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6 17:58: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商業街景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主要由園路與鋪裝、置石與水景、園林小品、植物綠化及其他功能設施等構成,是旅游商業街文脈的表現載體。
2.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的特點
2.1展現地域文化。游客希望看到的是與自己生活、居住所在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展現。為此,在商業街景觀建設時應該充分把旅游所在地域最本質的文化通過園林景觀元素表現出來。千島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錦山秀水、文獻名邦”的美譽,是徽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地,孕育了鮮明獨特的新安文化。秀水街的淳安三雕(木雕、磚雕、石雕)、銅橋、照壁等都是新安文化的縮影,向游人展示會取得良好的旅游效應。
2.2濃厚的地方特色。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都力圖把能夠代表本地區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推銷給觀賞者。千島湖秀水街承襲淳安傳統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吸收江南建筑典型的雕塑、牌坊、街道、溪流等景觀元素,基本保留了淳安民居傳統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讓游客感受到濃厚的民俗氣息。
2.3與游憩、商業相結合。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的目的是將園林景觀與游覽、休閑、購物、娛樂結合在一起,給游客以可賞、可游、可樂的高質量的體驗,以起到群體環境綜合效應。千島湖秀水街園林景觀的功能、色彩、大小、風格等與周圍的游憩、商業環境融為一體,為秀水街創造優美的旅游環境與商業環境。
3.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的原則[2]
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可以融陽光、綠樹、鋪裝和街燈一體,配以花池、噴泉和雕塑小品,街頭穿插表演、展覽、商貿和游戲活動,使之成為游客休息、閑逛、玩耍等有活力的公共空間,成為親切宜人,充滿活力,富于地方特色的旅游景點。在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3.1生態性原則。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要結合自然環境,對環境的破壞性降低到最小,并且對環境和生態起到強化作用。園林景觀建設中多運用鄉土材料,尊重場地上的自然再生,利用原有的自然植被,創造生態意義上的“綠色”景觀。
3.2整體性原則。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既要從城市整體出發,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又要從旅游商業街本身出發,將整條街道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考慮。從街道的整體性出發,統一考慮街道的建筑物、綠化、園林小品等景觀建設。
3.3連續性原則。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既要考慮視覺空間上的連續性,又要考慮時空上的連續性。視覺空間上的連續性主要通過綠化、建筑布局、建筑風格、色彩及功能、環境設施等的延續設計來實現。時空上的連續性主要是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向前發展,對于傳統和現代的東西,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尋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形式與風格。尊重歷史、創造新形象的同時注重商業街園林景觀的時空連續性。
3.4功能性原則。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時必須滿足旅游商業街特有的功能,要適應其商業屬性,明確其商業定位,與整個旅游、商業大環境協調一致。
3.5藝術性原則。園林景觀建設不僅僅滿足功能性,而且要具有藝術性,達到視覺美的效果。因此,旅游商業街的景觀建設時不能片面追求其功能性,還要創造優美的風景,成為美化城市的肌膚。
4.旅游商業街的園林景觀元素
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元素由地形改造、植物、園路與鋪裝、置石與水景、園林小品等組成。
4.1地形。
旅游商業街園林綠地地形具有滿足園林功能要求、改善種植條件、解決排水問題等作用,其地形改造包括外緣過渡部分的自然與起伏流暢及平整場地和自然地形的起伏,是整個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環境的骨架。它直接影響著外部空間的美學特征、空間感、視野、小氣候等,是其他要素的基底和依托。千島湖秀水街綠地地形改造成自然起伏流暢,用地形的變化起伏來突出植物景觀的變化。
4.2植物。
植物是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的主要素材。園林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高逾百米的巨大喬木、也有矮至幾公分的草坪及地被植物;有直立的、也有攀援的和匍匐的;樹形也各異,如圓錐形、卵圓形、傘形、圓球形等。植物的葉、花、果更是色彩豐富,絢麗多姿。所以街道景觀建設能否達到實用、經濟、美觀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在千島湖秀水街景觀建設中用植物來增加景點、遮擋私密空間,創造街道的四季季相變化——春天增添嫩綠的新葉,夏天增添蔭涼,秋天增添豐富的色相,冬天增添陽光,讓游客感覺到四季的變化,從而體現街道的園林景觀價值。利用園林植物營造街道景觀時主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4.2.1注重表現時序景觀。
自然界花草樹木的色彩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春天開花的植物最多,加之葉、芽萌發,給人以山花爛漫、生機盎然的景觀效果。夏季開花的植物也較多,但更顯著的季相特征是綠蔭匝地、林草茂盛。金秋時節開花植物較少,卻也有丹桂飄香、秋菊傲霜,而豐富多彩的秋葉秋果更使秋景美不勝收。隆冬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呈現的是蕭條悲壯的景觀。四季的演替使植物呈現不同的季相,把植物的不同季相應用到街道景觀中,就構成四時演替的時序景觀。我們根據園林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和季相變化,對不同季節中的不同色彩、花期的植物進行合理搭配與種植,創造一個“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勁”的街道景觀供人欣賞,給人同一街道在不同時期產生某種不同的感受,體會時令的變化。
4.2.2創造街道觀賞景點。
園林植物作為營造優美街道景觀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獨特的姿態、色彩、風韻之美。不同的園林植物形態各異,變化萬千,既可孤植以展示個體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構圖方式配置,表現植物的群體美,還可根據各自生態習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營造出喬、灌、草相結合的群落景觀,如香樟濃蔭高大,銀杏樹干通直,氣勢軒昂,玉蘭顯富貴,這些樹木孤植即可構成秀水街的主景。而秋季變色葉樹種紅楓、銀杏、楓香、黃櫨等種植可形成“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景觀,楊梅、石榴、香拋、冬青等觀果樹種可營造累累碩果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同時配置色彩繽紛的草本花卉,或露地花壇栽植,或盆栽擺放組成花帶,或采用各種形式的種植缽點綴店鋪窗前環境,創造一種賞心悅耳的自然景觀,烘托喜慶氣氛,裝點人們的生活。另外,在千島湖秀水街種植了臘梅、月季等各種香花植物,營造成“芳香園”景觀,達到“微風送香,沁人心脾”的效果。
4.2.3進行意境的創作。
中國植物栽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很多詩、詞、歌、賦和民風民俗都留下了歌詠植物的優美篇章,并為各種植物材料賦予了人格化內容,從欣賞植物的形態美升華到欣賞植物的意境美,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利用園林植物進行意境創作是中國傳統街道的典型造景風格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秀水街景觀建設中可借助植物抒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桃花象征幸福、交好運,其意境何其高雅。
4.2.4起到烘托旅游商業街的作用。
植物的枝葉呈現柔和的曲線,不同植物的質地、色彩在視覺感受上有著不同差別,街道景觀中經常用柔質的植物材料來軟化生硬的幾何式建筑形體,如基礎栽植、墻角種植、墻壁綠化等形式。一般體型較大、立面莊嚴、視線開闊的建筑物附近,要選香樟、銀杏、無患子等干高枝粗、樹冠開展的樹種;在建筑物的四周,要選栽一些紫薇、竹等枝態輕盈、葉小而致密的樹種。另外在溪流周圍,種植與山石相配的蘆葦等園林植物,能表現出地勢起伏、野趣橫生的自然韻味,能形成倒影、遮蔽水源,給人以深遠的感覺。
4.3園路與鋪裝。
園路與鋪裝是旅游商業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把旅游商業街內的各組成部分連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提供休息和觀景場所,使人能從好的位置去欣賞景觀,而且具有景觀的組織與聯系作用。
千島湖秀水街園路建設時,結合當地地形,采用青石板當路面,遇溪流架木橋、石橋,設石磨、茶園石、黃石作汀步,曲折多變、高低起伏、自然流暢,具有曲徑通幽的效果。鋪裝采用青石板、花崗巖、復古磚、鵝卵石、防腐木等材料,嵌成各種圖案,圖案表面潔凈、清晰,色澤一致,具有自然、樸素的特點。
4.4置石與水景。
中國古典園林有:“一峰有太華千尋、一勺有江湖萬里”的說法,在旅游商業街景觀建設中也不例外。
在街道景觀建設中,“一峰”主要是指置石。置石豐富了街道的內涵,為街道的點睛之筆。“山貴有脈,水貴有源”。千島湖秀水街的置石主要設置在溪流周圍及花壇外緣,體量較小而分散,有聚有散,有斷有續、主次分明、高低起伏、顧盼呼應、一脈既畢、余脈又起、自然曲折、層次豐富,具有打破秀水街上建筑物的呆板、僵硬等作用。
水是生態景觀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有水才會有生命。在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中,“一勺”主要是指水景,水景以其獨有的懾人魅力滿足了人們追求自然,親近自然的向往。風水之法、得水為尚,景觀建設的最高境界莫過于符合自然規律。水在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時,其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在于凈化空氣、改善街道的小氣候。通過各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如靜水、動水、落水、噴水等不同的建設,把水的精神做出來,給人以良好的視覺享受,具有豐富變幻的效果。
