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18:06: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現代漢語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我們可以把現代漢語的常式句作為“標準句式”拿來與文言文的句式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古今句式的不同之處。從而識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確理解和翻譯文言語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裝句”為例來談談這一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文言文的倒裝句,也叫“變式句”,就是句子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代漢語“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堯之為君也!”此句中“堯之為君也”是個主謂短語,意思為“堯作為君主”。“堯作為君主”怎樣呢?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需要進一步陳述,說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詞,意為“偉大”,是要陳述,說明,形容某個對象的。這樣“堯之為君”與“大”構成主謂關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謂語后主語,不符合我們現代漢語通常的表達習慣,明顯屬于主謂倒裝。說話人為了強調謂語,把謂語前置了。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在理解翻譯時只需把主謂關系理順即可。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讓學生劃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發現:蚓(主語)+無(謂語)+爪牙(賓語)。主謂賓完整,“利”似乎多出來了。但依據詞類知識,“利”是形容詞,意思為“鋒利”,在句中應作定語或謂語,“什么鋒利呢?”,在句中該詞語修飾的對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鋒利的蚓(蚯蚓)”是講不通的,只能修飾“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語,應該在“爪牙”的前面。該句是把定語后置了,這是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學生只需把定語提放到中心語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形似酒撙,飾以山龜鳥獸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藍”、“于余”、“以山龜鳥獸之形”都是“于(以)+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介詞結構),均置于謂語動詞的后面。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分析,它們處于謂語后面,既不能作賓語(介賓短語不能作賓語),也不能作補語,而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作狀語。實際上,三個介賓短語都修飾句中謂語作狀語,分別表示比較、對象、方式,屬狀語后置。翻譯時,學生只要把介賓短語提前,放置于謂語動詞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類句式是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四種形式。不管哪一種形式的賓語前置,都可以用現代漢語的句法知識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為名詞,是句子的陳述對象。“安”是疑問代詞,相當于“哪里”,“在”為介詞,表示處所。該句本來要表達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讓學生認識這一語言現象時,我們可以舉出一個相類的現代漢語常式句,如“你在哪里?”與“沛公安在”進行比較:“在哪里”與“安在”的意思一樣,但前者是“介詞+賓語(疑問代詞)”,后者是“賓語(疑問代詞)+介詞”,顯然后者把“賓語”前置了。同樣“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構成該句的每個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的意思一樣,學生容易理解。但學生對“古代的人不我欺騙”這種說話的方式卻大為疑惑,古人為什么要這樣說話呢?教者可舉一相類句式進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騙我”,“他”是主語,“欺騙”是謂語,“我”是賓語。兩相比較,學生會很容易發現“不我欺騙”是把賓語“我”放在了謂語動詞前面,是賓語前置。這是古人語言表達的習慣之一,是為了強調賓語。可見,利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認識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從而正確理解句意,快速翻譯句子,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的方法。
二、把現代漢語的詞法與句法知識相結合,快速解讀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蘇軾《石鐘山記》一文第一段為例。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理解這段文字時,教者可讓學生有意識地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并用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加以分析。這段文字絕大部分實詞含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一致,只有“鼓”、“是”、“鳴”、“名”用法比較特殊。我們可以用詞法知識進行分析。“鼓”現代是名詞,而在“微風鼓浪”一句中,“鼓”處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由名詞活用為動詞,陳述“微風”,支配賓語“浪”,意為“鼓動”。“是”現代是判斷詞,而在“是說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說”是偏正短語,是“之”指代的對象,作“疑”的賓語,“是說”應是名詞性偏正短語,“是”是代詞,限制“說”,意思是“這個”。“鳴”是動詞,“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一句中,“鳴”后省略代詞“之”。補充完整后的句子應是“雖大風浪不能鳴之(鐘磬)也”。按照現代漢語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該句主干為:浪鳴之。可以看出主語“浪”和賓語“之”之間產生了“主語使賓語怎樣”的意味,據此可以判斷“鳴”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可理解為“使……鳴”。“名”,現代是名詞,在“而此獨以鐘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處在謂語位置,作謂語。但依據現代漢語的詞類知識名詞一般不作謂語,由此可推斷“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意為“命名”。
很廣,本文不打算也不可能全面展開論述,我們只想就語義研究中比較突出的語義場分析問題,在現代漢語體
系中進行嘗試性的探討。
一語義場的性質
語義場是由語義系統中的一組有關聯的義位組成的、具有一定共同語義特征的聚合體。
現代語言學認為,語義現象盡管極為復雜,但它仍是成系統的,是一個與語音和語法相并列的同屬于語言
系統的子系統。同其它系統一樣,語義系統也是由若干成分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系性所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
體。
語義既是一個系統,包含著整體性原則和關聯性原則,那么,它無疑是可以進行結構分析的。結構是系統
內成分間內在有機聯系形式,或者說是構成系統的各個部分及層次間依照一定的共同性所形成的相互聯系和作
用的總和以及其表現形式。在語義系統中,語義的眾多成分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既相互隸屬,又相
互制約,從而成為一個有序的聚合體。這個聚合體具有層次化和網絡化等特點,因而能從結構成分、結構關系
等方面進行考察。
要分析語義系統的結構關系,必須先確定結構成分。我們把組成語義系統的基本結構成分稱為“義位”。
義位是語義系統中能獨立存在的基本語義單位(相當于“義項”的概念)[(1)],它是以詞義中的指稱意
義為基礎,輔之以附加意義而形成的。也就是說,考察一個詞義是否為義位,關鍵在于看它的指稱意義能不能
獨立,能不能與其它指稱意義相區別,如果能,則應算為義位;如果兩個指稱意義沒有多大區別,那就應再分
析其附加意義有無不同,如不同之處特別明顯,也應分別算為義位。比如,把“枯萎”“逝世”“歸天”這三
個語義單位互相比較,可以看出,雖然它們均是指生物的發展過程,但前者和后兩者的指稱意義有明顯不同,
前者是指草木干枯、萎縮,而后二者則是指人的死亡。后二者的指稱意義雖然基本一致,但附加意義有差別,
分別帶有莊重色彩和迷信色彩。因而,它們是三個不同的義位。
在語義系統中,各種各樣的義位在總的方面均有共同點,服從共同語義原則的支配,各作為聚合體的有機
組成部分而存在。一個義位不僅自身獨立,更為重要的是,它還通過多種關系與其他義位相關聯,從而取得彼
此存在的價值。一般說來,這諸多聯系不外是“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的兩種性質的聯系,不外是縱的方
面逐級隸屬,橫的方面相互對立的兩種形式的聯系。義位之間在語義系統中正是從共時方面由這些聯系形成了
大大小小、各種性質的組系化、層次化的聚合,即從結構的平面上構成了語義場。例如,具有共同語義特征“
說”的義位就有“說、扯、稱、道、講、嘮、聊、嘀咕、嘮叨”等等,這些義位聚合成組,構成一個語義場,
就是組系化,而義位“說”在這一組系中占據的地位,比其他義位高一個層級,就是層次化。
通過語義場的分析,有助于全面地觀察義位,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意思不同的義位,必然處于不同的
語義場,如“走”和“落”即是。意思相近或相類的義位,則處于同一語義場中,如“輕捷”“麻利”“快速
”等即是。義位處于同一個語義場,是由它們之間的共性決定的,而個性又使它們相互區別開來。所以,在進
行語義結構分析時,不能脫離語義系統對任何一個義位作孤立的研究,而應該首先明確義位在語義場的結構中
所處的位置,并以此為出發點作進一步的比較分析。從這個意義上說,語義場是語義結構分析的基礎。
二語義場的結構模式
如前所述,語義場是由互相聯系的義位組成的。義位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和狀態,就是語義場的結構模式
。
迄今為止,對于義位之間的聯系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詞義制約的觀點,一是詞義聯想的觀點。就
語義場本身的性質來分析,我們認為,它主要是由義位間的共性聯系聯結起來的,這是語義場形成的前提,而
義位各自所具有的個性,則是語義場得以存在的基礎。根據這一看法,從組成義位的義素的角度,我們把語義
場的結構描述為由“義素節”和“義素鏈”所組成的樹狀結構。在這一結構中,義素節是語義范疇的標志,是
語義特征的集中表現。通過義素鏈的傳遞,某一義素節從另一高層次的義素節那里接受了語義信息,進行聚合
形成義位,又以此為基點,通過義素鏈從不同的角度向低層次發出信息,繼續形成其他義位。值得提出的是,
義位是義素節的表現形態,但不是唯一的形態,因為有很少一部分義素節是沒有或未用合適的義位來標示的,
它們在結構中只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未能顯現出來的義素節我們稱之為“零位”。[(2)]所以,語義
場所包含的語義結構單位是義位和零位,起聯系作用的是義素鏈。
以“.”代表義位,“。”代表零位,語義場的結構模式可描述為:
(附圖[圖])
以“交通工具”和“人的年齡”語義場為例,它們的結構可粗略地表現為:
(附圖[圖])
由于“年齡”和“未成年”都不屬于“人”的基本類別范疇,而只是一種語義特征,故為零位。
三語義場的語義結構特性
語義結構是義位之間相互聯系的中介,義位則按照一定的語義結構進行排列和聚合。分析語義場,不僅需
要描述其結構模式,并且要揭示其語義結構的一些重要特性。
(1)客觀性和約定俗成性。
語義是對事物和現象的概括認識,沒有客觀外界對人腦意識的折射,就沒有語義。在使用語義確定詞語的
指稱時,人們必須考慮事物和現象自身的本質、相互的聯系,并把它們納入到語義系統中去,這樣,語義結構
也就必然帶有了客觀性的性質。例如,如果現實生活中沒有汽車、卡車、轎車和賽車等,語言中也就沒有稱謂
它們的詞語的意義之間的相互內在聯系;同樣,沒有上的存在,也就沒有中和下的出現,沒有遠,也就無所謂
近,即絕對不會形成反映這些事物的語義結構。
當然,語義的作用不僅僅是確定語詞,給客觀事物和現象稱名,而且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些現象以及它們之
間關系的共同認識。這種認識必須符合社會習俗,為全社會成員所一致承認,即具有約定俗成性。例如對“兒
子”的語義認識,就不能解釋成“外甥”,對“走”的語義認識就不能解釋成“飛”,否則就會造成語義場語
義結構的混亂。語義結構的約定俗成性還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聯系的不同認識上。如漢語的“中表親屬
”和“堂房親屬”包括八個義位,而英語只用了“Cousin”一個義位。漢語的親屬詞數以百計,能標義位的就
有50多個,而英語的親屬詞只有13個,加上幾個修飾詞,就可以指稱所有的親屬關系。一般說來,這些區
別并不是語義結構關系有多大的差異,而是在于語義認識概括范圍的大小,即語義場大小的問題,根源在于不
同社會對語義的不同安排。
(2)穩定性和有序性
義位間的內在聯系通常是緊密的和牢固的,它使語義系統總是趨于保持某一狀態,不輕易發生變化,這就
是語義結構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語義場穩定的前提。穩定性寓于語義結構之中,它的實現取決于語義場的
有序性,而有序性又是由義位間的協同作用所決定的。語義結構的有序性和穩定性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義
位的有序關聯構成了語義場的語義結構,保障了語義場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義位的穩定相聯維持了語義場的
語義結構,保證了語義場的有序性。
在很多情況下,義位可以更新,但語義結構是穩定的,可以基本保持不變。如古漢語中的義位“人”不同
于現代漢語中的義位“人”。《說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貴者”,《禮記·禮運》:“人者,天地之
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香氣也”。這是從經學的角度來說明人,對于人的本質特征則無涉及。現代
漢語義位“人”的意義內容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顯而易見,義位的語義內容已經發
生了變化,但與“人”有關的語義結構卻無大變化。當然,這也不排除語義結構作必要的調整、改動。索緒爾
曾經說:“系統從來不是直接改變的,它本身不變,改變的只是某些要素,不管它們跟整體的連帶關系怎樣。
情況有點像繞太陽運行的行星改變了體積的重量,這一孤立的事實將引起普遍的后果,而且會改變整個太陽系
的平衡”,[(3)]這段話使我們認識到:一方面,義位具有可變性,另一方面語義結構的變化也具有可能
性。應該說明的是,語義結構的變化多是在整體穩定性中所起的局部變異。進一步說,語義場的穩定不是靠義
位的一成不變,而是靠結構間的牢固聯系,語義結構是維持語義場的不變量。
(3)層次性和相對性。
層次性是由整體與部分對立的相對性決定的。在語義結構中,層次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系統論的
觀點,系統是按嚴格的等級組織起來的,它可以逐級分解為低層次的層級系統、直至分到不能繼續分解的組成
元素為止。顯然、作為語義系統組成成分的義位在語義結構中的存在絕非單純的量的增加,而是處于等級之中
的,即具有層級性。
在語義系統中,任何一個語義場都和附近的語義場一起構成一個較大的語義結構。因此,任何一個語義場
