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6 16:10: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藥學監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作者:周述萍工作單位:湖北省保康縣人民醫院
由于對藥學人員的培養和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現行藥學教育體制對臨床醫學和藥物治療相關知識課開設較少,醫院計劃派出去進修與學習的人員基本上沒有藥學人員,一些藥師普遍缺乏臨床醫學知識和藥物治療知識,只有靠自學和原來在校學習的一些藥物基礎理論而進行一些較為簡單的藥學服務,原有的知識由于在工作中長期得不到運用而被遺忘,只能從事藥物調劑、簡單信息咨詢等藥學服務工作,對進入臨床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缺乏足夠的信心[1],底氣不足。加上目前守窗發藥的73.08%是非藥學人員,其藥學知識欠缺,業務能力十分有限,很難按職能服務要求開展藥學服務。
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是醫院管理的永恒主題,開展“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全程藥學服務是醫院服務質量管理中重中之重,也是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所趨。醫療制度的改革,也沖擊著醫院藥房傳統的單純供給模式,目前這種“照方拿藥”的調劑模式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式發展的需要。必須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意識轉化首先要從藥劑人員自已做起,轉化自身的意識,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正確理解和宣傳藥學監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提高醫護人員的認識,明確藥學監護是對現有醫療程序的完善和補充。三是開設用藥指南窗口,讓患者逐步認識用藥指導的重要性來認可藥師地位,得到他們的積極配合。分步實施在基層醫療單位開展藥學監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段實施,逐步完善。第一步要加快人才培養,提高藥學人員業務水平。基層醫療單位承擔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要提高基層服務能力,構建基層優質醫療服務網,藥學服務工作尤為重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醫改“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可多舉辦一些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對轄區內現有的藥師開展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基礎理論和臨床用藥與安全用藥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藥學人員能力和素質。醫學院校要增加臨床藥學專業招生,鑒于目前高等院校畢業生不愿到基層工作的現狀,可按計劃招收定向生,以滿足基層醫療機構藥學服務之所需。第二步是開設用藥咨詢窗口。目前患者自行購藥的現象日漸普遍,基層醫療機構在沒有條件開設OTC藥房情況下,可考慮開設一個用藥咨詢窗口,選配業務素質高、品德好的藥學人員專門負責,接待患者的用藥咨詢,指導患者合理用藥,這樣既可提高社會效益,也可帶來經濟效益。第三步開展設置專職藥學服務崗位的嘗試。基層醫療單位在目前藥學人員嚴重匱乏情況下,抽出一部分藥學人員從事專職藥學服務崗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每個單位可以考慮設置1~2個專(兼)職崗位,負責對門診藥房的處方分析、合理用藥、信息收集、藥物的臨床評價等工作,按月作出分析報告。并且深入臨床各科,參加查房會診,搶救危重患者,參與臨床用藥方案的確定,接受專科醫師及患者用藥咨詢,提供安全藥知識及藥學情報咨詢與合理用藥等有關方面的藥學技術服務,真正做到將“面向藥品供應”轉變為“面向患者服務”[2],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經濟。注重質量一是改變服務方式,要變窗口式為開放式。以前的“窗口發藥“,使藥師與患者之間有距離感,發藥完畢服務也就結束了,不利于藥師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改為開放式柜臺發送可使藥師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咨詢服務,以此提高患者對藥師的信任度,藥師服務價值也得以體現。二是改善服務態度。服務態度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每位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藥師在與患者接觸中,態度要認真,服務要熱情,解釋要耐心,語言要通俗易懂,做到有問必答,要讓患者滿意,使他們有親切感、安全感,來增加患者對醫院的信心和滿意度。采用計算機建立門診患者電子藥歷電子藥歷查詢方便迅速,信息量大,記錄格式規范,克服了手寫藥歷的諸多缺點,藥歷的建立首先可以選擇門診的一部分慢性病患者試行,待取得經驗后再擴大到其他患者,患者藥歷錄入系統應設置與門診收費或藥房發藥系統鏈接,并能自動從中采集患者姓名、性別、處方藥物等的信息,從而減少藥歷編寫時輸入的數據量,大大提高藥歷編寫的速度與準確性。我縣基層醫療機構自2009年開始建立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平臺后,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歷和藥歷都記錄在其中,對藥師進行處方分析、治療方案討論起到了較大幫助。
一、藥學監護概述
藥學監護是藥學人員提供直接的責任與藥物治療有關的監護,以達到明確的治療目標,改善病人生存質量的既定結果,主要包括治愈疾病、消除和減輕癥狀、阻止或延緩疾病進程、防止疾病或癥狀的發生。
二、藥學監護在我國醫學中的必要性
2.1藥物的有效安全性的臨床評估在藥物的開發過程中,研究人員在藥品上市前要對其藥效及安全性做大量的臨床工作。由于被試人數有限,地域相對集中,難以預測在人群中廣泛使用會產生什么樣的藥物不良反應(ADRs)、藥物相互作用、藥物過敏反應以及用藥差錯。加入WTO后,意味著我國藥品開發、研制、生產、銷售和使用都要與國際接軌。對上市藥品進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審查和再評估,盡快開展藥學監護,建立完整的與國外相應的藥物療效及安全監測體系,為我國醫藥行業在國際上提供市場條件。
2.2藥物不良反應監察推進藥學監護的發展藥物不良反應(ADRs)監測是較初級的安全監控手段,它產生藥物有害性的信號,提出某些藥物與其使用過程中臨床出現的不良事件可能有關的信號。有文摘報道在美國藥物不良反應(ADRs)每年有7000 ̄14000例發生,68%的致命藥物不良反應(ADRs)被判斷是可以預防的,其中藥師可避免57%的發生。良好的藥學監護制度可避免許多致命藥物不良反應(ADRs)的發生,這種監護制度在給藥前對臨床醫師開出的醫囑進行評價,是預防藥物不良反應(ADRs)的主要途徑。3藥學監護是推動藥物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因素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藥物的使用及經費的控制日益嚴格,如何有效使用藥物,保證用藥質量,盡可能減少患者的不必要花費,開展藥物經濟學研究,是擺在藥學專業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4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法律依據醫療事故鑒定工作不再有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改由醫學會負責。這說明此項工作更趨向專業化。藥師在藥學監護活動中完整地記錄了病人的有關健康情況;記錄了治療過程中藥物的相互作用;記錄了藥物對機體個體差異的血液濃度情況;這些將為對藥物的作用評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提供了原始的法律依據。
隨著醫院藥學的發展,特別是臨床藥學的興起,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根本的轉變。醫院藥學的發展在歷史上經歷了3個時期。①以調配為主的傳統時期;②以藥學服務為主的臨床藥學時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為目標的藥學監護時期。臨床藥學的3個主要內容是:藥師參與臨床、治療藥物監測和藥物信息咨詢。作為藥師,其中心任務是保證病人用藥的合理、安全和有效。藥師參與臨床,將使藥師直接與病人建立聯系,直接參與制定藥物治療方案,這是藥師職能的一個根本性轉變,意味著藥師要承擔起對病人治療全過程用藥的監護責任。藥師的藥學監護與醫生的治療監護、護士的護理監護共同組成了全方位的“病人監護”過程(即藥物從采購到使用的全過程管理)。
藥物治療給許多病人解除病痛,帶來幸福,但同樣也會給許多人造成藥害,引起后遺癥,甚至死亡(藥學美學)。事實上多數問題不在于藥物本身,而是開處方、配藥或給藥過程中的不當引起的。因此藥師從道德上講有責任保護病人免于藥害之憂(藥學倫理學的要求,著重強調藥師的真正價值在于為廣大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負責,而不是純粹的商品關系。藥學倫理教育內容,義務教育、責任心教育、保密教育、法制教育)。另外,隨著人們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滿足有藥可用,要求提高治療質量甚至生存質量,提供優質、高效、低消耗的藥學服務。PC應運而生則是一種必然趨勢了[1]。
1PC的定義
藥學監護(PharmaceuticalCare簡稱PC),也有稱為藥學保健或藥療保健。1987年由美國的Hepler和Strand提出PC,很快得到世界許多國家學者一致認可,在1988年新德里世界藥學大會加以明確并特別作了推薦。
1987年,Hepler在“藥學正經歷著第三次浪潮”報告中提出,在未來20a中,藥師應該在整個衛生保健體系中表明自己在藥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別應該表明由于藥師的參與可以減少整個服務費用,如縮短住院期和減少其他昂貴的服務等。1990年Hpler等提出了PC定義:“PC是提供負責的藥物治療,目的在于實現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的既定結果。這些結果包括①治愈疾病;②消除或減輕癥狀;③阻止或延緩疾病進程;④防止疾病或癥狀發生。PC是一種過程,藥師通過與病人和其他專業人員合作,設計治療計劃,其執行和監測將會對病人產生特殊的治療效果。它包括3種功能,①發現潛在的或實際存在的用藥問題;②解決實際發生的用藥問題;③防止潛在的用藥問題發生。PC是衛生保健的必要部分,應當與其他部分結合起來。但是,提供PC的目的是藥師的工作要直接面向病人,藥師直接對病人負責,以保證PC的質量。PC藥師與病人的基本關系是:病人把自己托付給藥師,藥師接受委托并承擔責任。PC的基本目標、過程和相互關系存在于所有的醫療機構中”。
