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0: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全科醫療的基本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而從患者方面來看,實現健康痊愈的強烈愿望與被迫盲目就醫的信任危機亦兼而有之。一方面,目前群眾的就醫需求變化明顯,醫療費用支出在城鄉居民消費性支出中的比重顯著提升,以更加健康的身心狀態獲得生活的幸福感成為人們的普遍愿望。而這種愿望顯然是轉型中國得以和諧進步的強大動力,非理性因素的建設性意義因此得以顯現。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在急劇變遷中價值觀的多元化呈現、醫護人員的逐利或職業疏離等因素又會導致患者產生或大或小的挫折感,少數人的挫折感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擴展為多數人的挫折感,甚至整個社會的不安全感,這種挫折感一旦得不到有效消解,患者因此而產生對醫院的抱怨、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甚至嚴重誤解,極端的醫患緊張事件便可能以非理性方式迸發出來。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日益上升,而因信息不對稱處在被動地位的患者更是既不能減輕病痛,又面臨經濟損失的風險,職業醫鬧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患者方面試圖消減就醫困惑的扭曲反映。醫患雙方經濟關系的緊張化和醫學服務關系的緊張化如此相互纏繞,緊密糾結,成為當下醫療活動的常態存在。在這一過程中,醫患雙方非理性諸因素中消極性的方面不斷相逢,而其積極性的方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協同,比較理性狀態的醫療活動未能得以實施。
更為重要的是,在醫患關系失衡的表象下面,醫療資源的城鄉差別與地區差異、醫療單位的性質差異、大醫院和基層醫院的層次與質量差異、醫藥企業和消費者利益的差異、醫院和患者之間的權益的差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其中某一個因素或某幾個因素又最終不斷地使具體的醫患關系愈發錯綜復雜。
2醫患關系中非理性因素的優化
基于當前醫療實踐活動中的非理性困惑和價值觀分歧,要強調優化人的非理性因素,促使非理性因素更多地成為理性行動的內在驅動力,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協調一致,使其在潛在的醫患沖突中起到積極作用,把可能發生的惡性沖突限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以期逐步塑造和諧的醫療氛圍和醫患關系。
2.1創新制度功能,構建以控制和引導為特征的社會規范
制度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是醫院科學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形成現代醫院軟實力的基本內涵。健全的制度將保持利益沖突的積極意義,使沖突在制度框架內被引導成一種有秩序的力量。而制度所供給的社會規范可能通過法律法規體現出來,也可能體現為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或價值標準。創新制度功能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充分的制度設計與運行,修正現存制度的缺陷,促使醫患沖突的應對從傳統經驗狀態向現代制度轉移,規范高效地引導醫患雙方異中求同,坦誠相對,遠離沖突。從制度創新的層面看,當務之急是深化公立醫院的改革,迅速建立健全并真正落實嚴格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促進利益性與公益性矛盾的解決。要逐步建立政府財政價格補償調控機制和醫療保障調節機制,既要適當提高醫療服務價格,又要逐漸取消“以藥補醫”機制;要逐步建立醫院法人治理機制和醫院監管機制,提高醫院內部運行效率;要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以多元辦醫的競爭格局,促使公立醫院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2.2增強宣傳力度,培養以信任和認同為特征的社會情商
優化當前醫療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有意識地加強和諧醫患關系的宣傳力度,著力構建社會成員的健康精神結構,創建共同面對、勇于承擔的意見溝通和心理表達渠道,促進社會成員的相互悅納,廣泛培養以信任和認同為基本特征的社會情商,以醫患雙方社會情商的普遍提高來增強醫療過程中的社會有效控制能力。對醫護人員而言,要強調以職業信仰的內在控制和制度規范的外在約束的有機結合,以敬畏生命的仁者丹心,奉獻精湛醫術和人文關懷;堅持規范治療和個性化治療相結合,堅持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命質量相結合,嚴格設定新技術、新藥物使用的倫理底線,切實提高人文執業能力,確保各個工作環節充分綻放關愛生命的人性光芒。就醫院整體而言,應加強對醫療服務質量的監管,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安全文化的認知能力和風險預控能力。而對患者而言,則強調以人生信仰的內在控制和制度規范的外在約束的有機結合,以親近信任的積極心態塑造真誠協作的醫療關系;堅持明了自身病情與尊重專業化治療方案相結合,主動遏制不良的就醫行為,在具體診治項目的適宜選擇中,努力爭取醫護人員優質的職業幫助。當然,改善醫患關系,并非朝夕之事。但是,從互相理解開始,減少苛責,融化冷漠,醫患互信才可以期待。
2.3強化組織建設,拓展以支持和疏導為特征的社會支撐
建立健全以支持和疏導為基本特征的社會支撐,既有利于醫患雙方協調沖突,又有利于大眾心理宣泄,釋放或至少減輕相應的社會壓力。要通過強化結構性與技術性的組織建設,拓展以支持和疏導為特征的社會支撐,以醫療服務管理的創新來提升患者滿意度與幸福感,和諧的醫患關系方能獲得積極的社會心理支點。而拓展這一社會支撐的原則應當是,采取人道主義方式,只問什么行為最可能增進人類幸福生活的最大值。
