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的統一模板(10篇)

時間:2023-10-07 08:33: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文化的統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經濟文化的統一

篇1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Economic Rick Preferenc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es

GUO Zhiwen

(Learning Research Cen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Now the world'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evitable, bound to a blend of different cultures, so the study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isk appeti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risk appetite, and review of past researchers f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reference between economic research and conclusions, a brief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need to be addressed.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risk preference

1 風險偏好

1.1 風險偏好的定義

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指的是當個體面臨一系列期望值相同的風險選項,并且每個風險選項的可能的結果及其對應的風險程度不同時,個體進行決策的偏好,這種偏好包括保守或激進、風險尋求或風險回避等。

1.2 風險偏好的理論研究

期望效用理論(Eldar S,Robyn A L.,2002)、前景理論(Kahneman D, Tversky A.,1979)都認為,影響風險行為決策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對風險結果的評價和對風險概率的評價。風險概率的評價具有文化的差異,以前的研究者對于中國人(亞洲人)與美國人(西方人)在概率思維和信心判斷方面做過很多研究,他們發現基礎決策與判斷任務方面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研究。

1.3 概率思維以及信心判斷的文化差異

概率思維指的是用概率定式(probabilistic set)對不確定性事件進行區分判別的傾向以及將不確定性事件用概率來表達的能力。

Phillips (1980)在他的研究中,用不確定觀點問卷對馬來西亞地區的英國、香港、印尼和馬來西亞籍學生施測。結果發現,中國學生和英國學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中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較少使用概率方式,而且使用的概率的數目也比英國學生要少。英國學生用概率表達的對不確定性的區分度更高,而且對概率的知覺也更精確,由此可見英國學生的概率思維更強。

盡管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文化群體的概率估計的能力偏低,但是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中國人對其做出的概率判斷表現得更為過分自信。比如亞洲人要比美國人在常識等基本問題的判斷方面更為過分自信。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中國人習慣對進入腦海中所選答案不確定性的抵制的思維特性導致的。這一現象很可能是由于中國人一些認知習慣導致的,例如強調理論的區分、知識的強化性記憶以及對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的思辨等。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基礎決策判斷任務中的概率思維的差異以及對概率判斷的精準性的信心判斷的差異,必然也會使得他們對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判斷任務產生一定的影響。

2 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日益全球化,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貿易與談判變得越來越頻繁。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群體間是否存在比較系統的經濟行為的差異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應用價值的問題,不同文化群體間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自然而然成為了研究的重點。

2.1 經濟決策風險偏好的產生原因

風險偏好的操作定義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中采用了不一致的方式。目前應用廣泛的一種就是通過被試對風險選項的選擇來判定其風險偏好程度。

目前研究者認為風險偏好的產生可能有兩種方式。Weber & Milliman (1997)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在更愿意選擇那些有明顯的風險的選項而沒有選擇風險較低的選項的被試中,一小部分是因為他們對風險有積極、正性的態度(即真正的風險尋求),而大多數人的這種行為模式是因為他們對選項的主觀風險印象出現了偏差(即知覺到的風險低于實際情況)。因此,風險偏好差異的產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風險知覺的差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對風險的態度的差異導致的。

2.2 以風險承受為衡量標準的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研究

研究者們通過把人們對風險選項的承受能力作為風險偏好的衡量標準,進行了一系列風險偏好的實證性研究。結果發現,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群體在經濟決策中的風險偏好表現為更加的風險尋求。

Bontempo、Bottom & Weber (1997)在他們的研究中采用聯合期望風險模型研究了金融風險方面的風險知覺的跨文化差異。被試選取了香港、臺灣、荷蘭、美國的大學生以及一組臺灣證券分析師。實驗過程中向被試呈現包含30 個風險選項的表單。每個風險選項包含三個可能的結果,并且這些結果發生的概率各不相同。這樣的表單總共向被試呈現3 次,每次呈現時表單中風險選項的順序是隨機的。被試的任務是對每個風險選項的風險程度進行0100 的評定,再將評定結果利用聯合期望風險模型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國籍被試存在風險判斷的差異,而臺灣學生與證券分析師在風險知覺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此外,與荷蘭和美國的學生相比,香港和臺灣的學生對風險選項潛在損失的量比潛在獲益的量更敏感。

Hsee & Weber (1999)的研究探討了中國人與美國人在風險偏好上是否存在系統的文化差異這一問題。結果發現,中國被試比美國被試表現出明顯的風險尋求,而在醫療決策和學業決策中卻沒有顯著性差異。

Hsee & Weber 對上述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現象利用緩沖理論進行了解釋。該理論認為,個人主義社會強調的是個體的自由和獨立,而集體主義社會注重個體與家庭、社區或其他社會團體的聯系與依賴。與美國人相比,大多數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并且與很多親友保持著密切的人際關系,因此在像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里,人們在需要的情況下更容易從社會網絡中獲得物質與經濟上的支持。正是由于這種可以提供經濟支持的緊密的社會關系,中國人相比個人主義社會的美國人在經濟決策上知覺到的風險更低,因而表現出更少的風險厭惡。然而,在醫療和學業決策中其社會網絡卻無法彌補高風險帶來的負性結果,因此在此類決策中沒有表現出文化差異。

2.3 以求職態度或員工被試為特色的風險偏好文化差異研究

Fan、Xiao & Xu (1998)對中國和美國大學生對于自由市場的態度進行了比較研究。實驗中要求被試回答兩個分別關于求職和投資態度的問題。結果發現,美國學生更傾向于在求職問題上風險尋求,而中國學生更傾向于在金融投資問題上風險尋求。另外一個關于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儲蓄動機的差異研究(Xiao & Fan, 2002)發現,相對于美國人,中國員工更傾向于為投資而儲蓄,中國人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比美國人更風險尋求。

2.4 以不確定性規避為出發點的風險偏好文化差異研究

不確定性規避是存在于文化水平(非個體水平)的一個變量。不確定性規避傾向高的文化群體會表現出更多的懼怕失敗的行為動機,因而會更少的風險尋求,韓國和日本的不確定性規避水平比較高,而美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水平比較低,不確定性規避這一文化差異會影響風險知覺,進而影響風險偏好。

