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統計分析模板(10篇)

時間:2024-04-08 17:45: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統計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統計分析

篇1

一、遵義市農業綜合情況

遵義市地貌山地、丘陵為主,易于農耕的土地較少,主要分布于平壩與河谷地帶,占全市總面積約6.5%左右,以大婁山為分界線,山南地區易耕土地相對集中而平坦,土質肥沃、陽光比較充足,易于農業的發展,而山北地區,農耕土地比較分散的分布在河谷地帶,地形起伏大,農耕比較的分散。近年來,遵義農業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到2013年,遵義的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27余億元,同比增加6.5%。但是,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例如。2013年夏糧產量為67.77萬噸,同比增加7個百分點,而秋糧的總產量只有192萬噸,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研究的基本原理

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是在確定農業的總產量以后,知道主要的農作物占總產量的比重,然后確定該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即:

主要的農作物產量=總產量*比重【1】。

用兩組變量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來確定n個變量,挑選出其中對投入產出影響比較大的自變量,這些自變量包括:農業用電量,各種化肥的使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機柴油的使用量(包括耕地與澆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積、種子的投入、機電排灌的消耗量以及旱澇保收等基本情況,而因變量是總產量。在確定因變量的前提下,以投入作為自變量,總產量的因變量以SPSS作為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在按照步驟對投入產出做模型分析,在消除共線性的影響以后,能夠客觀而合理的分析遵義市的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基本的情況,發現那些因素對遵義市的農業生產影響作用比較大。這對遵義市的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的意義。

本文的統計分析是采用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通過SPSS模型對各個因變量與變量進行系統化的分析。

在遵義市農產品投入因素農業能源消耗與農業物質消耗,而遵義市農業產出主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甘蔗、菜花、煙葉、蔬菜、茶葉與水果等。

三、回歸模型分析

(一)排除不可抗力因素建立模型

在排除不可抗力因素以后建立遵義市的投入產出的假設模型的公式1為:

Y=β0+■βi+xi+ε

排除的不抗力因素包括:

一是區域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即暴雨洪澇、干旱、冰雹、大規模的泥石流等。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折舊與損耗排除在外,例如水利工程破損、修復等不算在內。

三是農產品的質量品質排除在外,例如優質的大米與次優的大米在價格上存在差異,而本研究不算此在內。

四是假設遵義市各地的農業生產力基本的相同,土地質量不存在差異。

五是假設數據能夠真實的反應遵義市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

(二)重要的符號表示說明

J代表的是農產品的類型,xi代表的農產品投入系數,zij代表的是農產品的產量,αj代表的是農產品在農產品總產量的系數,yi代表的是遵義市模型中的農產品的總產量,而βb代表的是回歸模型的常數,Bi是在模型中農產品投入的系數,ε表示誤差的修正項,z代表的農產品實際的產量。

(三)建立模型

在建立基本模型的時候,根據投入與產出基本理論來確定,主要根據遵義市農產品產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在得出遵義市的農產品的產量與影響變量的回歸模型,并且確定一定的關系以后,對遵義市農產品的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首先確定遵義市的農產品主要的成分,在確定各種農產品的權重系數以后,然后根據權重系數。變量與總產量的關系,得到公式2如下:

yi=■αjz

設主要的投入的變量因素為x,而產出的因變量為y,那么可以得到投入產出回歸方程的公式3:

yi=β0+■βixi+εi,i=1,2,…n

(四)模型分析

1.主成分統計分析。根據遵義市的實際的生產的情況與數據的觀察,本文選取稻谷、甘蔗、蔬菜與煙葉的產量作為主成分的分析,分別把稻谷、甘蔗、蔬菜與煙葉的產量設為z1、z2、z3、z4。然后對這四種產品做主成分的分析,然后確定各種農產品的權重系數,然后代入公式2通過spss軟件的分析可以得到,然后可以得到公式1中變量α。

表1 變量α值的確定

表2 主元素分析

通過對遵義市的稻谷、甘蔗、蔬菜與煙葉的四種農作物的主成分的確定,我們可以得到主元素的值為0.793,符合經濟分析的基本要求。而四種農作物的權重α分別為稻谷(α1)=0.772、甘蔗(α2)=0.922,蔬菜(α3)=0.792,煙葉(α4)=0.595

由此可以得出遵義市農產品總產量為:

Zi=α1*x1+α2*x2+α3*x3+α4*x4

(五)相關性分析

對農業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為,化肥用量包括磷肥、氮肥、鉀肥以及含有其他元素的復合肥;塑料薄膜包括地表覆蓋的薄膜以及大棚使用增溫的塑料,灌溉能源與農資的消耗等。鑒于農業用電量(x1),各種化肥的使用量(x2),塑料薄膜的使用量(x3),柴油的使用量(x4:包括耕地與澆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積(x5)、種子的投入(x6)、機電排灌的消耗量(x7)以及旱澇保收(x8)對農業的產量影響比較大,而其他的因素對農產品產量影響比較少,所以我們在相關性分析的時候,選取這幾個因素作為因變量。

(六)回歸分析

通過代入公式3我們會發現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與旱澇保收p值均在0.05以下,但是旱澇保收的p值為-0.036.這樣的結果與實際生產情況不符合,所以在回歸方程驗證的時候把旱澇保收排除掉。而其他的因素,p數值過于大,與經濟理論計算不符,所以還得進一步驗證,首先取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做一次回歸方程的驗證。常數為59.203,而化肥的使用量系數為5.231,而柴油的使用量:1.302.由此得出回歸方程為:y=59.203+5.231*x2 +1.302*x4。

(七)回歸模型的驗證

我們分別采用F模式、T模式與代入樣本去驗證。

1.F模式(統計量檢驗回歸方程)驗證。我們根據方程y=59.203+5.231*x2+1.302*x4,根據顯著值為α=0.05,這是一般經濟理論采用的數值,來確定臨界值Fα,通過代入spss軟件,得到F值為57.362,F值小于常數,說明該方程具有顯著性。

2.T模式(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檢驗)。經過代入spss軟件軟件計算,得出化肥的使用量x2的T值為2.763而p值為0.0013,而柴油的使用量x4的T值為為1.8952,而p值為0.00108,均小于給定的p值,所以滿足顯著性的要求。

3.代入樣本去驗證。我們給定的數據代入方程,y=59.203+ 5.231*x2+1.302*x4,得出遵義市的農業總產量為992萬噸,與實際1023噸相差左右31噸,誤差非常的小,基本上符合要求。

四、結論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本次的投入產出傳統分析比較的合理與科學,也基本上反應遵義市農產品投入與產出的實際的情況。

遵義市在化肥使用方面:化肥的有效使用率為32%,而發達國家的化肥有效的使用率為60%,說明遵義化肥的有效的使用率的比較低。

在農業柴油的使用率方面:遵義農業柴油的營銷使用率僅為42%,究其原因有遵義市土地比較的分散,不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加上在澆灌土地的時不科學,造成水與農業消耗的過重。其產生的后果有,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孔朝莉.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農業投入產出統計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篇2

中圖分類號:G25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國際公認的3大著名檢索工具,不僅具有文獻檢索功能,還具有對期刊和論文影響力的評估、科研成就的評價等功能,通過評價收錄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區或機構科學研究水平和實力。內蒙古農業大學圖書館2011年購買引進了web of science(SCI)數據庫,SCI作為世界知名的3大檢索工具之一,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學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熱點難點問題,是衡量一個機構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反映了該校的學術地位和綜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來的科技實力和發展趨勢,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科建設、科研決策及人才培養提供客觀公正、科學準確的評價數據和理論依據。

數據來源為登錄SCI數據庫,檢索策略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數據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結果統計與分析

共檢索到署單位名稱為內蒙古農業大學的作者發表的論文716篇,本次統計不包括本校人員以其他形式署單位名稱發表的學術論文。

2.1論文數量分析

2003~2012內蒙古農業大學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情況見表1、圖1。從圖表中可以看出10年間,內蒙古農業大學每年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呈快速遞增的趨勢,2007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發表的文章被SCI收錄達164篇,這說明本校的科學技術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來,學校每年對發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統收錄文章的教師給予獎勵,既提高了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學術地位,又激發和提高了老師的科研能力,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這將會對該校科學研究的發展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8論文主要國際國內合作情況

