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9 19:21: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語教學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94-02
教學設計本身是一種科學藝術,能夠給教學科學的指導,讓教學成為藝術的展現,英語教學設計要求采用正確的教學原理和教學理念為依據。只要掌握了基本詞匯和一些常用詞匯的讀者,就應該大膽地向閱讀邁進。設計教學過程就是確定教什么內容,通過哪些活動方式來學習。
一、認識目標
1.掌握本課交際單詞:Orange grape apple water melon pineapple mango lemon banana
2.學會交際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I like grapes. I don’t like lemons.
二、情感目標
傳統的語言教學策略,往往是運用幼兒的母語對他們授以目的語文化知識,而綜合英語要求將英語作為媒介:把語言的習得和文化學習一體化,以達到整合的效果。再次,強化文化導入也遵循了幼兒英語語言教學的規律,因為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而要真正達到交際就必須懂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才可能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
三、能力目標組織幼兒觀摩英語游戲現場實踐活動
先由教師圍繞幼兒英語游戲設計與開展活動的要點進行分析,并對活動進行說課,然后教師針對“英語游戲的設計與實施情況”進行評課。最后教師和幼兒一起參與調整后的英語游戲。
1.教師教法:(1)活動教學法;(2)任務驅動法;(3)交際教學法幼兒。
2.學法:在聽力理解方面能理解大意,辨別關鍵細節,領會說話人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用英語簡要地做筆記并利用筆記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在口語表達方面能運用復述、總結、對話、口頭概述、即席演講等活動形式圍繞視聽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口語訓練,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加深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認識和了解。
3.活動。T:It is a fine day today.Let's have a picnic.S:OK./Great.教師當火車頭,幼兒依次扶著前一個幼兒的肩膀,在教室里走半圓的隊形,并跟著教師一起說:“Picnic,picnic.”Step2:Free Talk T: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S:My favorite fruits...多媒體出示各種食物,幼兒練習使用“I like...”。 (1)設計意圖:只要教師抱有整合的意識,創造性地發現和分析計算機軟件、常規的教育活動各自的優缺點,在具體活動中揚長補短,就能做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同時要輔以動作:I like,I like,I like,I like oranges. I like grapes. I like,I like,I like,I like water melons.I like apples.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英語國家的人,遇到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總要稱贊一番。但因不同民族表達稱贊的方式和對稱贊反映的方式不同,在語言表達上也會出現差異。幼兒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用全英語授課,要遵循綜合英語教學倡導的直接學習、潛在習得原則。I like,I like,I like,I like bananas.I like lemons. I like,I like,I like.(邊說唱邊出示實物)。(2)教學fruit T:Look! It's an 幼兒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具有傳播跨文化知識的意識,同時還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3)呈現課件:屏幕上出現擺放整齊的grape,apple,pineapple,water me,banana,coconut,orange,lemon. 如果。提高幼兒對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類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在聽力理解方面能理解大意,辨別關鍵細節,領會說話人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用英語簡要地做筆記并利用筆記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4)游戲:Help and find T:Now let's play a game:Help and find.(5)幼兒階段的學生,由于認知水平和經驗有限,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應該偏重交際文化知識,這樣比較切合幼兒的實際。幼兒英語教師在交際文化知識的傳授上,要在語言教學過程中。(6)教師將托盤傳給一幼兒,裝上飲料、食物,并給他//她戴上服務員工作帽讓他/她充當服務員,走到每個小朋友身邊練習對話。S1:I like apple juice. S2:Here you are.S1:Thank you.(7)手拿實物邊唱邊跳Crapes are my favourite fruit.Crapes are my favorite fruit.Oranges are my favourite fruit.Lemons are my favorite fruit.Apples are my favourite fruit.(8)練習句式:I don's t like…(9)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基礎,學習外語就必須掌握其文化。當前我國幼兒英語教育大都是應試教育,老師滿堂灌,學生一味的聽,忽視了文化教學的導入,外語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以理解語言的真正含義。
參考文獻:
前蘇聯著名航空專家科羅廖夫說過:“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興趣的培養與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教學藝術是分不開的。教師可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這有利于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全體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二、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體現英語交際性原則