對PC的統一定義是:“藥師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負責的與藥物有關的監護,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質量”[3]。這一定義把醫院藥學的全部活動建立在以病人監護為中心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身心健康為目標,藥師要承擔起監督、執行、保護病人用藥安全、有效的社會責任(社會藥學的要求,社會藥學是一門運用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藥學問題,研究社會因素與藥學系統諸因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交叉學科。社會藥學的內容1藥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2藥學系統內部的社會關系3藥學工作者在藥學系統中的作用4社會用藥的特點、規律及其所帶來社會問題)。
2藥學監護的主要內容
2.1把醫療、藥學、護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醫生、藥師、護士齊心協力,共同承擔醫療責任。
2.2既為病人個人服務,又為整個社會國民健康教育服務。
2.3積極參與疾病的預防、檢測、治療和保健。
2.4指導、幫助病人和醫護人員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藥物。
2.5定期對藥物的使用和管理進行科學評估。
根據藥學監護的上述內容,醫院藥師的工作方式將發生改變,他們不僅僅是調制藥品,而是要與醫生、護士一起直接面向病人,參與治療,指導用藥,工作在臨床第一線。
3藥學監護中藥師的職責
根據病人病情的輕重,藥學監護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監護。概括起來,藥師在藥學監護實踐中的主要職責是:
3.1與醫生一起決定病人是否需要進行藥物治療,明確治療目標,為這一目標設計藥物治療方案(即個體化用藥),監測病人用藥全過程,對藥物治療做出綜合評價,發現和報告藥物過敏反應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
PC不僅涉及藥物治療(實際提供藥品),而且涉及每個病人的藥物治療決策。不光決定是否用藥,而且判斷藥物的選擇、劑量、給藥途徑、給藥方法、藥物治療監測和向病人提供與用藥有關的情報和咨詢服務。藥師必須綜合、分析信息,根據與其他服務人員交談所獲得的信息、病人情況、疾病類型和醫生提出的治療觀點拿出用藥方案。
3.2綜合管理所有的PC所必需的資源(包括人和藥品)。藥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購、儲存、供應及藥物使用評價。對醫生、護士進行藥學指導,提供有關藥物的信息咨詢服務。對病人采取直接服務,包括用藥教育、臨床治療會診等。
3.3保證合理用藥,即安全、有效、經濟的用藥,根據病人的疾病種類、性質、發病時間、以往用藥史、有無藥物過敏等情況,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適當的劑型、給藥途徑和給藥方法。
藥師提供PC的具體任務是發現、防止和解決與用藥有關的問題。如①藥物正確無誤;②用藥指征適宜;③療效安全,使用價格適宜;④劑量、用法、療程妥當(依據藥動學和藥效學知識決定劑量及療程);⑤用藥對象適宜(無禁忌證、不良反應小);⑥調配無誤;⑦病人遵從性良好[4]。
3.4建立病人用藥檔案,對病人生活質量的評價。
根據WHO對健康的定義,采用通用量表和特殊量表,健康問卷和健康效用測量方法,健康效用指數等,對病人生活質量作出客觀和主觀的評價[5]。
4醫院藥師在PC中的地位
4.1藥師的委托人是病人。
作為病人的委托人,藥師必須與病人建立“一對一”的業務關系。
4.2建立“處方者、藥師、病人”新型伙伴關系。
PC要求打破藥學內部的分工,如“普通藥師”、“臨床藥師”、“供應藥師”、“藥房藥師”和“制劑藥師”。要求所有藥師承擔為病人保健的職責,認為藥學部全體工作人員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其他醫務人員及病人可與藥師進行直接對話,起到醫師延伸者功能,成為治療隊伍的一員[6]。(與國際接軌監管藥師將從衛生系統分離,專門從事藥品的檢驗和有關藥品法規的檢查與執法)
5開展藥學監護的重要性
藥學監護在發達國家受到高度重視,從實踐情況看,效果是很明顯的。
首先,它促進了藥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藥物的治療效果;
其次,減少了藥物的不良反應,能夠預防某些藥源性疾病的發生;
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癥得到消除或減輕,從而達到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的根本目的;
第四,由于大幅度減少或杜絕了不合理用藥,節約了藥物資源,因而降低了醫療費用;第五,提高了藥師在醫院乃至全社會的地位和形象,同時也增加了藥師的收入。
我國臨床藥學工作起步較晚,有些醫院雖然也開展了臨床藥學工作,但仍停留在實驗室或信息資料收集階段,至于藥學監護工作則處于宣傳時期。但是,我國不合理用藥現象比較普遍,某些基層醫院不合格處方高達60%以上,問題十分嚴重。藥學監護是21世紀醫院藥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的深入發展,人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對藥學監護的社會需求將日益增加,可以預見,藥學監護必將在我國逐步開展并形成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6我國實施PC的障礙[4~6]
6.1觀念上的障礙
6.1.1超越藥師的傳統工作實現由“對保障藥品質量和供應負責”向“對病人用藥結果負責的轉變”這一重大轉變藥師難以適應,特別是目前藥物治療決策是由醫生制定的,藥師不必承擔責任。實施PC,藥師授權參與用藥決策,負責監控給藥過程,觀測病人用藥反應并實行必要調整,追蹤藥物使用的最后結果,進行必要的評價。藥師傳統工作是面對藥物,一下改為面對有感情的病人,本身也得到施展專業才能,樹立嶄新職業形象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提高。
6.1.2超越以治愈疾病為目標的觀念PC提供的服務不光是要把病人現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復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生活得健康幸福。
6.1.3超越生物學指標評價治療結果的觀念現在評價藥物治療結果的指標只是一些觀測到的數據,例如,對癌癥病人使用抗癌藥物時,以病人生命延長多少年為評價治療好壞的指標。但是,在抗癌藥物發生藥理作用的背后,病人因藥物嚴重的毒副作用遭受多少痛苦(生存質量惡化)并未考慮在內。開展PC工作,就要綜合評價藥物對病人整體功能、生存質量的影響等指標。
6.1.4超越具體醫療機構狹小的地域觀念實施PC,藥師應關心照顧各種醫療機構中病人的藥物治療,不光是對本單位住院病人,進行藥學服務,而是在整個疾病治療過程中持續不斷,甚至對已出院的病人也應負有關心的責任。
6.1.5超越現行的藥學業務分工醫院所有藥學人員,雖分工不同,總體目標都是通過藥品和藥學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質量的服務。
6.2藥學資源方面障礙
6.2.1時間不足目前我國藥師要花大量時間在常規的藥物供應上,即使是與臨床接觸最多的藥房藥師,也難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房、參加會議、查閱病歷、提供藥物咨詢、開展藥物監測、建議調整和監察藥物不良反應等工作上,另外,藥師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在給藥后24h內看完所有病人的病歷及時發現用藥方面的問題。
6.2.2人員編制限制我國醫院的藥劑人員編制大多低于國家規定的8%,這樣原本人手就少,更無力進行費時費力的PC工作了。另外在有限的人員中,缺少提供PC必備的臨床知識、交際能力、工作熱情、自信心和業務素質。目前主要是藥劑科主任和骨干必須首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培養人才,積極組織力量,克服困難,穩步開展PC工作。
6.2.3工作場所有限PC工作,登記病人病歷,向醫護人員和病人提供用藥咨詢服務,收集用藥信息等活動都需要在治療病人現場,這就必須在各病區都要設有PC藥師的工作場所。
6.2.4技術條件有限雖然許多自動化的醫療檔案管理系統已經啟用,但嚴格地講,還沒有完全適合開展PC計算機軟件系統可供使用,此外,目前,醫院的經濟狀況普遍無條件引進昂貴的新技術設備。
6.2.5勞動報酬得不到補償和回報藥師向病人提供PC付出了比常規工作更多精力和時間,但這種付出往往得不到經濟上的補償和回報,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藥師工作積極性和醫院的投資無法收回,難保此項工作的長久堅持下去。
6.3醫療體系方面的障礙
現有的醫療體系高度分工,門診病人和住院病人的醫療分屬不同部門,藥劑科也將藥師分為制劑、調劑、臨床,各司其責,互不相干,而PC的連貫性要求醫療系統是個完整的體系,必須改變這種分工。
6.4信息資源方面的障礙
6.4.1醫療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藥師不僅要能及時獲得藥物的知識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取得病人的醫療文件(既往病史、病程記錄、治療單等),但藥師往往不易得到這方面的信息,因此,開展PC工作要解決醫療信息的共享問題(簡述電腦無紙化管理及局域網加以實現)。
6.4.2藥師缺乏編寫醫療文件的經驗藥師應當為每位病人建立正規的藥歷,詳細記錄病人的藥物治療情況(用藥時間等)和用藥前后化驗的結果(療效與反應等),但藥師一般缺乏編寫常規醫療文件的訓練和經驗。
6.5法規方面障礙
醫院藥師的傳統任務主要是,采購供應藥品和收方發藥,藥師只能在法規許可條件下,開展職權范圍內的業務活動(如藥品管理法、醫院藥劑科管理條例)。推行PC業務必須制定《藥師法》和在有關法規中增加相應條文(簡單介紹國外有關法規如醫院藥師拿出用藥方案錯誤使病人殘廢要負法律責任,把藥師的職責、任務,地位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PC工作在我國還處于宣傳階段,沒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觀的、科學的、能為醫生、病人接受的評價標準,用來衡量藥物應當產生的結果,以及對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即考察開展PC的真正價值,藥師應當參與制訂臨床藥物治療標準,明確規定合理用藥適應證、劑量和應該達到的治療效果。
6.6行政領導方面障礙