通過合作,可以更快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論文一般比獨立完成的論文要獲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我校科研人員參與發表的716篇SCI收錄論文中有228篇通過機構間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機構達105個,合作國別有17個國家和地區。可見,我校科研人員國際國內合作是比較廣泛。

3總結與建議

經過以上統計分析,近幾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量雖然逐年在增加,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1)從引文量來看,除去自引文獻,實際被引的數量并不高,說明我們整體論文的科技水平還偏低,論文質量有待提高。

(2)從發表文章的期刊影響因子來分析,只有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超過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學科 SCI收錄的期刊種數較多,其影響因子各不相同,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論文科技水平質量就高,如果我們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達不到此類刊的質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論文投不到此類刊上,投到影響因子較低的刊上相應影響因子就不會高。其二,我們的科研人員的論文質量較高,但是沒有認真地去選刊,產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響因子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現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論文所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整體偏低。建議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論文質量的基礎上,在文章發表時,作者一定要認真比較分析同一學科不同種刊物影響因子,正確評價文章的質量,做到適得其所。

(3)繼續加強國內外機構間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員總體發文量與全國其他高校想比,數量和質量還相差甚遠,我校現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需要還不是很相稱;其次,由于許多國外刊物不符合中國國情,不少優秀學術論文沒有被該系統收錄。主觀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國際合作的意識是有,但強強聯合是不夠的,沒有通過國際合作這個大舞臺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們應正確看待和認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現狀,進一步加強和鼓勵教師們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學術國際間的合作,產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努力提升我校整體科研實力。

篇3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信息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作為我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之本,也必須要及時的向信息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國正在建立以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手段為主的多層次、多方位、人機結合的農業機械信息化系統,全新的農業技術革命使我國的農業管理上升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從我國相關的農業部信息系統建設的有關文件來看,農業機械化信息工作是保證農業機構化管理體制建立和農機管理發展的前提,因而要尤其的重視起來。

1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中存在的障礙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各農業管理部門為了適應其發展,紛紛對農機進行了全新的改革與職能轉變,農業機械化信息工作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不僅能滿足農作物的生產需要,更能夠保證農作物的高產量及高品質,最關鍵的是能讓土地的產出率逐漸增高,提高農作物抗災害的能力。但如果從整體的發展來看,其中確實還存在一些障礙,以下是具體的分析:

1.1信息采集方面比較落后

從我國有些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來看,其中存在著未能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采取和處理信息的現狀,在此種狀態下,其信息獲取渠道較窄,自然信息收集量也不足,會導致收集信息質量較低,同時由于信息處理及傳遞方式的落后,效率低下是必然的結果。

1.2農機管理中的統計分析軟件過時

信息時代下農機管理統計軟件必須要及時的更新,這樣才能夠將最新的農機數據進行傳遞與分享。但從目前我國農機部門使用的農機化管理統計軟件來看,卻存在著總軟件版本過時的狀況,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是由于系統升級步驟較為繁瑣,再加上軟件本地安裝分發工作大和維護培養費用搞而導致的。但如果想要使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更好的建設,就必須要想方設法及時更新農機管理統計分析系統,這樣才能夠給農業的發展帶來更有利的條件。

1.3未利用高新技術實施現代化管理

在當今的農業技術改革中,信息技術已成為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農業機構化管理體制和農機管理是建立農機信息工作的重要前提。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滲透于農業機械化中,使得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而這就凸顯出農業機械化未利用高新技術實施現代化管理這一問題。

1.4農機管理人員沒有硬件支撐

近些年,各級農業管理部門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要求,使得農業機械化信息工作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面對此新形勢,陳舊的方式已無法及時對數據進行處理,且不具備直觀性,因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提高農機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已成為首要需要研究的課題。如果農機管理人員工作效率較低,會局限農機管理工作的提高,也會影響農業的成產率,因而需要農機管理人員科學的利用高效的聯絡信息處理來提升工作能力及效率。對此,這就需要建立統一的公共信息平臺,使各農機部門工作處于透明狀態。比如各農機部門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進行通信,如共享文件、下載工作工作資料等等。

2農機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2.1是現代農業的重要體現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機械化被普遍的應用到各領域中,比如說農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當出現不同社會條件時,自然對農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為此應用與推廣,它也屬于商品范圍,使用與推廣過程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鑒于此,農業機械化信息工程的建設具有較強的地區性,需堅持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才能時農業機械化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

2.2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給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福音,在此種發展模式下,農業化發展的趨勢及模式能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利用電子數據庫的智能化訪問方式,能提升其可視性與實用性,鑒于此,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十分有必要,具有十分強的現實意義。

3重視農業機械數據統計信息系統的研發

首先,需重視綜合性資料數據資源的構建。對于不同類別、等級來建立資料數據庫,要將不同地區的人口、農業、農機電子式行政圖及農機類型、農作物分布數據等都收集起來,及時了解各地區農業資源及農業機械的數量及分布;其次,要重視對農機適用性的剖析與評論。要對各地區的經濟狀況、經濟條件、地形特征、農機使用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及時明了各地區的市場狀況,再依據綜合的經濟狀況分布圖,制作成農機機耕需求的多元化圖表。

4總結

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要立足于農業,從高效化采集信息,利用高新技術實施現代化管理,利用高效的聯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創新農業機械數據統計信息系統的研發等方面著手,真正將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作用發揮出來,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篇4

(一)農村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1.5億元,可比價增長2.8%,其中農業總產值20.4億元,同比增長3.6%;林業產值1億元,同比增長1.3%;牧業產值19.2億元,增長3.1%;漁業產值49.1億元,增長1.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億元,增長43.3%。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9.7億元,90不變價增長2.8%。

(二)農業生產穩步發展

1.夏糧生產呈“三增”的局面。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今年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為121.19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66萬畝,增長4.9%;總產量為44.52萬噸,比去年增加了2.73萬噸,增長6.53%;畝產367.3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5公斤,增長1.52%。今年夏糧生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去年秋播時動手早、力度大、質量高。去年9、10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土壤墑情好。小麥主播期集中在10月1日—10月10日,全市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集中播種,適期播種小麥面積占90%以上。這是今年小麥播種面積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時小麥價格上漲也對農民擴大小麥種植面積產生積極的影響。二是氣候條件總體對夏糧生長有利。去年秋播以來,全市氣溫明顯表現為冬前氣溫略高,春后氣溫偏低的特征,對小麥的前期生長比較有利。特別今年5月份降水量較大且比較均勻,有利于小麥灌漿,確保了小麥單產和總產的穩定。三是小麥品種布局合理,優質麥成為主栽品種。去年秋播,我市結合國家良種推廣補貼項目的實施,加大了優質高產良種的引進及推廣力度,提高了全市小麥良種覆蓋率。而且新品種抗病性強,全市沒有發現較嚴重的小麥病蟲害。四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上升,田間管理措施較為到位。尤其是針對小麥春后低溫凍害、連陰雨濕害等不利天氣條件,狠抓了災后增施拔節孕穗肥及恢復肥、加強清溝理墑等田管措施。

2.畜牧業生產恢復增長。上半年,我市畜牧業生產發展良好,受畜禽產品價格一直處于高位運行的影響,養殖效益非常可觀,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養殖積極性。全市肉類總產量達5.54萬噸、奶類總產量11.71萬噸、禽蛋總產量5.46萬噸,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7.2%、6.2%和7.4%。主要畜禽存出欄也都不同程度的恢復增長:6月末,牛存欄8.34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1.6%。其中奶牛6.2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8.9%;豬存欄62.1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5.7%。其中能繁殖的母豬7.61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9.5%;家禽存欄1176.36萬只,比去年同期增長10.3%。1—6月份,出欄肉豬54.91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7.1%;出欄牛1.47萬頭,比去年同期增長1.9%;出欄羊7.03萬只,比去年同期增長2.8%;出欄家禽827.77萬只,比去年同期增長13.5%。

3.漁業生產增勢強勁。今年以來,我市漁業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目標,大洋捕撈、名優養殖、精深加工、港口海運全線突破。至6月底,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1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其中,海洋捕撈72.9萬噸,與上年持平;海水養殖36.6萬噸,同比增長3%;全市水產品總產值達到49.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可比價)。

