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環境保護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12-17 23:49: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空氣環境保護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空氣環境保護論文

篇1

 

蘇州某印染企業排放的廢水約5000m3/d,主要包括漿料濃水、漿料清洗水、印染濃水、印染清洗水。廢水具有有機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等特點,屬于難處理的工業廢水。該廢水經過曝氣調節池 混凝沉淀池 水解酸化池 接觸氧化池 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處理后,達到了國家排放標準,但排水中仍含有大量難降解處理的大分子有機物環境保護論文,污染物濃度和色度較高,不能夠滿足生產用水的要求中國學術期刊網。

為響應國家提出的節約水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并降低企業生產用水成本,企業興建了一套處理規模為5000m3/d的中水回用工程,實現廢水的資源利用。

1、工藝流程及特點

針對該廢水的水質特點,在試驗的基礎上,本公司確定了以砂濾、臭氧、曝氣生物濾池為主的組合工藝對其進行深度處理和回用。工藝流程見圖1。

圖1 廢水回用處理工藝

Fig.1.Technology diagram of wastewater reuse

污水站處理后的廢水直接流入回用調節池,由提升泵入石英砂過濾器以去除前段處理工序殘留的微小絮凝體,然后自流流入臭氧氧化池,最后經曝氣生物濾池(BAF)處理后回用。臭氧氧化池利用臭氧氧化廢水中殘余的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環境保護論文,將其轉化為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從而顯著提高了印染廢水的可生化性[1],

2、主要構筑物設計及運行參數

2.1 回用調節池和回用水池

回用調節池和回用水池共壁合建,半地下室,鋼砼結構,有效容積均為200m3。

2.2 砂濾器

采用4臺外形尺寸為φ3000mm×4000mm的砂濾器,濾料采用0.5~1mm的均質石英砂中國學術期刊網。設計濾速為V=8m/h,反沖洗周期為24h。反沖強度為10~12 L/(m2s),反沖洗歷時10~15min。沖洗方式為先采用空氣沖洗,然后氣水聯合沖洗環境保護論文,最后用水反沖洗,

2.3 臭氧氧化池

臭氧氧化池為鋼砼結構,設2座。為了提高臭氧的溶解效率,將臭氧池設計成多格串聯式,接觸時間為30min。臭氧發生器為青島國林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單臺臭氧產量為600g/h,臭氧通過設在池底的剛玉微孔曝氣器分散成微小氣泡后進入廢水中,臭氧投加量控制在(12±2)mg/L。在臭氧池后加設停留槽,減少殘留的臭氧對后續BAF的生物處理效果的影響中國學術期刊網。

2.4 BAF

BAF為鋼砼結構,共設8座環境保護論文,并聯運行,COD容積負荷約1.0kg/(m3d),下降式運行,流速為2.0m/h,填料層高度為2m,接觸時間為30min,采用水槽堰板均勻布水,底部出水。填料采用比表面積大、表面粗糙、易掛膜的陶粒填料。

BAF池能耗低、氧轉移率高、抗擊負荷能力強,且使用壽命長。在BAF池底裝有人工反沖裝置,反沖的出水回到原污水處理站調節池。

2.5主要設備

(1)砂濾器4臺環境保護論文,規格為φ3000mm×4000mm;

(2)砂濾器提升泵;KL(W)80-160,6臺(4用2備),流量為50m3/h,揚程為32m,功率為7.50kw;

(3)臭氧發生裝置:空氣源,CF-G-2-600型,2臺,臭氧產量為600g/h;

(4)BAF曝氣風機:BK5006型,3臺(2用1備),風量為7.07m3/min環境保護論文,水柱為6m,功率為11.3kw;

(5)BAF反洗風機:BK6008型,2臺(1用1備),風量為15.1m3/min,水柱為6m,功率為22.6kw;

(6)BAF反洗水泵:KL(W)125-200B,2臺(1用1備),功率為22 kw;

3、工藝運行

該回用系統于2008年5月開始調試運行,調試約1個月后,對COD的去除率趨于穩定環境保護論文,業主方化驗室對出水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連續監測驗收,經檢驗出水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設計要求,并開始進行部分回用于車間生產用于冷卻循環水和漂洗水,提高了水的重復利用率。同時順利通過了業主方組織的專家組驗收中國學術期刊網。

