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入門基礎模板(10篇)

時間:2023-07-06 16:11: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針灸入門基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針灸入門基礎

篇1

linicalMedicineSuPeiqing(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engdeMedicalCollege,H

ebei067000)[Abstract] BasedontheauthorsexperienceinteachingAcupunctureformanyyears,theapproache

stoteachthecourseofAcupuncturearesummarizedinthefollowingfouraspects:Takingexamp

lesandtellingstoriestomakethecourseinterestingtostudents;Combiningteachingandpracticetomakethecoursemorea

cceptablebyshowingthemagicefficiencyofacupuncture;Teachingmoretechniquesandmetho

dsforstudentstoaccumulatemoredataandexperience;Givingthemmorechancetobepromot

ed.Theseapproachesallowstudentstogetprimaryknowledgeatthefirststageofthestud

y,tobeinterestedinitduringthestudyandtobeabletoemploythetechniquesinclinicsaf

terterminationofthestudy.

[Keywords] ClinicalMedicine/acupuncture;Teaching/methods

筆者從1992年開始承擔臨床醫學系《中醫學》針灸理論課程6屆的教學,對于臨床醫學系的學生如何學好《針灸學》及針灸在他們未來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深有體會。

《針灸學》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它在中華民族繁衍與健康中功不可沒,我們必須繼承、發揚、光大。為進一步搞好針灸這一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我國不僅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針灸系,而且建立了針灸研究所、針灸骨傷學院,培養了大批針灸專業的高、精、尖人才;為了推廣針灸,不僅中醫系的學生要學好針灸,而且臨床醫學系(西醫)開設的《中醫學》中亦有相當部分的針灸內容。根據筆者的體會,認為臨床醫學系,尤其是專科醫學生,將來畢業后主要以全科醫生的角色分布在縣以下基層醫療單位,針灸對他們來說是一項不可缺少的簡便、實用的醫療技術。下面談幾點教學體會。

1 激趣、引導入門

講故事,提高興趣是上好《針灸學》第1堂課的關鍵。臨床醫學系的學生開始上針灸課時,都已學完了中醫基礎、中醫診斷等中醫基礎理論,由于其學時少,理論抽象,很多學生學的朦朦朧朧,一知半解,又因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與現代醫學模式格格不入而難以引起眾多西醫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習針灸時仍然處于一種茫然狀態,不知學完針灸學后將來有何用途?對此,我在講第1堂針灸課時,不循常規先去講前言、總論、發展史,而是先找現實的真實故事講給學生聽,寓教于聽。如在給97級醫學專科學生上第1堂針灸課時,我先講了“努力推廣針灸的波蘭教授”(見中國中醫藥報,1987年10月31日第1版)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波蘭針灸協會主席嘎爾努謝夫斯基從55歲開始學習中國針灸至80歲,歷經25年在波蘭推廣中國針灸的經過。不講更多的說教式道理,只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便可達到提高醫學生學習針灸的興趣,產生學習的愿望。第2個故事介紹“北京市友誼醫院成功救治一位罕見高危產婦”(見中國醫藥報,1997年10月28日第5版),說的是北京友誼醫院婦產科與麻醉科通力協作,利用傳統的針麻為一罕見高危產婦實施剖宮產,使產婦平安分娩。通過這些故事,消除了醫學生對中醫的偏見,特別是對針灸能否治病的疑慮,再通過自己的臨床實例介紹,堅定了醫學生學好針灸學的信念,這樣就令絕大多數學生有信心學好針灸學。最后再簡明扼要地介紹一下《針灸學》的總論部分,圓滿完成了《針灸學》的開場白,達到了第1個目的―――入門。

2 身體力行、教會針灸

每當醫學生學習一段針灸理論后,就急于動手,如何把一根銀針準確地刺入人體內,是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他們的學時少,既沒有實習也沒有見習,要在短短的20~30學時內既要學好理論又要掌握手法,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對此,任課老師就成了關鍵因素。我是采取從上第1堂課開始就教同學們動手,如何掌握刺灸法,先按教科書要求練習指力,主要利用課余時間,每當課間休息都親自在自己身上針刺(以消除部分學生對針刺的恐懼感)示范,然后再在學生身上示范,開始練習的穴位是內關、曲池、足三里,待學完針灸必須使每一個學生都會針刺,都敢針刺,最后利用半天時間給學生們進行一個完整的總結―――點壓重點穴位,教會取穴技巧,掌握行針手法,使每一個同學都敢在自己身上和同學身上扎針。如此,便達到了第2個目的―――學會基本理論,掌握了針灸、拔罐等基本技能。

3 積累資料,準確治病

由于《中醫學》針灸部分課時少,內容簡,而臨床治療部分介紹更加簡單,學生們只讀此部分內容,難以辨證取穴、對證施術,為此,向學生介紹通俗易懂、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容易掌握的針灸臨床資料是必要的。如多向他們介紹《中國針灸》及其同類雜志上的病例報道、針灸方法、理論探討、學術研究等方面的針灸資料,為他們將來畢業后從事針灸臨床積累更多的實用型參考資料。例如1995年在承德召開的“全國首屆經絡診治研討會”論文集,我及時地將此材料介紹給學生們,學生們畢業后在臨床上參考此材料用針灸治病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為此,很多學生經常向我索取這方面的資料,共同研究針灸理論、探討臨床實踐,通過臨床實踐,真正體會到,中國針灸是中國醫生(不分中醫、西醫)必須掌握的一門學科和臨床醫療技術,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傳統的針灸盡早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的防病保健做出應有的貢獻。

4 扶馬送行、有始有終

篇2

臟腑之間的關系一般認為是陰陽表里關系,即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相表里,其機理則是臟為陰,腑為陽,相關臟腑之間通過經絡相互勾聯。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醫學入門》最早記載了不同于陰陽表里關系的關聯方式--臟腑別通,拓展了臟與腑之間的關系,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尤其是為經絡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以下試對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及其應用做一闡述。

1 臟腑別通的源流與機理

1.1 《醫學入門》中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 《醫學入門·臟腑條分》通過轉引《五臟穿鑿論》的內容,首先記載了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醫學入門》是將多種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類,提取其精華而成,雖然李梴在《醫學入門·集例》中指出:"臟腑遵《素》、《難》,兼采華佗《內照》、《編注藥性》等書",但在上述諸書和筆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類著作中未能見到《五臟穿鑿論》的原文,亦無從知曉其別通的機理。

1.2 唐容川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理論基礎 清·唐容川《中西匯通醫經精義·臟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內容,只是刪去了"腎與命門相通",并探討其機理曰:"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后憑空說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連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認為臟腑的別通是由于膜網中實質性的絲管相連而導致的氣血流通。周樹冬在《金針梅花詩鈔》中采用了唐氏的說法,詩曰:"心膽相通肝大腸,脾通小腸肺膀胱,腎與三焦相連屬,五臟五腑互推詳",但沒有做進一步的發揮。今人黃杰熙所著《醫經秘要》繼承了唐氏的觀點,明確提出包裹臟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網統稱為三焦,其中有微絲血管相連通以行氣行血,故臟腑別通"乃實有其道路相通,非憑空想象的氣化相通耳"。

考《醫學入門》中所引關于臟腑別通的內容見于"三焦"一節的末尾,是為了闡述李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臟腑以至全身的觀點。"觀三焦妙用,而后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故臟腑之間不僅存在著表里配合關系,而且存在著互通關系。唐(容川)氏一系以實體器官三焦的連屬作為臟腑別通的基礎,體現了力圖匯通中西的思想,但與李梴"三焦有名無形,無形而有用"的觀點有異。膜網包裹臟腑固然可以作為臟腑之間相互連通的路徑,卻不足以說明其連通的特異性。

1.3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 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經絡學說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董氏奇穴傳人楊維杰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1]。《靈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楊(維杰)氏氣化之說與《醫學入門》的觀點略同,并擴展了胃與心包通,且論述簡略,現試詳論如下:

楊維杰先生根據徐靈胎所說:"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將開闔樞的意義分別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三個方面。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于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于表里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里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2]。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于樞氣,少陰偏于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系。如太陽、太陰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系,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泛濫型水腫;水液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于氣化不利、水邪內停。陽明與厥陰、少陽與少陰與此相類。在生理、病理上,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有著特殊的關聯,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系。

另外一些理論從其他角度支持臟腑別通,如《難經·六十六難》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明確指出腎與三焦具有相通的關系。《素問·經脈別論》指出肺具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而"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應用亦從實踐上證明肺與膀胱的相關性。

2 臟腑別通的應用

藏象學說注重各臟腑間的聯系,傳統的五臟調節模型存在著五大功能系統之間關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眾多醫家對五臟的關系進行了補充和修改[3],臟腑別通學說則擴展了臟與腑之間功能、病機傳變、經絡等多因素間的關系,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對后世五大功能系統的研究具有啟發意義。

