對照進行了TLC鑒別研究,結果黨參的鑒別存在陰性干擾,樣品中山藥的色譜斑點不明顯,故暫不列入質量標準正文”。檢查:說明檢查項目、方法及限度。說明按藥典制劑通則項下要求檢驗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據劑型需要建立相應的檢查項目。說明是否建立了與安全性有關的檢查項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檢查、重金屬有害元素檢查、有機溶劑殘留量及大孔樹脂殘留物檢查等)。評價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對重金屬(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第二法)、砷鹽(中國藥典2010年版附錄第一法)進行了檢查,結果重金屬含量小于10ppm,砷鹽小于2ppm,未列入標準正文”。含量測定:明確質量標準中研究建立的含測方法、測定指標及限度,說明方法學考察的結果,簡述樣品含測的批次和結果,計算轉移率,評價含測指標、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確定的合理性。另外,應說明不同工藝路線的藥味是否分別進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說明研究情況(質量標準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冊階段進行)。有效部位制劑應注意需要采用專屬性強的含量測定方法進行研究考察,以確定有效部位的含量達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將該專屬性方法列入標準,列入標準的含量測定方法可以是較為簡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說明其可行性。說明對照品的來源及純度,非法定來源的對照品尚需簡述結構確證的研究結果。6.檢驗報告:說明自檢樣品的批次、批號、檢查結果,是否符合標準規定。評價擬定的質量標準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穩定性考察:
簡述穩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結果。說明試驗方法、條件及內包裝;明確考察的樣品批次、規模、指標及選擇依據、時間、測定方法和結果。評價穩定性方法和結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裝材料、貯藏條件及有效期的確定,評價樣品的穩定性。
8.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或容器選擇:
簡述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或容器(以下簡稱包材)的選擇依據、來源和執行的質量標準、注冊證;針對所選用包材而進行的支持性研究情況。從目前的申報資料來看,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建議關注內包材的合法來源,單劑量多劑量包裝的合理性及特殊劑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綜合分析與評價:
通過對立題依據、劑型選擇、工藝路線確定和工藝研究、原輔料質量、質量控制研究、穩定性考察、內包材選擇等研究考察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各項研究結果之間的聯系。結合臨床應用背景、藥理毒理研究結果及相關文獻等,分析藥學研究結果與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間的相關性,評價工藝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質量可控性及質量穩定性。
中藥臨床藥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對象,研究中藥及其制劑與人體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藥及應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藥臨床藥學是指為適應各種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和復雜多變病情的防治需要,運用現代的藥劑學、藥理學等專業知識密切結合臨床患者的狀況,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監測用藥過程及摸索用藥規律,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和有效[2]。中藥師是實踐和發展中藥臨床藥學的主力軍,因此中藥師應該盡快學習和掌握這門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在工作中實踐、應用其學科方法和內容。我院中藥師在完成中藥調劑工作之余,在此方面有所學習,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1.2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的必要性
中藥臨床藥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這門學科卻是圍繞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藥而進行現代研究的依據。不僅可以促進中藥學的不斷發展,而且將新的中藥學研究成果及時向醫師傳達,同時也為患者提供合理的中藥學服務。這就需要臨床中藥師熟練掌握這門學科,為臨床醫師和患者提供及時有效、合理的指導和咨詢服務。而且在中藥房開展中藥臨床用藥咨詢更是十分必要,中藥師可更好地為臨床和患者提供中藥學服務[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患者迫切要求得到高質量的藥學服務,中藥師通過補充中醫理論等臨床知識,可以完成中藥咨詢等工作,滿足患者的需求。我院中藥師開展了中藥咨詢、中藥干預、中藥處方點評分析等工作,在此過程中,不斷聽取中醫師的建議,向中醫師學習相關臨床知識。長此以往,臨床中藥師逐漸被中醫師所接受,同時也提高了中藥師的業務水平,增強了中藥師的溝通和應急的能力。一方面,滿足了患者對用藥咨詢的需求,受到患者的認可和好評;另一方面,提升了中藥師的整體業務能力和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所以,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里中藥師開展中藥臨床藥學相關工作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及必要性。