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內分泌科疾病的發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趨勢[1,2,3]。許多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為慢性病,需長期藥物治療及重新安排生活。這一人群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國內醫療模式的轉變,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情緒、社會功能等方面的治療與護理已備受關注。個案管理是從患者入院到出院后回歸社會的全程管理,通過健康指導、信息支持和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個案管理護理干預主要是指充分合作、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通過充分溝通交流,促進個體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選擇,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個體的健康需求,合理選擇可用資源,提高服務質量[4,5]。雖近年來個案管理護理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多種疾病的護理過程中,但尚未形成統一標準。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對內分泌科患者生活質量及不良情緒的作用并進行分析,旨在為內分泌科患者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疾病結局。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醫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內分泌科疾病患者82例進行研究,納入條件:所有患者均因內分泌科疾病入院,并積極配合治療;年齡≥18周歲;無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33.10±3.05歲;病程2~20年,平均病程7.37±1.35年;疾病類型:糖尿病16例,甲狀腺疾病13例,痛風3例,骨質疏松癥5例,其他4例。觀察組中男患24例,女17例;年齡22~77歲,平均年齡33.28±3.11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7.34±1.34年;疾病類型:糖尿病17例,甲狀腺疾病13例,痛風4例,骨質疏松癥5例,其他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住院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出院后常規門診隨訪,由醫師對其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等情況進行評估,叮囑其相關注意事項。
1.2.2 觀察組
實施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具體實施方案包括:
(1)建立個案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2人、營養師1人、護士長1人、教育護士1人以及責任護士4名,要求小組成員學歷均在本科及以上,且工作年限≥5年。其中醫師、教育護士參與個案管理護理方案的制訂以及安全性監測;護士長負責調整組內護士的工作,協助以及監督干預方案的實施;責任護士則進行住院期間健康教育、門診隨訪、微信跟蹤、個案建立及維護、資料收集和整理。
(2)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要求所有小組成員熟練掌握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內容和目的,強化溝通技巧的訓練,掌握常見問題和相關處理方式,培訓后進行考核,通過者方可參與研究。
(3)個案管理主要內容:包括評估患者情況、制訂計劃、執行、協調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評價5個部分。這五大部分內容貫穿于持續醫療的全過程,由專業團隊為患者制訂合理、系統、個體化的診療和自我管理方案,并根據患者情況及時調整方案,不斷滿足其需求[6]。其工作內容包括:(1)從患者入院開始,評估一般情況,建立“個案管理記錄手冊”,完成SAS、SDS調查;(2)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其改進生活中存在的不足;發放健康指導手冊;根據患者病情制訂治療、護理方案;傾聽患者訴說,予以心理支持,同時強調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對患者提出的疑惑及時解答,必要時可以提供心理咨詢;(3)出院前建立內分泌科患者微信群,將康復講堂、居家照護、注意事項以及飲食運動等相關知識進行,1次/周;(4)延續護理:定期電話隨訪患者內分泌治療情況,明確患者活動、飲食、心理狀況,并按照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指導方案;通過微信動態評估患者需求,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情感,指導其自我調節情緒;通知患者定時復診并完成相關調查;(5)舉行“病友會”,提供病友分享經驗和體會的平臺,促進疾病康復。
1.3 觀察指標
(1)患者生活狀態:通過SF-36量表進行評估,此量表共有8個維度評價健康相關生命質量(HRQOL),即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C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計算量表健康狀況各個方面計分及得分換算,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2)焦慮和抑郁:(1)通過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完成患者不良情緒的評價[7]:上述兩個量表均包含項目20個,SAS/SDS所有項目得分1~4分/1~3分。得分越高反映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2)以自制滿意度評價表完成對患者滿意度的判定[8]:涵蓋十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以十分滿意與較滿意人數總和與總人數的比值,再乘以100%作為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后兩組SF-36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SAS和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干預后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χ2=4.100,P=0.043。
3 討論