都是較高一級語義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任何一個語義場本身,通常又是一個由許多成分所構成的語義結
構。語義場既作為部分又作為整體存在,這使語義結構具有相對性。例如,“父親”和“母親”作為義位,構
成了語義場A,這個語義場又與同一層次上的另一個語義場B“孩子”、“兒子”和“女兒”一起構成了一個
比它們層次高的較大語義場C,而這個較大語義場C,又與“愛人”、“丈夫”、“妻子”所組成的語義場D
一起,構成了更高層次上的更大的語義場E。其中,A和B既分別作為獨立的語義場存在,又作為語義場C的
部分存在。對于A和B來說,C構成了包括它們在內的語義場,而對于E來說,C又是語義場E的組成部分之
一,語義系統就這樣層層相遞,互為對照。
由于層次性和相對性,語義系統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模式,它既可以按垂直方向進行描寫,以
區分它們內部的等級,又可以按水平方向進行分析,以掌握同類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垂直方向的語義場之間
,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水平方向的語義場之間,則具有一定質的差異,雖然它們處在同一平行層次上,
隸屬于同一大語義場,但畢竟是不同的語義子場,相互之間有一定質的不同。
語義場的大小與語義結構的層次性是密切相關的。越是上行,語義場就越大,義位所概括的范圍也逐漸加
大;相反,越是下行,語義場就越小,義位所概括的范圍也更為具體。
(4)開放性與動態性。
語義結構不是封閉的和靜態的,它總是在不斷地向外界進行著語義信息的交換,并適當地調整、增減義位
,在交換中求穩定,在變化中求有序。穩定是相對的,開放是絕對的。
由于開放的特點,語義作為實現詞語的指稱功能的橋梁,其結構必然要適應客觀外界變化的需要,在一定
情況下發生一定的變異。比如,現在獨生子女增多,就會使一些親屬關系逐漸消失,如舅舅、伯父等,反映到
親屬語義場來,語義結構的聯系范圍就會逐漸縮小,直到與客觀外界相適應為止。
語義結構可以分為基本結構和非基本結構。基本結構反映的是那些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現象之
間的語義聯系,一般不易發生變化,親屬語義結構就屬此類。而非基本結構則恰恰相反,它們一般不常用,或
者只是短時間常用,使用范圍不甚廣,所反映的多屬于一些帶有行業性、科技性、方言性的東西。基本結構顯
示了穩定性,非基本結構顯示了開放性。也可以說,語義結構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主要是指非基本語義結構而
言的。當然這不是說基本語義結構就一成不變的,只是相比之下,它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的罷了。
以上就語義結構四個方面的特性進行了分析,而這四個特性是互為聯系,互為作用的。其中,后三個特性
都是以第一個特性為基礎的。因為,語義場的語義結構只有在具有了客觀性和約定俗成性的前提下,才能隨之
出現其他特性。穩定性和有序性是其靜態存在的形式和標志,開放性和動態性是其發展變化的表現,而層次性
和相對性則是對語義結構本質特征的概括反映。
四語義場的舉例分析
前面,我們分析了語義場的性質和結構特性,并擬定了一個結構模式。下面,我們以“親屬語義場”和“
下肢動作語義場”為例來進行語義場的分析。
分析語義場首先要確定語義場包含的義位。在排列義位時,我們是以下面幾點作為取舍條件的。第一,考
察義位間的聯系以其最主要的特征為依據。幾個不同的義位也許在很多點上有共同之處,如果把它們縱橫相連
,不僅混亂,也是不科學的。選擇義位時應提綱挈領,脈胳清晰。第二,在眾多同義義位中選取具有較強代表
性的義位。由于同義義位很多,有的差別十分細微,在分析時列出全部義位十分繁難,故只擇其典型者列出,
余下的在必要時作出說明。第三,比較生僻的義位一般不列出。第四,多義性詞語意義的義位按情況分入不同
的語義場。
(1)親屬語義場的分析。
親屬語義場是“人”這個語義場下的子場。因為“人”語義場還下分很多語義子場,親屬語義場只是從“
親屬”這個角度對“人”進行語義場的歸類。比如“姐姐”“胖子”“石匠”和“英雄”等都是指人,屬于“
人”語義場,但它們的具體范疇不一樣,“姐姐”屬于“親屬”范疇,“胖子”屬于“體態”范疇,“石匠”
屬于“職業”范疇,“英雄”屬于“品性”范疇,這些不同的語義范疇使它們分屬于不同的語義子場,并一起
組成了“人”語義場。
現代漢語的親屬詞有幾百個,但不是說親屬語義場就包含了幾百個義位,因為有許多親屬詞幾乎是同義的
,進行語義場分析時,只能眾里挑一。例如,與義位“父親”同義的親屬詞就有“爸爸”“翁”“爹”“老子
”“阿爸”“家父”等,與“岳父”同義的親屬詞有“岳丈”“岳翁”“丈人”“外父”“泰山”“冰翁”等
,我們只選取典型義位“父親”、“岳父”。另外,還有一些親屬詞,或較少使用,或表示的親屬關系不密切
,也在分析時排除。這樣經過多方篩選,最后剩下五十三個比較典型的親屬詞,代表了五十三個典型義位。
把這五十三個義位納入親屬語義場中進行分析,內部可分為兩個較大的子場,這兩個較大子場又各自分出
兩個較小的子場,從總體上看,即:
(附圖[圖])
親屬語義場的特點是界限清楚,沒有中間狀況。另外一個特征是,很多義位都呈二元對立狀態,即兩個義
位互為對待,并且多為性別方面的,如“父親”與“母親”,“哥哥”與“姐姐”,“孫兒”與“孫女”等。
二元對立可以在同一個語義子場內形成,也可以跨場,即兩個對立的義位可分別處在兩個不同的語義場中,如
“哥哥”還可與“嫂子”相對,“伯父”與“伯母”相對等等,但這兩個語義場必屬于同一個較大的語義場。
(2)下肢動作語義場的分析。
下肢動作語義場是“動作”語義場的子場,是與頭部動作語義場、上肢動作語義場和全身動作語義場相并
列的。通過歸納分析,此語義場下面包括十一個子場,它們是:走、跑、跳、坐、蹲、站、騎、跪、踢、踩、
踮,分別列出:
(附圖[圖])
(附圖[圖])
下肢動作語義場最多可分出四級來。同親屬語義場相比,其義位間的關系沒有明顯的對應性,而是從不同
方面指稱同一現象,呈互助狀態,而且有的義位之間,界限也不十分清楚、甚至交叉。如語義場“跑”所包含
的三個義位,“騰”是邊跳邊跑,“顛”是一擺一擺地跑,“奔”則是很快地跑,它們是從三個方面說明跑的
動作的。多義性的語詞在這里是分屬不同子場的。例如,“覆”有兩個意義,一是“小心翼翼地走”;二是“
輕輕地踩”,故算為兩個義位,各歸入不同的子場,其他如“登、騰”等也是這樣。
通過以上兩個語義場的舉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語義場的狀況并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各具特色的,其
內部義位間的聯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如何進一步全面分析、描述現代漢語語義場的狀貌,確是一項高
難度的課題。本文雖然在借鑒語義學先進理論與具體分析漢語語義場方面,作了一點探索,但由于水平有限,
文中定有許多不足之處,祈盼專家學者指正。
注:
Abstract:ByanalyzingEnglishloadwordsinChinese,thepaperpointsout3featuresofloanwordsandundertakesculturalandsocialanalyses.ItfindsoutthatEnglishloadwordsbearculturalmeaningsandpredictsthatthenumberofloanwordsinChinesekeepsincreasing.
Keywords:modernChinese;loanwords;socio-culturalpsychology
一、前言
外來借詞又叫外來詞。現代漢語大量吸收外來詞語,豐富了自身。而英語作為世界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其大量涌入和廣泛流行構成了現代漢語最龐大的外來詞陣容。它們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其蘊涵著的社會文化心理意義,已經成為語言現象中引人關注的一個熱點。國內學者對外來借詞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來對外來借詞的分類及其發展的研究見多,如張錦文從英漢借詞對比的角度[1]、謝曉虹從其引入的翻譯的方法探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莫秀蘭[2]、黎昌友[3]、習強毅[4]等均對漢語中的外來借詞的發展趨勢做了有益的探索。英語外來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是特定時代大眾文化心理的體現。本文將就現代漢語中英語外來借詞的特點探討分析其所蘊涵的社會文化心理,同時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將會持續上升。
二、現代漢語中英語借詞的特點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具有數量多、涉及面廣的特點:既有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政治經濟類,也有生活娛樂、飲食穿著、藝術體育類,呈現出詞匯的多方位滲透多層次引進的態勢。且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這類詞匯呈現出流行與發展的趨勢。從當前流行的詞匯來看,當前英語外來詞呈現出如下特點:
1.音譯形式和外文縮寫形式大量增多,在各種形式的外來詞中占優勢
現代漢語的英語外來詞中,音譯詞量出現了增大的趨勢。董秀梅認為,人們對音譯詞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已逐漸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因而引起音譯詞的數量劇增[5]。除了人名、地名、國名外,其他詞也用音譯的形式,如基因(gene)、伊妹兒(E-mail)、納米(nanometer)等等。不但新產生的詞多用音譯的方式,已經意譯的詞有的又變成了音譯。如:carton,早期曾被音譯為“卡通”,后代之以意譯的“動畫片”,一直流行了幾十年,而近年來,卻又以“卡通”一詞取而代之。又如:Taxi一詞,最初傳入我國時,其音譯為“的士”,后人們根據其用途及性質譯為“出租車”,總想把前者打入不規范之列,結果“的士”一詞不但沒有隱逸,反而在口語中十分流行,還衍生出了與之相關的“打的”、“貨的”、“面的”、“轎的”、“摩的”、“板的”、“的票”等說法。
為了使語言簡練而對詞語加以簡化、縮略成了新詞語產生的途徑之一。將一個詞縮短是現代英語的一種普遍構詞現象,其簡縮的途徑是把各種詞語的關鍵性詞素抽取出來簡縮而成,如音樂電視MTV(MusicTelevision);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碟片CD(CompactDisc)、托福TOEFL(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CT(CellTherapy)、VCD(VideoCompactDisc)等。
漢語外來詞的縮寫形式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大致保留原有的信息,而且出現頻率越高,簡縮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流行方式愈烈。如: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當高科技走入千家萬戶普及之際,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Protocol)、集成電路IC(IntegratedCircuit)等已成人們的日常話題。在科技信息發達,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形式簡單而表意豐富的字母化外來詞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尤其是以縮略詞方式引進的字母化外來詞極顯其表意之能,應積極合理地加以運用。從目前的趨勢看,音譯形式有可能成為漢語大量、便捷地吸收外來詞的主要形式,而縮寫形式將會長期存在。
2.外來詞的吸收和引進不再限于科技等專業領域,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許多是商品名稱和商標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時期的新詞新語是一定時期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我們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領域的交流日趨頻繁,為了更直接、更快捷地進行交流,科技領域里有大量的外來詞,如CPU(計算機中央處理器)、DNA(脫氧核糖核酸)、ISO(國際標準化組織)、ABS(汽車剎車防抱死裝置)等;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有關計算機的詞匯產生速度之快,讓我們根本無暇統一譯法,于是干脆直接借用,例如Windows95/98/Me/2000/XP、Excel、Word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商品不斷涌入國內市場,新外來詞涉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
如娛樂休閑方面有:卡拉OK、KTV包房、保齡球(Bowling)、迪斯科(Disco)、蹦極(Bungee)、舍賓(Shaping)、粉絲(Fans)、瑜伽(Yoga)、熱狗(Hotdog)、桑拿(Sauna)等。
生活方面有:丁克(DINK)家庭、AA制,PC(個人電腦),ATM(自動取款機),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DIY(自己動手制作的)等。
商品、商標方面有:比薩餅(Pizza)、蘋果派(Applepie)、漢堡包(Hamburger)、布丁(Pudding)、XO、耐克(Nike)、雪碧(Sprite)、飄柔(Rejoice)、奔馳(Benz)等一大批外國商品名稱。
3.外來詞的派生和組合能力都很強,呈現詞素化、口語化的趨勢
英語外來詞一旦被人們接受,便迅速流行開來,并被用于派生或組合其他詞語。如:由E-mail派生出E時代、我的E家等;由Talkshow派生出服裝show、我型我show、汽車show、婚紗show等。
現代漢語中有的詞本來是純粹的音譯詞,不含任何意,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音譯詞中的某個音譯字逐漸取得了獨立性,不表意的成分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或單獨使用或派生組成新詞,成為一個音義結合的漢語語素。如:
由bar(酒吧)產生“吧”,派生出吧女、吧臺、吧柜、吧椅等“吧”;“吧”現在有廣泛使用的趨勢,語義也發展了,例如琴吧、陶吧、瓷吧、畫吧、布吧、網吧、氧吧,甚至于出現了書吧、迪吧、水吧。
由beer(啤酒)派生出生啤、熟啤、冰啤、黑啤、扎啤等。
由bus(巴士)派生出空中巴士、巴姐、豪華巴士、旅游巴士、巴士公司、巴士專線、大巴、小巴、快巴等。
由pie(派)派生出蛋黃派、草莓派、藍莓派等。
三、現代漢語英語借詞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心理
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心理現象。它們的廣泛傳播與流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底蘊和深層的大眾心理因素。一些詞語之所以流行,在于它們所攜帶的社會文化含義,即人們對所指現象的社會觀念、文化心態、審美趣味以及懷有的某種心理偏見等。它們的產生與發展體現特定的社會文化條件,是特定時代大眾心理條件的特殊體現。
1.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流行是當前漢民族文化在英語借詞的選用中求新尚簡的語用心理的體現
當今社會是個開放性社會,高效率是時代的特點與要求,對語言來說,最為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證準確無誤的前提下,用最簡潔明快易懂的手段,達到交際的目的。英語音譯形式和縮寫形式的大量出現,就是現代社會要求經濟、省力、高效率的產物,也體現了在語言選用上的一種求簡的原則,也與今天的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有關。如APEC這一縮略詞被直接運用到漢語中就經歷了一段步步簡化的過程。APEC的漢語全稱是“亞洲和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在該組織成立的十多年里,我國媒體都使用其漢語簡稱“亞太經合組織”,直到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在上海召開,各媒體才開始使用該組織的英語縮略形式APEC來報道。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每年各大媒體都會報道亞太經合組織的年會,所以前提條件是人們對這個組織已經非常熟悉,這就為APEC的這一英語縮略形式的借入創造了條件。該組織的名稱在我國經歷了這樣一個演變的過程:漢語全稱——漢語簡稱——英語縮略語,相比之下,APEC要比漢語簡稱更簡單。