(三)農民現金收入和消費支出同步增長

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9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4%。增長的原因:一是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是農民增收的主導因素。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繁榮,農民從企業得到的勞動報酬繼續增加。1-6月份,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885元,同比增長11.3%,占人均現金收入的48%。其中,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1217元,同比增長12.3%;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239元,同比增長17%。二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平穩增長,仍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生活的基本保證。隨著農產品價格持續攀升,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增加。上半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730元,同比增長22.6%。其中,第一產業收入1192元,同比增長20%,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部分。第二產業收入136元,同比增長49.7%;第三產業收入402元,同比增長22.7%。三是財產性收入比重呈上升趨勢。上半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87元,同比增長36.4%。四是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上半年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241元,同比增長49%。

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食品類價格的上漲,促使生活消費支出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消費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上半年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人均1950元,同比增長22.8%;其中食品消費支出人均571元,同比增長14.1%;衣著消費支出人均237元,同比增長10%;居住消費支出人均343元,同比增長了67.7%;人均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101元,同比增長21.5%;人均交通和通訊消費支出211元,同比增長2%;人均醫療保健支出260元,同比增長55.5%。

(四)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今年,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市委、市政府繼續貫徹國家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了支農力度。根據今年國家提高對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標準,我市由去年的每畝29.5元提高到每畝49元。加上糧食直補每畝補貼15元,我市小麥平均每畝財政補貼資金達到64元,比上年增長44%,全市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共兌付8954.35萬元,兌付種植小麥113.06萬畝,兌付農戶39.56萬戶,均占全部應兌付任務的100%。種糧農民戶均增加收入226元,同比增長89.9%。另外還積極爭取上級農機購置補貼扶持資金900萬元,市縣兩級財政籌措200萬元,共1100萬元對購機農戶進行補貼,補貼資金較上年增長59.4%。補貼資金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合并發放,高效運行,保證了資金發放的安全性和準確性,確保補貼兌付工作順利實施。

二、存在的幾個問題

綜觀上半年,我市農業生產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為全年農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篇5

我國現行農業物流運作模式

目前來看,農村市場已成為我國商貿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市場分為農資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和日用品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活躍著多個生產要素。近幾年,國家對“三農”日益重視,但長期以來農村商貿流通與城市商貿流通沒有統籌,雙向流通不夠,制約了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筆者按運營主體的不同將我國農業物流運作模式主要概括為以下四種:

(一)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運營主體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

顯然,這種模式的主導者是當地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它聯接千家萬戶的農戶、農產品批發商、零售商。有的加工企業,自建商貿網點搞工貿一體化;還有的加工企業以加工外銷為主,把網點拓展到了國外。其特點有:這種模式涉及面較窄,主要是針對一些須深加工的農產品,如臨安山核桃、金華火腿、食用油等,但對于一些無須加工的初級農產品往往顯得無能為力(劉磊,2005)。加工企業須是當地龍頭企業才能擔當主導者。企業上規模,加工精度深,加工費用相對低廉,能吸引供應農產品的農民;吸引了供方,就會吸引銷方,批發商和零售商就會找上門來。加工企業的服務能力往往有限。加工企業主業加工,往往在物流服務如運輸、配送,特別是商品跨區域的流動上會顯得乏力。加工企業的輻射能力較弱。很多加工企業都建立了企業網站,產品信息、加工常識、技術支持一覽無余,但主要是朝“專而尖”方面發展,輻射面有限。

(二)以農產品流通企業為運營主體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

這里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偏“商”,包括農產品連鎖企業、配送中心等。由它們來聯接農產品初級產品提供者農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及城市終端的的消費者。其特點有:農產品流通企業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它會選擇大的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基地進行合作,這樣才能有比較穩定的貨源。農戶、加工企業或生產基地須“抱成團”,以迎合這種傾向。流通企業往往對農產品標準、農藥殘留量、產品包裝甚至生產技術都有較嚴格的標準。而總體上,分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這種標準的執行常常不到位。相對于加工企業為運營主體的運作模式來說,這種模式運作效率較高,并能降低一定的市場風險。有實力的流通企業,往往運營網點廣泛,如上海聯華、樂購等,它們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直供合同,把城鄉對接起來(焦必方,2002)。但總體上來說,在這種運作模式下流向還是單一的。只是“農村走向城市”,城鄉沒有互動,沒有雙向流通,而實際上農村市場巨大。

(三)以農產品批發中心為運營主體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

農產品批發中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貿市場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們功能相似,但在規模大小、輻射能力等方面有較大不同。農產品批發中心按其地理位置來分至少有兩種類型:一是城市里的農產品批發中心,它主要聯接的是批發商與零售商、公司用戶、終端消費者;二是鄉鎮里的農產品批發中心,它主要聯接的是作為農產品供應者的農戶與批發商。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農產品批發中心在目前農業物流運作模式中占據了一個比較核心的地位。農產品批發中心往往又可以細分為副食品市場、水產品市場、蔬菜市場、水果市場、肉禽蛋市場和糧油市場(何秀容,2002)。它以批發為主,但往往批零兼營,同時具有市場管理、物流配載、工商稅務、產品檢測等功能。農產品批發中心能基本反映市場供、需的基本情況,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批發商對作為生產者的農戶和廣大消費者進行消息封鎖,從中賺取巨額利潤。一些批發中心信息平臺是缺失的,有一些批發中心即使有信息平臺,但透明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快、在線交易不暢。我國農產品批發中心從量上來說接近飽和,但從質上來說,相對于現代意義上的批發市場還是存在較大距離。絕大多數批發中心還是處于粗獷性經營中,專業市場不夠細分,精深度不夠,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較低。

(四)以農產品物流企業為運營主體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

此種模式下,龍頭農產品物流企業擔當農業物流運營的大任,這也是商業繁榮下市場專業化分工的表現,它雖不是直接從事生產和銷售,卻能較有效地聯接起分散的農戶和城里人的餐桌。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龍頭物流企業利用搭建的信息化平臺,能幫助用戶獲取物流服務、流通速度、產品價格、在線交易等支持,特別受到廣大農戶和農業生產性企業的青睞(駱溫平,2001)。此種模式下,組織結構清晰明了,有利于農戶、加工企業、批發商專注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現階段,跨區域的物流中心、物流園區尚在規劃和完善中。只有當物流服務網絡發達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和城市。絕大多數農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尚在起步階段,管理水平、專業化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和數據共享都還很不健全,亟需完善。

低碳經濟視角下構建城鄉雙向流通的農業物流模式

(一)農業物流模式構建應堅持低碳經濟原則

1“.低碳”原則。低碳,意味著農業物流發展應通過統籌協調、合理規劃來優化農產品的流動,從對物流源的控制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從而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車輛實載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實現經濟轉型。從農業物流管理的角度來看,由于長期以來城鄉割據,缺乏統籌規劃,農產品供應鏈成員各自為陣,分散經營,缺乏公共的、統一的及公信力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導致物流節點間銜接度不夠,貨流不暢。而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為滿足農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農業物流從服務內容上看已經從單純的運輸、倉儲等服務,擴展到以現代科技、管理、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綜合物流服務,從服務范圍上看逐漸向全國性、國際性方向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農業物流需要一個網絡化的綜合服務體系。

2“.經濟”原則。經濟,意味著要在規劃農業物流網絡、控制物流源的基礎上和過程中,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現行的農業物流模式由于分段、分散,資源不夠整合,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農業物流供應鏈整體性與農業物流主體的個體性對接度不高,無法匹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通過布局農業物流網絡,可對農業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便于城鄉間商品和服務、資源與要素的順暢流動,實現規模經營,可以使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并兼顧生態環境,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基于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農業物流模式

構建堅持低碳經濟,首先應從網絡布局著手,網絡是實體的“點”和虛擬的“連線”交織而成,故布“網”一定意義上重在布“點”,很顯然政府層面規劃就起到了主導性作用;除了組織的網絡化,政府公共信息平臺是城鄉能否雙向互動的關鍵。其次,經營性企業從具體運營層面應發揮主體性作用,我國目前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主要停留在“農村走向城市”,城鄉沒有雙向流通,這樣一是農村廣大的市場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二也會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故若以核心企業充分發揮居間性作用,實現“城鄉對接”,不僅有利于流通環節低碳化,降低運營成本,也會極大地促進城鄉市場的開放與融合。

