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21 14:45:3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媒體藝術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的新媒體藝術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從最初的學習到現在的自主創新,發展之快有目共睹。新媒體藝術是新的技術所帶來的藝術界的實踐變革。但我們從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來看,新技術的掌握并不是新媒體藝術發展水平的考評指標,只有將藝術家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感性思維與新興科技融為一體,創造出杰出的藝術作品,才是未來新媒體藝術在實際應用中的發展趨勢。
王荔老編寫的《新媒體藝術發展綜述》(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一書,從新媒體藝術定義、新媒體藝術的特征、新媒體藝術的類型等方面,幫助讀者梳理新媒體的發展脈絡和歷史變遷。在早期的新媒體藝術這一章中,對歷史沿襲的常見新媒體藝術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從新媒體藝術的萌芽發展期到二戰后的新媒體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幫助讀者構建了新媒體的藝術范疇和變化規律。在第三章新媒體藝術的類型中,作者以計算機藝術、視頻藝術、視頻裝置藝術、全息攝影等9種新媒體藝術為例,逐一展開闡述,這有利于讀者從現實生活中認知新媒體藝術,感受新媒體藝術。作者將重要的筆墨放在了新媒體藝術的實踐與教育上,作者沒有局限于國內的新媒體范疇,而是把眼光投向了世界。最后一章作者也將世界各地的新媒體藝術的實踐與教育展現給了讀者,旨在開闊讀者的視野,讓讀者通過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學會融會貫通、中西兼顧。
雖然當前我國新媒體藝術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技術運用水平、作品創造性上仍存在很多短板。目前以虛擬現實VR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已經開始流行,它標志著我們正在打開新媒體藝術的大門。在眾多的學術研究成果中,王荔老師的《新媒體藝術發展綜述》這本著作可謂高瞻遠矚,不但提供紙質閱讀,還配備了光盤,其良苦用心就是希望讀者透過光盤來感受、觸摸新媒體的神奇效果,能夠更加自然地領悟和體驗新媒體藝術的特點。新媒體視覺藝術的核心技術是數字技術,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依賴電腦、手機,這都是新媒體藝術的市場空間,需要我們不斷努力發現和創造新媒體藝術的未來空間。但是,真正的藝術不是停留在使用和欣賞上,還需要發揮藝術家的聰明才智,打破技術的壁壘,優化創作手法。我們要加大對新媒體藝術的人才培養和資源挖掘,普及藝術創作。
以新媒體為路徑的藝術研究,并非局限于“新媒體藝術”的命名。未來我國的新媒體藝術發展任重而道遠,自媒體的出現,人人都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這種大眾通俗化的藝術手段使最初高雅的藝術脫去了精英化的外衣,人們開始逐漸接受新媒體藝術帶來的藝術改變,同時也在這種氛圍中不斷探索和成長。例如,用VR技術設計游戲畫面,用3D技術增強電影效果,這種人機共話的空間為我們開啟了新的藝術空間,神奇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充分地打開了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讓科技夢想照亮了現實的生活。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同樣對傳統的藝術評價造成了極大沖擊。一方面,新媒體作為媒介而言,其媒介屬性的技術變革對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創作者必須根據媒介的技術特點而展開,將其屬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掌握能力對創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創作者工具簡單,憑借頭腦進行個體創作,如今新媒體應用需要創作者更加熟練地掌握新技術的藝術手法和運用技巧。可以說,它無限放大了創作者的藝術手段,同時也約束了創作者的個人能動作用。新媒體藝術和以往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容易受受眾影響和改變,藝術作品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而不斷改變,并且新媒體藝術與觀眾的活動感會更強,這種虛擬的空間會更加有效地反映現實生活。
總之,在當前的數字技術背景下,要牢牢把握好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態勢。一方面,我們要正視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價值。因為新媒體藝術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往往會掠奪觀眾的眼球,新媒體的審美價值才是值得大眾認可的關鍵。只有作品符合審美價值觀,才能成為更加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從而促進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藝術的重要性。新媒體藝術的作品往往和傳統的藝術作品風格及藝術手法存在差異,但真正的藝術不會因為工具的屬性不同而失去欣賞價值。我們在創作藝術作品的同時,要真正從媒體藝術的價值內涵出發,拓寬藝術的內涵和外延,用高科技打造出百姓喜愛、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作品。在數字媒體視野下,新媒體藝術長足發展,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不斷豐富,這必將不斷促進新媒體藝術產業的創新發展,使數字技術下的新媒體藝術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簡單的說,人類的藝術發展史就是一部媒體與科技的演變史。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新媒體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日益成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支。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呢?在異軍突起的電腦技術的促進時代,包括動態藝術、光感動態藝術技術、技術語言的觀念意識以數理為核心的技術化設計的發展,藝術近一步走向混合聲音、表演等綜合媒介裝置的過程,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思考相結合, 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和對世界感知的新方式,走向縱深的現代科技領域的發展如電子媒介相關的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或交叉(interface)設計。新媒體藝術不同于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是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信息傳播媒介。
其中視覺藝術的發展空間就體現了前所未有的交叉,人們以不同的視野來體驗生活情感,透視科學、自然、人生。
一、新媒體藝術定義
新媒體藝術即在20世紀藝術發展的宏觀背景下誕生出來,大約有30年的歷史。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有兩大支柱。其一是20世紀初期誕生的眾多藝術門類和思潮。如觀念藝術,早期的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60年代的偶發藝術,70年代的表演藝術,以及70年代的電子藝術,裝置藝術和結合機械技術的動力藝術等等。
其二,20世紀后期的新科技也是新媒體藝術產生的重要土壤。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中,人類世界對于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大為著迷,神經科學、生物學、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等高科技大大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代藝術發生了更為明顯的分化和演繹,各種新興藝術門類層出不窮,并大多數地帶有多媒體和計算機技術的烙印。