4、經濟效益分析

整個深度處理規模為5000m3/d,占地約1000m2,總投資為750萬元,噸水運行成本為1.4元, 經過1年多的穩定運行,平均每天回用水量約為1800m3。

該公司將河水處理后回用于車間生產的用水成本為0.9元/m3,達標排污費0.26元/m3,兩項合計約1.16元/m3環境保護論文,每年約節省費用1800×1.16×300=62.64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5、結論

針對蘇州某印染廠印染廢水的特點,以該企業污水站排水為對象,采用采用砂濾、臭氧氧化、BAF等工藝進行深度處理,出水達到企業生產用水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1年多的運行,系統運行穩定,維護管理方便,運行效果良好,得到了環保部門的支持和推廣。

參考文獻

篇2

(1)植物緒論中講到什么是生物?可結合花木叢生的秀麗山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張掛圖說明人類生存和發展依靠自然資源、自然環境。

(2)講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時應給學生講明植物對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植物為人類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氣;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風等。

(3)在講授《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可滲透到重金屬污染物隨植物水分和無機鹽吸收進入植物體,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4)動物教材中海洋魚類一節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態破壞已經比較嚴重。由于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種減少,漁業資源衰退,質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中,讓學生探討“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生物教師,應不斷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進行擴充,適時的滲透環保意識,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國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以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著稱于世。我國土地面積約等于40個英國,17個法國,26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們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畝。為了生活,我們與植物爭奪地皮,與動物爭奪食物,使我國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為了生存大力發展工業,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氣污染。結果,當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種魚類因污染和過度捕撈瀕臨滅絕,每年約有2.8億人淪為生活在空氣混濁的城市。環境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人們在深受自然生態破壞帶來的苦難之后認識到:只有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對環境保護日趨注重,1992年我國就出席了首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把每年6月5日定為環保日,并在每年的這一天以一定主題宣傳人與自然。通過對環境現狀的分析和環境保護的措施介紹,使學生懂得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樣一個環境,同時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關于環境治理,環境保護的決心和舉措。

三、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周圍環境現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調查生活周圍生態環境,在調查基礎上,撰寫“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或在學校內設立“環境宣傳專欄”。通過這些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進一步思考。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結合實際確定“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主題,確定調查的地點、時間、要求,讓學生實地調查,把調查結果和調查中自己的認識、體會以“環境保護小論文”、“調查報告”形式書寫出來。調查中可以請家長參與,一方面幫助學生完成調查,另一方面達到環境保護宣傳目的。例如在耿馬縣,可對糖廠等進行調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對水質、土壤、植被、農業的破壞和影響,并訪問環境保護局,了解我縣主要環境問題,防污措施及執行情況,從而寫出有據有理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在小論文和調查報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議,呼吁全縣人民重視環境保護。通過環保主題的各種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接受生態觀教育中,熱愛我們的大自然,在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生態意識。

篇3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228-01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全社會都在關心、關注這個話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教學,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情感態度。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充分利用現在教材中有關環保的知識內容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一、 對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的處理

1、對“大氣污染”及“酸雨”的教學處理

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廢氣,特別是有毒的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教材中首先提到一氧化碳的污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煤氣中毒指的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它的中毒原理是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嚴重導致死亡。可結合生活的實際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等。要消除一氧化碳造成的污染。必須保證燃料的完全燃燒及工業廢氣須經過處理再排放。其次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汽車的尾氣、礦物質燃燒、含硫煤碳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等化工廠產生廢氣等都是重要污染源。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可使土壤酸化,造成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可使建筑材料或古文物被腐蝕;工業機械腐蝕,壽命大大縮短等。要消除這些影響,應該從源頭上杜絕,采用(1)低硫、脫硫煤(2)汽車廢氣的無害處理(3)工業廢氣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4)開辟新能源等舉措等。

2、對“水體污染”的教學處理

水體污染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目前造成水污染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金屬(如廢舊干電池隨意丟棄)對水體污染。通過水的載體造成人體的中毒效應等。教學中可結合水體污染的成因,教師要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地水體污染的案例進行剖析及污水處理廠一系列程序及過程;也可結合相關的視頻材料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溫室效應”的教學處理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導致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有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燃燒、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等。另外,人類的活動也加劇溫室效應的產生。如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自然界固有的循環體系,導致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地表溫度升高,極地及高山冰川開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地區等地淹沒,家園被毀。要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替代能源燃料,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等。