當然,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有很多縮略詞沒有經歷這一過程,直接進入了漢語的使用。如2005年隨著超女大賽的火爆,“PK”頻繁進入人們視線。這個詞源自英語短語“PlayKiller”,本來是足球賽中表示罰點球的術語,后來又被網絡游戲和媒體廣泛使用。現在的“PK”,綜合了“淘汰、勝利、打擂、競爭、二選一”等含義。“PK”被收入2005年十大網絡流行語言之一。這再次印證了:在并存的語言形式中,人們往往習慣于選擇音節簡短的表達。
2.現代漢語中外來借詞在生活和娛樂方面呈現增長的態勢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追求個性、求新求異的心理
語言心理和其他文化心理一樣,有追求時髦的傾向[6]。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量吸收和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等物質文明成果的過程中,代表著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對我國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城市人群,特別是知識青年對西方文化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認同和崇尚的態度。而英語作為西方文化的載體,也就自然引起人們的興趣,得到很多人的喜愛。現代漢語外來借詞流行的人群,多數為年輕人。年輕人喜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因此,他們喜歡用新奇有趣的語言來張揚個性,引人注意。如粉絲(fans),這是一個正在流行的音譯英語借詞,它是“fans”的戲謔音譯,意思是崇拜或崇拜者。我們平時所說的“迷”,如歌迷、球迷等等都可以稱為“粉絲”。粉絲這種食品是和其他菜類一起煮食的,和什么菜煮在一起,就會有什么菜的味道。用“粉絲”來戲謔那些瘋狂的歌迷、球迷等形象地表現了他們在偶像面前喪失自我的狀態。另外,“粉絲”的使用也體現了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求新求異的心理。青年一代對歌迷、追星族、發燒友等詞語已經司空見慣,對英語的fans也不以為奇,于是用音譯造出粉絲一詞,試圖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它的使用為文章或娛樂節目、新聞報道增添了戲謔效果,因而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一個高頻使用的英語借詞。
再如,構詞詞素bar(吧)最初指西餐館或旅館中賣酒的地方,即酒吧,而后在相關行業領域中就延伸出了吧臺、泡吧等詞;后來語義進一步發展引申出網吧、氧吧、書吧等,用以標榜自己的經營場所具有較高品味或休閑意味,都可以冠以“吧”的名號。
3.外來英語借詞詞素化、口語化趨勢體現了中華民族自信、包容的社會文化心理
漢語言及其文化在引進外來詞的時候,經過不斷地融合與調整,不但豐富了自己的語言,而且迅速地普及。其詞素化與口語化的態勢說明:現在的中國已不再是過去閉關自守、盲目自大的中國。中國人越來越能夠坦然地面對外來的新鮮事物,變得越來越自信,同時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對新思想、新概念的巨大的包容性、創新精神和對外來文化的融匯能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代表著西方國家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產品的新詞匯大量進入現代漢語。來源于英語的借詞將越來越多地為大眾所接受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
英語外來借詞的發展是中國同國際交往的結果,它們已經滲透到我國城鄉的每一角落,人們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地球村的意識,積極吸收與接受這些新詞匯。如今的時代對外語學習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外語水平普遍提高,人們對外語日益熟悉和了解。這為英語外來借詞的流行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與發展。
四、結語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任何語言的發展都需要從別的語言吸取營養來取長補短。從一種語言中的外來詞,我們往往可以看出這一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歷史關系和文化交流情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借詞的多少是一個國家開放程度高低的標志。英語借詞給當前的漢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異域的文化風情和科技發展,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功能。當前在外來詞的引進中確實存在濫用外文、盲目洋化等傾向,這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并盡快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不過從整體上看,外來詞大量引進,積極作用要大于消極影響。當然,由于漢語自身的篩選機制,我們相信,吸收外來詞和否定傳統之間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來吸收消化外來新詞。漢語外來詞已滲透到漢語的各層面,成為漢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預測,漢語中的英語詞匯數量將會持續上升。
[參考文獻]
[1]張錦文.關于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J].辭書研究,2003,(3):69-75.
[2]莫秀蘭.漢語外來借詞的新趨勢[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S1):49-50.
[3]黎昌友.新時期新詞的來源及發展趨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22):74-76.
一、如何確立現代漢語方向論文的選題
(一)明確學位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在確立選題之前,首先要明確學位論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學對于學位論文的寫作缺乏必要的常識,類似“寫論文是為了梳理學過的知識”之類糊涂認識在學生中還比較普遍,因此,必須先讓學生明白,學位論文的寫作不是單純地消費知識,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來創造新的知識、解決值得解決和必須解決的新問題,要確保選題有價值。
(二)現代漢語學位論文應避免的選題方式
由于語言觀念和本學科學科體系的制約,和對教科書的盲信盲從,一般同學在確立論題、進行寫作時往往會陷入以下誤區:
1.填充式
這種研究是理論先行,完全把書本上的知識引述到論文之中搭建框架,僅僅把書本上的例子更換一下。如“分析廣告語言中的修辭手段”的某篇論文,分成了比喻、擬人、夸張等幾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別填入到幾種修辭格之下,就沒有了下文。這樣的選題和研究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提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只是為原有理論又背了一次書,毫無價值可言。
2.綜括式
把學術界各個學者對某語言問題的研究綜合在一起,這樣的選題和研究對于造詣較深的學者來說是有可能在總括的基礎上補充、豐富和發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對于知識體系不完整、理論水平欠缺、研究經驗不足的初級研究者來說,是沒有能力提出新見解的。不建議學生選擇此類選題做研究。
3.紙上談兵式
這種選題是對于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問題,進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學生的論文,研究“兩大應用領域對于漢語語法研究提出的挑戰”——兩大應用領域分別是漢語信息處理和對外漢語教學,而寫論文的學生既缺乏有關漢語信息處理的理論修養與實踐研究,也沒有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經驗,超越自身能力進行的研究,絕不會有什么新意,甚至極易讓人產生粘貼抄襲的聯想。
4.斷章取義式
這種選題在語言學界較為常見,它是對語言進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語言拆解為僵詞死字,罔顧語言整體、語言本身的特點、使用語言的人以及語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會性、歷史性等因素。如歧義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語言中歧義出現的頻率,忽視了語言使用的語境。選題的缺陷實質上反應了選題者觀念上的欠缺。比如,學術界中提倡漢語也應像西文那樣進行分詞連寫的主張,就是忽略了漢語漢字本身的特點,是不可取的。
(三)確立恰當的有價本文由收集整理值的現代漢語論題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作為論文指導教師,需要向學生澄清本學科及相應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域,使其擺脫對教科書的完全依賴和盲信。觀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帶來研究上的突破。從以下兩個不同角度來選題都可以體現現代漢語本科學位論文的價值。
第一,從語言生活和語言現象出發。
讓語言研究走進語言生活,讓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聯系起來,回到語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識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們生活的社區中尋找研究的課題。筆者曾經指導同學考察曲阜街頭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稱,分別寫出調查分析報告,這類報告一定不能只滿足于對表面現象做記錄,還要做深層次的解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還可以在各種文體或媒體中尋找有價值的語言現象來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優雅的小說語言;可以通過分析古代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對話,從而尋找到現代漢語的白話文資源;通過對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說和現代白話小說中的描寫性語言,梳理漢語的繼承與變異、總結出漢語表達區別于西方語言的一些特點;可以把報紙中的某專業標題做為分析對象,揭示出標題語言的共性和特殊專業類標題的個性;可以通過法律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對比,揭示出不同語體風格的特點和各自的規定性,等等。
作為研究的對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區的商業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語言現象、暴力語言、詈語等都有研究的價值。
第二,從語言學科建設出發。
現代漢語學科相對成型,但離真正成熟還有一定的距離,反思學科范式結構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這方面選題,比如,從思考語言問題本身開始,反思整個語言學研究的缺陷。也可以從其他領域的學者論著中尋找語言學的寶貴價值,比如,陳寅恪論著中包含的語言學思想就很有重視的價值。一些語言現象本身包含的語用意義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語言現象的同時,尋找到以前未曾發現的語言學理論,這需要超越結構主義靜態語言觀。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同學在確定選題時,習慣于跟著時尚走,熱衷于分析網絡語言,并且常常止于泛泛而談,把別人總結過的問題重新炒作一遍,提不出自己的新見解,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語言學論文的寫作,大都需要在占據翔實而充分的語料基礎上進行,而網絡語言尚需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優勝劣汰的自然發展過程,由于穩定性不夠,研究的結果往往難以令人信服。事實上,生活有多么遼闊、社會有多么復雜,語言生活和語言現象就有多么豐富多樣,與之相應的漢語言研究就有多么廣闊的可作為的天地。保持對語言現象的敏感、敏銳性,就會在各種文本經典中尋找到更有意義的諸多研究對象。
論題確定下來之后就可以查找資料了。已經確立好的論題也可能會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加以變動,如果寫作時間充足的話,這對于寫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寫作初期如果“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就先把精力放在資料搜尋之中,在資料無限鏈接到達一定積累量時,新的選題伴隨著新的思路就產生了。
二、資料的查找和利用
現代漢語學位論文的資料分兩類:文獻性的資料和相關的研究性資料。
文獻性資料是指跟論文所要研究的語言現象有關的語料。語料是多種多樣的,語料的來源決定于不同的寫作目的。如果是研究身邊的語言生活,就要親自進行田野調查,比如,調查某城市的用字情況、普通話的使用情況、城市街道和牌匾的命名情況等等,這些均須寫作者做周密細致的調研。如果目的是研究一種語言現象,而又沒有固定的語料,那就需要研究者自己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確定一個最有意義的范圍,搜集其中的例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
轉貼于
有時語料過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則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語料做相對封閉的分析。搜集語料時,可以把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數據庫充分利用起來。
研究性資料是指就某專題而進行的研究性論著,包括已出版的著作和已發表的論文。分為紙質版和電子版兩類。電子版查找渠道:從校園網點擊進入曲阜師范大學電子圖書館,然后進入中國知網的免費資源,用“關鍵詞”或“主題”搜索并下載所需要的資料。用傳統紙質方式查資料的話,可以去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借閱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查找利用每一期的篇目。
在查找資料過程中切記:只要是對于自己的論題有所幫助的資料,都要記下詳細信息,諸如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標題,登載雜志的名稱、卷期、頁碼等,以便后來在文章中真正使用過相應資料之后,完整地附錄到參考文獻部分。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提供方便,也是必須遵循的學術規范。
三、論文在材料、方法運用和論證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大題小做、小題小做、小題大做,這是寫學術論文的三個不同的路徑與方法,對于同學們來說,第一種最好不選,因題目太大,無法駕馭,易陷入空泛;第二種選題本身不是沒有價值,但是由于客觀或主觀等方面情況的制約而沒有辦法深化研究;第三種應該屬于最好的選擇。
小題大做即以小見大,需要超越語言表層結構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會、心理、審美等因素,有些語言研究還可能涉及到語言本身的一些規律或機制,由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做基礎。比如,對偶之所以自古以來深受漢民族喜本文由收集整理愛,既有漢語言文字的特質做必要條件,又有語言形式背后潛藏的哲學意蘊起作用——與漢民族的思維方式相契合。