1.政府主導:以發展農業物流節點構建城鄉雙向商貿流通模式。這一模式是指通過發展農業物流節點,建立節點之間的聯系,形成城鄉雙向的農業物流服務網絡。其流通組織模式如圖1所示。網絡化是現代農業物流的基本特征,農產品流通效率直接依賴和受限于網絡結構。鑒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應基于城鄉統籌發展農業經濟,構建現代農業物流服務體系,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物流,從布局、結構、區域上構建和優化農業物流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使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緊密。發展農業物流節點應符合低碳化,應優化布局,避免重復布局、重復建設,必須擺正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性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現代農業物流服務網絡是由節點、聯結、層次和活動有機結合而成的。由于節點功能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物流網絡布局和功能結構,因此,通常將發展物流節點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物流的關鍵和重要切入點,發展物流節點應堅持低碳經濟的原則。

第二,農業物流應納入已有流通主道,農副產品物流基地應和工業物流基地、小商品物流基地并存于政府統籌規劃的分區域、多層次的物流園區。目前,我國農業物流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線路和節點配套不好、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夠、區域布局不盡合理等,導致城鄉資源和要素不能順暢流動。如何按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的客觀要求,構筑我國大物流網絡,實現區域和區域之間、線路和節點之間、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是我國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三,在一個網絡結構中,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務,必然需要網絡的許多成分共同參與,因而網絡成分之間是相互補充的(黃靜蘭,2003)。農產品批發商、加工企業、物流企業是農副產品物流基地的組成成分,也扮演著主角,它們又有各自的供應鏈網絡,共同作用、相互協調,促進了節點的發展。

第四,以專業合作社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實踐證明,在堅持實行的前提下,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經濟,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借鑒日本農協的做法,由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合作購買和合作銷售(趙慧峰,2002)。通過“合作購買”(主要針對化肥、配合飼料、農藥、農業機械等農資品)和“合作銷售”(主要針對農產品),實現城鄉間商品和服務的順暢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篇6

【中圖分類號】 R 395.6 G 4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9-1130-02

留守兒童是指因為親生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工作,而不得不留在家中與祖輩或者親戚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在農村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該現象被認為是我國特定發展時期所特有的[1]。有研究指出,親子分離的留守現象在其他國家發展史上也同樣存在[2-3]。20世紀9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首批留守兒童逐漸長大,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一些發展缺陷,留守兒童成了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由此,留守兒童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在留守兒童學業成績發展問題上,目前還沒有完全一致的研究結論。有研究認為,兒童的學業成績不因為留守而受到不良影響;也有研究指出留守兒童學業成績與非留守兒童比較有顯著的差異[3-4]。從有關研究報道來看,結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2個方面:一是通過直接調查孩子而得到的學業情況不夠準確;二是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對象其年級差別較大,沒有很好地區分年齡。筆者采取對照研究方法,通過調查學生實際學習成績,比較分析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學業成績之間的差異性。同時,本研究還自行設計8個調查項目,具體調查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認識和感受。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6月中旬,筆者從合肥市郊縣某小學學生中,按照二、四和五年級隨機選取20,17和24名留守兒童作為研究組對象;同時按照年級、班級和性別相同原則,從3個年級學生中分別選取20,17和24名非留守兒童作為對照組對象。

1.2 測查內容 測查內容包括學業成績和留守兒童對父母打工的認知感受兩大類項目。留守和非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以上學期語文、數學2門功課期末考試總成績表示,具體成績分值由班主任教師提供。留守兒童對父母打工的認知感受情況,是通過設計的問卷由學生自己作答來收集。問卷共設計了8個問題,每個問題有2至4個選項不等,以單選方式作答。

1.3 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采用方差分析檢驗學業成績,χ2檢驗分析留守兒童對8個問題選答是否均等分布,即選答是否具有隨機性。

2 結果

2.1 學業成績 學業成績方差分析顯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應十分顯著[F(1,116)=8.60,P

2.2 心理感受 見表2。

表2顯示,83.6%的調查對象其父母都在外打工;大多數留守兒童(88.5%)不因為父母在外而感到自由;96.7%的留守兒童很擔心或者有點擔心父母在外出事;75.4%的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總想父母在身邊;54.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打工對其影響是學習沒人指導監督,18%的兒童認為是受欺負無人保護,16.4%的兒童認為是孤單,還有11.5%的兒童認為是生活無人照顧;支持父母打工的占50.8%,不支持的占6.6%,還有42.6%留守兒童不支持也不反對父母打工;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是0.5 a或1 a回來1次;50%以上的留守兒童其父母很少或偶爾與孩子聯系。

3 討論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留守兒童平均學業成績低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提示,在小學階段是否留守與學業成績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另外,從交互作用效應接近0.05水平來看,五年級學生中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學業成績趨向一致。研究結果與范方等[5]的研究結論一致,但不支持葉敬忠等[6]的關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無差異看法。前面已提到研究結論上的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就數據源來講,通過調查學生本人獲得學業成績和調查教師獲得成績,是常用的2種主要數據來源方式。學生本人可能謊報成績或者報告成績不夠準確,教師也有可能存在顧慮而不報告正確的情況,因此,這2種數據來源都有可能存在誤差。另外,就研究方法來講,有的研究可能在統計分析的時候,沒有很好平衡留守與否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不同班級、年級、學校等因素,造成留守因素與其他因素之間的混淆,從上述分析看,減小數據誤差、避免因素之間的混淆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2個重要問題。

從上述調查分析來看,父母外出打工對孩子心理產生了影響。子女會擔心父母在外出事,遇到困難時總想著父母;感到孤單、學習無人指導監督、受欺負無人保護,也并不因為缺乏父母直接監管而感到自由。大多數孩子能夠理解父母外出務工,并惦記著在外生活的父母,這與30%的留守兒童憎恨父母的調查結果不完全一致[7]。

本研究啟示,父母要經常通過電話等方式保持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消除孩子對父母的不必要擔心,讓孩子不要感覺到孤單;學校教師應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及時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關心指導他們的學習,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保護他們免受欺辱。

4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9(4):36-38.

[2] 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90-995.

[3] 潘璐,葉敬忠.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2):5-17.

[4] 王秀珍.兒童行為問題的研究進展.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7):667-668.

[5] 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6] 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等.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影響.農村經濟,2006(7):119-123.

篇7

關鍵詞 農業系統 會計集中核算 利弊 對策

農業系統實行會計集中核算,一是有利于規范會計工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工作效率,由于農業系統存在單位較多、賬戶較多,資金收支渠道較多等現實問題,容易出現監督缺位,用款隨意性,甚至有違法行為。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單位的資金賬戶,使其會計業務全部納入中心統一核算,由核算中心在銀行開設統一的賬戶,實行集中治理。二是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素質,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立性職能。中心選配業務素質較高的專職會計,并運用會計電算化系統,嚴格按照國家會計制度進行核算。三是利于規范經費收支渠道,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加強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違法亂紀腐敗行為等并有良好的效果。但會計集中核算也暴露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采取對策加以解決。

一、會計集中核算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認識上的錯誤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使財務管理保留在原單位進行,而具體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的會計人員去執行,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相分離,不利于財務工作的有效進行。會計集中核算后一改過去的“單位批單位報”為“單位批中心報”。單位領導簽了字還須財務科審核后才能報銷。有些站所對此認識不夠,不予配合,有的甚至想方設法設立自己獨立支配的“小金庫”。

(二)模式上的缺陷

會計集中核算后,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分離,失去了實地、實時監督的優勢。單位報賬時,會計只要手續完備、票據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經濟內容是否真實,都必須報銷。會計中心整天忙于報賬、結賬、記賬,無法顧及發票內容的真實性,會計監督職能難以真正實現。

(三)分賬管理上的單一性

會計中心監管的重點應是單位的財務收支,而目前會計中心僅僅管了支出,對各單位的收入監管尚未介入。單位按規定收費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收入戶,與會計中心不發生任何關系,這樣就形成了收入票據在國庫,支出等會計檔案在會計中心,資產及明細賬在單位的“板塊”結構,單位會計資料的完整性被破壞,會計中心監督成了“監管支出不監管收入”的“跛腳”監督。