內分泌科疾病由于存在病程較長、病情遷延不愈等特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不良情緒的發生概率,繼而可能不利于臨床治療及護理。傳統的臨床護理干預模式容易忽略患者的心理、情緒等方面的因素,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以及生活狀態[9,10]。由此可見,尋找一種更加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顯得極為重要,亦是目前臨床內分泌科醫務人員及患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個案管理的理念誕生于19世紀末西方的保險領域,其目的是為了控制由災難性事故或疾病引發的高額保險賠償事件的發生[11],在20世紀30年代首次應用于護理領域[12]。個案管理模式至今已發展了80年,于臨床中的應用已然趨于成熟,國外甚至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患者個案管理體系以及個案管師培養模式[13,14,15]。國內個案管理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僅在一線城市有過嘗試,關于個案管理護理干預應用于內分泌科患者中的研究更是少見,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文結果發現:干預后觀察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內分泌科患者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該護理干預方式打破了傳統護理干預模式的時間、空間局限性,使得患者隨時隨地可從醫護人員處獲取自身所需知識,可在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居家注意事項、飲食、運動等的掌握程度,從而有利于自我約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從心理、生理、精神等多個方面為患者的疾病康復提供有利條件[16,17]。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了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可明顯緩解內分泌科患者的不良情緒。分析原因,筆者認為該干預方式通過聯系家屬陪伴與交流、鼓勵病友間互相支持、組織參與病友團體的活動等,為患者提供重要的情感與心理支持,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通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因對疾病未知而產生的負性情緒,繼而達到緩解負性情緒的目的。此外,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在提高內分泌科患者滿意度方面效果明顯,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個案管理護理干預促使患者感受到了源自醫務人員的人性化關懷,每次隨訪為患者提供所需的相關照護,為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干預隨訪時間較短,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足,國外類似研究隨訪時間達3~10年,因此之后若有條件仍會繼續隨訪,繼續關注內分泌科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個案管理護理干預在改善內分泌科患者生活狀態及不良情緒方面效果明顯,同時加強了醫療護理雙方面的管理,加強了醫護的聯系,并提高了護理地位[18],且有效促進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 Almudena,Veiga-Lopez, Yong,Pu, et al.Obesogenic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 als:identifying knowledge gaps[J].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2018,29(9):607-625.
[2] Jingyan Tian, Chang-Sheng Sheng, Weihong sun, et al. Effect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events among chinese adults with different glucose metabolism[J]. Diabetes care,2018,41(9): 1895-1900.
[3] Winifred MLo, Meghan LGood, Naris Nilubol, et al. Tumor Size and Presence of Metastatic Disease at Diagn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in parathyroid carcinoma[J] Ann of surg oncol, 2018,25(9):2535-2540.
[4]師福香羅艷,張晶,等.個案管理及隨訪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指標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8, 42(5):622-623.
[5]王惠麗,阿吉古麗張榮霞多學科個案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觀察[J]新疆醫學, 2016,46(3):361-364.
[6]袁曉丹,樓青青張丹,等糖尿病個案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志,2013,48(1):84-86.
[7]陸迪菲袁振芳,楊麗華,等肥胖人群焦慮抑郁情況與肥胖程度相關性的調查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27(8):592-596.
[8]鄭玲玉,覃競燕,王靜等隨訪系統格式化信息發送對提高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觀察[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9,18(3)-261-264.
[9]王璐,朱曉萍,王西英等..上海市二三級綜合醫院糖尿病個案管理護理服務現況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8,33(9):66-69.
[10]張艷,高珊.惠蓉,等個案管理對門診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代謝指標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9,26(6):55-59.
