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行業發展前景模板(10篇)

時間:2024-03-05 16:23: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行業發展前景

篇1

國際金融危機給保障我國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來新的挑戰,即如何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如何防止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來,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前高后低,波幅高達30%以上,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全面下滑,預計短期內很難明顯反彈。這對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非常不利。國際金融危機導致農產品需求減少是農產品價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農產品供給增加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下跌,能源價格暴跌也加大了農產品價格下行的壓力。農產品價格劇烈震蕩,大大增加了我國調控農產品供需平衡的難度。因此,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是今年農業發展重中之重的任務。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形勢總體不錯,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可以確保,但從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角度考慮,從確保實現擴內需戰略目標的高度著眼,今年應該將保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并適度回升作為重要任務。這就需要加強和改善農業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統籌處理好糧食安全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通過保障農民種糧收益來實現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目標;統籌處理好農產品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的關系,重點是避免個別農產品的數量變動影響對糧食安全形勢的判斷和宏觀經濟的預期;統籌處理好長期政策與短期政策的關系,既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又充分發揮臨時收儲和進出口調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調整結構、完善體制為根本方法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加深,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沿海地區外向度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嚴重沖擊,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不穩定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透視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矛盾,有著深刻的體制和制度原因。區域之間產業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農民工在省際年復一年地流動,過于偏重外向型經濟致使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城鎮化過程中相關制度改革滯后暴露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矛盾。今后一個時期,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有四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勢不會因國際金融危機而逆轉,確保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應成為長期戰略。二是為有效兌現“人口紅利”,需要更快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緩解農民工結構性失業問題,將我國勞動力的短期優勢變為長期優勢。三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候鳥式”流動問題,需要統籌工農和城鄉發展,加快制度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轉移,逐步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由偏重投資和出口向投資、出口、消費并重轉變,經濟由區域非均衡發展盡快向均衡發展轉變,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向一元結構轉變。四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擴大農村內部就業。應在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下功夫,鼓勵各地根據實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盡可能追求產業或產品的差異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場空間。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積極發展農村生產性和生活業,努力提升農村專業化分工水平,不斷拓展農村就業的領域和空間。

以強農惠農、改革創新為主要手段促進農民增收

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農民增收困難,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現,而且增產后還有可能出現農產品“賣難”問題;二是農民工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工資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穩定;三是有利于農民穩定增收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還不健全。今年中央1號文件緊緊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主題,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落實中央有關部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可重點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適度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充分發揮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生產性專項補貼的引導作用,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覆蓋范圍,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繼續深化改革。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許”原則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拓展經營領域和范圍。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以強化生產功能為取向完善農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土地一直兼有生產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隨著土地流轉規模擴大和農民就業渠道多樣化,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的情況下,農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顯。土地保障功能雖有利于維持農村社會穩定,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配置效率。從農村實際出發,未來一個時期基本的政策取向應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矛盾,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逐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加大財政補助力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逐漸弱化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二是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逐步強化農村土地的生產功能。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持土地集體所有、農戶為流轉主體、農地用途不變的原則,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和支持農地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創新發展模式為抓手推動鄉鎮企業發展

鄉鎮企業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道路作出了歷史性的突出貢獻。在不同時期,鄉鎮企業發展模式出現過階段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篇2

一、三明市產業現狀和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產業現狀分析

根據福建統計局2010年各市生產總值和產業比較數據,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據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6位為800.24億元,根據第一產業排名第三為146.28億元,與同樣的以農業為主的漳州,相差72.37億元,根據第二產業排名第七為365.36億元,按第三產業排名第六為288.6億元,根據人均GDP排名第四名為30370元。從整體狀況看,三明雖然初步實現了二、三、一的產業結構,但是第二、三產業優勢并不突出,發展水平都相對其他市區低。而農業生產總值占比重相對較大,約為18.3%這說明第一產業在三大產業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總體來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低。

(二)三明市的農業現狀

農業在三明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該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農業的發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業增長緩慢,農業就業人口過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產業生產總值及增長率和農村從業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數據顯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增加值146.77億元,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數值則分別為355.59億元和231.88億元,遠大于農業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最快,增速達到18.20%,第三產業次之,增速為11%,而第一產業農業的增長率僅為5.6%,遠遠落后于第二、三產業。從農業人口及其構成來看,農村從業人員83.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86.9%。從表二中的數據分析得到,三明全市農村從業人員總量為84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占其比重為70%,第二、三產業分別占12%、18%。其中明溪、寧化和泰寧三縣從事第一產業人員占75%以上。

2、農業種植種類較單一,經濟作物分布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糧基地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三明有九個省定商品糧基地縣,其中有八個縣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寧化、清流兩縣是福建省四大烤煙生產縣之一;建寧蓮子、黃花梨、獼猴桃、茶樹菇,尤溪銀杏、姬松茸,沙縣蘆柑等土特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縣均有自己的特色產品。

3、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從全市市的勞動力文化構成來看,文盲率為7.8%,小學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專及以上僅占1.8%(數據來源:三明統計局《勞動力資源及其構成》2006)。從中可得出,三明市農村勞動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還占有很大的比例,整體受教育水平低。勞動力的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生產力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下,這也是農業發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農用機械使用狀況。根據三明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三明市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23.6%,機電灌溉面積、噴灌面積和滴灌滲灌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分別為0.3%、0.1%和0.2%。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0.1%,機收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重為3.5%。而整個三明市在農業生產中75.8%仍然是傳統的手工勞作,農用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數量所占比重都很低,從而可知三明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低。 

5、對農業的資金和科研投入不足。從三明市統計局2009年分行業R&D投入情況數據顯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分布,制造業的投入人員和經費分別占85.6%和93.7%,而對于農林牧漁業的投入人員和資金分別只占1.1%和0.7%。這也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很不足。對農業的科研資金和科技的投入對于提高生產效率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對三明農業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根據上面分析得出三明市農業在經濟中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業生產力低,農業人口生活水平低下,農業增長緩慢,制約三明市的經濟發展。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基礎差,農業人口眾多,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三明處于閩西北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低,農業一直都處于傳統的粗放型耕作,農業基礎設施較差,各種歷史因素都給三明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加上農村人口眾多,大量的閑余勞動力,給基礎薄弱的農業雪上加霜。農業主要以原始的粗放型耕種為主,而且農作物生產較為單一,主要還是人的體力勞動為主,機械化水平低下,導致生產力水平。而這種低效率生產的循環往復,將會阻礙農業的發展。

第二,沒有充分挖掘農業的發展潛力,各縣特色未能實現其規模化,綜合生產能力未能實現,農業附加值低。三明的農業主要作物仍然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種類多,但分布零散,主要是小規模生產經營,沒能夠實現規模經濟。沒有充分地利用好各地區的農業地區優勢,發展規模生產,對林業、牧業、漁業等沒有足夠的重視。生產單一使得農業承受自然災害的風險性增大。農業內部結構的不合理,使得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無法實現,也很難實現農業的綜合生產。農產品加工企業少,鄉鎮企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落后狀態。為農業提供的機械設施較少,沒能夠真正地促進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和規模化生產。