2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內容
2.1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任務
中藥師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4個方面:審核處方;向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藥物信息;對患者進行用藥監測;向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藥物咨詢[4]。我院中藥師對中藥處方進行審核和查對,發現藥品用量過大、用法不清等現象時,會及時與中醫師溝通,在不影響患者治療的前提下對處方進行修改;如出現用藥錯誤和配伍禁忌,會請中醫師重新開方,確?;颊哂盟幍陌踩裕粚τ谛枰燃?、包煎等特殊處理的中藥,中藥師會特別提醒患者注意煎法等事項,以保證患者用藥的合理性。我們為每位患者提供用藥告知單,詳細介紹用藥方法、注意事項及煎藥步驟等事項,并留有中藥師的聯系電話,確保患者在用藥全程遇到問題時可以咨詢。中藥師干預的處方問題、患者的咨詢等及時記錄,并每月匯總、分析上報院部。目前,我院中藥師初步開展了門診患者的咨詢和處方點評工作,尚處于學習、積累階段,并沒有參與臨床查房及醫囑點評,希望通過中藥師的不斷實踐和努力,使中藥臨床藥學得到重視和發展,同時為臨床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中藥學服務,發揮中藥師應有的職能和作用。
2.2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內容
2.2.1開展中藥咨詢服務中藥咨詢的形式主要有窗口咨詢、電話咨詢等,中藥師向患者提供用藥咨詢、用藥指導,使患者順利完成治療;定期向醫護人員提供用藥介紹、藥品不良反應、配伍禁忌等信息,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中藥的用藥咨詢工作由中藥執業藥師擔任,患者可以咨詢有關中藥的規格、價格與功能主治、用藥方法與注意事項、毒副作用與不良反應以及中藥的煎煮方法等問題,也可以通過電話隨時向中藥師咨詢有關用藥過程中遇到的疑問。中藥師會利用掌握的中藥學知識耐心向患者交代,確?;颊哒_使用中藥,不僅避免了錯誤使用中藥,而且提高了患者用藥依從性,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2.2.2中藥合理用藥宣教進行中藥合理用藥的宣傳教育工作是中藥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要結合醫院中藥應用特點,向全體醫護人員通過講座、《藥學通訊》以及會議交流等形式進行中藥合理應用的宣教。為提高宣教效果,我們要注重內容的針對性和易接受性[5]。
2.2.3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管理中藥注射劑由于制劑工藝本身的局限性,在臨床上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為了避免不良反應發生,中藥師參與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管理至關重要。中藥師通過處方評價、臨床查房、醫囑分析等形式,及時發現中藥注射劑不合理應用的情況,并予以解決。不僅可以大大降低中藥注射劑應用過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而且提高了醫護人員對中藥注射劑正確、合理使用的重視程度。
2.2.4不良反應的搜集與上報醫師開具的處方中不單是中藥,往往是中藥與化學藥聯用,這也加大了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不良反應的搜集和上報是中藥師的一項重要工作。中藥師要特別注意中藥與化學藥合用所產生的用藥禁忌,若配用不當就會產生不良后果。中藥與化學藥不宜聯合使用的藥物頗多,這就要求中藥師必須具備化學藥藥理方面的知識,掌握中藥與化學藥配伍禁忌,以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患者安全使用藥品。
3中藥師的責任和工作切入點
3.1中藥師的責任
3.1.1鑒別真偽,保證質量
中藥師的首要責任是保證中藥質量,中藥飲片的采購、驗收及貯藏、保管等環節都要引起重視[6]。在中藥飲片的采購過程中,進貨渠道必須正規,飲片入庫前必須具備質檢報告等相關文件,由經驗豐富的中藥師鑒別真偽,做到防止以次充好,摻雜摻假,對中藥飲片的產地、批號及品質狀況都要登記備案。在中藥飲片倉儲保管過程中,要根據中藥飲片的特性,設立合適的儲存庫,定期進行養護,以確保中藥材質量合格。
3.1.2嚴格把關,規范調劑
中藥師在調劑配方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應規范,并認真審核處方,注意劑量、配伍、禁忌證等信息[7]。中藥師應嚴格按照處方稱取相應的藥物,注意不同炮制品及不同產地藥物名稱的區分,準確地稱量藥物,尤其是貴重藥物和有毒藥物。中藥師應有條理按順序地調劑藥物,以防止混藥事件的發生。將每次服用的藥物單獨成包,叮囑患者藥物的煎服時間、方式及注意事項,必要時幫助患者煎制藥物。
3.1.3服務臨床,合理用藥
中藥師在加強臨床合理用藥,防止因用藥不當引起的不良反應及藥害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醫師開具的處方如發現有不妥之處,應立即與醫師聯系、溝通,以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如證實存在用藥禁忌,應拒絕調劑,并將處方退回,重新開具[8]。中藥師不僅要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而且更應向臨床醫護人員提供藥學咨詢服務。我院中藥師雖然在工作中與醫師相互溝通和學習,但還沒有參與到臨床查房和醫囑點評的工作中。故中藥師還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完成職業功能的轉變,逐漸參與到臨床治療中去。
3.2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切入點
中藥學學科發展較快,但臨床醫師更注重醫學知識的學習,對藥學知識的學習不如臨床藥師快且豐富。而這正是中藥師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最佳切入點[9]。對于飲片的特殊用法,中藥師會及時與醫師溝通,提醒醫師正確標注;中藥與化學藥聯用雖可能提高療效,但也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中藥師應及時發現配伍問題,幫助臨床醫師優化治療方案,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需要中藥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知識儲備,找到適合本崗位工作特點的切入點,更好的提供藥學服務,提高中藥師的地位和作用。