論文的分析論證要建立在對于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客觀、全面、細致、深刻的分析與思考基礎之上,揭示特定的“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或“那些個”研究對象的本質,切忌理論或觀念先行,否則就會模糊甚至異化研究對象。對于自己所分析的語言對象,不僅僅需要進行形式上的描寫,揭示“是什么”的問題,更需要進一步作闡釋,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不僅僅停留在語言表層為了語言而研究語言,而應該把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把與語言直接相關的人,以及與人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思維、心理等要素都要考慮進來。針對特定語料而進行的語言學研究應屬于語言考古學研究,主要運用歸納法,在語料中發現問題,找出最有價值的東西,總結出規律或得出結論。
確切地說,語言學研究的本質就是對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作出恰當的合理的解釋。選擇語言對象或語料時不應為了驗證某假設的理論只擇取對于結論有利和有用的對象或語料,而舍棄對于此理論沒有用或恰好證偽此理論的語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著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就要從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論來作出解釋。顯然,語言學內部的方法與理論是遠遠不能解釋和解決所有問題的,這就需要我們超越語言學界,到哲學、社會學、史學界去學習和借鑒。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終局限于“假設——演繹法”,語言學研究就會始終停留在主觀驗證階段,走不出科學主義的盲區。要改變以往結構主義的研究定勢,就要根據更多的現象、材料和事實,注重以前被忽視的問題,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總結出新規律,得出更多有意義的結論。這樣的研究多起來,我們離語言的本質才越近。通過指導本科生學寫現代漢語學術論文,讓他們在研究的初級階段就掌握恰當而科學的研究方法,為今后從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四、現代漢語論文指導示例
(一)示例1
2012年曲阜師范大學優秀本科論文《<開明國語課本>語言特點及語言價值觀分析》(作者:高歌)
這篇論文從選題到寫作均體現出創新意識。初稿在內容的分析和邏輯結構安排方面還稍顯粗糙,在進一步仔細分析語言形式的基礎上,在經過對洪堡特“語言世界觀”理論和其理論的核心概念“內蘊語言形式”的實質消化之后,對于課本語言特點的概括更加到位,對語言形式負載的價值觀的解釋深化了,全文的邏輯關系也加強了。
論文視野開闊,結構清晰,分析到位,語言精準。兼具雙重意義:既超越了狹隘的結構主義語言觀,對于建構由語言表層形式上升到語言內蘊形式的語言學研究范式提供了參照意義;又揭示出了語文課本文質結合的特質和規律,對于當下語文課本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價值觀方面的支撐。將多重價值充分挖掘出來、本身又兼具多種價值的論文是不多見的。
(二)示例2
2011年曲阜師范大學優秀本科論文《曲阜街頭用字的調查與思考》(作者:秦鵬)
這篇論文的初稿思路很開闊,非常難得,體現了作者深層次的一些思考和作者寄予這篇論文的重大責任意識,也因此,文章顯得很“沉重”,把過多的問題都夾雜了進來,有些論述離了題,個別地方有過度闡釋的表現。提出的修改意見是:文章主旨應始終緊緊圍繞社會用字問題,在列舉出問題之后尋找漢字使用混亂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
論文從選題、調查到修改、定稿歷時一年多,其間經十數次修改,整體框架和思路相比初稿都有很大改觀,已經是相當成熟的學術論文。作者在整個寫作過程中體現出的嚴謹認真的學術態度,尤其值得肯定。
此類論文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翔實而可靠的調查基礎之上,但又沒有滿足于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有進一步的深入精準的分析,全文邏輯思維縝密,創新意識突出,理論與實踐意義兼具。既可以對語言學界糾正以往語言政策性失誤提供一定的借鑒,又可以對歷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文化建設工程和文化形象的提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示例3
2008年曲阜師范大學優秀本科論文《趙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話語初探》(作者:吳金霞)
此篇論文原來的題目是《趙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語言初探》,論文基本框定在小品幽默語言手段層面作探討,無法做深層次的挖掘。其最初思路有兩個基本缺陷或誤區需要糾正:
第一,僅分析幽默語言手段;第二,將趙本山視為農民的代言人。
筆者針對論文論域過于狹窄的問題,將標題中的“語言”一詞,修改為“話語”。標題表面的一字之改,即將論域擴大到了語言的內涵層面,為進一步深化主題提供了便利。在此,對于“話語”這一概念,我們突破了靜態的結構主義的局限性,而是將其視為外在形式結構與內蘊價值意義結構相統一的整體。全文因此增強了邏輯聯系,前后兩大部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修改之后,論述的信度、深度和對事物復雜性的把握都具備了。通過對白云黑土系列小品中獨特話語手段和語言本身現實意義的分析,比較中肯地評價了趙本山小品對農民話語權的表達所做出的努力,并深層次地分析了這種努力存在的局限性,揭示出在當前社會語境下農民表達話語只是對主流話語的一種皈依。轉貼于
(四)示例4
【學生初稿提綱】
《淺析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話劇小品中的反向應用》
提綱:
1.對話劇小品進行概念界定;簡略介紹其發展歷程;說明對其進行語言學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義。
2.界定語用和言語交際行為的概念;闡述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理論的內容;進而提出有關話劇小品中的言語交際行為的特點和規律的認識,即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話劇小品中是反向應用的。結合具體的例子論證主題觀點,并分析說明其反向應用的各種具體方式:
(1)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
(2)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違反禮貌原則
(3)話劇小品會話中故意使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二者發生沖突
分析話劇小品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例子及方式來說明論證。
3.得出結論:在話劇小品中作者常通過反向應用會話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方法來進行創作。
【筆者意見】
我們要分析的是具體的語言對象,對于這個對象,我們不能在分析之前就“觀念先行”,就已經套好了理論,那樣做的話,最后你分析的那個語言對象只能是裝在那個或那些個理論套子里的東西,它應該是什么連你自己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寫這篇文章,文章標題我會改為“話劇小品中的反向會話(或對話)”。要具體分析以下問題:哪些會話或對話故意違反了常規?用什么方式違反的?為什么有這樣的故意?這種故意對于話劇小品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究竟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其中,可以用你學的那些語言和語用學理論來解釋。但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要解釋這一系列問題,那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其解釋力是極其有限的。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反證你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了。所以,應該運用你所掌握的理論——不僅僅限于語言學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的研究對象,而不應被語言學中有限的理論徹底控制,把研究對象裝入理論的框架之中,讓理論異化了我們所要研究的語言對象。我們應解決和解釋的問題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是這個樣子等問題。
(五)示例5
【學生咨詢】我最近看到一本談修辭新格的書,不知可否把書中提出來的幾種新修辭格作為研究對象?如果這些新修辭格不值得分析的話,那我能否繼續修改以前你指導過的那篇論文?
0.2我國語法學界對“形+動態助詞”現象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歸結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形容詞帶上動態助詞后便具有了“動性”,帶有“動作的意味”。例如,黎錦熙(1824)認為,諸如“
你的胡子卻也白了許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請個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這就
可以證明:它們不但在句法結構上是動性,便在實質的意義上,也含有遷變流轉的動態了”(1)呂叔湘(1942)
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聲音漸漸低了下去,一會兒忽然高了起來”“一到十月,這些樹葉便紅了起來”
中作謂語的形容詞“不是表示一種無始無終的一瞬間的狀態,而是表示一種狀態的開始,或是表示一種狀態
的完成,于是這個形容詞也就帶有動作的意味。”(2)黎、呂的說法代表了早期對“形+動態助詞”的一種認
識,這種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詞帶動態助詞后語義上的變化,還沒有從歸類的角度明確帶動態助詞的形容
詞詞類歸屬問題。
(2)認為形容詞接動態助詞是其語法特點之一,并不改變形容詞的詞性。也就是說,帶動態助詞并不是動
詞的專利,而是動詞和形容詞共有的語法特征。王力(1943)認為“形容詞最不適宜于做敘述詞(敘述句中的
謂詞)……凡形容詞用為敘述詞的時候,往往是靠‘了’字或‘著’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紅著
臉’之類。”(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確指出,“了、著”二字“并不是專為動詞而設的”,“紅
了臉”“大著膽”中的“紅”和“大”本身不是動詞(4)。張志公(1959)認為“動詞和形容詞都有‘體’的變
化,就是加上‘了、過、著、起來、下去’這些輔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動詞可以帶
動態助詞,一部分形容詞也可以帶動態助詞”。(6)基本屬于這類看法的還有,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中
譯本,第294~295頁)、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第216、318、595頁)、熙《語法講義》(第
69~72頁)等等。
(3)帶動態助詞是動詞的語法特征,形容詞接動態助詞后就變成了動詞。唐廣厚、車競在1985年發表的《
形容詞接動態助詞動詞化初探》一文可以說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該文認為形容詞接動態助詞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詞的語義特征,而與動詞相同。”(二)“能帶數量(動量)補語,與動詞相同。”(三
)“有些可以帶賓語,與動詞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詞修飾,與動詞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詞修飾,與動詞相同。”據此,文章認為“形容詞接動態助詞后無論在語義上還是在語法功能上,都已
具備了動詞的主要特征,把它們看成動詞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語法著作,特別是一些語法教材,把帶動態助詞“了、著、過”看作是動詞的語法特點之一,而
談到形容詞的語法特點時卻沒有明確形容詞能不能帶動態助詞,也沒有說明對那些可以接動態助詞的形容詞
如何處理。如胡裕樹等《現代漢語》(1981年第3版)。黃伯榮等《現代漢語》(1983年第3版)、錢乃榮《
現代漢語》(1990年第1版)等等。
(5)與“形+動態助詞”問題有關,還有如下兩種看法。一種以丁聲樹等(1961)為代表,認為有時候“形
容詞加上‘了、起來’一類字眼,如‘花紅了’‘雨大起來了’,簡直和動詞沒有區別。……形容詞這樣用
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是動詞。”(8)李臨定(1990)也有類似的看法,主張“起來”等應做為確定動詞的一個標
準,因此他認為“蘋果紅起來了、氣球大起來了”中的“紅、大”等所謂表變化性能形容詞“也應該看做是
動詞”,稱為“形轉動詞”,意思是“從主要特征上來看,它們已變為動詞,但是和一般的動詞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種以呂叔湘為代表,他在《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1954)中認為,“如果規定只有動詞
能做謂語,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屬形容詞和動詞的話,那么“大多數形容詞都
要兼屬動詞,這兩個詞類就不大分得清,這個分類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張把“作謂語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為動詞的特點而作為動詞和形容詞的共同特點。”(10)徐樞(1991)也持類似
的看法,他認為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列舉的事實(指‘花紅了’‘雨大起來了’——引
者)是正確的,‘了’‘起來’確實可以與形容詞相結合,但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詞‘可以認為是動詞’這
一結論。”(11)陸儉明(1994)說得更明確:現在大家不認為“花紅了”“水熱了”“雨大起來了”“現在神
氣起來了”中的“紅、熱、大、神氣”是形容詞兼動詞的用法,而認為后加“了”“起來”是動詞、形容詞
共有的語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們對“形+動態助詞”的看法還不盡相同,有些意見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觀察的角度不
盡相同,因此可以說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來說性質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屬性,是靜態的,動詞表
示動作行為或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動態的。第(1)種看法正是著眼于形容詞接動態助詞后,其語義特征與原形
容詞不同,而與動詞相同,因而認為形容詞接上動態助詞后帶有了“動作的意味”。第(2)種看法把接動態助
詞看作是動詞和形容詞共有的語法特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確有一部分形容詞可以接動態助詞。第(
3)種看法從接動態助詞后形容詞在語義上和語法功能上發生了與動詞相同的變化,因而把這樣的形容詞看成
是動詞。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種看法沒有說明如何處理能接動態助詞的形容詞,但是,我們猜測
,恐怕還是認為形容詞不能接動態助詞,接動態助詞后就變成了動詞。但這樣處理似乎應以能帶動態助詞的