開展業務活動必然會增加基礎設施,人員、場所、儀器設備、活動經費的投入,PC的開展增大醫院財力投入,且無法收回。當然隨著法規、制度等的出臺,相信這些問題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開展PC絕不是藥師或藥劑科人員單槍匹馬能完成的,必須是:藥師與醫生、護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整體配合,首要的關鍵是藥師下臨床要取得醫護人員的理解和認同。醫生的傳統觀念認為,他們才是治療結果的主要責任者,藥師經常提出給藥醫囑或處方中的不合理用藥問題,可能會引起醫生的反感和抵觸,這樣醫生可能是反對藥師直接干預病人治療的最大阻力。另外,護士也會對藥師出現在治療現場不適應。一個單位臨床藥學開展成功的,這方面障礙會大為減少。但如果一個醫院的領導能充分肯定藥師在藥物治療方面的責任,重視PC活動,對醫院其它醫務人員改變觀念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有一點必須指出,藥師開展PC并不是重復醫生、護士的臨床業務,而是對其工作的補充,不了解這一點就免不了會與醫護人員發生職權范圍的爭執。
7PC勢在必行[1,4]
PC在我國雖還處于宣傳介紹階段,實施的難度很大,雖然目前尚無實施的條件,但PC已得到藥學界和醫院藥學人員的普遍關注。理由(1)開展PC的客觀條件逐漸形成,隨著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對健康保健特別是對用藥的要求上升到提高治療質量,甚至生存質量的高度,因此開展PC的客觀條件逐漸形成;(2)醫院傳統供藥模式改變;我國制藥工業的大規模高質量的發展,醫院制劑將會逐漸減少、萎縮;加之醫院藥劑科現代化管理,根本改變醫院傳統供藥模式;(3)電腦的使用,藥劑人員剩余。因此,如果我們不思改革進取,固步自封,“下崗”的命運將會落到傳統的藥師頭上,人們需要PC,PC也是醫院藥學人員的下一步出路。我們應當從更新自己的觀念做起,正確宣傳PC,理解PC,自覺主動加強自身學習,適應PC,為在我國施行PC掃清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努力營造讓PC逐漸深入人心、健康發展的大環境。
8未來醫院藥學的展望
21世紀藥師的基本任務就是實施PC。許多藥學領域的領導者已經接受了PC的概念,并且正在計劃和實施使藥房從單純的調配功能向臨床專業的轉化[7]。未來的醫院藥師應該既懂藥又了解臨床,其基本工作內容有:血藥濃度監測與解釋、臨床治療咨詢與會診、單劑量作業、病人出院后藥物使用教育、門診病員藥物咨詢、藥物不良反應監察與鑒定、新型科研制劑開發、參與新藥臨床評價方案的制定等。通過發揮藥師的專業特長,保證理想的用藥結果,降低因藥物有關的醫療費用。盡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后能夠保持正常的機體功能和精神狀態,生活得健康幸福[9]。
參考文獻
高世嘉.藥學發展的新階段——藥師監護.中國藥學雜志,1995,30(2):97
唐鏡波.藥學監護的發展與策略.中國藥房,1995,6(1):7
張新萍,郭海平,楊智敏.藥學監護與臨床.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6,16(10):469
陳秋潮.藥學監護是臨床藥學的重要內容.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6,16(9):393
胡晉紅,蔡溱.美國的藥學服務.中國藥房,1998,9(6):283~285
唐鏡波.藥品管供用的監督指導一體化.中國藥房,1998,9(5):198~201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21-0054-03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HEN Xiaoyun**, FANG Yu, ZHU Deqi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o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can be implemented to the patients. Methods: Medica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was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CCU, the monitoring level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Result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and medication in the patients could be greatly standardized and trended to be more reasonable by the established table. Conclusion: The table will help physicians achieve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and make an effort for drug users to achieve maximal health benefits and minimal drug-induced damage and cost.
KEY WORDS CCU;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據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的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網統計數據表明,在2011―2015年間,全國各入網醫院使用藥品大類按金額排序,心血管系統藥物用量一直處于領先。該類藥物的應用十分廣泛,也已經被人們接受和認可。而心臟重癥監護病房(C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用藥復雜等特點,部分患者罹患多種疾病,住院治療用藥品種繁多,合理用藥形勢嚴峻。臨床藥師藥學監護(pharmaceutical care,PC)是提供直接的、負責的與藥物有關的監護,目的是正確選擇治療藥物,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當前已成為藥學服務新的工作模式[1]。 CCU臨床藥師參與全程藥物治療,可以協助醫師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體現了醫院藥學的核心價值。另外,部分醫師對患者個體差異或者藥物相互作用等關注度不夠,用藥不盡合理。筆者在工作中嘗試建立個體化分級藥學監護檔案表,將協助醫師用藥做到個體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CCU臨床藥師工作模式
現階段CCU臨床藥師的工作基本以臨床科室為中心,與醫師同步參加患者的醫療工作,包括參與查房、會診、病例討論、提出藥物治療意見與建議、對患者進行安全用藥指導和合理用藥教育等。筆者2013年就我院臨床藥師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發表了論文[2],對于我院臨床藥師的培訓體系做了小結,其中包括計劃性科室輪轉,持續提高臨床藥學服務技能。規范化績效考核,充分調動臨床藥師積極性。并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培訓和繼續教育,適應臨床藥學發展。筆者還在2016年初發表了關于CCU臨床藥師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的論文[3],總結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各種臨床藥物治療經驗,對CCU患者的用藥特點有了很深的了解,為建立分級藥學監護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設計CCU患者分級藥學監護表的原因及理念
在我國,有較多文獻報道了臨床藥師藥學監護的體會[3-10],但對于藥學監護的開展模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提供藥學服務仍缺少論述。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對患者進行藥學監護時,患者的用藥情況基本以翻閱醫師填寫的住院病歷來了解,對于關注藥物治療相關信息的臨床藥師來說,顯得不夠得心應手,也不夠直觀。
如果能建立一個CCU患者個體化的分級藥學監護檔案表,將患者的基本信息、現病史、診斷、既往史、用藥史等藥物相關信息匯總在一個表格中,并定義監護等級,這樣便于臨床藥師在CCU繁忙復雜的日常工作中幫助臨床醫師掌握患者的用藥信息,更有效地提供藥物不良反應、禁忌證、藥物相互作用等藥學服務,協助醫師用藥做到個體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這張表格中嚴密監護患者每天藥物的使用情況以及患者用藥后癥狀體征及檢驗指標的變化,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藥學監護,最終對患者的藥學監護結果做出評價。
3 CCU患者分級藥學監護表的建立
3.1 設計表格
結合CCU臨床診療實際情況,回顧性搜集、整理和掌握患者的用藥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定義監護等級。及時、清楚地記錄臨床藥師的建議以及是否被醫師采納等信息。并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分級藥學監護表”,對特殊人群,特殊藥物進行重點監護。其中比較難定義的是監護等級,這與自己實際工作情況相關,筆者自定義的藥學監護等級見表1。當然,臨床藥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定義監護等級,以便對患者進行安全合理的藥學監護。
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了本院CCU患者分級藥學監護表(表2)。
3.2 病情回顧與患者隨訪
利用表格工作后,針對監護原因,與臨床醫師一起對治療過程的病情變化進行回顧。總結主要是對患者疾病治療過程中涉及的指南、專家共識、文獻等進行交流和溝通,以便對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4 結語
分級藥學監護表與藥歷不同,一般藥歷是臨床藥師在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的過程中,以合理用藥為目的,通過綜合、分析、整理、歸納而書寫形成的完整技術檔案資料。而分級藥學監護表是以藥物個體化治療為中心的檔案,建立時間上更加靈活,建立內容更加自由,在入院時或治療過程中均可建立。在實際過程中,筆者結合CCU復雜的用藥情況,創建合理的患者分級藥學監護表,通過每天記錄了解患者的藥物治療進展,用最直觀的方法掌握復雜的信息,便于對患者的全程藥學監護,也便于形成大量記錄后的整理分析。個體化藥學監護檔案表的建立可以讓臨床藥師在監護過程中提醒醫師藥物禁忌證和藥物相互作用,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另外,對于不良反應的判斷更有針對性,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秦紅梅, 宋怡. 藥學監護中的人文關懷對推動合理用藥的影響與思考[J]. 醫學與哲學, 2012, 33(3): 76-77.