4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難點及對策
4.1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難點
中藥師是開展中藥臨床藥學服務的主體,同時,臨床經驗不足也是制約中藥師大膽實踐的因素之一。中藥師與臨床醫師在溝通上存在障礙,阻礙了中藥臨床藥學深入的發展,使中藥師難于融入中醫藥治療團隊。在具體工作中,權威診療指南的缺乏使中藥師難以完成處方合理性評價,影響了中藥師作用的發揮。
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間,本院共收治800例高血壓患者,對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為確診病例。其中,男530例,女270例;年齡最小57歲,年齡最大84歲,平均年齡64.9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8年,平均病程8.9年。
1.2研究方法
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記錄,包括患者的身高、體重、血壓以及使用的降壓藥物等;記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觀察不良反應。
2結果
2.1老年患者用藥情況分析
284例患者使用纈沙坦,占35.5%;168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占21.0%;185例患者使用卡托普利,占23.1%;86例患者使用貝那普利,占10.8%;65例患者使用美托洛爾,占8.1%;43例患者使用培哚普利,占5.3%;38例患者使用硝苯地平,占4.8%;10例患者使用速尿,占比1.3%。此外,365例患者聯用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占45.6%。
2.2降壓結果分析
560例患者的舒張壓得到控制,占70.0%,408例患者的收縮壓得到控制,占51.0%。
2.3用藥后不良反應狀況分析
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踝部水腫、心動過緩、低鉀血癥、性低血壓、干咳等。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而言,培哚普利最高,卡托普利次之。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老齡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會嚴重損害人體臟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其損害不容小覷,高血壓便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壓的特征為,動脈血壓升高,同時可對人體的其他系統組織器官造成損害。近幾年高血壓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老年患者是高血壓的多發易發人群。高血壓如不及時加以控制,會對患者的心腦血管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其他組織器官,高血壓也常常被認為是腦卒中及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臨床醫生必須對高血壓加以重視。臨床常用的降壓藥包括利尿劑、血管擴張劑、β-受體拮抗劑、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本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間,對收治的800例確診為高血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用藥情況。通過對患者的身高、體重、血壓以及使用的降壓藥物等基本資料進行分析,并記錄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結果發現,35.5%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使用纈沙坦,21.0%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舒張壓得到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占比70.0%,收縮壓得到控制的患者占比51.0%;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踝部水腫、心動過緩、低鉀血癥、性低血壓、干咳等。
高血壓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常見病,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病發病率高,危害嚴重,常易并發急性左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腎功能不全,高血壓性腦出血或腦血栓等癥。但其知曉率為46.4%~57.7%;治療率為23.5%~33%,控制率僅為4.3%~7.7%。因此對高血壓防治工作意義重大。祖國醫學無高血壓這個名詞,一般歸屬于“眩暈”、“頭痛”、“肝陽”、“肝風”、“中風”等病癥范疇,主要表現在肝火上炎、陰虛陽抗型、肝風內動、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脾腎陽虛、痰濕中阻、瘀血內阻等方面。主要用平肝潛陽、活血化瘀、清利肝膽濕熱等方法來治療。由于中藥的降壓療效確切,副作用小,一些中藥還能改善腎功能,降低心血管并發癥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廣泛用于臨床。下面將治療高血壓的常用中成藥做一臨床療效評價。
