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9 16:58: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圖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系辭傳》的“象”并非審美形象,但相較于老子所說的“象”而言,還是較為接近審美形象的。《系辭傳》中提到,“象也者像也”,明確指出了《象》是世間萬物物理形象的寫照、反映、模仿,而藝術形象也是對所參照的審美對象的形象的映照,然則“象”與藝術形象的不同之處在于,藝術形象必須是審美活動的反映,而“象”所映照的并非一定是審美活動的,由此可見,二者實有相同之處,即,無論是“象”還是藝術形象,都是對世間萬物的反映。除此之外,《易》“象”同藝術形象在表現手法上也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借由形象來表達與人類生活有關的內容,但《易》象是以形象明理,此時的“象”和“理”并不一定統一的,相同的事理可以用不同的“象”來傳達表現,而藝術形象則是以形達意,“形”和“意”必須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象變了所要傳達的情意也就隨之而變。由此可見,《系辭傳》的“象”雖然與藝術形象并非完全相同,但若對《系辭傳》所說的“象”加以限制規定,《易》“象”也可轉換為藝術形象,也就是說,“象”不僅僅只是一個哲學范疇,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更是一組頗為重要的美學范疇。也正因《易》象和審美形象有著密切聯系,后來歷代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通常會把《易》“象”作為藝術創造的基礎,從中汲取藝術創造的法則。
“觀物取象”是《易傳》賦予“象”的一條重要命題,這組命題強調“再現”,這正是中國傳統古典美學的重要思想之一。《系辭傳》指出,“觀物取象”的“象”是由“圣人”所創造的,這種根據他對于天地萬物以及生活現象的認知所創造的“象”,是對萬物的本質特征的“再現”,而并非僅是對表象的再現。藉此說明了“象”的產生是一個由認知到創造的過程。“觀”就是對萬物的直接反映、認知,“取”則是建立在“觀”的基礎上的概括、提煉、創造。“觀物取象”命題詮釋了“象”的本源、產生和觀物的方式,這組命題自然而然的觸及到了藝術的本源、藝術的創造等規律,對藝術創造有著深遠的影響。“觀物取象”命題不僅貫穿了中國文學史的璀璨詩篇創作,其精髓更是在藝術史上被淋漓盡致的發揮,并貫穿于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的設計與傳承。可以說,任何裝飾圖案都是以“觀物取象”為基石發展而來。作為華夏圖騰崇拜的龍,其造型融許多吉祥動物的特征于一體:鹿角、牛頭、蟒身、魚鱗、鷹爪,口角旁有須髯,頜下有珠,在民間是神圣吉祥之物,以它尊貴、英勇、威武的形象存在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中。鳳凰在華夏民族的遠古時代被視為神鳥而予以崇拜,它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其形象頭似錦雞、身如鴛鴦,翅如大鵬,腿如仙鶴,嘴似鸚鵡,尾如孔雀,象征美好與和平。龍與鳳在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的地位無可取代。雖然龍和鳳并非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在多種氏族的遠古時代,被先民用以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多種動物的特征集于一身而創造出來,并在圖騰時代的遠古被先民予以神圣、吉祥的象征而流傳至今,無不體現了先民“觀物取象”的造詣。《系辭傳》中有一句話,“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里的“言”指的正是使用邏輯、判斷、表達的語言,也就是人類的邏輯思維語言。
顯然,“言不盡意”就是指在人類想要表達感情思想的時候往往會被語言組織的不完整、不準確性所局限,往往只是局部的、有限的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系辭傳》也提到,“圣人立象以盡意”,明確提出了其認為立“象”可以盡言的主張,即借助形象可以生動、全面的表達情意。“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是《系辭傳》對“立象以盡意”命題的藝術特點的概括。“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即以小喻大,“其旨遠”即寓意深遠,“其辭文”即繞開本體而談其他從而以明事理,“其事肆而隱”即由近及遠,事顯而理微,總而言之就是以具體的“象”來傳達“深遠”的意,同時揭示了藝術形象的創作初衷,用個體形象來表現普遍現象,用簡單的形象傳達深遠的寓意,更有利于后人在審美過程中對藝術形象的理解。隨著“立象以盡意”命題的延伸發展,在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劉勰“意象”的美學范疇。提及“立象以盡意”的命題,就不得不談談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吉祥紋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特點更是對“立象以盡意”命題的發展和弘揚。吉祥圖案的題材和內容來源于絢麗多彩、千姿百態大自然萬物,囊括了動物紋、植物紋、漢字紋、人物紋等方方面面,以及民間吉祥語、主諺語、神話故事等也為取材之處,用象征、借喻、比擬、雙關等表現手法,創造出各種圖案和吉祥語等的完美結合體現吉祥之意,包涵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和對生活的熱愛。如:“鯉魚跳龍門紋”,這一紋樣由跳躍的鯉魚、龍門、水紋等素材組成,寄喻了時轉運來,頓即高升的美好景象,常作為古時平民通過科舉考試而金榜題名的寫照。“富貴如意、福壽萬年紋”,牡丹紋寄寓“富貴”之意,“壽”由壽桃而來。它由這兩種寓意紋樣組成,表達了對生活幸福美滿,事事如意的祝愿和稱頌。“萬事如意紋”,紋飾由靈芝、白花及柿子組成,“柿”和“事”兩字諧音,靈芝與如意二者形狀非常接近,由此創意出來的紋樣象征著一切事物稱心滿意。“瓶生富貴紋”紋飾以花瓶,蝙蝠,桂花等組成,“蝠”與“富”諧音,“桂”與“貴”諧音,另以錢幣圖案插入,增強了富的意味。寄寓著對生活美滿的祝頌。
“吉慶有余紋”,紋飾以“戟罄”諧音“吉慶”,“魚”諧音“余”,從而成“吉慶有余”之意,民間常用此傳統吉祥紋樣,寓意祥瑞、喜慶、吉利。“佛”與“福”兩字諧音,蟠桃寓意長壽,石榴則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意,寓意多子,它的圖案組合纏枝連綴,表示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福壽雙全紋”,由蝙蝠、雙錢和壽桃有機組合。其中“蝠”與“佛”兩字一樣,都與“福”諧音,“桃”寓長壽之意,“雙錢”寓“雙全”之意,表達人們祝愿幸福和長壽的美好心愿。傳統吉祥圖案構思巧妙,因物喻意,物吉圖祥,以“立象以盡意”美學范疇貫穿始終,是中國古典美學“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也是“美”和“善”相互作用、統一的完美詮釋。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博大精深,無論是老子的“虛實相生”、《易經》的“立象以盡意”,都形成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的獨特的藝術氣質。中國傳統裝飾圖案所蘊涵的生動悅目的造型符號、傳統的造物理念對現代的設計有很多的啟示意義,只有對其所秉承的古典美學理論進行研究剖析,才能更深層次的挖掘吉祥圖案所蘊涵的美學意蘊,使中國傳統民俗的傳承熠熠生輝,生生不息。