Javenpaa & Tractinsky (1999)在研究中指出,不確定性規避可能增加人們對網上購物風險的知覺。以色列人(集體主義文化群體)比澳大利亞人(個人主義文化群體)對網上購物的風險知覺水平更低。此外,Choia、Geistfeld (2004)對網上購物這一經濟行為決策的風險認知的文化差異進行了研究,探求文化是如何對消費者網上購物的行為決策產生影響的。被試選取的是美國人和韓國人,結果發現文化對風險知覺、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有顯著差異,進而影響了消費者的網上購物行為。研究者認為,不確定性規避水平越高則知覺到的風險越高,網上購物的可能性也會隨之下降。

3 結束語

如今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國際間談判與跨國公司營銷等現象變得更為普遍。對不同文化價值認知差異的系統研究,進而得到不同文化間風險偏好差異的可預測性結論,有利于企業集團的跨國經營與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良性競爭。所以對風險偏好的文化差異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很多關于風險偏好的研究都是從以美國人為被試的研究中得出的,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可以將與風險偏好相關的經濟與社會環境聯合起來考慮,有利于風險偏好的理論框架的完善。

雖然在經濟決策文化差異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的結果,但是這些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研究中采用的問卷情境不統一,容易形成不同的獲益或損失參照點,導致一些研究產生分歧。此外,由于研究是在不同的文化群體間進行的,而一些研究的被試費并不統一,并且大部分研究沒有給被試與風險決策結果相關的物質激勵,容易造成被試在實驗中與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并不一致(Hsee & Weber, 1999)。

最后,目前大部分關于中國文化的研究,選取的被試都來自于香港和臺灣。由于香港和臺灣與中國大陸有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并且是不同的經濟模式,因此要想明晰中國人的風險偏好模式,需要也很有必要選取中國大陸的被試進行一系列的研究,以確認先前研究的效度。

參考文獻

[1] Bontempo, R. N., Bottom, W. P. & Weber, E. U. (19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perception: A model-based approach. Risk Analysis,17,479-488.

[2] Douglas, M. & Wildavsky, A. (1982).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Fan, J .X. & Xiao, J .J .(2003). Cros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risk toleranc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 Consumer Interest Annual,49.

[4] Fan, J. X., Xiao, J. J. & Xu, Y. (1998).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free market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ed.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189-212.

[5] Hong, L. K. (1978). Risky shift and cautious shift: Som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culture-valu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41,342-346.

[6] Li, S. & Fang, Y.Q. (2004). Respondents in Asian Cultures (eg. Chinese ) are more risk- seeking and more overconfident than respondents in other cultures (eg., in United States ) but the reciprocal predictions are in total opposition: How and wh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4,263-294.

[7] Phillips, L. D. & Wright, G. N. (197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viewing uncertainty and assessing probabilities. Decision-Making and Changes in Human Affairs,507-515.

篇2

    世界范圍內法律的統一化、協調化首先表現在民商法領域。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不同國家商人交易增多,為了降低交易風險,保障預期利益,就需要為商人之間的跨國交易設立規則,進而推動世界范圍內商法規則的統一。 因為“協調化的法律規則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進國際貿易和商業的發展” 。數十年來,國際商法的統一化進程已取得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  商人通過自己的機構如國際商會等創設或統一了大量的商法規則; 各國通過國內立法制定出與多數國家相一致的法律規范,從而使商事法律規范趨向統一。

    國際社會通過制定大量的調整有關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公約,推動了國際商法的統一化進程。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的必然,這就意味著,處于邊緣化狀態的非洲國家根本無法回避經濟全球化。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非洲國家積極推進市場的聯合與擴大,而“市場的聯合總是與努力對有關金融和貿易方面的法律進行協調的活動相伴而行” 。非洲國家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商法的統一化與協調化運動,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潛在好處,減少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中,避免被進一步邊緣化的危險。

    二.非洲國際商法統一化與協調化的直接原因

篇3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匯聚了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質、文化思想、民族精神的綜合體現,其歷史悠久,涵蓋面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形成了許多學派和分支,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是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基礎。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能夠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力和生機,而且能夠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創新和發展。

三、現代環境設計中的傳統元素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藝術內涵,體現了設計者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廣泛的應用,兩者的有機融合,賦予了環境藝術設計文化內涵,創造和創新了傳統文化。

1.傳統色彩的運用

色彩是最具視覺沖擊和藝術表現力的元素,能夠表達作品的內涵,在藝術設計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尤為重要。在中國傳統色彩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寓意,對人的心理起到不同的影響作用。如中國傳統色彩中的紅色代表喜慶、祥和和歡樂,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顏色,甚至被稱為中國紅。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以“斗冠”造型為外部整體造型,以紅色為建筑主體顏色,體現出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展現出中國人對上海世博會這一盛事舉辦的喜悅之情,也表達了對外國友人的歡迎。傳統色彩黃色象征財富、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常被用于高檔場所的室內裝潢,如酒店、會所等,給人以高端、大氣、奢華的視覺感受。中國仿膳飯莊室內采用黃色為主色調,搭配宮廷建筑的裝飾元素,古樸典雅的室內陳設,展現出濃郁的宮廷氛圍,烘托出飯店的高貴典雅,很好地契合了飯莊的特色——仿宮廷菜肴。傳統色賦予了環境藝術設計特殊的情感元素,豐富了其文化內涵,已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潮流。

2.傳統文字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字由象形字演變而來,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形式,在外形和書寫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體現出了文字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方方正正,給人以頂天立地的視覺感受,行書、草書、楷書、小篆等多種書寫形式表現了漢字獨特的審美性。文字作為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廣泛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的中國印設計,將傳統文字“文”以奔跑的人形呈現出來,并結合印章藝術,展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2010年上海世博會徽章,將文字與人的運動形態融合在一起,圖案形似“世”,并與“2010”巧妙地結合,展現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更賦予了徽章深刻的象征意義。在城市景觀、公園碑刻、石雕等環境藝術設計中都有中國傳統文字的身影,傳統文字不僅豐富了環境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而且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作品的人文性,提高了整體環境的格調。

