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栽培技術模板(10篇)

時間:2023-11-06 10:00: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民的栽培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民的栽培技術

篇1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巨大革新和深入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不但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農民培訓等領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是,相當多的農民培訓機構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還局限于電視課堂、放錄像、ppt課件等簡單的外在形式,對于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裝備了先進的硬件設施卻不知道如何系統實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發揮其在現代農民培訓中的巨大作用。針對這種現狀,必須加深對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和農民培訓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對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重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幫助農民培訓機構改進培訓效果,提高培訓效率,達成培訓目標。

一、多媒體及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影響

教育技術也稱教學技術,是一門年輕的交叉學科,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視覺教育運動。目前,我國的教育技術也進入迅速發展階段。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廣泛的應用,也為新型農民培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捷的條件,促使培訓的觀念、內容以及思維、學習方式的變革,對培訓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對學習資源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和使用,從傳播渠道來說,學習者容易獲得更多的知識,因此培訓教師和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唯一獲得渠道;從傳播特性來說,提供了形象化的間接經驗來代替直接經驗,使培訓更加生動有趣。

2.對培訓者的影響

培訓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員學習的幫助者或指導者。培訓師的角色從原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者,也是學生活動的導演者。

3.對學員的影響

學員的地位從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

4.對培訓模式的影響

使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模式轉變為個別化培訓、集體培訓、遠程培訓等多種培訓模式的有機結合。

5.對教學媒體的影響

教學媒體向多媒體化、信息處理數字化、信息儲存光盤化、信息傳輸網絡化、培訓過程智能化發展。

二、新型農民的特點與培訓要求

新型農民培訓的特點是學習者的身份是在鄉的農民,是成年人。作為成人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通過講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的協商、交流、合作和本人進行意義建構方式獲得。

成人的學習特點和方式與青少年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

1.問題導向

成人的學習是一個密切結合真實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極強的學習過程,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知識,而是為了應用,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

2.自主學習

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有其自我意識,他們在培訓中不僅是被塑造的客體,也是主動自我塑造的主體,喜歡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進度學習,喜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接受和理解現在的學習內容,掌握和運用新的知識;

3.體驗式學習

成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抵制單純的知識單向傳授,而對于“在體驗中學習”則非常歡迎,通過在一種情景模擬的環境中經過反復體驗與總結,能夠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實用的工作方法,這樣的培訓效果是傳統講課式教學所達不到的。

三、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的應用

應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構建新型農民培訓的新模式,必須通過學員的參與,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提高學員的創造能力。具體地講,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音像播放技術

傳統的音像培訓資料包括錄像帶、錄音帶、CD片、電視教學片等,不具有線性播放的特點,課堂播放不便。多媒體技術則可將音像技術與計算機技術、數碼技術將迅速融合,計算機檢索、非線性控制播放系統與錄像帶素材庫相結合,實現了音像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實時非線性任意組合播放。

2.多媒體課件(CAI)

多媒體課件簡單來說就是用來輔助教學的工具,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使他們融為一體并賦予它們以交互特性。多媒體課件以其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的轉變。

3.遠程培訓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使得培訓在對象、時間、空間都實現了突破,將培訓從固定的時間、空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學員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自主的學習,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集中培訓模式。對于分散居住的農民朋友,遠程培訓技術使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農民兄弟接受大規模分散式培訓成為可能,節省了巨額的培訓開支,并可大大減少因集中培訓帶來的工作延誤和時間損失。

4.開放式學習資源

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實行開放式培訓,利用大容量存儲技術和信息組織結構的超鏈接技術,建造符合人類聯想方式非線性的超文本信息組織結構,培訓機構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為學員創造一個寬松的自主學習環境。

四、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有很多的優勢,但是,要保證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的應用和實施,一是需要培訓機構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軟硬件系統,二是儲備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知識不斷更新的培訓教師團隊,三是需要進行復雜的培訓方案設計和技術運用工作。因此,運用好多媒體及網絡技術進行新農民培訓應堅持做到:

1.加大資金投入

充足的經費,才能保證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型農民培訓中的應用和實施。要改變經費來源機制,采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參與,辦學機構和廣大農民共同分擔的辦學模式,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保證培訓經費的需求。

2.強化師資培訓

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在新農民培訓中的應用,關鍵是教師的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掌握水平及應用能力。要不斷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積極與相關高校聯合,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定期對培訓教師進行新理念、新技術等方面的培訓,保證培訓師資的質量。