《醫學入門》中基于臟腑別通理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治療肝病注重疏通大腸,大腸病如痢疾、泄瀉、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時治肺宜利水的"提壺揭蓋"法等,在臨證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廣東省中醫院根據"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結合理脾法組方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病癥取得良好療效[4]。

根據臟腑別通理論,相通的臟腑所連屬的經絡之間雖然在經脈循行上未必通連,但在氣化上卻密切相關,從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針灸學上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解釋、擴展穴位功用

由于互通臟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統的解釋。如內關穴治療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療心悸。傳統上一般分別從心包經的體內支脈聯絡三焦與足三里的強壯作用來說明其機理,而"胃與心包通"則提供了更具特異性的解釋。針刺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理可從"肝與大腸通"得到很好的說明。四關穴堪稱經典配穴,具有開關宣竅、調暢氣機、活血通絡之功,臨床應用廣泛,其機理除與氣血、陰陽、標本等有關外,"肝與大腸通"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腸經的原穴,透過"脾與小腸通",具清脾濕、退黃疸之功,自古為治黃要穴。

其次根據臟腑互通,可以擴展穴位的治療范圍。中渚在三焦經上,由于"腎與三焦通",擴展其功用可以治療腎虛腰痛。胃經通過膝部,因為"胃與心包通",擴展心包經內關穴的功用以治療膝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秩邊、承扶在膀胱經上,透過"肺與膀胱通",成為治療扁桃體疾病的有效穴位。

2.2 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 傳統的配穴方法有本經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據臟腑別通理論,選擇互通兩經上的穴位配伍應用,可以確立新的"別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時調節互通兩經的氣血,協調互用,擴大治療范圍,提高治療效果。如"胃與心包通",分別選取胃經的足三里和心包經的內關配穴,既可以治療胃痛、嘔吐,又可以治療胸痹、心悸。"脾與小腸通",選取腕骨配伍陰陵泉,共奏健脾利濕之功。"肺與膀胱通",選取尺澤委中點刺放血,既可以治療水液運化失常所致的吐瀉,又對手足干燥皸裂具有卓效[5]。

2.3 奇穴的發現與歸經研究 奇穴是尚未歸入正經的經驗效穴,許多所謂"奇穴"、"新穴"并非與經脈無關,而且有很多是在經脈之上。在奇穴的發現、確立的過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獲,但如果借助臟腑別通、全息對應等理論進行有目的的探索,無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在奇穴的整理、規范化過程中,歸經是對經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種趨勢[6]。一般都從文獻記載、功能主治、針感傳導等方面進行歸經,而臟腑別通理論擴展了經脈的聯系及功能主治,從而為奇穴的歸經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左常波.董氏奇穴針灸特色療法(1)[J].中國針灸,2003,23(5):283.

[2] 楊力.中醫運氣學[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4.

[3] 張其成.五臟調節模型的意義與不足[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4):3.

篇3

BriefIntroduction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HigherAcup

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JinChunlan,ZhuJiang(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scurriculumsandcont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

stioncoursesinhigher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andsumsupcharacteristics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 Education,AcupMox;Curriculum;Japan

目前,日本的針灸教育主要有兩個層次,其中一個層次是由大約30所針灸專門學校構成的中等職業教育;另一個層次則是以明治針灸大學為代表的高等學歷教育。現將日本高等針灸教育課程設置情況及針灸課程的內容介紹如下,供國內同行參考。

1 課程設置

全部課程約有7大類50余門,7大類課程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國語言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教養、學生可根據規定,必修、任選或自由選修。

人文科學類包括東洋醫學史、心理學、倫理學3門課程,心理學與倫理學課程可任選1門;社會科學類包括人類進化學、學習原理、法學、社會學4門課程,法學與社會學課程可任選1門;自然科學類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統計學4門,其中統計學可以自由選修;外國語言學類有英語、漢語、德語3門,漢語與德語可任選1門;基礎醫學分為現代醫學和針灸醫學,現代醫學包括醫學概論。醫學英語、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公共衛生學、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藥理學10門,其中藥理學可自由選修,針灸醫學包括東洋醫學概論、針灸診斷學、經絡經穴學、針灸技術學、基礎針灸學、漢方藥學概論、生藥學概論7門,其中漢方藥學概論和生藥學概論可自由選修;臨床醫學類亦分為現代醫學和針灸醫學,現代醫學包括內科診斷學。內科學。整形外科學。外科學(含口腔科學)、腦神經外科學、麻醉科學、泌尿科學、皮膚科學、婦產科學、耳鼻喉科學、眼科學、物理療法學、康復醫學、護理學14門;針灸醫學只有臨床針灸學1門;醫學教養類包括醫療法規學、生命科學論、外文閱讀、運動科學、臨床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師法規、醫療環境構造論、醫學統計學、醫用電子學10門,其中臨床心理學與醫學倫理學可任選1門,醫師法規與醫療環境構選論可任選1門,醫學統計學和醫用電子學可自由選修。

課程形式有講授、討論、實驗、見實習等,至少要修滿138學分及3855學時方可畢業。

2 針灸專業課程

這里主要介紹經絡經穴學。針灸技術學(其中包括針法技術學和灸法技術學)、基礎針灸學、臨床針灸學,以及見實習的內容、要求、學時、教材、考核等。

2.1 經絡經穴學

經絡經穴學課程共計120學時,分別安排在第1學年的第1學期和第2學年的第1、第2學期。通過課堂講授、取穴示范、取穴練習和局部解剖,要求學生了解針灸經穴學在針灸學中的基礎地位,及其與另外幾門專業課程的密切關系,正確理解和應用經絡。經穴的基本知識,熟練掌握臨床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尤其是主要穴位的取法。

此門課程的教材選用的是日本東洋療法學校協會編寫。醫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經絡經穴概論》。提供給學生的參考書有李世珍編著。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出版的《臨床經穴學》,竹之內診佐夫和浜添弘編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針灸醫學》。

成績評定以定期測試評價、報告書、出勤率為依據。首先,要達到一定出勤率,方可參加成績評定,測試評價包括筆試和操作考試,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為及格,但筆試和操作考試的成績要分別達到60分,其中一項未達到即視為不及格。

2.2 針灸技術學

針灸技術學課程共計210學時,分別安排在第1學年的第2學期和第2學年的第1學期。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有關針灸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術,以達到安全有效地進行針灸治療的目的,并且順利實現從課堂到臨床的過渡。在針法技術方面,以學習管針操作為主;在灸法技術方面,以學習直接灸為主。

其中有與我國不同之處。例如,在針法方面,學習日本現行針法如捻針術、震顫術、間歇術、屋漏術、呼吸刺法、散針術、接觸針術、針刺轉向法、單劍術、置針術、壓痛硬結等反應點的觸知與針刺等,要求學生了解針刺身體各個部位的注意事項,掌握不同長短粗細針的刺法以及所致針感的不同。灸法方面,有專門介紹艾絨和線香種類與成分的內容,要求學生必須親身體會灸法,通過灸溫測試儀控制燃燒溫度,探索如何在低熱狀態下提高治療效果,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施灸操作。先在施灸板上練習艾炷的制作與點火,然后在人體上練習施灸;先練習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再練習半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先學習運用灸溫測試儀測定艾炷燃燒的溫度,然后練習在灸溫測試儀的監控下制作100±5℃范圍內的艾炷,并進行一定大小艾炷制作的練習。

在針灸施術異常情況處理法(包括過失與副作用的預防)中,有針對感染。內出血(血管損傷)、末梢神經損傷、肌腱損傷、韌帶損傷以及腦缺血、發熱、倦怠感、化膿、燒傷的處理方法。

此門課程的教材,選用的是尾崎昭弘編著。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圖解針灸臨床手法》,參考書選用的是日本針灸安全性指導委員會編寫。小林寬伊主編。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預防針灸治療感染指南》。

成績評定首先要求達到出勤標準,操作考試和筆試二者均須達到60分。

2.3 基礎針灸學

基礎針灸學課程共計90學時,安排在第2學年的第2學期。要求學生通過對針刺中所見的各種生物學現象及作用機制的學習,以及實驗和實習的體驗,培養有關針灸的科學觀點與科學思維。要認識到在針灸學中,基礎針灸學即針灸作用機制以及結構的研究發展較快,電腦分析技術的提高。新儀器的導入。新的統計方法的運用從多個領域促進了本學科的發展。同時要求學生學好基礎領域相關課程,如解剖學。生理學。免疫學等課程,懂得了解形態。機能。免疫方面的進展對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加深對針灸刺激末梢水平時感受器。傳導結構。中樞水平中各種反射調節機制與神經傳導物質間的關系,針刺與生物防御機制的關系等知識的理解。

此門課程的教材,選用的是丹澤章八和尾崎昭弘主編。醫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針灸最前線》,廖登埝著。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電針。片狀電極療法。激光針療法的實踐》,日本教科書指導委員會編寫。醫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針灸理論》。參考書選用的是P.E.沃爾特里主編。醫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扳機點針療法》,物修編。醫學觀點社出版的《圖說半導體激光與疼痛治療》,D.奧斯特森等著。大井淑雄譯的《疼痛治療---片狀電極的臨床治療指南》,尾崎昭弘著。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圖解針灸臨床手法》,宮康明和戶部一雄著。醫學科學社出版的《針灸治療學基礎與臨床Ⅰ-Ⅳ》。