第三,政府的服務水平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對農業的服務不到位。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服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到位。各種經濟特產的分散,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未能實現經濟潛力的縱向挖掘,在引導和制定政策整合各項資源中,政府應該起到其重要的服務功能。對教育和產業引導方面的服務性功能不足。因此,政府職能向服務型的轉變將更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

第四,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農業的發展將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設施建設更顯得重要。而如今整個農業體系中,各種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這也是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這些都離不開大量的財政投入和科技投入,而這兩方面都做得很不足。根據三明市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0.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9.6%,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0.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6.3%,R&D在農業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

三、政策措施及建議

針對上面的各種原因分析知,解決農業問題迫在眉睫。有以下措施值得考慮:

第一,發展特色農業,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的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發展與當地優勢農業資源相匹配的特色農業,拓寬農業增收渠道。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改變種植結構單一化現象。同時,通過農業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出,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可以向相關縣市學習,如漳州市,對各縣的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特色農業,實現“縣縣有特產”的局勢,如平和縣(蜜柚與香蕉)、漳浦(海水養殖)、南靖(花卉)等。實現農業管理模式多元化,充分利用三明地區的多山地丘陵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林業、漁業牧業等。鼓勵發展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等生態農業,把農業與優美的自然風光相結合。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小農經營向規模化生產、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轉變。

   第二,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和企業,提供各種金融政策的支持。要實現農業的生產,必須要有與之相配套的各個環節。引入外資,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引入外資企業和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利于解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產品的銷售問題,真正的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臺海優勢和國家促進海西經濟建設的各項有利政策措施,開展閩臺合作;利用僑鄉優勢,鼓勵和支持華人華僑回鄉投資和發展,并給予充分的政策照顧;扶持龍頭企業,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在農業生產上,可以增加農業的金融領域的服務,發展農民小額貸款業務。

第三,多渠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努力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水平。要解決嚴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可以實行內外相結合的措施,內外共同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除了向市外轉移外,也可以引進外資和外企,安排當地勞動力當地就業,發展適合的服務業的發展,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和相關行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而推動就業結構的轉換。注重勞動力的素質的提高,開展勞動力的普及知識教育,提高勞動力的文化水平。重視勞動力的轉崗就業培訓,注重教育的實用性,以市場為導向,以單位需求為宗旨。

第四,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法律法規,穩定農村市場和農業市場,為農業的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精簡鄉鎮機構,減輕農民負擔,提高政府對農業的認識和重視,增加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和科技投入。發揮政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引導者角色,為農業生產提供各種有效服務。與相關省市協商合作,積極了解和掌握市場信息,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較為全面的服務信息,積極為農民開拓多種收入渠道。改變過去傳統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法律法規,放松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限制,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積極穩固農村市場,打擊各種投機行為,完善法律法規,包括關于土地流轉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各種土地糾紛,確實保障農民的利益。

四、總結

在近幾年經濟的發展中,三明經濟發展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體現為經濟總產值不斷提高,三大產業結構日益完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在三明市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農業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問題,包括農業的規模化未能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業的發展潛力未能充分挖掘等,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以早日實現增加農業的產值、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機械化,滿足其他產業對農業的需求,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實現全市經濟健康、平穩和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昉,王德文等.農村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2、萬寶瑞.中國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展望[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李華.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理論與實踐[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篇3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經歷了一個由自發興起到規范管理的過程。2008年,天津市農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領導小組”,并提出“百千萬”建設工程,即用4年時間,建設200個特色旅游村(點),發展2 000個鄉村旅游經營戶,鄉村旅游實現30 000人就業[1]。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個特色旅游村(點),形式上既有觀光農業園區,又有生態農業莊園,還有農家樂、漁家樂,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4家,直接從業人員2.4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67萬人,占總人數的68%,帶動農戶3.41萬戶。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年利潤總額近4億元,年利稅超過3 000萬元(根據2011年天津市農委轉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的通知》所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調查表,收集全市各區縣統計資料匯總數據)。薊縣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西青區水高莊園、津南區松江鄉村俱樂部和塘沽諾恩漁業生態園被評為全國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靜海縣西雙塘村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10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之一。

1 天津休閑農業區域類型劃分

天津10個有農業區縣根據各自不同的區域位置、資源類型以及現有休閑農業景區類型和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4種休閑農業發展類型區域,分別為:環城休閑農業區、濱海休閑農業區、遠郊休閑農業區和薊縣休閑農業區。

1.1 環城休閑農業區

包括東麗、西青、津南、北辰4區。該區在地理位置上緊緊圍繞中心市區,交通路網發達,由最邊緣地帶到市中心的距離均不超過35 km,行車時間不超過1 h,對于吸引市區游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農業規模相對較小,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1%~2%[2]。但農業產業類型多樣,特色明顯,已形成以花卉、觀賞魚、淡水魚、果品、特色蔬菜以及農產品物流配送和農業休閑觀光等為主導產業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

環城四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天嘉湖、東麗湖、鴨淀水庫、永金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小站練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楊柳青年畫、葛沽寶輦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眾多農業園區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8個,類型以現代農業園區、休閑度假莊園和花卉交易市場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依托花卉、觀賞魚、小站稻、特色蔬菜和優質果品的產品資源,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休閑度假娛樂和鄉村民俗文化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采摘體驗、休閑垂釣、花卉觀賞、科普教育、文化創意、市民農園和休閑莊園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2 濱海休閑農業區

包括濱海新區塘沽、漢沽、大港3個區域,其核心區是與天津市中心城區并列的城市發展核心。該區地處東部沿海,戰略地位顯要,交通路網發達,最遠端距離天津市中心約75 km,行車時間不足2 h。該區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領天津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該區農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16%[2],但農業資源特色鮮明,特別是海域灘涂資源豐富,為發展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區已形成以海水養殖、耐鹽堿植物、葡萄、冬棗、蔬菜、食用菌以及農業科技創新等為主導產業的特色農業體系。

濱海新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海水養殖池塘、淺海灘涂、北大港水庫、北塘水庫等為主的生態水域資源,以媽祖文化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冬棗、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4個,類型以農業科技園區、休閑漁業園區、漁家樂型特色村為主,突出農業的科技展示、休閑觀光和生態保護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將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特殊的海洋資源條件、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條件以及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展示、生態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娛樂(漁家樂)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釣、漁家餐飲、采摘觀光、創意展示、科技示范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3 遠郊休閑農業區

包括靜海、武清、寶坻、寧河兩區兩縣。該區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天津、北京與河北省的交界處,雖距天津市中心距離相對較遠,但對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該區目前已構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網體系,距天津市中心最遠約95 km,行車時間約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僅45 km,最東部距唐山市中心僅23 km,1 h車程即可抵達,對于吸引周邊區域游客具有天然優勢。該區人口眾多,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規模相對較大,第一產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約占9%~12%[2],是天津地區大宗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和供應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糧食作物、畜禽養殖、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體系。