(四)報賬人員業務水平有待提高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有的二級單位將不熟悉會計業務、法制觀念淡薄,職業道德水平低,沒有會計上崗證的人員用作報賬員,無法為單位合理、有效地籌集、使用資金提供合理建議,這樣使得財務與會計的天然聯系被割斷,站所的財務活動由于不能得到會計人員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財政資金籌集與使用的效率被降低了。

(五)會計核算與單位財產物資管理相脫節

資產管理、賬實核對是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會計集中核算以后,會計核算移至核算中心,但是財產物資仍由原單位進行管理,財務人員無法及時、全面了解和直接參與到二級單位的資產購置、費用支出、合同簽訂等經濟活動中去,造成會計管理職能鞭長莫及,會計對單位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管理情況無法掌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賬實核對。這種財產物資管理與會計核算相分離的情況勢必使各站所財產物資管理薄弱的問題更加突出。

二、會計集中核算后財務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一)轉變二級單位財務管理觀念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在審核中發現原始憑證或支出項目不真實、不合法、不合理或有違反預算使用資金等情況,即使單位負責人簽了字也有權拒絕支付。有的負責人誤認為這是在削弱他們的權力,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從而在工作中出現抵觸情緒,給財務工作增加了難度。單位負責人要認真學習《會計法》有關知識,增強其法制意識,明確自己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避免濫用權力;明了會計有義務、有權力協助核算單位規范財務管理,完善費用報銷手續。

(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

站所長是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對站所的財務管理工作負有法律責任,要結合本單位內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財務管理制度,如應加強物資的管理,配備實物保管員,負責各類農用資產驗收、入庫、保管、領發。通過健全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落實單位法人負責制,為單位加強財務管理奠定基礎。

(三)加強財會隊伍的素質教育

應切實抓緊報賬會計的培訓和教育,一方面必須加強對會計人員進一步的業務培訓,不斷充實和更新其會計知識,提高其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應定期對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堅持原則、廉潔奉公、嚴明執法。會計人員只有加強學習和繼續教育,才能保證工作質量。

(四)完善內外監控制度

篇8

中圖分類號:S275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作為水資源嚴重缺乏的主要國家之一,相關地區及部門對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視力度一直很高。農業作為耗水量最為嚴重的產業,推廣及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對于我國經濟、社會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經歷與經驗,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中噴灌系統的組成、分類及優缺點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1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

近年來,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得到快速的發展,各地區與相關部門加大了對相關技術的推廣及運用力度。節水灌溉技術其實是一種以農作物的實際需要為依據,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方式與手段的概稱。節水灌溉技術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對生態及社會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總之,節水灌溉技術的最終目的就是確保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以最小的水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值得強調的是:節水灌溉技術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包括水資源的利用,還包括水資源的開發、優化、輸配、量測、監控等方面的技術。具體來說,農業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渠道防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噴灌、微灌技術以及農業節水措施等。

2 噴灌的系統的組成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噴灌是農業節水灌溉技術中的一種,而噴灌系統則是對這一技術運用過程中各要素的系統化描述。所以,噴灌系統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水源、動力設備、管網、噴頭及田間工程等[1],具體如下。

水源主要是指河流、渠道、渠道、湖泊、塘庫、井泉等。值得強調的是水源的選取必須結合實際的需求,水源提供的水量、流量、水質必須滿足噴灌系統的要求。不然的話,不僅不能達到灌溉的目的,而且對于設備的損傷非常嚴重。

動力設備主要是水泵,一般情況下,水源與灌溉區域的高度差不能滿足灌溉的要求,甚至很多時候,水源的地勢要地域灌溉地,所以必須要借助外力將灌溉水吸提加壓,而水泵就是起到這個作用。其實,水泵不是真正的動力源,因為水泵還要通過電動機、柴油機或者汽油機等設備來帶動。另外,拖拉機也可以作為動力機帶動水泵。

管網是結合灌溉的需求,用管件鋪設成的供水網絡。一般來說管網包括干管和支管2級,還有一些連接及控制的部分[2]。管網的作用主要是將有壓力的灌溉水輸送、分配到田間。管網不僅起到輸送灌溉水的作用,而且提高了灌溉的針對性。

噴頭是一種噴灌系統中專用的部件,由豎管支撐與支管連接,不然的話,很容易被順壞。噴頭的作用是將灌溉水噴射到空中,形成細小的水滴。細小的水滴不僅有利于農作物的吸收,而且有利于灌溉效率及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 噴灌系統的優缺點分析

噴灌系統主要是利用管網將灌溉水輸送及分配到田間,然后通過噴頭噴射到空中,形成霧狀水,然后均勻地灑落在灌溉區域,以供農作物吸收。由此可以看出,噴灌系統存在一定的優缺點。

3.1 優點

3.1.1 灌溉均勻,節約用水

噴灌系統可以有效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據相關部門統計噴灌水均勻度可以高達80%~90%,利用率高達60%~85%[3]。

3.1.2 噴灌系統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這主要是因為噴灌系統可以根據農作物的實際需要,進行適宜的灌溉,使得土壤中的水、熱、氣比較協調,這對于農作物的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能夠調節田間小氣候。

3.1.3 噴灌系統的靈活性比較強

噴灌的過程對于地形及其平整度要求不高。傳統的地面灌溉,土地不平整,很容易在低洼地積水,凸出地又達不到灌溉的效果。

3.1.4噴灌系統的土地占用量及工作量都相對比較小

一般來說,噴灌技術可提高土地利用率7%~10%[4],相對地面灌溉來說,也可以節約大量的勞動力。據相關數據統計,噴灌相對于地面灌溉大概能節省50%左右的勞動力。

3.2 噴灌系統的缺點

噴灌系統的運用受風的影響較大,因為噴灌的霧狀水滴,如果風大的話,很容用被吹散,這樣不僅不能節約灌溉用水,還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浪費;噴灌系統是通過管網輸水,而且需要動力設備做支撐。

投資相對來說比較大,一些欠發達地區很難運用。另外,如果采用移動式或者半固定式噴灌設備的話,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投資。但是,移動的過程比較麻煩,而且對農作物的損傷比較嚴重。總的來說,噴灌系統運用雖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值得在農業生產中推廣。

4 結語

通過論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與地位,不僅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社會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節水灌溉技術中的噴灌系統不僅能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對灌溉地面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運用范圍比較廣。

希望論文的研究為相關的工作者及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錢蘊壁,李英能,楊剛,等.節水農業新技術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2(12).

篇9

中圖分類號:F25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12012507

一、引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口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更是需要動用越來越大的物質量,而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質消費引起的,對自然資源的采掘、加工、使用和廢棄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物質流分析通過研究自然環境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物質流動,為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兩難,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效率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經濟系統的物質流分析肇始于1969年,20世紀90年代之后得到廣泛關注并應用于實踐,奧地利、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相繼建立了國家物質流賬戶。從研究的經濟系統范圍大小劃分,物質流分析的研究通常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分別代表國家級、區域級和企業級的物質流核算;從研究對象和領域劃分,物質流分析的應用層次可分為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產業部門物質流分析和特定元素物質流分析[4]-[6]。目前國內外的產業部門物質流分析呈現出側重于鋼鐵等工業部門的特點,例如Dahlstrm和Ekins結合物質流和價值鏈分析對英國鋼鐵產業和鋁產業的物質流動、生態效率等進行了研究,Michaelis 和Jackson[8-9]對英國鋼鐵部門的物質流和能量流進行了核算,Park等運用動態物質流方法對韓國鋼鐵資源流進行了估算,Hashimoto 等對日本林木資源的六個物質流指標進行了精確估算,考察了林木資源的物質循環狀況,Hong等對韓國紙和紙漿的生產和使用過程進行了物質流分析,Woodward和 Duffy[13]計算了愛爾蘭混凝土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的物質流動。我國對產業部門的物質流分析尚處于起步階段,如徐明和張天柱[14]對我國化石燃料的輸入輸出量進行計算,溫宗國等[15]對我國2001―2005年公路交通系統的物質輸入和輸出進行了估算。這些研究多數沒有將某個行業作為整體進行物質流分析,而是對鋼、鐵、鋁、木材紙等某種或某類物質在經濟系統中的流動過程進行分析。