[11] Weil M, Karls JM. Case management in human service practice[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37-55.
[12] Cesta TG, Tahan HA, Fink LF.The case manager's survival guide:Winning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practice[M].St.Louis:Mos-by, 1998:42-57.
[13]馬曉麗,黨慧周俊等全程專業護理個案管理對糖尿病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10):1647-1649.
[14]李彩宏,沈犁基于移動醫療的個案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8,2611):914-918.
[15]范會敬,蔣瑞以護士為主導的個案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8,35(9)-7-11.
中圖分類號:R1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20-0058-03
本研究通過自制問卷調查,了解老年患者對中藥靜脈注射制劑相關知識掌握現狀及用藥的行為特點,為開展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藥靜脈注射劑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2年3-11月,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在我院門診接受靜脈注射的老年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在門診接受中藥針劑靜脈滴注的患者;③自愿接受調查。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獲得有效問卷220份。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成立課題小組,通過對調查現場的觀察及訪談,并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表[1-4]。對初步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預調查,對預調查中爭議性的條目進行調整,使調查內容更具科學性,避免主觀判斷。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患者對中藥靜脈注射劑基本知識的認知;第三部分為患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及需求;第四部分為患者中藥注射劑靜脈輸注過程中的依從;第五部分為患者使用中藥靜脈注射劑治療的主觀意向選擇。
1.2.2 調查方法
培訓調查人員,明確調查表各條目的設計原則及填寫方法。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填寫前仔細閱讀問卷的指導語,獨立做出評定。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者,調查人員給予解釋,但需避免使用暗示性語言,影響調查結果。問卷當場完成,收回時檢查無空項。
1.3 統計方法
數據輸入Execl 2003軟件,采用例數和百分比作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被調查人群基本特征
220例老年患者中女114例(51.8%),男106例(48.2%);年齡60~70歲63例(28.6%),71~80歲99例(45.0%),80歲以上58例(26.4%);文盲36例(16.4%),小學89例(40.5%),初中56例(25.5%),高中及高職30例(13.6%),大學及以上9例(4.1%)。本次就醫疾病:心血管疾病76例(34.5%),腦血管疾病107例(48.6%),呼吸系統疾病21例(9.5%),其他16例(7.3%)。
2.2 中藥靜脈注射劑基本知識的認知調查
結果顯示,老年患者對中藥靜脈注射劑的名稱及作用的認知較好,而對劑量、藥物毒性、不良反應的認知及誘發不良反應等認知較差(表1)。
2.3 獲取信息的途徑及需求
220例被調查者獲取中藥注射劑相關知識的途徑:來源于醫護人員的132人(60.0%);家人和病友的66人(30.0%);報刊及網絡的20人(9.1%);其他途徑的2人(0.9%)。
調查顯示,老年患者最希望了解的藥物相關知識中,藥物功能知識131人(59.5%);不良反應55人(25.0%);輸液中注意事項29人(13.2%);其他5人(2.3%)。
2.4 中藥注射劑靜脈輸注過程中依從
自主調節補液速度172人(78.2%);未自行調節48人(21.8%)。自己調節補液速度的原因:希望縮短輸液時間的110人(64.0%);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滴速快點沒關系38人(22.1%);滴速慢可使藥效更持久24人(14.0%)。
2.5 注射劑治療的主觀意向選擇
老年患者面對相同作用機制的靜脈注射劑時,首選中藥類159人(72.3%);首選西藥類61人(27.7%)。此次就醫行為中,主動要求進行中藥靜脈注射的109人(49.5%);根據醫囑使用的111人(50.5%)。
3 討論
3.1 中藥注射劑在老年患者使用中的安全性問題