媒體藝術乃是 “干性”硅晶計算機科技以及生命系統相關的"濕性"生物學的結合萌芽崛起的新媒體藝術稱之為"濕媒體"(moistmedia)”。這也展現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媒體的更新,藝術挖掘拓展到更多的科學領域,藝術家已不再僅僅沉浸在本學科的一種“玩法”,注重了藝術創作過程體驗、與分子科學和基因學,以及生物物種天文科學等前沿的相撞而更具可行、建構意義。
二、新媒體鮮明的特征也體現在視覺藝術的交叉性
新媒體最鮮明的藝術特征為連結性與互動性
1.互動性
表現在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現在藝術的個人的表達與個人的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觀眾,人們對藝術家的要求不再是創作動人的畫面內容,而是設計環境,空間,讓觀眾能夠參與其中;藝術家與智能化機器的互動。這種互動或許體現在間接的不在場和直接的在場,或許是觀眾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許按程序演繹別的花樣;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動。高科技化藝術往往涉及不同領域技術,藝術家不可能單獨完成藝術創作,而是工作者可能只是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的人,隨著技術人員的介入,作品會逐漸的改變,最后出根據需求向工程、資訊、科技、生物家等專業人才尋求輔助 。
觀念藝術與新媒體的加入,加速了表現內容的多樣變革,交互式展演與公共藝術更打破了場域的限制。運用科技輔助藝術創作,不僅延伸人們總體經驗的觸角,創造出更貼近精神層次的藝術作品,更讓藝術、技術和科學間的關系,水融。其實,這一切象征藝術家身份的轉移。一個畫家可以是作品唯一的創造者,但新媒體藝術是共同創作的成果。
2.轉換性
新媒體藝術轉換性,是能夠跨越各個體系,把不同運作方式的事物結合為一體。Tramus認為:在人機關系中,互動性應該是一種基本的媒介手段,它不應僅僅扮演一個消極的聯系角色,而應是一個轉換的角度。這種人對機器的聯結,這種協作當一種單一的功能被兩種東西作出時是可能的。但這種聯接在有一種一個和另一個間的轉化性時才存在。由此,互動性應參與這種轉化性,對于這種允許協作的共同的編碼,那就是說,好幾個參與者的協同行動,比如可以讓機器和人類互相“了解”。
3.虛擬性
網絡影像藝術無遠弗屆計算機的革命時代來臨,網絡藝在互聯網世界里,現實可以被虛擬,而且與觀眾的參與保持著相互依賴的關系。作品不僅需要觀眾來完成。而且還需要觀眾來激活它,賦予它實實在在的內容。
4.連結性
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合 互動 轉化 出現。連結,是全身融入其中,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以及人的意識產生轉化,最后會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真如裝置藝術的特征它把觀眾置于對原先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作品與環境的傳統單向關系的反詰與背逆之中,迫使觀眾超脫于對作品的簡單的意義接受的被迫理解狀態,而進入了觀眾主動參與的多元多義的理解態。
三、當下新媒體視覺藝術發展的現狀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十來個春秋,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起來。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我國的各個領域中去了。據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介紹說,“面對越來越數字化的社會空間,整個藝術界正面臨一次新的挑戰。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類型在中國正受到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隨著數字圖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他作為藝術家人文思考時的一種有效手段已經成為可能,而且越來越在社會上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新一代的都市年輕人中擁有很多知音。年輕藝術家所具有的活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數碼藝術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的創作與世界數碼藝術的發展融會在一起。”
藝術不能脫離社會,也不能置身于科技發展之外。九十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已成為了與藝術并架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均有大量新媒體藝術作品人選并得獎。世界重要的藝術館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長灘美術館及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等紛紛舉辦專門的新媒體藝術展覽,極大地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交流。
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并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欲望。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后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其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因子,身處其間,我們倍感幸運和責任。若干年后,無論我們的努力化為煙波浩淼中的一滴還是大浪淘沙后的一粒,此刻或曰當下――都將成為歷史中不可更改的一瞬。
參考文獻
[1]《世界現代設計史》,王綬之,新世紀出版社
[2]《設計學概論》,尹定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藝術逐漸變成新媒體時代最具典型特征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光在設計與應用領域不斷發展壯大,而且也逐漸在教育行業中得到體現,特別是高校教育,為了適應社會人才需要,在高校中逐漸出現以技術與藝術結合最為密切的新型專業——新媒體藝術專業。
新媒體藝術,又稱為數字媒體藝術或者多媒體互動藝術,屬于藝術學科范疇。其中“新媒體”指的是傳播媒介及新的藝術媒介,新媒體藝術有比較確定的指向,從某種程度上說屬于多媒體藝術門類。多媒體藝術起源于19世紀末,它是這個時代的媒體技術:交流傳達技術、電子技術、數碼和科學技術的整體的藝術實踐。也就是說多媒體藝術是聲音、圖像、文字,以數字模式來實現作品的綜合藝術。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帶給多媒體設計越來越多的途徑,電視電影中的虛擬影像運用也逐漸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在影視作品的后期制作中為實現導演和劇本的要求,逐漸引入3D虛擬影像來代替以前的實景拍攝和虛擬場景的搭建,計算機繪制渲染出來的場景更能體現一種虛擬的世界。多媒體視頻影像可以是在影視作品中再現曾今的建筑物及其環境,也可以是根據劇本的要求創造出來的虛擬場景,有的時候甚至可以是一種情緒的抽象表現。