[2] 沈筱云, 祝德秋, 黃之訓. 我院臨床藥師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J]. 中國藥房, 2013, 24(37): 3478-3480.
[3] 沈筱云, 祝德秋, 方昱. CCU臨床藥師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J]. 上海醫藥, 2016, 37(1): 67-71.
[4] 張倩睿, 韓勇, 胡琪, 等. 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藥學監護[J]. 中國藥師, 2012, 15(6): 870-871.
[5] 黃瑾, 劉正躍, 田涇. 長期大劑量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嚴重不良反應和藥學監護[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2, 32(20): 1648-1650.
[6] 蔡海霞, 趙紅衛, 黃改榮, 等. 臨床藥師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的藥學監護[J]. 中國新藥雜志, 2012, 21(4): 458-460.
[7] 劉麗華, 何鑫, 李昕, 等. 臨床藥師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全程藥學監護[J]. 中南藥學, 2009, 7(10): 785-787.
將我院自行設計的藥物不良反應標準化報告程序與軍衛1號系統的醫、護工作站和處方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建立在同一平臺上,依托醫院局域網,醫生在電子病歷中記錄患者ADR的同時即可在網上填表上報,臨床藥師網上接到報告后,又可直接進入醫生工作站及處方合理用藥監測系統,打開患者病歷,查看用藥記錄,臨床藥師第一時間走入病房了解ADR患者的臨床表現、用藥情況,參與引起ADR靶藥的判斷、患者藥物治療方案的調整。監控ADR發生、發展和治療轉歸等情況,使臨床監察藥物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為一體。醫院藥物不良反應監察方法:臨床科標準化系統網絡上報ADR醫院ADR監察小組接收第一手的臨床資料臨床藥師第一時間走入病房參與判斷產生ADR的靶藥,調整ADR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利用醫院信息系統醫生工作站、藥學監護站全程監測ADR患者的治愈情況作出真實、客觀、準確評價。
2結果
我院自行設計的ADR數據標準化程序,是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ADR報告表為依據,設計收集數據源,針對醫院各科室相對獨立的特點,設定各科室終端客戶軟件,直接與醫生、護士對話,收集第一手的ADR資料。其主要功能包括:藥品不良反應病歷的采集、整理、備份、數據的反饋、檢索統計、上報、接收、打印。
實現了ADR監測報告系統、醫院信息系統的醫護工作站、處方合理用藥監測系統三者建立在同一平臺上,臨床藥師可對ADR患者進行即時、實時的臨床監測,在醫院形成一個ADR上報、救治、監測、監護、跟蹤隨訪為一體的監測網絡。
實現了臨床科室上報ADR的及時性和臨床藥師監測的即時性,這兩者是藥師能夠在第一時間走入病房的必要條件。醫生在電子病歷中記錄患者ADR的同時即可在網上填表上報,ADR監察組網上接到報告后,又可直接進入醫生工作站及處方合理用藥監測系統,打開患者病歷,查看用藥記錄,及時走入病房監控ADR發生、發展和治療轉歸等情況。
目前國內醫院ADR監察工作大多由藥劑科負責,但由于藥學人員遠離臨床,看不到患者,只能憑借臨床科室上報的ADR報告表對ADR進行評價,工作被動。對ADR患者進行全程藥學監護的工作方法臨床實踐的系統性強,特別是臨床藥師親自走入病房,參與ADR患者的會診、藥物治療、個體化用藥方案的調整以及對ADR監測的即時性,可充分發揮臨床藥師的優勢,指導合理用藥。臨床監察藥物不良反應與藥學監護為一體工作方法在我院運用5a多,臨床藥師參與系統的藥學監護、治愈ADR患者1146例,臨床科室主動上報ADR由原來每年平均29例,增加到每年平均260例,覆蓋全院33個臨床科室。
3討論
臨床藥師對醫院ADR進行系統的藥學監護的工作模式是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手段與臨床藥學監護為一體的方法,對藥學人員在醫院集中監察ADR的工作重點由ADR報告表的搜集、整理、統計延伸到直接面對患者,參與判斷產生ADR的靶藥及ADR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的制定、調整、轉歸整個臨床過程工作方法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與臨床研究應用,這種工作模式適用于各級醫院監控ADR。
該監測方法有效地提高ADR監控的即時性,改變國內目前臨床藥師看不到患者,僅以報告表內容作為判斷ADR標準的被動局面。以往ADR上報大多滯后,收到報告表時,患者的ADR表現已消失或患者已出院,只能以報告表作為判斷依據。改變工作模式后,臨床藥師在網上接收到ADR報告表,可即時在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平臺上進入醫生工作站,查看患者醫囑、用藥情況、臨床檢驗等醫療資料,在患者癥狀出現時,立即走入病房,直接面對患者,親自查看患者的臨床表現,協助醫生判斷產生ADR的靶藥,提高對ADR監測和評價的實時性、客觀性、全面性、準確性。
此監測方法突出臨床實踐,打破傳統的醫院集中監測ADR的局限性,改變國內目前醫院ADR監測工作僅限于搜集ADR報告表的被動局面,有效地發揮臨床藥師在藥學監護中的作用。目前國內醫院集中監測ADR也僅限于ADR報告表的搜集、統計,對于患者發生的ADR與用藥的關系、藥物對原患疾病的影響、ADR的治療等缺乏系統的臨床藥學監護,我院這種工作模式由于是ADR監控系統、醫生工作站、藥學監護站均建立在同一平臺上,臨床藥師在第一時間得到信息、深入病房參與ADR判斷和患者藥物治療方案的制定、調整,實施監控、判斷、救治、監護、跟蹤隨訪為一體的監測方法,有效地發揮了藥學人員的作用。新晨
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手段,解決臨床ADR上報滯后的問題。將ADR標準化監控系統建立在軍衛一號醫院信息系統的醫生工作站和處方合理用藥監測系統的平臺上,醫生在電子病歷中記錄患者ADR的同時,即可在本科室終端機上進入ADR監控程序直接填表,自動上報到ADR監測組,實現及時、快捷,上報ADR。
醫院ADR監控實現了標準化、程序化、網絡化,免去臨床醫生手工填寫、人工傳送的繁瑣,使ADR監控省時省力,方便快捷及時準確,有效地減少了錯報、漏報。
各臨床科室既可自成子系統,又與全院組成大系統,方便各專業自行監測、檢索、統計分析和全院集中監測、總結,統計分析ADR。
1.1藥學咨詢服務工作臨床藥師必須承擔院內外的醫、護、病提出的用藥咨詢服務工作。我們制訂了專門的《藥學咨詢記錄本》,在藥劑科主辦的《臨床藥學信息》、處方箋及門診診療手冊等處標明藥學咨詢電話號碼,方便了患者及工作人員的用藥咨詢,臨床藥師對每一次藥學咨詢都能認真聽取,及時解釋,詳細記錄,并定期進行總結分析。每周一、周五由主管以上職務藥師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到門診藥學咨詢臺進行藥學咨詢服務,窗口單位隨時對醫、護、病問題進行解答。此項工作不僅讓藥學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還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提高我院合理用藥水平。
1.2藥品不良反應監察工作(ADRM)ADRM工作是臨床藥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監察工作始于1993年,但我院醫護人員對這項工作仍缺乏理解和認識,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一直不夠高,不能積極主動的填報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幾年來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的數量、質量不能真實地反映我院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實際情況。2000~2005年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的年報數量平均為0.53%,與全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要求的1%還有一定距離。鑒于此情況,臨床藥師調整了原由臨床自動上報ADR,改為每周主動到臨床科室宣傳、收集并協助上報人填寫ADR報表,認真評價、整理統計入檔后,按規定的時間上報全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并及時向臨床反饋ADR評價分析結果及相關信息。由于我們的努力,成績顯著,上報率已達到了1.2%。
1.3臨床藥學室對引進新品種藥材進行藥學論證工作為了加強新品種藥材引進管理,我院對新品種藥材審批和藥品合理使用嚴格把關,臨床藥學室對新品種藥材的引進進行藥學論證工作。臨床藥學室接到臨床科室藥品申請報告單后,立即收集藥品相關信息,嚴格審查新品種藥材的詳細資料,如藥品說明書、價格、藥理、毒理、適應證、禁忌證、臨床療效、不良反應,是否為醫保藥物、招標藥物及我院現有同類藥品名稱、規格、劑量、床使用評價、價格等,作出該藥的藥學部分評價分析后,藥事管理委員會結合臨床藥學室提供的藥學資料及臨床意見,對預采購的藥品進行科學分析,權衡利弊,作出是否采購的決定。
1.4全院及科室內的藥學教學工作再教育工作是專業技術人員提高專業水平,保證服務質量的重要工作。
臨床藥學室每周四組織全科藥、護技術人員采取輪流講課的方式,進行晨間藥學教學工作;對全院醫務人員和基層官兵、老干部、病人等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藥學知識培訓,如采取問卷答題、座談討論、專題講座、發送宣傳單等多種形式,以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1.5藥學情報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這是一項較為重要而繁瑣的工作,工作做得好,可形成一個醫院藥學知識的寶庫,為咨詢服務、藥學教育提供知識積累,同時掌握國內乃至國際藥學動態。網絡的快捷、便利,無疑已成為搜集檢索藥學情報的最好手段之一,但臨床藥學室還沒有聯通外網,我們只能利用手頭現有專業資料,盡量保證為臨床科室提供藥學信息服務。
1.6創辦《臨床藥學信息》我們以為臨床提供藥學專業服務為目的,合理用藥為宗旨,把我們收集到的近期國內外藥學知識、院內藥學信息,每季度出版一期《臨床藥學信息》,內容上力求新穎、實用,包括藥學動態、藥物與臨床、ADR評價分析、新藥介紹、處方合理用藥分析等。