成績評定分為理論部分和實驗部分。前者根據定期考試。研究報告。出勤率進行評定,允許補考;后者注重出勤率,根據出勤。筆試及口試(針對研究報告的口試)情況進行評定,不允許補考。

2.4 臨床針灸學

臨床針灸學課程共計750學時,分別安排在第3學年的第1。2學期。要求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了解東洋醫學和現代醫學各自的特點,學習從現代醫學與針灸醫學兩個方面綜合。客觀地把握病人的身心狀態,具備能夠做出準確診斷的能力;理解進行針灸治療的意義,重點掌握適合采用針灸治療的常見病癥的治法,以培養學生的臨床知識與技能為主要目標。授課形式采取課堂講授與臨床實習相結合的方法,要求學生注意本門課程與內科學。針灸診斷學等相關課程之間的關系。本科目的成績評定首先要求達到校方規定的出勤率,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筆試和操作考核,平均分60分以及筆試和操作考核均及格者為合格。

"臨床針灸學Ⅰ"的內容主要有:臨床針灸學學習方法,如何進行實習,針灸臨床中的醫學倫理與針灸倫理,如何與患者特別是初診患者進行交流,關于針灸治療論等;介紹的病癥為內科病癥,如疲勞。惡寒。頭暈等全身癥狀,感冒、咳嗽、咯痰、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胸痛、心悸、氣促等循環系統癥狀,腹痛、腹瀉、便秘、惡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癥、腦血管障礙(腦卒中后遺癥)、腦變性疾患(如帕金森氏征、癡呆)、肥胖、糖尿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參考書有:天津中醫學院編。森和譯。日本國書刊行會出版的《針灸理論臨床與實際》,中醫研究院與神戶中醫學研究會編、日本燎原書店出版的《從癥狀入手的中醫診斷與治療》,神戶中醫學研究會編、日本燎原書店出版的《中醫學入門》。

"臨床針灸學Ⅱ"以運動系統疾病為主,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由局部至全身的診察和針灸治療能力,加深對針灸臨床必要事項的了解。介紹的病癥有:以軀干。脊柱疾患為主的頸痛。上肢疼痛麻木。腰痛。腰腿痛。下肢麻木,以上肢關節為主的肩關節痛。肘關節痛。腕關節痛。膝關節痛以及運動損傷等。教科書有松本編。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現代針灸臨床實際》,福林與宮本俊和編。日本南江堂出版的《運動針治療指南》。參考書有和志主編。醫學書院出版的《標準整形外科學》,荻島秀男譯。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軟組織疼痛與功能障礙》,田崎義明和齋藤佳雄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臨床神經診法》。

"臨床針灸學Ⅲ"要求學生復習與病癥相關部位的功能。與解剖部位相關的病理生理以及有關疾病的臨床特點和病情把握,學習針灸診治療法和經常與針灸并用的物理療法及治療效果的評定法。介紹的病癥有:帶狀皰疹所致的神經痛(PHN),反射感神經萎縮癥(RHN)等難治性疼痛;牙科癥,如藥物療法無效的下頜關節癥等;外科癥,如腹部外科手術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礙等;腦外科癥,如頭痛。面痛。三叉神經痛等;小兒科癥,如小兒神經癥。夜尿癥等。參考書有兵頭正義和北出利勝編著。日本SSP療法研究會出版的《SSP療法》,北出利勝編著。日本醫齒藥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低頻置針療法》。

"臨床針灸學Ⅳ"介紹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婦產科。泌尿科病癥的發病機制及鑒別診斷,要求學生掌握代表性疾病的針灸治療基本方法與技能等。如眼科的視疲勞。屈光不正。白內障及淚腺。眼瞼。結膜疾患;耳鼻喉科的眩暈。耳聾。耳鳴。鼻炎。咽痛等;皮膚科的過敏性鼻炎等;婦產科的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妊娠惡阻。胎位不正等;泌尿科的腎疾患。排尿障礙(排尿困難。尿失禁)。陽萎等。參考書有:天津中醫學院編。森譯。日本國書刊行會出版的《針灸臨床理論與實際》,中醫研究院與神戶中醫學研究會編。日本燎原書店出版的《從癥狀入手的中醫診斷與治療》,木下晴都編。醫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針灸治療學》,渡邊泱編。日本醫藥期刊社出版的《排尿障礙》。

2.5 見實習

針灸臨床見實習共分2個階段,第1個階段共計210學時,分別安排在第3~4學年里。此階段是以基礎醫學。現代醫學。經絡經穴學。針灸技術學。基礎針灸學。臨床針灸學為基礎,培養學生在實際診療中掌握確切有效的操作技能,以及從問診到病例記錄的方法,理解診察過程,了解病歷綜合法以及病例報告與討論的方法。通過模擬病例和實際臨床體會,綜合客觀地把握患者的身心狀態,進行鑒別診斷和治療。加深對醫學倫理的理解,體會患者的心情,培養學生作為醫務人員的基本態度和禮儀。該階段的成績評定依據筆試。操作。小測驗的結果,對各項均合格者予以學分。

第4學年作為見實習的第2個階段,是以進一步提高針灸臨床技能為目的的。此階段要求學生做好以臨床醫生的身份進入社會的各方面的準備,掌握能夠順利完成由診斷到治療全過程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作為醫生對患者應有的同情心。此階段的成績評定根據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和實習態度,對服裝不整潔者。不能進行安全可靠治療者。破壞集體生活者。行為惡劣者,不給予學分。

參考書有田歧義昭和齋藤住雄編。日本南山堂出版的《臨床神經診法》,川上義和編。日本文光堂出版的《臨床所見的采集法》,以及課堂上使用過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篇4

1 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維模式不同于西方醫學。張登本[1]認為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長久穩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維定勢或曰思維慣性,是一種被定型化的思維樣式、結構和過程,是學習、研究、掌握和運用中醫理論的基本樣式、基本立場和基本態度。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可以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兩大主要特點著手,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張虹[2]提出中醫學體系中的整體觀念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問題,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間的關系、疾病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及疾病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辯證論治有助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重視個體體質、年齡、性別、地域、時間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整體觀念是對人自身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如《黃帝內經》所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辨證論治是對于疾病的辨別和診治的認識。如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咳嗽分為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傷肺、痰濕阻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腎陰虛等。中醫思維方式是學習中醫學課程的靈魂,貫穿于學習理論知識和鍛煉實踐操作技能的全過程。教師在授課中緊緊圍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這兩大特點,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中醫思維方式。

2 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

包海燕[3]提出在《中醫學》這門課中,首先開啟中醫神秘面紗,面向初學者的就是中醫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中醫基礎理論。故本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基本上奠定了中醫學習者們對中醫的初步印象及學習基調,并將深刻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是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第一課,也是后續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理論指導。專科醫學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等5類學科的知識,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貫穿于《中醫學》學習的整個過程,如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系;陰陽學說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被用來剖析、總結藥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學說在治療疾病時對臟腑用藥的指導意義,以及根據五行學說可以針對疾病確立具體的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需要安排充足的學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的講解務必深入透徹并適當練習臨床診治、用藥。使得中醫基礎理論的講解不再空洞無物,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3 靈活運用病案分析授課

臨床病案詳細真實的記錄了診療的全過程,直觀地反映了醫生的診斷思路和診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是臨床醫學學習中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座橋梁,是學生從學習理論知識到應用理論知識診療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病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別診斷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惠翠蘭[4]等研究表明病案討論能以最快速度使學生從理論轉向實踐,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了臨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中醫傳統醫案眾多,授課教師應在有限的課時內篩選出來最具針對性、與臨床教學密切聯系的醫案進行講授。具體做法,可以結合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給學生展示病案,并提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組織學生分組對病案進行討論,分析問題。最后,教師聽取各組討論結果,做歸納總結。這種方法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病案為核心,以學生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良好的中醫學教學方法。

篇5

在西醫院校臨床醫學及相關專業開設中醫學教學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其目的是讓西醫學生對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備辨證論治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繼續學習中醫或應用中醫藥處理一些常見病,進行中西醫結合打下一定基礎。而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一直是西醫院校中醫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與難題。筆者近5年來一直在中醫教學第一線,且自2006年開始擔任本校中醫學的教學秘書,與學生接觸較為密切,從2006—2009年對心理學、眼耳鼻喉學、皮膚性病學、大臨床本科1744名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中醫教學問卷調查,發現我校的中醫教學存在諸多的不盡人意之處。現結合實際情況談談我校的中醫教學現狀及改革設想。