1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為川芎、冰片等,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具有鎮靜止痛,改善微循壞,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能增加冠脈血流量,緩解心絞痛。用于氣滯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川芎嗪能通過血腦屏障,在服干分布較多,能改善微循環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對治療急慢性腦血管病有肯定療效。且川芎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周圍血管,使冠狀動脈和四肢血流量增加,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冰片有改善或增強血腦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能增強藥物向腦內轉運,此為冰片芳香開竅、引藥上行,進而疏散腦部病邪的理論依據;同時冰片能擴張、軟化腦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高血壓病。對330例瘀阻腦絡型Ⅱ、Ⅲ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裝果顯示:Ⅱ期的降壓有效率為為86.66%,癥狀有效率為94.82%,Ⅲ期的降壓有效率為64.58%,癥狀有效率為79.75%。服用方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4-6粒,飯后服用,每周1療程。
2六味地黃丸,主要成分為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和澤瀉。滋補肝腎,對于肝腎陰虛型的高血壓有一定療效。動物實驗表明,降壓作用可能是通過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來實現的。用六味地黃丸治療309例高血壓病人,結果有效率為85.1%。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一次30粒。
3銀杏葉口服液,主要成分為銀杏樹葉。具有活血化瘀、通脈疏絡的作用.主要用于腦支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治療?,F代研究證實高血壓病具有心功能減退、自由基代謝失衡、全血粘度增高、凝血—纖溶指標異常、微循環功能障礙等特點。中醫認為“久病入絡為血瘀”。銀杏葉提取物的主要成分銀杏總黃酮苷和銀杏內酯等,臨床及藥理研究發現其具有增強心功能、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粘稠度、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清除體內自由基及明顯的纖維蛋白原溶解作用。臨床報道,銀杏口服液治療高血壓病人30例,總有效率為93.3%。服用方法,口服,每次20ml,每天3次。除1例偶有晨起惡心外,無其他副作用。
4鎮腦寧,主要有效成分為川芎、藁本、細辛、天麻、水牛角等。息風通絡,有鎮靜,鎮痛,改善微循壞、增加腦流量等作用。與六味地黃口服液合用,用于陽亢或陰虛陽亢型的高血壓,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易怒、惡心、胸悶、腰酸、失眠、多夢等。治療66例高血壓病人總有效率92.4%。用法用量,口服,鎮腦寧膠囊,每天3次,1次4粒;六味地黃口服液,每天2次,1次20ml。10天為1個療程,連服4個療程。
5松齡血脈康,主要成分為葛根、珍珠層粉、松針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具有降壓和調血脂作用,用于高血壓病見頭痛眩暈、急噪易怒、心悸失眠等屬于肝陽上亢見證者。動物試驗證明,可糾正高血壓大白鼠主動脈去甲腎上腺素(NE)和乙酰膽堿(Ach)的升常反應,并對動脈血管環有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作用,增加組織血液灌注,減輕組織細胞耗氧,改善末梢循環,平穩有效降低血壓。治療68例收縮壓增高者,見效率79.4%;舒張壓增高者55例,顯效率70.9%。對57例Ⅰ、Ⅱ期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進行監測,并對其中28例合并左室肥厚的患者進行多普樂超聲心動圖療效評價,結果降壓總有效率為84.3%,有有效維持4小時動態血壓的效應作用,同時具有較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粘度、調整血脂等作用,并能逆轉左室肥厚,是有效的抗高血壓藥物。治療老年高血壓35例,總有效率為80.O%,于當今臨床公認的一線降壓藥卡托普利療效(82.7%)相近。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3粒,劑量隨血壓波動加以調節,連服30天,治療期間不用或停用其他降壓藥及降脂藥。
6龍膽瀉肝丸,主要成分為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甘草。具有清肝膽,利濕熱的作用。治療高血壓36例,有效率88.89%;治療證屬肝熱上擾高血壓患者12例而痊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136例,總有效率97.1%。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6g(68/袋),每日2次,忌辛辣之物,孕婦忌服。
7牛黃降壓丸,主要成分為牛黃、羚羊角、珍珠、冰片、郁金、黃芪、白芍、水牛角粉、雄黃、草決明、黨參等。具有清心化痰,鎮靜降壓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高血壓,用于陰虛陽亢型高血壓引起的頭眩目暈、心煩易怒、心悸失眠等,血壓下降緩漫,長期服用無不良反應。對56例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治療,總有效率92.8%。用法用量,每次1~2丸,每日1次。腹瀉者忌服。8天麻定眩湯
天麻定眩片,主要成分為天麻、野、杜仲、杜仲葉、川芎。平肝息風.補腎通絡。主治肝風上擾所致的頭暈頭痛,目眩失眠煩躁等癥狀。臨床治療高血壓患者374例,時間3個月,降壓總有效率82%,改善癥狀總有效率為78%;降壓作用緩和而持久,不會因血壓驟降而使病加重,對高血壓合并腦動脈硬化尤為適宜;對高血壓病常見的頭痛頭暈,目眩心悸,肢麻等癥狀及高血脂癥狀療效比較顯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1次6片。忌食辛辣及煙酒。
9天麻鉤藤沖劑
天麻鉤藤飲,主要成分為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革、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平肝息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用于肝陽偏亢,肝風上擾,頭痛,眩暈,失眠。對肝陽偏盛型高血壓有較好的療效,對腎性、原發性、神經元性高血壓犬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1包。舌絳無苔之陰虛功風癥,本方不宜用;飲宜清淡,戒惱怒,節。