3.傳統造型的運用

中國傳統造型種類豐富,主要來源于民間藝術,體現出了民族地域風格和文化內涵。中國傳統造型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眾多的素材和靈感,豐富了環境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并賦予了其獨特的地域特征。武漢著名小吃街戶部巷,在街道中間立有賣武漢傳統小吃熱干面的銅像,不僅吸引了大批游客的駐足,更向游人展示了武漢特有的小吃文化。國家大劇院半橢圓形的外形,倒映在水中正好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與周邊的矩形水池相呼應,符合中國傳統天圓地方、天地合一的儒家思想。鳥巢公園內的大觀建筑群,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龍形為造型,建筑群最高建筑的上方為龍首造型,建筑本身為龍身,旁邊四座矮建筑組成龍尾,整個建筑群展現出中華民族深厚的龍文化,體現出了中國人的審美,成為中國傳統造型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典范。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1.推動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是設計師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所展現出來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藝術特色的作品,受到設計師的技藝水平、個人情感、生活閱歷、文化修養等,以及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影響。環境藝術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處理好人與居住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重視文化對設計的影響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理思想,在幾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對環境藝術設計的風格、發展和創新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和靈感,而且賦予其文化內涵,以滿足人對居住環境的審美需求。尤其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更加注重人的審美需求,綠色、生態、自然等文化理念的融入,既體現了人對美好居住環境的需求,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動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不僅需要運用新材料、新技藝,更需要文化內涵的融入,使其更具表現力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滿足現代人對人居空間環境的要求。

2.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種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更加凸顯出在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也展現出了多元文化的特點,催生出了新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和審美需求,需要創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內涵。而且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具有強烈的民族特性,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新時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深入挖掘其內涵、元素和本質,融入時代特性,運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創新表現手法,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性和民族性。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構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氛圍,將兩者有機地融為一體,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文化給養,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篇4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在發展的不錯,因為大家逐漸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對于我們國家文化發展地意義。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歷史地象征,傳統文化不單單是指文字,還有建筑、服裝以及繪畫,我們需要將這些因素與現代化的環境藝術結合在一起。環境藝術是一個新型的學科,想要更好的發展就需要與我們國家本土文化有效結合,這樣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環境藝術設計。

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1.1傳統文化元素的含義

中國從夏朝開始至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了很多優秀文化,文字、圖畫、建筑、服裝等意象事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事物,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的是我們國家每一個時代的象征,可以反映出當時的人文風貌,甚至于當時的思想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

1.2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又是什么?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涉及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總而言之,就是將環境設計與藝術結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思想,利用藝術的形式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表述出來。

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設計藝術中的運用策略

中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度,與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古埃及并稱四大古國,悠久歷史為我國流傳了獨特的建筑理念,現在社會的發展,傳統建筑理念需要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的表現本土的作品,而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使用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2.1用形

用形也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圖形重新的使用在一個新的事物上面,讓這個圖形在這個載體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就是為這個圖形重新規定了一種環境、但是該圖形還是會保持原有的意義,就只是將其更換一種環境,當然了,兩者結合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兩者的材質是否可以融合,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否可以發揮想要的效果,必須要發揮出圖形最大的效果,這樣才可以表現出獨特的韻味。例如,現在的一些服裝設計師,就利用一些特定的中國圖案縫制到衣服上面,這些圖案就可以發揮出自己獨特的價值,這件衣服也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服裝,這說明兩個事物結合在一起以后就發揮出了1+12效果。例如,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利用傳統的亭子,為人們營造一種休閑、溫馨的環境,這也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2.2用意

中國人比較含蓄,那么自然而然的文化也就相對含蓄,大家在表達情感的時候習慣用較為委婉的方式表達。一些建筑的外觀以及內部的裝飾總是會用特定的圖案來裝飾,這樣就可以利用這些圖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也是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就是利用一些環境設計的手法結合傳統文化然后表達文化內涵、價值觀等一些具有含義的情感,這樣的方式就是充分借鑒了古人“用意”的手法。

2.3形神并舉

傳統文化中很多方面在如今依然非常盛行,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審美眼光也會有很多的不同,我們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要充分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然后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含義進行延伸,這樣傳統文化才可以在現代化社會中得到更多的發展。中國的文化不僅僅有長度更是有寬度,在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的文化往往是領先于世界各地,中國的文化相比來說更加有厚重感。例如,中國的詩詞就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靈感,詩詞使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就是形神并舉的最好表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為后人留下的寶藏,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時候借鑒這句話可以為人們營造出更加愜意的環境。例如,蘇州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就是借鑒了古人造屋的方法,蘇州博物館的灰瓦白墻又何嘗不是古人為我們流傳下來的瑰寶,蘇州博物館有傳統的顏色,還有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這就是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體現,幾塊石板就搭配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這就是一幅形神并舉的山水畫卷。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3.1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誕生出來了很多的優秀文化,我國的文化集儒道佛之大成,所以說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就是為人服務,所以說兩者有很多共同的點。儒家的思想就是主張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要建立一個較為親密的關系,古代的文化講究氣韻生動、味外之味,而這些思想現在也是影響到現代化的實踐中,現在的環境藝術設計中也重視人與自然的互動,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設計師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這樣環境藝術設計就與傳統文化有極其緊密的聯系。

3.2營造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共生的土壤

篇5

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

中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對其設計的獨特性、作品的魅力都具有影響。關于傳統文化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我們進行如下分析:

1.傳統文化促進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在不斷強大的同時,中國文化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滲入傳統文化,可以體現出環境設計的地域性、傳統性以及民族性特征,賦予環境藝術設計持久的活力。使設計創作具有中國特色,對于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2.傳統文化體現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含蓄性

傳統文化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應用傳統文化,環境藝術設計的表達思想更加豐富。環境藝術不僅是一種形態語言,而且是一種感性語言,將文化作為環境藝術的表達,使人們能夠身臨其境,使藝術語言巧妙的表達給觀眾,也為每個觀賞的人提供了真正的藝術表達,含蓄的具有意境的表達。

3.傳統文化增強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和諧性

環境設計要符合自然發展規律,這與傳統文化的天人和人理念相輔相成。尤其是隨著工業、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目前的環境污染嚴重,霧霾不斷出現,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特征應成為其主要設計思路,而在其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吸取設計精髓,使設計出具有現代風格并且滿足環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蘇州園林、孔夫子廟都是中國具有濃厚文化特征的設計作品。之所以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就是由于其中加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體現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隨著環境的破壞,設計過程中還應關注環保問題。如何應用適當的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成為設計師的主要任務。