二、對教材中實驗涉及環保的處理

教材有意識體現環保在實驗教學內容。如裝置的氣密性(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的)。另外,教材也體現課改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實驗裝置是否需要改進,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造成環境破壞。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放到大氣中。如第五章第二節鐵的冶煉中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鐵來進行鐵的冶煉實驗。該實驗所體現環保較典型,其中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必須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及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可設計實驗改進對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如燃燒掉、用氣球收集或加長導管把尾氣引到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加熱的地方加熱等。在學到堿的性質后,也要適當進行二氧化硫、硫化氫這些有毒氣體的處理。告訴學生這些有毒的氣體可以與堿發生化學反應,避免造成空氣污染。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要教育學生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特別是涉及有毒性氣體時,要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零污染。教材中實驗操作中還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廢渣要按指定容器傾倒和回收,統一處理,嚴禁隨意亂倒。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的滲透,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直觀環境保護教育。

三、對教材中課后涉及環保小論文的處理

教材課后也相應涉及一些調研環保小論文。如:

1、在學完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后,教材課后設置調查欄目,了解你所在地區空氣污染狀況及其危害,討論可采取哪些措施來防冶空氣污染;

2、針對淡水資源非常缺乏,提出節約用水和凈化生活污水的設想;

篇4

加強對中學生的環保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改善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是中學化學教師的職責。本文針地當前世界范圍內環境污染與人類的生存、社會發展與進步出現了的尖銳的矛盾,以及造成環境污染的諸多因素,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于生存的環境。

一、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環保教育

中學化學教材中潛在環境教育的因素非常多,在平時教學中要把它科學巧妙地滲透各章節的教學之中。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由于初、高中學生化學儲備知識不一樣,所以進行環保教育要有針對性,不能一樣對待。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及相應的解決辦法,關注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二、環保教育應與化學實驗有效結合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課程,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據統計,按教學大綱要求,中學需做的化學實驗比較多,其中有毒的實驗占一半。而絕大多數的學校沒有廢水回收裝置,所以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則顯得優為重要。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必須指導學生要嚴格按照實驗操作的程序,正確地聞氣體、取藥品。雖然所做實驗毒性不大,但為了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沒有廢水回收流程這一前提下,每次學生實驗都提供一個回收儀器,對收集的廢液稍作處理后再行排放。實驗結束后把儀器洗滌干凈放回原處,清洗實驗臺面。這樣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在制取有毒氣體時,要強調尾氣吸收的重要性,使學生養成一個慣性思維:凡是涉及氣體的制備就應考慮尾氣的處理。對于學生實驗要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如氯氣的性質實驗),即對常見實驗儀器進行微縮,對常用試劑給出限量。這樣既節約了藥品,又減少了廢液、廢氣、廢渣的產生和排放。總之,通過改進一些實驗裝置,不僅可收到良好的實驗效果,還可把化學實驗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體驗。

三、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保護教育

3.1 加強對教師的環境保護教育。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實施環保教育,關鍵在教師。一方面,只有教師真正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并掌握了相關的環保知識,實施環保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一部分教師擔心,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保護教育會影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化學教學質量。事實恰好相反,通過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保護教育,使學生將所學到的化學知識直接應用于社會生活中,解決實際社會問題。反而會增強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另一方面,注重保護環境,消除污染,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是近20年來才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編入環境保護的知識,也只是近幾年的事。因此,目前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環境保護知識教育,直接影響了對學生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學校應協同有關部門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環保教育真正成為師生的共識,并引起足夠的重視,以便使環境保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2推進學生的環保行動充分利用課外科技活動。教學環境依然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環節。但課外科技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所以為了進行環保教育還應開展課外活動。比如把環保實驗(如考察本地水的污染及其防治)安排在課外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從自我構思、設計環保實驗,搜集材料書寫小論文。既可補充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又可使學生從接受環保教育階段上升到動手保護環境的自覺境界。開展環境保護講座,也是施行環保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比如從學生自身生活考慮,講解居室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和化妝品污染。有些學生感受到自己有時也在不知不覺地破壞環境,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改造環境,刻苦學習化學知識。

3.3充分利用活動課開展環保教育。充分利用活動課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是學校實施環保教育的有效途徑。它既可以彌補課堂講授的不足,又可以豐富學生活動課的內容,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在初三學生中選拔一部分化學基礎較好、對化學科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并與環保部門聯系,讓他們參與對當地的空氣、土壤、水源進行實地監測,或進行有關環保知識方面的專題講座。又如,可結合教材有關內容,組織學生參觀或實地考察。如講授空氣一節時提到空氣的污染及防治,可選擇周圍污染嚴重的化工廠、水泥廠讓學生參觀考察,感受工廠附近的莊稼、樹木枯黃,空氣中粉塵飛揚,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和生物繁衍的嚴重影響,同時指出應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利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完全有辦法使有害氣體(粉塵)得到控制,并加以利用。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3.4重視與有關學科間的聯系、配合。環保教育的內容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如在中學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中都涉及。因此化學教學中實施環境保護教育,應重視與這些學科相關的有機聯系與配合,使環境保護教育真正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全面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環境保護意識。