作者:薛媛
二、中國傳統圖案的分類及文化底蘊
1.中國傳統圖案的分類從裝飾圖形來看,中國的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其中包括動物紋樣、祥禽瑞獸紋樣、植物紋樣、器物紋樣、人物紋樣和由數種圖案組合而成的吉祥組合圖案等。這里所說的動物紋樣是指一些被古代人們所賦予得各種各樣具有吉祥寓意和哲理的飛禽走獸、家畜蟲魚,例如鴛鴦、喜鵲、仙鶴、蝙蝠、龜等。
2.中國傳統圖案的文化底蘊任何圖案都經歷了從自然的模擬到提煉、抽象的過程。中國傳統圖案也是如此,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文化的精粹被傳統圖案所吸收,是基于中國文化意識下對“意”的追求。中國審美思想得以形成的本原來自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學思想,其中的“意”,是在具體造型之上對于抽象美的理解,是中國藝術表現的核心所在。中國傳統圖案的發展,是在中國文化土壤的培育下發芽生長,它真正的藝術之美就在于在其自然所形成的境界基礎上,經過再設計與再運用,不僅僅是在表面進行美化裝飾,更強調對真、善、美的追求與歌頌。
(二)家和與平和類。家和萬事興,家和也就寓意興旺。一般代表夫妻和睦、家庭興旺等寓意。在首飾設計中,一般會采用荷葉、鴛鴦、白頭鳥等圖案作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類圖案的玉佩一般作為結婚禮物贈送,代表著夫妻和諧、家庭和睦。家和興旺的圖案有“百年好合”、“年年有余”、“白頭富貴”等。這些都代表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年年生活富足。安寧和平一般是現代人對社會生活安定、和平的向往。一般會選取如意、寶瓶等圖案設計在玉佩上,適用于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佩戴,以此寄托親人、友人對他的平安祝福。代表這類寓意的圖案有“竹報平安”、“富貴平安”(花瓶內插一枝牡丹花)等。
(三)事業與消災類。代表著人們的事業發達類美好寓意的事物也比較多,一般是寄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見的是選取桂圓、核桃、竹節、鯉魚等事物作為代表圖案,來象征人們對于仕途前景的美好向往。較為常見的寓意圖案有“鯉魚躍龍門”、“連中三元”、“狀元及第”、“節節高升”等圖案紋理等。消災驅邪類的傳統寓意是向往著人們的生活順利、萬事如意、和諧幸福、一切順心。一般在首飾設計中選用佛、觀音等圖案作為寓意代表,以期望生活和諧、驅除災難等。將傳統的圖案與現代的首飾設計元素相結合,可以創新設計理念,打造符合現代人們需要的吉祥愿望。
二、傳統圖案應用在首飾設計中的方法
(一)臨摹與仿照。縱觀現階段的首飾設計,將古代紋樣借鑒進入首飾設計中的做法有很多,將傳統吉祥圖案與現代首飾設計有機融合,進行二次結合設計,其中對紋樣進行臨摹與仿照是常見的二次結合設計方法。具體思路是,選擇造型較為簡潔的、具有豐富寓意的紋樣,依據其本身含有的寓意,直接將其作為設計元素,當作首飾設計的主要造型元素,再充分賦予首飾結構性與功能性,使得其設計成一款獨具匠心而又具有傳統意義的首飾。
(二)簡化設計。簡化設計理念,就是選取復雜的優秀傳統圖案,進行造型提取和元素簡潔化操作,實現傳統提取,再根據平衡、對比與對稱的現代化美學設計元素,實施結構再次組合和二次設計,有效設計出符合現階段人們審美品位而又保留傳統文化寓意的首飾作品。例如,將傳統的鳳凰雙飛的圖案簡化設計,設計出“鳳凰雙飛”項鏈,簡單的展翅設計與紋理設計,使得鳳凰的造型栩栩如生,也象征著吉祥如意,快樂和諧。
(三)運用深層寓意。主要的方法有如下幾種:第一,結合圖案與圖案載體造型。在現代的首飾設計中,往往大多只考慮圖案設計本身,而沒有結合圖案的承載主體來進行分析。對此,可以將圖案與圖案的承載部分設計相融合,充分利用紋樣與其載體本身,將這兩者進行結合,設計理念綜合考慮這兩者,創新設計理念。例如,蘭花戒指設計“自然”,將圖案與造型這兩者相結合,結合了蘭花的紋樣,也結合了蘭花的自然形態特征,設計出造型新穎、形態生動的首飾作品。“門”吊墜設計中,將門的原有傳統圖案進行保留,這是外觀的層面,其次,在造型設計方面,結合“門”的功能習慣,將平面的圖案設計成立體化的“門”功能造型,有效打造出設計獨特的主題吊墜。第二,結合歷史背景的造型設計。一般的傳統圖案由于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也就賦予了它們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個朝代都有它獨特的故事,朝代的歷史背景賦予了紋樣特有的藝術風格與特色,是設計首飾的首選主題。現代首飾設計中,比較善于運用傳統圖案的藝術理念,將主題中的故事展現出來,表現出圖案的象征含義、隱喻等。結合鄉土特色、生態文化、古典氣息等不同種類的特點,結合現代的生活理念,在設計首飾作品時做出內涵的詮釋。例如,戰國時期粗獷、狂野的首飾紋樣,適用于男性首飾;唐朝的柔美風格紋樣,適用于設計出東方和古典風格的女性首飾。
三、傳統圖案應用在首飾設計教學中的體現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歷史文化的發展與沉淀,帶給我們優秀的文化資源,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歷史文化,是現階段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在首飾設計教學中,選取首飾設計的主題,追溯其歷史,還原歷史高度,挖掘傳統圖案的含義,以此賦予首飾文化與歷史內涵,從而使得優秀的歷史文化能夠傳承與發展,回歸到民族文化的歷史畫卷中。
(一)借鑒傳統紋樣。時代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優秀的歷史文化卻一直是人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鍵。在現代首飾設計中,借鑒傳統紋樣,要與時尚和民族特色這兩者相結合,尋找現代設計元素中與傳統元素相結合的契合點,將傳統優秀元素應用到首飾設計中。傳統紋樣中有豐富的靈感來源,也給我們提供了簡潔的造型、符號元素,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將回紋樣、萬字紋樣這些簡潔的幾何紋樣直接或者間接地運用到現代首飾設計中,以此設計出具有時尚氣息而又獨具民族特色的首飾作品。例如,“回”字紋樣中,它以點作為整個圖形的中心,結合方形的不斷向外環繞構成的圖案,由此形成簡潔而又韻味十足的圖案。清代家具中的“回”字紋樣設計,具有整齊劃一的畫面感效果,能夠產生不一樣的裝飾效果。“萬”字紋樣中,它比較類似于古代的符咒,象征著火與太陽,在梵語中也象征著“吉祥集合”。將其運用到現代首飾作品中,裝飾性很強。