交際是英語教學的實質。課堂教學活動是通過交際使學生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認知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教學雙方都為對方提供信息,教學就是為了促進交流,以上三個層面英語稱為: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鑒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注意設置有意義的語言情景,安排各類課堂教學活動,如pair work, group work, task-based activities, role play等等,為了使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盡量體現真實的交際,教師可在設計時創造“information gap”,使學生感到進行交際活動的必要性。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學生必須獲得“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的形成都取決于英語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就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中,教學效率也依據教學活動任務的完成質量。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學校的生源狀況和師資條件、管理水平、教學設備和語言環境、班級大小的差異非常大,教學效果當然不可能一樣。所以不能只有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模式。
隨著新教材的使用和課改的進一步深化,英語教學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思考如何上好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能看到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一個接一個,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學生積極參與。這樣的教學設計背后出現的問題是:重能力,輕雙基;重輸出,輕輸入;重表演,輕內涵;重功能,輕結構;重流利,輕精準;重歸納,輕演繹等。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普遍不高仍然是教師們深感困惑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巧妙的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靈活的知識呈現能使新知識更加具體、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語言的活動能促使學生習得語言相關知識。但是,這些看似行云流水的教學過程有時未必具有良好的教學實效。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欲從在國外親自體驗的B-Slim(成功語言指導模式)理論中論述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二、B--SLIM教學理論
筆者有幸在2006年到加拿大北阿爾伯塔省理工學院學習B—Slim理論。有幸聆聽了B—Slim理論的創始人Blash博士對其理論的詮釋。而且筆者在加拿大學習期間教師的授課也是B—Slim理論實踐。通過親身體驗,筆者認識到:B—Slim理論能反映出教師如何在理論的指導下設計教學,在順序漸進、多樣化教學活動中使不同層面的學生獲得成功。同時,這理論也為教師設計教學、組織教學和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模式。通過這個模式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有效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這個特定空間中以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但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并沒能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足夠的興趣和動機,教學效率不高仍是廣大英語教師深感困惑的問題。也有種情況是教師課前不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上課缺乏目標意識,隨意性大,造成教學時間的隱性浪費。
筆者所指的設計不同于過去的教學計劃。過去的教學計劃大部分是以教師的直觀感覺和主觀經驗為基礎,缺乏目標意識,所關注的是教師的主講作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現在的設計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記憶規律、并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激發并促進學生的主體學習,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智力優勢,從而習得語言,這就要求教師除具備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外,還要求具備系統的英語學科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深刻領會教學大綱的精神及教材內容的設計,才能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設計并運用恰當的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加強先進理論的學習、探索教法、大膽創新,幫助學生達到預定目標,并通過評價反饋來強化學生的學習。
對于有效教學,巴班斯基曾經提出最優化教學的四個重點:一是用最優化的觀點選擇教學方案;二是衡量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三是考慮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可能性;四是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充分考慮學習環境、學生水平與需求、班級人數等。所設計的教學過程清晰、內容難易適度、教學步驟銜接自然、時間安排合理,調控教學節奏、調動學生積極性、減少學生的情感焦慮、保證學生的參與并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我國英語課程標準清楚地提出教學設計的標準及一般原則:教學設計應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以幫助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和語言能力,促進跨學科的學習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任務設計的原則是:任務必須有清晰的目的和可行性,應具有意義和接近真實生活,應包括獲取、處理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學生應該使用英語做事情,當任務完成時應有具體的結果。
有效性教學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教學活動,并通過設計和實施各種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及創造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思考以下問題,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學習哪些語言知識?提高哪些技能?
2.開展哪些教學活動?目的是什么?怎樣體現整體參與性的原則?怎樣體現單個學生的學習效果?