總之,我們要多元化的在學生學習領域中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關鍵性,在每一位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憂患意識,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學生成為未來環保的主人,為我們化學教學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一)機電與數控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在機電與數控等理論課中貫穿環保機械理念,在數控車床、數控銑床、鉗工等實踐課中將數控設備的噪音污染和數控加工的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滲透其中,鼓勵學生積極研究。在專業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節約實訓材料,節電的習慣和合理管理利用廢料愛護工作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電子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我國是電子電器產品、電子電氣設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今后幾年我國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量將大幅度上升。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果貯存、拆解、利用或處置不當,將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電子企業的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制造、綠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三)財會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財會專業課可結合誠信教育與節儉教育,引導學生在從業過程中把好企業財務關,做好企業參謀,減少資源浪費。

(四)烹飪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保障我們健康的生活,在烹飪專業課教學中要教育學生重視食品衛生,這和環境保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教育學生在烹飪過程中注意減少油氣污染和污水排放。

(五)物流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物流專業結合提高貨物流通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六)計算機動漫專業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教育學生使用計算機時節約用電;影視作品是宣傳環境保護非常好的平臺,教學中要始終向學生灌輸環境保護意識,指導學生在作品中環境保護。

(七)文化課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

1.語文學科滲透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要通過名人、名言、名篇,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情景教育,對一些典型課文中的環保科學知識有側重地講解。語文課不能只滿足于進行語言訓練,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尚情操。通過演講、辯論,編寫故事,寫建議書等形式,把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其中,使學生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樹立環境意識,并在生活中成為保護環境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2.數學學科滲透環境教育:數學教師要明確數學學科在環保教育中的意義與作用,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利用關于環境的計算題或推理題等題型,對學生適當地作環境教育,有機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結合數據分析、統計、計算、繪制圖表等形式進行滲透,通過具體數據使學生發現保護環境是刻不容緩的現實。

3、英語學科滲透環境教育: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書本有關環境保護的課文、短篇等,不但要傳授學生相關的單詞、詞組、句型、語法等,還要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4.物理學科滲透以下教育:振動和噪聲污染、能源的利用和開發、能源與環境、提高能源利用率、電磁輻射污染、光污染的影響、放射性污染。

5.地理學科滲透以下教育: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活動對氣候環境的影響、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自然資源和資源保護、能源和能源的利用、農業生產和糧食問題、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人口與城市、人類和環境、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6.生物學科滲透以下教育: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學、遺傳和變異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進化與環境、生態系統的基本知識和規律。

7.化學學科滲透以下教育:鹵素單質來源及危害、空氣污染、硫化氫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氣污染、酸雨、砷污染、氨氧化物污染、氨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合成氨與硝酸工業中的污染、亞硝酸鹽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磷與環境的關系、農藥和磷肥與環境、硅酸鹽工業中的污染及治理、電冶鋁的污染、重金屬污染、鋼鐵工業廢渣綜合利用、沼氣、芳烴污染、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綜合利用、鹵代烴污染及危害、氟里昴、酚對水的污染、油脂污染。

8.德育學科滲透環境教育:德育課要在愛護家鄉、學校一草一木,凈化、綠化、美化學校的環境,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方面進行教育,側重培養學生環保的社會意識、道德意識。

此外,計算機應用學科也要滲透學科教學,計算機應用課不僅僅要成為學生掌握信息與傳播知識的一門學科,而且要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環境知識,提高環境意識,促進學生們的環境素質的發展,最終促進環境的改善與保護。在計算機應用課上,通過教會學生使用因特網,讓學生能更好的在網絡上尋找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進行學習,也為其他的學科滲透環境教育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有些學生的綠色作品,教師應將其上傳到網上,使更多的學生看到,了解到相關環境知識。

二、工作要求

1.學校要求每位教師人人都做環保教育的帶頭人,在自己任教的學科中,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地滲透環保的內容。每位教師須在每學期的教案中選擇一份最能體現滲透環境教育的教案參與學校評比,并根據評比結果進行獎勵以調動教師積極性,牢固樹立滲透意識。