中藥作為歷史傳承的產物、祖國的瑰寶在老年患者心目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比起西藥類藥品更能得到他們的信賴。有學者指出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人們更加偏愛中藥類藥物,在離退休人群中對其認可度最高[5],與本次調查結果相符。而對使用人群的分析顯示,心血管疾病史患者占很大比例,本次調查220例中有183例,占83.1%,而刁紅星等[6]調查顯示為61.0%,可能與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不同有關。
目前臨床的中藥靜脈注射劑雖然克服了口服中藥類起效慢的不足,但中藥制劑在靜脈輸入過程中,由于中藥靜脈注射劑本身的缺陷,如成份不明、純度不高,含有大分子物質和雜質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一般患者對中藥類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防范意識較差,對中藥靜脈注射的輸注速度和制劑濃度[7]、配置后放置時間及環境溫度對藥液的影響[8]等知識比較缺乏,所以中藥靜脈輸注較其他給藥途徑具有更高的風險。姜慧芳等[9]對2004年至2008年期間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顯示,出現不良反應的以老年人居多;頻率較多的藥液品種為魚腥草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刺五加注射劑等;不良反應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為多見。本次調查顯示老年患者對中藥靜脈注射劑安全方面的意識普遍不足。
3.2 加強輸液管理,開展健康教育
老年人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渠道不暢及理解力逐漸下降,60.0%的調查對象獲取相關知識僅依賴于醫護人員。有學者指出,目前我國藥學工作的重心主要是藥品的投入,相對于用藥指導服務方面的投入較少[10]。而臨床醫護人員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診療及護理上,忽略了或較少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應引起高度重視。
本次調查有78.2%的老年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曾有自主調節補液速度的行為。朱立勤等報告,中藥靜脈輸注速度過快引起的不良事件是普通輸注速度下發生不良事件的4倍[11]。因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加強巡視,做好相關醫療知識的宣教,同時在巡視時要多關心患者,適時解決患者因輸液帶來的不適,規避患者自主調節補液速度導致的風險。
開展中藥靜脈注射劑使用健康教育。本次調查顯示,社區的老年患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于文字類宣傳資料較難達到預期效果。張玉蓉[12]認為,老年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更傾向于醫護人員的個別指導及醫護人員的講解示范[12]。因此健康教育要結合老年患者的特點,結合老年患者的需求,才能受到老年患者的歡迎,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要糾正老年患者對中藥靜脈注射的盲目認同及對治療效果的片面認識,正確引導合理用藥行為,規范用藥流程,這樣才能發揮中藥制劑在老年病治療中的作用,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曹衛潔, 楊慧. 病人靜脈輸注相關知識的認知調查[J]. 護理研究, 2008, 22(30): 2742-2743.
[2] 楊素蘭, 萬巧琴. 社區居民中藥基本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 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2): 99-101.
[3] 徐東英, 楊靜, 周琪范, 等. 廣西居民中藥知識認知現狀調查[J]. 中國醫校, 2010, 24(9): 695-697.
[4] 任德權, 張伯禮. 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15-79.
[5] 程薇, 石學峰, 房耘耘, 等. 北京市居民中醫認知及需求情況調查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1, 14(5): 1693-1695.
[6] 刁紅星, 郭澤莉, 詹若挺, 等. 我國醫院中成藥使用現狀調查與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0, 5(36): 14-16.
[7] 趙海英, 常國良. 中藥注射液在老年科的合理使用與常見問題[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 2010, 8(4): 76-77.
[8] 楊麗麗, 康玉斌, 施若霖, 等. 8種中藥注射液在不同溫度及放置時間下的微粒變化[J]. 護士進修雜志, 2010, 25(23): 2117-2119.
[9] 姜慧芳, 程能能, 杜文民, 等. 2004-2008年上海市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臨床藥學雜志, 2011, 20(2): 108-111.