3.運用什么方法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怎樣組織活動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4.怎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5.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因材施教”“課堂有效率”,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注意以下方面:
1.教學目標全面。這是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包括知識、技能、方法、情感和多維目標。
2.教學情境激勵。這是指通過創設各種問題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欲望,鼓勵學生運用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
3.教學結構有序。這是指科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合理安排學習和復習。
4.教學活動民主與合作、主體與互動。這是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關懷和幫助。
5.教學反饋及時。這是指教學前和教學后的反饋,前的反饋可以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后的反饋可以及時檢測效果,判斷教和學的有效性。
四、教學活動設計
依據B—Slim理論,教師課堂活動設計應包括:教學時間、教學資源及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可以是發散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和歸納思維等。適合學生實際的和貼近學生生活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是進行創造思維的具體手段,是培養創造力的途徑。活動和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學生會在不同的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嘗試和提高,使教學活動更具開放性,給學生的參與和思維擴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筆者認為教學活動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設計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盡量自然,設計的活動應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進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實踐證明,科學地選用教學設計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能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當今的新教材確實能讓人耳目一新。教材的版面設計、插圖、知識結構、文化背景,教學內容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都具有真實性和趣味性等特點,這些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加強科研,促進教師的發展,這是根本。用高水平的語言能力和嫻熟的教學技能來感染和影響學生。勤鉆研,勤反思是教師進步的源泉。通過對老觀念的再創造和樂于接受和嘗試教學新理念的態度,加上自身的不斷探究教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最大的教學效率,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多學習、多留意、多思考、多嘗試,教師的“輸入”到位,就會讓英語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就能自由地“輸出”,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中國的英語教學也會邁向一個新臺階。
小學英語教學是基礎英語階段的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水平展現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引導學生觀察、調查和討論,學會搜尋和利用信息;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根據探究式學習理論而采用的教學設計。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發展的認知能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要考慮英語教師的素養和角色
教師是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素養是教育教學順利完成的基本保證。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設計中,要深思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的作用,合理安排教師的活動。例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多設置游戲活動,以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深刻理解英語單詞和句子的含義,在設計教學時,要考慮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變化。在游戲進行前,教師就好似導演,巧妙安排游戲活動;在游戲進行中,教師就是觀眾,給小演員的觀察并鼓勵;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就是評委,對知識和技能進行評價和總結。課堂中教師角色的不斷變化,豐富了課堂教學,使教學多姿多彩。教師自身的素養是完成教學活動和角色變化的基礎,在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時把教師的素養和角色設計進去,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方面。
二、小學英語教學設計要將創新精神融于其中
社會發展需要創新人才,教育擔負著創新人才的培養。這種責任分給每位教師,小學英語教師也不例外。要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創新的學生,首先應該在英語教學設計上下工夫。綜合課程資源,把教學過程中的創新點設計出來,因為學生在突破創新點時,潛意識中就蘊含了創新意識,這時具有的精神就是創新精神,突破創新點的能力就是創新能力。教學設計中的創新性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教學設計本身方式的發展。比如:用ScienceWord軟件編排的電子教學設計,圖文并茂、有聲有影,等等。
三、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力求全員參與
要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英語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就盡量不要太復雜、太難,應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低年級學生應多采用TPR,Listen and draw,Let’s do,Guessing games等活動,高年級學生應注重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例如:在教三年級Unit2“Look at me”這單元,學習人體部位名稱時,我讓一個孩子坐到講臺前,讓其他孩子動手摸一摸他的各個身體部位,再讓一個的孩子說出相應的單詞,最后全班同學一起說出這個詞。這樣的教學活動在設計上符合學生的興趣和年齡特點,能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享受到“用中學,學中用”的愉悅,讓孩子們都參與進來,提高學習興趣,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活動設計的情景要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際運用
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內容應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活動容易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應該著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盡可能地讓課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What would you like”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說說你喜歡的天氣,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說出自己喜歡的天氣。課前要求學生在看電視時,把各城市的天氣情況都記錄下來,這一點學生一般都能做到,在課堂上學習了這些單詞之后,做一次“氣象先生”或“氣象小姐”,用英語簡單地播報自己記錄下來的中國各大城市的天氣情況。也可由教師把天氣預報節目錄制下來,學生播報本地一周或一月的天氣情況。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表達能力,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
五、滲透對學生學法的培養和訓練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句型:Itsquiteaniceelephant.
(2)初步學習過去進行時態的用法。
2.能力目標
能夠用過去進行時準確表達過去某個時刻正在進行的動作。
二、教具
錄音機;一組圖片,畫有人物和動作,如:打籃球、跑步、唱歌、寫作業等,并標有具體的過去時間。如:8:30yesterdaymorning等。
三、課堂教學設計
1.請三位同學到前面來,分別做出掃地、讀書、寫字等動作。教師依次提問:
T:Whatareyoudoing?
S1:Imsweepingthefloor.
S2:Imreadingabook.
S3:Imwriting.