1.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復制

將傳統文化整體復制與環境藝術設計中,可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或者表達某種新的概念和情感。設計過程中還可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新,滿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需求。如傳統文化中的圖形應用就是一種重要的復制方法,將我國傳統形象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體現中國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載體可以呈現出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設計者可充分發揮圖形信息的重要作用,體現其自身創造力,使圖形成為一種語言,傳遞給觀眾。

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變異和進化

復制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設計師要具有文化提取的能力,對傳統文化中的可用部分進行抽象、提取和重構,并應用現代化的設計理念使其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中,從而闡述不同作品的不同內涵。建筑設計師要根據建筑設計的目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經驗對藝術作品的輪廓、密度以及形態進行調整。建筑設計師以中國傳統密檐式塔作為設計構思的出發點,高度概括密檐式塔的韻律、輪廓線及細部,使得現代設計理念毫無保留的展示出來。

3.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繼承與創新

將傳統文化元素合理的應用于環境藝術設計,并根據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需求對其設計元素進行創新,使設計作品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國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就是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的典型建筑,這一建筑充分體現了傳統遺產的人文特征,利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和園林藝術設計的設計理念,并以現代化的建筑材料為構建完成了這一杰作。新館的設計與在蘇州古城風光和諧統一,為蘇州的旅游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且,在形態上蘇州博物館新館使用了三角形、菱形以及方形等多個形狀,使人們賞心悅目。

4.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隱喻和創新

隱喻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將不同的傳統文化因素進行拼接來體現不同的環境本體特征,隱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根據設計需求而進行的文化信息傳遞。我國不少建筑中用了隱喻這一手法,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也不例外,要注重文化的價值取向、內涵寓意表達。將民族特色體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是當下環境設計的主要策略之一,我國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在當地應設計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作品,以滿足旅游觀賞需求,同時實現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創新并非是盲目的,而需對傳統文化不斷的優化才能實現。將多種建筑元素作為原型,采用隱喻的手法對現代元素進行提煉和表達,才能確保作品的經典性。

篇6

中圖分類號:R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13)03-0013-04

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roduction to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pathways and significancee

For example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Xie Yuzhu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550081,China)

Abstractt:Through the research,the author takes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introduce college from teaching philosoph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ampus environment,student activities,student cadre education five big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CM)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CM education promotion.

Key word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education,pathways,significance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斗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內涵,是我國醫藥衛生行業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傳統中醫藥文化,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智慧結晶,而且體現了中華醫者重視實踐、勤奮治學、尊重經典、勇于革新、崇尚醫德的優秀傳統,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旨在培養當代醫藥衛生行業人員“辨析至理”、“審諦覃思”、“思理精密”的治學態度,“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博學多才的文化素養,“誓愿普救含靈之苦”,熱愛專業,獻身醫學的奉獻精神。

筆者以“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研”課題中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為例,從下列五個方面探討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途徑和現實意義。

1.傳統中醫藥文化貫穿教育理念

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秉承72年的辦學歷史和行業文化特點,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結合衛生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與特點,始終將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醫乃仁術,非仁德者不為醫”作為醫藥衛生行業的職業準則。晉·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諄良,不可信也”,學院將其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形成了“三仁”教育理念,即“仁德、仁術、仁人”。

1.1“仁德”:是指培養醫藥行業學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古人云“民無德不立,政無德不威”,“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學院汲取傳統中醫藥文化精粹,始終堅持以德立人,樹立學生“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大慈惻隱”、“普救含靈”的仁德之性,警示不能起“邀射名譽”、“經略財物”的私貪之念。這既體現了學院70多年積淀下來的仁愛奉獻、嚴謹敬業的優良傳統,也反映了傳統中醫藥文化“以仁存心”、“清廉正派”的道德追求,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應樹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有效途徑。

1.2“仁術”:是指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精湛的技能。

《孟子·梁惠王上》首次提出了“仁術”一詞,是指儒家所倡導的仁義行為,但賦予醫學內涵則在北宋之后。“醫乃仁術”是儒家思想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是淳樸善良的中華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煉體現,也是中醫藥學得以在悠悠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科技與經濟的大力發展,學院繼承傳統中醫藥文化,不僅培養學生具備“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識技能,更要有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才能濟世救人,服務社會。

1.3“仁人”:是“仁德”與“仁術”的高度統一,正體現了著名醫家孫思邈“仁愛救人”的醫德準則。

學院立足“明德至善鑄學院精神,業精技高育衛技人才”的辦學思想,側重于對學生仁善之性的養成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互助友愛、善良真誠、樂于奉獻的優秀品格,務實道德、素質與才能的全面發展。

“三仁”教育理念既體現了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又融會貫通了黨的教育方針,是對醫藥衛生類人才“以仁存心”、“大醫精誠”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

2.傳統中醫藥文化融入專業建設

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學校教育將系統化、理論化的傳統文化知識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實際上是一種灌輸方式,這種方式全面且具體的歸納了大學生應該理解并應該掌握的內容,是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知識領域最為有力的傳承方式〔1〕。學院根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三仁”教育理念,凝練出“鑄衛生仁愛之魂,立衛生行業之德”的教育工作思路,并從專業建設上加強對中醫藥學知識的普及和教育。

2.1課程設置普及中醫藥學知識。

學院根據專業特點,將中醫藥學知識納入醫藥衛生行業人才培養中,開設有《中醫護理學》、《中醫學基礎》、《中醫美容護理》、《中藥學》等課程,平均學時為54個/學期。課程內容中不僅有理論講解,還有實際操作訓練。正如學生在《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認為“提高傳統中醫藥文化在高校學子中的影響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醫傳統技術的演示”、“中醫專題講座”。

如傳授經絡針灸知識時,通過經絡操的練習,幫助學生記住12條正經的循行路線,并掌握腧穴的治療范疇,從而正確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對癥治療。在針刺腧穴的訓練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動腦動手的積極性,而且增強了學生對傳統中醫藥知識的興趣和愛好。

又如在傳授中醫四診內容的過程中,設置互動環節,如讓學生來實訓“問診”、“望診”,以收集病證的癥候,從而提高中醫藥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以推動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穿插、灌輸中醫藥學的相關文化知識,如“杏林春暖”、“懸壺濟世”、“起死回生”、“病入膏肓”、“子午流注”、“烙臍餅子”等典故,以及中醫藥專家的醫案佳話等,不斷普及傳統中醫藥文化