(二)借鑒吉祥圖案。借鑒吉祥圖案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首飾設計方法。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樣普遍存在于中國古代的圖案作品中,例如,上文提到的福祿壽、吉祥如意等,象征著人們生活福氣、富貴、長壽,而又吉祥順心。吉祥圖案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它標志著我國上下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運用吉祥圖案于首飾設計中,能夠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志向,同時,也可以讓我國優秀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結合首飾的本土特色,打造具有民族風格的首飾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龍鳳呈祥”首飾創新設計中,結合不同的應用場合與背景,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法和主題寓意,借助龍鳳恰當地襯托出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蘊。
(三)借鑒傳統建筑。借鑒古代建筑圖案進行首飾設計,包括了建筑的顏色、造型等各方面。現階段,建筑的造型變化很大,與古代傳統建筑相比更加適用于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而古代建筑的獨特顏色、造型等,獨具特色。紅色的墻體,碧綠的瓦片,建筑體本身雕龍畫鳳,獨具匠心,而現代建筑中缺乏這些美的元素。借鑒傳統建筑,在首飾設計中將亭臺樓閣、屋檐屋頂等傳統元素應用于首飾設計中,以此使得首飾更加靈動,也擴寬了現代首飾設計的來源。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外交流不斷發展,中國元素不斷被世界所接受和認可,我國現代設計依托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融合外來的現代設計理念,創作出了許多既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風格又兼具現代設計特點的設計作品.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很不好的設計現象,那就是在很大一批兼具傳統特色的現代設計作品出現的時候,還有很多生搬硬套簡單挪用傳統圖案的設計作品同時出現,這些設計作品只是在刻意的追求著中國傳統風格.其中,中國傳統的龍紋圖案在現代的一些設計中的應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使用龍紋進行設計的作品有很多,不論是在視覺傳達設計還是在產品設計中都是如此,但真正把龍紋圖案做到融入到現代設計之中的卻是少之又少.這也是現如今龍紋圖案設計的主要問題所在.近幾年,現代中國的設計師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并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現代設計元素以及外來設計理念,創作出許多兼具中國傳統風格的國際性的設計作品.但這也意味著一些跟風的設計潮流的出現,作為傳統文化象征的龍文化也不例外,相繼出現的現代設計中很大一部分對龍紋的設計只是設計師對龍文化的一個繼承抄襲的利用模式,而非真正將龍文化與現代設計元素進行有機的融合.
1.2現代設計民族化的發展趨勢
現代設計的民族化發展趨勢是現如今世界設計所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縱觀全世界范圍內的設計領域,設計師們苦苦尋求的就是民族風格如何與國際化接軌,同時這也造成了大量雷同作品的出現,使得民族風格的設計也成為了當今世界一些設計師們開拓創新發展設計的便捷途徑之一.現代設計民族化的發展,并不是指對傳統圖案的生搬硬套,簡單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理解的前提下,以現代化設計的方式重新解讀傳統圖案,使之適應現代設計的發展.
1.3龍紋在現代設計中創新應用的重要性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傳統龍紋圖案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龍紋圖案為許多設計師所鐘愛,但做出的設計真的好嗎?在因特網“自由共享”的前提下,出現了一大部分批量生產出來的龍紋設計,這些設計大同小異,缺乏創新.現代設計師越來越重視傳統圖案,從而提高了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但在出現兼具傳統精神內涵與現代設計特點的好作品的同時,大量跟風設計也相繼出現,這就造成了傳統龍紋圖案被泛濫應用在各種設計中.這些低俗的設計生搬硬套著傳統龍紋圖案,并沒有很好的將其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所以創新應用傳統龍紋顯得尤為重要.
2中國傳統龍紋在現代設計中的新表達
由于傳統龍紋圖案中的很多裝飾手法并不完全符合現代設計的需求,這需要我們有一個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和再設計的過程,這樣才能設計出既具傳統精神內涵又有創新意義的現代設計.所以傳統龍紋圖案與現代藝術設計相互融合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而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對傳統龍紋圖案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基礎之上.
2.1設計思想的轉變
做好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設計思想,現在設計師們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內涵的重要性,已經在努力發展傳統,但大多數還處于對傳統元素的簡單挪用,而非再設計使其適應現代設計的特點.現代設計多是利用技術進行設計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手工勞作,這使得現代設計師一步步淪為技術的奴隸,設計出的東西當然是冷冰冰的,在此基礎上添加傳統意義的圖案,無非就是畫蛇添足.所以,要利用傳統圖案做設計,就必須轉變設計思想.市面上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利用傳統圖案所做的設計,都是一成不變的套用傳統圖案,其實可以在保持傳統文化內涵完整的情況下對其外形做改變,使其更加適合現代設計,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才不會看起來唐突,才會適合現代設計的發展.我們應該將傳統與現代相互結合,使之完整的融合在一起,這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設計思想.