1.7進行科內各類藥學檔案管理如藥學人員技術檔案、論文、科訓、教學檔案、ADR監測檔案、圖書資料檔案等,并進行工作量統計分析,按時上報給相關人員。
2藥師的臨床工作實踐
2.1處方、病案的查閱工作為了提高我院合理用藥水平,臨床藥學室每月對門診處方及臨床病歷進行抽查,統計處方合格率、不合理用藥使用情況等相關問題,并寫出評價分析,以院內局域網及書面形式,向全院相關人員進行通報,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規范與藥物有關的醫療文書的書寫,提高整體醫療素質。
2.2開展臨床藥學監護臨床藥師深入臨床一線,直接與病人接觸,運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協助醫師為患者制訂個體化給藥方案,對重點病人監測用藥過程,并從藥物生物利用度、藥理等方面對醫生的施用藥物予以支持,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盡量避免重復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為臨床提供用藥依據和用藥信息。并重點加強對抗生素藥物合理使用的監測工作。
2.2.1專科定點深入參加專科每周主任查房、病歷分析討論、教學等專業活動;閱讀病歷,書寫典型病例藥歷, 查閱服藥與治療用藥醫囑記錄;進行用藥調查分析,收集與反饋有關藥物信息;學習和了解專科疾病的特點與用藥規律,并協助處置專科的合理用藥工作。
2.2.2重點病例的藥學監護藥師對臨床科室危重患者進行藥學監護。對參與會診搶救或提供了個體抗感染給藥方案的重點病例,依病情每日或隔日深入病房,直接面對病人進行監護,并認真查閱病歷及治療記錄,觀察病情變化,對藥物療效、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治療方案評價,必要時提出修正方案建議。直至患者病情穩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結束,方可結束重點藥學監護。
3存在的不足
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院臨床藥學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約。
3.1臨床藥學是一門新的學科領域我院規模有限,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大氣候的影響,而且國內一些有關的法規尚不健全,致使我院臨床工作者對藥學工作的概念還比較模糊,臨床藥學工作發展緩慢,如一年來對病人的藥學監護僅有4例,不良反應漏報現象時有發生等。
3.2各種軟硬件設施還需要不斷完善 血藥濃度的監測工作是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的一部分,我院還沒有開展;臨床藥學編制少,我院沒有專門的情報藥師,沒有專門藥品不良反應監察藥師,沒有專門的臨床藥師。目前臨床藥學所有工作都由一個人來承擔,所以每一項工作都做得不精不細,較為籠統,工作做得不夠系統,有的甚至斷斷續續,無法堅持。
近年來,有關中藥飲片不良反應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1-2],然而,清熱類中藥飲片不良反應的報道較少,未能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可累及多器官,并能導致患者出現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甚至休克、死亡等嚴重臨床表現[3-4]。本文對我院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藥學服務對策,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服用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118例為觀察對象。
1.2方法
對118例觀察對象的人群分布、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累及系統及臨床表現進行統計分析。服用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發生人群主要為青壯年,其中,19~30歲人群的構成比為27.12%,31~45歲人群的構成比為25.42%。見表1。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輸入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
118例觀察對象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為超劑量服藥(22.03%)、煎煮時間不當(22.03%)、煎煮方法不當(21.19%)以及自行用藥(18.64%)。見表2。
2.2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及臨床表現分析
服用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累及系統主要為消化系統(33.90%)、皮膚黏膜系統(29.66%)以及循環系統(25.42%)。見表3。
3討論
3.1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分析
清熱類中藥是指以治療里熱、清解里熱為主的藥物,傳統醫學將其用于高熱煩渴、陰虛發熱等疾癥的治療,現代醫學將其用于傳染性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等的治療[5-6]。本組資料對其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具體包括以下幾點:(1)清熱類中藥飲片的不良反應可發生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但青壯年人群是主要發病群體,如本組資料中,19~30歲人群的構成比為27.12%,31~45歲人群的構成比為25.42%。可能的原因為這類人群服用清熱類中藥飲片較多,導致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2)就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累及系統而言,不良反應發生在消化系統的比例最高(33.90%),這可能與清熱類中藥藥性寒涼、較易對脾胃造成損傷有關[7-8];其次為皮膚黏膜系統(29.66%)以及循環系統(25.42%),應給予重視。(3)應重視清熱類中藥飲片鴉膽子的不良反應,其性寒,有清熱解毒、止痢疾之功效,臨床應用廣泛,不良反應也相對較多,可累及多系統并伴有多種臨床表現[9],提示臨床用藥應做好藥學監護工作。
3.2清熱類中藥飲片所致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
本資料顯示,118例觀察對象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為:超劑量服藥占22.03%,這可能與醫生用藥習慣有關,也可能與患者服藥依從性差有關,如黃連用藥不應超過5g,山豆根應小于6g等;煎煮時間不當占22.03%,中藥煎煮應注重時間,有些中藥飲片應長時間煎煮以消除其毒性,有些中藥長時間煎煮后則可導致藥效降低或消失;煎煮方法不當占21.19%:應區別對待不同的飲片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煎煮大黃時,加藥順序將與大黃的藥效相關,再如辛夷花花蕾有毛刺,煎煮前應先予包裹;患者自行用藥占18.64%:很多患者未經門診醫生指導偏信民間偏方、驗方,自行采購中藥飲引用,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0-11]。
3.3藥學服務對策分
鑒于本文上述觀察結論,院方以及臨床藥師應做好以下工作以降低或控制清熱類中藥飲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做好宣傳工作:通過編印宣傳冊、播放安全用藥視頻講座、發放宣傳明白紙等方式,向患者介紹中藥飲片煎煮方法、煎煮時間等知識,定期向患者宣傳安全用藥注意事項,提高患者自我防范能力。(2)加強用藥指導:告知患者應避免自行采購中藥飲片,如有用藥需求應積極主動向醫護人員、藥師咨詢,以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嚴格處方審核:臨床藥師應嚴格處方審核,杜絕超劑量服藥或超長療程用藥,如黃柏用藥應不超過12g等,最大程度的降低清熱類中藥飲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嚴格把關藥品質量:院方應制定確定中藥飲片質量合格的質量管理制度,并切實履行質量監管責任;藥劑科工作人員應按照藥品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好中藥飲片的驗收以及日常養護,確保藥品質量合格。綜上所述,清熱類中藥飲片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多,藥學工作人員應加強宣傳,做好用藥指導,嚴格處方審核,做好藥品質量把關,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作者:余恒躍 年士恒 李樹鵬 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黃勝男,張冰,林志健,等.清熱類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與藥學監護[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4):701-703,709.
[2]郭朝民,商培培.206例中藥飲片引起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5):307-308.
[3]劉彬輝.中藥飲片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其藥學服務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6,13(1):100.
[4]朱葛馨,王麗霞.中藥安全性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1):32-34.
[5]王孝敏,王麗芳.醫院中藥飲片安全用藥及風險防范[J].中國藥事,2015,29(6):636-642.
[6]王學敏.4例中藥飲片不良反應報告及分析[A].北京中醫藥學會2015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2016:303-304.
[7]丁曉燕.中藥房中藥飲片處方用藥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7):2348-2349.