篇2

中圖分類號:S3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5

1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業管理的模式也逐漸的由粗放型向的集約型不斷的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也有依靠數量的增長向依靠質量的提升而轉變,使得農業的結構質量以及效益均有明顯的改善,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實力逐步提升,對于我國農業以及相關栽培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工作,應當以提升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為中心,促進農作物的產能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努力促進栽培技術的集成發展,并且應當關注對于農作物的優質、高產等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不斷的強化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會對農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的必要性

2.1 農民普遍不具有較高的科技文化素質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農民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依然相對不高,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也較低。

2.2 農民缺乏市場意識

現階段,農民已經擺脫了之前的小農形象,在農民中有不少的人可以融入市場中,依照不同時期的市場變化情況,而生產更適宜市場銷售的農產品。有不少數的農民,借助于市場的優勢,而開辦了屬于自己的企業。不過,絕大部分農民,種植農作物時,不能很好的融入市場,這主要是因為:觀念相對保守。很多農民僅僅會關注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借鑒其他人成功的一些方法與經驗,全部的照搬照抄,而沒有任何的變動,使得盲目跟風現象樂兀導致在市場中處于競爭劣勢地位;因為農民大多不具備較高的素養,受制于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在農村所存在的交易場所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面對開放以及廣闊的市場之后,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缺乏相應的心理應對能力,不具備較強的市場意識,而且也不具備較強的風險意識。

2.3 農民不具備教強的學習自主性

現階段,大多數農民對于參加技術培訓的意識遠不夠清晰與明確,參與技術培訓的思想還需不斷的強化。不少的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時,依然依靠以往的經驗,不能自主的去學習一些新的技術、新的理念,對農作物種植的管理方式依然落后,這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民不具備自主學習意識所造成的。所以,有必要對農民進行新品種栽培技術的培訓,從而更好的使新品種農作物得以推廣種植,使農民掌握新品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量,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3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方式

3.1 分片培訓,現場指導

對于新品種農作物的栽培,應當通過分片的方式進行現場的培訓與指導,依照當地的農業主導產品,努力推行“一村一品種”的培訓方法。向農民推廣新品種農作物栽培中的一些實用技術手段、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和相應的法律與扶持政策等,使新品種農作物、新栽培技術以及新的播種方式得以推廣,并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的一些管理手段加以培訓。

3.2 重點突破,帶動發展

一些新型無公害蔬菜品種的栽培等,農民想種植卻存在一定顧慮的,應當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區域,選擇具有相對強接受力以及希望種植新品種農作物以增加收入的農民,來實行重點的技術培訓工作,使農民掌握新品種農作物栽培中的一些管理手段、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并且,應當適當的發展一些新品種農作物種植的大戶,使他們更好的起到帶動作用,從而可以更有效的促進當地產業化發展。

4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的具體措施

增加宣傳力度。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是讓農民致富增收的有力舉措,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工作。因此,應當通過多種宣傳手段,通過豐富多樣、高效、高速的方法,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進行宣傳,讓農民認識到掌握這一技術的重要性,使農民擁有學習技術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對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學習的熱情。

5 結語

新品種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培訓工作,要緊跟著我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努力的提升農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質,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17

雜交水稻在配套建設之后,現在在我國南方地區廣泛應用,在糧食生產上取得了十分顯著成果,水稻育秧作為水稻種植偉大成果,現階段已經發展了1800a的時間。我國水稻育秧技術主要由4種,分別為旱育秧、兩段育秧、薄膜濕潤育秧與工廠化育秧。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剩余3種育秧方法逐漸被旱育秧所替代。

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方法

1.1 推廣對象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需要選擇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作為主要推廣對象,農民需要具有容易接受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相應知識水平,通過少數農民帶動多數農民的方式,逐漸讓全部農民都能接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

1.2 科技培訓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可以先構建示范村,對村民進行統一農業科技培訓,對技術資料進行廣泛普及,在部門農戶田地時間進行示范種植,這樣農民能夠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實際重視效果進行了解,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每個種植環節。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效果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在推廣之后發現,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主要具有以下優點:水稻旱育在秋季情況下抗病性能及耐寒性能較好,能夠有效縮短水稻種植時間,水稻秧苗素質良好,整體結構良好,產量大幅度提高。正常情況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產量與傳統濕潤育秧栽培技術相比較產量大約提高15%左右,經濟效益增長150元/667m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推廣技術人員。推廣技術人員對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地點及對象具有選擇權,如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方案制定不夠合理,整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效果都將受到影響,推廣工作也就相當于白做。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人員還需要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技巧十分了解,才能夠保證在進行試驗示范之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效果[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對于操作人員要求較低,老人、小孩都能夠直接操作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對解決我國農村地區勞動力短缺情況具有重要作用。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3.1 推廣速度緩慢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建設,農村地區青壯年很多都選擇外出務工,這樣就造成農村地區內主要留守人員為老人與小孩。該類人群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低,造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即便在這些地區內推廣之后,操作也不規范,水稻在種植過程中即便應用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所取得的增產效果也不顯著。