2.2設計原則
中國傳統圖形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在歷史中形成,饋贈于后世,且取之不盡,但其并不完全適用于現代設計.因此,對待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對其完全舍棄,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須有目的的加以繼承.所以,在傳統龍紋圖案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過程中,理應取其原有的精華和特色,在避免生搬硬套傳統圖形的前提下,做到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而對于傳統龍紋圖案的延伸和再設計重點體現在對原圖形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2.3設計表達方式
2.2.1形態的再設計
對傳統龍紋圖案進行形態的再設計是指以東方美學思想梳理傳統的脈絡,重新解讀傳統龍紋圖案的圖形意義,并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對傳統龍紋圖案的再設計,不能對其完全舍棄,更不能不做任何更改照抄照搬,必須在原有形態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取精用弘.這需要以傳統龍紋圖案為本體,利用現代設計的一些手法(例如簡化、抽象、虛構等)對其進行再設計,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統一,設計出具有傳統內涵和創新意義的現代設計.再設計后的龍紋,不能停留在對傳統龍紋圖案的簡單拼湊上,要追求現代設計所必需的創新性,它將以一種新的形式融合或存在于現代設計之中.
2.2.2意境的抽象化
傳統龍紋藝術源遠流長,龍,自古以來的神話傳說為其鋪展出永存的吉祥意象,同時也是整個東方最具特色的表征.對傳統龍紋再設計除了進行形態的精簡化,還可以對其意境進行抽象化,這樣就可以利用關于龍的一些傳說典故,例如雙龍戲珠,龍鳳呈祥等.還可以運用龍本身的特點使其融入現代設計中,在古代龍是具有威嚴霸氣特質的動物,可以利用這點呈現設計物的氣勢及獨特性,提升整體質感.
2.2.3與現代設計相融合
龍紋圖案在現代設計中,必須進行創新應用,不論是形態的精簡化還是意境的抽象化都要做到與現代設計相融合,而非表面形式的貼合.傳統的龍紋圖案和現代設計相結合,最重要的不是簡單的在現代設計中挪用傳統龍紋,而是應該嚴格的把握龍紋圖案的形態和意境,做到在原有龍紋圖案的基礎上使其融匯于現代設計這個大的發展環境當中,并使二者完美融合相互適應,這才是兩者相互融合的重點.
2.特征
中國傳統圖案多是民間百姓在生活中,憑所見所聞,對美好事物的想象與追求,以及對牛鬼蛇神的恐懼等方面逐漸累積和流傳下來的經典,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文化特征,在這些圖案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的表現,并且可以發現更多的人文特點。我國產品的包裝設計一般都具有正能量的象征意義,如傳達吉祥如意或是給人美好的感受等特征性;同時,通過傳統的圖案或文字等傳遞與所包裝的產品特質相似的信息,從而增大產品給消費者的視覺效果,加大產品的銷量。
3.寓意
我國很多產品的包裝設計都有傳遞情感的寓意,往往是通過隱喻的圖畫或文字表達思念、愛情、友情等信息。產品包裝的設計在表達吉祥如意方面較為常見,對于云南小粒咖啡來說,雖受眾多是年紀較輕的人們,但是同樣需要設計表示吉祥如意的圖案,因為人們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包裝設計的要求及應用原則
1.有一個好的寓意
包裝設計過程中有很多講究和原則,但是一定要有好的寓意,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中,總是將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事物,而對于購買的商品來說更是如此。
2.有代表性
包裝設計的傳統圖案應該具有代表性,如云南的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過程中加入了云南少數民族的圖案或者花紋,能夠很好地代表云南生產的特性,無論是銷到省外或者境外都能使人感受到云南所生產物品的專屬性。
3.與產品有某些相通的地方
產品在包裝設計過程中,包裝的選材應該盡可能與包裝的產品接近,通過產品的包裝將產品的特質體現出來,中國的傳統圖案或文字有很多適合作為產品包裝的元素,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
4.代表民族文化,傳遞精神文化信息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果能在產品包裝的過程中將文化進行全面的詮釋,不僅可以傳遞我國傳統文化信息,而且也能夠為產品的銷售開辟廣闊市場,兩全其美。
5.傳統圖案與現代技術結合
入世后,中國與世界開始接軌,不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在教育科學發展都如此。對于產品的包裝設計來說,要想使產品有大的銷量,在加入傳統工藝的同時,還需要運用現代的技術對其潤色、加工,使得產品在外觀上能夠給人沖擊力,并使其有購買的欲望。
6.傳統圖案與產品在形、色方面的搭配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形色統一,要求各方面都能夠對稱相稱,當然在產品包裝方面也同樣會有這樣的講究,新奇的搭配方式能夠增添產品的附加魅力;而將中國傳統圖案附于形色統一的產品上,同時將傳統圖案進行人工的加工改造,使之富有現代氣息,是產品包裝的先進理念。
三、中國傳統圖案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1.云南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中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圖案的形、色的應用
云南省是中國咖啡生產的集中地,這就需要開發商在產品的包裝設計過程中注重將傳統少數民族圖案的形與色巧妙地結合,設計與產品特質相符而又能夠融入民族獨特傳統魅力的產品。云南省小粒咖啡每年的銷量劇增,得益于小粒咖啡獨特的包裝設計,如用傳統的布質材料進行包裝后,能夠給人質樸香醇的感覺;同時結合云南民族獨特的花色,有效地將形與色進行了結合。
2.寓意及建議
小粒咖啡在包裝設計方面還是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首先,其產品的包裝設計及生產流水線沒有達到現代化包裝與生產水平的要求,缺乏與現代工藝的結合;其次,其包裝設計沒有能夠很好地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的精華元素與產品結合,而更多地迎合了市場的需要;再次,沒有通過很好的包裝形成其獨特的品牌效應。根據這些問題,我們提出改進建議,具體如下:
(1)引進現代工藝,與傳統圖案巧妙結合。入世后,中國開始了與世界的互通有無進程;在包裝設計方面,不僅要引進先進的研究理念,而且還要在結合傳統設計圖案的過程中,引進現代化的包裝工藝,以打造高品質的產品。
(2)挖掘設計所需的民族文化的精華,轉變設計理念。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同樣,對于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來說,也源遠流長。在包裝設計過程中,應該盡量地挖掘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同時,轉變過去落后的包裝理念,使傳統與先進性擦出火花。
(3)提高設計與產品的品質,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目前,云南小粒咖啡包裝良莠不齊,缺乏主導品牌,因此,需要在包裝設計與產品質量兩方面把關,以形成獨特的品牌效應。
作為中國民族的原創,古樸、自然成為我國具有民族特色豐富的圖案內容,這些內容有來自于生活中的花草蟲魚臨摹,如漢族的鴛鴦圖案、白族的茶花圖案等;還有對生活中自然實物的變形,如哈尼族梯田變形的梯田紋;還有象征民族的古老圖騰加入到圖案設計中的,像彝族的龍、虎等圖案設計。我國民族大家庭中數不勝數的原創圖案,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美滿的祝愿。
(2)象征寓意。