整座秀水街由水系連通,有堆砌巨石斷崖,引水傾瀉而下,給人以生動跳躍美感的瀑布,有自然與規則有機結合,寬窄高低、曲折流暢、回轉自如、涓涓細流,任水自由地流淌于汀步、卵石之間的溪流;有良好的倒影效果,給人詩意、輕盈、浮游和幻象的視覺感受的水面,有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的千島湖湖面,有水姿多樣、造型豐富、讓人真切感受到千島湖秀水魅力的噴泉與涌泉……總之,千島湖秀水街的水景在寧靜、柔美與歡愉、激動之間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心情,豐富了秀水街的景觀環境。
4.5園林小品。
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中的園林小品是指:假山、園亭、花架、橋、石燈籠、雕塑、桌凳等可擺設的物品。在千島湖秀水街,有融風俗、景觀于一體的、具有特色文化的園林小品,如有表現出古賀城紛繁的景象、熱鬧的街市和人們的生活場景的大型賀城印象磚雕照壁,有“桐橋鐵井小金山”中的銅橋,有寓意千島湖農村農家快樂、活沷的生活場景的水車,有反映淳安風俗的的“手捧苞蘆馃,腳踏白碳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冬閑圖》、《牧牛》、《趣》銅雕3座,有展示茶園石文化的柱礎,更有體現淳安民間建筑風貌的“一臺兩亭”,展示淳安文化的博物館等,每一個園林小品都能夠盡善盡美,展示其獨有的歷史文化,特有的空間內涵。這些園林小品經過藝術加工、精雕細鑿,與周圍環境和外界景色有機地融為一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園林效果,從而提高整體環境與小品本身鑒賞價值的目的,使秀水街的意境更生動,更富有詩情畫意。
總之,旅游商業街園林景觀建設中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采取“小中見大”的布局手法,經過地形、植物、園路、鋪裝、置石、水景、小品等景觀元素藝術的有機組合,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街道景觀,把千島湖秀水街打造成集“旅游服務中心、文化展示中心、休閑娛樂中心、夜游中心”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商業街。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品位及生態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今,居住區內建設商業街的熱潮正在興起,商業街是看似平常,實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論是景觀、環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間尺度、功能分區、景觀小品或是視覺識別系統的建設都應該統籌規劃,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更具文化與居住區風格特色的景觀小品,都成為商業街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規模適度的規劃設計
規模適度原則是指居住區商業街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營業面積都要適度,不能超越界限無限發展。
1、從一般觀察角度看,商業街的“有效長度”大多為300米到600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業街的道路總長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但商業的繁華也和一首樂曲一樣,不可能全曲從頭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熱點、次熱點。一般商業街有短暫的非商業區段夾雜其間,其商業興奮點段落一般在300米至600米。
2、商業街的建筑不宜過高,一般在2層樓高,個別大商場可到4層。一是逛商店誰也不喜歡爬樓,就是有電梯,人們也不喜歡上上下下地來回折騰;二是過高的建筑會產生壓抑感,影響人們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狹窄,兩邊建筑物過高,會產生高樓效應,令顧客無法在街頭駐足。
3、商業街的寬度應在20米至30米,不宜過寬。因為人們逛商業街行走規律是走“之”字形折線,即先在一側走上一段距離,再穿行到另一側,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邊。如果街道過寬,會使人們在街兩邊往來體力耗費過大,抑制觀賞、購物的欲望。
4、商業街的營業面積也不應過大。從一般消費者的反映看,一條商業街有20萬米的商業營業面積可能是人們體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慮人們的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業街變成走馬拉松。
總而言之,居住區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空間,基于商業街的店鋪特色,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而舒適。根據調查,一般商業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這又是針對兩側都是店鋪的商業街,又考慮到車行對人流的影響,利用豎向高差的變化將其劃分成兩個不同的空間。在根據建筑的軸線在相關節點上設置種植壇形成景觀序列,根據建筑的收放控制臺階的收放。
二.道路與交通系統規劃設計
居住區商業街確定適當距離的關鍵不僅是實際的自然距離,更重要的是感覺距離,通過景觀節點的設置,景觀設施來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受,單調平直呆板的街道雖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離卻很長。彎曲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加有趣,且再見少風力干擾方面是由益處的。變換的街道空間,小型廣場的穿插使步行網絡的心理距離變短了。人在步行時都愛抄近道,人們走捷徑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開場空間中的步行線路,橫穿空間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間的邊緣既可以體驗到大空間的尺度,又能欣賞到街道或空間邊界的細枝末節,令人賞心悅目。臺階是打斷步行節奏的破壞元素,我們采用平緩的坡道替代。
人車分流是必要的。同時,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機動車和自行車停車場位。車行路與步行街交路口實行步行優先原則,盡量保證步行街的連續性,貨流與人流分流,互不交叉。 具體的措施如下: (1)車行流線布置在商業街及建筑背面避開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盡端式道路,便于卸貨與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機動車流盡量控制在商業街入口附近,減少對步行的干擾。 (2)自行車停車在入口處設集中停放處,沿街結合花壇分組設置部分小型停放處。 (3)為使步行系統連續化,通過地下商場,二層過街道連廊加強不同層面的行為連續。(4)貨運:大量集中貨運可通過地下層解決,少量常規貨運可通過與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決。
三.空間組織與環境規劃設計 居住區商業街的布局以線性的步行系統為主,同時與大型公共空間,庭院,以及廣場綠化相結合,形成人性化的現代購物空間。
商業街空間的組織又可以景觀意境為線索,按其所處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設置幾大景觀區,它們既相互聯系又具統一性,通過軸線的控制來實現,分別滿足人們的購物娛樂,休閑的功能,動靜分區的過渡功能,人們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靜態活動功能。
街區的空間景觀軸線與整個居住區景觀相結合,統一風格特色,將居住區綠帶引入街區,構成有機的形態。根據美國經驗,好的商業街不僅能吸引顧客,也能引來商家,根據經驗,他們愿出高于平均價格20-25%的租金來租用這些零售空間。步行街屬于在一根軸線上水平展開的空間,擬在步行軸線上選擇若干節點,將空間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廣場,打破線性空間的單調,有節奏地營造出空間的點。通過不同形式和氣氛的廣場,營造豐富變化的外部空間。沿街店鋪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購物心理的商業空間。
四.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停留區域與心理學邊界效應理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建筑廣場的邊緣,建筑的凹處,柱下等使人們喜愛停留的區域。我們在商業街設置休息的座椅,給人們提供駐足,停留,停下來與人交談,停留一段時間的動作誘因。愛德華?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中指出處于邊緣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個人,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是人們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們要緊兩創造多層的邊緣。人的活動是從內部和朝向公共空間的的中心的邊界發展起來的,通過孩子們總是現在門前聚集一會,然后在開始游戲并占有整個空間。
據測算,一般消費者連續逛街購物的疲勞時間最多為2小時(可逛1萬平方米左右的營業面積的商場),中老年顧客還要低于這個水平,而只有休閑、娛樂、餐飲等才可以增加消費者的滯留時間。因此,應注重商業街休閑功能的完善與改進。要注重廣場和座椅的設計,增加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等場所,處處為逛街的顧客提供休息、娛樂方便,必然會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增加商業街的活力。
商業街服務對象是人,居住區商業街是為整個居住區業主服務。所以居住區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行為、心理、視覺出發,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空間多方位、多層次的需要;注意環境空間的組織和環境設施的安排;以人的視覺、觸覺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為參照,在功能、樣式、質感、色彩等方面,強調精品意識,創造優質的商業購物環境,突出景觀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兩旁和建筑主體種植樹木花草或擺放盆栽,創造輕松、愜意的視覺效果。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ommercial walk street people become part of life, residential area commercial street is a collection of leisure and shopping, business, display, culture for a few have a comprehensive center, is poured, logistics, cash flo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author mainly in the business of liv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es.