3.2 培訓力度不夠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由于受到投入成本有限,造成農民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了解程度有限,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栽培面積較小,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人員指導工作難度較高。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意見

4.1 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人員素質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是以完善水稻旱育秧作為核心,通過科學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水稻產量。在這種情況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人員必須對水稻栽培種植每個環節十分了解,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效果總結。必要情況下,還需要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有效提高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人員自身素質。

4.2 提高科研培訓,推廣示范點

科研培訓并不僅僅是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有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到水稻種植現場進行指導。推廣人員還應該積極鼓勵農民進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示范田,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每一個時期所能夠出現的情況進行講解,親手進行示范。

5 結論

伴S著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水稻種植產量顯著提高,農村收入增加,正式由于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所具有的優勢,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推廣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篇4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19.011

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糧食作物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因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導致近幾年來玉米的總產量下降,農民的經濟收入減少,如何完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就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玉米高產栽培中出現的問題

1.1種植方式保守,缺乏創新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所以很多農民在種植農作物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大多數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這些種植經驗能夠幫助農民開展農業生產,但是想要促使作物高產就比較困難。尤其是在栽培玉米的過程中,因為玉米種子經過改良,而且采用的化肥、農藥等也和以前栽培中使用不同,所以祖輩遺留下來的經驗就與實際情況出現了分歧,在這樣的情況下,玉米種植者就應采用先進的高產栽培方式進行栽培。但因為很多農民的文化水平有限,而且農村地區信息傳播較慢,從而導致很多農民缺乏科學栽培知識,在栽培過程中依然以自身經驗為主,進而嚴重影響了玉米高產。

1.2栽培方式不科學

農民在進行玉米栽培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粗放型栽培方式,此種栽培方式不利于玉米高產。所謂的粗放型栽培方式,就是指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勞動,在天氣干旱需要進行水源灌溉的時候,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這樣的栽培方式不僅增加了農民的工作量,同時還浪費了水資源,降低了玉米的產量[1]。另外,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人們對于農作物質量要求也逐漸提高,但粗放型栽培方式栽培出來的農作物其質量不是很高,這樣就導致生產出來的玉米想要出口具有一定的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改進我國農作物栽培方式十分必要。

2促使玉米高產栽培的有效措施

2.1做好玉米高產栽培理論知識的宣傳

我國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因為宣傳工作不到位,從而導致很多農民對高產栽培技術并不是很了解,農民的不了解、不信任,就使得在玉米栽培中仍然采用傳統栽培方法,針對這樣的情況,做好玉米高產栽培理論知識的宣傳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相關宣傳部門應該讓宣傳人員下鄉進行宣傳,并通過手把手的方式將栽培技術傳授給農民。同時還應在網絡上構建玉米高產栽培平臺,在此平臺上為農民栽培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幫助農民做好栽培工作,從而促使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能夠落實到位,實現玉米高產。

2.2構建玉米高產栽培示范園區

很多農民對于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心存疑惑,認為此技術并不能實現玉米高產目標,在此種想法的引導下,很多農民仍然以自己的栽培經驗為主開展栽培工作,針對這樣的情況,地方政府應該構建玉米高產栽培示范園區,在園區中使用高產栽培技術來栽培玉米,然后讓農民實地考察,當農民親眼見證了高產栽培技術的效果之后,自然就會應用此技術,這樣示范園區的引導目標就達成了。

2.3采用科學的種植管理方式

在以往的農業種植中,農作物是否高產依靠的是自然天氣,若是一年風調雨順,那么農作物的長勢就會比較良好,進而取得較好的產量,反之,則會影響農作物產量。但在社會不斷發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礎上,天氣因素對于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逐漸減少,人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對玉米種子進行改良來提高農作物存活率,促使農作物能夠更好地生長[2]。因此,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可以選擇抗旱的品種,并通過合理施肥、灌溉等來促使玉米能夠茁壯成長,進而獲取高產量。另外,在玉米栽培過程中,還應該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若是發現病蟲害,則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將病蟲害的為害程度降至最低,從而確保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在增加農民經濟收益的同時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之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又離不開高產栽培技術,因此,為了提高玉米這一農作物的產量,相關研究人員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從而提高我國糧食作物的產量。另外,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出來之后,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宣傳工作,讓農民能夠接受并掌握栽培技術,從而將此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玉米栽培中,進而提高玉米產量,增加自身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篇5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曹縣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思想觀念落后,農民素質不高