1O安腦丸,主要成分為人工牛黃、水牛角、黃連、梔子、黃芩、珍珠等。清熱解毒,醒腦安神,鎮靜息風,豁痰開竅。主治高熱神昏,共病眩暈,抽搐驚厥,中風閉竅等熱性急病。治療原發性高血壓282例,總有效率88.3%;對頭暈、頭痛、耳鳴、肢麻、心悸、失眠等癥狀緩解率達80.6%。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3次,每次1-2丸。
11還精煎
1.1病例1:患者,男,53歲,因頭面部皮膚挫裂傷于2008年5月31日入院,同時診斷有腦震蕩。經外傷處理后給予脫水、抗炎等對癥治療。6月1日給予(1)生理鹽水250ml、頭孢米諾鈉1.5g/(2)甘露醇125ml/(3)葡萄糖氯化鈉500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5ml/靜滴。
據病歷記載:患者從6月1-5日一直在沿用上述藥物治療。在6月5日下午2點鐘(第四天),靜滴液體0.5h后患者出現寒戰、體溫38.4℃,無呼吸困難、無頭痛、頭暈、無胸悶憋氣,立即給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靜推、非那根50mg肌注、生理鹽水500ml、10%氯化鉀10ml、地塞米松10mg靜滴、當日下午3點鐘患者病情好轉。
分析: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藥物聯用禁忌手冊》中明確規定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不可同時配伍。另有文獻報道:有兩例同時并用甘露醇+頭孢噻肟鈉第5d后出現腎功能衰竭,停換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3d后尿量增多、7d后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甘露醇為高滲性脫水劑,靜滴后主要經腎臟排出,此藥特點是:起效快、脫水降顱內壓作用強、效果肯定,不足的是:快速脫水后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腎功能受損,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現心衰,所以建議不要將甘露醇與經腎代謝的頭孢類抗菌藥物聯用。
上述輸液反應可能是頭孢米諾鈉誘發了甘露醇的藥物不良反應:寒戰、發熱(因為同批號的甘露醇從未發生過不良反應)。雖然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并非同組輸液,但是在體內同樣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觀察頭孢類抗菌藥物與甘露醇在聯合應用時的不良反應,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1.2病例2:患者,男,65歲,因腦梗死、高血壓、肺部感染于2008年3月23日入院,入院當日即給予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薄芝糖肽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靜脈點滴,3月25日早上病人的前胸、后背、雙側上肢開始出現較大面積的紅色皮疹,高出皮膚表面,并伴紅腫、瘙癢,請皮膚科醫生會診診斷為蕁麻疹。立即停藥,給予抗過敏治療。經抗過敏治療后,26日高出皮膚表面的皮疹消退,但仍留大量紅色斑痕,27日皮疹斑痕逐漸消退。
分析:經查閱上述三種藥品說明書中均有可能出現蕁麻疹和皮疹不良反應的說明,所以患者在聯合應用三種藥后出現了較嚴重的蕁麻疹。如果我們在用藥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選擇不具有相同不良反應的藥品,就有可能避免此類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1.3病例3:患者,男,77歲,漢族,山東濟南人,于2007年12月25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療,既往病史有糖尿病,不穩定型心絞疼,高血壓病。
患者于25日晚6點30分左右靜滴氟羅沙星注射液約10min后出現意識恍惚、譫語、肢體輕度抽搐、口吐白沫,考慮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立即停用該藥,換用生理鹽水靜滴約15min后神志清醒,癥狀緩解。患者晚9點40分左右再次出現意識恍惚、肢體輕度抽搐、呼吸費力,立即給予吸氧,約15min后癥狀緩解。
分析:根據情況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氟羅沙星注射液誘發癲癇發作案例,但患者在入院病史詢問中并未提曾有過癲癇病史,提示我們今后在給患者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應警惕這類不良反應的發生。
二、積極開展以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為中心的合理用藥工作
臨床藥學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合理用藥。我們從2007年11月25日—2007年12月25日期間抗菌藥物使用前三位的藥品中抽取了18份住院病歷,最后篩選出了兩份比較典型的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病歷,進行了分析,并在全院科主任周會上從合理用藥方面提出了藥學角度的提醒和補充,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2.1病歷1:患者,男,63歲,2007年11月25日入院,2007年12月12日出院,初步診斷:右側自發性氣胸,補充診斷:高血壓病,于2007年11月27日行右側胸腔閉式引流術。該患者自11月25日起應用頭孢曲松鈉2g,bid,左氧氟沙星0.4g,qd,自11月29日開始用洛美沙星0.4g,qd,至12月11日停藥,其中除左氧于11月28日停藥外,頭孢曲松鈉連續應用17d,洛美沙星連續應用13d。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如下:
(1)此患者體溫一直正常,并無聯合用藥指征,連續應用左氧、洛美沙星、頭孢曲松納最長達17d,明顯違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則。
(2)該患者男性63歲,屬老年患者,本身腎功能就屬低下型。以上三種抗菌素均主要經腎臟代謝,聯合應用加大其腎毒性,嚴重時可導致腎損害。
(3)上述三種抗菌素中頭孢曲松鈉與左氧氟沙星有11項相同的治療作用,洛美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有32項相同的治療作用,屬重復用藥。
2.2病歷2:患者,男,42歲,2007年12月13日入院,2007年12月23日出院。入院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伴周圍膿腫,12月14日大便檢出霉菌++。