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品位及生態環保意識的逐步提高,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今,居住區內建設商業街的熱潮正在興起,商業街是看似平常,實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論是景觀、環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間尺度、功能分區、景觀小品或是視覺識別系統的建設都應該統籌規劃,完整的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更具文化與居住區風格特色的景觀小品,都成為商業街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規模適度的規劃設計
規模適度原則是指居住區商業街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營業面積都要適度,不能超越
界限無限發展。
(一)從一般觀察角度看,商業街的“有效長度”大多為300 米到600 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業街的道路總長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但商業的繁華也和一首樂曲一樣,不可能全曲從頭到尾盈漫,而是有最熱點、次熱點。一般商業街有短暫的非商業區段夾雜其間,其商業興奮點段落一般在300 米至600 米。
(二)商業街的建筑不宜過高,一般在2 層樓高,個別大商場可到4 層。一是逛商店誰也不喜歡爬樓,就是有電梯,人們也不喜歡上上下下地來回折騰;二是過高的建筑會產生壓抑感,影響人們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狹窄,兩邊建筑物過高,會產生高樓效應,令顧客無法在街頭駐足。
(三)商業街的寬度應在20 米至30 米,不宜過寬。因為人們逛商業街行走規律是走“之”字形折線,即先在一側走上一段距離,再穿行到另一側,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邊。如果街道過寬,會使人們在街兩邊往來體力耗費過大,抑制觀賞、購物的欲望。
(四)商業街的營業面積也不應過大。從一般消費者的反映看,一條商業街有20 萬米的商業營業面積可能是人們體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慮人們的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業街變成走馬拉松。
總而言之,居住區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空間,基于商業街的店鋪特色,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而舒適。根據調查,一般商業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 左右,而這又是針對兩側都是店鋪的商業街,又考慮到車行對人流的影響,利用豎向高差的變化將其劃分成兩個不同的空間。在根據建筑的軸線在相關節點上設置種植壇形成景觀序列,根據建筑的收放控制臺階的收放。
二、道路與交通系統規劃設計
商業街確定適當距離的關鍵不僅是實際的自然距離,更重要的是感覺距離,通過景觀節點的設置,景觀設施來豐富人們的視覺感受,單調平直呆板的街道雖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離卻很長。彎曲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加有趣,且再見少風力干擾方面是由益處的。
變換的街道空間,小型廣場的穿插使步行網絡的心理距離變短了。人在步行時都愛抄近道,
人們走捷徑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開場空間中的步行線路,橫穿空間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
間的邊緣既可以體驗到大空間的尺度,又能欣賞到街道或空間邊界的細枝末節,令人賞心悅
目。臺階是打斷步行節奏的破壞元素,我們采用平緩的坡道替代。
人車分流是必要的。同時,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機動車和自行車停車場位。
車行路與步行街交路口實行步行優先原則,盡量保證步行街的連續性,貨流與人流分流,互
不交叉。具體的措施如下:
(一)車行流線布置在商業街及建筑背面避開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盡端式道路,
便于卸貨與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機動車流盡量控制在商業街入口附近,減少對步行的干
擾。
(二)自行車停車在入口處設集中停放處,沿街結合花壇分組設置部分小型停放處。
(三)為使步行系統連續化,通過地下商場,二層過街道連廊加強不同層面的行為連續。
(四)貨運:大量集中貨運可通過地下層解決,少量常規貨運可通過與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決。
三、空間組織與環境規劃設計
商業街的布局以線性的步行系統為主,同時與大型公共空間,庭院,以及廣場綠化相結合,形成人性化的現代購物空間。
商業街空間的組織又可以景觀意境為線索,按其所處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設置幾大景觀區,它們既相互聯系又具統一性,通過軸線的控制來實現,分別滿足人們的購物娛樂,休閑的功能,動靜分區的過渡功能,人們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靜態活動功能。街區的空間景觀軸線與整個居住區景觀相結合,統一風格特色,將居住區綠帶引入街區,構成有機的形態。根據美國經驗,好的商業街不僅能吸引顧客,也能引來商家,根據經驗,他們愿出高于平均價格20-25%的租金來租用這些零售空間。步行街屬于在一根軸線上水平展開的空間,擬在步行軸線上選擇若干節點,將空間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廣場,打破線性空間的單調,有節奏地營造出空間的點。通過不同形式和氣氛的廣場,營造豐富變化的外部空間。沿街店鋪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購物心理的商業空間。
四、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停留區域與心理學邊界效應理論指出:森林,海灘,樹叢,林中空地,建筑廣場的邊緣,建筑的凹處,柱下等使人們喜愛停留的區域。我們在商業街設置休息的座椅,給人們提供駐足,停留,停下來與人交談,停留一段時間的動作誘因。愛德華?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中指出處于邊緣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個人,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是人們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們要緊兩創造多層的邊緣。人的活動是從內部和朝向公共空間的的中心的邊界發展起來的,通過孩子們總是現在門前聚集一會,然后在開始游戲并占有整個空間。據測算,一般消費者連續逛街購物的疲勞時間最多為2 小時(可逛1 萬平方米左右的營業面積的商場),中老年顧客還要低于這個水平,而只有休閑、娛樂、餐飲等才可以增加消費者的滯留時間。因此,應注重商業街休閑功能的完善與改進。要注重廣場和座椅的設計,增加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等場所,處處為逛街的顧客提供休息、娛樂方便,必然會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增加商業街的活力。商業街服務對象是人,居住區商業街是為整個居住區業主服務。所以居住區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從人的行為、心理、視覺出發,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空間多方位、多層次的需要;注意環境空間的組織和環境設施的安排;以人的視覺、觸覺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為參照,在功能、樣式、質感、色彩等方面,強調精品意識,創造優質的商業購物環境,突出景觀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兩旁和建筑主體種植樹木花草或擺放盆栽,創造輕松、愜意的視覺效果。
在功能方面,設置方便小巧的公用電話亭、美觀舒適的休閑座椅、干凈明亮的公共廁所、垃圾桶、統一管理、和諧協調的廣告設施和標識系統,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觀、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臺階設施方面還要充分考慮殘疾人特別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環境保護、防火防災、緊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時還應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鋪裝,使空間、建筑、景觀的設置布局渾然一體,并運用好導游圖、標志牌、時鐘、噴泉、雕塑、小品景觀、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設施,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理念。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現代居住區商業街的景觀規劃設計,需要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及房地產商在規劃設計初期就應共同協商溝通,形成多方良性的互動機制。要堅持“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ity's rapid development, design research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level of urban design increased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ect and supplement of work, and on the framework of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make have modified adjuste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possibility, whic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tizens still has long after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of vitality.