形容詞數量不多為前提,否則動、形就很難區分了。第(5)種情況提到的兩種不同的觀點,從所舉的例子來看
,談的都是形容詞帶句末“了”的問題,還不能看作是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典型情況。
總的來看,前人在劃分詞類,特別是探討動詞和形容詞問題時,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動態助詞”的問題,但大都是舉例性地說明自己的觀點,缺乏對形容詞帶動態助詞情況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說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相當數量的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情況進行窮盡的考察,看看
現代漢語里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實際情況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詞能帶動態助詞,有無規律性,哪些形容詞
不能帶動態助詞,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寫的基礎上,再來看看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的詞類屬性問題。
一考察范圍及原則
1.1本文考察的形容詞僅限于性質形容詞,因為非性質形容詞,如復合形容詞(冰涼、雪白、鮮紅、噴
香、高高的、亂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謂形容詞(正、負、單、雙、初級、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帶動態助詞。本文共考察性質形容詞1360個,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材料:(1)《普通話三千常用詞表(
增訂本)》(鄭林曦編,語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詞用法詞典》(鄭懷德、孟慶海編,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國家漢辦漢語水平考試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動態助詞包括“了、著、過”,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詞帶“起來、下來、下去”的情況。其中動態助
詞“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況復雜,即使是動詞句末的“了”也很難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詞句末的“了”同樣很復雜,不過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縮小那些不易區分是帶了(,1),還是帶了(,2)的形容詞的范圍。“起來、下來、下去”等是否完全虛化為
助詞,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詞帶上“起來、下來、下去”后,語義上有了明顯的過程性,是形容詞
動態化的標志。為此本文權且把“起來、下來、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動態助詞。
1.3考察的原則是,優先考察能否帶典型的動態助詞,再看能否帶非典型的動態助詞;就帶句末“了”來
說,先排除可以認定是帶語氣助詞的情況,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確定到底是帶了(,2)還是帶了(,1+2)的部分。
具體來說,考察的順序依次是:
(1)能否帶“了(,1)”,即“形+了+后續成分”。
(2)能否帶“著”,即“形+著(+后續成分)”。
(3)能否帶“過”,即“形+過(+后續成分)”。
(4)能否帶“起來、下去、下來”,即“形+起來/下去/下來(+后續成分)”。
(5)是否只能出現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現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帶動態助詞(包括非典型動態助詞“起來、下來、下去”)的形容詞。
應該說明的是,我們依以上考察順序對每一個形容詞帶各種動態助詞的可能性都作了調查,其中有的能
帶多個動態助詞,但在最后分析統計形容詞帶動態助詞比例時只按一詞次計。
二“形+動態助詞”考察
2.1形容詞帶動態助詞“了”
根據我們的調查,在1360個形容詞中能帶動態助詞“了”的形容詞,即能出現在“形+了+后續成分”
中的形容詞共有474個,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種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慌~手腳禿~頭黑~心腸壞~名聲亂~陣腳熱~饅頭冤~好人明確~任務滿
足~要求充實~內容緩和~矛盾活躍~市場堅定~信念簡便~手續肯定~成績健全~法制
開闊~視野突出~重點統一~思想穩定~秩序便利~群眾端正~態度豐富~知識方便~顧客
純潔~隊伍鞏固~國防孤立~敵人固定~人員紅~臉辣~眼睛模糊~視線曬~被子完善~組
織嚴格~手續嚴肅~紀律啞~嗓子正~正帽子壯~壯膽子分散~精力緊~緊螺絲
(2)形+了+數量
安靜~許多安全~不少薄~二寸/點兒是悲慘~點兒是悲觀~點兒笨~點兒遲~一步精
力充沛~不少就是丑~點兒粗暴~點兒粗糙~點兒太殘忍~點兒是慘~點兒質量差~點兒長~
三寸/許多敞亮~許多/些沉~不少式樣陳舊~點兒屋子潮~點兒沉默~許久/一陣子稠~點
兒大~點兒/七八歲單調~點兒菜淡~點兒短~點兒/二寸煩瑣~點兒肥大~點兒/些就是
稍微浮~點兒干凈~幾天孤單~點兒太過分~點兒好~許多/不少急躁~點兒尖~點兒緊張
~點兒/一陣舊~點兒精練~不少簡單~點兒太嬌氣~點兒比以前進步~點兒/不少條件苛刻~點
兒話是刻薄~點兒,可說的在理。生活苦~點兒太快~點兒亮~一會兒流行~幾天/一陣子l
uō@①嗦~點兒亮堂~不少籠統~點兒難~點兒暖和~點兒/不少濃~點兒胖~點兒/許多細
~點兒咸~點兒遠~點兒天陰~一會兒猶豫~一下/一會兒窄~點兒
(3)形+了+名+數量
矮~人一截低~人一等高~他一著大~他六歲只小~我一歲只快~我二秒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忙~我一周
(4)形+了+數量+名
就錯~三個字只差~一道題才對~二道題多~幾個外地人廢~幾張票貴~五角錢賤~三角錢
門口橫~一張桌子紅~幾個蘋果瘸~一條腿晴~一個白天陰~一個下午熱~幾個饅頭溫~一壺
酒臟~一只手濕~一只鞋壞~一臺電視機黃~幾片葉子近~三里地瞎~一只眼苦~幾個孩子
爛~一車香瓜聾~一只耳朵麻~一只腳急~一身汗少~幾件衣服熟~一鍋飯集中~一批人才
寬大~二十名俘虜
(5)形+了+起來/下來/下去
立刻不安~起來逐步成熟~起來農民富~起來態度和藹~起來立刻煩躁~起來吃香~起來
這里竟也繁華~起來他突然傲慢~起來天黑~下來目光暗淡~下來情緒安穩~下來慢慢地靜~下
來聲音漸漸低~下去立刻軟~下來
2.2形容詞帶動態助詞“著”
能帶動態助詞“著”的形容詞共有46個,占總數(1360個)的3.38%。有以下三種格式。
(1)形+著
飯正熱~鞋還濕~正著急~我肚子還飽~,吃不下了。兩個人一直別扭~,誰也不和誰說話。
他一直在心里憋悶~敵人正猖狂~他一直沉默~腰彎~在家里閑~耳朵豎~
(2)形+著+數量+名
空~一個房間密林中活躍~一支小分隊門口橫~一條板凳江北荒~大片土地亮~一盞燈瘸~
一條腿爐子上熱~一壺水豎~兩只耳朵家里閑~一臺計算機
(3)形+著+名
紅~臉低~頭光~脊背厚~臉皮尖~嗓子空~手豎~耳朵歪~腦袋彎~腰斜~眼睛
陰~臉硬~頭皮壯~膽子啞~嗓子直~腰曬~被子流行~這樣一句話
此外,下面幾種情況不屬于形容詞帶動態助詞“著”。
(A)形+著+點兒,如:
機靈~點兒積極~點兒精神~點兒薄~點兒(皮)慢~點兒輕~點兒老實~點兒厲害~
點兒
(B)別+形+著(+名),如:
別冷~別涼~別燙~別辣~眼睛別咸~別冤~好人
(C)形+著呢,如:
沉~好~快~亂~嬌氣~懶~。
其中(A)(B)中的“著”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著、呢”表示強調,都不是表動態的,所
以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2.3形容詞帶動態助詞“過”
能帶動態助詞“過”的形容詞有331個,占總數(1360個)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種格式。
(1)(沒+)形+過+名/名詞短語
沒向困難低~頭光~腳沒狠~心沒紅~臉沒壞~人沒慌~手腳也講究~穿戴沒空~手
肯定~成績,指出過缺點。麻煩~他滿足~他的要求沒少~你的沒松~勁兒沒突出~他團結~
他委屈~你沒為難~他村頭響~一陣槍聲冤~不少好人也冤枉~我暈~車沒彎~腰
(2)(從/從來+)沒(有)+形+過(+時量/動量)
從來沒安分~動亂年代這里就沒安定~來這兒半年他從來就沒安心~從沒安逸~這個人從沒誠
實~態度從沒端正~沒安寧~一天心里就沒敞亮~沒干凈~從沒公開~從來沒馬虎~沒輕閑
~一天一個多月就沒睛~沒準時~一次從來就沒富~在敵人面前他沒有畏懼~
(3)(從/從來+)沒(有)/未+這么/這樣+形+過
她烙的餅從沒這么薄~他以前從沒這么暴躁~妹妹從來沒這么悲觀~從沒這么便利~精力從沒
這么充沛~我感到自己從未這樣充實~他說話從沒這樣沖(chòng)~從沒這樣粗糙~從沒這
樣粗心~心情從未這樣沉重~她以前可從沒這么大方~從沒這么分散~沒這么干躁~他寫的字從
來沒這么工整~從沒這么孤單~沒這么急躁~矛盾沒這么尖銳~沒這么緊張~
又如:沒(有)+這么+快/慢/嚴/苦/辣/亮/黑/忙/胖/瘦/認真/任性/熱情/仔細/客氣
……+過
(4)形+過(+時量/動量)
這兒以前安靜~從前他在這一帶霸道~一陣子他小時候白~我以前保守~他倆別扭~一陣子心
里不安~吃香~好些年他聰明~,可也糊涂~我沉默~一陣子成功~,也失敗過只對~一回我
也煩躁~過去這里也曾繁華~小河只干~一次就旱~一年他倆好~幾天積極~一陣子我們也艱苦
~幾年制度也健全~,只是沒執行過。苦惱~我以前軟弱~神氣~幾天我失望~上午陰~一會
兒
2.4形容詞接“起來/下來/下去”
能帶“起來/下來/下去”的形容詞共有195個,占總數(1360個)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來
/下來/下去(+了)。
傲氣起來了變得霸道起來心情悲痛起來他立刻暴躁起來敵人更加猖狂起來天長起來(了)
漸漸成熟起來把自己充實起來變得聰明起來腰粗起來了眼前敞亮起來了皮膚變得粗糙起來了你怎么
大方起來了養花的人多起來了又得意起來了鄉鎮企業發達起來了煩躁起來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來氣球鼓起來了聲音漸漸低下來不能這么軟弱下去不要這么消沉下去松懈下來安定下來冷下
去
2.5只能帶句末“了”的形容詞
是指不能帶動態助詞“了、著、過”,也不能帶“起來/下去/下來”,只能帶句末“了”的形容詞而
言。只能出現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詞有110個,占總數的8.09%。例如:
飽和~顆粒飽滿~道路暢通~人來不少~比以前規范~比以前好看~合格~婆媳關系和睦
~我已經寒心~他已經灰心~豁亮~比以前健談~飯菜可口~頭腦靈活~辦事利落~思想開
明~我感到困惑~東西齊全~問題清楚~他已麻木~心情舒暢~感到生疏~眼睛濕潤~舒服
~肅敬~省事~水靈~通~透~穩~糟~煩~甜~(火)旺~
2.6只能出現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詞
這是相對只能出現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詞而言的,有些形容詞在帶句末“了”的同時,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詞“太”等出現,否則就不大可能帶句末“了”,我們把經常這樣用的形容詞看作只能
出現在“太+形+了”格式中。這類形容詞有292個,占形容詞總數的21.47%。例如:
骯臟不幸逼真抽象意外慈善丑惡封建偶然尷尬豪華荒涼晦澀滑頭花哨
極端精彩絕對可貴可恥空泛零碎離奇露骨靦腆勉強狼狽難得難堪平常凄涼
輕浮榮幸俗氣突然偉大特別武斷做作主觀重要痛苦次精妙猛毒弱傻
帥土貪兇野
2.7不能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著、過”以及“起來、下去、下來”都不能帶的形容詞,共有398個,占
總數的29.26%。例如:
安詳必然奔放詫異昌盛純粹從容蒼勁蒼茫垂危陡峭繁多端莊燦爛恍惚
酣暢矯健精銳清脆濃郁蓬勃崎嶇濃厚器重深切深遠爽朗泰然坦然焦急銳利
妥善雄偉洶涌秀麗悠揚真誠忠貞茁壯卓越著名長久殘陳甘佳古葷寒
枯牢善盛污險優良羞
三“形+動態助詞”現象分析
3.1從以上考察來看,形容詞帶動態助詞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基本上是有規律的。(1)帶動態助詞“了
”有五種形式,參見2.1。(2)帶動態助詞“著”有三種形式,參見2.2。(3)帶動態助詞“過”有四種形式,
參見2.3。(4)帶非典型動態助詞“起來/下去/下來”有一種基本形式,參見2.4。(5)8.09%的形容詞通常情
況下出現在“形+了”格式中,參見2.5。(6)21.47%的形容詞通常只出現在“太+形+了”格式中,參見2.6
。(7)另有29.26%的形容詞不但不能帶任何動態助詞,連句末“了”也不能帶,參見2.7。
3.2但是,總的來說,形容詞帶動態助詞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況下是有條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數量”句式中的“數量”,絕大多數時候只能是“點兒、些、許多、不少”等,而不能換成別的數量詞語。
又如,帶動態助詞“過”的形容詞,絕大部分只能出現在前加“沒有(+這么)”句式中,否則就不能帶“
過”(參見2.3)。
3.3只能帶句末“了”的形容詞(參見2.5),所帶的“了”從出現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動態助詞“了”
,但到底是語氣助詞(了(,2))還是動態·語氣助詞(了(,1+2)),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現代漢
語八百詞》認為,“形+了”中的“了”多數表示一種變化已經完成,出現新的情況,應該算是“了(,1+2)
”,但同時又說,如果只著眼于當前的情況,也可以說只是“了(,2)”。(14)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不過是
否“只著眼于當前的情況”只有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和說話人的主觀表達意圖才能判斷,在具體的語句中缺少
形式標志。因此,我們暫時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這樣處理也許更穩妥些。
相對來說,把只能出現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語氣助詞“了(,2)”就容易一些。因為
這時的句末“了”與“太”構成“太……了”格式,表示對某種性質的程度進行夸張性的強調,“了”不表
示性狀的變化,只是加重感嘆等語氣的表達。不過,這種格式中的程度副詞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鮮了”“你最傻了”“老趙最土了”等等。應該說明的是,所謂只能出
現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詞,是相對于能帶“了、著、過”以及“起來/下去/下來”的形容詞而言的
,事實上有些能出現在“形+了”中的形容詞也可以出現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這類形容詞我們算在“形+了”之列,因為兩種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樣的,而
我們考察的是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情況,所以形容詞帶“了(,1+2)”優先于帶“了(,1)”。
3.4從考察的情況來看,能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多見于口語中,如“慌了手腳”“厚著臉皮”“沒輕閑
過一天”“天晴起來了”等等。不能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多是來自古漢語的書面語形容詞(參見2.7),并
且除“恩愛”“浩蕩”等個別的以外,都不能重疊。此外,能帶“起來/下去/下來”的形容詞,基本上都
能帶動態助詞“了(,1)、著、過”。
3.5調查結果表明,在1360個形容詞中:
(1)能帶動態助詞“了(,1)、著、過、起來(下去/下來)”的有560個,占41.18%。
(2)只能帶動態·語氣助詞“了(,1+2)”的有110個,占8.09%。
(3)只能帶語氣助詞“了(,2)”的有292個,占21.47%。
(4)不能帶任何一個動態助詞(包括“起來/下去/下來”),也不能帶句末“了”的,有398個,占29.