該區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黃堡、團泊洼為主的生態濕地資源,以港北森林公園、靜海林海、青龍灣固沙林、青南萬畝生態林等為主的生態林地資源,以寧河天尊閣、《紅旗譜》影視基地、寶坻玉佛宮、秦城遺址等為主的民俗文化資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鋪蘿卜、金絲小棗、寶坻三辣、黃莊洼稻米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目前,該區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39個,類型以特色旅游村、現代農業園區和溫泉度假莊園為主,突出農業的產品供給、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進一步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和農村傳統文化優勢,依托濕地、林地、農田、地熱等特殊資源,重點發展生態旅游觀光、鄉村民俗文化和農家生活體驗等休閑農業模式,形成以農事參與、生態觀光、文化傳承、農情體驗為主的休閑農業體系。

1.4 薊縣休閑農業區

薊縣地處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區縣,南距天津市區110 km,西距北京65 km,東距唐山80 km,津薊、薊平高速以及即將啟動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薊縣融入了京津冀1小時經濟圈。薊縣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總面積的2/3為山區和庫區,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氣候宜人,被列為全國生態示范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范區。同時,薊縣境內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現已形成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游景區,積極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薊縣已被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32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其重要的休閑農業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六大旅游景區以及豐富的山野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目前已建成休閑農業項目128個,類型以農家樂為主,還包括民俗村、生態莊園和現代農業園區,其中農家樂、民俗村和生態農莊分布在北部山區和庫區,現代農業園區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區,突出農業的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休閑觀光功能。

未來發展中,該區應以休閑農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有發展基礎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檔次,以農家生活體驗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主要發展模式,深挖文化內涵,完善公共設施,著力提升品質,推進“一家一戶”式農家院旅游向全景式鄉村旅游轉變,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發展格局,開發主題農莊、鄉村俱樂部、鄉村營地、企業會所等休閑產品,撬動高端客源市場。

2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機遇與前景展望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轉變,休閑農業發展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機遇[3]。主要有: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為休閑農業發展搭建了平臺;實施“三區”聯動協調發展等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為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建設國際性、現代化宜居城市定位為休閑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為休閑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休閑農業已成為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與此同時,天津休閑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為了進一步提升休閑農業層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發展將力求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2.1 由資源低效利用向資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通常以對資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為特征,由農戶自發形成的以特色農產品、農家餐飲、農家住宿等為主要形式,對特色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經營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應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和初級利用,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基地等途徑,將多種農業資源高度集中、統一規劃、深度開發,通過挖掘農產品和資源與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科普教育、體驗參與等休閑娛樂活動的內在關聯,提升原有資源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源整合、要素聚集、價值提升等方面實現突破。

2.2 由初級休閑產品結構向發展創意產品體系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級休閑產品所占比重較高、產品開發同質化嚴重、產品布局單體化明顯、產品標準體系不完整等問題,休閑活動主要局限在“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等幾個方面。“十二五”期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休閑度假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休閑農業的產品結構也必須進行調整與升級,深度挖掘景區所屬地區的文化內涵,將創意的內容加入到休閑農業產品開發中,培育參與性、休閑性、體驗性和學習性強的休閑項目,并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休閑農業產品體系[5]。

2.3 由分散化小規模經營向產業化、組織化經營轉變

休閑農業發展初期多以農戶自發經營為主,經營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類型單一,重復建設情況嚴重,對市場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都較低,影響了產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更多的依靠產業化龍頭組織,通過龍頭組織的帶動,將農戶與市場緊密聯系。在具體建設中,應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特點,探索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企業集團型、龍頭景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培育休閑農業企業,鼓勵農戶成立休閑農業合作社,積極擴大經營規模,從而打造休閑農業產業集群。

2.4 由單一功能開發向產業功能體系建設轉變

休閑農業景點或項目在發展初期往往集中于開發某一單一功能,如餐飲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風景游覽型等,休閑活動內容單一,與其他產業的橫向聯系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鮮感,從而影響產業的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休閑農業也應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與地區二、三產業緊密結合,通過建設要素聚集和產業聚集的休閑農業園區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閑農業在特色產品供給、生態資源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康體養生醫療、度假接待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功能,從而形成完善的由一產延伸至三產的產業功能體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轉變

天津休閑農業目前主要服務于天津市區居民和極少數北京、河北省地區市民,市場潛力還未被完全開發。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核心位置,與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隨著其外向度的不斷提升,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也應發生改變。“十二五”期間,充分發揮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網優勢,以打造環渤海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將休閑農業融入天津旅游業整體發展中去,通過與北京、河北等地的錯位發展,以獨特的海洋資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邊地區游客;以高端的服務和富有民族品味的產品吸引國際游客,從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統計局. 天津統計年鑒2011[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1.

[3] 賈鳳伶, 李瑾, 黃學群. 天津都市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 2011(5):93-97.

篇4

中圖分類號 S3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128-01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業不再是種植玉米、大豆的簡單種植業生產,而是發展到時間與空間的多元化生產,即立體農業生產;也不再是簡單的低效農業生產,而是發展到高效的農業生產。所謂立體農業,就是利用自然條件的時間和空間,運用間套復種等各種農業生產的手段,形成最大的生產效益的一種栽培形式。總結多年從事立體農業的實踐經驗,淺略剖析瓦房店市立體農業發展的前景與主要栽培形式[1-2]。

1 立體農業的發展前景

立體農業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產出率,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單一種植糧油作物增加產量1倍以上,增加經濟效益1倍以上,高者可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3-4]。在瓦房店市采取立體農業的栽培形式,比單一種植玉米作物增加收入7 500元/hm2以上,多者增加15萬元/hm2以上。

2 立體農業的主要栽培形式

立體農業的類型可劃分為具有層次感的空間立體農業和具有先后順序的時間立體農業。每個不同類型包含不同的栽培形式。

2.1 空間立體農業

空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同一塊地上利用不同空間,栽培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1.1 辣根、玉米套種的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陰、前期生長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點,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種玉米,既保證了辣根的正常生產,又額外獲得玉米的產量,而且玉米的產量也不低于常規生產的玉米產量。可收獲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產值共3.7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2.25萬元/hm2。

2.1.2 辣根、玉米、菜葫蘆立體栽培形式。此種栽培形式中的辣根和玉米的種植形式與前面所提大體相同,增加了菜葫蘆的栽培。利用辣根、玉米前期生長量小的有利條件進行菜葫蘆生產,額外增加了菜葫蘆生產的效益。產值可達5.2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3.75萬元/hm2。上述2種栽培形式中的玉米應選擇大穗型品種,以發揮其產量優勢。

2.2 時間立體農業

時間立體農業栽培形式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先后栽培同一種作物或多種作物的栽培形式。