教師手指這三位同學,依次問大家:
T:Whatishe/shedoing?
學生按照實際情景,依次答出:
Ss:Heissweepingthefloor.Sheisreadingabook.Heiswriting.
教師要求全班將三個人的動作分別記清楚。
2.復習值日生報告。
教師可繼續要求學生就所學科目提出看法,并就他人看法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3.就剛才三位同學的動作,向全班提問:Whatwas×××doingwhenIcamein?
重復兩至三遍,板書這個句式,用彩色粉筆標出was,啟發大家猜測句子的含義,并引導全班回答:
Hewassweepingthefloor.Shewasreadingabook.Hewaswriting.
板書上述三個答句,啟發學生觀察謂語部分的變化,并簡要介紹一下過去進行時態所表示的含義。
4.打開書,借助課文插圖教授本課詞匯,反復練習。
5.兩人一組,練習課文第1部分問答。請幾組說出自己的答案。教師講評。
6.合上書。準備放課文第2部分錄音。教師給出聽前提問(Pre-readingquestions):
WhatisLiLeidoing?
放錄音一遍,學生回答問題。
7.指導學生兩人一組做課文第3部分練習。教師先與一位程度較好的學生表演以下對話:
T:WhatwasLiLeidoingwhentheteachercamein?
S:Hewasdrawingapicture.
T:What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ahorse.
T:Whatwasheusing?
S:Hewasusingchalk.
T:Where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ontheblackboard.
全班兩人一組,就Meimei及thetwins進行內容相似的問答練習,請幾組同學表演。
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圖片,就上面的人物及活動與學生進行問答練習。
8.教師解釋課文難句(見難點講解)。
9.布置作業
1)抄寫生詞、短語,練習朗讀本課對話;2)完成練習冊習題。
四、難點講解
Butpleasedontplaywithmychalk.但是請不要玩粉筆。
句中的play是不及物動詞,意思是:玩,玩耍。例如:Letsplaytogether.讓我們一起玩吧。
play還可作為及物動詞,有“參加游戲、玩球、扮演、彈琴”等意思。例如:
課堂教學是課程內容不斷生化、課程意義不斷生成的過程。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是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而服務的,它起到的是一個啟下的作用,因此,教學設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英語教師教學藝術的高低以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優劣。筆者通過各種途徑來查找和綜合信息之后,有自身關于初中英語教學設計涵義的見解。筆者認為,初中英語教學設計是指以初中英語教師為主體的從教者,根據新課改精神和初中英語教學大綱、教學任務、教學進度等來對課程、教材、教法等作出的綜合而系統、科學的教學指導與設計,基于學生能夠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規劃行為。從目前的大趨勢來看,教學設計這種教學技術已經在全世界廣泛應用,不單單是初中英語教學,并且同時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與感召力。
筆者認為,初中英語教學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前瞻性
初中英語教學設計本身就是針對教學準備而言的,這種教學規劃行為是基于課堂教學而又先于課堂教學的,它充分的體現了從教者(初中英語教師是主體)的教學藝術,這種教學藝術是事先的,具有一定的學術領先性與實用性,同時還應該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也就是要符合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自身的特點。
第二,系統性
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和其他學科教學設計一樣,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并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于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于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初中英語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第三,可行性
由于英語學科本身的語言性和實踐性,初中英語教學設計自身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它的可行性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要符合英語教師與學生的客觀實際,包括英語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大腦發育狀況等等。第二點就是具體的操作性和靈活性,也就是在多大范圍內的操作彈性,這點就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和因地而異了。
第四,反饋性
教學設計的好壞很多時候都反應在課后的反饋上了,雖然教學設計看似與教學反饋無關,實際上卻息息相關。教學設計的反饋性往往體現在了循環往復的教學環節上,英語教師的教學藝術是經過不斷的積累與沉淀的,尤其是涉及到語言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的效果會體現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反饋上,而英語教師會根據課后反饋在下一次進行教學設計時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最終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那么,筆者認為,教學設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技巧,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選擇要做到貼近初中英語教材、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做到既不好高,又不騖遠。尤其是初中英語是一個學生英語學習生涯的過度階段,承上而啟下。而適當的教學目標的設定遵循了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極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英語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的積累。其次,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也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部分,迅速而有效的抓住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能夠體現出一個初中英語教師的功力,因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是一節初中英語課的核心與靈魂,這部分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初中英語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技藝應用具體化的表現,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英語教師、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而定。當然了,教學方法基本上奠定了一堂初中英語課的基調。目前,在我國中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參觀教學法和自主學習法等。我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以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和自主學習法等,這些方法都是與初中英語教學比較契合的。最后是板書設計。如今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板書主要分為人工手寫和PPT演示兩種。人工手寫就不做過多累贅,PPT演示幾乎已經覆蓋了目前我國所有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PPT演示為英語教師節約了大量的手寫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PPT演示還可以給英語教師和學生提供清晰而豐富的思路,有助于學生將曾經浮現在腦海中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起到提示的作用。同時,PPT演示形式比較生動,可以將教學的形式豐富起來,將聽覺、視覺同時發揮作用,有助于學生更加快速的領會教學內容。