    不少農民對免耕技術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怕擔風險,怕示范失敗,不敢帶頭示范種植。有的農民認為種田效益較差,打工掙錢更加容易,對農業生產和新技術不夠重視[1],增加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難度。目前,農村勞動力以老人、婦女為主,接受新技術能力有限。農民當年從免耕栽培中看到好處,得到實惠,技術要領也已經掌握,但第2年仍要農技人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否則寧愿采用傳統精耕細作的辦法。農民素質較低,市場意識差,制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2.田塊條件限制,推廣經費有限

    因免耕栽培技術受田塊和播種時氣候影響較大,應選擇排灌便利、土壤條件較好的田塊進行。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因田塊不能集中連片,不能速灌速排,導致免耕技術措施跟不上,免耕前期易出現缺苗或草害現象,有些農民便產生疑惑,造成免耕效益不明顯,影響示范推廣。示范推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受自身經費限制,極大限制了基層干部從事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免耕技術推廣力度明顯削弱,造成上面熱心、全力推廣,下面無心、無力將工作落到實處的被動局面。

    二、應采取的對策

    建立合理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免耕栽培技術推廣成功的前提。為更好地實施該項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領導,周密組織

    曹縣是產糧大縣,小麥收獲后接茬種植玉米大豆是一種主要種植模式。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秸稈焚燒嚴重,抓好免耕栽培技術推廣,實行秸稈還田,對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意義重大。為此,縣政府對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高度重視,成立了免耕栽培技術推廣領導小組,負責免耕栽培技術的組織、協調、管理。

    2.示范指導

    實踐證明,示范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最有效的辦法。通過試驗示范田、項目基地、召開經驗交流會和現場觀摩會等多種形式,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把示范田辦成技術指導推廣的陣地、農民科學種田的課堂。在示范推廣基地選擇上,應優先考慮農民的積極性、適宜田塊和交通,以便技術指導和農民學習觀摩。示范規模不求大,但點要多、面要廣、質量要高,便于農民看有示范,學有榜樣,達到辦好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目的。

    3.政策支持

    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結合,加快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免耕技術推廣獲得成功提供重要保證。在免耕技術示范推廣過程中,把科技入戶、良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進行整合,加大補貼力度,創造良好條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項目質量標準。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和農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其技術推廣和科技致富示范帶頭作用,建立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模式,使農業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綜合推廣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將優良品種、適時播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綜防等關鍵技術綜合推廣,形成適用不同作物、不同模式的免耕栽培技術體系。因地制宜抓好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等對比試驗示范,不斷總結經驗,摸索配套栽培技術措施,最后以點帶面積極穩妥推進免耕技術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讓免耕栽培技術惠及更多的農民。

    5.明確技術要點

    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人工將田間小麥秸稈撒開,覆蓋地表,選用大型拖拉機作業,配套帶有滅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種機播種,播幅2.2m,種3~4行玉米,行距55~60cm,去掉行間旋刀,以減少作業動力,降低油耗。每行留旋刀6片,玉米播種時行內淺旋耕,一次性完成旋耕滅茬、開溝施肥、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由于不動土層,播種時失墑少,玉米出苗快,并將秸稈直接還田,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滋生,利于玉米田保濕保墑,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

    6.開展試驗示范

    試驗示范是推廣的前提和基礎。在抓好免(少)耕栽培的同時,認真的組織了玉米免(少)耕栽培的小麥秸稈處理試驗、夏玉米分期播種試驗、不同量的小麥秸稈還田試驗、大豆的免(少)耕栽培品種與播期試驗等,為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各鄉鎮和農場抓玉米免耕栽培示范方,大豆免(少)耕栽培重點抓了王集一個示范片,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機播、統一施肥、統一田管、統一機收。同時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術服務和物資支持,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7.實行物化補貼

    為推廣免(少)耕栽培技術,曹縣整合玉米振興計劃資金32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100萬元,實行物化補貼。其中,統一供種、統一機播、統一病蟲害防治2700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統一供應尿素,面積2.4萬hm2,統一采購大顆粒尿素運到鄉鎮所在地1635元/t,供應尿素375kg/hm2,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了技術措施,推動了項目順利實施。

    8.實行農機農藝結合

    推廣免耕栽培技術,關鍵環節是播種,重點是農業機械。要實行農機農藝相結合,學農機的技術人員要了解農藝,學農藝的要懂得農機,在生產中要互相學習,勇于創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9.抓好宣傳培訓