在當前的社會形勢帶動下,新媒體藝術專業的成立成為高校新專業建設的必然,無論是高校專業建設發展的需要還是滿足社會人才的迫切需求,都迫使全國各高校開始積極開設新媒體藝術專業課程從而建設全新的、具有其自身特性的新型專業方向。其實新媒體藝術教育最早出現的國外,最初的形式是數字媒體藝術,其研究本質一樣。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外部分專業藝術院校開始嘗試設立此類專業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更新,直到近幾年才在國內出現并發展。新興技術帶動下的新媒介給傳統藝術領域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其全新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手法使藝術設計充滿活力。與此同時,新媒體帶來的新思維和新藝術也使藝術教育領域得到老前所未有的革新。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各種藝術形式傳播的變革,應運而生的各種新媒體設計行業急切需要更多的新型優秀設計人才,目前國內高校中的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媒體藝術類專業已經逐漸普及,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缺少的卻是完善的理論支持和相對應的專業課程設置,同時人才培養方案也待進一步完善。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學方案明顯不再適用于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教育,國內院校大多是在吸取國外辦學經驗的基礎之上創立新媒體藝術專業的,無論是課程結構還是教學方式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學的同時還須要大膽的嘗試和改革,這必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在實踐中尋找更加符合新媒體藝術教學的全新教學方案。相對于已經成型的藝術專業,新媒體藝術專業缺少相對應的基礎理論知識,這直接導致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型學科——新媒體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注重技術性而忽略設計理論創新,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強調的是軟件的學習和應用,讓新媒體藝術僅僅停留在軟件學習的技術層面之上,藝術層面的創作往往被大多數人忽略。在缺少對應理論知識支撐的情況下實踐課常常變成了單純的軟件課,所謂的創新課程也變成了軟件更新。實際上,新媒體藝術專業應該更多的強調其特殊的表現手法、藝術語言和設計風格,軟件應用只是一種設計支撐。教學者也應深入認識“新媒體藝術”的完整概念并清新理解其本質,挖掘出新型專業的理論支撐,讓技術與藝術恰到好處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對新媒體設計專業作出完整的詮釋并制定出適合當代高校新專業發展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
由于傳播媒介的特殊性,新媒體專業與前沿科技緊密聯系,作為新媒體藝術教育工作著來說,需要不斷拓寬視野,更新知識,要有隨時感知新媒體藝術發展動態的敏銳意識,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在完善更新設備的同時,要注重學科整合和加強學科交流。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門跨學科的復合型學科,要求培養出既懂得藝術設計理念,了解基本審美法則,又懂得計算機圖形處理技巧和后期特效處理手法的綜合型設計人才,這是擺在當今高校面前有待解決的最重要問題。高等新媒體藝術教育應該依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論,打破專業之間的界限,走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交叉融合的道路,打造符合社會需要的多元化復合型設計藝術人才。高校教育需要重視實踐環節,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新媒體設計專業更應該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研究和軟件應用與實際項目相結合。通過實際項目的研發和制作提高高校教育與社會接軌的能力,從而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
在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新媒體藝術專業必須在擴大規模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更新傳統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出跨學科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做好準備,以便于更好的適應數字時代帶來的以新媒介為載體的新型藝術的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廖嘩,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
隨著人們物質及欣賞水平的提升,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動漫藝術在保持原有的自身魅力外,還激活了新的視覺創意模式。所謂新媒體,就是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數字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興媒體的統稱。動漫藝術的視覺表征主要通過裝飾、構圖和色彩三個方面組成,裝飾主要是一種文化符號的作用,構圖是表現專業性,而色彩主要是氣氛的襯托和渲染。動漫藝術走向多元化的跨界功能拓展,給藝術發展帶來了新一代的革新思路。新媒體動漫所具有的娛樂性、審美多元性、互動性、制作便利性等特點使得動漫藝術更具生命力。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多行業相互融合的產業現象,新媒體動漫盈利市場日益呈現出擴容的態勢。
一、動漫藝術在新媒體傳播中視覺表征的現狀優勢
(一)趣味性
動漫作為一種新型視覺設計表現形式,以新媒體為傳播媒介做向導,為符合大眾審美的需求,動漫藝術視覺表征應兼具形象鮮明、特征夸張、生動有趣等藝術特征,使作品突顯人性化,把動漫形象的美好以新型的視覺表征展現到新媒體中。如墨爾本公益廣告《蠢蠢的死法》中那些擬人的造型,在動畫片里所表現的滑稽與萌態,使大眾忍俊不禁且深刻記住了危險的主題。動漫設計日漸趨于隨意性和趣味性,突出產品的創意和靈感,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生動性和娛樂性特征,緩解了世人對于大眾傳播的焦慮感。
(二)虛擬性
新舊媒介融合的環境下,動漫藝術以新的形式活躍在虛擬文化空間中,以鮑德里亞的觀點來看,動漫符號呈現“超現實”的特點,動漫藝術中的符號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仿佛正在成為現實世界的“仿像和擬像”,其中動漫藝術為廣告做形象代言,不再局限于真人的演說,從而提高了宣傳力度也保證了法律效益。當然,動漫的視覺表征不僅表現于動漫藝術中的虛擬視覺形象,也體現于新媒體傳播中所構建的虛擬社會,通過虛擬社會中發揮出重要的社交與休閑價值。如游戲中的虛擬特征,當玩家共同建立了有親近感的虛擬形象作為重新定義自己在游戲當中的新身份,猶如在游戲虛擬化的世界中賦予一個新的生命,在游戲當中不再受有形世界的限制,以網絡空間的虛擬物質為交流和傳播,實現虛擬化的最大值。
(三)廣泛性
在新媒體中所應用的動漫內容具有產品體格小、符號系統清晰、運用范圍廣泛的優勢。新媒體打破傳統藝術媒介的傳播形式,以多種信息相互交融,除了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還能在智能手機、展示應用、移動電視、數碼產品等載體上,從而改變了傳統媒介性質上的單一傳播途徑。信息方式的靈活傳播,表現在產品推介、廣告銷售等市場領域,從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對廣告行業的影響,制作出動漫人物的形象代言人后經過電腦的動態處理,方便又簡易,既取代了真人的演繹,又降低了成本,同時也擴張了市場的投放范圍以及傳播方式。
二、動漫藝術在新媒體傳播中視覺表征的特點
(一)簡捷、自由的表現形式
動漫藝術作為特殊的視覺表達形式,呈現出一種簡捷、自由的藝術形式,基本上不受其他方面的影響和限制,動漫符號的虛擬、夸張性和抽象性都表明它是形象符號的集合體。首先,在表現手法方面,動漫藝術在新媒體運用中,通過不同的傳播形式,能廣泛而快捷地進行視覺的表現。其次,在表達方面還通過圖形、色彩以及符號等來表征,將有視覺性的思維注入動漫形象中,使其帶有象征意味的造型,以形為意,使得視覺表達方式不固定,畫面簡潔明了,十分自由。
(二)個性化的表達
當社會進入到了普遍化的時代,個性化的時尚變得尤為重要,追求獨特的個性,逐漸成為了風尚標,而動漫就是一種充滿個性的藝術表達方式,通過內心復雜的情緒和微妙的情感用形象詮釋出來。動漫藝術以獨特的表征方式存在于新媒體傳播中,大眾信息時代消費開始重視個性化表達的訴求,如非常受歡迎的網絡動漫形象“丁小點”“阿貍”“冷兔”等,這些個性化虛擬形象最初由不知名的藝術家所創作,并開發出時下最流行的表情包、Flas以及小游戲等,運用簡捷而又有趣的方式通過網絡的廣泛傳播變得深入人心,這些形象正是滿足了人們對于個性化審美的需求,而非傳統藝術的定位。
(三)視覺感的強化效果
新媒體技術中,通過使具象圖形的抽象化、靜態影像的動態化、二維動漫的三維化,技術的開發突破了傳統紙質的圖片及文字的靜態表現,大眾對于動漫藝術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漸改變,其中體現在視聽沖擊帶來的震撼效果。例如以日本Vocaloid(歌聲合成器技術)虛擬歌姬初音未來為名義在國內舉辦的演唱會,運用的是新媒體2.5D透明屏全息投影技術,突破了單純的視覺感受,為觀眾獻上一出盛大的視聽體驗。
三、新媒體傳播中動漫藝術視覺表征的展望
(一)現代化的新技術提升