2.2.1 保護地多茬生產。保護地多茬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打破了原來生產的季節界限,實現了周年生產或反季節生產。由開始的單一黃瓜生產向蔬菜多品種、多茬口生產發展。在保護地多茬生產中要注意作物類型和作物品種的多元化,注意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茬口,不斷創新栽培管理方法,實現提早上市,巧打時間差,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2.2.2 陸地時間立體農業。陸地時間立體栽培的主要形式有2茬或多茬復種。

(1)地膜覆蓋馬鈴薯下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馬鈴薯栽培要點。選擇優質高產的品種,要選擇具有高產、抗逆性強的脫毒馬鈴薯品種,主要有中薯1號、荷蘭3號等中、早熟品種。根據提早上市和均衡上市的原則,選擇幾個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選擇1個品種分期播種。下茬鮮食玉米選用中糯1號、香糯1號。要想獲得較高的產量,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栽培方法。采取深種橫向覆膜的方法。覆土厚度在12 cm左右,地膜采取橫向覆蓋。深種可在早期低溫條件下形式成薯塊,薯塊生長發育的時間長,有利于形成大薯塊,提高產量。一般產量在45.0~52.5 t/hm2,高者可達60~75 t/hm2,常規栽培只能達到30 t/hm2。采取單壟種植橫向覆膜,可增大膜下空間,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也有利于膜下澆水。播種時間在3月中下旬,保苗在6.0萬~6.9萬株/hm2。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上茬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播種鮮食玉米。一般播種期在6月末至7月初,保苗4.05萬~4.35萬株/hm2。下茬鮮食玉米種植不能過密,以防穗小價低。播種時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科學施肥,馬鈴薯是喜肥作物,而且需鉀量較大。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配合施用生物肥。施用優質有機肥37.5~45.0 t/hm2,三元復合肥600~750 kg/hm2,硫酸鉀300~450 kg/hm2,尿素75 kg/hm2。也可以施用馬鈴薯專用肥(總含量65%)1 500~2 250 kg/hm2。有條件的地區可增施生物鉀肥112.5 kg/hm2。

(2)地膜覆蓋2茬復種鮮食玉米的栽培模式。一是上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鮮食玉米應選擇以粘玉米為主。上茬品種可選用金星糯和掖單20;采用單壟種植或大壟雙行種植。無論是哪種種植形式,保苗在4.05萬~4.35萬株/hm2。播種后覆土時要使播種溝形成“V”形,以便在覆膜后形成一定的空間,以利于幼苗生長。播種時間為3月中下旬,可采用不同生育期的品種同期播種,或同一品種錯期播種,實現均衡上市。科學施肥,施用有機肥30.0~37.5 t/hm2,三元素復合肥450~600 kg/hm2,有機肥在整地時撒施,化肥在播種時施入。當幼苗長至大部分葉片接觸膜面時,要及時破膜引苗,以防燒苗。待幼苗出膜后煉苗3~4 d,葉色由黃轉綠,再進行定苗。二是下茬鮮食玉米的栽培要點。下茬玉米品種要選用中糯1號和香糯1號。下茬鮮食玉米要在上茬收獲后及時播種。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可采取復種的方式。若上茬收獲較晚,可在6月下旬在前茬的壟肩上進行套種。播種時株距與前茬相同,保苗4.05萬~4.35萬株/hm2。施三元素復合肥300 kg/hm2。

3 參考文獻

[1] 秦紹云.對重慶市云陽縣發展立體農業的思考[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7):5.

篇5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325-02

近年來,濕地農業一直到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嘉興市秀洲區針對北部區域1.07萬hm2農田地勢低洼、種糧不高產的狀況,積極創新農作制度,結合當地條件,開發濕地農業,發展水生蔬菜、魚類養殖及水生蔬菜套養魚類的種養結合模式,破解北部農業發展瓶頸,基本走出了因農田常年積水從事種植業效益不高的困境,化“水患”為“水利”,產業發展加速,效益增長明顯。

1 秀洲區濕地農業發展現狀

秀洲區水生蔬菜種植面積1 793.88 hm2,總產量達36 299.6 t,總產值達10 831.28萬元。主要有蓮藕、茭白、慈姑、荸薺、菱等水生蔬菜品種,甲魚、泥鰍、黑魚、彩鯉等魚類品種。

1.1 水生蔬菜產業特點

1.1.1 區域布局逐步優化,專業化、規模化明顯。1 333.33 hm2以上水生蔬菜集中分布合理,水生蔬菜特色村顯現,經營規模日趨擴大,目前整村流轉面積在466.67 hm2左右,逐步形成蓮藕規模化種植、區域化種植。種植大戶明顯增加。據統計,種養結合的十大園區,每個園區規模都在6.67 hm2以上,面積超過133.33 hm2。

1.1.2 種養結合模式日趨豐富,采收機械化得到初步應用。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入等方式,種養結合面積達207.87 hm2,種養模式有“藕―彩鯉(鰍、黑魚)”、“菱―黑魚(中華鱉、泥鰍)”等14種,特別是南湖菱(藕)套養甲魚(泥鰍)4種模式經濟效益明顯,受到農戶的歡迎。

1.1.3 主栽品種日益突出,逐步形成1個主栽品種與多個花色品種互補的局面。以萼蓮3號為主的菜藕,引進9026(武漢)、萼蓮6號(武漢)、萼蓮7號(武漢)、花奇蓮藕(山東)、太空籽蓮、觀賞花蓮等逾100個品種。水生蔬菜品種不斷豐富,生產、觀賞齊頭并進,經濟生態效益明顯。積極建設6.67 hm2以上水生蔬菜休閑觀光基地,引進宜觀賞的花蓮、宜采摘的籽蓮、藕蓮和芡實等新品種,同時建造曲橋長廊、涼亭垂釣等景點。

1.1.4 種子種苗引進加速,二級育苗有新進展。魚類育苗上實現了二級育苗,大大增加了魚苗供種量。據統計,沙河蕩生態鱉專業合作社供應甲魚種苗460萬只,楊溪生態鱉專業合作社可供30萬只,泉生態農場供苗14萬只,北部灣自育15萬只幼鱉,嘉興魚種場年培育彩鯉、鯽魚苗35萬尾。

1.2 秀洲區濕地農業效益情況

1.2.1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據調查,常規栽培麥―稻兩季,產值為3.435萬元/hm2(加上政府補貼),效益為8 820元/hm2。蓮藕產量約22.5 t/hm2,平均單價為3元/kg,產值約6.75萬元/hm2,效益4.425萬元/hm2;經濟效益是麥―稻模式的5倍。菱一般產量為13.8 t/hm2,4.5元/kg計算,產值為6.21萬元/hm2,效益約3.75萬元/hm2,經濟效益是麥―稻模式的4.25倍。如果是藕―魚、菱―魚種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將更高。以北部灣藕套養泥鰍為例,進行測產及經濟效益分析。藕―鰍種養結合模式面積為0.31 hm2,泥鰍放養量1 330 kg,放養規格200尾/kg,放養時間為7月20―31日,最后一次飼喂時間為10月11日,采收時間為11月20日,采收規格為136尾/kg,產量為1 760.30 kg,其中80尾/kg的商品泥鰍達到18%。泥鰍苗38元/kg,回捕的泥鰍平均40元/kg,每100 kg泥鰍消耗飼料7.0 kg/d,1年平均泥鰍飼料成本為3.32元/kg。藕―鰍種養結合模式成本見表1。蓮藕與泥鰍總成本為206 141.25元/hm2。藕―鰍種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見表2。蓮藕與泥鰍總效益為87 876.75元/hm2。是麥―稻模式的9.96倍。