自12月13日起使用頭孢曲松鈉2g,bid,洛美沙星0.4g,qd,甲硝唑250ml,bid,一直使用到12月23日,三種抗生素聯合應用達11d。
根據以上用藥情況分析如下:
(1)該病人患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有聯合用藥的指征,但采用三聯抗菌素,且連續應用11天,特別是甲硝唑連用11天,屬過度治療。
(2)據病歷記載,該病人是因在住院前應用抗菌素無效的情況下住院治療的,且在入院第二天就檢出霉菌++,在未做細菌培養的情況下,盲目采用三種抗菌素聯合應用,違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則。
存在問題
中醫藥學術要在21世紀獲得重大進展離不開一批完整掌握中醫藥理論精髓,且具備現代科學知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突破?!吨兴帉W》是中醫藥教育的重要課程,培養21世紀合格的中醫藥人才,教學和教材的改革是關鍵,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將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實際銜接,也有利于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有利于中藥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各科應用的研究和發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學模式適用對象是中醫醫療專業、中西醫結合醫療專業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學生。
一、《中藥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第一版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至今,《中藥學》的教學基本上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后開始,學生尚未接觸到中醫經典著作和臨床學科的學習,對中藥的臨床應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對《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和臨床各科中的病名及術語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療奔豚氣、半夏治療心下痞、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燕白、瓜簍治療胸痹、柴胡治療少陽病、黃荃治療濕溫病等,因而學生對掌握各味中藥的適應癥有較大困難,影響《中藥學》教學的質量。而對研究生或大學后的繼續教育,目前的《中藥學》教材和教學模式又不能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
二、《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意義
尋求《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藥教學和教材改變的成功范例:現行的《中藥學》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課堂滿堂罐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生是否理解,而且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情況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般要間隔一、二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中藥學》分段教學就是指將《中藥學》的基礎理論部分在臨床課之前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基礎理論與中藥學基礎理論有機地銜接起來;在專業基礎課《溫病學》、《傷寒論》、《金匾要略》及臨床課學習后,進行臨床中藥學的教學,使學生能順利地過渡到臨床中藥學的學習,并為臨床實習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兩者結合起來學習,還可減少知識的遺忘,節省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
培養高質量適合現代中醫藥發展的中醫藥人才,適應醫藥衛生改革的要求:現行《中藥學》教學模式由于其與中藥學術特點、學術水平存在相?,F象,在中藥理論與臨床應用教學方面都存在不足,學生在學習《中藥學》時,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試連常用中藥的藥名、基本功效和臨床應用均忘記的現象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在臨床上得心應手地使用中藥。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以及醫藥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市場將有更大的需求,通過《中藥學》教學模式的突破,培養高質量的中醫藥人才,也有利于《中藥學》學科的發展研究,有利于推動中藥學術的發展。
三、《中藥學》分段教學的依據
1.《中藥學》的學科特點、發展趨勢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大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
《中藥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是在朝著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的趨勢發展,近年來,中藥學基礎理論研究受到重視,已經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十八反、十九畏、中藥配伍及炮制等理論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中藥學基礎理論的專著如《中藥藥性論》等,已有一定數量的論文;臨床中藥學的研究與應用也迅速發展,并向??婆R床中藥學發展,??朴盟幒秃侠碛盟幊蔀橹兴帉W發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載權、張廷模主編的《中華臨床中藥學》、趙學敏主編的中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等。作為高等中醫藥教育,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21世紀人才的培養需求,調整教學模式勢在必然。