目前的社會正處于新媒體現代化信息時代,技術的更新及傳播速度創造了更多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動漫所提供的多樣性視覺體驗,使傳統的視覺表象形式得到進一步擴展,包括Flas、網頁制作、CG技術、移動源H5界面、交互游戲等數字媒體的應用,利用不同媒介的特征,以不同方式引發傳播的途徑,提高人與人之間蔓延的速度,拉近彼此的距離,以技術化的智能方式提高大眾的生活品質,科技的進步正帶領著社會的發展。
(二)互動媒體的交互設計與作用
交互性和互動性是新媒體平臺傳播最顯著的特點,在傳統的視覺表征中,提高與人機界面設計的交互,使受眾得到參與感,通過對超鏈接的點擊、層層遞進,方能讓交互媒介得到更實用的傳播。動畫作為純粹的動態藝術概念為其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和使用樂趣,也更延伸人的潛能體驗,激發聽覺、視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受。
(三)市場經濟促進行業的發展
經濟是文化藝術的基礎,新媒體的建設與社會經濟效益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適應社會發展的文化必然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媒介條件下動漫藝術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在,例如電影、電視劇中植入的動漫廣告、網絡網頁里彈出的動畫游戲、智能手機APP上出現的登入畫面宣傳、充斥于店鋪中的各類動漫衍生產品,以及開放的主題公園游樂場等,在這種狀況下關注的動漫藝術視覺特征就顯得尤為必要。動漫視覺藝術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其帶來了極具豐富的商業價值,順應社會市場的經濟需求一并推動著新媒體行業的發展。
結語
新媒體動漫藝術有著鮮明識別性的視覺文化符號,一股新的視覺文化潮流癥狀悄然形成,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軟件開發和多媒介藝術創作中,技術的提升以及媒介的傳播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人類不同文化的融合與溝通,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其藝術內涵,從中獲得更大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J].基層建設,2015(20).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隨著國內互聯網、電子商務、CG產業及移動游戲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對相關領域的設計人才需求呈現出井噴的趨勢,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行業的發展要求從業人員綜合具備多種素質能力,培養具備良好科學素養及藝術審美能力,既懂技術又懂藝術的復合型創意人才,便成為了各設計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從2000年開始截止到目前,全國共有253所高校設立和數字媒體相關的專業。這些專業在建立之初大多設立在計算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或媒體與傳播學院,但該專業的交叉性一度使數字媒體專業處在一種懸浮狀態。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錄外新增“數字媒體技術”(080628S)和“數字媒體藝術”(080623W),從專業歸屬上來看兩個專業均從屬于電氣信息類。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又將“數字媒體藝術”與“數字媒體技術”兩個專業嚴格分開,將數字媒體藝術劃歸到藝術學下面的設計學類,而數字媒體技術則保留在工學下的計算機類中。專業目錄調整的情況反映出社會與高校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認識上的混亂。從全國各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目前的辦學情況來看,普遍出現的問題為專業辦學時間短、課程設置結構混亂、師資隊伍薄弱、辦學無特色、同質化傾向嚴重等。
2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特點及構成體系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研究對象及時代背景決定了其所具備交叉性、融合性的專業特點。數字媒體藝術融合了美學、藝術設計理論、計算機與信息科學、社會學、認知心理學、工業設計、軟件工程等多學科領域知識(見圖1)。通過研究分析數字媒體藝術的內涵及交叉學科,可以為我們設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了解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專業知識體系結構奠定基礎。從數字媒體對象的表現形式來看,其表現形式超越了傳統的報紙、雜志、電視等傳播媒介,以互聯網、移動設備、交互媒體為主要載體。傳播內容突破了傳統媒介以文字、圖片為主的表現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圖像、動畫、視頻、游戲,這類傳播內容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體現出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實現則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②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與知識結構必須圍繞上述分析來展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知識與能力體系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藝術設計基礎。學生應該具備采用新媒體形式進行藝術創意表現的能力與審美能力,具備數字內容藝術設計的基礎。(2)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基礎。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術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媒體創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師的思維模式并能與之進行良好的溝通。具備整合多領域人才,進行項目設計管理的能力。(3)傳播學及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基礎。了解市場需求,熟悉數字媒體傳播形式,能有針對性的應用相關知識進行推廣傳播。
圖1 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
3 河海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現狀
河海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設立在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正式創辦于2007年。河海大學的教授、專家和科研人員早在90年代后期就開始了水電站建設的多媒體演示動畫研究、航道疏浚的虛擬仿真研究、三維動畫軟件插件關鍵技術研究,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師資基礎。經過七年的辦學實踐,在取得豐碩教學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調整以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本科專業目錄歸屬上屬于電氣信息大類,因此所招收的學生為理工科出身。大多數學生在剛入學時普遍對本專業理解錯位、信心不足、內心茫然。(2)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學科建立之初課程體系相對獨立,既無法借鑒利用河海大學優勢學科的平臺,又不能體現河海大學水利行業特色,因此需要進行課程改革。(3)從學生評價體系上來看,有些地方與理工科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相互沖突,需要在評價體系做出相應調整,以符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規律。
4 我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的改革舉措