一、小學英語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計缺乏趣味性、有效性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部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沒有體現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了解。設置內容不能由簡單到難,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無法確保弱層次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使學生體會不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
2.教學目標把握不明確
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也是這節課教學的結果。它約束著教學的進度,影響著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課程目標的完成是靠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共同實現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沒有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學生的情況。制定的教學設置不合理,沒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3.教學設計缺乏系統性,連貫性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沒有調查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學生需求的是什么?確定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規劃和步驟。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媒體和資源適合小學生的特點,教學設計隨心所欲,不能做到心中有數。想怎么教就怎么講,只要能教會學生就行的思想。
二.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的新思考
完整的教學設計應包括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分析、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只有把握好這些內容的實施,合理地運用教學資源,注意每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才能更好地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山東教材為例,,運用觀察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情況進行了實際考察,并根據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各個環節的要求,,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分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復雜的工作,本研究只是對部分案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新看法。對小學英語教學設計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下面是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
1.了解學生,做好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依據,首先要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針對自己所任教班級的學生特點、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況,教學設計才能有的放矢,正確地引導學生,提升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的有效性。如:教師可以制定學情反饋表,設計幾個問題,從學生疑惑的問題中,教師就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再根據學生的難點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從設計的問題中還能發現哪些學生對英語學習內容比較感興趣,哪些是不感興趣的內容,只有學生對知識掌握了,他們才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通過反饋表,教師能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為教師設計教學過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避免了教學設計的隨意性,使教學設計更加合理。
2.解讀教材,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設計的向導,是教師在上課前要明確達到的目標。因此,教材是教學過程的最主要部分,是教學內容的體現,也是達成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教材,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和內容,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重點,如:學校每學期應在開學初組織教師對教材進行解讀,分析教材的重難點、了解整個課程以及每個單元之間的相互聯系,顧忌學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知識點。
3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
傳統教師的角色任務就是領會設計者的意圖,遵照設計者的意圖設計教學內容。但是這種理念忽視了教師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教材的權利。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材,靈活運用教材,不要固守成規,要學會創新。
案例分析:如呈現(Presentation)
Step1: T:What’s this?
S: It’s a …
S:What color is it?
S: It’s …
S:Do you like it?
S: Yes,I do./ No,I don’t.
(設計意圖:讓學生模仿老師提問,學生來提問,學生來回答。鍛煉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
4.設計活動學習方式
小學英語教學活動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教師要設置有效的語言場景,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形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如:pair work,,role play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讓課堂教學活動具有一種真實的情景。在設計活動中,要先從易到難,要使學生有信心,樂于參與到活動中去,如 Unit 7Lesson 1 How many...?.一課教學活動設計部分
Practice 練習環節
Play a dice game 扔篩子游戲。
4人小組輪流扔骰子,根據搖到的點數在紙上圈出英語數字,最后每局比較點數大小,確立獲勝者。
在記錄的時候ABC3人齊問: How many? D: Four.
獲勝者做手勢:V
(設計意圖:扔骰子游戲,練習了How many…?核心句型,強化練習數字單詞,避免枯燥無味地機械重復讀單詞,突破了單詞認讀的難點。在記錄時考查了學生認英語數字的能力,同時在游戲情境中滲透了字母V教學,提高了學生參與面和英語興趣,提升了互助合作意識.)