中國民族傳統圖案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豐富的象征寓意,民族圖案是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內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觀記錄,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記載著民族的發展過程。因為每個民族的生活環境和信仰不同,所以每一個民族圖案都具有其獨特的風格,例如古樸渾厚的藏族圖案、夸張飽滿的蒙古族圖案、莊重大方的壯族圖案等,都體現著各自的民族特色,也彰顯著本民族精神和內涵。我國各族人民始終在追求吉祥美滿的生活方式,很多傳統圖案也約定俗成的成為美好意義的象征,再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魚的圖案,魚意味著“年年有余”,并且還代表著“富裕”。馬纓花對于彝族來說,是代表著祈求平安驅除惡魔的吉祥符號,還有很多民族的豐富圖案都蘊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化生活追求幸福美滿的思想。
2傳統圖案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
現代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滿足,在情感世界上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訴求,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實現了由物質化向符號化的轉變,傳統圖案開始在設計上有所體現,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底蘊在國際舞臺上驚艷了世人。
(1)形象的體現。
聯想為奧運設計的筆記本電腦,大膽地運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紅”作為電腦的主色調,并且以白色的“祥云”為主要的裝飾紋樣,紅白交相輝映,給人視覺上的沖擊和遐想的空間。在角落處再搭配以奧運火炬的圖案,蘊含著吉祥的中國文化底蘊,也體現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精神內涵。祥云作為對云彩的模仿,是中國的傳統圖案,并且在北京奧運會火炬中的結合運用提高了認知度,聯想公司在筆記本電腦外觀設計中加上了這一符號,使聯想筆記本電腦中的運用直接體現了這一產品所要表達的“中國奧運”精神,產品的形象和文化底蘊便不言而喻了。中國傳統圖案中圖騰的運用在很多產品中尤為體現,圖騰是以視覺圖像所表現原始人群的神圣信仰體系,相比“符號”更有歷史文化價值,龍和麒麟是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中國圖騰,熊貓、天安門等也是典型的中國圖案。美津濃體育用品公司開發的“京劇臉譜系列”高爾夫球包,GUCCI設計的熊貓玩偶,BVLGARI的太極如意項鏈及吊墜等都是將“中國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高度體現。
(2)愉悅的溝通方式。
產品中符號的運用可以帶給人有趣、愉悅的情感體驗。GUCCI在2008中國年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限量版自行車,自行車的整體顏色也是為亮眼的中國紅,樣式根據中國老式自行車設計,并且還有撥動式的鈴鐺,在后車座兩遍還有中國老式郵局包的設計可以盛放物品等,并且在挎包上還有車的框架上還有GUCCI經典的紅綠條紋設計,再加上鋼材質,使整個自行車看起來有趣、具有中國特色、顏色亮麗、并且耐看實用。安娜蘇品牌將東方韻味的薔薇花以及中式梳妝臺設計發散滲透到整個品牌的VI、CI和SI設計當中,在古靈精怪中透露出濃濃的東方奢華氣息,令人眼前一亮,并且過目不忘。
中國傳統吉祥符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傳承并發揚它,將其精神元素融人現代烹飪美術設計之中,必定會使烹飪美術設計更具文化性和社會性。
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案其實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滿幸福,專門為營造吉祥而創造的裝飾藝術造型設計。歷代遺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藝術,絕大多那嘟是中國祈吉納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蘊藏在中華各民族的博大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得以傳承的源泉。
捌專統吉祥圖案藝術結合到現代烹飪美術教學設計中,是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專業性和藝術性的現代烹飪理念的關鍵。但這樣的一種結合,并不是對傳統圖形進行純粹的拷貝或者簡單的挪用,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逐步挖掘、變化和改造傳統圖形,讓傳統圖形成為他們進行設計的一個新的創意點和啟示點,從而側十出煥發生命力的中國烹飪吉祥圖案。而對中國傳統圖形藝術與烹飪吉樣圖案的結合,可以分別從傳統圖形的“形”,“意”“勢”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與沿用。
“形”的提取與衍生
‘形”一般指圖形所表現出來的物象外形與結構。中國傳統圖形是根植于中國民族性、地域性的傳統藝術淵源中的,它們與現代圖形的造型方式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中國傳統圖形主要注重的是實形(或稱為正形)的完整性與裝飾性,關注形與形之間的呼應、禮讓和穿插關系,在組構時多遵循求整、求劉稱均齊的骨式。那么如何將傳統圖形中的“形,,.用到現代烹飪美術教學之中?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從傳統圖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結合構成課程中所學到的一些構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錯位、變異等方法,將提取的“形”元素再進行新的計重組;最后,再讓學生將這種立足在傳統圖形原形上,而又對原形不斷分解、轉變和重構的衍引衫揉合到圖案的繪制之中。這樣的烹飪美術圖案,不僅能夠保留傳統藝術的神韻,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月.還能充分地表達出所蘊含的理念與個性。
“意”的沿用與延伸
從古至今,世世代代,人們之所以反反復復地描摹著同一個圖形,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外形具有美觀的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傳統圖形,其背后往往蘊含著更深更廣的吉祥意義。
要將傳統圖形藝術與現代烹飪美術教學相結合,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提煉和創新傳統圖形的“形”,同時還要帶領學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蘊含在它們背后的“意”。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對美好的事物都一樣的心存向往,這正如司徒虹所說:’’中國人文化意識和形態哲學觀念的體現,它具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包含科學合理部分,是古人劉自然規律的總結;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它體現了中國人對吉祥幸福的向往。’,傳統圖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樣也雹宜沿用在烹飪美術教學之中。無論夕漢寸稱講,還是從偶數說,整個圖案都洋溢著古老東方早已流傳的吉祥之氣。因此,將約定俗成,并已經在中國民眾心中形感目七識的傳統圖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層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與社會性,這也是現代烹飪美術設計的一種很好的藝術體現。
“勢”的把握與承傳