從國內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育教學現狀來看,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1)依托各校風格與優勢學科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在教學模式上以項目案例為導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新精神;(3)在強調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注重藝術基礎理論、設計通識類課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學上實現厚基礎、寬口徑。(4)利用不同院系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創新教育思維。
因此,我們針對本專業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從研究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科內涵、研究對象、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關系、知識范疇、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順思路、明確定位,構建符合藝術教學規律體現河海大學自身辦學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③通過教學改革,對原有的數字媒體藝術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新的定位,結合河海大學的學科特點以及常州市地方產業特色,確立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今后的培養方向:以水利為特色,培養服務于信息及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交互設計、虛擬仿真方向的設計人才,引導學生進行與水相關的創新設計,實現數字媒體藝術與水文化的對接。
圖2 校內外平臺資源與重點研究方向
(2)分析可結合的校內外平臺及教學團隊資源,最大限度將身邊的優勢資源整合利用,重建與之相關的課程模塊,強化相關研究方向,建立能夠體現河海大學水文化特色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結構(見圖2)。通過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教學,與校內優勢資源平臺建立聯系,通過這種跨平臺與跨專業間的交流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④目前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密切相關的平臺資源有機電工程學院疏浚技術虛擬仿真實驗室及其教學團隊、物聯網學院計算機圖形學及虛擬現實科研團隊。依托這些科研實力雄厚的平臺與教學團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必能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從校外的平臺資源來看,結合常州創意產業基地,以學生實踐為核心,實現教學、科研、服務產業與社會三者的有機融合。⑤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及轉型需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將核心課程整合為兩大模塊:信息與交互設計(交互電影,交互APP,用戶體驗與交互設計,信息可視化設計,虛擬與仿真設計);影像與非線性編輯(動畫與CG視效,水利工程仿真設計)。這種培養模塊既體現了工科背景下的數字媒體專業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學以“水利”為特征的辦學特色。
(3)將工業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兩個專業統籌考慮,在設計理論、基礎專業技能、美學及藝術史、社會學研究方法與認知心理學等設計基礎通識類課程模塊上實現統一。目前現狀是兩個專業在基礎專業技能方面的課程達到了較好的統一,但由于忽視基礎藝術設計理論與設計史的教學、受本科教學職業化傾向思想的影響,相關的基礎通識性課程開設得非常少,大量的軟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級的本科教學中。⑥即便是現在已經開出的設計理論基礎課程,雖然授課內容一樣,但由于課程名稱、授課學期不一致而無法統一。我們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改革。
(4)強調基礎教育、設計通識教育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學生的專業就業方向。在解決上述三點問題的基礎之上,我們調研分析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所面向的就業行業,根據行業要求調整三四年級專業課程。做到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分出大概2~3個與具體的就業相一致的方向,去掉與之無關的專業課程,明確專業定位。
5 結束語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伴隨著信息產業、創意產業發展而生,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強調跨界融合,設計學科的發展離不開人文學科、自然學科及工程技術的支持。與此同時,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也應緊隨時代潮流發展變化。只有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科才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與生命力。專業創辦環境、學校自身優勢特色、周邊產業環境的不同,決定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能是單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學校應該結合自己本學校的特點與優勢,培養能適應時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為河海大學的教改項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學水利特色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為與本校情況、環境相類似的院校創辦培養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提供了參考經驗。
項目基金:河海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藝術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課程與實踐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ZX/13A001-O1)
注釋
①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教學模式探索[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12(4):1-5.
②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探索[J].裝飾,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數字媒體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4] 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 Lev Manovich.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Cambrige Mass:Mit Press,2001:2747.
[6] 熊澄宇.新媒體與文化產業..
[7] 劉自力.新媒體帶來的美學思考[J].文史哲,2004(05).
[8] 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2008(05).
[9] 張法.20世紀西方美學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 朱其.Video:20世紀后期的藝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
[11] 馬凌燕.新媒體藝術的美學研究[D].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2] 張朝暉.什么是新媒介藝術[J].美術觀察,2001(10).
[13] 張朝暉,徐翎.新媒體藝術[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
[14] 羅伊?阿斯科特.新媒體藝術專欄[EB]..