    首先要加大對機手的培訓力度,提高技術應用水平。為做好免(少)耕栽培,利用了會議、電視、廣播、現場會、發宣傳資料等多形式、多途徑宣傳培訓,讓農技人員、縣鄉村干部、農戶了解和熟悉免(少)耕栽培的意義和技術措施。全縣共召開免(少)耕栽培專題會議12次,發資料10萬份,開現場會32場次,培訓農民15萬人次,并組織了觀摩評比會,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10.強化技術服務

    為把免(少)耕栽培技術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縣、鄉農技人員在關鍵生育時期,深入到項目區,因地制宜,指導農民開展播種、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鼓勵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專業化服務,充分發揮技術人員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服務效率。

    三、推廣應用成效

篇6

對于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和高產栽培技術而言,其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因地制宜選擇更為優秀玉米品種進行種植,還可以幫助農民利用有限的耕地更多賺取經濟利益,這對我國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在本文的研究中,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工作主要從玉米的選育過程與產量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而在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過程中,則主要從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

1榮科玉789與沃玉3號的品種選育工作

1.1榮科玉789的品種選育工作

對于榮科玉789玉米品種的選育工作而言,它從2007年就已經開展并進行預備實驗,并且在這么多年的選育與研究工作中,榮科玉789的品質與產量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榮科玉789的選育工作中,品種選育人員首先對母本進行了長達8的自交選育工作,最后確定H59為最終的選定母本,而父本則是在歷時3年并經歷4代自交后選定為H11。母本H59與父本H11都具有穩定的遺傳性狀,而榮科玉789則是母本H59與父本H11雜交產生的最終品種。根據大量的研究可以得知,由H59與H11雜交而成的榮科玉789不僅在苗期就可以體現出較好的長勢,而且在成長的過程中變現出來了較好的抗倒性與經濟性,因此成為了當下較為熱門的玉米新品種之一[1]。在榮科玉789的產量和性狀試點實驗中可以得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榮科玉789的產量普遍可以比普通低產玉米品種產量提高75%~80%,并且在個別實驗田中還可以實現近12000kg/hm2,可謂是效果喜人。

1.2沃玉3號的品種選育工作

在沃玉3號的品種選育工作中,其選擇的母本是M51,M51來自于美國的雜交品種——X1141,X1141在引進之后通過南北繁育,最后形成穩定的M51。沃玉3號的父本是VK22-4,其來自于VG187-4*k22的多代自交。根據相關研究可以得知,沃玉3號的生物特性相比于大豐26而言較好,這是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沃玉3號的出籽率可以達到近88%,組蛋白與脂肪含量分別可以達到11.22%與4.63%。而在產量方面,沃玉3號的實驗田實現了連續三年的增產,并且增產的幅度在6.8%~14.9%之間,由此可見,沃玉三號同樣也是當下玉米品種的優良種植選擇之一[2][3]。

2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與研究

不論是榮科玉789還是沃玉3號,其高產目的的實現除了依靠優秀的生物性狀之外,還需要依靠人工的各項高產栽培技術,因此,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的。

2.1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之田間管理工作

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中,田間管理技術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田間管理的工作中,農民不僅需要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對玉米的長勢進行判斷,還可以根據判斷的結果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在不同的時期對玉米進行追肥、除草等工作。一般情況下,在玉米播種之前,農民需要選擇合適的除草方式對田間的雜草進行處理,以防玉米種子生長過程中,田間的雜草與其爭奪營養。其次,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農民需要對玉米使用適當尿素進行追肥,而對于生長態勢較弱的其他玉米植株而言,農民可能還需要進行二次的追肥工作。當然,在進行田間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氣候較為干旱,農民還需要及時的澆水,以防止玉米植株提前出現早衰、干枯等問題[3]。

2.2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之病蟲害防治工作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于任何農作物的栽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玉米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里,建議農民能夠選擇以預防工作為主、治理工作為輔的防治模式,以減少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與此同時,在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農民主要需要對棉鈴蟲、小斑病、玉米螟、絲黑穗病、紋枯病等幾種病蟲害進行防治。

2.3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之播種與密植工作

在玉米品種的種植過程中,播種與密植工作是基礎的工作之一。在播種與密植的過程中,農民不僅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海拔、水源、環境等多種因素,還需要對播種密植的密度進行科學的考量。一般情況下,播種密植需要保證玉米植株的整齊與均勻,在播種密度的選擇方面,建議玉米植株間的行距能夠在65至75之間。

3結束語

玉米新品種的選育與高產栽培技術是保證玉米產量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不論是玉米品種的研究人員還是玉米品種的種植人員,都需要不斷提高對這些工作的重視程度,以保證相關技術能夠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更好的應用下去。

【參考文獻】

[1]宋雷,繆玲敏,宋雨,等.榮科玉789玉米品種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世界,2014(12):54-55.