1 教學現狀

1.1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

課時少,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似乎已成為西醫院校中醫教學的通病。現行的《中醫學》教材囊括了中醫專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及中醫內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可以說是各科的濃縮版。這些課程的教學在中醫院校至少需要700學時,而在我校臨床專業為70學時,臨床相關專業僅為48學時。其教學內容之多,任務之重,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因為課時少,導致很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此,無法展開來講,所謂的課堂互動,提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都成為空談,老師有時想多舉些臨床實例來講解,占用了部分時間,剩下的內容就只能開快車講完。因此部分老師為了把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講完,只能采取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學生只能是囫圇吞棗,難以消化,如此一來形成惡性循環。

1.2 課程設置欠合理,內容雜,章節跨度大,學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醫學教學內容為:導論、陰陽五行學說、藏學學說、針灸經絡、治則治法、中藥方劑基礎、病因證治藥、中藥飲片見習、四診、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由于課時少,很多內容無法上,本室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內容“有機”組合,方可完成教學任務。如病因證治藥將病因、證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藥組合在一起講;而臟腑辨證的內容就如同一個小內科,將證型、治法、方藥一起講,卻沒有病名;衛氣營血辨證、六經辨證亦是如此。但筆者從近3年的教學問卷調查來看,89.2%的學生并不認同此方法,認為這幾個部分章節跨度大,內容太雜,很多內容在課本上無法找到,上課一味忙于抄筆記,而很少有時間顧及聽課。

1.3 師資力量參差不齊,教師責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擔中醫學教學的教師中,有臨床經驗豐富的本科室醫生,他們上課理論聯系臨床實例,課堂內容充實,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亦有些醫生常常忙于診務,少有時間與精力備課,在臨床實踐中多同用中西藥,不注重對中藥療效的觀察與比較,因而較少在中醫理論與實踐上有所領悟與提高;更有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是青年教師,這些青年教師雖說是碩士研究生畢業,但多數學的是非臨床專業,故臨床經驗相當欠缺,難免固守書本,難以將中醫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其中還有一些年輕教師本身專業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課堂上貶低中醫,認為中西醫不可能結合(這些在教學調查問卷上就能體現出來)。這些因素不僅影響了中醫藥學術的傳承與發揚,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1.4 學生對中醫普遍有興趣,但多數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近3年來的教學調查顯示,92.6%的學生對中醫學課程感興趣,是因為覺得中醫在養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學生認為中醫在有些病上療效不錯,特別是一些西醫療效不好而中醫療效卓著的疾病,他們也意識到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誠然這些結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興趣,而缺乏相應的學習熱情。85.9%的學生認為中西醫理論相差甚遠,中西醫的診療思維模式亦不同,在學了西醫的基礎理論之后再學習中醫學,甚至有些專業的西醫臨床課程跟中醫學同學期開課,很容易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而對中醫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有極少數學生受近幾年社會上流傳的中醫是偽科學,取消中醫等不良言行的影響而認為中醫理論不科學。93.8%的學生認為中醫難學,有些名詞術語理解困難,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醫古文艱澀難懂,這些給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帶來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想通過一個學期的中醫學習就可以開方治病,這種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強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就想照著書本上的方劑開藥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實際,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從而挫敗其學習中醫的信心。

2 改革設想

2.1 適當增加課時

調查顯示,96.8%的學生認為現行的70學時太少了,很難學到東西,都希望能增加學時,甚至還有學生提出分兩個學期上,一個學期上中醫基礎知識,一個學期上中醫臨床相關知識,這樣可以更好的學習中醫。筆者建議如果能將中醫課學時增加到100學時左右的話,很多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內容可以講得更透徹些,也可以開展中醫臨床見習。

2.2 精選教學內容,優化組合

針對目前課時少的特點,筆者提出以下教學內容設置:導論、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病因、四診、八綱辨證、臟腑生理與辨證、治則治法、中藥基本知識及部分常見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及部分常用方劑、針灸經絡、中藥飲片見習、內科部分常見病。本設置特點是既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藥基本知識,又授予其對臨床常見的內科病辨證論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2.3.1 提高自身素質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管是中醫基礎理論,還是臨床相關內容的講授都需要聯系臨床病例來講述和分析,否則就會令課堂氣氛沉悶,授課內容枯燥乏味,深奧難懂,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教學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要求老師能理論聯系臨床來講課。所以任課教師不但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博覽群書,提高理論水平,而且要加強臨床實踐,豐富臨床經驗。

2.3.3 完善集體備課、試講、聽講三種制度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課老師的智慧,將每個上課的內容先由主講教師把該內容如何講授說一遍,再由其他教師發表看法和建議,從而完善授課內容。試講主要是針對年輕老師上課經驗欠缺,通過試講讓資深教師發現其不足,從而指點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聽課,可以是任課老師互相聽課,特別是年輕老師要多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從中學習其上課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另外資深教師亦可不定期的聽年輕老師的課,以及時幫助和指導年輕老師教學。充分發揮以上三種制度,可集思廣益,互相學習,從而提高中醫教研室的整體教學水平。

2.4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篇6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3-0074-03

灸法是用艾絨或藥物為主要灸材,點燃后放置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和薰熨,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它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灸法用于熱證的治療,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然秦漢以降,遵仲景之言,一些醫家認為灸法屬熱,對于邪熱壅盛和陰虛陽亢的熱證疾病,恐有傷陰液、助火勢之誤,故對灸療熱證采取審慎甚至否定的態度。據此,筆者引用大量文獻資料表明,熱證施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上千年的臨床基礎。

1文獻研究

有關灸治熱證的論述在歷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內經》雖有“熱證忌灸”的原則,但更有大量“熱證用灸”的記載。如《素問•骨空論》中就有“灸寒熱之法,二十九灸”之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并有“火郁發之”、“以熱治熱”的理論。因此《內經》是“熱證可灸”的萌芽。而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論》書中則反復提出“火逆”、“劫”等危害的告誡,謂:“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功,必咽噪吐血”[1],認為灸法只能用于陰盛陽虛的陰證,而忌用于陰虛陽盛的陽證,尤其是“火逆”觀對后世灸療學的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后沈括、張從正、汪機、陸以皆推崇此說。事實上,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疾病有很大的關系。也有學者認為[2]《傷寒論》是一部熱病專書,在該書中十分強調顧護津液,因而不主張熱證用灸,恐助火傷津。艾灸雖有傷津之嫌,在灸治過程中,可能出現大便干結、口干等癥,但這并不影響其治療作用,張仲景只是借此突出顧護津液的重要性。

后世醫家葛洪、孫思邈、王燾、許叔微、劉完素、朱丹溪、薛已、周楣聲等則提倡“熱證可灸”[3~10]。如葛洪《肘后備急方》言:“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團腫如錢大,滿中安椒,以面餅子蓋頭上,灸令徹痛,即立止。”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僅從理論和臨床上確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而且把灸法的適應證擴大至治未病、急癥、熱證等。元•朱丹溪完善了“熱證可灸”的理論,《丹溪心法》云:“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生則陰長也。”認為熱證包括實熱與虛熱兩方面,而灸法有攻有補。并把灸法用于熱證的作用,歸納為“泄引熱下”、“散火祛痰”、“養陰清熱”三方面。金•劉守真認為灸法有“引熱外出”和“引熱下行”的作用,主張熱證用灸。明代李的《醫學入門》則闡明熱證用灸的機制:“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及至近代,許多醫家仍竭力主張灸法可用于邪熱內盛的實熱證及陰虛陽亢的虛熱證,其中以魏稼、周楣聲為代表。如周楣聲先生發出“熱證可灸”的倡議,后又提出“熱證貴灸”的獨家見解,且早在他的《灸繩》著作中便就此作了專門的闡述。

2機理研究

楊氏等[11]認為熱證有虛實真假之分,灸法能以熱引熱,通過刺激體表而起作用,對機體功能狀態有雙向調節作用,使機體內部的陰陽狀態達到平衡,起到內病外治的作用,從而達到散邪通絡的目的。魏稼等[3]認為艾灸是通過“通經絡”的作用來實現補瀉的,因而與一般用藥準則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應把“通經絡”與“火”分別開來,通經絡是艾葉的作用,火只是將這種作用施加給人體的一種手段,所以不能將艾灸作為一種溫熱性的物理刺激或溫法來理解。

現代研究表明艾灸的治療作用并不單純是溫熱效應,而是光譜輻射、生物熱效應及非熱生物效應等作用的疊加[12],眾多研究表明其具有:①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與釋放[13~14];②艾灸輻射能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而近紅外線可直接滲透到人體較深部位,其通過毛細血管網將熱傳遞到更廣泛更深的部位,可為人體組織所吸收,從而進一步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神經功能[13~15];③可抑制金葡菌、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及綠膿桿菌[16];④糾正自由基代謝紊亂;改善微循環、調節中樞神經遞質水平、促進內環境穩定等[13]。