對于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部門,Risku-Norja和Menp[16]對芬蘭的各種食物生產和消費狀況進行了物質流分析,Kytzia 等[17]結合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瑞士的食物物質流進行估計,但是Risku-Norja和Menp以及Kytzia等的研究將農業作為食物生產的部門考慮,沒有將農業本身作為一個產業部門進行物質流的全景分析。國內關于農業物質流的研究如朱瑤[18]通過建立我國30個省的農業物質流賬戶指標,運用空間計量模型對各指標進行分析,李剛[19]應用物質流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我國農業部門的物質消耗總量和物質消耗效率。但是李剛的研究只考慮農業生產的輸入端,沒有考慮農業內部物質循環和物質輸出,朱瑤的研究選擇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各省的截面數據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沒有從整體考察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入輸出,同樣沒有估算內部物質循環量。本文將農業生產看做一個整體,建立科學合理的物質流分析框架,對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的物質輸入量、輸出量和內部循環量進行初步核算,選取和估算切合實際的生態包袱系數,對農業生產中的隱藏流進行估計,得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消耗強度、生態效率等相關的物質流分析指標,同時進行物質減量化分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二、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方法

1物質流核算框架

本文的農業指的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中的農林牧漁業,在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中,輸入端包括系統外物質輸入及其隱藏流、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入及其隱藏流。系統外物質輸入包括能源(電力和各種化石能源)、農用生產資料(化肥、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農業機械(拖拉機、漁用機動船等)和農業工程設施設備(溫室大棚、水利灌溉設施及其所需的設備等)。系統外物質輸入的隱藏流指這些物質在產品生產過程所有的物質移動,這里主要指產品生產的生態包袱 [20]。農業生產系統內的直接物質輸入主要包括種子、飼料和有機肥,這些物質同時參與農業生產的物質循環利用。輸入的水和空氣是指農業用水、燃燒與呼吸所需的氣體。由于水流通常被排除在物質代謝系統之外,而且農業生產用水直接進入土壤和水體,參與水的自然循環,因此,在物質流分析中通常不考慮輸入和輸出的水[21],本文將其單列一項。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的輸出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輸出到系統外的物質和系統內物質輸出,前者主要指輸出到行業之外的農林畜牧產品和水產品,后者分為輸出到農業生產中的物質和排放到自然環境中的廢棄物兩部分。本文建立的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2數據來源及處理方法

行業外物質輸入包括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薄膜和化石能源。農業機械輸入量由于各種機械重量差異較大,這里不進行估算,而是將其生產需要的物質投入按照隱藏流處理,根據數據可得性,新進入系統的農漁業機械主要考慮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漁用機動船,總的農用機械隱藏流按照拖拉機動力占農用機械總動力的比重近似推算。農業工程建設所需的物質類別比較龐雜,難以得到合理的質量估計數據和隱流系數,本文不予考慮。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煤炭、焦炭等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吳開亞和畢軍等[20],磷礦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沈曉瑩[22],水泥的生態包袱系數參見陳效逑和喬立佳[23],鋼制品和鐵制品的生態包袱系數按照鐵精礦的生態包袱系數計算。氮肥、磷肥、鉀肥、農藥、塑料薄膜、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和漁用機動船的生態包袱系數按照實物型物質投入產出表,根據生態包袱系數=∑i(對第i種投入物質的直接消耗系數×第i種投入物質的生態包袱系數)得到。

農業生產經濟環境系統內

直接物質輸入包括種子、飼料(飼草、部分作物秸稈和精飼料)和有機肥(部分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輸入的氣體主要包括O2和CO2。前者主要消耗于化石

燃料燃燒和動物呼吸方面,后者主要消耗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輸出分為兩部分:可用于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出(循環物質)和廢棄物輸出。前者主要包括種子、飼料(不包括精飼料)和有機肥,后者主要包括廢棄的農用塑料薄膜、廢棄焚燒的秸稈、廢棄的糞便以及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輸出到農業生產系統外的物質主要包括農林牧漁業產品、用作工業原料的秸稈以及輸出到生活消費領域用作燃料的秸稈和糞便,將秸稈分類到農產品,糞便歸屬于畜牧產品。

3物質減量分解模型

物質減量指的是經濟系統物質投入量的絕對或相對減少。絕對物質減量指物質投入總量絕對值的下降,是實現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基本條件之一。相對物質減量指創造單位產出所需的物質投入量減少,即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絕對物質減量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意味著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但是物質消耗強度的下降并不一定導致物質絕對減量。以MCI表示物質消耗強度,物質輸入量DMI可以表示為DMI=MCI×GDP,則物質輸入增量ΔDMI=GDPt×ΔMCI+MCIt+1×ΔGDP。等式左側是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等式右側第一項表示降低物質消耗強度帶來的物質減量效應,這是由于技術進步形成的直接物質輸入絕對量減少,右側第二項表示經濟增長帶來的反彈效應,這是GDP總量增長驅使物質投入總量增加。當反彈效應小于減量效應時,增長效應為負值,此時經濟增長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絕對減量。

三、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核算結果

1物質流趨勢分析

本文中物質需求總量=直接物質輸入+系統外物質隱藏流,直接物質輸入=系統外物質輸入+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入。物質輸出總量=系統內直接物質輸出+輸出到系統外的物質。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1990―2012年物質流總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期內物質流的變化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1)穩步上升階段,1990―1995年。物質輸入和輸出總量均穩步上升,直接物質輸入年均增長469%;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499%;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425%。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以年均469%的速度增長,伴隨著農業物質代謝的穩步增加。(2)波動階段,1996―2007年。直接物質輸入基本沒有變化,年均小幅增長045%,呈現“升―降―升―降”的波動趨勢;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129%,除2000年和2005年之外均呈現增長趨勢;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088%,呈現與直接物質輸入相同的波動態勢。這一階段由于退耕還林、建設占地和拋荒等原因,在2000―2003年我國耕地面積和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降低,同時,1997年以及2000年左右的嚴重干旱也對農業生產產生直接影響,減緩了需要的物質投入,降低了農產品的產出。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70%,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由于強調結構調整,農作物種植面積壓縮,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下降,林牧漁業產值比例上升,因此,造成農業增加值的增長在這種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或技術較大進步的情況下與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入、輸出變化情況并不同步。(3)緩慢上升階段,2008―2012年。直接物質輸入年均增長188%;物質需求總量年均增長233%;物質輸出總量年均增長200%,這一階段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30%,占GDP的比重降到1000%以下。由于我國農業物質投入成本較高,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的使用產生生態污染,依靠高投入促進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農業生產的物質輸出增加緩慢與物質投入的報酬遞減,與資源約束與環境壓力增大,技術進步缺乏新突破,小規模經營的比較效益差等因素息息有關。

2物質流結構分析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外的四類輸入物質中,化肥和能源占總輸入量的9600%以上,二者比重在5000%左右波動,農藥和農用塑料薄膜的輸入量只占總輸入量的200%―400%。整體來看,化肥輸入所占比重逐漸上升,能源輸入所占比重緩慢降低,農藥輸入比重基本沒有變化,農膜輸入比重上升約一個百分點。這說明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能源的使用占據最重要的位置,提高物質利用效率主要從這兩方面入手,用有機肥料替代工業化肥的使用,不但能夠減少人工合成化肥的用量,而且對改良土壤性質、提高作物品質有積極作用。農業生產中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農業機械和農業工程運行,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將緩步上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生產系統外物質輸入隱藏流中,能源隱藏流占總隱藏流的比重最高,在5300%―6400%之間波動,化肥隱藏流平均占比2756%,農機隱藏流平均占比1215%,農藥隱藏流平均占比095%,農膜隱藏流占比最低,平均044%。對比直接物質輸入結構可以看出,能源生產的隱藏流遠高于其他物質,能源隱藏流是能源直接輸入量的163500倍,而化肥隱藏流與直接輸入量的比平均為63200,農藥的這一比值為72100,農膜只有31300。因此,節約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夠有效地減少農業生產的生態包袱。從1990―2012年,農機中漁用機動船的隱藏流從04145億噸增加到07549億噸,大中型拖拉機隱藏流從00276億噸增加到03248億噸,小型拖拉機的隱藏流從00345億噸增加到01101億噸,農用機械的隱藏流從01986億噸增加到13979億噸。機動船雖然隱藏流系數較高,但是由于數量增加很少,因此,隱藏流增加并不多。雖然大中型拖拉機的生態包袱系數遠高于小型拖拉機,但是后者的數量增長速度遠低于前者。,大中型拖拉機1990年有813521萬臺,2012年有8452400萬臺,增長了103900倍,小型拖拉機1990年有6981000萬臺,2012年增加到17972300萬臺,只增長了25700倍,小型拖拉機隱藏流的增量低于大中型拖拉機隱藏流的增量。由于近十幾年來農用收割機和其他耕作、排灌、加工機械迅速增加,農用機械隱藏流的增長幅度遠高于漁用機動船隱藏流的增長幅度。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內的直接物質輸入以有機肥和飼料為主,其中有機肥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為7106%,其次是飼料,平均占比2796%,種子和菌類基料只占098%。氧氣輸入以畜禽呼吸需氧為主,平均占總輸入的8956%,這一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從1990年的9115%下降到2012年的8798%,這主要是由于大牲畜存欄量經歷1990―1999年的緩慢上升后逐年下降,導致需氧量所占比例減少,但是由于家禽等小型畜禽的飼養量不斷攀升,因此,畜禽呼吸需氧量的絕對值以平均147%的增長率緩慢上升。化石燃料燃燒需氧量雖然所占比重小,但是這一比重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燃燒需氧量的絕對值也以平均340%的增長率不斷增加。這說明隨著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化石燃燒和畜禽呼吸需氧量都在不斷增加,但是化石燃料增長速度高于畜禽飼養規模擴大速度,因此,燃燒需氧量占總量比重增加的同時畜禽呼吸所占的比重減小。