篇7

二、培訓主要做法:為從根本上提高廣大農民自身素質和科技水平,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按上級要求,結合各村戶的實際需要,針對蔬菜專業農民培訓的不同要求,培訓計劃主要圍繞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內容進行培訓,并以簡要易掌握的技術手冊、技術資料、簡明農業政策法規宣傳資料;及時按照農事活動內容進行分期培訓,使適用技術到農戶、到人、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進行生產,真正為農民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1、培訓計劃及內容:開班動員,蔬菜安全用藥技術,國家推廣農藥施用技術,瓜果類蔬菜病蟲防治技術,茄子豆類蔬菜病蟲防治技術,有機肥的施用及蔬菜專業肥施用技術,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葉菜類夏播蔬菜栽培技術,秋播蔬菜生產技術,螟蟲、粉虱類害蟲防治技術,菜田化學除草新技術,大棚蔬菜翻茬高溫消毒和化學消毒技術,秋播蔬菜育苗技術,秋季蔬菜安全用藥新技術,間插種蔬菜栽培技術,甘藍、雪菜栽培技術,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術。

篇8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098-01

1 古登鄉基本情況

古登鄉位于瀘水縣北部的橫斷山脈縱谷區,東靠碧羅雪山與蘭坪縣相鄰,西依高黎貢山同緬甸毗鄰,北接洛本桌白族鄉,南連稱桿鄉,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山區為一體的農業鄉。境內山嶺羅列,山高谷深,地勢高差懸殊,最高海拔4379米,最低海拔907米,氣候因海拔差異,高低錯落,立體氣候明顯。全鄉總面積328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有3831戶14566人,其中農業人口3364戶14065人,耕地面積16249畝,人均占有耕地1.2畝;其中水稻102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28%。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現狀

通過瀘水縣農技推廣中心在上江鄉試驗示范獲得成功后,98年開始在古登鄉進行推廣,到2015年推廣面積已達900畝,占全鄉水田面積的88.23%,平均單產為465千克,較常規育種和栽培(對照)平均單產370千克增96千克,增長幅度為25.67%,按每千克稻谷市場價3.00元計算,畝增加經濟收入288元,增產增收效益顯著。

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存在的問題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為古登鄉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許多存在的問題亟待今后努力解決。主要表現在:

3.1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覆蓋率低

古登鄉現有水田面積1020畝,以2015年推廣面積最高年900畝計,古登鄉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覆蓋率為88.23%,尚有11.77%的水田面積還未得到推廣普及,水稻旱育栽培技術的增產增收效益應還未完全顯現,還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3.2 技術服務和培訓成本高,農民接受技術能力低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科技含量較高,雖然通過十余年的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鄉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大部分農民能基本掌握其規范操作栽培技術,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農民居住分散,人地分離,交通不便,技術服務和培訓工作成本高,致使部分農民不能規范操作栽培技術,管理水平低,單位面積產量達不到應有的標準。

3.3 經費投入不足

由于受歷史進程的制約和特殊的生存環境,導致群眾經濟收入低,再加上鄉級財政財力有限,缺乏資金扶持,導致在水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上投入不足,據統計,每667O投入不到所需的50%,直接影響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單位面積上的產量,影響了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發展。

3.4 面積分散,管理困難

農村實行,農民有了土地自主經營權,很大程度上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但因統分經營機制管理不夠健全完善,加之小農意識還根深蒂固,導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難以集中連片規模生產,加大了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難度,制約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推廣普及和發展。

4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發展對策

總結借鑒目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取得的經驗,以及尚存問題,結合古登鄉具體實際,建議黨委、政府和村組干部及農技部門要加強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領導,進一步深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全鄉穩糧增收中的地位,建立和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落實以下四項措施,引導和強化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發展。

4.1 加大行政措施力度,落實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優惠政策,提高農民群眾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

要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在古登鄉得到大面積推廣,使之獲得規模效益,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強有力的行政措施著后盾。得力的行政措施必須體現在上下領導思想認識統一,制定的政策和規定要善始善終,賞罰分明,具體事項要落實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使群眾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重視和支持,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以及參與的積極性。

4.2 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優質、高產、安全、生態的示范樣板

資金投入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的保證,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尤以增加群眾自行投入為主,結合農民最講究和注重眼前實惠的特點,按照計劃到村、樣板到村、培訓到戶、示范到田的要求。建立優質、高產、安全、生態的示范樣板,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帶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種植水平。

4.3 加強農業基礎施設建設,改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條件

在鞏固和完善已建成的高穩農田地的基礎上,加強農業基礎施設建設,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拓展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創造良好條件。