[8]肖隨安.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73-74.
[中圖分類號] R9-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1-0129-03
臨床藥學(clinical pharmacy)是指以藥學知識為基礎,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研究及干預藥物在患者體內的藥效動力學及藥代恿ρЧ程,從而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及經濟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1]。本概念最初于1957年由Donald Francke首次提出[2],并于1966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UCSF)率先創立臨床藥學專業[3]。臨床藥學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1989年由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建立了我國首個臨床藥學本科專業,至2014年全國共有32所高等院校具有臨床藥學專業,其中有12所院校具有碩士培養點,9所院校具有博士培養點[4-6]。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的教學醫院,我院于2014年申請并獲得臨床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和培養點,負責培養本專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及部分七年制在校生的實習帶教。在培養過程中,通過與臨床科室的交流及畢業生的反饋,筆者發現,現普遍實施的臨床藥學教學模式無法滿足臨床對藥學人才的需求,臨床不僅需要臨床藥師提供藥物咨詢、指導服務,更需要臨床藥師提供設計、分析、實施藥物試驗的科研服務。據此,經導師組調研與討論,決定對在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加強對科研能力的培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對本單位對該學科的學科建設、課程安排及人才培養方案做一總結,以供同仁參考。
1 培養對象與目標
臨床藥學是以向臨床提供具有藥學、臨床、科研能力的臨床藥師為培養目標的學科,故本學科的培養對象須具有臨床藥學的本科教育背景,但由于我國臨床藥學起步較晚,各高校的臨床藥學本科教育規模普遍偏小,而現今社會對臨床藥師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可將招收條件放寬至具有藥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學歷。在培養過程中,不僅需使研究生掌握為患者提供合理化用藥方案的能力,還需以研究生可獨立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藥物問題、分析藥物問題、解決藥物問題為最終培養目標。
2 培養模式
2.1 培養時限
臨床藥學的培養時限一般為3學年(6學期)。但由于本培養點的規模有限,本校報考人數較多,故目前僅招收本校臨床藥學5年制本科生,根據培養方案,可將本校臨床藥學本科的第五學年與研究生階段打通培養,這是由于臨床藥學第五學年本為臨床實習,而本培養點即是臨床單位,故將本科與研究生階段打通,在保證本科質量的前提下使總學程達到3年。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有更加充裕的時間接觸臨床一線,更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連續性,并可壓縮培養周期,即“5+2”培養模式。
2.2 培養方式
2.2.1 導師組負責制 為保證培養質量,由本校臨床藥學系負責32個月實踐培養計劃的制定與輪轉編排,并由導師、藥學部的相關專家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的實踐培養進行有效指導。在培養過程中,再由臨床藥學系集中組織安排進行階段考核、結業考核、學位論文開題與答辯。
2.2.2 專科定向培養 研究生在首都醫科大學完成必修課學習后,導師根據課題背景、優勢學科、研究熱點及學生個人興趣對其專科方向進行定位。研究生將以個性化的專科方向進行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
2.2.3 藥學實踐 在進行臨床實踐前,研究生需對本單位的藥物品種、藥事管理細則、科研課題及藥學部運轉模式有一定的認識。故在臨床實踐前,研究生需進行為期10個月的初級臨床藥學實踐,在藥學部門診藥房、病房藥房、靜脈配液中心、藥檢室、實驗室及藥庫等各個崗位進行輪轉培訓,培訓包括對藥品的檢驗與調劑、靜脈配液方式、用藥干預、治療藥物監測及用藥咨詢等。在輪轉期間,藥學部還會安排各崗位負責人對研究生進行統一的講座培訓,使學生快速的、正確的了解各崗位的工作職責與工作內容。
2.2.4 臨床實踐 在完成藥學實踐后,研究生將進入為期1年的高級和專科臨床藥學實踐階段。學生按照自身專科方向進入各臨床科室,在臨床藥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藥學監護。在此期間研究生需掌握本專科用藥品種、適應癥與藥物遴選方法、用藥原則、用藥時限及藥物不良反應辨別方法等內容,并在本專業臨床藥師及臨床醫師的指導下,對患者進行的初步的用藥監護。
2.2.5 科研實踐 本培養點推薦研究生住校學習,研究生自入學始,即對其進行科研培養。在臨床實踐及科研實踐期間,布置工作量較小的相關科研任務,囑其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并安排研究生對老師及學長的實驗及科研進行觀摩,使其在觀摩期間迅速掌握相關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標書及論文撰寫等相關科研內容。
在完成初級臨床藥學實踐后,研究生進入為期1年的臨床高級和專科藥學,以及科研實踐階段。導師根據其專科方向、課題背景及學生個人興趣圍繞當前臨床研究熱點及難點進行科研選題。選題需具有一定的高度,并應涉及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藥劑學、循證醫學等多個學科,從而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對相關科研方法及手段有更深的理解,并通過實驗結果對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理論及數據支持。
2.2.6 培訓及交流實踐 為加速臨床藥學的學科建設,本培養點著重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溝通及言語表達能力。研究生在學期間,導師組努力為學生爭取參加各種學術講座、專業培訓及學術會議的機會,并鼓勵學生在會議過程中進行匯報、發言及交流。另外,導師組每兩周安排的一次學術交流會,研究生定期進行數據匯報,并對研究內容及難點、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這不僅可使導師了解每個研究生的實驗進程與實驗問題,還可使研究生拓寬眼界,了解其他專科的相關知識與研究現狀。
3 成果
3.1 熟悉藥學業務工作
據了解,部分臨床藥學培養點忽略藥學實踐過程,從而加大臨床實踐幅度[7-10]。這雖可加深學生對臨床藥學的認識,但研究生在實踐中卻不了解自身科室的藥品品種、藥事管理細則及科室運轉模式,從而在臨床實踐中面對醫生、護士及患者所提出的問題無從解答[11-13]。由此可見,藥學實踐是臨床藥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本培養點研究生在藥學部輪轉過程中,不僅熟練掌握本單位用藥目錄,更對各崗位工作內容及職責有了深刻的認識,使研究生在查房過程中能夠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藥品信息及藥事管理細則。
3.2 臨床藥學能力增強
在本培養模式下,研究生在臨床中發現及解決藥物問題的能力均有所提高。據相關臨床科室反映,對于藥物品種、適應癥、用法用量等常見問題,學生可根據已有知識或用藥手冊迅速給出結果;而對于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辨識、非常規用藥等復雜問題,學生可通過文獻檢索、專家咨詢等方式獲取正確信息,再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反饋于臨床。由此可見,專科培養下的研究生已得到各臨床科室的肯定與認可,這不僅為臨床合理用藥做出了貢獻,還為臨床藥學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3.3 科研水平提高
在此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與科研能力均有顯著的提高。研究生不僅可以按時高效完成論文開題、中期匯報、論文答辯等環節,還在與同學的相互幫助與合作中,對其他專科有了一定的了解。2015年以來,本學科點已畢業和在讀的4名碩士研究生,共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其中有2篇論文分別獲得2014年和2016年北京藥學年會優秀論文的二等獎和三等獎。由此可見,在此模式培養下的研究生不僅擁有了良好的科研思維與寫作能力,還加深了對專科藥物的理解與感悟,臨床藥學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顯著提高。
3.4 交流溝通能力增強
在眾多的科室會議、用藥宣教、學術會議中匯報及發言中,研究生的言語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及溝通技巧均有顯著的提高。在不斷地鍛煉中,學生漸漸從中找到了自信,辦事能力及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 總結
4.1 專科培養的優勢
本培養點研究生在第二學期即明確自身的專科方向,有助于學生盡早對專科知識進行學習與梳理。通過對專科藥學知識的研究,不僅能對該學科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專業的藥學服務;還能更為快速的掌握臨床藥學的工作內容及研究方法,在學習其他專科時也可觸類旁通,提高自身學習及工作效率。此外,專科培養也為科研課題指明了研究方向,使臨床與科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避免科研與臨床脫鉤的現象。
4.2 加強科研培養的優勢
目前,臨床需要精通藥學、臨床及科研的復合型藥學人才,而傳統培養模式下的臨床藥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無疑是其短板[14-17],故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加深其對專科藥學知識及問題的理解,還能切實分析、解決臨床中的藥物問題,提供可靠的理論及數據支持,使藥學與科研真正服務于臨床。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專長,也成為其就業的敲門磚[18-20]。
4.3 展望
誠然,本單位展開的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剛剛起步,各個方面的建設均處于摸索階段,在某些培養環節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正與臨床藥學在國內的學科現狀相一致。但筆者相信,在大家對臨床藥學教學的不斷嘗試、探索與挑戰下,最終會摸索出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臨床藥學的特色發展道路,臨床藥師也會隨著工作的深入得到醫生與患者的認可和信賴。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 Acute care clinical pharmacy practice:Unit-versus service-based models[J]. Pharmacotherapy,2012,32(2):35-44.