2.臨床中藥學在中醫藥學科中的地位
由于臨床中藥學主要是研討中醫臨床各科所用藥物的如何應用,所以,它又具有與臨床學科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直接根于臨床。臨床中藥學這一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其表現為:一是藥物數量的增加及新藥的不斷涌現。自漢代《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后世歷代不斷增加,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已達1892種。而《中華本草》收載的藥物達8980種,總結了中國傳統藥學的成績,集中反映20世紀中藥學科的發展水平。二是新藥的研制開發,許多按中醫藥基礎理論組方研制的,如復方丹參片、丹參滴丸等;并對一些臨床常用的老藥,發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茍用于治慢性腎炎氮質血癥、新生兒硬腫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天麻治腦外傷綜合征、神經衰弱;以及肉從蓉可治氟骨癥、仙鶴草治腫瘤、白及治肺結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還有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藥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參酮、魚腥草素、靛玉紅(青黛中提取)、康來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時對人參、黃蔑、麻黃、附子、大黃、當歸、丹參、川芍等常用中藥進行了系統的藥理研究,揭示了傳統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補虛、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功效的若干機理。臨床中藥學研究離不開臨床學科,臨床學科的發展促進中藥學科的發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又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中藥學的發展已經為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四、《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模式探討
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試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實現21世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新突破。
1.內容
基礎方藥學和臨床方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方法研究、教學大綱的研究、教材編寫的研究、教學課件、多媒體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編寫資料。
(2)調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現行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廣泛的調研。
(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實驗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開設該課程的最佳時機,以及實施的具體方案。
3.特色
從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探討基礎中藥學和臨床中藥學分段教學的教學模式,尋找教學研究的突破口,該教學研究實用性強,有運用和推廣價值。并結合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模式,從學科特點探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適應,有較強的創新性。
4.教學模式探討
(1)基礎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基礎中藥學是指中藥學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體內容包括總論部分的中藥的形成和中藥學的發展、中藥的名稱和分類、中藥的產地、采集和儲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作用、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等,重點是在中藥的藥性理論;各論部分包括概說部分(各章節的定義、性能特點、功效、適應證,分類、使用注意等;單味藥物的性味、歸經、性能特點、基本功效、主治病證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藥物植物、飲片的基本知識與識別。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b)-0166-02
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實習主要包括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幾個環節,富有成效的實習帶教方法會使畢業生從畢業實習的各個環節中受益匪淺,可極大提高中藥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
PBL是從國外引進的教學理念,是時刻不離問題的教學模式,具有有的放矢、高效率等優勢。通過PBL可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筆者結合畢業生實習帶教實際,首次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畢業生實習帶教的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提出基于PBL的中藥學畢業實習帶教模式。本文提出的PBL畢業實習帶教模式,將為中藥學及其他學科實習生帶教方法的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1 基于PBL的選題指導