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內物質輸出量中循環利用量占總輸出量的比重平均為7439%,波動幅度很小,不超過05000個百分點,這說明在農業生產中,系統內部的循環占很大比重并且變化很小,種子、飼料和部分肥料、燃料都是由農業生產的產出作為投入循環使用的,實現秸稈還田,施加有機肥料,提高循環利用率是建設生態農業的必然選擇。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物質輸出的另一部分是廢棄物,廢棄物輸出以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主,平均占廢棄物總輸出的6401%,固體廢棄物占2605%,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只占994%,因此,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在于畜牧業、牲畜規模化養殖、調整畜牧業養殖結構、改進飼養技術。

3物質流效率及其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分析

將物質流指標與經濟指標相結合,以單位物質需求總量產生的第一產業實際GDP代表總的物質資源投入的生產力,即總物質效率=農業實際GDP/物質需求總量,是生態效率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物質需求總量包含了巨大的隱藏流,掩蓋了直接物質輸入的真實性,因此,以單位直接物質輸入所產生的農業實際GDP代表直接物質資源投入的生產力,即直接物質效率=農業實際GDP/直接物質投入量,是生態效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計算得到的1990―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系統直接物質效率和總物質效率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呈現平穩上升的趨勢,在1995年之后二者之間的距離逐年擴大,說明直接物質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高于總物質生產力的增長速度,投入農業生產的物質蘊含的生態包袱遠高于直接物質投入,減少物質消耗的隱藏流是提高物質生產力的關鍵。

為衡量農業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協同效應,本文利用分離指數測度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之間的分異程度。分離指數=經濟增長速度-環境壓力增長速度,分離指數越大,經濟增長相對于資源消費的效率越高,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脫鉤。在大多數年份里,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分離指數都大于零,并且波動幅度越來越小,而且這些分離指數逐漸靠攏并接近于零,這意味著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增長速度越來越同步,逐漸趨于穩定的脫鉤狀態,并且脫鉤程度逐漸趨同。

當GDP增速、物質投入增速和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大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擴張性復鉤狀態;當GDP增速和物質投入增速大于零,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小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相對脫鉤狀態;當GDP增速大于零,物質投入增速和物質消耗強度增速小于零時,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處于絕對脫鉤狀態。樣本期內,1996年、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07年農業經濟增長和直接物質投入處于絕對脫鉤狀態,這種狀態占統計年限總數的2273%,1991―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2005年、2008―2012年二者處于相對脫鉤狀態,這種狀態占統計年限總數的6364%,只有1994年、1995年、1998年二者處于擴張性復鉤狀態。暫時忽略特殊的年份,經濟增長與物質消耗的關系從相對脫鉤,到擴張性復鉤,絕對脫鉤,最后又恢復到相對脫鉤。這說明高速的物質消耗增長帶來更高速的農業經濟增長,但是資源效率提高并不理想,因此,停留在相對脫鉤狀態。

4物質投入減量分析

根據物質減量分解模型,得到1991―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直接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反彈效應和減量效應如圖2所示。1996年、2000―2001年、2006年和2007年物質投入出現絕對減量,呈現一種“強可持續性狀態”。其他年份增長效應呈現正值,說明農業經濟增長對應的直接物質投入的反彈效應超過了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減量效應,但是減量效應基本在零線以下,說明農業生產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經濟系統處于“弱可持續”狀態。1994年、1995年和1998年減量效應高于零線,這是由于物質消耗強度突然上升所致。1991―2012年間,經濟發展引起的反彈效應使得直接物質投入量平均每年增加03925億噸,總計反彈效應為236103億噸,而同期由物質消耗強度下降引起的減量效應年均為06807億噸,總計149752億噸,減量效應未能完全抵消反彈效應,導致直接物質投入實際增加86351億噸。整體上看,2000年以后農業經濟增長帶來的直接物質投入的反彈效應變化趨勢與降低資源消耗強度的減量效應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呈現平緩波動。

1991―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并未達到資源消耗的絕對減量化。盡管通過提高物質利用效率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但是GDP增長帶來的物質投入增加對資源消耗的沖擊遠大于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帶來的物質利用量的降低,經濟發展最終對資源的壓力仍不斷增大。基于這種弱可持續的狀況,在假定一個變量保持實際變化的情況下,可以分析達到強可持續的臨界點,即物質投入零增長的另一變量變化趨勢。

圖2農業生產物質投入的增長效應、減量效應和反彈效應

為實現物質投入零增長而降低農業經濟發展速度,顯然不符合我國實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物質投入零增長。假定農業GDP增長按照實際增長速度發展,同時物質投入零增長,這樣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需要物質利用效率從1990年的2288076元/噸提高到2012年的5476434元/噸,即在22年間實現物質利用效率的倍數革命,年均需要提高405%;而實際物質投入效率只提高到3938991元/噸,年均提高25400%。要達到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物質投入效率還處于較低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物質投入效率是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結論

本文計算了1990―2012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的物質投入和輸出量,并根據物質投入效率,檢驗了物質減量化的效果,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農業生產經濟系統物質流總體呈現增長的態勢,但是由于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從2008年開始物質投入和輸出量均處于緩慢上升時期,之前由于種植面積的下降、自然災害和農業結構調整等主客觀原因,農業發展和物質流的變化趨勢并不同步。物質直接輸入中化肥和能源所占比例最高,而且這兩類物質的隱藏流占比最大,因此,提高化肥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降低物質消耗,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廢棄物輸出中溫室氣體排放以牲畜排放為主,但是與此同時畜牧業在農林牧漁中單位物質重量產值最高,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業增加值的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農業減排的關鍵,根據本文的計算結果,牲畜排放的增長速度低于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增長速度,在這二者同時增加的現狀下,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減排任重道遠。

其次,物質投入效率緩慢增長。整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關系經歷了擴張性復鉤階段之后,出現了相對脫鉤―絕對脫鉤―相對脫鉤的反復過程,最后處于相對脫鉤狀態。絕對脫鉤的出現說明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耗減少的理想狀態是能夠出現的,但是如果僅僅依靠經濟增長自動調控物質代謝水平,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延緩絕對脫鉤的進程,并在這一進程中出現反復,落入相對脫鉤狀態。高速的物質消耗增長帶來更高速的農業經濟增長,但是資源效率提高的速度過低,最終經濟增長和物質消耗的關系停留在相對脫鉤狀態,依然存在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因此,要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在消耗更少資源的前提下盡早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壓力的絕對脫鉤。

最后,物質減量分解結果表明多數年份農業生產實現了物質投入的相對減量化,農業經濟系統處于“弱可持續”狀態。由于物質投入的減量效應未能完全抵消反彈效應,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經濟系統未達到資源消耗的絕對減量化。實現物質投入的零增長需要在過去的22年間實現物質利用效率的倍數革命,要達到這一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現今的物質投入效率需要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Kovanda,J,van de Sand,I,Schütz,H,Bringezu,S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Indicators: Overall Framework,Purposes and Uses and Comparison of Material Use and Resource Intensity of the Czech Republic,Germany and the EU-15 [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2,17(6): 88-98