4.4 加強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和科技素質

農民科技素質和種植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和產品質量,因此,農技部門在爭取得到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時,進一步嚴格規范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培訓工作,促使農民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科技含量。

5 結論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具有高產、早熟、省種、省肥、省水、省工和省秧田等優點,同時兼備了投入少、產出高、綜合效益高的特點。因此,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9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此以北方小麥為例,談談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中的一些要點。

1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農作物地膜覆蓋技術栽培的認識

在利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栽培農作物時,首先我國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教育和對農民技術的培訓,提高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效率。例如:可以以村為單位,開展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知識講座、組織廣播電視講座等,對農民大力宣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同時還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制作農業科技教育宣傳欄,到田間去指導農民進行科學有效的耕作,在農村普及科學文化技術知識,不斷地改進推廣方式,促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進程。

2 有關部門要實施農作物地膜覆蓋技術的規范化管理

實施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不是讓農民為所欲為的栽培,有關部門必須行動起來,將改想技術認真落實和推廣。要實施農作物地膜覆蓋技術的規范化管理,綜合起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建立科學的人事管理機制。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各部門的人員管理,建立起明確的責任制度,以崗位定人才,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制度。第二,消滅外行人員對內行人員的管理控制,保護專業技術人員的的權利,合理的分配技術人員,將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地膜覆蓋技術專業技術人員安排到相應的領導部門,實行內行人員的規范化管理,建立起由內行人員領導外行人員的工作制度,保證地膜覆蓋技術實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是對地膜覆蓋技術推廣人員的強有力的監督,而且比任何評價方式都具有客觀性。管理部門可以建立以服務對象為主體的考核評價體系。對于表現好、業績好、服務好的部門可以給與物質上的獎勵,對于不上進、不努力的部門,要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教育。

3 注重農民的實際操作指導

現行的農作物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僅僅是單純的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并沒有在深度和寬度上做文章,他們這種單一的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大大的影響了我國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效果,造成我國農產品成果的轉化率低下。同時在地膜覆蓋技術的指導過程中,農業技術的推廣部門并沒有與農民群眾聯系起來,而是一味的埋頭鉆研,不斷試驗,并申報結果,這種情況使得地膜覆蓋技術的指導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從服務農民、造福人民、提高我國農業成果的轉換率,轉變成功利性、目的性很強的獲獎研究項目。注重農民的實際操作指導,總結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3.1 指導農民精細整地,保證充足的底肥

利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栽培北方小麥時,必須要做到精細整地,保證充足的底肥。在栽培中,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早深耕整地,去除前茬作物留下的雜草,保證地平、土綿。由于北方冬小麥在栽培過程中不便

于追肥,所以在整地的同時要一次性施足底肥,要將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肥料作為底肥一次性施入,保證冬小麥充足的營養。

3.2 在栽培中要根據自然條件選用優良的品種

北方小麥的栽培中,選用優良品種尤為重要。在選種的過程中,要根據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進行栽培。最好是能夠選用抗旱、抗病、抗倒、豐產性強的冬小麥優良品種。一般說來,北方可以選用西峰19號、西峰22號等小麥種子。選種后,還要對種子進行處理才能播種。每50千克冬小麥種子可以用75%的3911乳劑100克加水2.5―3.0千克,噴灑拌勻,然后再將其堆悶12小時后,再進行播種。

3.3 注意覆膜過程

在播種的時候,要時期播種,根據當地的氣溫、地溫等變化情況來進行播種。一般情況下,北方的冬小麥的播種日期為9月23日至9月30日為宜。在覆膜和播種時可以采用用小四輪拖拉機牽引小麥穴播機進行覆膜播種。在覆膜過程中要求覆膜要平整,膜與地面不能留有空隙,要緊密接觸。選擇農用薄膜的時候要合理選擇,一般選用寬1.4米,厚0.005毫米的農用薄膜進行覆膜。用機械覆膜時,機械一般會自行在膜的兩邊壓土,但由于留有空隙,一般情況下還需要人工補充修好,將薄膜邊緣用泥土壓好壓實。在播種時,要注意播幅間距不能太寬,一般來說20至25厘米最為適宜。還要時刻注意播種機的播種速度,保持適當的播種速度,速度太快或者太慢都會導致錯位出苗。

總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這是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但這并不是單靠個人的力量就能達到效果的,工作人員要從指導農民的實際的操作出發,切實保證農民能夠掌握地膜覆蓋技術。

篇10

萬彬杰明白了,原來早被視為用水、用肥不能再少了的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的草莓生產,還有很大的節水、節肥空間。