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銀暉路商業街及核心商業區步行商業街是寶安中心區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應滿足區域內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時也是城市重要的商業休閑開放空間和景觀要素。隨著中心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片區的漸趨成熟,兩條商業街將成為
市民及外來游客休閑、娛樂、購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時也是展示中心區城市新面貌的一扇窗口。
設計定位和設計目標1、根據商業業態,我們將銀暉路定位為寶安中心區高檔的綜合性泛步行商業街,核心街定位為高檔的精品時尚步行商業街。2、與濱海休閑區商業街的定位不同,不提倡采用直白的純海洋濱海風情的方式進行定位,方案將在合理布局商業業態的基礎上,以“山”與“水”分別對銀暉路和核心街進行定位,并加入寶安地區民俗的人文內涵進行重點詮釋,而濱海特質僅在項目節點自然地體現。3、本次設計旨在進一步改善寶安中心區的城市形象,美化中心區的城市景觀,提高中心區的城市品味,創造優美的城市景觀和繁華的商業氛圍,其設計成果將作為控制街道兩側開發項目規劃設計管理的依據,并將指導兩條街道的建設實施。二、調整建議
通過對用地及周邊地鐵站點、商業運行模式以及其他規劃要素的分析后形成以下城市設計調整建議:
將“商業街道”整合為“整體的商業區”,形成富有活力的商業形態組合。
對道路交通系統中的車行系統和停車系統進行調整。
對城市空間中的建筑空間控制、景觀空間序列以及臨街建筑設計原則進行調整或補充。
三、設計方案規劃用地調整建議保持對項目區位特質---山體至海洋延展的尊重,賦予銀暉路“山”文化主題的大背景,核心街“水”文化主題的大背景。設計提取寶安“山”文化的元素:山、島、樹、草地、村莊,顏色為綠色、黃色、灰色;“水”文化的元素:水的各種形態,顏色為黑白灰。(一)、銀暉路銀暉路----“中央林蔭街”。商業街中央林蔭帶一可類比生長的樹木,營養都是從樹根經過樹干,再輸送到樹冠、樹葉,而這條綠帶如同商業街的樹干,將人源源不斷的輸送進來,再流向兩側商鋪。二可類比“功能島”,她既是商業街兩側來往穿梭的過渡平臺,又是城市生活與旅游生活的交匯點,更是展示寶安熱情、豐富、美麗、自由的場所。在此可舉行傳統的民俗聚會、室外展示等活動,構成具有美麗和活力的街區生活。1、商業業態功能分段結合周邊地塊功能及交通等因素,建議將銀暉路分為四段業態功能區域。(1)、A段基本已建成區,主要以體育、電子類商業為主,同時具有少量餐飲業;(2)、B段以核心商業區的shoppingmall作為牽引,主要以專賣為主,如時裝、體育用品等,根據學校的消費因素,還設置文化用品售賣;(3)、C段配合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公共綠地,確立業態以休閑文化類商業為主。(4)、D段延續核心街的高級餐飲空間,確立業態以開辟具有舊寶安特色的餐飲(如盆菜文化)為主,辦出特色。2、步行空間為主,限制車行交通在晚上20點至24點和節假日時間段里,禁止機動車輛的進出,個別位置除外。3、景觀橫向與縱向肌理相結合整體空間講究較為規則、氣勢的視覺效果,強調明快、簡約的景觀林蔭街。在情節空間(PLOT SPACE)的處理上,則增強橫向的步行穿越肌理,弱化被“功能島”一分為二的兩條限時單向車行道,讓人行空間更為順暢和合理,以步行空間為主。4、景觀空間的放與收被市政道路截斷的節點以人行天橋使步行空間連續起來,通過結合不同尺度的空間設計,讓空間呈現時而平坦開放、時而架高收縮。5、細節設計在“山”文化主題大背景的統領下,根據寶安地方風俗特色來確定商業街各段場地的主題,其中,盆菜和花市均為可利用的寶安古今印象標志。A段:體育、電子類商業區段由于以改造為主的A段被創業一路截斷,與銀暉路其他街段的聯系較弱,方案旨在通過未建地塊03-04-06的商業帶動和寶安中心站、核心區shoppingmall的聯結,將其納入整個商業環中作為補充或衍生區域。
a、斷面的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將原有中央車行道12米的寬度調整為8米,以擴大商業街步行空間并適當控制車流量。 b、對現狀綠化進行整合,在街兩側各形成一排行道樹和一排景觀樹,所有喬木間距按6米來設計,將購物人流與行人進行界定以細化商業街空間。 c、以道路鋪裝縱橫網格的電路板設計方式取代現狀瀝青道路設計。 d、與裕安一路交會處的尚都入口:減小車行入口寬度,設計車擋,禁止入口兩側停車;兩個過街天橋的柱子采用發光燈柱包裹,以增強商業街的門戶形象。B段:專賣類商業區段(1)、由于創業一路是城市門戶大道,故不在A段與B段之間設計人行天橋,以免破壞城市門戶形象,人流由地下通道進行連通。(2)、方案設計將道路斷面進行改造,于中央設計一條10米寬的線島,并在線性島的兩端各設置一條4米寬的單向車行道,方便兩旁商業人流的相互穿越,讓人氣更為活躍和自由。(3)、在靠近創業一路路邊的地方形成的6米高水瀑雕塑,出水口造型為“門”的點題作品。水為財,同時也成為銀暉路起端,吸引人流的重要景觀焦點。C段:休閑文化商業區段本段城市綠地,除可進行文化類活動外,還可進行花卉博覽、精品花卉零售等以“現代花市”為主題的休閑活動,以花帶將三段道路串連起來,在此得到匯集,形成銀暉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開放和活動節點空間。(1)、城市綠地地塊,方案中將其定義為花卉博覽和休閑用途,繁花似錦,精品花卉銷售,將成為銀暉路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成為寶安花市印象的濃縮版,把整條銀暉路的三段區域有機的串連和統一起來。(2)、設計在保證銀暉路功能島縱向空間的同時,強調了橫向商業人流的自由穿越。并在城市綠地地塊內,留出部分空間作為商業人流停留休憩之用,同時留有通道與新湖路相聯。D段:餐飲服務商業區段盆菜的文化。設計旨在通過對盆菜文化的包裝來達到對民俗文化時代性的延展。(1)、靠近圣明路的街道盡頭,設計通過植物和鋪裝的引導,使銀暉路商業人流延伸至新湖路的街角廣場,與對面核心街入口廣場相呼應。(2)、本段同樣具有通長設置的“線島”(西岸觀邸段保留原有道路斷面格局除外),可于晚上用于開辟臨時的室外餐飲空間。(二)、核心街核心街----以水元素為主題,水面、水柱、水珠,我們試圖通過對幾種水形態的詮釋,來營造屬于現代寶安的“水”文化。極簡主義將水的漣漪幻化為廣場的二維鋪裝,將水滴抽象為三維雕塑,如同繪畫與雕塑表現流動與靜止的美。核心街為純步行商業街,空間的城市性格明顯。由商鋪、街巷、廣場三大元素建構的空間等級明確,有收有放的景觀空間序列,強調廣場的功能作用和街道視覺中心。我們將核心街分為四段:shoppinmall至圣尚路為A段, 圣尚路至甲岸路為B段, 甲岸路至5000平米新湖路廣場為C段,新湖路廣場為D段。四段看似一致的廣場設計,在商鋪與公共建筑組合的建筑群中,依靠單元的抽離與重組,圍合成形態各異、主題不同的廣場,為人們提供專門的休閑空間。基于對本地塊的城市分析,我們認為:結合二層連廊步行體系,調整商業廣場的外輪廓有利于空間張力的形成和功能的優化,其中:A段:創業一路的橫越切斷了核心街與SHOPPINGMALL的聯系,跨街天橋的設立是對兩個商業功能地塊聯系的彌補,并在兩個地塊預留與橋搭接的二層連廊。二層連廊5米寬,與跨創業一路的天橋相連。沿著線性的商業街道進入A段廣場---“水柱”廣場,由地面往上噴射的水柱雕塑和水滴掉在地上形成的層層漣漪(鋪裝的表達),象征著寶安人的喜迎和熱情。靠近圣尚路的廣場位置劃出一個表演舞臺,預留給藝術表演或者商家的商品和模特展示之用。在外側設置了移民與海的雕塑,來記憶寶安的生活片斷。B段:水珠廣場。廣場空間處理更為靈活,沿街面的退臺處理打破了空間的呆板,廣場上地面的發光電子屏既是廣告的窗口,在造型上也是水珠的表達,如同荷葉上的一粒粒水珠,既晶瑩剔透,又充滿凝聚力。廣場中央設置的垂直電梯主要解決貨運和殘疾人的交通要求。二層連廊通過天橋與A段聯系。C段:本段廣場采用真水面的做法,與A、B段以水雕塑進行處理不同,設計水面很薄,遄遄流動,氛圍舒適恬靜,在有水的時候,通過一層薄薄的水面反射,將四周的建筑和人倒映其中,無水的時候則可以作為廣場活動之用。二層連廊通過天橋與B段進行聯系。D段:5000平方米的廣場設計,作為核心街的盡端廣場,既完成了與銀暉路延續段的呼應和連續,又給地鐵新安站周圍城市門戶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廣場設計與正中地塊的建筑規劃設計進行了同步協調和充分整合,實現了城市公共空間利用和地塊價值的雙重提升。而廣場北端雕塑,則起到引導和視線焦點的作用,同時與新湖路對面的銀暉路延續段形成對景。
三設施設計1、鋪裝總體設計 廣場鋪裝遵循空間的邏輯性,在節點進行適當變化,起到人流導向的作用,在需要轉折和引導進入商業區域的場所做相應的變動,使景觀與建筑更為有機地成為一體,也更為人性化。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alysis of city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ing the spatial scale,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design,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s purpose is to make the business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of air more accord with people's habit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so as to design more pleasant and comfortable shopping street landscape lays a foundation.