[2]Ayres,R U,Kneese,A V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Externalit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3): 282-297

[3]王青,劉敬智,顧曉薇,等 中國經濟系統的物質消耗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5):2-7

[4]鐘若愚 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中國資源生產率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王亞菲 經濟系統物質流核算與中國經濟增長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6]吳開亞 物質流分析:可持續發展的測量工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Dahlstrm,K,Ekins,P Combin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Value Chain Analysis of UK Iron and Steel Flow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3): 507-519

[8]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1: 1954-1994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1-2): 131-156

[9]Michaelis,P,Jackson,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through the UK Iron and Steel Sector Part 2: 1994-2019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0,29(3): 209-230

[10]Park,J,Hong,SJ,Kim,IK,Lee,JY,Hur,T Dynam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Steel Resources in Korea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56-462

[11]Hashimoto,S,Moriguchi,Y,Saito,A,Ono,T Six Indicators of Material Cycles for Describing Society’s Metabolism: Application to Wood Resources in Japan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4,40(3): 201-223

[12]Hong,SJ,Choi,YS,Kim,KP,et al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Paper in Korea Part I:Data Calculation Model from the Flow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per Products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12): 1206-1213

[13]Woodward,R,Duffy,N Cement and Concrete Flow Analysis in a Rapidly Expanding Economy: Ireland as a Case Study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55(4): 448-455

[14]徐明,張天柱 中國經濟系統中化石燃料的物質流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9):1166-1170

[15]溫宗國,李瑞娟,黃麗雅,等 中國公路交通系統的物質代謝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9(9):1516-1519

[16]Risku-Norja,H ,Menp,I MFA Model to Asses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0(4):700-711

[17]Kytzia,S,Faist,M,Baccini,P Economically Extended―MFA: A Material Flow Approach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od Production Chai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 877-889

[18]朱瑤 中國農業物質流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9]李剛 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流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4):55-60

[20]畢軍,黃和平,袁增偉,等 物質流分析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1]Matthews,E,Amann ,C,Bringezu,S,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cs [R] Washington D 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

[22]沈曉瑩 湖北省磷礦資源開發中的生態包袱研究[D] 武漢:武漢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3]陳效逑,喬立佳 中國經濟―環境系統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17-23

篇10

一、普通農林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機制障礙分析

1.轉型時期的特殊矛盾干擾了普通農林高校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傳統思想觀念束縛就業選擇。我國大學生就業逐步走向市場化,但傳統思想觀念束縛了就業選擇。普通農林高校由于生源原因,加之學科的特點,使得這種影響更加突出。農村大學生就業選擇時普遍傾向“鐵飯碗”;受城市化進程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的影響,農民對子女的“進城”期望熱切,因為就業動機的限制,大學生就業行為容易偏離市場規律,造成供需錯位。大學生在市場機制下的非市場行為增加了市場交易成本。目前,盡管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了較為系統的大學生就業市場體系,但規范的市場交易習慣和行為沒有形成。大學生的非市場行為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

(1)誠信缺失導致信任危機。根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就業概念的重新界定,農林院校畢業生的第一次就業成功率還是很高的,一般能達到85%左右,這說明畢業生的第一次就業率還是較高的。然而由于對工作的性質和環境等期望偏高,畢業生違約、跳槽現象較為普遍,從而產生高頻率的“重復選擇”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了人才供需過程的信任危機,客觀上提高了企業選人成本,從而出現了目前企業低薪招聘的普遍做法。一面是低薪招聘的企業如履薄冰,一面是要求高待遇的畢業生上下求索。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種非市場行為連續產生了系列的非市場反應,嚴重干擾了正常市場交易。

(2)能力單一造成勞動了需求價格期望偏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調查表明,用人單位最看重大學生的素質中前5個指標分別是:專業知識與技藝;敬業精神;學習意愿高、可塑性強;溝通協調能力;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大學期間缺乏系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針對就業市場的能力再造,大學生普遍表現出了同專業范圍內能力趨同和單一的特點,尤其是缺乏“敬業精神”、 “溝通協調能力”和“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等非認知技能。這不符合就業市場對勞動力的多樣化要求。這種能力結構的缺失造成了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勞動力的一般價格普遍偏低。培養大學生的高投入與畢業后的低產出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這種供給方和需求方對勞動價格的期望落差影響了交易效率。

2.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傳播障礙破壞了競爭基本準則和秩序,使供需雙方交易困難。進入市場前的自我評價體系以及客觀能力評價體系不健全,造成了大學生勞動力定價失真。對大學生來說,進入市場前,對自身能力、特長、潛力并沒有科學的評價,對適合的職業也沒有清晰地認識,就業盲目,大部分精力花在了“找”而不是“干”上,跳槽率高。從企業角度來說,好馬要“賽”而不是“看”。交易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增加了選擇成本。

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破壞了競爭機制。市場信息不對稱容易形成“二手車陷阱”、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大學生人才市場上招聘方無法準確區分人才的實際能力、特長、品質等等,加之人才素質良莠不齊的客觀存在,造成企業對大學生勞動力的低水平模糊估價,形成大學生勞動力均衡價格較低,人才素質高低難以從價格體現,造成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破壞了市場優勝劣汰法則。

3.作為“生產部門”的高校教育體制市場化改革緩慢,使產品不能適銷對路。我國從1999年開始推進大眾化教育進程以來,招生、就業兩個環節的市場化進程很快,而“生產”的環節市場化滯后。主要表現在:高校在人才培養上仍然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模式為主導,盡管推行了學分制改革,但很多是換湯不換藥,人才培養途徑、環境和模式單一,實際上在出校門之前因為能力趨同就已經注定了“產品積壓”的命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目前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就業困境主要有三大主要矛盾:一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大學生落后的就業觀之間的矛盾,二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人才市場尚不完善之間的矛盾,三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教育改革滯后之間的矛盾。解決上述三大矛盾是解除目前大學生就難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

二、對策分析

加快農林高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市場型大學生人才培養。農林高校教育面向市場改革應該有三個立足點:一是促進大學生觀念轉變,二是促進人才多樣化培養,三是知識、技能、品德培養與市場相結合。大學生的可塑性強,這也為高等學校培養市場型、知識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1.實現高等教育全程目標管理,實行個性化培養方案。首先,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專業、興趣、特長等因素構建科學的能力培養體系,提供多樣化的能力培養產品。大學生能力培養不能局限于學習能力,更應強化在此基礎上的多樣化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要在保證培養基本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能力培養途徑,供其選擇。其次,依據能力培養體系對大學生進行全程分階段目標管理,使其轉變觀念,早作準備,強化個性發展。

2.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大學生市場意識和品質。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大學生“軟素質”因素也是影響就業的重要方面。在不斷增強以知識、能力為主導的“硬素質”培養的前提下,要強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誠信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學生人才的核心價值和品質,為其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創造條件。

3.構建完善合理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加強就業教育。就業指導工作體系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重要體現,是連接大學生與市場的主要信息渠道。在強化該體系就業指導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著重做好就業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工作、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指導工作以及就業市場的建設和拓展工作。就業指導體系建設要制度化、規范化,真正成為高等教育面向市場進行改革的有力保證

4.加強就業市場信息機制建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破除企業難覓人才和人才難覓企業的雙困局面的關鍵是使供需信息及時準確。在加強企業信息披露的同時,應該重點構建客觀的大學生能力信息評價和反饋機制,使企業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力信息,合理定價,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才競爭機制。

5.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積極合作,促進有效就業市場體系的形成。就業市場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因為各種原因使得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在組織就業市場過程中各行其是,就業市場的分化現象嚴重。這不僅增加了組織者的負擔,打消了積極性,也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成本,降低了就業率。因此,加強三方的溝通與合作,通力構建協調的就業市場體系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要求。

綜上所述,普通農林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在于簡單數量上的增多,主要是人才在質量上使就業市場機制產生障礙。因此,從長遠來看,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從大學生自身能力塑造入手,配以完善的就業市場體系,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困境。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少妇把腿扒开让我添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制服丝袜亚洲日韩欧美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