當前中藥學專業畢業生實習期間主要從事偏向于中藥藥理或化學的實驗研究,往往是對具體中藥或復方的研究。因此,在實習之初,帶教老師可多通過PBL啟發學生思考。比如,引導學生首先選取待研究的中藥,接著啟發學生思考研究選用藥物的哪方面內容,是偏向于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質量控制還是藥理研究,若是藥理研究,是研究抗癌、保肝、抗抑郁還是其他等問題。
2 基于PBL的文獻檢索、研讀指導
在選好題之后,文獻查閱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基于PBL啟發學生搜索、思考當前常用的中文數據庫、外文數據庫有哪些,通過哪些數據庫能下載到全文而哪些只能看到摘要等;在清楚了文獻數據庫之后,就要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數據庫搜索文獻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文獻查閱方法之后,需要對所下載的文獻進行系統的研讀。此時,可以通過開展讓學生講解文獻的方式來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并在糾正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文獻研讀的能力。
3 基于PBL的實驗設計指導
在選題、文獻檢索、研讀之后,即進入實驗設計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安排實驗時間、準備哪些實驗材料、采用哪些實驗方法、實現實驗方法是否具備應有的實驗條件、如果不具備局部的實驗條件如何來解決等問題。通過基于PBL的啟發引導,從而使學生為即將開始的實驗奠定扎實的實驗設計基礎。
4 基于PBL的實驗過程指導
實驗設計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需要強化哪些實驗方法操作、實現這些操作需要掌握哪些要點、有哪些核心實驗步驟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找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演示操作過程,并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點,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實驗操作能力,從而能更好地完成實驗。
5 基于PBL的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指導
在實驗操作階段完成之后,即進入了實驗數據的處理、結果分析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選擇何種統計軟件、利用所選統計軟件中的何種檢驗方法來分析、如何分析、何時有統計意義、如果需要用圖表來呈現結果如何來制作圖表等問題。通過基于PBL帶教,學生掌握了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呈現結果的方法,不僅使學生獨立完成了對實習期間獲得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呈現,而且為畢業后科研生涯的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奠定了扎實的科研素質基礎。
6 基于PBL的論文撰寫指導
在數據處理、結果分析之后,即進入了畢業論文的撰寫階段。此時,基于PBL啟發學生思考畢業論文撰寫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撰寫要點、注意事項等問題。之后,教師抽出專門時間對學生講解自己的認識,以彌補學生認識之不足,從而有助學生撰寫出更專業的符合要求的畢業論文。
7 結語
當前,實習帶教方法的優化改革已成為高等院校從事畢業實習帶教同仁共同關心的話題。PBL作為從國外引進的優秀教學方法,在國內已有廣泛的應用,目前已滲透到普外科[2]、腫瘤[3]、麻醉[4]、神經外科[5]、護理[6-7]、急診科[8]、血液科[9]、中醫內科[10]、檢驗科[11]、醫學影像學[12]、乳腺病科[13]、病理學[14]等多個學科。本文結合中藥學實習帶教實際,首次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藥學畢業生實習帶教的選題、文獻研讀、實驗設計、實驗過程、數據處理、結果分析、撰寫畢業論文等多個環節,提出基于PBL的中藥學畢業生實習帶教模式,以期為中藥學及其他學科實習生帶教方法的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周芳明,王振鉞.PBL在美國藥學教育中的研究現狀[J].藥學教育,2003, 19(1):58-60.
[2]于愛軍,張學軍,劉金龍,等.PBL教學方法在普外科教學查房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5):100-101.
[3]蔣亦燕,楊曉蕾,全世超.PBL教學法在臨床腫瘤學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探討[J].健康研究,2011,31(2):149-151.
[4]藍鵬.PBL教學法在口腔外科麻醉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4):75-76.
[5]隋宇玲,王文軍,周玉琛.PBL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課間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8):110-111.
[6]施華.PBL教學法在外科護理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0, 7(17):100-101.
[7]王佳琳.護理專業PBL教學法示范課程的建設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4):147-148.
[8]王麗,楊輝,宋丹,等.急診科高護實習生應用PBL教學效果評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7):98-99.
[9]孫士玲.PBL教學法在血液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3):65-66.
[10]孫曉敏,余克強,趙曉山,等.中醫內科臨床帶教中應用PBL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9):54-55.
[11]張蘇,唐先平,沈朝輝.PBL教學法在醫院檢驗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2):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