2.2根據專業特點,打造具有衛生仁愛文化特色的行業文化。

學院各系部在弘揚衛生仁愛文化的主旋律下,開展行業文化講座,凝練專業特色系訓,如衛生管理系是“公平明德,共同協作,衛民健康、生命重任”;醫學檢驗系是“醫以為先,學以致用,檢以求證,驗以求實”;藥學系是“厚德興藥,精業濟群”。此外,各系部還布置了具有專業特色、衛生行業性質、職業特點的走廊文化,如護理系以“仁愛和服務”為主線,衛生管理系圍繞“預防和健康”主題,醫學檢驗系力爭“求證和求實”,醫學基礎部建立生命科學館等,以圖文、標語展板、主題講座宣傳學院的衛生仁愛文化,讓學生

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醫者仁愛的素養。

2.3立足成才教育,倡導優秀的職業文化。

學院構建了“四結合”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即學校、家庭、社區、實習基地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實習基地為關鍵的教育格局。在第一年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線,建立職業與就業指導體系,通過入學教育、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醫藥衛生行業的的內涵、特色、前景,灌輸“三仁”教育理念,進而樹立服務大眾健康的職業理想。第二年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行業文化的教育,強化職業特性,塑造仁愛、關懷、勤懇的行業人格,并利用如醫藥“三下鄉”、衛生保健進社區、反哺關懷離退休教職工、社會調查下基層等醫療實踐服務活動,強化仁愛理念,提高主人翁的社會責任感。最后一年根據學生進入實踐崗位的教學安排,加強行業文化教育來塑造職業行為。從而在學生的職業指導、專業教育、實訓操作、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全過程中貫穿“三仁”教育理念,樹立“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2.4加強中醫藥學專業師資培養。

根據《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二)》中的數據顯示:學院目前有中醫、中藥專業專職教師15名,80%為本科以上學歷。在專業技能方面,學院每年組織教師參加國家職業技能培訓、鑒定,開展青年教師技能大賽,新進教師教學管理培訓,并且到實訓基地參加學習鍛煉等,督導教師嚴守教育教學紀律和學術規范。在思政教育方面,根據《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12號)等文件的要求,通過專題講座,參觀學院校史館,組織外出學習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進而引導廣大高校教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3.校園環境渲染傳統中醫藥文化

學院重視發揮環境育人功能,通過修廣場、筑長廊、塑雕像、立榜樣、掛展板、建校史館、名言佳句上墻等,營造衛生仁愛氛圍的生活學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所見所言所想。

加強班級、宿舍文化建設,構建具有醫藥衛生行業特色的學習生活環境。學院以班級教室、宿舍為單位,從確立班訓、制定公約、布置環境,設計教室學習園地、宣傳欄,規劃宿舍衛生區、收納角等,到開展主題班會、青春論壇、參加征文比賽、運動競技等集體活動,多渠道灌注衛生仁愛的育人文化,以養成健康的行為規范,提升優雅的審美情趣,形成團結互愛的合作精神,樹立仁愛服務的醫學信仰。

4.學生活動展現傳統中醫藥文化。

傳統中醫藥文化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思想,尤其是推崇高尚的醫德,包括“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忠于醫業的獻身精神,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等。如孫思邈在《大醫精誠》篇中指出醫者之間“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因此,為了提升道德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全面發展,學院舉辦了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學生活動,如護生授帽活動、12·9紀念活動、春季運動會、太極拳健身活動、關愛福利院、“我愛我家”宿舍文化節等活動,將專業知識、課外拓展、前沿科技、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合,牢固內化醫藥衛生仁愛的職業道德標準。尤其是學院舉辦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講座,開展如《論語》、《弟子規》、《醫德十二箴》、《中國醫學生誓詞》等誦讀經典活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正如《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73.33%的學生認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能“豐富發展校園人文底蘊”,33.33%認為能“堅持特色辦學理念”,13.33%認為對“凝聚師生人心”有作用。

5.傳統中醫藥文化引領學生干部。

學生干部是一支思想、能力、學習都很優秀的學生隊伍。對學生干部加強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教育、引導,鞏固民族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能夠影響、帶動、提升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認識,形成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班風、學風、校風。因此,在各種思潮、文化沖擊影響青少年學生思想領域的當下,推行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傳播正能量,踐行中國夢,進而促進行業發展、人民幸福、國家繁榮。

學院通過構建五大平臺,多渠道、多形式開展以“鑄衛生仁愛之魂,立衛生行業之德”為核心的傳統中醫藥學文化宣傳教育,使全院師生時時受感染,處處受熏陶,人人受教育,并在社會各界、實訓單位、畢業生就業單位等得到了一致好評和贊譽,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在90%以上。因此,在《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在我省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情況的調查表(一)》中,63.33%的學生認為在衛生類高職院校中開展傳統中醫藥學文化的宣傳、教育很重要,并且46.67%的學生認為“中醫藥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很喜歡很熱愛,覺得應該把它發揚光大”,并且具有“修身養性”、“傳承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及“培養愛國熱情”的作用。對此46.67%的學生認為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重點“在學校基層教育中開設關于學習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課程”,“在教科書中加入傳統中醫藥文化知識”,以及成立一些專門組織對其進行保護等。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6.35.102

1 文化認同理論內涵及其作用

文化認同是某一區域內人們具有共同的心理認知、一致的價值觀和相互的信任尊敬,該區域內的每一個人都了解熱愛此區域。形成文化認同的前提是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淀在地區之間具有相近的文化因子。它主要具有較強的凝聚功能、規范功能和導向功能。

文化認同是一種無形的粘合劑,可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以一致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來溝通區域內部人們的思想,使所有人在統一的價值觀指導下產生對作為區域整體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同時在區域文化認同的環境下,區域成員會產生對于本職工作的自豪感和對組織的認同感,激勵他們發揮各自的潛能,積極為區域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營造出文化認同的氛圍。文化認同是用來打破各種壁壘的最佳戰略。