Key words: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needs
中圖分類號: [X19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城市空間發展中心的商業街來說,商業街的景觀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反映了一個城市的風氣和文化內涵,是城市發展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但是,現在很多商業街只注重商業功能,忽視了景觀環境的營造,導致交通擁擠、設施陳舊、購物空間環境惡化、街區街景單調,缺乏景觀特色等。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行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著重從心理學和行為角度,探討人與環境的最優化。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空間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環境心理學產生的時間不長,有許多不足之處,本文以環境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環境心理學對城市商業街景觀設計的影響,及在商業街景觀設計中的指導作用。
1.影響商業街景觀的空間尺度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人對場所空間尺度的感受存在著某些恒定的共性。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兩人相距為 1~2m,可以產生親切的感覺;相距約為 12m 能看清對方的面部表情;相距 25m 能看清對方是誰;相距 130m 能辨認對方身體的姿態。空間距離愈短親切感愈強,距離愈長愈疏遠。人在直立狀況下,可同時瞥見左右各 90°范圍內的事物,而人類向上或向下看時,多見的范圍要比左右看的狹小,因此場所中的環境小品正處于人類的視覺心理范圍之內,甚至還影響人的嗅覺、聽覺、觸覺等的心理感受。但是場所的尺度是相對而言的,場所如果缺少合理的活動分區和相應設施,就會使人產生“廣而無場的感覺”,空間離散迷失,人們不愿意停留;反之,即使場所面積很大,通過建筑、道路以及各種軟硬質景觀的變換和環境小品的布置也會使人感到豐實、親切、安定,從而吸引人們在其中活動并賦予場所以向心力。
2.影響商業街景觀環境設施設計
城市街道設施設計在體現城市整體形象,規范市民意識方面起著微妙的作用,以美觀、合理的設計為協調手段規劃城市空間,在使用上方便了大眾,展現城市的獨特風采。因此街道設施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是具有服務功能的。通過合理的設施設計,引導市民的良好社會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環境設施是城市外部空間中供人使用,為人服務,且能美化塑造環境的物質手段。環境設施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對環境設施的功能、材料構造、工藝、形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燈等因素,從社會經濟技術的角度進行綜合處理,既要符合人類對設施的特質功能要求,更要滿足人們審美情趣的要求。環境設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文明建設成果和社會民主程度。完善的環境設施給市民的正常城市生活帶來便利。
街道設施造型設計。
點狀景觀元素是人的視覺感知和經過比較而存在的最基本視覺單位。比如街道上布置的垃圾桶、種植容器等以“點”狀分布為主的設施,由于其大小、造型及聚散等組織方式不同,可以創造出多種環境氣氛。
“線”由點的移動而形成,又是面的邊廓,也是面與面的交界。在環境設施造型中,線的所有種類均反映于邊緣輪廓和結合部位,而某些環境設施在特定環境中也表現出線的形態,如燈柱、高塔、橋梁、溝渠、門柱、柵欄、雕塑等。各種線形的應用對環境的視覺質量具有相當的影響,設計中要予以嚴格選擇。
“面”是直線在二次元空間運動或擴展的軌跡,在現代城市商業街環境設施中,曲面應用的越來越多,如單體局部造型處理某些地面鋪裝、墻面、階梯、展示臺、路燈的排列等,都給環境增加了活潑的生機。
街道設施色彩設計
不同環境下,人們對色彩的感受和需求也是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們的感情或情緒上的變化。有資料表明,人類的色彩行為90%受感情和心理影響,以至影響行為。在色彩造型中,色彩的調和與配色是決定設施表現及與環境關系的關鍵,它可獲取各種效果。
街道設施質感設計
質感是人通過觸覺和視覺所感知的物體質地特征。在城市商業街景觀設計中,對某些環境設施的造型處理,就是依靠材料的對比和微差作為輔助表現手段。如街道的鋪裝設計,利用不同的鋪裝材料創造不同的設施質感。
3.影響商業街景觀的意境營造和歷史文化傳承
商業街代表著城市的形象與城市景觀特色,它的景觀意境的營造應是一種貼近大眾的情感表達。營造城市商業街景觀的意境不能單獨地去設計某一個景觀,而是根據環境設計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強調景物之間的聯系,強調景物與人之間的交流。具體的營造途徑主要有下面幾種:
(1)通過硬質景觀要素來營造
可以通過一些有特點的建筑、雕塑小品等來營造景觀意境,因這些雕塑小品所表現的是當代人的生活,所以,很容易讓人接受,在內心產生共鳴。
(2)通過軟質景觀要素來營造
植物和水體也可以作為營造意境的要素,對于商業街來說,可以通過對植物和水體進行精心的設計,在景觀上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行人以心曠神怡的景觀效果。
中國目前的景觀設計存在照抄照搬的現象,這種盲目的抄襲使城市景觀失去了特色,失去了自我。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考慮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國大部分商業街都是在原有商業街的基礎上改建來的,在進行改造時自然就涉及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問題。對商業街景觀的改造與建設中傳統文化喪失現象更為嚴重,如大拆大建、拆毀古建,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
商業街作為城市的經濟、文化活動中心,記載著城市的發展,滲透著人文景觀的內涵。現代城市商業街從一開始就帶上了文化的烙印,它的發展反映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地改造、深化,從而形成有特殊的框架,構成了城市商業街景觀的基調。所以,現代城市商業街景觀設計不僅僅要有易于識別的形態特色,而且要體現該城市的地域文化。
結論
如今,心理、行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通過研究環境心理學,從而把握使用者的心理和行為的發展變化規律,滿足人的心理、行為需求。對城市商業街的景觀設計來說,致關重要的是要充分研究人的行為活動。在人與環境之間堅持“以人為本”, 因為商業街上的主體是人,所有景觀都是為街上的行人而設計的,沒有人的活動景觀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從人的心理特征來考慮研究問題,從而對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空間設計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保羅·爾托馬斯·格林,杰弗瑞· 費希爾,等。環境心理學[ 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2]林玉蓮.環境心理學[ 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 楊建敏.談步行街商業街設計[ J]. 云南建筑,2001,3,33- 34.