服飾排在“衣食住行”的第一位,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就意識到以衣蔽體是人類文明區別于動物的鮮明標志,它承載了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圖案作為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和歷史的鏡子,千姿百態,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服飾圖案文化。服飾圖案研究與文化研究相輔相成,二者相互滲透,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對于我國傳統服飾圖案的演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目前的宗教體系按照起源可分為外源性宗教和內源性宗教,這其中道教可謂是最為正宗的華夏文明的載體。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農耕文明的發達,促使周圍各族文化向其匯聚,經過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首先形成了道教的原型——儒道的文化模式。以漢朝為代表的眾位皇家統治者們把其奉為正統文化,以至于后來傳入我國的佛教和伊斯蘭教在傳播過程中都會受到本土道教的影響,通過對道教的追根溯源,發現道教是所有中對我國傳統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刻的,以下將從道教的吉祥圖案和道教色彩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道教與傳統服飾的關系
陰陽、八卦可謂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靈魂標志,它是中華民族祖先的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凝煉,代表了我國先民對于世界萬物的生成的領悟,同時在道教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吸收和結合了許多民間智慧和其他的精華,因此是我國宗教集大成者。大多數人認為道教是神秘的,有些人甚至認為道教有著超自然的能力,這都是現代人對于道教的誤解。而在傳統服飾領域,道教與服飾圖案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圖案演變史就是道教發展史的真實寫照。
以道教最為盛行的漢代為例,上到皇家內院下到平民百姓,陰陽五行和仙道思想風靡一時,皇帝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求長生不老之術。陰陽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最具象征意義的主體部分。出土的漢代文物中,較具有代表性的圖案是鳳紋,龍鳳是中國的圖騰,這一時期的鳳紋中頭、頸、背、胸、爪分別代表了五行,意義深刻,是漢代祖先寓圖喻義的代表性圖案,被廣泛的認可,成為人們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工具。
二 道教吉祥圖案對傳統服飾的影響
龍鳳紋樣是五千年華夏文明里形成的中華審美模式下的必然產物,它是貫穿于中華文化始終的中和智慧的產物,其基礎同樣是儒道所建立的陰陽五行和中庸之道,集多種智慧于一身經多年錘煉形成,為此,我們認定促使龍鳳紋樣形成的正是積淀了華夏文化的道教觀念。龍鳳,本是不存在的事物,而道家思想正是這種利用“中和”思想將看似矛盾或者對立的因素相互融合滲透,使之形成新的事物,于是融合了“鹿角、駝頭、蛇軀、鷹爪”既能騰云又能入水的龍的圖案誕生了,它并不是一個神靈鬼怪,而是一個栩栩如生、生機勃勃的新形象。
《爾雅·翼》中將龍的形象表述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屢、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看似平常的動物,組合在一起卻具有了王者之氣,成為了歷代帝王的專有標志,在皇帝及其家族的服飾、日常用品中多次出現。早在新時期時代,龍的圖樣就作為氏族圖騰,成為保佑早期氏族部落的神靈標志。縱觀服飾紋樣演變的歷史,龍紋形象一直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離開過歷史進程,經過發展變化,廣泛應用于建筑、染織、日用品等領域。在服飾紋樣中,龍紋充分體現了其氣勢磅破的精神內涵,與云紋和其他獸紋配合在一起運用,體現了皇帝及其家族的專屬特權。而如今,龍紋飛下神壇,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吉祥圖案,在國際上也更加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
鳳紋的產生和發展與龍紋相似的,不同的是,鳳紋在早期作為氏族圖騰出現的時候并不是許多動物的組合體,而是某一鳥類的實物摹本。漢代瓦當上著名的四神紋,又稱四靈紋,包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其中朱雀即鳳紋。據史料記載,“鳳具五行,……風頭上青,故曰載仁也,……風頸白,故曰綏義也……鳳背為赤,曰負禮也,……鳳胸黑,故曰白智也,……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充分說明了鳳紋也與龍紋一樣,其形象也是道教五行思想的反映。在唐末宋初,關于鳳紋的說法:“雞頭、蛇頸、燕頒、龜背、魚尾,五彩色”也在色彩方面對于其體現的五行思想進行了很好的補充說明。鳳紋在服飾上的應用主要集中體現在古代帝王的妃嬪中,例如皇后的服飾被稱為鳳袍和鳳冠,在形式和色彩上都是應用了鳳紋圖樣,這是因為鳳紋本身體現的雌性特征,而龍紋更多的體現的是雄性特征,二者結合在一起使用時,又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圖案,也成為人們寄予愛情永恒的圖樣。
三 道教五行色對傳統服飾的影響
傳統服飾的圖案由圖樣和色彩兩部分綜合構成,二者缺一不可,色彩也同樣具有符號的寓意。色彩的圖案往往少了生機,想象黑白色調的龍紋還能那么栩栩如生嗎?通過改變色彩是改變設計的最為快捷的手段和方法早已被現代的設計師們所利用。作為道教思想核心的五行同樣也可以用色彩來表達和傳遞,縱觀我國傳統服飾圖案演變史,五行一直作為主要支點貫穿其中。應用五行色彩最早可以追溯至新時期時代晚期,《尚書·黃櫻》中這樣寫道:“以五彩章施于五色,作服”說明這一時期先民們就在五行思想的支配下用染過色的織物制作衣服。
具體來說,五行色彩體系即我們目前所采用的色立體中的“青、紅、皂、白、黃”,皂即黑,其中青代表木、紅代表火、皂代表水、白代表金、黃代表土,這五種顏色被稱為正色。龍紋被看做是帝王專屬,同樣黃色也被認為是最尊貴的顏色,只有在皇帝的服飾上才能運用,按照等級也可以將黃色分為多個層次。其他四種顏色青紅皂白分別又可代表四個方位:東南北西,又可代表四個季節:春夏冬秋。道教的五色體系從秦漢時期就開始支配中國的服飾色彩應用制度,這一點在少數民族服飾中尤為明顯。中國古代往往將少數民族,尤其是那些驍勇善戰而又地理位置上又接壤中原的少數民族成為“蠻夷”,在《晉書·四夷》中記載:“人皆課露徒跌,以黑為美”,黑即是道教五行中水的代表,這一少數民族的服飾大都以黑色作為襯底,用色彩艷麗的彩線進行刺繡圖案、用畫布拼接圖案。彝族無論男女老少仍然保留著服裝都以黑色為主的傳統,黑色所體現出的莊重和深沉以及那樣一份神秘色彩,讓這個以黑為美的民族成為擁有自己獨特服飾特色的古老民族。
從以上對道教吉祥圖案和色彩和傳統服飾的研究中,無論是中原地區的傳統服飾還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道教文化無一不滲透其中,道教模式自服飾及服裝配件中反復的應用著,尤其是本土民族和大部分民族都能從道教文化和道教藝術中得到借鑒,我么也從各民族的服飾中發現其深層次的道家文化內核。由此可見,道家文化為代表的華夏五千年文明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不斷自身完善,成為影響民族精神和物質雙方面的文化基石。從道教對傳統服飾的影響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祖先所堅守的華夏文明史值得我們深挖和發揚的,正是因為的多樣性,才造就了文化和藝術的多樣性。從新石器時期形成的儒道文化對于傳統服飾圖案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整個華夏服飾圖案文化的靈魂,研究服飾圖案的發展離不開道教文化的支撐,找尋到服飾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才是研究服飾圖案發展的靈魂所在。
參考文獻
[1]南懷瑾.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06.