文化認同是一把天然的標尺,可以起到有效的規范作用。一方面,政策制度是文化認同的外在載體,它通過明確地告訴區域內成員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來規范員工行為。政策制度是強制執行的,一經違背將會受到嚴厲的懲處。另一方面,道德規范是文化認同的無形媒介,它通過成員自身感受,例如自我評價等約束其行為,從而產生自律意識,主動遵守政策規定,這樣的自我約束強度更大,效果更明顯。

文化認同具有導向和協調功能。當成員認同區域的文化理念時,文化認同對區域成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文化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成員個體就一樣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有助于把個體和整體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的結合,實現雙贏局面。此外,文化認同會強化相互之間的理解與支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親近感,減少了彼此之間的矛盾,從而促進整個區域內部各個地區、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有機合作。

2 文化認同缺失形成京津冀勞動力市場的分化

站在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上,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存在著三種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都城文化、漕運文化與京畿文化。[1]首先,北京自明清以來便是我國政治與文化的中心,都城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優良的文化素質,但是另一方面都城文化帶來的是一種官本位思想,這使得北京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自視甚高,追求面子,這將北京與其他地方分割開來,無形中為北京造成了阻礙,導致京津冀地區無法像長三角、珠三角那樣融合聯結在一起,反而產生了環北京貧困帶。其次,天津自古倚靠漕運興市,自古就是糧倉的存儲地,所以天津文化與漕運文化密不可分,漕運加強了天津與江南的富庶之地的聯系,使得天津很容易實現自給自足,加之近代作為通商口岸,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這雖然給天津帶來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但卻小富即安,大俗大雅文化的交織成就了天津獨特的文化,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天津欺生卻又熱情,這使得天津雖然擁有開放的意識,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卻束手束腳。最后,古代都城周邊的地區稱為畿,河北因地理區位而承擔著保衛都城的重任,呈現出鮮明的京畿文化。作為北京和天津的后花園,河北擁有良好的地理優勢,享受鄰近都城所帶來的便利,蘊涵著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但是京畿文化中忠君愛國、保守樸實、勇武仁義的思想卻限制了河北的發展,這使得河北在改革的浪潮中魄力不足、不懂變通、粗略簡單、不計后果、甘于奉獻,逐漸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短板。[2]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囿于一地,豐富有余而溝通不足,無法形成京、津、冀三地統一的大區域文化,沒有文化認同的基礎,也就無法真正制定和實施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更不用說在京津冀大區域內建設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了。

首先選擇非本地區勞動者會為其帶來較高的招聘成本、培訓成本等,甚至還需要解決外地勞動者住宿問題而帶來的隱性成本;京津地區的雇主認為河北的勞動者技能和素質普遍不如本地的勞動者,于是在其需要招聘時,必然先從本地尋找,而很少考慮非本地市場的勞動力。[3]同時由于河北發展的滯后性使得其所在地的勞動力因缺少良好的培訓或教育處于劣勢,削弱了他們可以提高自身素質而進入京津就業的可能性,長此以往他們也很難得到良好的發展,更加制約了河北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本地勞動者作為既得利益者,也必然不愿意讓外地勞動者進入分享利益,所以這部分勞動者也會抵制京津冀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

3 利用文化認同促進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第一,利用文化認同的凝聚作用。京津冀地區的人們因擁有同根同源的燕趙文化而享有共同的文化因子。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融是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極大優勢,應當充分加以利用。首先,可以塑造出一個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共同的文化象征,例如設計一面旗幟或者標志,體現出三個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具有共同的行為準則與標準,呈現出三個地區勞動力市場的相互尊重、相互溝通與相互融合。其次,可以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宣傳,將大區域文化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加強溝通,通過刊物、宣傳欄、會議使之逐漸深入人心,進而影響雇員行為的改變,并且積極創建推廣一個在京津冀地區的公共文化活動日,政府借此機會組織活動并聯合打造一個京津冀區域交流的統一共享平臺,以增進各地區間雇主的合作,促進勞動力流動,并由此將京津冀地區的大眾群體緊密聯系起來,為實現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創造條件。通過文化認同凝聚人心,為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提供精神動力。

第二,利用文化認同的規范作用。京津冀勞動力市場的分化主要是由于三個地區的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著融合障礙。北京、天津、河北雖然都在積極響應國家的發展戰略,官方制定出一系列適應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但是正如上述分析的各地文化深植于地區群眾內部,根本無法實現真正的一體化。因此京津冀的文化認同必須在制度與政策中得到體現,才能有價值。文化的建設要做到政府部門的分層逐步推進,將其融入每一個企業日常管理和每一位居民的日常行為之中。通過制度政策的實施規定勞動力市場中不得出現分割、歧視與過度保護的行為,否則視情節輕重的情況對其進行再教育、罰款乃至降級企業信用的懲處。勞動力市場中的國有企業、跨國企業等主要行為主體帶頭遵循,起到促進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領頭人的作用,并且號召勞動力市場中所有用人單位拋開偏見,一視同仁,這樣才能夠真正塑造區域文化認同。另外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的中介機構,加強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溝通,促進三者之間的流動。通過文化認同規范行為,為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提供實際助力。

第三,利用文化認同的導向作用。北京、天津、河北是我國人力資源集中的一大基地,京津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河北稍顯落后,但是三地之間的勞動力流動卻是從河北大量流向京津。因此,應當充分發揮京津冀區域文化認同的導向作用,從教育與培訓入手,讓三個地區的勞動力正確認識京津冀整體的發展,提高河北省勞動力的素質,矯正京津是實現自身職業價值的錯誤觀點,樹立無論在哪里就業都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而努力的信念,緩解河北省大量優質勞動力流失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才地區分布不均、人才利用率偏低等問題。所以,教育文化部門應當大力扶植開展三地文化人才聯合培養工程,創新文化人才培育機制,通過支持課題研究、學術研討、國際交流等方式,切實培養素質相當的京津冀勞動力,為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提供人才助力。

參考文獻:

篇8

中國古典元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相互融合,可以產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效果:第一,古典元素的應用可以為環境藝術設計增添活力。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學的設計方法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這樣不僅可以表達出極強的民族文化性,還可以突出該地區的民風民俗,從而賦予作品靈魂,同時也能提高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水平。第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古典元素,可以體現出作品的樸實無華。我國的古典美講究“大美無言”,在現代藝術設計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古典元素,更能凸顯這一理念,給人一定的思考空間,同時也體現出作品的美感。我國傳統思想認為,大自然與人息息相關,因此,古典元素還能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將古典元素融入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可以改善目前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現狀。