[10] 李朝峰, 宋海燕. 某市315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藥知識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 社區醫學雜志, 2010, 8(7): 23-24.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的大地震,引發了中國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波及周邊十幾個城市,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人類記錄到的造成人員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中國陜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高達83萬人;1976年發生在河北唐山的大地震,死亡24萬人,至今還給我們留下慘痛的記憶。在現代的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常規護理工作,還要加強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加強急救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使其在災害面前發揮更好的救護作用。
1地震傷的產生原因及常見傷型
1.1機械性致傷發生地震時,人體受到建筑物、室內設備、家具等直接砸、壓、埋的機械力學損傷,一般占地震傷95%~98%,在山區等地也可受崩落的山石、土塊、樹木等砸擊致傷。人體的各部位均可受到直接打擊致傷。致傷輕重、部位與首先受砸的著力點和當時有著密切聯系[1]。
1.2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地震現場早期的傷員以外傷為主,其中以擠壓綜合征最為兇險[2]。
1.3休克與地震感染嚴重的創傷、大出血、饑餓、脫水、衰竭、精神創傷,以及擠壓綜合征均可引起休克,占全部傷員的4%,或重傷員的12%~14%。地震現場環境嚴重污染,搶救傷員設施差,傷員傷口極易被各種致病細菌侵入造成感染。尤其是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菌對創口的威脅最大,死亡率很高。在早期的搶救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做好清創和預防注射工作。一經發生感染,應立即采取隔離治療。
1.4完全性饑餓被埋困于廢墟中的人員,糧食來源完全斷絕,僅依靠自身儲蓄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時間的消耗,體內存儲物質的枯竭,成為完全性饑餓狀態,以致機體代謝紊亂,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虛脫而瀕于死亡。
2地震傷中的護理工作
2.1搶救護理方面
2.1.1救援護理的突擊性強災害所致的病人傷情復雜、嚴重,病情變化迅速,易并發休克、感染、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擠壓傷綜合征。成批傷員救治護理,救援護士要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進行各種護理救治工作。大批傷病員時,護士除了常規配合醫生進行分類檢傷工作外,醫務人員緊缺時,有經驗的護士有時也單獨擔任了檢傷分類的重要職責[1]。
2.1.2特殊傷員對護理技能的挑戰性大[3] 震后大多的幸存傷員是在倒塌的建筑物下被救援人員發現,這就需要醫療隊員在營救之前進入壓埋現場,初步評估幸存者的身體狀況,和營救隊員一起擬定營救計劃,決定下一步營救方案[4]。在緊急救援護理中護士需要高度的觀察判斷傷情的能力,果斷嫻熟的技術,應用各種監測儀器,熟練的應用引流、導尿、鼻飼、輸液、減壓等各種操作技術等。營救過程中需要醫療隊員采取各種醫療支持手段:包括護士及時的對幸存者進行心理安慰,通過輸液管道給幸存者補充鹽水,防止脊柱損傷等來保護幸存者;由于幸存者長時間饑餓、缺水加上外傷失血,輸液時表淺靜脈很難找,若情況緊急只有選擇肘中靜脈等大血管穿刺,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在平日的護理工作中極少遇見的,要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需要護理人員具有高超的基本功。
2.1.3救援護理工作量大、繁瑣地震災害發生后,往往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傷病員,醫療衛生需求迅速增加,而且成批運送,藥品和敷料消耗性大,特別是各種液體、消毒藥品、抗生素、紗布和繃帶需求量大,因此護理人員如何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很重要[5]。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傷者,需要護理人員照顧,救援護理工作既要搶救生命,又要盡最大的能力減少致殘率,救護過程中,除了熟練配合醫生完成現場搶救工作,更應協助災民重新安排生活,做好防疫工作,盡快制止災后傳染病的流行[1]。2.2地震傷后巡診工作
2.2.1病情觀察大批傷員得以救護安置后,就需要護理人員主動攜帶醫療設備和藥品深入傷病員中巡診,特別注意觀察骨折傷的病人,據歷次地震分析統計,在機械傷中,骨折占第一位,約占傷員總數的55%~64%,四肢骨折中閉合性骨折約占90%,肋骨骨折大多數也為閉合傷,但斷骨骨端常刺破胸膜、血管,引起氣胸、血胸,癥狀危急,死亡率高,約占震傷死亡的25%[6]。通過巡診及時發現病情,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減少傷員的傷死率。由于地震造成災區人與生活環境間生態平衡的破壞,構成了傳染病易于流行的條件[7],護士每巡診一處,都要對災民進行及時的健康教育,宣講防病知識,發放消毒用品,對其生活的環境進行消毒,防止傳染病的流行。
2.2.2注重心理護理強烈的地震摧毀了人們平時司空見慣的空間世界,使人們生存空間突然壓縮和徹底改變,在心理上失去了空間歸屬感,感到一種生存威脅,表現出一種極度惶恐和不安,求生的欲望壓倒一切。災難后大量的難民出現恐懼、焦慮、失眠、精神失常、精神恍惚等各種心理創傷癥狀[8],震后幾乎每家都有死去的親人,這對幸存者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幾乎80%的難民自述身體疼痛不適、精神恍惚、失眠等癥狀,護理人員在遵醫囑治療的同時積極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恢復身心健康。