[2] Bond CA,Raehl CL,Franke T.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hospital pharmacy staffing,and medication error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J]. Pharmacotherapy,2002,22(2):134-147.
[3] T雪雷. 臨床藥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 重慶醫科大學,2015.
[4] 張琴. 臨床藥學現狀和發展研究[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6):750-752.
[5] 吳永佩,顏青. 臨床藥學學科建設的內涵、范疇和發展趨勢[J].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4,23(3):133-159.
[6] 吳永佩,顏青. 臨床藥學學科建設與相關概念的探討[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14,23(2):69-72.
[7] 龍萍,吳方建. 臨床藥學與臨床藥學學科建設[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2,32(11):884-886.
[8] 趙奎君,續暢,王秀娟,等. 臨床中藥學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7):136-139.
[9] 楊志海,張幸國,馬葵芬,等. 我國臨床藥學學科發展現狀調研分析及思考[J]. 中國藥學雜志,2015,50(17):1553-1557.
[10] 張鳳,夏天一,高守紅,等. CNAS-CL01準則在臨床藥學教學和科研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藥業,2016,25(18):11-14.
[11] 馬葵芬,張幸國,王融溶,等. 基于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申報數據分析臨床藥學科研現狀[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2016,33(1):94-97.
[12] 劉耀武,印曉星. 臨床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 西北醫學教育,2015,23(3):427-429.
[13] 張文悅,翟所迪. 臨床藥學本碩連讀六年制的實踐和科研模式探索[J]. 中國藥房,2008,19(13):1028-1029.
[14] 趙宇昊,唐燕,李書珍,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中藥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 數理醫藥學雜志,2015, 28(12):1891-1892.
[15] 高小明,姜春梅,夏淑霞,等. 淺議臨床中藥學學科內涵建設[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11):139-140.
[16] 蔣學華,李喜西,曾仁杰,等. 臨床藥學學科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J]. 中國藥房,2008,19(13):965-968.
[17] 顏海弟. 我國臨床藥學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改革對策[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15):143-147.
[18] 張冰,金銳,吳嘉瑞. 基于現代中藥師知識框架構建臨床中藥學課程[J]. 藥學教育,2011,27(5):23-25.
作者簡介:吳海燕,主管藥師,碩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電話:020-87755766-8430。E-mail:Wu-hai-yan407@163.com;陳杰,副主任藥師,博士。研究方向:臨床藥學。
我國臨床藥學起步較晚,對于臨床藥師的培養模式仍在摸索與試驗階段[1,2];2006年,衛生部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項目(以下簡稱“規范化培訓”)啟動。藥學病例分析的書寫可反映學員的臨床思維與職業敏感性的培養情況,是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重要的教學方式[3],也是教學中的難點。根據規范化培訓大綱的要求,學制一年的培訓學員需書寫至少10份病例分析,學制半年的學員則需書寫至少2份病例分析。我院自2010年起成為臨床藥師培訓基地,目前共招收了20多名抗感染藥物專業的培訓學員,對抗感染藥物專業學員書寫藥學病例分析的基本情況與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帶教教學實踐,學員書寫的藥學病例分析質量均有提高,現將經驗分享如下。
1學員書寫藥學病例分析的基本情況與問題
1.1選題情況
我院自2010年以來招收的抗感染藥物專業學員共書寫160份藥學病例分析。書寫藥學病例分析選題情況見表1。
1.2書寫藥學病例分析存在的常見問題
通過整理分析抗感染藥物專業學員書寫的160份病例分析作業,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四類問題:(1)選題不恰當。包括選題簡單,不易展開討論;或選題偏于宏觀、討論點過多等問題。該問題的實質是學員臨床經驗不足,職業敏感性較弱,不能很好的選擇適宜的治療事件。這類問題占較大的比例(37.5%),對學員來說是難點之一,應該引起帶教老師的重視。(2)討論及分析。包括沒有討論點、未針對明確的藥物治療事件展開討論;未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論據不充分、條理不清晰或邏輯關系混亂。此類問題占35%。(3)病史摘要。病史過于冗長、治療過程描述不清晰,不注意刪減和處理病史信息,甚至與藥歷書寫雷同;缺少與主題相關的藥物治療信息,沒有強調和突出臨床藥師干預過程;沒有體現結果,不清楚患者是治愈、好轉還是死亡。此類問題占33%。(4)其他問題。缺少前言或前言沒有交待主要背景;引出的討論問題較牽強、討論的目的不清楚;整個文章有較多書寫語序、文字書寫錯誤等;總結不切主題、空話套話多;參考文獻不注意時效性、格式不規范、文獻質量較差等。此類問題占15%。書寫藥學病例分析常見問題見表2(部分病例分析可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問題)。
2藥學病例分析的相關概念
2.1定義
醫學病例分析(或稱病例報告,Casereport)是臨床上有關單個病例或幾個病例的詳盡報告,通過對新發疾病、罕見疾病或某些常見疾病的不常見表現進行詳細描述與記錄,以引起醫學界的注意[4]。藥學病例分析借鑒醫學病例分析,定義是患者住院治療過程中一次治療事件的描述,以具體病例藥物治療的過程及相關問題的分析總結為主要內容;且根據規范化培訓中學員作業的要求,明確僅對單例病例進行分析。因此,藥學病例分析是1例患者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的1次治療事件的描述,著重討論一個問題,強調藥師的作用。
2.2內容與要求
參考臨床醫學的病例分析內容,藥學病例分析包括題目、前言、主體、討論和參考文獻5個部分[5],但具體的寫作要求有所不同,主要突出藥學特點。
2.3作用
藥學病例分析的書寫可以強化撰寫者對不同藥物治療事件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職業敏感性、拓寬專業視野,從而培養撰寫者的藥學知識應用能力、藥學思維能力、文獻檢索能力、論文寫作能力等。
2.4藥學病例分析質量點評
藥學病例分析質量點評要點包括:討論的問題選擇適宜、分析論據充分、重點突出、病史資料簡明扼要、用語規范、格式統一。具體根據《病例分析質量缺陷評價表》進行評價。
3藥學病例分析寫作的教學情況
3.1藥學病例分析與教學藥歷的區別
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員容易將藥學病例分析與教學藥歷的寫作內容混淆。教學藥歷(Medicationhistory)是臨床藥師參與藥物治療而為患者建立的用藥檔案[6],詳細地記錄患者藥物治療的全過程;且教學藥歷的書寫經驗已有較多報道,學員從中獲益頗多[6]。藥學病例分析和教學藥歷的內容、特點、功能不盡相同,但目的一致。對于藥學病例分析寫作的教學通常先將藥學病例分析的概念以及內容以授課的模式向學員進行介紹及舉例說明,并且著重講解其與教學藥歷的區別。藥學病例分析與教學藥歷的比較見表3。
3.2各部分內容的書寫要點
藥學病例分析的題目應突出討論主題,簡潔清晰,盡量體現臨床藥師作用。前言介紹主要背景,引出討論問題,闡明討論的目的。主體即病史摘要,應包括患者一般情況、陽性體檢與輔助檢查、與主題相關的疾病情況(簡要概括)、與主題相關的藥物治療(詳細且條理清晰)、治療經過(強調和突出臨床藥師干預過程)、應有結果體現。如果病情復雜、療程長等可輔助圖表,注意書寫需詳略得當,與主題無關的治療內容應舍棄,切記無關文字過多,沖淡主題。討論部分應對該治療事件進行討論及分析,最后進行總結,是臨床藥師工作的切實體會;且需要學員具有文獻檢索能力,分析、歸納與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是藥學病例分析的難點。在書寫過程中應注意,選定主題和理論知識應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結合來分析對比;應體現臨床藥師的邏輯推理與分析思路;注意相關因素的全面甄別;注意參考文獻的引用和分析,參考文獻要求引用準確,文中標注清楚、著錄格式統一;還應注意文獻質量,重視時效性及權威性,盡量保證國內外文獻兼顧等。
3.3點評標準的告知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員明白藥學病例分析的寫作要點,培訓老師還應將質量點評的內容告知學員。學員在了解質量點評要點后,可對應評分點對已完成的初稿進行修改,以達到藥學病例分析的寫作要求。
4討論
藥學病例分析的書寫是臨床藥師規范化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臨床藥師以其職業敏感性和專業視野,善于發現“不普通的事”。包括常規治療中、特殊人群(老人、兒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特殊病理狀態(肝、腎功能不全)、特殊藥物(華法林、環孢素、丙戊酸)治療以及特殊治療方案[血透、腹透、連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中出現的“不普通的事”,然后用簡要、清晰、詳略得當的語言概括事件的發生經過。通過文獻檢索、分析、歸納與總結問題,在書寫過程中需注意理論知識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結合來分析對比,體現臨床藥師的邏輯推理,重點在于體現臨床藥師在治療事件中的作用。其書寫要求與目前比較公認的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即“問題導向性學習法”一致。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生活負擔也日益加重,長期嚴重的精神壓力、心理應激引發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藥品也隨之增多,但這些藥品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帶來很多嚴重的不良反應,給患者的康復帶來影響。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對文獻報道中除去常見不良反應的臨床個案報道做了總結,并對如何規避抗精神病藥品不良反應提出一些意見,希望在此類藥品的使用過程中引起重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1抗精神病藥物概論
1.1與抗精神病藥品的區別和抗精神病藥物雖皆為中樞神經系統藥,但有著本質的區別。系指列入目錄的藥品和其他物質,長期用藥后可產生精神依賴性和周期地或連續地使用某種藥物的欲望,即產生強迫性用藥行為,以便獲得滿足或避免不適感等,給用藥者造成傷害[1]。而抗精神病藥品是指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病、心理性精神障礙和一部分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的藥物,除了發揮正常的藥理作用外,長期用藥不會產生精神依賴性。