[4] 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5] 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城市意象[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278-1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業街已漸漸成為城市建設和經營中的一個熱點。例如: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北京王府井、哈爾濱中央大街、廣州北京路、沈陽太原商業街等。商業街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刺激了眾多商家的競爭,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關注,也成為一個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催化劑。但中小城市由于其經濟和技術條件仍相對不夠發達,傳統商業街的更新和改造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筆者就目前中小城市中傳統商業街景觀環境的現狀,對其更新和改造提了幾點意見。
1 傳統商業街更新和改造的動因
1.1 精神文化層面
傳統商業街可以體現城市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可以使外來游客盡快的了解本地區的特點,也能喚起當地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宿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商業活動也一改往日的形式,逐漸向文化活動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商業街自身的優勢更加凸顯出來,與超市和大型商場相比,商業街的景觀環境更能給消費者帶來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
1.2 物質生活層面
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商業街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商業街在功能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應及時對傳統商業街進行更新和改造,將其發展成為集購物、休閑、餐飲、觀光于一體的購物街區,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還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2 現代中小城市中傳統商業街存在的問題
2.1 破壞城市的歷史文化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國家,每個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這是一代代人創造的勞動積累,是城市留給人們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歷史的沉淀就是一種資源,商業街也是這種文化“沉積”的現有表現形式,城市需要這種文化資源。但現階段,很多城市在進行傳統商業街改造的時候,不顧“老字號”承載的歷史文化,以大型商廈取而代之,一味的凸顯現代氣息,這是對傳統商業街結構的破壞,也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破壞。傳統商業街的更新和改造要考慮歷史成因,要在保護古文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保留傳統商業街的特色。
2.2 缺乏合理的規劃和布局
缺乏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已成為中小城市商業街改造很突出的問題。傳統商業街大都是交通干道, 交通是確保商業街流通地位及完善商業街城市化功能的重要工具。無論傳統商業街還是現代城市商業街,其功能并沒有改變,都是一個城市的大中型零售場所。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商業街在改造過程中缺乏長遠的眼光,只注重現階段的景觀效益,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現代商業街,除了注重商流之外,還應考慮將商流與休閑相結合,發揮商業、娛樂、旅游、休閑、展示一體化的優勢。
2.3 缺乏特色
中小城市商業街改造過程中經常會出現 “千店一面”的現象,這主要是盲目追求一些大城市商業街改造的做法,希望街道顯得繁華熱鬧導致的。不同城市商業街的建設主要的是要突出本地區的特色,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2.4 商業街擾民現象嚴重
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為了吸引消費者,商家的銷售手段也各具特色。商業街的叫賣聲、流行歌曲的嘈雜聲此起彼伏,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因此,商業街應盡量與居民區分開, 最低限度也要在人們的正常休息時間保證其安靜的環境。
3 傳統商業街改造的一些建議
3.1 歷史建筑的保護
歷史建筑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真實性。因此,保護歷史建筑第一重要的就是保護建筑的“原真性”,保護它所遺留的全部歷史信息。在進行傳統商業街景觀環境更新和改造工作時,要保護原有的歷史建筑,并使更新的景觀環境符合原有建筑的風格。
3.2 傳統商業街空間尺度及環境的保護
傳統商業街不是用來陳列單個歷史建筑的,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展示整個歷史街區的傳統空間氛圍。我國傳統商業街具有宜人的空間尺度,其街道不是很寬,建筑不是很高,街道寬度與建筑的高度具有強烈的空間層次,在景觀環境的改造過程中也要遵循這種層次感。
3.3 傳統經營特色的繼承
“老字號”是傳統商業街上的寶貴財富,在人們的心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其品牌有著很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在更新和改造過程中保護和維持“老字號”,是商業街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源泉之一。城市商業街景觀環境是展示城市特色的名片,通過專業設計師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精心設計街道環境將會成為提高城市整體形象的必由之路。城市商業街設計既要與城市發展規劃的大局對接,也要保護原有的歷史文化,滿足城市商業需求的同時,營造優美舒適的視覺景觀,促進城市環境的提高,塑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具體情況,街道更新應結合各城市發展的可能與需要,并與整個舊區的改造協調地進行。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胡寶哲.我國傳統商業街道個性特征[J].新建筑,1987,3(16).
[3] 劉濱誼.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4] 周儉.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國城市歷史遺產保護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Abstract: our modern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has many function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modern commercial walk street will change with, so that more can adapt to the modern urban residents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living needs. The authors of the commercial walk street study found that China's commercial walk street design has some problems.
Keywords: commercial walk street, landscap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我國現代城市步行商業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商業活動。其功能的多樣化不但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現代都市活動,而且也體現了人們對生活及環境觀念的現代化要求。步行商業街作為城市環境設計的一種方式,既滿足了市民生活的需求,也作為休閑和娛樂區,使附近的環境得到充分的優化改善,城市歷史得到了保護,而且還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1步行商業街景觀主要現存問題
1.1拋棄傳統文化
依托歷史遺存形成傳統商業街,是今天最常見的城市空間開發形式之一。中國現代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走向現代化,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傳統文化的喪失。我國大部分步行商業街都是在歷史上商業街的基礎上改建來的,在進行步行化改造時自然就涉及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問題。對商業街的改造文化喪失現象嚴重,如肆意拆毀古建,破壞了城市歷史文化氛圍;高強度的開發威脅城市歷史風貌的延續;大量外遷原居民,損害了城市社區的原有面貌。這種現象的產生究其根本原因是沒考慮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最終設計出來的作品沒有文化的支撐,失去了魅力,嚴重破壞了城市的歷史文化氛圍。
1.2景觀設計互不相干