3地震傷的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3.1災難護理學和專業急救護士的缺乏在我國急救護士的培養是一個弱項,只有急診醫生和急診科護士的概念,而國際上急救護理學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急救護士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類專科護士。在美國,急救人員的培訓包括急救醫師、急救技術人員和急診科護士的培訓,這類人員按其技術水平從低到高分為三類:隨車急救護士(EMT-Ⅰ),中級急救護士(EMT-A)和急救醫助(EMT-P),采用培養隨車急救護士和醫助提供現場救護,急診科護士往往成為第一個提供急救醫療服務的人[6]。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各種災害的發生逐漸呈大規模、長期化的趨勢。在災后的救援活動中,由于護理人員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護士總是同其他專業人員共同戰斗在救災活動的第一線。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世界各國在災害護理方面也開始有了新的動向,特別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災害護理學的發展勢頭很好,災區人民可以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專業救護。日本有專門的國家級災害救援隊,這個組織從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擴大到1 540人,這些搜索救援人員分別來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備隊和火災管理機構,其中醫護人員注冊數為614人,有醫生201人,護理人員261人,藥劑師21人,醫務協調人員31人,100個后勤人員。護理人員占了最大的比重,災害護理技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2公共衛生護士的缺乏公共衛生護士是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專業的公共衛生護士很少。“大災之后防大疫”,防治災害傳染病一直是醫療救援隊的重要任務之一[9]。作為專業的公共衛生護士,她們掌握傳染病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流行過程、防治方法、護理診斷、護理評估、護理措施、護理管理特點等知識,可以有效防止疾病傳播。加強群眾的防病意識,對于易感人群實施有效的干預,對于已經染病的患者,能夠在做好自我防護、防止疾病蔓延的前提下實施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隔離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防控傳染病的三個重要環節[10]。公衛護士是公共衛生工作者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地震災害時,由于災害現場倒塌的建筑物和埋壓的尸體不能及時清理,污水橫流,污物隨處堆積,特別是炎熱季節蚊蟲、蛆滋生,雨水沖刷污染河流和水源,災民的生活環境衛生條件十分惡劣,隨時可能爆發當地原有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對幸存的災民和外來救援隊員構成新的威脅[11],以震區為主要工作地點的公衛護士,能夠起到宣傳防病知識,做好社區傳染病統計,對高危人群實施提前干預等工作,在公衛護理方面,我國的護理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3心理護理的缺失地震發生時,震區人們首先是在心理上經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沖擊,進而陷入一種罕見的情感危機中。因為親人遇難,而在心理―精神上陷入了極度悲哀,在生活、婚姻等看法上發生變化。地震導致終生殘疾的人們,在價值觀、人生觀上也會發生根本的變化等等。因此,地震造成人的心理―精神傷害,在醫療救援中不能忽視。心理疏導是護士的法定職責,護士應該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當中,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利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實施心理疏導和呵護。吳學杰等研究表明[12]:參加救援的人員應加強心理學方面的培訓,以深化救援內涵,更新救援理念。然而我國近幾年才重視對護士的心理學教育,能夠掌握科學的心理護理知識的護士所占比重偏小,難以實施到位的心理護理,不能不說是中國護理的一大缺陷。
3.4男護士短缺男護士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往往較女護士有自己的優勢。如力氣優勢,在抗震救災中男護士的力氣顯然要大于女護士,搬運病人也比較方便;再如體力的持久性,地震發生后,許多病人需要馬上手術,手術量很大,醫護人員需要連續作戰,男護士則能更長久地站立。再如膽量,面對慘烈的災情,有些年輕的女護士一下子很難從恐懼中脫離出來,會影響救援工作,而男子漢的膽量顯然要大許多。另外男性在邏輯思維、快速反應、協調能力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很適合于開展急救工作。在中國的護士隊伍中,男性比重遠遠達不到1%,而在國外,情況則大不相同,如1999年澳大利亞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就達到8.7%;2000年美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為5.4%;2002年英國男護士占注冊護士的比例為10.21%。
4地震傷護理工作的建議
4.1護理人員應加強地震傷救護的相關知識的學習與培訓災害傷員往往病情復雜,同時經常面臨當地醫療條件簡陋、藥品短缺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對各種急危重癥病人的護理要知識全面、經驗豐富,充分利用當地的醫療資源,以順利完成對各種突發事件的醫療護理[13]。每一次地震都有訓練有素的高水平護理隊伍去執行任務,每次地震都應嘗試性地帶領沒有經驗的人參加救援工作,下一次他就會成為有經驗的抗震救災能手[14]。