1.2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抗精神病藥物按化學結構可分為以下幾類:①吩噻嗪類。如氯丙嗪、奮乃靜、氟奮乃靜、三氟拉嗪等。②硫雜蒽類。如氯普噻噸、氟哌噻噸等。③丁酰苯類。如氟哌啶醇等。④苯酰胺類。如舒必利、泰必利。⑤二苯氧氮平類。如氯氮平。⑥二苯丁哌啶類。如五氟利多[2]。抗精神病藥物除以上幾類外,尚有苯并異唑衍生物利培酮等。
2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
2.1心律失常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心電圖改變可能為心肌復極化障礙、藥物的奎尼丁樣作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抗膽堿能作用對心臟的影響引起心電圖的改變[3]。以氯氮平的發生率最高為38.1%,其次為氯氮平、維思通合用30.95%,奮乃靜16.67%。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動過速(50%)發生率最高,Ⅰ度房室傳導阻滯(11.9%)第二位,竇房傳導阻滯(7.14%)、左束支傳導阻滯(7.14%)、竇性心動過緩(7.14%)第三位。
2.2藥源性動力性腸梗阻各種抗精神病藥物都可干擾乙酰膽堿代謝,抑制腸蠕動,發生腸梗阻現象[4]。其次精神障礙患者常合并異常的精神狀態、活動量、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是導致腸梗阻發生的原因。
2.3月經紊亂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可影響上軸的調節和激素的合成、轉運及作用,導致月經不調[5]。已知氯丙嗪對下丘腦多巴胺受體有阻斷作用,間接影響前葉的內分泌功能,減少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含量,但增加催乳素的釋放,使血漿催乳素含量升高,抑制性周期,臨床可見增大、泌乳、閉經、經期紊亂等。
2.4尿潴留抗精神病藥有抗膽堿效應,松弛膀胱逼尿肌,引起排尿困難,甚至出現尿潴留[6],特別是低效價藥物如氯丙嗪,高效價藥物奮乃靜、氟哌啶醇等,氯氮平有抗M受體作用,也可出現尿潴留。
2.5血脂代謝紊亂APS對血脂代謝及體質指數影響的機制相當復雜,較具說服力的觀點認為多發生于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代謝綜合征患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7]。產生血脂代謝紊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遺傳因素、軀體因素、飲食因素以及精神病患者生活場所局限導致運動過少等。
2.6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接受氯氮平治療最嚴重的副反應,可能有以下幾種機制:①鈣離子通道異常。②藥物直接毒性作用即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導致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和心肌復極不均衡性與不穩定性可誘發惡性心率失常[8]。
2.7漿細胞性乳腺炎大部分抗精神病藥物通過阻斷多巴胺(泌乳素抑制因子)受體引起腦垂體釋放泌乳素(PRL),三環類抗抑郁藥(如多慮平)則有微弱的多巴胺受體拮抗作用,可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使血PRL升高[9]。PRL升高將引起溢乳,如長期溢乳加上抵抗力下降可能引起乳管分泌物聚集,阻塞乳管引發乳管周圍炎,繼而發生漿細胞性乳腺炎。
2.8血清總膽汁酸增高與藥代動力學有關[10]。文獻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均對肝臟有毒害作用,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致使血清總膽汁酸增高。
2.9血糖代謝異常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精神分裂癥病人血糖代謝異常,包括誘發新的糖尿病、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或導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但其作用機制不很明確,可能是抗精神病藥物對胰島素敏感度和葡萄糖效力有一定影響,或者引起胰島素的抵抗所致[11]。
3防治對策
3.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減輕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恐懼感,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精神疾病患者承受著軀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治療被動,配合性差,醫務人員要以理解、尊重、同情的態度多與患者溝通,取得其好感和信任,用恰當的方法、美好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分階段、連續、形式多樣的心理護理[12]。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自知力和自理能力較差,對藥品的認知能力也較差,醫護人員日常的工作中更要加強對他們的生活護理,以高度的責任心、敏銳的觀察力、認真細致的態度、不怕辛苦的精神對待每一位患者,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和微小細節,使他們感到溫暖、安全和關愛。從對患者心理和生活上的關心入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并耐心細致地告知患者及家屬有關藥物的療效及如何正確對待藥物的副作用,減輕患者對藥物及其副作用的恐懼感,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主動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3.2重視老年和病重患者的用藥安全老年人常伴有多種疾病,使用藥物較多,在此基礎上服用精神藥物,出現藥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機會增多。老年人對精神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比較敏感,尤其是椎體外系不良反應和共濟失調等,這些可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如跌倒、骨折和心源性猝死等[13]。病重患者認知能力往往缺失,需要囑其親屬和陪護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醫務人員要特別注意密切觀察老年人和病重患者用藥后的情況,以便遇到情況及時處理。
3.3關注抗精神病藥物與相關藥物的相互作用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臨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高,選擇性差、作用廣泛,對肝臟CYP酶系影響比較大,容易與多種藥物產生具有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導致藥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改變[14]。因此臨床在合并使用相關藥物時,應充分考慮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藥物效應的改變,密切關注患者的臨床表現,適時監測藥物血藥濃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藥。
3.4加強抗精神病藥物的藥學監護對抗精神病藥物進行藥學監護,將有助于提高藥療效果,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預防某些藥源性疾病的發生[15];同時由于減少或杜絕了不合理用藥,節約了藥物資源,因而也降低了醫療費用。
3.5正確處理藥物不良反應針對臨床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要采取合理、科學的方法正確處理,減輕患者的痛苦。如針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藥源性肥胖,調整患者飲食,采用低脂、低糖、高纖維的食物,必要時要限制飲食,增加活動,減少睡眠。大部分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鎮靜作用,患者服藥后睡眠時間明顯延長,不愿活動,所以要督促患者活動,減少睡眠時間,可采用獎勵的方法使患者增加運動量,積極參與鍛煉,促進能量代謝,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動力性腸梗阻的精神障礙患者,以理療、針灸、運動療法為主的物理療法激發人體的積極因素,刺激和提高腸道自主神經的作用,促進腸蠕動,主動解除發病的病理生理基礎而促進病情好轉等。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承受著疾病帶來的心理和身體上的病痛,也忍受著藥物不良反應帶給他們的痛苦。作為醫務工作者不僅要真誠的理解、關心他們,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充分認識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處理不良反應的能力,減少病者的傷痛,努力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并使他們早日得到康復。
參考文獻
[1]宋志偉,王曉紅.正確區分與抗精神病藥物[J].內蒙古中醫藥,2008,6(3):59.
[2]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68-179.
[3]葉澤文,代高坤.幾種抗精神病藥物致心律失常的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9):908.
[4]陸巖.精神障礙患者藥源性動力性腸梗阻19例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7,27(10):657-659.
[5]王艷萍.抗精神病藥物引起月經紊亂的調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 2009,21(5):509.
[6]楊華,丁寧.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尿潴留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2):146.
[7]何壽國,鐘潔海,溫廣妹.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病患者血脂代謝的影響[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1):26-27.
[8]梁新華,高彩榮,杜一順,等.抗精神病藥物導致心源性猝死的法醫學鑒定分析2例[J].中國法醫學雜志,2008,23(3):201-202.
[9]洪勝龍,錢呈興,焦建平.抗精神病藥物致漿細胞性乳腺炎11例[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2(6):26,32.
[10]黃美蕊,方芳,黃杰.精神分裂癥患者抗精神病藥物 對血清總膽汁酸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09,7 (2):73-74.
[11]陳情,張林杰.抗精神病藥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糖的 影響[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19(1):30-31.
[12]張平,張月芳.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心理護理[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3,9(4):249-250.
[13]陳金蘭,張巧穩,張敏.常用抗精神病藥及其與相關 藥物的相互作用[J].中國藥師,2008,11(10):125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