3臨床研究

如今,艾灸已經廣泛用于帶狀皰疹、痤瘡、痔瘡、褥瘡、乳癰、失眠、痄腮、潮熱等癥[17~20]。如黃迪君教授經常使用灸法治療一些有明顯熱象的皮膚病,如用鋪棉灸配合小艾炷灸治療神經性皮炎[21],用艾條灸配合中藥治療帶狀皰疹[22],臨床均取得較好療效。李劍松等[23]用灸法治療痛風36例,與口服西藥的秋水仙堿24例對照,療效優于對照組。許文輝[24]用溫和灸以患者感微燙為度治療單純性未潰癤腫136例,其中87例未成膿癤腫中有58例在灸治2次后腫痛消除,癤腫消散;其余29例灸治3次后癤腫消散;49例膿初成癤腫經灸治3次后,有20例腫痛消除,其余29例雖疼痛減輕,但波動感明顯,切開排膿后均再灸1~2次而愈。米建平等[25]將94例囊腫型痤瘡患者予體針配合火針的基礎治療,觀察組再給予艾炷灸關元、氣海、脾俞,對照1組口服異維A酸膠囊,對照2組未予其他治療,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4%,對照1組總有效率為71.0%,對照2組總有效率為51.6%,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2組(P

4小結

可見,運用灸法治療熱證不僅在古代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且已被現代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所證實,“熱證可灸”毋庸置疑。然在臨床實際應用時,發現其療效的評價標準不一,此類臨床報道仍偏少,多數為針灸結合或者灸藥結合,且其中一部分沒有設對照組,其結果或許存在偏頗。因此,如何正確辨析各種熱證,正確把握適當的灸法和灸量[27],再根據量學要素與病種及患者具體情況,在臨床中注意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學方案尤為重要[28]。而如何改良艾灸耗時長、易傷皮膚、灸法規范化等,也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魏稼.熱證忌灸論[J].中醫雜志,1980,(2):45.

[2]金遠林,周利.艾灸治療熱證的機理探討[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9(3):7.

[3]魏稼.各家針灸學說[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7.

[4]周飛雄,柴鐵劬.《肘后備急方》灸法學術思想探析[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2):46.

[5]孫思邈原著,劉清國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46.

[6]王謙,符文彬.試論孫思邈的“熱證可灸"思想[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2):119.

[7]王富春.灸法捷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34.

[8]卓緣圓,張家維.朱丹溪艾灸治療熱證的機理及臨床運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8):3.

[9]李.醫學入門[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56.

[10]周楣聲.灸繩[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164.

[11]楊玉紅,呂云霞.“熱證可灸”臨床經驗探討[J].甘肅中醫,2005,18(12):36.

[12]楊華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國針灸,2009,29(11):40.

[13]唐照亮,宋小鴿,夏曉紅,等.“‘熱證’可灸與‘貴灸’”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1):29.

[14]吳煥生.針灸治療大鼠潰瘍性結腸炎的分子機制[J].上海針灸雜志,1998.17(6):30.

[15]楊華元.艾灸療法的生物物理機制初探[J].中國針灸,1990,10(10):17.

[16]呂榮.艾熏治療指(趾)頭炎300例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87,7(4):48.

[17]周秉真.艾灸在熱證中的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1,17(11):34.

[18]王家驁.熱證可灸探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3,24(6):41.

[19]史彥鳳.灸法在實熱證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4,12(8):27.

[20]昊付花.淺談灸法在瘡瘍治療中的運用[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1,18(2):46.

[21]武平,黃迪君.灸法為主治療神經性皮炎39例[J].中國針灸,2003,23(3):142.

[22]武平,黃迪君.黃迪君教授“熱證用灸”經驗[J].甘肅中醫,2009,22(3):20.

[23]李劍松,郭粉蓮,俞劍虹,等.灸法治痛風―熱證用灸的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2(2):97.

[24]許文輝.溫和灸治療癤腫136例臨床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06,28(6):176.

[25]米建平,余焯.溫灸法治療囊腫型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4):482.

[26]陳青青,林旭.論熱證可灸[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6):273.

篇7

中圖分類號:R259.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5-0107-03

慢性支氣管炎(以下簡稱“慢支”)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復發作為特征,臨床以老年患者多見。本病屬中醫“咳嗽”、“喘證”、“痰飲”等范疇。針灸療法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治療作用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近10年來,針灸療法對慢支的治療取得了一定進展。本文從針刺、灸法、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穴位埋線、拔罐、針刀、耳針等方面對相關文獻資料綜述如下。

1 針灸療法

1.1 針刺

關于針刺對慢支的治療,諸多專家都結合自身臨床體會,提出各有側重的方法,均取得的一定的療效。

蔣氏[1]根據宗氣理論,選肺募、胃募、肺俞、脾俞、胃俞等穴,對慢支慢性遷延期患者進行治療。對照組(19例)予川貝強力枇杷露,治療組(3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予針刺治療。結果治療組在咳嗽、咯痰、喘息及肺部哮鳴音等方面控顯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萬氏[2]以溫陽通絡為法針刺治療慢支急性發作,選穴大椎、肺俞、膏肓、膈俞、合谷、列缺,臨床取得滿意療效。袁氏[3]運用五十營針刺療法(用迎隨補瀉法,順著經氣流注的方向依次進針)治療慢支,取穴中脘、關元、太淵、神門、大陵、太溪、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結果顯示,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細胞數目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而增高的CD4+/CD8+比值降低,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減少而促進T細胞的擴增,炎性介質的作用降低,細胞免疫水平提高,起到了調動機體抗炎機能的作用。袁氏[4]采用針刺加天灸療法治療慢支150例,針刺選穴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膏肓、脾俞、腎俞、膻中、關元、氣海、足三里、豐隆、尺澤。選藥甘遂、白芥子、炮附子、細辛;施藥選取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膏肓、膻中等穴位。療效顯示,痊愈23例,有效110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88.67%。

1.2 灸法

《醫學入門》云:“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扁鵲心書》也曾說過:“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臨床研究顯示,運用灸法治療慢支有其獨特的療效。

周氏[5]將150例慢支患者分為對照組(65例)與治療組(85例),分別予以西藥及西藥加臍灸法,臍灸的藥物主要有蒼耳子、蒼術、肉桂等,3個月后療效顯示,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1.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療法是根據經絡學說和藥物治療原理發展而來的一種疾病治療方法,通過針刺和藥物的雙重作用,直接刺激經絡上的穴位,藥物在穴位處存留時間較長,故可增強與延續腧穴的治療功效。

趙氏等[9]采用魚腥草注射液治療慢支及支氣管哮喘,取穴定喘、雙側肺俞和腎俞。結果100例中痊愈32例,顯效32例,

好轉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王氏[10]應用穴位注射治療痰濕蘊肺型慢支,將103例患者分為2組。治療組(58例)采用核酪穴位注射,取穴天突、定喘、尺澤、肺俞、豐隆,氣虛加足三里,咳嗽劇烈加孔最。對照組(45例)予口服鹽酸氨溴索。治療后2組癥狀均有改善;治療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

1.4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治療依據經絡學說的原理,藥物通過對體表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的功能,調節免疫機能及動態平衡,以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穴位貼敷療法具有不經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和免除對胃腸道的破壞、簡便易行、途徑直接、作用迅速等優點,用于慢支治療,臨床療效確切。

孟氏[12]根據“冬病夏治”的理論,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80例慢支患者,療效顯著。田氏等[13]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原理,在農歷“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對慢支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30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133例,好轉139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為90.7%。俞氏等[14]運用子午流注法,結合病候和氣血流注,認為慢支以虛證多見,于申時肺功能最弱時貼敷,能起到溫通經絡、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尹氏[15]用穴位貼敷法對87例慢支患者進行治療,用白芥子粉、吳茱萸粉、胡椒粉混和,以大椎、肺俞為主穴,隨證加減。結果痊愈17例,有效6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4%。王氏等[16]采用自制芥子咳喘膏(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冰片)外敷雙側肺俞、膏肓、定喘治療小兒急慢支,對照組用遠紅外止咳貼(武漢興瑞醫療儀器廠生產)外用,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1.5 穴位埋線

針刺麻醉下穴位埋線是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有機結合,是傳統的經絡理論與現代的物理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楊氏[17]采用穴位植入療法治療慢支與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組(384例)用羊腸線植入肺俞、風門、脾俞、豐隆、定喘、腎俞等穴,與中藥治療組(110例)和西藥治療組(82例)進行比較觀察。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9.3%,中藥組有效率為96.35%,西藥組有效率為92.69%。3組療效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6 拔罐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或“火罐法”,能使被拔部位的皮膚產生充血、瘀血或起泡等現象,促使該處經絡通暢、氣血旺盛。江氏等[21]應用循經拔罐法治療慢支急性肺部感染,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2組均采用中西結合療法,觀察組加循經拔罐法,主要取督脈(大椎至命門)、足太陽膀胱經(風門至大腸俞)。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心率、呼吸、體溫、白細胞計數等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張氏等[22]應用藥罐療法治療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遷延期,結果藥罐療法可升高CD4+、CD4+/CD8+、白細胞介素(IL)-2、IgM、IgA、IgG、補體C3和C4水平,降低CD8+、IL-4、IL-10及IgE。