其中目前學界最為普遍的探討主要集中于該學科的教學理念與應用價值兩個層面。首先,關于教學理念的研究爭論源自新媒體藝術的跨學科性,即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與側重程度,這直接關系到本學科的培養目標與具體的教學模式;其次,對于新媒體藝術的應用價值逐漸成為各高校備受關注的研究對象,如何在確保該學科學術性的同時又能實現其社會性,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勢在必行。通過考察部分我國高校新媒體藝術學科建設現狀發現,特別是內地部分高校的新媒體藝術學科建設整體起步較晚且發展緩慢,直接開設與新媒體藝術學科相關的院校更是寥寥無幾。總體來說該學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統一規范,也沒有一套相應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教師資源配置也不盡合理,這些情況下容易直接造成新媒體藝術學科教育的混亂和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平衡,同時也是導致學生就業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問題涉及到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結構等諸多問題,需要統籌解決。因此,立足我國高校新媒體藝術學科發展現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重新梳理該學科的學術性定位,并結合就業現實進行一定的社會性整合,構建出一套適合高校關于新媒體藝術學科建設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不僅對新媒體藝術學科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價值,更為高校藝術教育改革與創新營造了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二、構建系統全面的學科教學方案
一、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特性
從形式上看,新媒體藝術所體現出的是一個歷史時間的概念,新媒體藝術影像在每一個階段都表現出不同的新媒體藝術形式。筆者主要以新媒體的計算機、影像、數字技術、網絡等新科技成果作為新媒體藝術定義的創造性手段。新媒體藝術影像要向著現代化的技術方向推進,當然,這并不能僅將一種技術簡單地認為是美學,像數字影像這類的媒體可謂是先行媒體技術,先行技術并不是起到決定的作用,而是給出可能性的必要條件。新媒體藝術是以動蕩的內容向社會現實主義開放,雖然是在現代主義生死存亡的時期下崛起的,但是,新媒體藝術卻沒有走上現代化主義的形式色彩,修正了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教條,將喜劇性、敘事性以及隱喻性等古典的技巧充分發揮出來。新媒體藝術是以媒介間性、數據庫化生存、賽博空間性等特征構建一個客觀世界的延伸空間。
二、新媒體影像敘述藝術的現狀
1.平移、復制的成分較多
新媒體藝術影像多以網站平臺為主,而在當今大多數的視頻網站的節目分類中,主要以電影、電視劇、綜藝、文藝、視頻等,其中只有視頻這一檔節目數據原創的性質,而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平移或復制過來的,新媒體影像藝術過于傳統,尤其是在影視作品上的表現更為明顯,許多視頻運營商都將傳統的編排方式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過多視頻網站的雷同性也極為嚴重,缺乏新媒體藝術影像的表現。
2.戲仿性過于嚴重
所謂戲仿就是指源于文學理論的敘述,也稱為滑稽模仿。在當今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的發展中,有很多制作的藝術類視頻都是通過模仿其他作品以及題材的方式而形成,尤其是在媒體影片的表現風格上更是相仿。然而,在模仿的過程中,卻有很多媒體藝術描寫的內容與主題極不相稱,特別是將娛樂、游戲等結合到一起的模擬節目中,由于體現出的觀點過于陳舊,這類媒體影像被當下人們作為一種諷刺性影視,對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特性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3.視頻表現形式枯燥感
在當今媒體藝術影像敘述創作的過程中,視頻創作中過多的是無用的東西,而且一個影片較長,里面重復的片段和語句也有很多,讓閱讀者覺得媒體視頻只是看一時的新鮮,長時間看下去大多內容都是雷同的,僅是稍微轉變形式而已,使得媒體視頻顯得枯燥無味,無法真正提高點擊率。尤其是受媒體視頻語言的限制,很多都局限在傳統電視、電影的語言上,缺乏語言的創新性。
三、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的未來
1.平移、復制的改進
傳統的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的方式主要以平移或直接復制為主,無法真正體現出新媒體藝術敘述的特性。當然,也有很多視頻運營商在媒體內容的編排上,在傳統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充分實現新媒體的欣賞習慣以及傳播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當今手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機,很多人群都會用手機看一些相關的視頻,針對手機電視制定了專門的欄目,例如通過對傳統內容的重新轉碼、編排等方式,將視頻制作成大概30秒左右的短片,留住媒體中的一些興奮點,將大部分的元素都剪切掉以供手機播放。其次在新聞方面的視頻上,也有著一定的改進,專門為手機制定節目形態為1分鐘左右的簡短新聞播放口,更方便人們利用手機關注新聞。另外,還有一些視頻商將傳統的電視劇題材制作成幾分鐘的短片,而且,再加上情節以及背景等畫外音的介紹,能讓人們通過短時間的觀看就能了解故事的大概等。
2.媒體藝術創新觀念的形成
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形式。從藝術創作思維觀念上來看,還是要采用一些傳統的媒體用來借鑒,而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要將語言的思維工具以及文字的主控功能有效的發揮出來,借鑒但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這樣才能創作出獨特觀念的媒體藝術影像。當然,在媒體藝術影像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與閱讀者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既然有媒體視頻藝術創作,就應該有視頻藝術的閱讀者,這都是新媒體藝術影像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科技產品也有著更大的突破,而新媒體藝術影像的創作不能單靠先進的科技產品,還要將媒體視頻節目靠向民間藝術,這樣才能將主體的創作愿望顯溢出來。另外,在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創作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媒體視頻對人們的世界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抓住這個突破口進行不斷創作,將新媒體藝術影像的手法利用真實的圖景表現出來,并慢慢地建構和演化出一種新媒體藝術的形式。
3.視頻微短片的制作
隨著新媒體藝術敘述的不斷發展,再根據當今人們所關注媒體傳播的方式,以及媒體傳播的形式和特點的發展來看,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逐漸走向視頻微短片的制作道路上,通過將較長的視頻壓縮成視頻短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研究,脫離傳統媒體視頻的束縛,尤其是在語言上的表現更為新奇,而且,要保證很多創作的媒體視頻短劇靠向人們的生活實例。例如,中國版的《嘻哈四重奏》《蘇菲日記》等,以及近期剛剛更新完的《絲男士》等,雖然每個視頻僅有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從點擊率上來看已經突破百萬次的點擊率。這些由個人乃是團體制作的短劇作品具有以下特點:主題和風格的創新,融入了當今年輕人比較喜愛的時尚元素,迅速地吸引了當代時尚的人們;針對這類短劇在網絡上開展觀眾與標榜的互動,以新的互動形式提高人們的參與性,對人們發表個人意見有著一定的意義,可以廣泛地吸引著很多人群;在時間段上,每個短視頻大概只有幾分鐘,長的也僅有十幾分鐘,但在短短的時間內它卻能體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通過講述、惡搞等方式來對短視頻的點綴更能突出故事的真實性、趣味性等。這都是新媒體影像敘述發展的主要表現。不難看出,很多短劇都是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通過短劇卻能將小故事的情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未來的發展中,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可能處處都在演示出人們的生活。人們在生活中觀看電視,同樣也在生活中不斷地演繹電視。尤其是當今的科技在突飛猛進的發展,網絡的虛擬化、信息化、基因工程化等多項技術的融合,真的無法預料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以什么樣的復雜關系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同樣這也為一些作家勾勒起新媒體藝術影像敘述的探索方向。
四、小結
新媒體藝術影像具有很好的未來,但是,這需要人們在不斷地探索中及時地發現新媒體藝術影像發展中存在著的問題,并且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進而促進新媒體藝術影像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段雪.淺談新媒體與新媒體藝術[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8).