步行商業街的景觀設計與建設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它涉及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內容,是經濟、文化、社會、心理、交通、美學、生態、建筑、園林等多學科的復合集成,牽涉到整個城市規劃決策、實施、管理等很多方面,造成了在景觀設計或建設過程中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沖突,因為不同學科對景觀的理解與定義是不同的,所以,建設出來的景觀沒有統一的風格與特點,表現出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現象,比如街道小品、鋪裝、建筑立面、照明、公廁、公共電話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間等街道設施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整體性較差,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和審美要求。
1.3軟質景觀過于稀少
現代城市步行商業街都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首先城市商業中心地價昂貴,就迫使建筑向空中發展,以求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獲得最大的建筑面積,樓宇一座比一座建得更高。縱觀國內步行商業街,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少綠化和水景,軟質景觀所占比例越來越少,有很多街道更是在改造中將原有的喬木統統砍掉或換掉,而新栽樹木,難以承擔生態調節功能。在炎熱的夏季,由于高樓密集,熱量淤積,水泥地面聚熱放熱使人難以忍受。
1.4景觀設計呆板無創意
景觀雷同,沿街建筑形式雜亂無章,兩側建筑的色彩、材料等方面過于雷同,缺乏可識
別性,不能夠體現地方特色,特別是大量廣告的狂轟亂炸,使步行商業街的立面景觀損失殆盡。街道上的設施更是缺乏藝術感,常常是只停留在考慮其功能的使用上,而忽視了它們也能同時起到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1.5景觀與意境脫節
盡管我國目前的一些步行商業街在建筑立面的處理上,小品、雕塑的設置上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和財力,可是作品缺乏內涵,顯得乏味、孤立,與周圍環境毫不相關,缺乏活力。好的景觀能夠打動人們,引起人們的共鳴與情感的溝通。雕塑小品如果缺乏與人與環境的互動性,表現形式過于直白,就起不到好的效果。
1.6無障礙設計不完善甚至沒有
在體現對特殊人群的關照方面,很多步行街缺乏為殘疾人、老人、兒童等提供方便的無障礙設計,最普通的盲道都沒有鋪設,對步行商業街來說也沒有多大好轉,有的雖設置了盲道,但設置的也不夠合理,導致其利用率低。有的步行街雖設置了無障礙坡道,但坡道坡度過大,給人們的使用帶來很大的不便。無障礙設計不應只局限于街道上,還包括街道兩邊的建筑入口處,滿足特殊人群的購物、休閑、娛樂需要。有些步行商業街雖在其主街道上設置了盲道和坡道,但在建筑物入口處卻只設置了臺階,這在當前國內步行商業街的建設中極為普遍,這些都給特殊人群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2.步行商業街景觀問題成因分析
綜合來看,我國步行商業街在現代意義上的景觀基本上還處在發展初期階段,無論從景觀質量還是步行商業街的數量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在建設中只重視人工環境而忽視自然景的現象比較嚴重,導致當前步行商業街缺乏綠色、缺乏水景、缺乏生氣,致使步行商業街整體生態效益低下,另外,一些景觀小品的設計水平也是比較低的,往往只重功能而忽視其藝術性的表達。這些問題在我國步行商業街建設與改造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對這些現存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是必要的,希望能對我國步行商業街的景觀狀況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找出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并從理論高度認識步行商業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定位不夠合理
我國建設步行商業街首先遇到的是功能調整問題,我國步行商業街大都是在舊商業街基礎上重建的。首要問題是定位問題。步行商業街的定位,關系到發展方向是否正確,是否具有生命力。具體可以從市場定位和設計定位兩方面考慮。市場定位就是要與城市經濟、城市發展目標緊密聯系,設計定位則應與城市規劃、城市景觀、城市文化等相聯系,發揮步行商業街在經濟競爭和美化城市環境方面的潛力。步行商業街的定位要根據當地商業氛圍以及城市特點、消費水平、人文特點等情況,比如在功能上就不能只滿足單純的購物功能,還要考慮餐飲、娛樂、休閑、游覽等其它功能。、
2.2設計水平欠佳
目前步行商業街景觀設計的水平不高,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改造或建設工程不進行真正的設計招標,優秀的設計單位被拒之門外,有的是進行了設計招標,但缺乏正確的設計定位,導致建成后的景觀不盡如人意。沒有高水平的設計做支撐,再加上建設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最終導致步行商業街的建設可能與設計時的效果相差很大,這也是現在很難看到有情感、有內涵、有文化品位的景觀的原因了。
2.3缺乏合理規劃
規劃管理是政府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和加強市場建設與監督來實現對步行街的控制的,規劃管理在步行街的早期開發中尤為重要。對步行商業街的規模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在節假日人流過于擁擠,環境小品等設施過于匾乏的現象,對商業結構缺乏合理的規劃,導致步行商業街零售業比重過大,文化娛樂等相對不足。這種缺乏合理規劃的商業結構也不利于步行商業街綜合效益的發揮,對步行商業街的活力也產生消極的影響。步行商業街的開發建設應從市場需求來確定步行商業街的適度規模,采用分段建設,滾動開發的開發策略。
本文主要是對步行商業街景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由于我國的國情所限,步行商業街在景觀建設上還存在很多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整體景觀水平偏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夠強烈,對自然景觀的重視不夠,對特殊人群的考慮不夠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簡單的忽視,還有一些深層次的背后原因。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有助于找出使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恢復步行商業街景觀的活力,使步行商業街真正成為人們向往的、自由的、安全的、活潑的城市空間場所。
商業街一詞來自日文“shyotengai”的音譯,指的是都市中商業活動較為密集、熱鬧的街道。商業街的發展與都市繁榮關系密切并與當地文化相關聯,都市中的經濟活動借商業街來表現活力。有關步行與商業街的關系,Falk Pasi認為步行對商店街的逛選和視覺隨機停駐的效果是購物的最大樂趣。人們在步行時視覺是動態的,街道上的各種事物如植栽、招牌、燈柱,甚至其他行走的人們的光影變化都能映入眼簾。復雜的建筑立面可以提供富有變化的趣味,地面層作為商業使用設置櫥窗等可吸引行人在街道中行走。
二、景觀意象
意象是對結構、實體和空間關系的內心描繪或認識,也就是對空間和思想的重建和內在反映。本文將步行商業街的景觀意象分為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硬體部分為整個商業街所構成的實際可視結構,包括入口、道路、休閑設施等,而軟體部分為商業街隱藏的文化元素。
三、臺東商業街的概況與歷史成因
臺東商業街東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長1000米,是青島市人氣最旺的一條步行商業街。其在城市中的經濟和形象地位日益突出,已經成為城市商業發展、市容市貌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展示窗口。龔林昀指出國內商業街的發展過程,多是由于人口聚集及交通動線兩大背景因素自然形成,因此發展出商店沿街聚集的形態。初期商業街的形成依賴于購物商場的建立,使得該區域成為居民購物的中心,當民眾前往中心地帶便帶動人潮的流動,形成頻繁的商業活動。其在交通、區位、政治、歷史等各方面的優勢,服務與商業得以聚集,逐漸演變成交易及活動的核心地帶。且不僅同業間如此,互補的餐飲業,娛樂業亦依賴此聚集經濟現象。人們逛街選購停留在商店及街道的時間拉長,而有了吃喝等其他需求,沿街面的餐飲店便應運而生,電影院、劇院等則有聚集人群的功效。
四、組成臺東商業街景觀意象的硬體元素分析
1、 步行街街道比例
步行街的寬度決定了行人行走的速度與距離,速度決定了視覺觀察,更決定了人對于街道的記憶,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掌握著溝通與防衛。日本學者在對亞洲商業街區的總結中發現,高寬比分別為1:1、1:2和1:3正是空間感受變化的三個臨界點,1:1緊湊的空間感受營造出熱鬧的商業氣氛,在1:2緩和的尺度下創造了宜人的街道,而景觀街道的尺度比例適合1:3。
臺東三路步行街全長約1000米,寬度約10米,街道兩旁為商業及多層住宅樓。街道與建筑物比例適宜,既不會在人流量大的節假日使游客及購物者感到閉塞和擁擠,也不會因為街道過寬而造成穿越距離過長的困擾。透過街道兩旁的建筑物的高度及配置方式,可保持街道上行人的舒適度。冬天能讓陽光灑落街道,并提供避風處(一般而言,都市地區的風較原野多25-40%),或是避免讓風的威脅更劇(如高樓風)。
2、步行街街道鋪面
街道鋪面的材質顏色須能與街道環境氛圍搭配。磚、天然石材、預鑄的透水性片狀瀝青均為理想的材質,有多種尺寸、顏色、形狀可供選擇,耐壓且不需要太多維護。周遭環境的比例、圖案、顏色及質感都會影響到鋪面的概念設計,反過來說,鋪面的設計亦會賦予街道不同的氣氛。同時,借著材料的使用亦可產生尺度的感覺。青島市民把城市下水道的井蓋叫做古力蓋,這一稱謂一直保留在青島市民的記憶與生活中,更體現了一種潛移默化的城市文化和細節底蘊。臺東步行街的古力蓋結合了彩繪及海洋元素等地方特色,色彩鮮艷,圖畫形象生動,給人以美感和動感。
3、節點空間
節點空間包括廣場、休閑區等,是行人得以停留下腳步或放慢速度,以不同視點欣賞、記憶空間的場域。即使是道旁放一張桌椅或是一個凸起的臺面,高度足以供行人坐下,只要空間充足,都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小節點。臺東三路步行街具有多處節點空間,例如男士、女士廣場、各種雕塑小品及休閑設施等。其休閑設施也具有當地的特色,根據青島的風俗人情,發揮島城特有的文化底蘊,結合現代化的購物休閑理念,打造出蘊含在地性的休閑購物步行街。休閑設施的設計簡單而不失大氣,在簡簡單單中給行人自然、清新愉快的感覺,讓購物者在得到休息的同時,感受島城獨有的文化理念以及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