1.7 針刀

針刀具有針灸針的特點,可以行氣活血通阻滯,使結者散、閉者通,達到瘀血消除、氣機暢通、通則不痛的目的;另外還具有刀刃方向性,在人體內可以起到剝離粘連、松解攣縮、疏通堵塞等作用[23]。

陳氏等[24]應用針刀療法結合痹通藥酒治療慢支,采用針刀對T1~T3相應穴位上的壓痛硬結進行針刀松解刺激調理后,佐用溫經止痛、活血驅風的藥酒,僅治療10 d,即達到咳止痰凈、體健神爽之效果。孫氏等[25]選486例慢支患者,運用內服外敷、針灸及小針刀等治療,結果治愈50例,好轉357例,無效79例,總有效率為83.7%。

1.8 其他

潘氏等[26]將慢支遷延期患者116例分為2組,治療組(58例)予西醫治療加穴位按摩,對照組(58例)予常規西醫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28例,好轉25例,未愈5例,總有效率為91.4%;對照組治愈22例,好轉2l例,未愈15例,總有效率為74.1%。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陳氏[27]將肺脾兩虛型慢支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均給予一般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于肺、腎、脾、氣管、支氣管、內分泌、平喘、過敏點等耳穴給予王不留行籽穴位壓貼。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討論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慢支的臨床研究取得一定進展。臨床診療過程中,醫家通過辨證分型、辨證選穴,以及冬病夏治等,采用針刺、灸法、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穴位埋線、拔罐、針刀、穴位按摩、耳穴貼壓等方法,彌補了傳統西醫治療的不足與局限性,并能有效減少西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減少慢支的復發,降低慢支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就目前來看,在對慢支的臨床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臨床研究病例數少、缺少可靠的定量指標、療效標準不統一、動物實驗缺乏深度,尤其在機理研究方面明顯不足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重視大樣本、多中心研究,準確合理設置分組,采用權威的定量指標及療效標準,以提高研究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動物實驗模型,以傳統中醫基礎理論為主,加強針灸作用機制的研究,使針灸在慢支的防治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以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蔣宏.針刺調補宗氣治療慢性支氣管炎33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03,1(3):235.

[2] 萬文蓉.溫陽通絡法針刺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5, 23(7):1331-1332.

[3] 袁民.五十營針刺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2001,21(5):448-450.

[4] 袁志榮.針刺配合天灸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50例[J].河南中醫,2008, 28(2):63.

[5] 周慶偉.臍灸對85例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醫研究,2011,24(6):69-70.

[6] 呂士琦.平推加溫和灸預防慢性支氣管炎復發10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3):11-13.

[7] 李亞梅,趙輝,杜秀花,等.隔姜灸聯合紅外止咳貼治療小兒支氣管炎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2):208-209.

[8] 吳仁定.肺俞穴隔姜灸治療喘證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4,24(z1):6-7.

[9] 趙鈞,畢偉蓮.魚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100例[J].中醫藥學刊,2002,20(2):238.

[10] 王峰.穴位注射治療痰濕蘊肺型慢性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2):810-812.

[11] 歐素能,邵菊英.穴位注射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7):396.

[12] 孟俊峰.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療前沿,2011,6(20):27-28.

[13] 田海燕,鐘維偉,吳鳳珍.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300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0,10(3):13-14.

[14] 俞紅,洪麗君.子午流注擇時穴位敷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效果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8):45-46.

[15] 尹劍文.穴位貼藥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87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3):35.

[16] 王素梅,吳力群,李瑛,等.芥子咳喘膏防治小兒急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1):35-36.

[17] 楊培智.穴位植入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與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9):44-45.

[18] 范素琴.穴位埋線治療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46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6):398-399.

[19] 郭艷波.穴位埋線治療慢性支氣管炎6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09,25(5):323.

[20] 駱益杉,成萍.兔腦垂體、腎上腺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療效觀察[J].西南軍醫,2005,7(2):34.

[21] 江紅,胡丹,陳海燕.循經拔罐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肺部感染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6,21(1):48-49.

[22] 張才擎,梁鐵軍,張偉,等.藥罐療法對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遷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11):984-987.

[23] 趙香花.針刀手術的本質[J].甘肅醫藥,2008,27(5):81-83.

[24] 陳明濤,呂合群,崔秋鳳,等.針刀療法結合痹通藥酒治療慢性支氣管炎[J].科學之友,2007,28(8):279-280.

[25] 孫堆倉,羅曉峰.內服外敷針灸及小針刀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實踐雜志,2011,15(4):12.

[26] 潘分喬,李振聯,侯小藏.穴位按摩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遷延期58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0,32(5):725-726.

篇8

中圖分類號:R24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5-0935-03

Cog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KOU Suotang,WU Huangan,LIU Huirong,CHEN Yuelai,LIU Ligong,CHEN Yunfei,CHEN Hanping,WANG Siyou,HUA Xuegui,ZHOU Enhu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from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at concern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 to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To intend the evoc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 and researcher to think highly of th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provid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of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Promote quantitative moxibustion to objectivise and standard.

Keywords:quantitative moxibustion;significance;cognition

灸法,是以艾為主要施灸材料,點燃后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借其溫熱、藥物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灸法的應用,從古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早在帛書《經脈》就有關于灸法的記載。晉代名醫陳延之《醫心方》說:“針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見灸法運用之簡便和廣泛。

灸的方法繁多,主要有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溫和灸、雀啄灸等,間接灸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隔豆豉餅灸、隔胡椒餅灸等。《醫學入門》又說:“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現又有“大病必灸”之說。可見灸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與針刺及湯藥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獨特療效,特別是對一些疑難雜癥的療效更為突出。灸法的療效的取得,不僅與灸時的用材和施灸部位有關,而且與灸時的劑量(即灸量)有密切關系。古代醫家十分重視灸量,正因為現代臨床忽視了灸量在灸法取效中的重要作用,而導致對灸法療效的質疑。所以,灸量是關系灸法取效和存亡的重要因素,值得探討和深思。

1 中醫文獻對灸量的論述

《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由此可見,灸療的范圍很廣,有些疾病用針刺或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使用灸法,針灸并用。唐代王燾在其《外臺秘要•中風及諸風方》中倍加注意灸療的應用,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可見,灸法在當時治療手段中的重要地位。灸法和用藥一樣也必須達到一定的劑量方可見效,即有一定灸量。《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云:“凡灸諸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時艾在皮膚上燃燒所產生的刺激強度,刺激強度等于施灸的時間與施灸的強度的總和。達到一定的灸量就會產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與不同的灸量協同產生的灸治效果。

古人運用灸法時,對灸治的量是非常重視的,對灸量的掌握,主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部位、病性等方面來決定。例如《外臺秘要》曰:“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小也。衰老者少灸,盛壯強實者多灸”。這就是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進行施灸的。所謂“生”是少灸之意;“熟”是多灸之意。而《扁鵲心書》云:“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這是根據疾病的程度進行施灸的記載。明代著名醫家李梃編撰的《醫學入門》曰:“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肢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盡”。則是根據身體部位的差異提出不同的施灸灸量。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提出灸量根據病情、體質、部位的不同而決定。一般的病在體外淺表部,灸量宜少,在內灸量宜大,即“外氣務生,內氣務熟”;體壯病重者,宜多灸,相反宜少灸,即“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于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在皮肉淺薄處灸量宜生,皮肉厚實處灸量宜熟,即“頭面目咽,灸之最宜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欲須生少”。

東晉•陳延之撰的《小品方》(又名《經方小品》)記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灸壯多為50壯至百壯。《備急灸法》載:“歧伯,孫真人,治走咬傷,即令三姓三人于所咬傷處各人各灸一壯即愈”。《黃帝明堂灸經》記載灸也多為3~5壯。《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云:“凡癰疽發背,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總之,灸壯有從數壯、百壯、乃至千壯。有一次灸量,也有累積灸量,不管怎樣,要產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積累一定的灸量。但是灸量并非越大越好,要依病依體依境而定。《普濟方》卷四百二十云:“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灸寒溫者,不得一頓滿千。”《千金要方》“灸腳氣八穴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由此觀之,要想獲得一定的灸效,先有足夠的灸量。

現代醫家掌握施灸的量,多是在古人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以艾炷的大小和壯數的多少來決定的,而施灸量的大小又以病者的體質、施灸的部位及病情的輕重來酌定,這種對灸量的定量含有一定的隨意性,從嚴格科學意義上講,這種做法缺乏科學的嚴謹態度,正如用藥不嚴格把握劑量和療程一樣,不但不利于治療疾病,而且容易產生一定的副作用。灸法既然是一種治療手段就應該有嚴格的“度”和“量”,這樣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更有利于這種療法的發展。當然在古代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為我們制定出十分嚴格的灸量來,但我們也不能墨守成規,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應該向古人學習,及時的把現代科技應用于我們的中醫學中來,只要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和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就不難看出中醫學的發展歷來都是和當時的科技發展密切結合的,中國古代醫家充分而且及時的把當時的科技方法應用于醫療和發展中醫學。所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提出對灸量的界定,并不是什么非想,不論從發展灸法還是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2 灸量對療效的影響