5.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目標實現好壞的根據,是對教學設計的整個教學環節的考驗,使教學設計更加完整。評價方式應該多元化,包括教師評、學生評、自己評等,對有差異的學生要創設他們學習的教學方法。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多表揚,建立合理的評價方式。將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
教學評價可分為:
語言評價:授課中老師用Welldone,clever,excellent等表揚孩子。物質獎勵:在擴展環節走迷宮成功的學生,領取字母大禮包卡片獎勵。小組評價:扔骰子以及走迷宮活動中,小組成員內部通過記分、語言、表情等相互激勵評價。網絡評價:通過一起作業網互動課堂給表現優秀學生加學豆,進行網絡同步評價。
總之,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喜歡學習。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設計教學,讓學生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肖惜,2002.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假設及其啟示
教學設計模型沒有唯一性,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假設可以應用到教學設計過程中去。比如教學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學生的學習受到各種變量的影響,不同類型的教學會導致不同類型的學習結果,語言蘊于文化之中,學習從來不是孤立發生的等。基于這些基本的教學假設,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也要有相應的思考與實踐。
(一)創設語境,探究主題意義
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清楚:學習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應該是有目的的活動。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使其學會學習,而不是以教師的教學過程為目的。實踐表明,教學目標與學習結果總是影響著教學設計與選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基于時代要求和課標,設計有目的的、明確的而不是偶然的或者是隨機的教學活動。課標建議,要積極創設與主題意義緊密相連的語境,充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充分挖掘文本主題所承載的文化背景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點,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探究主題意義。我們在教學中,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通過恰當的教學設計,切實整合其中的語言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鼓勵學生學習和運用目標語言開口講、動手寫、動腦想。這樣,通過對語言及其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探究,特別是通過對不同思想、看法與觀點的深入討論,提高學生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鑒別和評判能力,達到做事不偏激、不執拗,平等、平和地對待不同文化帶來的沖擊。也就是說,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改變過去以講題式的流水賬為主的方式,摒棄那種囿于傳統觀念、以填空為主的課堂模式,注重主題意義的引領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自然培養核心素養。
(二)關注變量,提升學習效果
學習是一個受許多變量影響的復雜的過程。學生的毅力、學習能力、學習策略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習的效果,一個有效的教學設計不能僅關注這些變量中的一個。在教學中,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高一年級與高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就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不同,其上課的專注時間、學習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不盡相同,學習能力自然有差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們要關注這種變化,設法激發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例如可通過語言激勵與小組活動、捆綁評價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爭取獲得各種語言學習和運用英語做事情的機會。針對學生暫時性的學習困難以及表現出的焦慮或不安情緒,要與學生及家長積極找原因、想辦法,鼓勵其勇于面對挑戰,戰勝困難,堅持不懈學好英語;另外,要提醒學生使用英語時不要糾結于出現的失誤,要大膽嘗試運用語言,在學習、進步中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提升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在中學生學習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日常教學中,經常有認真學習卻不得法的學生,每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習策略等也不盡相同。教師秉承的總原則應該是鼓勵、引導為主,切忌嘲笑挖苦或者打擊學生在學習策略上出現的奇思妙想;要注意指導學生階段性地思考、總結學習策略,可以通過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反思。例如可以設置如下問題:如何統籌規劃自己的英語學習?課后或周末經常反思自己學習的效果嗎?能夠及時調控自己的不良情緒嗎?面對紛繁復雜的學習輔導資料進行精選了嗎?