關鍵詞
原 創“簡約”設計“空印”陶瓷包裝
論文設計之初,我深受“簡約”設計理念的影響,但我們又應該嘗試著去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東西,或許說是做一些原創性的東西。
本次論文設計主要以“空印”陶瓷為主題,做一系列的陶瓷包裝及與之相關的設計,體現“簡約”的設計理念,形成獨具的原創風格。
一、論文設計選題
景德鎮陶瓷包裝一直以來只注重其使用功能,忽略了它的審美功能,不能很好地展現瓷器的品質。現代人追求簡約,越來越多人選擇簡約的陶瓷設計。而在現代設計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下,人類生存方式上新觀念的介入,從思維的引導和情感的表達上,我們發現以往用于包裝設計中的運用法則正逐漸被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被解構,傳統的包裝形式已不再適合這種簡約風格。基于此點,本次論文設計選擇陶瓷包裝及與之相關的設計,從“簡約” 設計的角度出發,以“空印”陶瓷為主題,著重對陶瓷包裝設計進行探索和研究。
二、論文設計理念
“空印” 陶瓷是本次論文設計虛擬的一個陶瓷品牌名稱。“空”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追求;看似一無所有,卻蘊涵著無窮的魅力,包容一切的能量;“空”給了我們無限遐想的空間,也給自然中一切生命滄桑輪回的意味;“空”是一種創造,是給想象留下的干凈的空間。“印”源于陶瓷底部的落款。景德鎮陶瓷擁有千年歷史,陶瓷底部的印章落款是其獨具特色的特征。“空印”體現了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詮釋,這也是本次論文設計的創作理念。
三、論文設計作品內容及其制作
1、論文設計結構
本次論文設計以“空印” 標志設計為核心,做了一系列的圖案設計,每套圖案制作成卡片形式,放置在一個紙盒中形成圖案集。圖案運用于陶瓷裝飾,包裝裝飾等。
陶瓷器型包括樹枝、鵝卵石、茶葉罐一共三套,其中包括包裝盒設計,包裝卡片、包裝紙等等;包裝宣傳冊為三套陶瓷的產品展示宣傳;品牌形象設計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信封、信箋、手提袋、CD盒、訂貨單、名片等。
2、標志設計
“空印”品牌標志設計元素源于白紙、陶瓷、印章。圖形為一枚空的印章,它既能很好的詮釋“空”的意境,同時保留印章的方形外框形式,很好地把“空”和“印”兩個字融入一個圖形之中。同時圖形簡潔,易被識別,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景德鎮陶瓷底部印章一般有方形和圓形。方形印章具有直硬的外框,更具突出性,更容易產生視覺效果。在標志設計過程中,考慮印章的具體表現形式時,最初通過矢量軟件仿制印章,但這樣會失去印章本身的很多特征,所以仿制不如直接做一個印章,在印章上直接刻出一個印章的外框。為了使圖形更具印章特征,特意在印章上部刻一個缺口,以仿印章在印到紙面上常出現漏印的部分。為了呼應直硬的外框形式,缺口也被刻意制作成較直的輪廓。
同時,當印章印在紙張上,會有一些紅泥溢出印章外框,或因印泥不均而產生較淺的顏色,這些細節都是印章獨具的特點,在標志設計中也要考慮。總之,“空印”不僅充分保留印章本身獨具的特點,而且摘去印章落款,簡約精煉,能加強識別性,充分體現論文設計理念。
3、圖案設計
在圖案設計中,我堅持從傳統元素中去尋找靈感。在學習《傳統裝飾藝術研究》課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有了很大的感觸,對傳統圖案、印章、書法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圖案的設計過程中,我不斷地尋找傳統的本土元素,進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圖形。
在第一套方案中,用傳統圖案中纏枝紋及水紋的圖案簡化成線條,密集的線條與花卉圖案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
第二套方案運用傳統圖案中的云紋作為設計元素,將云紋與英文字母結合,別具特色,也很現代。
在第三套方案中,以印章和毛筆所畫的線條為設計元素,相互穿插組合,具有中國本土的特點,紅的印章黑的線,這種簡潔的點線結合能產生一種飄逸的效果。
4、圖案集
圖案集做成卡片形式。很喜歡厚厚的卡片,疊在一起,整整齊齊的排著,感覺很精致。盒子運用了火柴盒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很簡單,但又很出效果。盒面上只有少量的文字配合粗糙紋理的厚紙張,更顯得簡潔精致。
5、陶瓷器型制作
陶瓷器型包括樹枝、鵝卵石、茶葉罐一共三套,設計盡量體現“自然、本色、真實”的風格。當人們隨著時尚的東西追尋了一圈之后,發現還是自然的能夠體現事物本色,才是最為真實的選擇。
第一套取名為“枝”,是發簪。樹枝是天然的線,擁有自然的美。我從野外挑選了幾根樹枝,精心的修剪,再通過翻模、注漿,制作成擁有樹枝天然線條和陶瓷透白的發簪。
第二套取名為“鵝卵石”,是石盒。中國人崇尚自然的觀念,鵝卵石特有的形體、材質和很強的親和力,經流水的沖刷、磨洗、剝蝕和飄移而形成的漫長地質歷史,令人領略到天賜尤物的盡善盡美;其紋理清晰,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讓人體驗到大自然的神韻與靈性。它有自然之美、無聲之妙、個性之奇、永恒之貴,令人遐思、陶醉。
我從昌江下游一個石堆中尋找到許多黑石,這種石頭表面灰黑,有著粗糙的紋理,在選石時,盡量選擇圓潤平整,少有破損的,然后經過翻模、印坯等工序制作成陶瓷,并且將圖案通過貼花印在陶瓷上。
6、包裝設計
包裝設計追求簡潔、原創。我嘗試著尋找各種紙張,其中有300克的水粉紙、350克的黑卡、宣紙、素描紙等。
包裝一,是“枝”的包裝。這套包裝采用了圓筒的結構,運用一定厚度的素描紙,多層包圈,同時應用圖案裝飾。我從傳統陶瓷包裝中得到啟示,利用黑米作為填充物來固定,以防止陶瓷樹枝在包裝盒中因晃動而造成的損壞。
包裝二,是“鵝卵石” 包裝,石盒。這套包裝利用300克的白卡制作,足夠厚的紙能保證陶瓷的安全。里面用黑布以便襯托陶瓷的白。
包裝三,茶葉罐包裝。這套包裝全手工制作而成,沒有利用打印文件,更注重材料的運用,利用褶皺的宣紙裱在卡紙上,產生特殊的紋理效果。最后加上個空印,十分干凈,做到極簡,給人以樸實、安靜的感受。
包裝封條,由于印有“封”之意,從這一理念出發設計出來的包裝的封條,利用質地良好的宣紙,間斷印上印章,再圈于卷軸上,可剪下每一小段貼于包裝開口處。
四、展示設計
好的作品需要通過展示才能很好的表現出來。展示需要一定的氣氛,結合所作的論文設計風格,我想制造一種寧靜簡潔的氛圍。首先利用白色的方塊布做一個布墊,分別放置三套包裝,然后在方布的邊角蓋上印章,更顯別致;同時,結合黑米進行展示,因為黑色能很好的襯托白色;石盒放置在黑色鵝卵石下,猶如山澗溪邊安靜躺著的石頭,讓人體驗到大自然的神韻與靈性。海報用燈箱來展示,燈箱色彩艷麗、效果醒目,立體感強,與包裝的展示形成鮮明對比,這樣能夠很好的襯托產品的展示效果。