二、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

1.直接應用古典元素采用科學的方法把古典元素中的符號、意象巧妙地應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不僅可以彰顯出現代美感,還可以凸顯出古典美感,同時也能展示出悠久的傳統文化。除此之外,利用現代科技把古典元素應用到環境設計中,會產生別具一格的視覺特效。在選取古典元素時,要從符合常理的基本點出發,選取一些合理的古典元素,能夠突出表達的重點即可。如,上海金茂大廈在設計風格上采用了傳統文化中的塔型,這一理念與古典元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進一步彰顯出古典美學的魅力。

2.古典元素的汲取與改進從目前的建筑設計來看,古典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的完美融合,更加突出了現代審美與現代藝術理念,這使得現代建筑蘊含古典美,延續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建筑物一方面表現出了前沿的設計風格,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傳統文化內涵。如,蘇州博物館新館即是將古典元素與現代設計風格有效結合的典型,其由著名建筑師貝聿銘擔綱設計,其設計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出蘇州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其設計理念巧妙地融合了環境設計與園林設計的風格,再利用先進的建筑材料進行建造。從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外形來看,其融入了古典藝術形式,從古城的整體來看,其更彰顯出傳統文化的滲透,形成了具有古典藝術美感的建筑風格。蘇州博物館新館外部運用了現代幾何結構,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其館內建設也應用了現代構型,讓人眼前一亮。蘇州博物館新館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風格矗立在歷史悠久的蘇州古城。

3.促進現代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目前,我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水平不斷提升,從國際文化角度來看也產生了一些新的設計風格與審美思想,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也有所變化,由以前的注重現代感轉變為崇尚古典美的設計風格。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其文化也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設計中,往往會采用一些古典元素,從而使設計作品一方面具有現代設計風格,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悠久的歷史感,其也是將古典與現代融合的產物。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可以提高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水平,使其引領世界潮流,同時也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篇9

1引言

在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還比較短暫,但是其發展勢頭卻呈現的十分迅猛,其中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非常明顯,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藝術,但是更多的是它更偏“西化”或者“偽東方化”作品,部分設計師并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剖析分析,斷章取義,設計出的一些作品較為膚淺。所以,在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怎樣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怎樣設計出符合時代精神的現代環境藝術作品是最為首要的問題。

2概述

2.1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指巧妙運用于建筑、服裝、音樂等方面的突出傳統文化精神的意象構成,以及彰顯民族特征的符號、風俗習慣以及形象。此外還包括傳統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體現民族精髓的文化元素。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將環境內涵與設計理念有機整合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環境藝術設計作品強調藝術理念與環境相融合,并通過光影色彩、空間體型等造型語言呈現出來,以強化基于環境的現代藝術設計理念,更好地彰顯別樣的藝術形式。像現代作品中,室外設計、景觀園林、城市規劃等均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典型表現。

2.2應用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十分深厚,中國的傳統文化悠遠留長。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中有著尤為積極的意義。傳統文化的運用能夠使得環境藝術的設計風格與眾不同,有著十分獨特的價值觀體現。傳統文化的運用為環境藝術設計增添了活力。在設計的具體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體現在民族特色上的則更加突出,其能夠更好的展現民族優秀文化,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也有著很好的推動效用。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整合傳統文化元素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和諧性。在傳統文化的應用下,設計作品可以在文化遺產中得到充分強化,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不只有這樣,現代環境藝術在設計過程中融入了傳統文化的含蓄設計,更能充分表現出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內涵,還能夠將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體現出來。

2.3應用局限性

目前占據主流地位的設計理念是西方現代主義,使得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更多的偏向于西方現代風格,在審美觀念上也在很大程度上趨向于西化,這也使得部門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限制于思想環境。同時,在現代科技和快餐式文化占據主流的今天,很所任對于傳統文化都缺乏認知,這就造成了諸多文化遺產銷聲匿跡的場面出現,而一些新一代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更為喜歡追求“高、大、上”的設計效果,在思想創新上與傳統文化相背離,不能認識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這也就使得傳統文化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礙。

3表現形式

3.1情感表達

將思想以實物為載體表現出來即為情感表達。在中國古代,常常會在房屋院落上運用圖案及物品陳列形式來表達情感,并且這種委婉的情感表現方式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也非常受重視,設計師在設計工作中會參考本地的風土人情,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去,以此抒情。

3.2圖形表達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可以直接將圖形在平面作品上運用,將更直觀的作品意義表達出來,這種直接的運用,體現了整合、創新的理念,創造一個積極的方向,它能夠與周邊的現代環境相融合,使現代環境更具備深刻內涵。例如,沈陽北站的方圓大廈,正是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合進了中國古代的貨幣圖案,一方面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另一方面,又將人們眼中的傳統文化及現代環境藝術呈現出了一種新的姿態。

3.3神形并舉

想要將傳統文化與環境藝術設計的神形并舉真正實現,必須要進行傳統文化的深度剖析,并結合現代的審美角度,運用現代的藝術手段來進行創新,給傳統文化一個文明傳承的空間,也讓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彰顯其詩情畫意,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偎相依。

4傳統文化的展現途徑

4.1結合時代精神,選擇具有時代特征的傳統文化元素加以運用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需要結合整個社會的發展以及流行的趨勢。也就是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必須要要結合時代精神,為其賦予新的文化內涵,注入新鮮血液,要與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進行緊密的結合,符合現代的創新理念,這對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的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設計方式,能夠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理念與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從而進行高質量的作品設計。在這里我們以最具有中國傳統元素的建筑——蘇州博物館為例。這座博物館的設計者貝律銘先生秉承“中而新,蘇而新”以及“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設計理念為自己故鄉設計了蘇州博物館。首先在這座博物館的外形色彩上和材料的色彩運用上,并沒有標新立異,而是選擇和周圍的建筑物一致,保持了本土的文化特征,將蘇州傳統的東西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演繹出來,同時也表達了設計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其次,貝律銘先生在設計上使用了“留白”的手法,這種方式讓整座博物館從遠處看去非常的明亮,那些勾勒著白墻的深灰色框架和屋頂同周邊的蘇州傳統居民樓交相呼應與融合,使黑、白、灰三種色彩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再加上一抹青綠色的竹林色,正符合江南水鄉建筑特點。