26%。
(5)形容詞與動態助詞的組合能力依次是:帶“了(,1)”(占34.85%)>帶“過”(占24.34%)>帶“起
來”(包括“下去/下來”)(占14.34%)>帶“著”(占3.38%)。
3.6在如何看待形容詞帶動態助詞問題上,有兩種明確而完全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形容詞帶動態助詞
是其語法特點之一,并不改變詞性(見0.2之(2))。另一種觀點認為,帶動態助詞是動詞的語法特征,形容
詞帶動態助詞就變成了動詞(見0.2之(3))。究竟哪一種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實際情況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詞數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夠反映出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實際情況。
從調查結果來看,有41.18%的性質形容詞可以帶動態助詞。若加上8.09%的能帶動態·語氣助詞“了(,1+
2)”的形容詞,就有49.27%的形容詞能帶動態助詞。這樣看來,把能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都看成是動詞,即
處理成形、動兼類,就有困難了。否則,兼類數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帶“了(,1+2)”的形容詞,也還有41
.18%的形容詞能帶動態助詞),那么這兩類詞就無法區分了,換句話說區分這兩類詞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
,我們傾向于不把帶動態助詞的形容詞處理成兼類,而承認(有近半數的)形容詞可以帶動態助詞。然而,
這樣處理的后果是,使得動詞和形容詞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進一步來看,“能否帶動態助詞”這一標準在動詞和形容詞區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認識了。
動詞可以帶動態助詞,但不是所有的動詞都可以帶,“成為、認為、當做、促使、給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帶動態助詞。我們統計了《動詞用法詞典》(孟琮等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中動
詞帶動態助詞的情況。統計結果是,在1328個動詞中,能帶“了、著、過”的動詞有1198個,占90.21%。這
個比例遠高于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比例,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動詞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謂語,而
形容詞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當定語,其次才是作謂語(15)。因此,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機會少于動詞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還有至少41.18%的形容詞能夠帶動態助詞。這樣,我們可以說絕大多數動詞
可以帶動態助詞,但不能說帶動態助詞的就一定是動詞。我們也可以仍然把能帶動態助詞看作是動詞的一個
語法特征,但那應該是針對動詞與形容詞以外的其他類的詞而言,對于區別動詞和形容詞來說,這一標準就
不大管用了。換言之,動態助詞在動詞和形容詞之間不起分類作用。
3.8關于帶句末“了”,現在多數人傾向于看成是動詞和形容詞共有的語法特征(見0.2之(5)),這種
看法是符合實際的。從我們的考察來看,能帶“了、著、過”和“起來”等的形容詞(41.18%)都能帶句末“
了”,加上出現在“太+形+了”和“形+了”兩種格式中的形容詞(分別是21.47%和8.09%),合起來共有
70.74%的形容詞能帶句末“了”顯然不能把占絕對多數能帶句末“了”的形容詞看成是動詞。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區別動詞和形容詞的作用。當然,這只是對句末“了”不加區分(是“了(,2)”還是“了(,1+2
)”)的籠統說法,事實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樣,句末“了”的性質并不完全一樣,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試圖通過對較大范圍形容詞帶動態助詞的考察,在弄清現代漢語形容詞帶
動態助詞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動詞和形容詞的詞類劃分問題,但事實并不支持我們的主觀愿望
,帶動態助詞和帶句末“了”不能起到區別動詞和形容詞的作用。我們只能尊重客觀事實。不過,考察的結
果表明,過去那種泛泛地認為“形容詞不能或只有極少數形容詞可以帶動態助詞”的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形容詞不但可以帶動態助詞,而且為數不少。
就現代漢語的實際來看,動、形兩類詞的確存在著某些相同的語法功能和語法特征,因此,這兩類詞的
區分始終沒得到根本解決。有人主張把這兩類詞合并成一類(16)。但是,“合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為合并后在再分類中還會遇到二者的劃界問題。我們相信,通過進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別是在多角度廣
泛調查的基礎上,是可以對動詞和形容詞作出符合實際的區分和處理的。
附注
(1)《新著國語文法》,第123頁,商務印書館,1992新1版。
(2)《中國文法要略》,第57頁,商務印書館,1982新1版。
(3)《中國現代語法》,第44頁,商務印書館,1985新1版。
(4)《中國語法理論》(上冊),第28~29頁,中華書局,1954年。
(5)《漢語語法常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見《張志公文集(一)》),第39頁,廣東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實用漢語語法》,第81頁,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
(7)《錦州師院學報》,第92~97頁,1985年第2期。
(8)《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第7頁,商務印書館,1961年。
(9)《動詞分類研究說略》,《中國語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頁。
(10)《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第256~257頁,商務印書館。
(11)《兼類與處理兼類時遇到的一些問題》,《語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頁,語文出版社,1991
年。
(12)《關于詞的兼類問題》,《中國語文》,1994年第1期,第29頁。
(13)參見呂叔湘《釋景傳燈錄中在、著二助詞》,《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第65頁,商務印書
館,1984年。
(14)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第318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
(15)據莫彭齡、單青《三大類實詞句法功能的統計分析》(載《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動詞作謂語的頻率是76.7%,形容詞作定語的頻率是42.0%,作謂語的頻率是26.2%。
(16)如陳望道把動詞和形容詞等合為用詞(《文法簡論》,第68~7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趙元任把動詞和形容詞合稱為謂詞(《漢語口語語法》中譯本,第292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史存直把
動詞和形容詞合并為一類,稱作表詞(《語法三論》,第89~9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參考書目】
呂叔湘1954《關于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中國語文》第9期。
呂叔湘1965《形容詞使用情況的一個考察》,《中國語文》第6期。
呂叔湘1966《單音形容詞用法研究》,《中國語文》第2期。
熙1956《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載《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熙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
崔永華1982《與褒貶義形容詞相關的句法和詞義問題》,《語言學論叢》第九輯,商務印書館。
葉長蔭1984《試論能謂形容詞》,《北方論叢》第3期。
胡明揚1987《北京話形容詞的再分類》,載《北京話初探》,商務印書館。
鄭懷德等1991《形容詞用法詞典》,湖南出版社。
吳錫根1993《形容詞研究概述》,《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第4期。
陸儉明1994《關于詞的兼類問題》,《中國語文》第1期。
邢福義1994《形容詞動態化的趨向態模式》,《湖北大學學報》第5期。
LiandThompson1983《漢語語法》(中譯本),黃宣范譯,臺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一、高職文秘專業《現代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開設專業分析
《現代漢語》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及其他中文或者語言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高職高專院校文秘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是以我們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和法規為依據,系統的講授現代漢語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內容涉及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各方面知識,是閱讀、寫作、理論學習的基礎和工具,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素質和語言能力,以促使學生對于現代漢語的語感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中文相關類專業都選擇性地開設了語言類、文學類和文藝理論類三大類型的課程。一般而言,《現代漢語》所屬的語言類課程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是很大,文學類課程卻大受學生歡迎。
2.課時及學生重視程度分析
就我校文秘專業教學實踐表明,同《現代漢語》相比,同樣是語言課,《大學英語》更受重視些。現在四六級英語考試正在改革,由應試型英語向實用型轉變,英語的教學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強了。英語成績要與文憑學位掛鉤的,關系到個人的前程和事業,所以學習熱情普遍高漲不下。
作為理論知識傳播課程,《現代漢語》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尤其是語法部分,對各種語言單位的分解組合,顯得更是抽象乏味;現行的幾種影響較大的教材,大都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在教學理念上重理論輕實踐,過于強調系統性和科學性;《現代漢語》課不重視對口語的研究,脫離現實語言生活,只是從靜態的、形式的角度去研究語言,枯燥乏味,學生的興趣度很低;大學《現代漢語》課中的許多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學生在中小學時代就接觸過,到了大學不過是將其系統化條理化,并增加一些深度而已,很多人認為在漢語母語國家考試《現代漢語》,不學也能夠混個及格吧,這樣的心理在高職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
3.教學手段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法便于系統地教授學科知識,但是這種類似新聞聯播式的教學常常使學生在視覺上、聽覺上和心理上產生疲憊感。師生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很重要,能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取最大值的學習效果,包括知識、理論、方法、技能、操行等諸多方面。以上這些,教師在教學中都有深刻的共識。不少教師希望通過提問來爭取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主要原因是提問也有局限性,提問過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等,同樣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結果往往是“啟”而不“發”,甚至出現“問”而無“答”的尷尬局面。更多的時候,不少學生對教師的提問情緒低落、消極漠然,教師的熱情反而被學生給冷卻了。調查發現,許多學生是沖著學分來學《現代漢語》的,這種心境下,師生之間的正常交流都很難進行,更不要說理想的教學效果了。
二、解決《現代漢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教學對策
1.打破現代漢語原有的教學體系,調整原來的教學內容
根據學科特點,廢除落后陳舊的知識體系,取消原來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五大板塊各自獨立的格局,吸納語義學、語用學、句法學等方面的科研新成果,建構一個各部分密切相關的科學的動態的漢語教學新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加強現代漢語的本體研究,重視語言和社會、語言與人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適時的介紹到課堂中去。教師要多做科研,以科研促教學,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充實、更新教學方案,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
2.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
結合教學內容,課堂設計有關語言方面的趣味問題,或者選擇一個語言熱點 ,或者引入一些精彩范例,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寓教于樂,樂中有得。如在講授語音時,不妨舉些這樣的例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中的孩子是真正的孩子嗎?首先提問讓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而不解的情況下,結合方言知識把答案講出來,原來“孩子”是南方方言“鞋子”的諧音,南方一帶,聲母“x”也有發“h”的習慣,“鞋”一般讀成“hai”,所以這里的“孩子”應是“鞋子”,因為做父母的不可能狠心到把孩子扔出去套一個狼回來的地步。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語法特征時,舉例說明動詞形容詞可以重疊,名詞不能重疊,但有一個例外,兒童語言中常把名詞重疊起來。
其次,課堂上經常穿插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燈謎、歇后語、笑話、幽默小品等,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教學質量都有很好的幫助。還可以將外國人學習語言的體驗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如比較下面兩句話“中國隊大敗美國隊。”“中國隊大勝美國隊。”兩句話中勝利的是哪一方?學生們會迷惑起來,因為可以體會出兩句話意思完全一樣,但是表面用字卻是相反的。這時,教師再適度引導答疑則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
教師應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做出針對性的教學,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的要求。突破教法上的單一性、一貫性,適當引進現代教學技術,把有關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聲情并茂地進行演示,以此來激發學生興趣。《現代漢語》課的內容包括知識、理論和技能,但是教師往往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講授,卻忽視基本技能的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造成學生一學就會、一用理論分析問題就不知所措的現象。在《現代漢語》課上使用問題教學法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和意義,就是督促高職院校學生使用普通話來表達自己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通過回答問題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鞏固、掌握現代漢語各部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將自己的觀點自如地運用普通話來表達,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現代漢語》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指引性作用,但是學生對于自己一知半解、沒有多大趣味的教材內容,感到味同嚼蠟之余往往是浮光掠影的瀏覽一遍,學而不思則罔,慢慢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多問學生一個為什么,施行啟發性教學,體現學生的學習的主體性,老師要因勢利導的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精神,是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單位時間獲取最大的信息。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老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現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工具性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發現《現代漢語》不僅僅是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而且是可以用來解釋說明奇妙的生活語言現象的工具,這樣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讓這門課程在學生的心目中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發揮到它應有的作用。