(三)立足實際,提升教學效率
不同類型的學生需要不同類型的教學。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與情境,我們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對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作出適當的改變,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優化。以語篇教學為例。優秀的語篇承載著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體現著作者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語篇有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及應用文等不同形式的文體,也有我們經常見到的短視頻、音頻以及圖示與歌曲等多模態形式。不同的語篇類型需要有不同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式與之相適應。對不同類型的語篇的認知與領悟,以及對不同語篇的表達方式、特定結構和文體特征的理解,為學生對語篇意義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資料,同時對于他們運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提供幫助。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對語篇欠缺理解能力,主動整合知識的意識也不強,不知從何處開始推理和分析論證作者的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精選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行有效的梳理與整合,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探究、比較中外文化內涵,汲取其精華,同時有意識地運用所學語言表達個人的意愿、看法和態度,提高理解和表達的效果。總之,只有立足學生的實際,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拘泥于一味講練,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關注文化,體味“和而不同”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語言學習受目標語所在國家與地區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英語作為當今世界廣泛使用的國際通用語言,承載著思想,也傳承著文化。這就要求教師視野開闊,通過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文化意識教育,令其形成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理解、認同。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合理地理解他人的態度、情感和觀點,運用較為得體的語言形式,如禮貌、直白或委婉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情感和看法;提高語用意識,在設計口、筆頭交際活動時,努力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語境,明確交際場合、交流者身份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認識到具體交際情境影響語言形式的選擇。教師可以通過營造氣氛、適當講解、虛擬場景等方式開展活動,提高學生對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處事方式以及對交際參與人身份的認知,根據不同場合的正式程度斟酌選用合理的語言表達形式。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交際對象情感距離的認知,并根據這一知識,判斷是否要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直白或委婉的表達方式,體現對對方應有的尊重和禮貌,確保交際得體有效。
三、教學期待
(一)期待教師素質的提升
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與踐行教學設計的基本假設,要做到每堂課步驟明晰,重點突出,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能時刻關注教學中的變量,提升教學效果。在技術應用方面要與時代接軌,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板書、貼紙等形式無縫銜接。期待所有教師能用更規范、更流利、更地道的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用更美的語音語調引導學生,帶動學生敢說、愿說、樂于說英語,讓每堂課都充滿生機和魅力。
(二)期待在教學中遇見更多的美
通過設計有目的的學習、有文化味的教學,打造課堂之美。這種美,美在教師的教學之中,舉手投足令學生陶醉并心向往之,自然樂于用語言表達;美在文本解讀,通過文本解讀與作者相通,與時代對話,與學生共同走進語言學習的天地;美在教學過程,通過教學設計的實施,展現思維的碰撞與提升,展示學生成長中的美;美在教學情境的創設與應用,合理利用生活素材、網絡素材,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整合提煉其中利于學生成長的成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不斷學習與探索。
(三)期待英語教學更有高度
中學英語教學的高度應該來自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提煉與踐行,來自對文本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同或反駁、提升或修正,而不應該只是學習知識、復述課文,或在復述過程中強化知識與能力。在課堂上我們更希望聽見教師的見解與思想,能引導學生一步步概括、推理、思考、創新。高度來自教師有感情地引導。文本是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感情的載體和文化的載體,例如文章中語篇類型所承載的作用,重點句子的評析,文本的意義等,均要有感情的參與才能深入。
(一)教學設計能夠實現英語理論知識和課堂活動的有效結合
理論研究是教學工作的必備內容,理論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教學規律,對教學任務、教學環節及教學原則和方法都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而作為教師,我們就要把科學的方法和原則應用到課堂中去,那么此時就離不開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可以利用正確的教學計劃把教學理論的結果通過課堂英語教學來展現出來,從而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完善性和規劃性,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和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二)教學設計能夠發揮教學評價的最佳效果
任何階段的學習和工作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反饋,而教學評價就是結果反饋的重要媒介。教師通過教學評價能夠認識到自身教學方面的不足,并能及時采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要想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我們就要實現科學的教學設計。我們只有通過教學設計才能深入地分析教學評價的結果,從而根據評價的效果來糾正原有的教學規劃,除此之外,教學設計還能解決師生之間的矛盾,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的要求,以便滿足其學習需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中職英語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任務及教學計劃不合理