當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越來越成為藝術界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展覽上、越來越多地被所謂的前衛藝術家所實踐時,我們不僅要問:究竟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它給我們帶來了和即將帶來什么?
其實新媒體藝術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也并不是無本之木,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受杜尚影響頗深的觀念藝術(concept art)、早期未來主義宣言(futurism menifesto)、達達式行為(da—da)以及由稍后出現的偶發藝術(happenning arI)脫胎轉變而成的70年代表演藝術就已經帶上了今天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藝術的種種特征。實際上,在50~60年代的前衛藝術實驗中也已出現結合機械技術的動力藝術(kinetic art)和最早的電子藝術作品。那么從這些新媒體藝術的源頭藝術來看,他們都有這樣一些特征:溝通與合作、強調藝術發生過程、重視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互動。在這些相對新的藝術形式中,藝術家們開始探索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來發掘創造新的思維和人類經驗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讓觀眾參與到一件藝術品中成為藝術家們的興趣所在。藝術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概念。整個20世紀對于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更是大大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體藝術空前地結合了物理學、生物學、電子計算機科學等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將之用于藝術創造中,使得新媒體藝術作品也傳遞出空前龐雜的信息量,讓觀眾在目不暇接的同時也不能完全領會和了解它,在某種程度上給觀眾帶來誤解:這到底是藝術還是科技?在國內觀眾普遍缺乏視覺修養和科技知識的現狀下,要求大眾理解現代藝術就已經勉為其難了,對于新媒體藝術,大多數人還是處于“外行看熱鬧”的狀態的。
對于新媒體藝術,我們好奇,在沒有完全了解的情況下就急于嘗試,而理論界,也沒有太多的關注現狀,引領發展方向。
當藝術史發展到21世紀,在我看來,給任何形式的藝術下定義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對于新媒體藝術自然也是這樣。但是從各所大學爭先恐后地設立與媒體有關的各類系科(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類大學)和各現代美術館相繼展出所謂新媒體藝術展來看,就知道對于新媒體藝術,我們的認識有多么的混亂。你很難說誰是絕對正確的,但是這種不確定性本身也許就是新媒體藝術的特點吧!
如2003年12月28號至1月5號在上海多倫美術館展出的“打開天空”中國新藝術展,運用的是多媒體、電腦影像、動畫、錄像、裝置、網絡藝術、閃客藝術、影像裝置以及與新媒體觀念有關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個展覽采用網上(ionly.conr.Cll東方視覺)和網上直播的形式,通過一種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這個展覽就是新媒體藝術展嗎?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說展覽中有影像作品有電腦裝置就算是新媒體的話,那么這個理解就未免太膚淺了。以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觀點來看,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技術為基礎的媒體現在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于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體藝術正在以它強大的信息優勢將人類藝術帶入一個新的紀元。
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給我們的藝術界相應帶來了什么變化?這首先表現在藝術展示場館設計上。傳統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已經完全不能夠承擔新媒體藝術展了。新媒體藝術展從電路鋪設、墻面設計、燈光設計、封閉性設計、計算機配置、投影儀和音響設施方面對展示場所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所以包括北京世紀壇藝術館在內的新藝術場館都在對原場地進行改造,使之適應新媒體藝術發展的需要。世紀壇藝術館用了半年將其地下一層改造成一個適合展示新媒體藝術的場地,接著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屆新媒體藝術展,實際上展館的改造還是略嫌粗糙了點,沒有跳出傳統展示場所的設計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倫美術館在設計上更顯專業了一些,感覺是為現當代藝術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細節上設計得很有特點,但又不失傳統美術館的優點,不論是公共空間還是相對封閉的展示場所,都錯落有致,迎合了現當代藝術對于觀者產生的心理影響。新媒體藝術講求連結性和互動性,這也就更加表明他們的作品需要各自獨立,不能相互干擾,不像傳統繪畫和設計作品的展覽,我們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間距掛在墻上,或者是擺放在地上,觀眾只需要移步換景,作品與作品之間不會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擾,充其量只會對觀眾的視覺神經和心理有所影響。但作為更加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藝術來說,干擾本身也是他們作品設計的一個關鍵環節,所以以往那種大開場式的老式展廳是完全不適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線設計上,老式展館很可能喜歡采用天光來展示繪畫作品,這個是不太能用到新媒體的展示的。
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對于藝術品觀照方式的轉變。前面說過,新媒體藝術最大的特點是連結性和互動性,這就注定了新媒體藝術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觀眾的參與,如果缺少了這個環節,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無法展示。這也就將展覽的觀照方式從單純的“神交”轉變成為較為直接的甚至是關鍵性的參與性的互動,有時候是對于作品形式和意義的改變。因為要了解新媒體藝術,你首先必須將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遠距離觀看。這樣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由此使觀者的意識也發生轉化,最后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觀者通過鍵盤、鼠標、燈光和聲音感應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儀器與作品發生關系,這就是新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的一種全新的交流和觀照方式。這種觀照方式的改變說明藝術家的藝術理想表達水平和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藝術作品中,藝術家是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觀眾能否接受,這是對他們視覺修養的考驗。在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家不但要表現自己,還要盡力將表現的東西為人所懂,讓觀眾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接受。在這里,藝術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達,這也是新媒體藝術這個名稱中“媒體”二字功能的體現。
觀照方式的改變必然促成藝術品評價、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變。在對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進行評價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這件作品具有何種特質的連結性和互動性,它是否讓觀者參與了新影像、新經驗以及新思維的創造。而在藝術品流通和典藏方面,傳統意義上的印刷品已經不能夠滿足新媒體藝術的要求,由于他們運用了聲音、音像和網絡傳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較高的三維空間的媒介,我們就需要制作光盤來保存它們,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說明。以往的有關藝術史的書籍都是通過圖片的形式來記載資料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大屏幕投影來實現歷史的重現,可是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將會使我們以后的藝術史類書籍不能夠僅僅再用傳統印刷品,而必須得配上一定的聲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電影一樣,新媒體藝術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藝術史。
所有上述這些改變,都會引起對藝術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其實在目前,不管是美術館策展人、藝評家或是贊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夠了解新媒體藝術的,但是情況并不樂觀。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對過去藝術發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業已成熟的機制進行借鑒,再來對新媒體藝術進行研究,但是事實上,只有打破以前藝術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個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夠承受新媒體對于我們的沖擊,才能夠駕馭這種改變并迅速成為新媒體藝術實踐的理論指導。