1 少用30%水肥,多產300千克優質果

萬彬杰從2002年開始種植草莓,是位合作社的資深技術員。

萬彬杰向記者介紹說,草莓每年8月底栽植,到來年5月下旬拉秧,生長期長達9個多月,是個能吃能喝的“大肚漢”。農民種植草莓,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草莓一枝花,肥水來當家”。

合作社成立前農民給草莓追肥時用的是“水壓肥”的方法,即將化肥撒在田間,然后澆水,使化肥溶解在水中隨水滲入地下;給草莓澆水時用的是微噴技術。每畝草莓用水量高達200立方米、化肥用量近百千克。

這位種了多年草莓的資深技術員知道,種草莓根本用不了這么多的水,也用不了這么多的肥!但苦于沒有更好的方法。

北京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說,微噴技術所帶來的變化,只是將傳統的大水漫灌改為噴水漫灌,減少了田間渠道而已,灌溉方式沒有產生質的變化。與大水漫灌相比,微噴技術用水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沒改變“水壓肥”的方法,施肥時不管草莓是否缺水都要澆水,致使草莓生產用水量有增無減。

合作社成立后,請來市土肥專家指導,草莓生產用上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該技術根據草莓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需水量以“輸液”方式,一滴一滴地將水滴定到草莓的根部;追肥時將肥料事先溶解到水中,養分隨水與草莓根系零距離接觸,更利于草莓吸收。專家們還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及養分供應能力、草莓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需肥規律,為合作社草莓制定了控氮、降磷、增鉀專用肥料配方,根據草莓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需肥規律調控肥料用量制定施肥技術措施。實踐表明,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生產草莓,每畝用水量一下子減少到130多立方米,每畝節水70多立方米,節水、節肥率均達到30%以上,增產10%以上;而品質和經濟價值最高的第一穗果實每畝增產300千克,還將果實糖酸比調整到了最適宜國人的口感范圍內(含糖量11%~14%),維生素C和蛋白質含量提升了15%~25%,每畝增收2萬元以上。

2 全溶肥破解技術應用瓶頸

在萬彬杰的記憶里,合作社推廣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前兩年,滴水頭經常堵塞,出水不暢,一些元件還經常出毛病。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肥料不能完全溶解,堵塞滴水頭。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解決起來并不易。因為,如果不使用專用的全溶性肥料,即使對肥料溶解液進行多次過濾,也很難達到滴灌頭要求,而且溶解在水中的營養成分還會在出水控制元件附近凝結,對元件造成損壞。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北京市土肥站和昌平區土肥站從國內外水溶肥篩選出適應于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使用的全溶性肥料,并根據草莓、蔬菜等作物的需肥規律開發出多種類型專用肥料配方,農民在施肥時按照配方進行調配,不僅解決了滴水頭堵塞的難題,還能完全滿足作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各種養分的需求。目前,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已在北京市草莓、蔬菜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其中,全市1萬多畝草莓全部應用。生產實踐表明,與“大水漫灌”方式相比,利用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生產草莓,每畝用水量平均減少60多立方米,每畝化肥用量減少30多千克。

3 對農業節水“極限”實現再突破

萬彬杰說,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帶來的節水、節肥效果,讓農民興奮不已。大家都曾認為,草莓生產用水、用肥數量已經到了“極限”。然而,北京市、區土肥站的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基質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又把草莓生產用水、用肥數量降低了很大一塊。

萬彬杰指著剛“決算”出試驗研究數據的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說,循環利用水肥,是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的最大特點。該技術在存儲罐內存放的營養液體,是根據草莓生長發育不同階段所需營養元素及比例專門配制而成的。草莓秧苗栽植后,控制系統會按著設定的時間段,啟動、關閉澆灌系統。澆灌系統啟動后,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營養液體在循環裝置的控制下,不間斷地從PVC管的前端流向末端,再流回到存儲裝置內。草莓也在營養液體循環過程中,吸收到了水分和養分。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除蒸發,以及設備的少許滴漏外,試驗中所消耗的水分和養分基本為草莓生長發育所消耗。試驗表明,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栽培草莓,每畝用水僅為40.9立方米,用肥45.5千克;與滴灌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相比,每畝又節水近90立方米,節省化肥14.5千克。

萬彬杰指著基質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試驗介紹說,灌溉和施肥方式與循環式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模式基本相同,草莓本身所消耗的水分和養分也基本相當,不同的是草莓吸收后剩余的水和養分不是被草莓循環利用,而是通過回收裝置回收后,通過輸送裝置輸送到位于溫室邊角部位,供種植在那里的作物繼續利用。

4 傳統土壤農業正走向立體生產空間

鑫誠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的草莓立體栽培模式試驗示范溫室內。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青青 | 中文在线一区精品 | 亚洲成AV人片女在线观看 |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