4.2創新傳統文化元素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設計者能夠從傳統文化元素中加工合適的元素應用于設計,但同時也要求設計者敢于嘗試、思維活躍并勇于創新,這樣才能給予傳統文化元素新的表達。如上海經貿大廈的設計,設計者結合傳統“塔形”構造融入于現代設計中,概括了塔形結構特點,且塔檐重疊有序,整體宏偉壯觀,這其中就涉及了元素的創新,在傳統元素的整合下使塔形元素與現代設計在力學、美學等角度中不沖突,并呈現出創新特點的和諧美。創新傳統文化元素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的重要源泉與動力。設計者應樹立創新意識,將傳統文化元素中涉及的創新因素融入到現代設計,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沖擊效應,創造富有歷史文化特征的現代創新作品。這樣不僅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秉承了創新精神,并以藝術形式得到呈現,能夠更好地推進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實現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現實意義。

5結束語

總體來看,要想使得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良好高效的發展,就要充分科學的運用傳統文化,只有綜合各個方面進行考量,將傳統文化有效應用,并與實際的設計目標相切合,準確的表達出設計師的意圖,就能夠達到設計優化的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從理論層面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和傳統文化的應用進行了探究,希望在實際的發展中能夠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蘇一凡.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品鑒,2016(8).

[2]李潔,彭重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10(16):115-116.

篇10

1、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1)思想元素

古代老子提出了動靜觀,認為萬物以靜為根本,進而生成主靜為無,寧靜致遠的思想。隨著動靜觀念在哲學上不斷發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轉化的動靜關系。正是這些“主靜”“動靜合一”等學說,不僅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價值和審美主導,進而形成了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動靜相生”。在我國園林的整體布局,間架結構、景物分布、空間陳設等,“動靜相生”觀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

(2)書法元素

傳統的書法作品直接應用于室內裝飾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內的有限空間,它能指引鑒賞者從心里的角度產生人生的,歷史的,宇宙的哲學感悟。“屏刻”和“夾沙字畫”在室內空間的應用,是文字融入室內環境的一種很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線條組合成的字體就不一樣。字體與環境相配合是慎重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字體在相同的環境,相同的字體在不同的環境中所呈現的景象是不一樣的。古典的亭臺樓閣壯觀雄偉,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書寫蒼勁秀美的書法。古老的建筑群,配著端莊神逸的書法,多么地協調、相得益彰。書法在這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試設想,如果這里寫的都是歪七豎八,不成體統的字,再加上錯別字,那會是一種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宮,象征著皇權、雄偉、莊嚴、肅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規規矩矩的,從沒有隨意性的字出現。那些規范嚴整的書體正好村托著周圍的一群宮殿式古建筑,有機地形成了一個統一體。假設其中夾雜著飛龍走鳳或雞飛蛋打式的字,再摻以錯別字比比皆是,那將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臉蛋上抹上黑墨一樣難看。

2、傳統文化要素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儒、釋、道相補充的文化特征。中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與環境息息相通,這種自然觀構成了中國傳統環境藝術設計及室內設計的基本思想,如中國園林就是一種把自然之美與人工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境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正確處理技術與傳統文化、技術與環境等各種矛盾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的設計道路,因地制宜地確立技術和生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地位,并適當地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探索其發展趨勢。人們應正確對待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悉心愛護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精神,用藝術設計的方式,走我們自己的發展之路,創造新的生存環境,這就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指導思想,這種自然景觀構成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發展。中國園林就是一種使人工美與自然之美高度結合起來的環境空間,人工環境與自然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處于不同的層面上。人們潛意識被動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環境。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存的物質財富。人與環境要有良好的方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被人們普遍認同,“把自然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這成為當代的主題。

3、加強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完美的融入進室內設計當中去是一門必修的課題。將現代元素導入其中,結合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形成具有特色的現代中式設計。

(1)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發揚和轉化

將傳統建筑完全功能型、自發式的形式上升為概念化的,融入審美取向的和形式結構的藝術與功能并重,主動形式的形式語言。使當代建筑既含有傳統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與其距離,表現出創造性。吸收傳統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點,盡量采集運輸便利的材料作為建筑和營造環境的原料和裝飾元素。包括使設計能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實用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做到環保、節能、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傳統文化印記的設計更容易讓人接受,產生共鳴。在當前追求高效、簡潔、快速生活節奏的生存方式中,在傳統積留的生存經驗記憶中選取與之對應的設計元素,是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時尚感的情況下追溯記憶,幻想與回歸久違的自然,完成一種感覺上的精神釋放與安逸。

(2)推陳出新

設計應具有強烈時代感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場所的合理創意和環境的適性整合,創造出一個即合乎自然發展規律,又合乎人文歷史發展規律的,具有較高品質的生存空間。

在現階段創新的前提應當是:我們設計的東西,首先是現代的,同時是中國的,如果是在某一個地區,還應體現那里的地區特點,這才是扎根于時代和充滿鄉土氣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對人的人文關懷是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點,這促使環境藝術的審美重心從審美客體轉向審美主體(人),同時也促使研究審美的注意力從“美”轉到“美感”上,在以人為主體的當代環境觀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滿足構成了環境藝術審美的美感。相對于其它類別的藝術,生理上的舒適是環境藝術審美美感的一大特點。這是其它藝術所難以比擬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滿足在環境藝術審美中具有遠遠超出其它藝術審美中重要價值。任何藝術總是滿足心理、精神的需求為最高目的,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環境藝術中的生理舒適。而將審美熱情更多地傾注于在環境藝術中獲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環境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意韻,情感深度等等,從中獲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4、結語

在眾多設計元素中,中式風格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設計界開始越來越重視中式元素和符號的使用。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更要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設計體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創作適合和展現中國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傳統元素使用和結合的過程中要通過結合其精髓進行相應的設計流程和設計措施。所以設計的傳統文化靈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內心深處的深層次心理需求,是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現其內心活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一级AV在线大片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 | 日韩专区亚洲精品 | 欧美中日韩国产精品卡通动漫一区二区 |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网 | 日本野花视频在线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