篇6

研究者均為經濟學家

7月8日,這篇名為《空氣污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于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兩位研究者均為經濟學家,分別來自北大和清華。

該論文用統計學的方式得出結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北方地區的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壽命。

論文作者之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陳玉宇表示,這是通過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水平推斷出的結論。

該研究的中心結論是,嚴重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是驚人的,長期生活環境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預期壽命減少3年。

供暖致淮河以北污染跳躍性增高

該論文的研究基于中國特有的冬季取暖政策:以取暖分界的淮河為準,研究選取了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90座城市,收集了1981年到2000年間這些城市每日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數據,以及疾控系統得到的1991年到2000年這些城市的各年齡段死亡率、預期壽命和死于心肺疾病的數據。

論文另一作者李宏彬解釋,因為南北供暖政策,研究者發現在淮河附近污染曲線出現大幅“跳躍”,“原來是平滑的一條線,到了淮河附近突然有個跳躍,曲線不連續了。”

研究發現,淮河北岸的總懸浮顆粒物比相鄰的南岸跳躍性地高出了200微克/立方米,相應地,人均壽命也發生了突變,北方比南方少五年之多。

沒有大量樣本結論不可信

篇7

化學的發展促進了工業技術的發展,各類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向周圍環境中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質,即“工業三廢”,使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據有關資料記載,1943年美國洛杉磯首次發生了光化學污染,即“洛杉磯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廢水通過生態系統食物鏈的轉移、循環、累積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由于全球溫室效應,引起人體組織缺氧,導致頭痛、神經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工業城市連降酸雨……顯然,環境的污染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嚴峻的環境危機,使得加強環保教育成為我們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化學給環境帶來的危害教育學生從小就要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二、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教學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化學的研究方法也為環境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不少,要把這些內容的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應做到適時、適當。

在教學進程中,在講到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例如:如在教學《空氣》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一些與空氣污染有關的圖片和錄像帶,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引起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向學生介紹空氣質量日報表,讓他們了解到空氣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級別的對應關系。課后,我還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書寫環保小論文等方式,進一步了解防治大氣污染的其他措施。初中教材在介紹一氧化碳的毒性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CO的性質,教師要告訴學生CO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重則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自然過渡講解一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使人體中毒的原因是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

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例子是很多的。這種結合有關化學知識逐漸滲透環境科學知識的方法,既講了化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還能培養學生靈活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保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中,都存在著“廢氣、廢液、廢渣”的問題,這些實際問題的處理過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如:在學習基本操作時,介紹取用藥品規則時說要按最少量取用,即液體1~2毫升、固體蓋滿試管的底部,可以穿插介紹藥品取用過多對環境的影響。在對實驗后的廢棄物質進行處理時要注意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對于有用的或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質則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可以變廢為寶。例如,利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的殘留固體可用做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最終殘余物還可以用作花、草、樹、木的化肥等等,教育學生環境保護要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從小處做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從而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自覺地保護環境。

四、積極開展化學課堂教學第二活動

篇8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Shang Yum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for carry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cluding protecting environment, economizing resource and reducing pollution from many aspects.

【Keywords】Chemistry teachingEnvironment educationEconomizing resourceReducing pollution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環境問題已是人類面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是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因此,新課程化學教科書中提供了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那么化學教學中如何對中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環境教育,增強青少年的環保意識,培養保護改善環境的能力呢?

1.利用教科書的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初中化學教科書包含了很多環境教育的內容,教師在講化學知識的同時,可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例如在學習“燃料及其利用”單元時,通過活動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可再生,需合理開采、節約使用。通過閱讀教材、查找資料來認識化石燃料燃燒對空氣有污染,通過思考討論總結出使燃料充分燃燒的措施及不充分燃燒的危害,通過模擬實驗、觀看圖片來認識酸雨對環境的破壞,最后討論得出酸雨的防止和保護措施。

新教材中有三百多幅精美的插圖,蘊涵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其寓意深刻,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好素材。如教材圖2-8是大氣污染的漫畫。上部是大氣污染引發的三大環境問題(溫室效用、酸雨、臭氧空洞),中部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氣污染對動植物的危害。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會這些插圖的寓意,了解環境污染的來龍去脈,從而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2.在實驗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在環境教育中應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指導學生實驗探究,教師都要做到實驗操作規范,嚴格控制藥品用量,盡量改進實驗裝置,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盡量使實驗綠色化。如硫在氧氣中燃燒,除了控制硫的用量外,實驗中應盡量減少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可改進實驗裝置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用氫氧化鈉溶液處理生成的二氧化硫。還可指導學生搜集代用品,做微型實驗,不僅節約藥品,而且還減少污染,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篇9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篇10