五、論文設計心得
當整套論文設計完成后,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心中還是有點成就感。回想整個設計的過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應該注重的:
1、多畫草圖,強調手繪。
隨身攜帶草稿本,當有想法的時候迅速畫在草稿本上。畫草圖過程中容易讓人能產生新的想法,抓住瞬間即逝的靈感。并且畫草圖時關掉電腦,擺脫電腦的束縛。無限制的想象,不要考慮所畫的東西合不合理,好不好看等等,只要迅速的通過手繪草圖表達出來。從論文設計開始之初,我始終堅持先畫草圖,后上電腦,從標志到圖形到包裝等等,一遍遍草圖,一次次否定,反復修改,最終確定滿意的方案。
2、親自攝影,原創圖形。
攝影圖形是現代平面設計中采用最多的圖形表現方式。應賦予受眾具體的視覺形象的感知,攝影圖形能再現物象的造型、質感 、色彩等,這種視覺形象的傳遞不是純客觀地再現原有物象,而是融入了設計師與攝影師共同的審美評價與情趣,引起受眾產生特定的視覺和心理反應。
在整套論文設計中,我堅持所有的設計圖形都自己拍攝。我有簡易的裝備,SONY100的單反相機和柔光板。由于沒有燈,我每次在陽臺搭一個簡陋的攝影臺,將柔光板放置在上面,利用陽光進行拍攝,這樣保持設計的原創性。
3、嘗試不同的材料。
在此次論文設計中,我運用了各種紙張和亞克力板。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質感,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組織、構造各不同,因而產生粗糙、光滑、軟硬不同感覺。
參考文獻:
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認同,更多的設計師開始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如何合理、有效地將中國傳統圖案融會于服裝設計的實踐中,一直是設計師們努力思考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圖案的含義
中國傳統圖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它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和表現,也是現代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傳統圖案多是人們想象幻化出來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繪現實中的事物,也經過了加工和變形,力圖表現一種圓滿和諧的意境和美感。具體包括瑞獸圖案、吉祥畫、漢字圖案、古代花邊紋樣、花卉圖案、諸神圖案、仕女圖、中國古代家具和建筑圖案、中國化的佛教圖案、生肖圖案以及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圖案等。以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為例,這個出現在祭祀活動器具上的圖案顯得非常神秘而且莊重。再比如漢代代表圖案“瓦當圖案”,大多數以動物、植物、文字符號和幾何紋為主,其中包括有大眾所熟知的朱雀、青龍、白虎等,取材多與吉祥、避邪有關,造型簡潔有力,極具韻律美。
二、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圖案相融合的優勢探討
1.滿足消費者日益上升的審美需求。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趨向簡單化、自然化、純樸化。將中國傳統圖案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符合人們的這種心態,使設計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特色,滿足了消費者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追求。以中國傳統圖案為元素的設計風格與藝術品結合,給藝術設計注入了濃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
2.弘揚民族文化,開辟新的設計風格。優秀的藝術設計不僅在功能、造型、色彩和裝飾等要素的配合上要統一,同時在設計中應蘊含一種價值觀、文化屬性、審美品位和時尚感。從當前設計的趨勢可以看到,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具有中國傳統圖案裝飾樣式的藝術設計,.總能夠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不但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我國藝術設計走向國際市場,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傳統圖案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中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在設計過程中不可盲目亂用,在應用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形式美的創造。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人,“形式美法則”已成為現代藝術設計構成的一般性原理。這個原理也無一例外地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應用。在對傳統圖案進行形式美的創造時,首先要明確所設計產品的特征、種類和用途,其次要對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進行調查。因為各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民族信仰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歐洲一些國家都視貓頭鷹為智慧的象征,而我國民間習慣把它看做不祥之物。因此,在進行傳統圖案的形式美的創作之前,必須作前期調查。再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習慣也會不斷變化,這就要求設計師要緊密結合時代的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