1.2.2 社會效益顯著。一是促進農村土地的集中流轉,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據調查,近2年北部3個鎮集中流轉土地1 233.33 hm2,用于發展濕地農業,發包租金11 250~12 750元/hm2,可實現租金收入約1 387.5萬~1 572.5萬元。二是促進從一家一戶小生產經營模式向規模化生產、企業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經營格局轉變。如王江涇鎮棟梁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投資主體,平均每個主體規模面積達6.8 hm2,有利于種植作物的整體規劃。

1.2.3 生態效益顯著。一是濕地農業項目的開展,有效推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秀洲區依托陶家蕩、蓮三蕩、蓮泗蕩233.33 hm2河蕩,與蓮泗蕩風景區連接起來,建立以種植業、漁業、濕地觀賞植物為主的具備休閑、度假、觀光、餐飲、垂釣等旅游項目的濕地生態旅游區,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觀賞。二是通過發展濕地農業,極大改善了秀洲區北部的生態環境。王江涇鎮的濕地農業特色示范村――洪典和太平為核心相繼投入1 020萬元建設了迎賓濕地公園,開展了荷葉綠道、森林水道、林蔭車道的“生態三道”建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一幅人在畫中游的優美景象。

2 發展措施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要想使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優布局、建基地、重引導、強素質、拓市場的思路,在增強動力激勵、消除阻力障礙上下功夫。

2.1 加強規劃促流轉,優化區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發展的原則,確定水生蔬菜發展的區域地塊,形成地域優勢與規模效應。根據水生蔬菜發展實際,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土地流轉機制,確保水生蔬菜發展用地。引導土地向專業大戶集中,實現水生蔬菜連片發展。加強水生蔬菜專業大戶培育,鼓勵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水平,樹立典型示范,推動水生蔬菜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2.2 強化基礎抓質量,創建示范基地

完善生產條件,重點抓好路渠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環境控制,提高建設質量,保證水生蔬菜穩產高產、節本增效。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要求,集中力量狠抓基地,逐年擴大基地規模。增強輻射作用,以點帶面,促進水生蔬菜開發上檔次、上水平、上規模。做好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把設施蔬菜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休閑觀光成為水生蔬菜發展新的亮點,實現功能的拓展與效益的增值。

2.3 完善政策重引導,增加資金投入

加大政策扶持,通過項目的扶持或專項資金的設立,發揮財政資金的積極作用。創新金融支農,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水生蔬菜產業的支持,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設立水生蔬菜貸款品種,切實解決水生蔬菜農民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引導工商企業投資,利用工商企業資金大、實力強、市場穩、項目起點高、規模大的特點,有機結合秀洲區實際,引入先進的生產方式、科學管理經驗和營銷手段,推動水生蔬菜產業發展[1-2]。

2.4 培育主體強素質,提升科技水平

重點培養鄉土人才、種植能手,加強生產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與生產技能。著力打造一支有學識、懂技能、善經營的水生蔬菜帶頭人隊伍,引領當地科學發展水生蔬菜。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加強水生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推廣,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充實鄉鎮農技力量,使鄉鎮農技人員能承擔起項目建設的監督、各項技術培訓與推廣任務,努力做到科技工作者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2.5 圍繞增收活流通,促進產銷對接

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的運行質量,促進從生產領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領域的發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按照布局合理、產銷結合、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要求,加強水生蔬菜產地市場建設,增強對產區產品的吸收與集散能力。加強購銷隊伍建設,建立固定銷售渠道,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強化品牌建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建立品牌創建激勵機制,加大品牌資源的整合力度,力爭把秀洲區的水生蔬菜品牌創響、規模做大,增強秀洲區水生蔬菜產業的市場知名度與競爭力。

3 制約因素

一是對北部濕地農業開發的認識依然不夠深入。部分干部群眾就發展濕地農業對濕地功能的恢復、生態環境改善的預期存在疑慮。部分老百姓對濕地農業的投入產出比信心不足,投資的成本如何,回報率如何,難以有效估算。二是濕地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近年來由于農業發展的傾向性問題,造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長期低下,農業用電和生產管理用房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濕地農業的快速發展。三是市場營銷網絡不夠健全。因缺少專業營銷組織,種植農戶大多等待商家上門收購,銷售上存在無序競爭現象,商販壓價現象突出,特別是在蓮藕大量上市期,商販對蓮藕品質要求高,造成商品率低下,大大降低了種植戶的收入。四是季節性勞動力短缺問題突出。由于機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挖藕季節,由于勞動力短缺造成鮮藕不能及時采收上市。

4 發展方向

4.1 進一步加強認識,為濕地農業發展豎立信心

把秀洲區北部低洼田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既要保護,又要開發利用好,找準結合點,把這一資源以種養結合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起來。低洼田因地勢原因長期以來只能種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率低下,農民收益低,而發展濕地種養業充分利用水多的特點,提高了農田的時間利用率及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了農田產出率,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要正確認識濕地農業發展中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堅信濕地農業發展的決心不動搖。

4.2 進一步加強科技引領,為濕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以種為主”和“以養為主”2類種養生產方式的攻關與研究,深化10種較成熟的種養結合模式,形成規范加以推廣,特別是在套養品種、套養規格、套養密度、飼料開發、投喂時間、投喂量、投喂次數、套養技術及成本、巡塘觀察、病害防治(藥物清塘、魚種消毒等)等方面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操作性強的規程,科學指導農戶開展濕地種養結合模式。創新稻魚種養結合模式試驗示范,力爭種養結合面積穩中有升,效益不斷提升。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深化種養結合機理研究,豐富農作模式,實現單位面積效益倍增。特別是對挖藕機械進行研究,探索開發蓮藕專用肥,泥鰍專用飼料,實現種養結合模式省工、省力、高產、高效。

4.3 進一步拓展濕地農業功能,為延長濕地農業產業鏈打下扎實基礎

通過整合資源要素,促進產業集聚,推進蓮藕加工產業園建設,特別是在開展藕粉加工上下功夫,并著力在休閑、功能食品開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擴大北部3個鎮水生蔬菜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結合農業節慶活動,開展鄉村旅游。舉辦好江南網船節、蓮藕觀賞節等活動,逐步(下轉第329頁)

(上接第326頁)

構建融吃藕、賞藕、玩藕特色于一體的江南水鄉休閑旅游,進一步提升區域和產業知名度[3-4]。

4.4 進一步發揮社會共建作用,為濕地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加強政府引導,鼓勵企業積極爭取項目,加大項目帶動力度。緊緊抓住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有利時機,結合國家、省、市農業項目建設重點,根據北部產業特色,整合要素,發揮資源、技術等優勢,積極包裝、申報項目,以項目實施為平臺,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增強示范帶動效應,達到擴量增效之目的。積極引導更多更好的人才、智力、資金等資源流向濕地農業、支持濕地農業、服務濕地農業。對一些工業反哺農業的典型要作好宣傳,提升企業家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從而引導更多的企業投入到濕地農業中來,為秀洲區濕地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出資、出智、出力[5]。

5 參考文獻

[1] 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2] 劉亞明.百祿鎮有機淺水藕生產規程[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111.