[中圖分類號] X75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62-1

1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概述

礦業開發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也有著很悠久的歷史。礦業開發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是“開”,即礦業的開拓,開拓的作用是擴大礦產資源利用的規模;其次是另一個含義“發”,即礦業的發展,包括前期的準備工作資源的勘察、實施工作礦產的開采、礦產的加工以及礦產的銷售和使用。

環境保護通常也涵蓋兩個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人文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夠地球圈的水、土地、大氣、巖石和生物等,水喝人文因素只要由人類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財產構成。我們對于環境的保護,不僅僅是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也是對社會人文的保護。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國民經濟一直處于高速上升階段,在此過程中,我國的工業生產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常常忽視對環境的保護,走入“先破壞、后治理”的怪圈。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于排斥的關系,短期經濟利益是在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獲取的。而且隨著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資源浪費和資源匱乏也成為了當今社會的巨大難題。

因此,要想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從礦業開發和環境保護入手,重新審視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2礦業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以及引發原因

迄今為止,由于礦業開發的低回收率和高排放量,引發了諸多的環境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礦業開發對土地的影響。礦產開發實在土地載體上進行的,這就注定了開發過程中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和破壞。礦產開發初期,就需要圈地,并去除表層土地;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固體和液體的廢棄物,廢棄物中大多含有重金屬或有毒物質,這些有毒成分會不斷深入土地中,造成土地酸堿失衡和有毒污染;另外,土地被過度開發過后,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壞,營養成分和有機物質損耗嚴重,往往會產生辦結、土壤流失狀況,嚴重影響了土地的再度使用。

其次,礦業開發對空氣的影響。在采礦爆破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和固體顆粒;在開發生產和運輸時,同樣產生很多的懸浮顆粒;除此之外,開發冶煉過程中還有一些有毒氣體直接排入大氣中,從而造成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第三,礦業開發對水環境的影響。礦業開采、選礦、冶煉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且礦坑水、尾礦存水以及冶煉排水中大都含有有毒成分,包括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等,這些在廢水未經處理或處理達不達標的情況下,滲入地下或者是排入河流湖泊,造成周圍水系呈現酸性、毒性,造成水體污染,直接影響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四,礦業開發使地質環境遭到破壞。在礦業開發過程中,礦山結構、地下水系都會改變,同時會造成大面積的礦產采空區域,這樣就容易造成地層崩塌、沉降、裂縫問題,嚴重時還會引發礦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另外,由于礦產開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也造成了社會的畸形發展,引發了社會不和諧問題。

3防治生態環境惡化的措施

礦業開發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不僅僅損害了我們的經濟財產,同時對我們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實際生產經驗和當前發展的現狀 ,制定有效合理且科學可行的措施,防治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為防治礦業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做好輿論導向,增強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礦產企業加強對員工的環保培訓,培養員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擯棄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錯誤價值觀。同時,社會應該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形成全民環境保護的共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然后,開發過程中要科學規劃,提高生產技術,防治結合。傳統的礦產開發一味追求礦產資源的高產出率,盲目開發,是一種粗放式的管理理念,不僅僅造成了很多環境危機,長遠來看,也是對礦產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必須將經濟效益追求與生態效益追求將結合,合理規劃,優化生產工藝,充分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做到生產工藝的閉合性,循環利用資源。

第三,企業內部建立礦產開發中環境監測體系。礦產開發過程中經常發生環境污染等意外情況,需要對礦山環境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并根據監測的信息及時對開發生產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因此,我們需要根據礦產開發的實際情況,盡力環境監測體系和相關的管理體系,提高礦產開發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技術手段。

第四,國家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增大監督管理力度。在礦業開發可持續發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為礦業企業提供政策支撐和資金資助;除此之外, 1992年聯合國舉行了環境與發展會議,將環境保護立法列為各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但是我國法制體系還不夠合理完善,因此,要求我們在根據國情的基礎上,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制體系建設,使礦業開發生態保護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政府環保部門還需加強監督管理,將環境保護列為企業和政府的政績考察指標,有效遏制環境惡化。

4總結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必須積極面對,正視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并實施有效的措施來防治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做到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順應時代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友好型社會。研究和探討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社會的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危機,有利于礦業開發的長效經濟利益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综合在线女女 | 亚洲欧美精品无人区国产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爱 | 亚洲成AV人片女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有限公司 | 伊人久久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