3、景觀裝飾
臺東步行街的景觀裝飾使其具備了在地觀光資源,為游客提供了一處兼具休閑觀光與消費娛樂的場所。步行街上有樹木提供遮陰,有座椅可供行人休息,有廣場與朋友相約會面交談等,充分發揮了街道的休憩和社交功能。而對于街道兩旁的商店而言,亦有助于商圈形象的提升,吸引人群駐足購買商品,因而帶動商業的蓬勃發展。
(1)照明:照明為增加城市夜間魅力的重要工具,依其用途可分為一般照明、機能照明、裝飾用照明等。一般照明多附在墻壁,較高的燈柱上,為夜晚提供基本的光線。機能照明裝設在矮柱,階梯緩坡的扶手上具有提示、引導的功能。裝飾照明則設置于重要建筑物、雕刻、噴泉等重要地標。臺東步行街街道兩側及路中央設置了最先進的新型彩色路燈和門頭霓虹燈,將夜晚的臺東三路裝扮得燈火通明。
(2)彩繪:借由點線到整個構圖給予路過的人一些暗示與互動,交錯出空間、時間、意識形態或訊息的想法與體會。以人類商業文化歷史和奧運為主題的樓體壁畫群,是臺東商業步行街的一大亮點,也是全國首創。
(3)綠化:臺東步行街的人工植載多呈現點狀分布,不同于面狀的綠化有著改變微氣候及風向的實際機能,點狀的小型綠化多是氣氛與美感的展現,它能夠點綴整個步行街并達到商店入口意象的效果。點狀綠化多是反映不同店家對本身商業風格的各自解釋,其變動幾率大,可隨著不同的主題和季節做更換。形態也有多元的變化,不在只是局限于立地式的綠化模式,至今還尚未有建筑立面綠化的方式出現。炎熱的季節需能提供陰涼,植樹既是降低微氣候造成的不舒適感的有效工具,也有界定、軟化空間的功能。
五、組成臺東商業街景觀意象的軟體元素分析
1、文化
對于臺東商業街景觀意象的組成而言,硬體部分絕不是組成因素的全部,在一個環境的組成背后,有很多的因素是引導著硬體走向變化,例如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等此類軟體部分。臺東步行街的文化背景主要借由視覺方式呈現,多配合側懸式招牌及步行街植栽,透過視覺加深商店的象征性與獨特記憶。與歷史文化的結合增加了在地性及競爭力。在商業需求量降低時,還能依靠觀光價值留住人潮,增進商家、商街、游客的互動。
2、 塑造本地風格
1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概念
1.1 地域特征
地域景觀可以表現出自然與人文在城市范圍內融合的特性,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景觀類型,在長時間的發展下,地域景觀逐漸演變成與其它區域存在較大差異的獨特景觀設計,記載了人類與自然的歷史演變過程,而地域特征則是由地域自然、文化2種要素共同構成。
1.2 地域景觀的內涵
地域屬于學術概念,主要根據特定問題的相關特性,完成不相關特性的排除而進行劃定。地域性則是地域概念在某種存在上反映出的實際特性,而景觀則是將某種存在規定為某一地域范圍,主要表現為自然與人文要素。在風景園林行業中,景觀概念主要表現為規定地域空間中,土地所表現出的特征。
2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空間結構
2.1 一字型
街道為一字空間,呈現出單線排列,街道周邊往往都是老街區,無法進行兩側擴展。該類型的商業街屬于低端商業街,多數為小型商業,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街區管理與統一設計,防止因為個人臨時設施與廣告,導致街區空間雜亂。一字型街區的空間路徑屬于唯一性路徑,所以需要充分考慮兩側建筑尺度、形態、節點的設計效果,避免因為統一設計,導致空間過于單調。
2.2 并列型
多個街道并列分布,通過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在范圍有限的區域中,使用該方法比較常見,商業面積要超過其它類型的分布模式。雖然該方法面積較多,但是由于路徑選擇較多,所以消費者在游覽過程中,可能錯過一部分區域,導致商業店面價值差距較大,這個問題也是并行街道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不同街道的相互聯系,在街道合理位置設置通廊與節點,方便消費者游覽。
3 商業街地域景觀的作用
3.1 傳承物質文化
在現代城市中,商業街不僅作為市民購物的重要場所,也應該具備良好的景觀功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商業街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與經濟水平。地域景觀并不是固態的一幅畫,或是作品,而是與城市文明發展相融合,與人們發生共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滿足公眾的需求,強調消費者心理與行動的參與性。地域景觀是人類文明與自然相互融合產生的獨特產物,所以,地域景觀設計的原則之一就是傳承當地文化。以地域文化作為景觀的基石,通過地域景觀來傳承并發揚文化,從文化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與思路,最終設計出具有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作品。
3.2 表達建筑內涵
空間作為提高建筑功能與藝術的核心因素,是商業街提高整體性的重要方法,通過優化空間形態,可以實現環境架構功能。在視覺造型理論中,空間主要代指不同實體相互產生關系,形成的獨特環境,也就是通過實體制定出標準“場”,表達出空間的長、寬、高,使空間可以通過物質形態展現給人們。空間物質形態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對商業街來說,街道、店鋪、廣場、節點均屬于空間要素,設計師通過合理組織規劃空間要素,形成商業街獨特的地域特征。
3.3 優化城市風貌
商業步行街景觀概述
1.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
(1)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對某一地區所占用的土地進行安排和對景觀要素進行合理的布局與組合,并體現出一定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2)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商業步行街景觀是城市街道景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景觀形態,它具有外在的物質要素和表現形式。例如街道的連續性、延展性、節律性,空間的進退有序、開闔有法、曲折有度以及對視覺焦點的處理導致了街景在統一中不乏變化;建筑、路面、照明、植物、雕塑、座椅等具象景觀形體,通過其形式語言、色彩、光線上的變化,以及人們輾轉游走的路線、觀察角度的不同,呈現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2.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的目的
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通過一定形式處理和功能優化,形成具有良好欣賞效果和多種功能作用的街道風景。
(1)促進商業經濟的發展。(2)創造優美宜人的景觀效果,美化城市環境,滿足人們城市生活需求。(3)記載城市歷史和文化傳統。
桂林正陽步行街現狀分析
1.桂林正陽步行街
桂林市正陽步行街,是桂林市一個具商業和游覽雙重特性的旅游景觀,于2001年1月1日向市民和游人開放。此區域位于桂林市中心,南起杉湖北路與杉湖相接,北至解放東路,東伴舉世聞名的漓江,西鄰桂林市中心廣場。
2. 桂林正陽步行街現狀分析
據記載,桂林正陽路是一條古老的街道,有上千年的歷史。直到今天都是桂林最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并且它也將繼續繁榮下去。在正陽步行街欣欣向榮的今天,也帶動著其周圍地段向著商業、休閑娛樂方向的發展。
桂林正陽步行街景觀設計現存問題與改造方案
1. 地面鋪裝多處采用凹凸不平的鋪裝,有礙于地面鋪裝的舒適性
路面鋪裝是商業街景觀構成的一個重要內容,鋪裝的設計應具有觀賞性和功能性,不僅適應人們的審美要求,更應滿足人性需求。桂林正陽步行街地面鋪裝多處采用凹凸不平的鋪裝,有礙于地面鋪裝的美觀和舒適性。
在改造中,地面鋪裝要具有舒適性和美觀性,可以利用的鋪裝材料有:瀝青、水泥、透水磚,瓷磚、條石及木材等。像桂林正陽步行街這種開敞式的空間考慮到室外環境的特性,選擇的材料應注意平整、防滑、方便清掃等。
2. 缺乏標識導向系統
標識導向系統指在空間與信息環境中,以系統化設計為導向,綜合解決信息傳遞、識別、辨別和形象傳遞等功能以幫助陌生訪客能夠在最快的時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的整體解決方案。
漫步在桂林正陽步行街你會發現沒有任何標識導向系統。所以對于初來桂林正陽步行街的游客來說,會給其帶來諸多不便。
在改造中應該添加標識導向系統:(1)在正陽步行街入口處添加此區域總平面圖,方便游客識別區域。(2)在轉彎節點處放置具有藝術特色的交通指示牌。(3)可以利用地面鋪裝形式引導、指示交通。
3.缺少無障礙設計
為體現對殘疾人的關愛,在步行街中必須具有為殘疾人提供方便的設施條件,使殘疾人能在此有足夠的活動自由度。
桂林正陽步行街雖然有無障礙設計,但不能形成系統,而且部分盲道被占用。很多商家為了促銷或增加營業面積,不惜占用盲道,嚴重違背了人性化設計要求。
在改造中,應該清理遮擋盲道的物品,使盲道能夠暢通;在原盲道的基礎上,完善盲道,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盲道系統。
4. 人流量大,供游客休息的座椅較少,無法滿足客流量需求;僅有的座椅缺乏藝術特色;座椅無遮擋設施,給游客帶來不便。在桂林正陽步行街主街,道路兩側均為植物與石質座椅結合形式的休息處,由于材料的物理特性,到了夏天被太陽暴曬,冬天十分冰冷。所以很少有人在此休息。在改造中,應該采用木質和金屬設計座椅,輕巧優雅并且牢固,可以利用原本座椅與花壇相結合的形式,節省空間,但原植物沒有起到遮蔭的效果,所以可以適當把植物加大,在起到觀賞作用的同時,滿足人性化需求。
在桂林正陽步行街主街的一十字交叉路口處,是一小型廣場,雖然有大樹的遮蔭,但因位于十字路口,四周開敞,人們從心理感受上缺乏安全感。
在改造中,可以把該區域的休息座椅與相關的設施作為整體的休息空間,形成一個半圍合?空間,給人帶來安全、舒適的感覺。
此區域在注重人的私密性的思考的同時又要為觀賞提供條件,因為此區域位于十字路口的特殊性,所以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觀賞點,觀賞的對象既可以是街景,又可以是在步行街活動的人,這樣又可以滿足人們的另一方面的心理需求。
5.建筑風格不統一,缺乏文化特色
桂林正陽步行街的建筑,形式各異,風格不相統一。在改造中,應該統一建筑風格,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由于正陽步行街位于桂林王城(位于市中心的獨秀峰下,是明代靖江王府)附近,所以建筑風格可以與其相統一,既體現歷史文化特色,又能使商業步行街具有統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