篇6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017-1

1 兩地區合作的地緣優勢

黑河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隔黑龍江相望,兩地生態、氣候相似,有便利的通訊和交通條件。兩地農作物品種生育期基本相同,可互引之鑒定后生產利用。俄羅斯是一個農業大國,土地資源豐富,遠東地區人均用地為12hm2,阿穆爾州有耕地180萬hm2,主要栽培農作物為大豆、小麥、大麥 馬鈴薯等,其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但由于政治、經濟等原因,資金短缺,致使某些作物品種生產潛力低,生產技術落后,糧食生產總量低。人們日常生活食用的蔬菜品種單一,且嚴重短缺。俄羅斯人們對肉制品需求較大,畜牧業發展很快,其飼料嚴重不足,對雜交的飼料玉米品種需求迫切。這些條件可為農業科技輸出提供極大的機會,并增加項目實施的可能性。

2 農業科研合作優勢

俄羅斯農業科研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俄羅斯地域遼闊,生態環境差異大,針對一定區域的問題研究不足,生產技術落后;國家對農業科研的資金支持大幅度減少,使完全依賴國家資金支持的農業發展陷入困境;工、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相差甚遠,農業生產單位大量虧本,高投入、低產出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資金短缺使機械年久失修,對土地投入減少,農業生產單位無力繼續生產,雖然市場急需當地的農產品但仍有大片土地荒蕪。在糧食主產區阿穆爾洲,農作物播種面積逐年減少,2003年以后由于氣候條件和農業技術等因素影響,大豆產量開始降低。俄政府農業食品政策規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吸引個人及外部力量投資等進入農業生產,來保持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黑河分院為我國北部地區一個綜合性的農業科研單位,在北部高寒區的大豆、玉米、水稻育種、栽培等方面有顯著成就。該科技成果適宜毗鄰的俄羅斯阿穆爾洲地區的種植。如經過多年試驗,黑河分院的大豆品種黑河14、17、25、27、28等;玉米雜交種邊三1、2(可用子粒和青儲);大豆窄行密植和垅三栽培技術等深受俄羅斯農業生產部門的歡迎。目前我們的大豆科研主功方向已由高產轉為優質育種,研究出了一批高油、高蛋白的新大豆品種,這也正是俄羅斯市場急需的產品。黑河分院已經與俄羅斯全俄大豆所、新西伯利亞作物所、遠東農業大學開展了十多年的多方面合作研究。如:大豆遺傳育種、玉米雜交育種、大小麥、馬鈴薯栽培和生物技術應用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果。通過合作科研人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來往頻繁。國家和地方政府也積極支持科研單位與國外科研單位的科技合作,多次得到國家的資金的支持,為進一步技術輸出合作奠定了基礎。

3 農業技術輸出優勢

通過“引進來”和雙方合作,俄方對我們的品種有了一定的了解,給予我方培育的品種和技術很高的評價。認為“黑河號”大豆品種和玉米適宜阿穆爾洲地區種植。曾多次提出合作意項,要求引進或購買大豆、玉米種子。俄羅斯農業是高度的計劃經營,生產用的種子必須統一計劃生產,優質的種子便于迅速推廣。俄阿穆爾洲政府也非常支持這項工作。因此,我們應抓住機會,盡快走出去,向外尋求發展。

4 市場優勢

遠東地區是俄羅斯重要糧食產地和供應地,僅大豆種植面積占俄羅斯的(70%)。俄羅斯有強大的糧食市場需求,黑河培育的品種在俄阿穆爾洲地區有廣泛的適應性,尤其是黑河培育的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和早熟大豆品種。

俄羅斯阿穆爾洲是俄羅斯的南部地區,生育期較長,也是蔬菜的主產區,自中俄開放以后,首先進入俄羅斯市場的就是蔬菜,中國蔬菜品種產量高、品種全、適應性強。目前僅阿穆爾洲就有幾千中國人在種植蔬菜,如:黃瓜、柿子、甘藍、元蔥、西瓜等。幾乎所有大棚都是中國人建造的。如今,中國的蔬菜種子在俄羅斯市場到處可見。俄羅斯市民已經習慣了、學會了利用中國的蔬菜種子。中國的蔬菜以低投入高產出、品種多樣性,豐富了俄羅斯市場,如今市民已經離不開中國的蔬菜了。以前阿穆爾洲種植的西瓜坰產不到2t,現在利用中國的雜交西瓜品種在保護地栽培坰產可達到40t,使以前市場上稀有的西瓜,現在到處都有。俄羅斯的農場主也看到了高于當地產量5-8倍的神奇的中國的雜交玉米品種,坰產超過5t,是任何作物無法比擬的。

5 目前存在的問題

篇7

中圖分類號 S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4-0184-01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是我國“十二五”期間要達到的目標。為實現上述目標,除引進國外成熟的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外,我國已形成一套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田間作業的精確定位、自動導航,以及農業機械智能化。

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簡介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定位與通信系統,縮寫為BDS,標志如圖1所示。BDS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兼容共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BDS系統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三部分組成。中國正在建設的BDS系統由空間段計劃由35顆衛星組成,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27顆中地球軌道衛星、3顆傾斜同步軌道衛星。5顆靜止軌道衛星定點位置為東經58°45′、80°、110°30′、140°、160°,中地球軌道衛星運行在3個軌道面上,軌道面之間為相隔120°均勻分布。提供2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屬于第二代系統)。授時精度為10 ns,測速精度0.2 m/s。截至2012年10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北斗二代的最后一顆衛星,至此,我國北斗導航工程區域組網順利完成。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過程如下: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統向衛星I和衛星II同時發送詢問信號,經衛星轉發器向服務區內的用戶廣播。用戶響應其中一顆衛星的詢問信號,并同時向2顆衛星發送響應信號,經衛星轉發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接收并解調用戶發來的信號,然后根據用戶的申請服務內容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對定位申請,中心控制系統測出2個時間延遲:即從中心控制系統發出詢問信號,經某一顆衛星轉發到達用戶,用戶發出定位響應信號,經同一顆衛星轉發回中心控制系統的延遲;和從中心控制發出詢問信號,經上述同一衛星到達用戶,用戶發出響應信號,經另一顆衛星轉發回中心控制系統的延遲。由于中心控制系統和2顆衛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因此由上面2個延遲量可以算出用戶到第一顆衛星的距離,以及用戶到2顆衛星距離之和,從而知道用戶處于一個以第1顆衛星為球心的一個球面,和以2顆衛星為焦點的橢球面之間的交線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統從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數字化地形圖查尋到用戶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戶處于某一與地球基準橢球面平行的橢球面上。從而中心控制系統可最終計算出用戶所在點的三維坐標,這個坐標經加密由出站信號發送給用戶。