英國當代藝術史家巴克森德爾(M.Baxandal1)在談到西方藝術史研究的現狀時特別指出了三點不足:一是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未能夠針對視覺媒介和視知覺的復雜性,至少沒有做到像文學研究那樣來對待其特殊的語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對自身媒體做出積極的關注和缺乏適合本體研究的技術手段,藝術史不得不從其他學科借用闡釋方法,并以此作為主要的工具,這樣藝術史學科本身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三是藝術史教學和研究過分關注知識而忽視學科技巧。也就是說,對于藝術史方法論的開發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們就不免要問這樣一個問題,在研究新媒體藝術史的時候我們應該運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體藝術的種種特點,要求我們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要比以往其他藝術更需要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理論的支持。這種需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逐漸改變藝術教育的一種弊病,那就是藝術院校重文輕理的學科設置。在新媒體藝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沒有理科知識是很難理解和走進新媒體的。但是事實上,在中國當今社會,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體藝術的藝術家本身,對于科學理論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說從理論層面去分析了。總而言之,對于新媒體藝術,我們還是處在一個感性認識階段。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在新媒體藝術中所被運用的科學門類:電路學、計算機網路、后生物學、電信學、人工智能、遺傳學、仿生學等等。在這些學科的背后有一個總領性的科學理論那就是控制論,控制論又分機械控制論和模糊控制論,隨著新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模糊控制論將會越來越多的影響它。
自從196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創立了模糊集合理論
以來,模糊理論便在其數學基礎上建立起來了。1974年,英國的E.H.Mamdani首次運用模糊邏輯和模糊推理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的蒸汽機控制,并取得了比傳統的直接數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論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機和空調器等模糊家電之后,模糊理論便被運用到人工智能和風吹草動技術領域,模糊推理機、模糊控制計算機、模糊語音識別系統、圖形文字模糊識別系統相繼出現,這就越來越接近新媒體藝術所運用的模糊控制理論了。所以,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設想,藝術史研究方法將會轉入一個模糊藝術史理論階段,而且我堅信,模糊理論是一切理論學科的終極發展方向。
關鍵詞:數字藝術 特征 技術 效果 藝術創作 形式 發展 應用
根據權威調查,我們知道數字音頻、數字視頻和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迅速,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數字媒體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此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對此進行一個簡單分析。
1 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數字藝術是運用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程序等手段對圖片、影音文件進行的分析、編輯等應用,最終得到完美的升級作品。它廣泛應用于平面設計、三維技術的教學和商業設計等用途,并隨科技進步被大眾接受和認可,受到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的喜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化巨大發展則遭遇了西方外來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文跨文化傳播體系中又對傳統文化的復興發出了召喚。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趨勢下,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媒體藝術形式,產生了極大的積極作用,憑借著出色藝術感染力對人們的生活產生越來越重要影響,新媒體藝術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最近幾年,數字媒體的發展可謂十分迅速,首先我們來了解它的概念,數字媒體藝術是伴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和網絡媒體的發展而形成的新興藝術門類。它將人們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新藝術形式,它主要是以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數字媒體藝術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數字媒體藝術特點分析
2.1 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 數字媒體的互動性為大眾的主動參與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創作的數字性數字媒體藝術,打破了傳統工具的一貫創作方式,主要是基于計算機數字平臺進行創作,大眾不僅可以改變作品的效果,甚至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數字媒體藝術與科技發展 新科技的不斷發明和運用引發了藝術領域內的不斷創新,尤其是在數字媒體藝術方面,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比如以數字技術為手段的平面設計、以萬維網為媒介傳播的所謂“純藝術”,甚至手機鈴聲等等,只要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都可以歸類到數字藝術。數字藝術作品一般在創作過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數字技術手段。
數字藝術包括交互媒體設計、數字影像藝術、虛擬現實設計、新媒體藝術等。
3 數字媒體藝術發展趨勢
3.1 數字媒體藝術要求從業人員不僅具有良好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數字藝術設計技能 學生畢業后,能夠較熟練運用數字媒體工具,從事有關平面設計、網絡媒體、動畫制作、數字音視頻編緝以及游戲設計等工作。目前我國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缺口,大約每年在15萬左右,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3.2 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促使產業領域擴展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知道數字藝術的蓬勃發展在全世界引領了新一輪的藝術潮流。毋庸置疑,數字藝術產業是21世紀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在美國,電腦動畫及其相關影像產品的銷售獲得了近百億美元的收益;在日本,媒體藝術、電子游戲、動漫卡通等作品已經領先世界,成為日本的第二大產業;在韓國,數字媒體藝術產業已經超過汽車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由此可見數字媒體藝術在全世界都快速發展,并形成產業鏈,而且通過上述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數字藝術廣闊的發展前景。
3.3 數字媒體藝術以數字科技的發展和全新的傳媒技術為基礎 數字媒體藝術是人類理性思維和藝術感覺巧妙融合一體的藝術。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必須在實現過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數字手段。數字藝術是藝術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學科的交叉領域,涵蓋了藝術、科技、文化、教育、現代經營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4 結束語
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的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為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的發展帶來廣闊的空間,給藝術設計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媒體產業是新興的、復合型的、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其作用顯而易見。進入數字化信息社會的設計,藝術設計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隨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設計對象和心理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藝術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但同時也將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參考文獻:
[1]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索[J].飾,2006(3).
[2]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J].飾,2007(4).
[3]桂宇暉.面向新世紀的數碼設計藝術學科發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