4.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開展適當的專題討論課
在教學中,除了講授書本知識外,要較多的引用并分析現實語言生活中的相關用意,引入相關學術性的信息。例如,對歌曲《牽手》中的“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這句話中的快樂和悲傷二詞的用法解釋,前一個“快樂”“悲傷”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帶賓語,后一個“快樂”“悲傷”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再有分析歌曲《大中國》中的“看那一條長城萬里在云中穿梭”這句歌詞里長城的量詞用“條”可以不可以……通過分析這樣的例子,學生就懂得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語言現象。開展適當的討論課,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提高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三、文秘專業提高《現代漢語》教學效果的措施
改善《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圍繞著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能力的理念來進行,建立面向21世紀的實用型的現代漢語教學系統模式,讓現代漢語教學充滿生機和美麗,讓《現代漢語》課成為老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并且能夠學以致用的課程,我校文秘專業教師大膽進行了如下教學改革:
1.刪除教學中過于繁瑣的語法理論知識,以貴在精要而不在繁復的原則去構建知識點體系,適量增加與語言運用密切的文化內容,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修養,能分析并解釋語言現象,并長于聽說讀寫,具有較高的語言鑒賞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2.安排豐富的技能訓練和語言實踐活動,構建一個技能訓練的結構,課堂上安排合適時間進行這種有語言背景的技能訓練,課后還要求學生做若干練習,以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知識與語言實際的聯系,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力求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
(1)討論式教學。課前擬好問題,發給學生資料,課堂展開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師生互動,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引發式教學。教師盡量少講、精講、講關鍵內容,盡量多提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指導學生去觀察研究。
(3)比較式教學。通過古今對比、漢英對比,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分析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4)實踐性教學。建立現代漢語學習興趣小組,定期開展活動。如開展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會、普通話知識競賽等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語言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4.優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網絡提供大量的與《現代漢語》教學和研究有關的資料,吸收《現代漢語》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和優秀教學軟件,并應用于課堂,精心挑選和設計網絡教學內容和課題,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
5.選取據有廣泛代表性的語料進行課堂分析。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中的語料,應用寫作中的語料,提高知識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6.注重語言和文化的密切聯系。語言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體現著民族的思維模式、習俗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我們認為不能離開文化的背景去談論語言教學問題,適量引進文化內容到現代漢語的課堂,以增強課程的厚重感,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熱情。
四、《現代漢語》教學今后仍將努力的方向
1.改進師生關系,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活動就不存在教學。教師與學生都需要全身心參與教學活動成為活動的主體,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價值,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改進評價方法,使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學習更有信心。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關注他們的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和過程。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語言學習活動,嘗試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改變教學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
(1)就獲取知識的能力而言,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在教師的作用下,學生被動的進行學習,對于語言學習而言,既沒有高漲的參與熱情,又沒有全身心的投入,這很容易使人厭倦,因此提倡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將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由消極變成積極,這樣,教學效果則事半功倍。
(2)就思維能力而言,要把講給學生問題,指給學生思路,轉變為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聯系當代社會語言世界中的語言現象,列舉他們感興趣的語言事實,促進言語表達的豐富性。
(3)就實踐能力而言,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設計形式多樣且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第二,要把學生上課――做作業――參加考試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創設廣闊健康向上的學校大舞臺和社會大舞臺,引導學生自我投入、自我選擇并全身心活動起來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利用時間能力,開創學生的創新能力。
1.2教學方式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方式為“對話”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方式是后現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對話”的教學方式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關系,要實現開放、平等、創造并富有多元價值的對話關系。“對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教學氛圍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思想認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有利于實現平等教學,從而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念。
1.3教學方法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方法為闡釋教學法,學生在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下,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不斷拓寬學習方法,逐漸引導學生進入到真理的情景中。在后現代化的教學過程中,闡釋教學法的運用,將促使學生學會解讀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教學文本,充分體現了教學的創造性,同時有利于學生想象力、觀察力、注意力的培養。
1.4教學評價法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評價法為自傳式的教學評價法,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使用統一的評價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學生。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中,教學評價要注重評價標準的復雜性、動態性與模糊性,教師要將學生看成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
2.漢語言文學獨特的文學優勢
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是有各種象形文字組成的各種文學形式,如:小說、散文、論文等,同時,還有中國特有的詩、詞、曲、賦等韻律形式。我國漢語言文學具有獨特的文學優勢,不僅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韻律,還帶有中國漢文字獨特的象形性。我國漢語言文學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學樣式,對象形與表意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獨特的漢語言文學,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一字一音、一字一義都具有特有的屬性,逐漸孕育了詩、詞、曲、賦等,其聲調起伏婉轉、意境豐富深遠,進而實現了我國漢語言文學意境美與韻律美的協調結合。
3.在后現代教育思想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
3.1教學計劃的改革傳統的教學認為,在教學行動之前,要制定教學計劃,并不能隨意的更改。這種教學計劃其實是對教學與課堂的控制,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是被動的。在后現代教學思想的影響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應樹立“去中心”的平等教育思想,針對教師、學生、課本三方面,制定合作性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并進行隨時的調整;教學計劃要具備一定的可變性,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意外事件進行有效的教學;同時,教學計劃要具有實踐應用性,逐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才能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多樣化。
3.2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漢語言文學的課堂應實現師生互動的、多維性的教學模式,積極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定位自己為學習者、思考著、聆聽著以及調度者與排除者,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調動教學活動、排除教學障礙,實現漢語言文課堂教學的工作。學生應定位自己為思考著、議論著、提問者,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學習,并在教學活動中承擔一定的責任。互動教學模式的形成,教師要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教學要充分地信任與鼓勵學生,讓其進行獨立的思考,并對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
3.3實現教學的開放性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要確定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教材為認知對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判斷、推理等方法實現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并通過對知識的學習獲得一定的技能,同時將其結合到生活中。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要具備開放性,學生不僅要對教材的知識進行學習與掌握,還要形成個人的見解。
一、產生于宋代說。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報·文化周刊》專版刊登了鄒曉明、唐信忠二先生《漢字簡體字九百年前就出現》一文,認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時期,簡體字已在人們的手書中流行,這是有關學者對最近發現的米芾手書《晝錦堂記》碑刻進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并舉出“記、將、榮、蓋”等14個共17處簡化字作為證明。
1995年12月4日新華社又發了一條電訊稿《宋明清文物上發現簡體字》證實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報》予以登載。文中報道說,在江西吉安市興橋鎮釣源村“發現一北宋書法家米芾手書《晝錦堂記》的清代道光年間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個簡體字,這又將簡體字的出現前推了400多年”。
二、產生于唐代說。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報》刊載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簡體字》,謂《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碑文的撰刻時間為“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晰可辨”。“在270個可辨識的字中,發現‘彌、萬、將、與、繼’5個簡體字,與我國大陸現在通用的規范簡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彌’和‘萬’出現兩次。”
三、產生于晉代說。1996年1月3日《文匯報》載王春南先生文《中國何時出現簡化字》,說“現今通用的某些簡化字,豈但北宋的米芾用過,在米芾之前700多年,東晉王羲之就用過”,并舉出王羲之在《蘭亭序》、《游目帖》及唐懷仁和尚集王書《大唐三藏圣教序》等傳世墨跡、碑刻中使用簡化字22個。據此,該文認為:漢字簡化字出現的上限應在王羲之生活的東晉年間。
上述幾種關于簡化漢字出現的年代的說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首先應弄清楚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基本概念。在文字學中,簡體字與繁體字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一般來說,經過簡化的漢字稱為簡體字,而已有簡體字代替的漢字,則稱為繁體字。因此,用筆畫簡單的字代替筆畫繁多的字,稱為漢字的簡化。其次,考諸漢字的結構及其發展變化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簡化的趨勢是從有了文字之后就開始存在,并且貫徹在文字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的,是文字本身內在的規律”[1]。也就是說,簡體字是從漢字產生的時候起就出現的客觀實在。
下面依次加以說明。
殷商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而成體系的漢字類型,它以象形、會意等造字方法為基礎,同時大量使用假借字以適應記錄語言的需要。迄今可辨識的甲骨文字約有2000個。從這些可識的甲家文字的筆畫和結構看,簡繁無定是這些鍥刻文字的突出特征,常常有一個字出現幾種乃至數十種不同的寫法。如“貞”字,就有67個繁簡不同的形體[2],“馬”字有50個繁簡不同的形體[3],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文字學上把這種“一字多形”的字稱為“異體字”,也稱“或體”、“重文”。異體字是在漢字創始之后和新陳代謝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現象。這是因為,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在與語言的適應過程中,往往導致獨立的記錄符號隨著語言表達的細密而相應增多,于是就產生了代表一個音節的符號出現幾種不同的形體和結構的現象,所以在甲骨文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有異體。另外,與文字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亦有很大的關系。
甲骨文中的異體字,多數出現在不同的甲片上。而在同一甲片上,復用字一般都保持著筆畫的一致。如果把這些異體字作一歸納比較,可以發現使用頻率越高的字異體越多。若進一步把同一字的異體按筆畫的多少排列,可以看到年代越早的字筆畫越繁,其圖畫性越強,反之,年代較晚的字筆畫就越簡單。如“馬”字,商王武丁時期的字形要比武乙、文丁時期的字形簡單很多[4]。這種現象反映了表意文字由具象圖形向擔象符號發展的趨勢,也說明了使用頻率促進著文字的簡化。另外,甲骨文字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字形的簡化產生了影響。從已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甲骨和玉石、陶等類物品上殘存的少量書寫文字看,這些字是用毛筆蘸墨或朱砂書寫的,可見,在商代,毛筆已經是主要的書寫工具。“筆”字繁體作“筆”,從(附圖略)