2 DBS系統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

2.1 在無人駕駛拖拉機上的應用

無人駕駛拖拉機是由固定操作站控制的無人駕駛農業機械。裝在DBS系統后,拖拉機上的攝像機把傳回的畫面顯示在監視器上,操作人員通過觀看屏幕可對遠處的拖拉機進行導航,拖拉機上的車載計算機存儲一幅田間的數字化地圖[1]。通過DBS導航,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能夠沿著直線和不規則的曲線自動行駛,完成各種任務,通過自動導航可減輕駕駛員的工作強度和難度,提高作業質量,對于夜間作業更具有優越性。同時節約燃料,減少化肥用量。

2.2 在農業收割機與播種機上的應用

GPS系統在裝載聯合收割機與播種機這種精確的生產方式,已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使用多年,形成比較成熟的作業方法。我國現有的DBS技術完全可取代GPS。聯合收割機收獲農作物是利用DBS技術和產量傳感器,獲得農田作業區內,不同區域、不同地塊的農作物產量分布,把這些數據經處理后可生成產量分圖。利用農作物產量分布圖,可控制收割速度、脫粒喂入量,已達到最佳的收割效果和最大的收割效率[2]。根據分布圖得出數據設計出的智能軟件。在農田作業時可根據按需投入的原則,進行分布投入,確保在農田作業收獲時,按科學方法作業。還能確保播種機、插秧機等農機實現高精度,與設定誤差達到厘米計,這樣使播種機播種均勻、精良播種、深淺一致,這種精確的播種技術既可節約大量種子,又能使作物在田間獲得最佳分布,從而提高作物對營養如太陽能的利用率[3]。

2.3 在農業航空上的應用

DBS在航空作業中時,通過SSM中不同區域(較小的面積單元)所需農藥、肥料的用量進行變量噴灑,當飛機到達作業區域時,DBS能實現將作業區域的信息用圖像傳送到控制平面,達到作業位置精確定位與自動導航最終實現精確施藥及噴灑精確對接。DBS與航空農業結合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延伸,其優勢是可以省時省力不誤農時,可完成地面機械無法完成的項目,節約種子、農藥和化肥,降低成本。

2.4 在農機管理上的應用

在農業機械上安裝DBS衛星導航接收機和發射機,農機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幾秒內自動傳到中心站,監控中心實時全天候監控所有農機的位置、行駛方向、行駛速度、發動與熄火狀態,還能隨時回放和記憶以前的軌跡、行程,然后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采樣、分析可判斷農機在哪個區域行程、往返的時間長,以此判定耗油量大、易磨損的區域。在這些區域建立加油站、維修站,不僅可以提高農機作業時的可靠性,還能便于配備DBS接收機的維護人員精確查找中途斷油、損壞的農機。DBS系統裝備農機還可以全天候、高精度地實現農機自動報警功能、鎖車功能。農機可以像車輛一樣執行超速報警、防盜報警,被監控所有農機超出監控中心的預設的速度報警值及超出或駛出指定的區域向監控中心響應出響應的報警。在農用飛機上,最基本的要求是確保農業飛機之間或與農作物間的安全距離。利用DBS系統的精確定位與測速優勢,可實時確定農業飛機的瞬時位置,有效減小飛機間及與作物的安全距離,甚至在大霧天氣情況下,可以實現自動盲降,極大地提高飛行的安全和作業質量。

3 DBS的發展前景與展望

DBS系統不僅在農機方面具有潛力,在精準農業中,用DBS生成圖像,利用這些圖像數據再配合精準農業,計算農田綜合信息,查出土地的濕度、化學成分、排水溝位置,還能計算出最佳的種植方案及所需肥料、種子、農藥的數量,還能應用在農業氣象監測,提高天氣預警業務水平,合理選擇最佳種植時間,避免在農業上耽誤農時。

衛星導航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信息體系,是直接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關鍵性、系統級的技術平臺。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中,美國的GPS遙遙領先、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正在恢復建設中、歐盟的伽利略遭遇資金困境。DBS系統雖面臨著競爭,但具有巨大的市場優勢。不僅可直接為用戶提供服務區內全天候、高性能定位、授時和通信基本服務,還可根據用戶需要提供從系統級到用戶端的全方位增值服務。DBS系統應用通過授權具備行業背景的系統運營商進行商業經營,逐步形成行業優勢[4]。DBS系統取代GPS系統裝備農業機械,是未來中國農業實現自主化、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打破GPS對中國農機導航的長期壟斷,提高國家農業產量分布、農業信息的安全性與保密性,中國農業的發展將不依靠國外,如果國外對中國衛星導航技術封鎖,可以自如從容地應對,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5-6]。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并完成全球的定位與服務工作,將繼續推動我國科技、經濟的發展[7]。

4 參考文獻

[1] 羅成.無人駕駛拖拉機[J].南方農機,2009(4):18.

[2] 楊根華.淺述 GPS 系統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J].硅谷,2010(6):133.

[3] 田珂,周衛軍,龍小輝,等.GPS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資訊,2008(8):26-29.

[4] 竇長江.北斗導航衛星應用產業化研究[J].全球定位系統,2006(5):46-47.

篇8

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查顯才在會上表示,由于種種原因,植物生長調節劑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規范、科學應用、政策支持、監督管理和宣傳報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就需要行業共同努力,引導這個產業科學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植物生長調節劑在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賈春虹指出,目前農戶在使用調節劑的過程中存在多種問題,比如不注意時期、劑量濃度不合適、混用不合理等,部分農戶甚至以調節劑代替肥料,導致養分不足、植株早衰,影響了產量與品質,甚至產生殘留。

一些廠家對技術要求不嚴,也導致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良莠不齊。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顏昌緒說:“不少廠家隨意添加成分,對農戶的技術指導也不到位,部分調節劑一般一季作物按照規定時間只需噴一次,但一些廠家為了推廣產品,告訴農戶要像葉面肥一樣三五天打一次,造成產品濫用乃至殘留。”

此外,目前國內植物生長調節劑還面臨品種老化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系副教授譚偉明指出,銷量靠前的35個登記品種均為上世紀90年代前所研發,占調節劑產品總數65%,而且仿制產品多,自主創制品種少。“目前存在的企業研發相對薄弱,知識產權保護差,仿冒代價太低等問題,都制約我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發展。”

事實上,植物生長調節劑如果能正確使用,其優點和安全性是非常突出的,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葉紀明介紹說,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四大優點,一是應用面廣,大部分作物都在使用;二是在應用量少、用量準確的情況下,增產增收、改善品質的作用明顯;三是針對性很強;四是在農藥中最好的產品,毒性都屬于低毒微毒。基于這樣的優點,推廣和應用的前景很廣。