灸法和藥物、針法一樣存在著質、量與效的關系。雖然某種灸法對于某一具體病癥十分合適,而“作用量”未能恰到好處,則療效不能充分顯現,甚至徒勞無益。目前灸療方法很多,但還沒有一種灸法能從客觀上掌握其最佳刺激量,對各種病證、各種灸法,醫者都以意為之。這就造成灸法療效的不確定,不但影響臨床治病而且影響灸法的發展,現代大量的研究證實灸量與療效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日本人對不同灸量對皮膚及皮下組織影響的差異性、疼痛閾、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皮膚過氧化脂質、凝血酶原時間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說明不同灸量和灸法產生不同效果[1]。

2.1不同灸量對血液的影響不同

顧一煌等[2]觀察不同艾灸量對小鼠運動疲勞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影響。結果艾灸能有效地降低運動疲勞后血清肌酸激酶的產生,不同艾灸量其作用結果不一樣。而艾灸在降低血清肌酸激酶產生時,艾灸治療間隔時間、皮膚溫度、持續時間3個因素中,皮膚溫度是主要影響因素,間隔時間次之,持續時間影響最小。張京英等[3]觀察到各不同艾灸對全血中組胺含量影響各異。灸后90min,各艾灸組家兔全血中組胺含量有很大差異。艾條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到55℃,持續5min,全血組胺明顯升高。艾炷強刺激時,皮膚溫度達190℃,持續1min30s左右,全血組胺含量并無升高,與灸前相近。弱刺激中,艾條灸時皮膚溫度保持在40℃左右,對家兔全血組胺無影響,小艾炷灸時皮膚溫度達150℃約50s左右,全血組胺反而明顯下降。說明灸效與不同灸法、刺激量的大小有密切關系。過強(大艾炷)或過弱(艾條弱刺激)的艾火刺激均不能使血中組胺發生變化,而較強的(艾條強刺激)艾火刺激可使家兔全血中組胺明顯升高,中強的(小艾炷)艾火刺激可降低全血組胺的含量。張蕊等[4]的研究也證實不同灸量對微循環的影響不同。

2.2不同灸量對胃功能影響不同

劉農虞等[5]研究了不同艾灸足三里穴對胃電的基礎水平的調整作用。實驗結果說明各種灸刺激治療均能不同程度對抗乙酰膽堿所致的胃運動亢進。但其灸效與灸質、灸量、灸法有關。其中大艾條刺激能明顯抑制胃電頻率、振幅的增強(P

2.3不同灸量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同

張英等[6]采用不同灸治時程(5、15、25min)治療陽虛小鼠模型;結果顯示:不同灸治時程對陽虛小鼠模型的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白細胞介素II的影響存在差異,灸15min可顯著提高陽虛小鼠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P

提示在改善陽虛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上,以就15min為最佳灸治時程。

李守棟等[7]研究不同刺激量艾灸拮抗雷公藤甲素毒性反應的作用不同,7壯/穴/次組的白細胞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沒有差異(P>0.05),與藥物組相比有明顯的差異(P

3 影響灸量的因素

在施灸的用材、部位和施灸方法確定的情況下,施灸要產生一定的灸效,必須達到一定的灸量,灸量的積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施灸的材料:不同的施灸材料在單位時間產生的灸量不同,獲得不同的療效。

3.1 灸火勢大小灸火勢大小也是決定灸量的重要環節。在灸材確定的情況下,灸材燃燒時的緩急,決定單位時間內產生灸量的決定因素。同時它與單位時間內消耗的灸材成正比關系,火勢大急,產生溫度越高,釋放和產生的能譜量和某些化學活性物質也越多,對機體的刺激越大即灸量越大。若燃燒徐緩、火力小,則單位時間產生的能譜量和某些化學活性物質就少,對機體的刺激就小即灸量小。

3.2施灸時間的長短施灸時間的長短同樣是決定灸量的一個方面。灸法和用藥一樣也有量的積累,施灸時間越長,施灸時釋放的能譜和化學活性物質被機體吸收的越多,即產生的灸量越大。

3.3 灸距的大小(灸溫)灸距就是施灸時灸條和灸部的距離。施灸時特別是溫和灸灸條和灸部的距離遠近,決定了灸部局部溫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燒釋放的化學活性物質的吸收。在灸的火勢一定的情況下,灸條離灸部越遠,灸部溫度相對越低,灸部獲得的有效作用就越少。灸時不僅是溫度的作用,還包括灸材燃燒時產生的各種能譜和化學活性物質,這些都是通過皮膚被吸收的,灸條距離灸部越近,機體吸收的這些物質和能量越多,即產生的灸量越大。

3.4 施灸頻度用藥講究用藥周期,特別是像抗生素一類藥物的使用,對用藥周期有嚴格的界定。長期以來,不論臨床治療還是實驗研究,對灸的頻度即灸療的間隔時間沒有明確的標準,都是執行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意愿來決定的,這對一種療法來說是不嚴謹的,由此得出的結果的準確性值得考慮,而以其結果來評價它的療效和/或作用機理其可信的也就值得質疑。所以,灸頻是值得探討的,它不僅與灸量的積累有關,直接關系到灸法的療效,而且是灸療法操作走向正規化的重要方面。

4 灸量的衡量標準

傳統針灸諸書所載懸灸灸到“唇紅為度”[8-11]。這是傳統針灸醫生僅依靠肉眼觀察判定,但它相對以灸的時間長短和灼灸壯數來衡量灸量要科學一些。因為采用灸法治療疾病,主要觀察對象是患者,這種以患者機體的變化為標準來衡量治療量的方法,有其深刻的科學內涵,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想,也反映了中醫人性化服務的內容。有人實驗研究證實以“唇紅為度”的灸量衡量標準有其科學基礎的。因此灸術中“淚滴樣紅細胞”的出現可視為灸量的標準參考。當然有些醫家認為灸量要以病人的感覺作為衡量標準,即病人產生“灸感”。

艾灸的臨床療效已被幾千年的實踐所證實。其治療范圍相當廣泛,但由于忽視了灸治的最佳治療量,即灸量。沒有嚴格的把握灸量,致使灸法的療效受到影響,使許多人誤認為灸療對很多疾病療效不甚理想或無效。中醫認為“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速效”。只有在一定灸量的基礎上,才會產生“灸感”,要達到灸感所需要的治療時間比針刺得氣需要的時間長(半小時以上),一旦灸感出現,則灸感一般會直抵病所,癥狀也會隨灸感的出現而明顯緩解。且灸感在穴位停留的時間較長,給穴位以長時間的刺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12]。

灸感的性質多種多樣,最多的是熱流和氣流樣感覺,還有風吹樣、蟻行感、灼痛感等。在治療過程中還發現,第一次出現灸感需要的時間較長,隨后有縮短的趨勢,這可能是灸量的累積效應或病變經絡逐漸疏通的結果。

灸療要產生一定療效,首先必須有一定的灸量的積累,當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易產生灸感。有灸效可能會出現灸感,獲得一定的灸感必有灸效。所以,灸量是灸效獲得的重要方面,結合現代科技方法研究灸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為臨床灸療度的把握提供理論依據,指導臨床合理用灸,為灸法的發展和療效的提高探尋“量”的依據,同時,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農虞.不同灸量、灸質、灸法的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1993(2/3):61-64.

[2] 顧一煌,金宏柱,吳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對運動后血清肌酸激酶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6):373-375.

[3] 張京英,劉農虞,楊兆民,等.灸法、灸量對家兔全血組胺含量的影響及其意義[J].中國針灸,1994,(6):27-29.

[4] 張蕊,仇裕豐.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對小鼠耳廓微循環的影響[M].針灸臨床雜志,2006,22(9):46-47.

[5] 劉農虞,張蕊,張京英,等.不同灸質、灸量、灸法刺激家兔“足三里”穴對胃電活動的影響[J].針刺研究,1997,22(3):173-175.

[6] 張英,劉又香,孫國杰.不同灸治時程對陽虛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J].湖北中醫雜志,1998,20(2):53-54.

[7] 李守棟.灸法的不同刺激量對雷公藤甲素副作用的影響[J].甘肅中醫,2007,20(1):49-50.