在西周金文當中,文字雖然存在著簡化和繁化兩種傾向,但簡化始終是漢字發展的主流。
與甲骨文相同的是,兩周金文中的異體字依然大量存在。如“國”字,不同的寫法形體仍有數十種,多數字仍是異體各存。這個時期的文字多是范疇于器物之上,工藝復雜,因而對一些字在筆畫上進行了較多的省簡,形體也逐漸規整。這是兩周金文發展的基本趨勢。同時,由于社會分工的日漸繁復和人類思維的發展,相應地要求語言文字的表達與之適應,因而通過假借法賦予新義,或用指事法增加義符,或用形聲法增加音符,或增加筆畫以區別同音異義字等,創造了一些新字;這些新字不同程度地使文字的筆畫增多了,出現了所謂“繁化”現象。兩周金文繁化的另一個特點是圖畫形文字的復現。這主要是器物鑄造日益精美,在青銅器上采用了裝飾性極強的圖案花紋,這種裝飾意味也滲透到了文字之中。郭沫若說:“東周而后,書史之性質變而為文飾,如鐘磔之銘多韻語,以規整之款式鏤刻于器表,其字體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6]如東周時期的“鳥蟲書”,在筆畫的上下或左右增加了一些變形的鳥、蟲圖案,無疑使文字變得復雜了。但這些文字具有藝術性而無實用性,很快就因為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活的發展與實用漢字相分離,進入純藝術的殿堂;而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漢字,仍然沿著簡化的道路向規范化、科學化、抽象化、實用化發展。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各自為政,“書不同文,車不同軌”,文字的使用也產生了混亂狀況。正像唐蘭先生指出的那樣:“特別是到了戰國末年,貴族社會崩潰,在商人社會里,書法也不講究了,鍥刻文字筆畫草率,簡體跟破體盛行。”[7]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時期文字混亂的狀況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諸侯國各按所需、各自為文,任意增減筆畫,造成文字交流的困難,影響了漢字的規范化進程;而另一方面,這種率意簡筆與破體省略,卻又在客觀上為新體漢字的產生準備了條件,促進了漢字向著簡化方向發展。
秦始皇統一六國,下令全國“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8],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廢棄六國異文,這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第一次規范化運動,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簡化運動。王國維曾經考證過秦統一文字的情況:“班孟堅言《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文字,多取諸《史籀篇》,而字體復頗疑,所謂秦篆者也。許叔重言:‘秦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秦之小篆本出大篆。而《倉頡》三篇未出,大篆未省改以前,所謂秦文,即籀文也。”[9]也就是說,小篆是經過“省改”大篆而產生的;所謂“省改”,即是簡化之意,通過對史籀大篆的規范、簡化,才得以使新的字體小篆作為統一文字頒行天下。相對于大篆,小篆即是它的簡體字。
現代意義上的簡體字的大量出現,是在漢字完成了隸變之后。隸變是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關鍵,同時也是漢字的一次大規模的簡化過程。所謂隸變,準確地說應該是“草變”。郭紹虞先生曾指出過這個問題:“隸書對篆而言,是篆書的草體。”[10]這在已出土的大量簡牘、帛書中可以得到證明。事實上,古草書在小篆之前就存在了。侯馬盟書、溫縣盟書、信陽楚簡、仰天湖楚簡等文字都已出現了簡省連寫的筆畫,這些與常見的銘刻文字不同的率意而寫的篆草書體就是古草書。在秦以小篆正定文字之前,主要是因為這些古草書才形成了“書不同文”的局面。小篆的不易書寫加大了文字與實用的距離。許慎說:“秦焚燒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11]趙壹說:“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并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圣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復為單,務取易為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12]秦代的隸書就是篆書的草寫,史稱“古隸”,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古隸的發展分為兩途:一是在草化省略圓轉弧曲筆法的基礎上規則端正,形成左右對稱、方正波磔的“八分書”即今隸;二是在草化連筆快寫的基礎上規則簡率,形成了輕捷便利的章草。
從已出土的文物考察,篆書草化的進程肇始于戰國晚期。1980年在四川青川戰國晚期墓葬中發現的木牘文字即有明顯的草化痕跡。省略、連筆、方折的筆法已經較多地取代了圓轉的篆書筆法。稍后一些,從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銀雀山漢墓竹簡文字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秦隸的形體和章草的雛形。至少在西漢時期,章草已經成為可以應用于各種重要場合的正式字體,其使用范圍已相當廣泛。據筆者對現存已出土的西漢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時期至東漢章帝(76年-88年)時期的兩漢簡牘、碑刻用字的不完全統計,當時使用并和今天簡化字相同的簡體字有30多個。如“記、興、為、東、張、問、來、時、麥、鋪、楊、書、倫、車、頭、陳、長、貫、鄲、孫、干、樸、夾、魚、蕭、賦、事、門、稻”[13]等字。這些字絕大多數來源于古隸的草寫,并且都有著較高的使用頻率。草寫在客觀上完成了對漢字繁復筆畫的簡化,因而在漢字簡化的歷史演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到了東漢后期至魏晉間,出現了現代形體的楷書。楷書又稱“真書”,它是從今隸和章草中演變而來的。從漢晉木簡的字體和筆法中考察,在章草中已漸次具備了楷書的形體。從存世的碑刻、墨跡看,漢代沒有楷書的遺跡。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楷書,是鐘繇(151年-230年)所書《宣示表》、《薦季直表》等碑刻。又有吳之《谷朗碑》,字體筆畫亦近楷書[14]。而流傳最古的西晉陸機《平復帖》,仍存章草筆法,可見晉初章草與楷書尚在進行嬗變交替。楷書的出現,使漢字在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漢字形體系統,使方塊漢字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固定下來。
楷書的定型是在對今隸的簡化和對章草的吸收和基礎上完成的。在筆畫上,簡化了今隸的波折和方撇;在結構上,吸收了章草的簡省和連寫替代,形成了科學的、規范的方塊漢字。因此,可以說,楷書又是對今隸的一次簡化。此后,簡體字隨著行書、草書的快寫而使用得日益普遍。魏碑中已大量出現了如“萬”、“無”等簡體字。晉、唐佛教譯經、寫經鼎盛,宋代雕版印刷大為發展,話本小說、說唱諸宮調、戲曲等市民通俗文藝崛起迅速,都促進了簡體字使用的社會化。特別是宋、元雕版書籍中大量出現的“俗字”,是刻工貪圖省工省時恣意簡省筆畫的結果。雖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因違背了漢字簡化的規律而被淘汰,但這些“俗字”在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注釋:
[1]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第48頁。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甲骨文編》卷三·二九、卷十·一。
[4]高明:《古文字類編》第192頁。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42-43頁。
[6]郭沫若:《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
[7]唐蘭:《中國文字學》第120頁。
[8]《史記·秦始皇本紀》。
[9]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七《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論》。
[10]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
[11]許慎:《說文解字·敘》。
西方現代文化對自身普遍性的認識和表述,肇始于啟蒙時代以來歐洲人通過自我認知。其在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現代性的全球性的擴張和發展,不斷的擴大自己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并在當前全球化和后現代時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或普遍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成為現當代世界的一種起主導作用的文化價值秩序,一種判斷世界文化、文明與否的普遍性的價值標準。
這種西方世界文化概念,通過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的哲學話語中被確定下來的。歷經盧梭、康德、黑格爾、尼采、韋伯等思想家逐步確立和建構起來,通過從抽象的個體、私有財產、權利、理性、市民社會、世界歷史到目前的普遍性的國家形態、全球帝國的形態等諸概念在意識形態中的確立,使現代西方文化的主體性作為資本主義文化精神獲得了一種“歷史規律”的普遍性,獲得了廣泛的合法性或合理性。這種普遍性的自我認識和表述就是“包含著一種將價值、利益和意義領域里的西方關于自我的認識和表述作為客觀歷史領域里的普遍性強加給他人的過程,并將它作為改造整個世界,改造一切他人及其固有的文化、社會制度和習俗的一種理論依據。”尤其是德國學者韋伯提出只有西方的精神生活才能內在的通向資本主義,也就是說只有西方的社會、文化、價值和心理結構才能孕育和產生資本主義精神,從而為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和普遍性進行論證。這種理論表述實際上就是將現代世界歷史看作是西方的內部世界,把變化的世界據為己有,進而把西方的歷史、資本主義看作是西方自身內在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一個產物。而在這個過程中,消解了非西方地區和國家的歷史文化及價值體系,使其追隨資本主義現代性所規定的方式在現代化和西方化的進程中,與西方對現代世界歷史的內在化和普遍性表述相比,其他非西方世界的“他者”文化就從整體上被外在化和“他者化”了。
一般認為,通過康德、黑格爾、尼采及韋伯等西方思想家對西方現代文化的自我認識和表述,西方現代文化同時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及在法律和公理基礎上將自身作為現代世界的普遍性建立起來。一方面宣稱西方現代文化就是文化本身,是世界唯一的、普遍性的文化,因為“它最符合人的本質,是最自然和最發達的。”從而,力圖將“他者”“西方化”或“美國化”,這種片面的普遍化的企圖成為現代世界文化價值沖突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使西方現代文化的核心,即所謂的普世價值、普遍人權、個人自由等與基督教信仰之間形成了一種內在的邏輯,這就意味著非西方的國家因為不信上帝,也就沒有信仰,因而也就是沒有自由的國家。所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他們政府的打擊和軍事干預,乃是西方自由精神和自由意識在歷史世界中的實現。在他們價值認識上,那些國家因為不信上帝,“所以他們不配享有、也更不能產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仰,以及由基督教所保證的個人自由的信念,那些建立在異教基礎上的國家,因此就不能被稱為是自由國家乃至國家。”這也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對待和解決世界上許多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矛盾沖突時,主要是通過干預而不是談判的方式的原因所在,在其背后凸顯了這種普遍主義的意識形態邏輯和文化自我認識及主張。
眾所周知,漢語的詞沒有成系統的外在形態標記來表明詞性,兼類現象大量存在,研究者對詞性的劃分常常出現分歧。一般認為除了考慮詞義因素外,主要應根據語法功能來確定詞性,即根據詞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通常不同詞類都有典型的語法特點和語法功能,這在通行的現代漢語教材中都有說明,已成學界共識。筆者認為,無論詞典編纂者心中的詞類系統如何,一旦標注了詞性,應該給出最能體現詞性的例句,而不宜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即使兼類詞大量存在,也應通過恰當的例句來區別、顯示其不同的語法功能,從而說明其詞性。本文提出的問題與詞性標注是否恰當無關,而是例句與所標詞性是否一致的問題。
我們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下文簡稱“《現漢》”)中找出數條詞性與例子不夠密合的例子,簡略說明其中的問題,以期辭書編撰者在處理該問題時精益求精。[1]
1.標注為動詞,例句中是名詞性用法
【比方】 這不過是個~。
動詞前面有量詞,不是動詞的典型特征。再如:
【論戰】 挑起~。
此“論戰”做動詞“挑起”的賓語,不是動詞用法的典型例子。
【富余】 足夠而有剩余:這里抽水機有~,可以支援你們兩臺。
此“富余”用為名詞,又如“算下來還有點富余”。
【解釋】 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實驗,這種自然現象才得到科學的~。
“解釋”是“得到”的賓語,前面還有“科學的”修飾語。
【民調】 ~顯示,公眾對房價暴漲極為不滿。
該例為名詞用法。
【設想】 他提出了關于技術改造的大膽~。
“設想”是“提出”的賓語。
2.標注為動詞,用在介詞或動詞后面做賓語
【逼視】 在眾人的~下,他顯得局促不安了。
“在”是介詞,通常后接名詞性賓語,大量的動詞可以這樣用,但既然標注為動詞,應該列出毫無異議的例子。下面的例子均屬此類:
【考聘】 全院醫生都是經過~上崗的。
【考評】 通過~決定干部的聘任。
【交心】 通過~,他們互相間加深了了解。
【面試】 通過~,破格錄取。
【說教】 靠~解決不了思想問題。
3.標注為形容詞,用例中為副詞用法
【筆挺】 ~地站著。
詞典編撰者并未說明形容詞修飾動詞做狀語時一律標注為“形容詞”,形容詞和副詞往往兼類,但不是處處可以,也不是語義、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既標形容詞,可舉“筆挺的西裝”之類。類似的例子較多見,不再一一分析:
【不懈】 ~地努力。
【單邊】 價格~下跌。
【單方】 他們竟然~撕毀了合約。
【合理】 合乎道理或事理:~使用|~密植。
【過度】 超過適當的限度:~疲勞|~興奮。
【過分】 ~謙虛,就顯得虛偽了。
此兩例可用“過于”條來佐證:【過于】副 釋義為“表示程度或數量過分;太”:~勞累|~遷就|~樂觀。
【憤怒】 ~聲討侵略者的罪行。
【憤然】 ~離去。
【絕對】 ~服從。
【苦澀】 他~地笑了笑。
【可能】 團結一切~團結的力量。
“可能”修飾動詞,是情狀副詞。
【禮貌】 他很~地給大家鞠了一個躬|~待人。
【美滋滋】 看著茂盛的莊稼,他~地咧著嘴笑了。
【木然】 ~地望著遠方|不管問什么,他都~以對。
【盲目】 ~行動|~崇拜|~樂觀。
【慢悠悠】 她~地向我們走來。
【勉強】 ① 這項工作我還能~堅持下來。② 礙著面子,~答應下來了。⑤ 這點兒草料~夠牲口吃一天。
【輕悠悠】 只見蝴蝶在花叢中~地飛來飛去。
【切實】 ~改正。
【切要】 眼前~解決的是原材料問題。
【隨機】 ~采樣|記者在大街上~采訪了幾位市民。
“隨機”條還標注了副詞用法,例為“密切關注經濟的發展,~調整農業政策”,副詞與形容詞的區別從例句中難以看清。
【隨身】 ~攜帶|~用品|~仆從。
此條有后兩例即可。
【隨意】 ~出入|請大家~點菜。
【遙遙】 ~領先。
【殷勤】 ~招待。
【殷殷】 ~期盼|~囑咐。
4.標注為動詞,例中為全句副詞、助動詞用法
【擔保】 交給他辦,~錯不了。
該“擔保”實際上已經高化為一個表示說話人主觀態度的全句副詞,如標為動詞,可選其他例句,如“他擔保這事周末前完成”等。
【估計】 ~他今天會來|最近幾天~不會下雨。
“估計”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發展出推測副詞用法,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度。該例的“估計”不是典型的動詞用法。
【難保】 今天~不下雨。
“難保”為推測副詞用法,其理同“擔保、估計”。
【不宜】 解決思想問題要耐心細致,~操之過急。
“不宜操之過急”中,“不宜”是助動詞,只能放在謂詞性成分前面,作為動詞來理解極不自然。這里順帶提一下“不用”“甭”,兩詞都標注為副詞,實際用法與“不宜”相同,也為助動詞:
【不用】 ~介紹了,我們認識虼蠹葉際親約喝耍~客氣。
【甭】 你既然都知道,我就~說了蛘廡┬∈露,你~管。
5.標注為動詞、形容詞,用例為名詞用法
【變動】 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的~。
“發生”后的中心詞更易理解為名詞性賓語,且句中尚有修飾語“很大的”,顯然是名詞,與標注之間的一致性較低。
【苦楚】 辛酸~|滿腹~,無處傾訴。
“滿腹苦楚”中“苦楚”理解為名詞更為自然。類似現象如:
【苦惱】 自尋~。
【輕便】 貪圖~,反而誤事。
6.標注為動詞,用例為形容詞或副詞用法
【留心】 參觀的時候他很~,不放過每一件展品。
【輪流】 ~值日|~坐莊。
【滿負荷】 ~運轉|~工作。
《現漢》在凡例中提到詞類及附類的定義見于詞典正文所收條目的釋義,但詞典對“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詞條的釋義都僅從語義角度定義,未提到語法功能。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始標注詞性,徐樞、譚景春在解釋詞性標注的標準時明確指出:“在劃分詞類時綜合考慮詞的語法意義和詞的語法功能,但在具體操作上主要依據詞的語法功能。”[2]并分別說明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的典型語法功能,以作為標注依據,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不盡人意的現象。
《現漢》中這樣的問題還有不少,例證不當會造成理解上的不清晰,難以體現詞性,也影響辭書使用者對詞性的理解。詞性標注與例句是否一致的問題較之如何確立詞性要容易解決得多,作為影響最大的權威詞典,應當保證例句的清晰、恰當。
(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古漢語語法體系研究:服務中古漢語語料庫建設的語法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12SJB740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文中方框中為《現漢》所標注詞性,帶圈數字為《現漢》所列義項序號,波浪線為詞條。
[2]徐樞,譚景春:《關于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注》,辭書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