篇9

目前,我國開設獸藥類高職專業的學校,有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山東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等,主要專業為獸醫醫藥和獸藥生產與營銷。

一、獸藥專業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受傳統觀念影響,獸藥高職專業生源素質不容樂觀。

以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動物藥學系為例,該系每年招收500多名學生,許多學生都是錄取時被調劑或服從過來的,大部分的高考成績都很不理想,很多學生入學后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想方設法轉專業。

農業類職業院校的錄取分數本來就是很低的,而獸藥類專業又是整個學校里較低的,就目前來看,獸藥類專業的生源素質較不理想。

2.我國獸藥行業發展狀況不佳,致使獸藥類專業學生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據我們調查,學生畢業后到獸藥企業可以從事的工作崗位有獸藥生產一線人員,但是這類人員的待遇不理想,只有1000元左右,而且工作的地點主要是偏遠的郊區或者縣城,與現在學生進入大城市工作的愿望大相徑庭。部分學生也可以從事收入稍高技術服務人員,但是這種工作相當辛苦,要長期深入偏遠的養雞場,干著有苦又臟的“不體面”的活,得到的報酬也不盡如人意。因此,本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

因為本行業的就業前景不夠明朗,我系獸藥專業畢業生有20%左右畢業后不從事本行業,還有很多人不滿意在獸藥企業的待遇,隨時準備跳槽。

如此,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就業不好,招收不到素質高的學生,而因為學生素質不夠高,就沒有好的企業愿意來招人,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獸藥專業的發展前景。

3.獸藥類專業實踐教學條件有待改善。

高職院校因為起步比較晚,很多學校從中職升格到高職不過5年左右時間,實踐教學條件還遠遠不能滿足專業發展需要,在實踐教學管理上也存在漏洞。以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非常重視實踐教學,但因受教學條件限制,部分實踐項目無法開設。且實驗室各自為政,也使得資源分散,儀器設備利用率不高。

二、解決對策

1.整合教學資源,改革實驗教學管理體制。

我院整合相關課程,單獨開設實踐課程,設立獨立學分,以強調該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選定資深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施行課程負責人制。課程負責人須從整體上把握實驗內容的開設,并對實驗內容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更新,探索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評價教學質量。課程整合后,我院對教學實驗室分散管理體制也進行了改革,課程整合后的相關實驗室整合成同一功能室,并實行院系二級管理。成立專門的管理中心,從宏觀上對全院的實驗教學資源進行管理。我院設立實踐教學中心,從體制上結束了各實驗室各自為政的局面,使有限的資金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地改善了教學設備老化所造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的問題,保證了實驗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和形成新的良性循環。

2.建立職業能力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是以企業領導和生產、科研一線技術專家為主體成立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直接參與專業設置論證、教學標準制定和教學過程監控。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制定明確的章程,每年集中活動一次,研討教學標準和專業建設與發展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或建議,通過吸納企業建議,專業內涵更豐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進面達50%以上。

二是聘請行業企業管理者和技術專家作為專業的兼職教師,直接參與專業實訓和頂崗就業實訓的教學活動和為學生做行業形勢、擇業就業方面的報告,從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兩大方向對學生進行教育,客觀上加強了中青年教師業務水平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學生能及時了解企業及用人單位中實用的、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經驗,行業現行的國家的相關規范、規程和標準,以及該領域的前沿動態,學生愛學、主動求知,教學效果較好,專業技能培養質量高。

三是利用企業資金與資源優勢,多種形式培訓中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企業成為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水平的培訓基地。

參考文獻:

篇10

因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好,掘金有機食品行業漸成創業者、商家及資本追逐的方向。

據調查,A股上市公司中的“有機農業概念股”,包括龍力生物、北大荒、西王食品等。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注冊于松原市的中國有機農業有限公司,也在從事有機食品生產。未上市的中小有機農業公司也獲得資金追捧,早在幾年前,正谷農業就曾被一批風投看中,其中包括PE界大佬清科集團。

正是看中了有機食品的發展前景,各資本大佬早就已經著手布局,跑馬圈地,布局有機農業:聯想集團四年前就開始通過并購方式布局投資農業領域;紅巖資本也宣布18億投有機農業;萬達集團,在北京圈地6000畝建設了一個龐大的有機農業基地;民生銀行也有一個3000畝的生態園;京東等科技企業也將目光轉向農業;恒大繼恒大冰泉后投資70億于有機大米、綠色大豆油……

“掘金”有機食品,企業需闖四大關

1.產業鏈式布局運作

有機食品的商業運作涉及生產基地、加工廠、流通環節、銷售公司、投資方等多種商業主體,其分布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有其競爭優勢,而消費者“高價值性的有機消費體驗”需要各環節的協作,產業鏈整合勢在必行。

2.掌控原料產地

有機食品的生產基地是重中之重,也是資本投資的重點所在,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的認知目前仍停留在“生產規范化、安全有機”等方面,“優秀的生產基地建設”是其商業運作的核心環節之一,既可以提升自己有機食品的品牌形象、強化自己的優秀品牌認知,又可以為后續的商業運作奠定優良的生產基礎。

3.掌控銷售網絡

有機食品的銷售渠道是其重要的投資環節,目前全國尚無強勢的有機食品渠道運營商,現有行業內的渠道多是單體門店銷售、部分區域性有機食品連鎖、網絡直銷等,現在投資“有機食品專賣店”無疑會占據行業先機,引領行業發展。

4.布局線上線下

有機食品行業的門店銷售早已不再是主流,“互聯網銷售”的模式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大量的淘寶有機食品店、有機食品網站不斷涌現,一些優秀的“有機食品網站”深受消費者歡迎;實力強大的企業會以自身品牌為依托,線上大力拔升品牌高度,從而實現線下銷售與線上推廣的聯動。

“掘金”有機食品,資本需要有耐心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有機食品整個產業鏈存在諸多亂象。China Venture投中集團分析師表示,有機蔬菜食品企業在擴張上可能會面臨一定瓶頸,如果企業做配送,可能會慢慢發展成一家重資產企業。這種模式可能不具有復制性,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可能容易推廣,但是在二三線城市的需求會比較小。企業的收入規模、盈利能力將來可能會面臨瓶頸。

其次,農業生產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仍然為該領域的投資帶來一些不確定性。農產品相對較低的利潤水平,行業凈利潤也就是5%-10%。且農產品的生產容易受到天氣、自然災害、病蟲害的影響,生產流程標準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可控性較低,農產品價格的浮動較明顯等。

按國際上嚴格的認證要求,生產有機產品的土地要十年以上沒有受過污染。但當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時,如何保證優質土地的來源呢?

事實上,不少風投機構發現,業內真正做有機食品的企業規模并不大。相當一部分的有機食品企業效益并不明顯甚至虧損。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銷售不暢。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网站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看 |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在线免费农村A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