[8] 李觀榮.漢英對照針灸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

[9] 齊士元.中醫學概要[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篇9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素問·異法方宜論》就認識到“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也”。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習慣、人群體質的差異,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臨床證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醫家風格和醫療特色。嶺南醫學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于1924年,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的基礎,該校所收藏的民國時期嶺南中醫文獻比較齊全,這部分藏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國時期嶺南中醫的學術思想和發展水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筆者近年來在整理這部分藏書的同時,總結了這一時期嶺南醫學文獻的特點。

承前啟后,理論水平不斷提高

民國時期,中醫著述沿自清代以來的特點,重視對古典醫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論上有所提高。對于《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經過系統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說而予以補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陳伯壇的《讀過傷寒論》林清珊序云:“仲景書必跳出旁門可讀,……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書還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編曰《讀過傷寒論》,不讀則拾人牙慧,……是書乃傷寒論之文讕,先生即張仲景之書記,兩本書若作一本讀,則此解如蔓藤,覺有傷寒論為之前,是書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體系確立之后,以一部經典、一家注疏作為教材的傳統方法已不能適應,必須適應發展需求,將中醫典籍的研究與新式教育體系相結合。對中醫理論不僅作系統的整理,而且聯系實際,去粗取精,進行發揮和提高。如盧朋著的《藥物學講義》務在“博取眾說,去其重復,擷其英華,發揮藥性之本能,提挈藥用之綱要,……又益以各種醫書,補其未備,旁及西說,作借鏡焉”[2],盡量采用各家之長,以啟迪思路。

注重實踐,結合臨床總結經驗

嶺南醫家一直非常重視醫療實踐的有效性,不尚空談。重臨床、務實際這是一種優良的醫學學風,但這也使嶺南醫家不擅總結經驗,并將其上升為理論,故在全國范圍影響較小。民國時期廣東中醫學校的興起,促使老中醫總結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將其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如嶺南骨傷科素有優良傳統,其以精確的理傷手法、獨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傷科用藥著稱于世。但近代廣東骨傷科名醫大多尚武,對醫學理論探討較少,傷科學著作甚少,其豐富的各種理傷手法,或散記載于其他醫籍中,或在民間流傳,一直未能歸納總結、整理提高。近代嶺南著名骨傷科醫家管季耀認為:“我中國駁骨一科,其術之妙,其藥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駕乎外國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醫學,舍其短而取其長,細心研究,使我國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醫藥學,發明而廣大之。”[3]“因將三世所歷試不爽妙要靈方,編成課本,綜其大綱,詳其節目,俾學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編撰的《傷科學講義》,把骨傷經驗上升為理論,填補了嶺南,乃至全國在這一方面的空白。

文獻編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民國時期的嶺南中醫文獻,其編撰形式呈多樣化格局,既有專著,如黎庇留的《傷寒論崇正編》、黃公偉的《傷寒切解》、陳伯壇的《讀過傷寒論》、蕭步丹的《嶺南采藥錄》等;又有教材講義,如梁翰芬的《診斷學講義》、管澤球的《外科學講義》、盧朋著的《藥物學講義》、呂楚白的《兒科學講義》等等;更有學術期刊,如李仲守主編的《醫林一諤》、張階平主編的《杏林醫學》等。可以說,在編撰形式上,突破了原來經學式研究的獨尊地位,開始從多種角度、多種思路對古典醫籍進行注解和闡述,并借鑒了近代其他學科講義的一些形式,編寫通俗教材或給原文加注釋,幫助學生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作為入門閱讀之用。如謝澤霖與李近圣合編的《婦科學講義》,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選錄的名家論述之后加上按語。如該書第二章第一節,《素問》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5]之后緊跟按語:“按,經水固有應乎天氣之因,而亦能因天氣以為病,凡屬六所傷者,是外因也。”[5]又如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西藥概要講義》,該書以賀氏治療學為底本擇要節錄,詳細論述了各種西藥的成分、用法、療效等等,還配有各類術語、藥物的英文名。

學科門類,基礎臨床分類清晰

民國時期的嶺南中醫文獻在學科分類上大致可分為基礎、臨床、中藥、中西匯通等學科門類。基礎類又分為中醫基礎類及西醫基礎類,如盧朋著的《醫學史講義》、陳汝來的《生理學講義》、《病理學講義》、馬毅民的《衛生學講義》等。臨床類分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科,如內科有高軒、陳任枚、劉赤選、鐘少桃等人分別編寫的《溫病學講義》、楊志仁的《內科學講義》、陳汝來的《雜病學講義》、李光策、胡鏡文分別編寫的《金匱講義》等,外科有管澤球、巫達云分別編寫的《外科學講義》、管季耀的《傷科學講義》,婦科類有謝澤霖、李近圣、呂楚白、林國銘等分別編寫的《婦科學講義》,兒科有陳汝來的《兒科證治纂要》、呂楚白的《幼科要旨講義》、《兒科學講義》、古紹堯的《兒科學講義》,五官有古紹堯的《喉科學講義》、梁翰芬的《眼科講義》,針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別編寫的《針灸學講義》。中藥方劑類有盧朋著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編寫的《藥物學》、《方劑學講義》,鄧鶴芝為廣州光漢中醫學校編寫的《方劑學講義》、以及黃悌君的《藥物學》、羅紹祥的《藥物學講義》。中西匯通類有《中西醫學比觀》、《中西醫學全書》等等。

隨著對疾病認識日漸深化,臨證經驗的更加豐富,各科都有一些專門論述某些病種的著作問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細。例如,兒科對麻疹、痘疹的診治有進一步的研究,如陳伯壇的《麻疹蠡言》、《痘疹學講義》、古紹堯的《痘疹證治》,外科對性病也有專論,如管澤球的《花柳學講義》,且各有自己的見解。

教材內容,引進自然科學成果

民國時期的嶺南醫學文獻主張吸收西方醫學教育,用西醫學知識豐富自己的教材,不滿足于整理古籍文獻與臨證相結合的傳統教學方法,提倡中醫教材融會貫通中西學說。在教材的編寫上進行中西醫結合的嘗試,試圖溝通中西醫理。如張公讓的《中西醫學比觀》。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學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比較粗疏,所以專門編撰了《全體學講義》,該書緒論中有說:“欲研究身體之構造,須講全體學(又曰人體解剖學);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須講生理學。此二科者,乃醫學之基礎也。”[6]其他諸如《西法診斷學講義》、《化學講義》、《生理學講義》等等,體現了民國時期嶺南中醫謀生存、圖發展的特點,并開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學的成果和技術來補充及研究中醫。

【參考文獻】

1 陳伯壇.讀過傷寒論·林清珊序[M].廣州: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印刷部印.

2 盧朋著.藥物學講義·序[M].廣州: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印刷部印.

3 管季耀.傷科學講義·序[M].廣州: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印刷部印.

篇10

中醫學是中國第一大發明,其意義遠大于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和火藥四大發明。古有華佗、扁鵲、李時珍等歷代醫藥學家文明古今,他們對醫學的研究與貢獻奠定了中國醫學堅實的基礎。中醫學是中國的原創性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論中醫之優、之精,可謂數不勝數......

1、中醫是中華千年文化的主要載體。

我們古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醫籍。中醫學時中國哲學、人文科學、社會學、田文軒、地理學、農學等學科之集大成者,是東方科學的代表。中醫藥學是根據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五運六氣學說,按照陰陽五行所揭示的生命運動的規律,以經絡學說、臟腑學說為基礎,運用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借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和自然界萬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使之恢復到和諧平衡狀態,從而保障人們健康的醫學。

2、中醫是完整的、系統的、成熟的理論醫學。

曾有不少“學術人士”指出:中醫是經驗醫學,不如西醫科學。然后,經過多方調查研究表明:中國是理論醫學,而且是成熟的、系統的、完整的理論醫學。中醫理論可以解決各種臨床問題,她運用陰陽五行的準確含義,能夠完整的解釋中醫的各科學說;能夠通過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道明中醫藥學的原則。

3、擁有悠久的歷史。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已形成基本的中醫理論,已經采用“四診”;西漢時期,開始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東漢時期出現了著名醫藥學家張仲景,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殼手術和麻醉聞名天下,還創立了“五禽戲”;唐朝以后,中醫學理論和醫學著作更是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和西亞等過;兩宋時期,設立翰林醫學院,同一了針灸學,出版了《圖經》;元代以后,中醫開始沒落,清末以后,由于西方列強侵略,大量西醫學說涌入,中醫發展受到了嚴重沖擊,許多青年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人們開始使用西醫體系,中國學陷入存廢兩難的尷尬境地。

4、治療方法多樣化。

4.1 針刺法。

針刺法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的一定的穴位,以激發經絡之氣,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起來,從而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找準與治療部位相對應的穴位,然后將毫針刺入皮肉,慢慢調節捻動,針刺之后有酸麻脹的感覺,主要治療青春痘及肥胖等,運用廣泛。

4.2 艾灸。

艾灸是在人體某種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這種溫熱刺激食物治療方法,是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演這個、瘢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洗手。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利于產物的排泄。如今艾灸在臨床醫學上應用廣泛,如:艾灸治療婦科疾病;艾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用于強直性脊髓炎的輔助治療等。

4.3 拔罐法。

拔罐法有叫“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運用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是之吸著于皮膚,排出體內郁血的療法。古代醫學家長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此法來吸血排膿,后又擴大于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先也常用于養身、驅寒、減肥。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专区 | 五月婷婷激情五月 | 在线免费观看91AV | 亚洲Av一级特黄大片 | 日韩AV在线免费不卡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