4.2對地震災后的傷員及早進行心理護理非常必要 許多研究表明災害對受災群體的軀體及心理健康有著明顯和持久的影響[15-16],重大災害后易并發精神障礙,其發生率為10%~20%,相關精神障礙包括:恐懼癥、相關強迫癥、相關疑病癥、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急障礙和適應障礙。特別是震后大多的傷員是從掩埋的廢墟中被救出的,許多親友的遇難以及慘烈的災害場面都對傷員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極易引起強烈的心理應急反應。及早的進行心理護理,可以舒緩傷員的恐懼、悲痛、焦慮等不良情緒,減輕應急損害,減少轉運途中并發癥的發生,尤其對于患有某些隱匿性疾病(如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的傷員,進行心理護理,調整傷員的心理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可減少災后心理疾病的發生,災后的心理救助應該成為醫療救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預防心理災害的發生,也應該成為救災工作的一部分[17]。
4.3加強對地震災后傷員的持續社區護理 個別持續的家庭訪視可以使災區老年人有歸屬感,社會支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中與人交流少的老人會導致獨居老年人的自我封閉,為防止老人的自閉,志愿者有必要增加訪視次數,增加交流機會。對不喜歡志愿者服務的老年人,需提供援助防止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加強保健、醫療、社會福利間的相互作用[18]。
在地震發生后,由于傷員未能及時進行處理,所引發的感染而導致截肢甚至死亡的發生率非常之高,加強對地震傷護理的研究對每個護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護理人員,我們還需繼續有所創新發現,為人類提供更為專業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鄭靜晨,侯世科,樊毫軍.災害救援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91-298.
[2]Ersoy A,Yavuz M,Usta M,et al.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fac-tiors affecting in mortality in injured patients requiring dialy-sis due to acute renal failure during the Marmara earthquake:
survivors vs non-survivors[J].Clin Nephrol,2003,59(5):334-340.
[3]樊毫軍,馬洪杰,謝景紅,等.巴基斯坦地震災害搜救現場的救護體會[J].護理學報,2006,13(2):52.
[4]AshkennaziI,IsakovichB,KlugerY,et al.Prehospital managementof earthquake casualties buried under rubble[J].Prehospital Disaster Med,2005,20:122-133.
[5]黃芳,鄭鳳君,陳殷鈺,等.強臺風襲擊后大批傷員的救護管理[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6):523.
[6]朱建英,葉文琴.現代創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66.
[7]李宗浩.現代救援醫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43.
[8]Tural U,Onder E,et al.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1999earthquake in Turkey[J].J Trauma stress,2005,17:451-459.
[9]Sweeney B,Jasper E,Gates E.Large-scale urban disaster drillinvolving an explosion:lessons learned by an academic medicalcenter[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4,2(3):87-90.
[10]Esbitt D.The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roles and responsi- bilities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or receiving the stock- pile assets[J].Disaster Manag Response,2003,1(3):68-70.
[11]李向暉,程紀群,劉愛兵,等.印尼海嘯災區救援中的 衛生防疫工作[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4):275-276.
[12]吳學杰,鄭靜晨,彭碧波,等.阿爾及利亞地震災后 中國危重傷員遠程空中轉運[J].民航醫學,2004,14
(4):5-8.
[13]張宗璉,蔣小燕.地震災害的緊急救援[J].中國全科醫 學,2004,12(7):24.
[14]王鄒平.地震救援[J].國外醫學?醫院管理分冊, 2000,17(2):29.
[15]Bromet E,Dew MA.Review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 re- search on disaster[J].EpidemiolRev,1995,17:113-119.
[16]Lechat MF.The epidemiology of health effects of disaster[J]. Epidemiol Rev,1990,12:192-198.
[17]汪向東,趙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災后創傷性應激 障礙的發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