教師在制定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的時候必須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要求來進行工作,應該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學任務、教學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另外,規范的教學任務要考慮到設計課程的任務、設計單元性的任務以及設計章節性的任務。但是,我國很多英語教師都沒有對教學任務及課堂結構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同時也沒有對學生進行仔細的觀察和了解,在制定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并沒有結合學生的發展來制定,因此,無論是課程任務、單元性任務還是章節性任務,這些任務的計劃都缺乏一定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如果教師任意制定教學計劃,并把這種計劃應用到日常教學中,那么將會導致課堂教學會出現問題,從而不利于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及英語復習,還會因為學習中存在的障礙而大大降低教學進程,影響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二)教師對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教學設計還得不到部分教師的重視,出現這個現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一些教師認為只要自己掌握了充足的英語知識,自然就會把學生教好,他們比較傾向于傳統型的教學方式,教學觀念和現在相比,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們往往不重視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很少甚至不把教學設計應用到課堂中。第二,因為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剛得到部分教師的認可,其真正效果的發揮還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加以證明;另外,再加上人們的接受力有著個體的差別,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如果繼續不重視教學設計的作用,一方面,英語教學的科學性就會受到我們的質疑;另一方面,缺少了教學設計的規劃,教學評價也難以真實反饋教學效果及教學計劃的合理性,這樣便會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難以被我們發現,教學計劃一旦發生偏差,那么學生的學習將會長時間受到其影響。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教學設計的重視程度,改變教學理念,全面了解教學設計的作用及效果,主動認識到教學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做好教學評價,把教學評價和教學設計結合起來,充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當前教學現狀。
三、提高教學設計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把提高學生素質作為教學設計工作的核心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要應用英語,把英語應用到實際生活、工作的交流中去。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而英語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首先要對英語素質教育有一個正確且深入的認知,明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兩個內容,同時還要結合時展要求,不斷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實現正常的英語交流和英語洽談。
(二)以課堂導入來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
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成功教學的必要準備,成功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學習英語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還能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的重要性,以便為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奠定基礎。
關鍵詞: 教學設計 弊端 學習需要分析
英語教學設計存在的弊端
最近讀到郝杰老師的《走出教案撰寫誤區,張揚教師個性》頗有感觸。郝杰老師認為教師“教案編寫的好壞,不在于統一要求、統一格式、統一管理,而在于在鉆研教材、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體現一種創新的思想和理念,尋求一種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去關注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確切地說,教學設計應該聚焦到學生身上。然而在平時英語教學設計中,我們忽視對學生現有水平及能力的調查、分析,而以“靜態”的大綱、考綱目標作為教學的具體目標;從我們的主觀愿望出發,憑借教學經驗進行設計,忽視了活生生的學生實際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目前提倡的集體備課生成的教學通案雖凝聚集體智慧,但不能面對具體的班級、具體的學生。“要求學習者從同一起點出發,使用從教師出發、從內容出發,見物不見人”的教學設計做法,導致有些設計是重復學習,加重了學生課業和心理負擔,有些設計達不到學生滿足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客觀上造成了英語教學兩極分化。總結成一點:當前英語教學設計忽略了學習需要分析,其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較低,導致教學盲目性。
學習需要分析及其實踐意義?
“學習需要”指學習者的“目前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即學習需要是指學習者學習成績的現狀與教學目標(或標準)之間的差距。“期望”主要指社會發展對學習者提出來的要求,學校和班級對學習者提出的要求,以及學習者對自身的要求等方面。“目前狀況”是指學習者群體或個體在知識、技能、能力、態度等方面的不足。
教學的前提在于了解學生。學習需要分析是教學起始或教學過程中了解分析學生需求,然后制定、調整教學計劃的手段,對學生做需要分析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它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之一,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前期,對學生進行學習需要分析,就能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就能為課堂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學習目標的編制,教學活動的安排,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和運用提供科學的依據,使課堂教學設計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優良的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以學習需要分析開始,理順了問題與方法、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從問題的分析和確定作為出發點,形成總的教學目標,然后尋找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達到目的的手段,從而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學習需要分析,可以讓教師與學生的精力和時間以及其他資源被有效地利用來解決教學中真正的問題,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效益。
我們怎樣去做?
英語教師要對學生現有的水平作全面、深入的調查、分析,并將其與英語課程標準要求作對比,從中找出“差距”,亦即找出問題,為教學設計提供必要的啟示,減少盲目勞動,減輕學生負擔,使教師、學生的精力、時間及其他各種教學資源均能被有效地運用到解決教學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一般要解決以下問題:
1.學習者缺些什么:了解學習者已經掌握了些什么,從而找出學習者還缺些什么。要盡可能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目標需要和英語基礎,真正做到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對于非智力因素也要考慮進去。
2.想學些什么:學習的愿望與學習的動力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所教的東西正好是學生想學的東西,學習者的積極性就高,學習的效果就好。要求教師在信息輸出上靠近學生,傳送信息的方法奏效。
3.學習者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需要分析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實踐中要經常對學習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問和進行檢驗。
參考文獻:
初中英語教學評價 夏谷鳴、任美琴、周瑜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