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兩為一模板(10篇)

時間:2022-06-25 03:21: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合兩為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夏季胃腸道疾病增多,主要原因為:1.夏季食品保質期短,不潔的飲食會導致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的腹瀉;2.過多攝入冷藏冷凍的飲食,胃腸道黏膜受到冷刺激,引起胃腸道痙攣;3.空調溫度過低或被空調、風扇直吹,體質稍差的人容易受涼,進而誘發胃腸型感冒,癥狀也表現為腹瀉。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流失較多,容易導致便秘。便秘也是夏天的常見病、多發病,多因大腸傳導失常導致排便時間延長或排便艱澀不暢。其主要癥狀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周期延長、糞質堅硬、便下困難、出而不暢,同時還常伴有腹脹、腹痛、頭暈、口臭、會脹痛、排便帶血以及出汗氣短、頭暈頭痛、心悸、皮疹等。而且,便秘也是痔瘡、肛裂、肛管直腸癌的常見癥狀。

對于一些癥狀較輕的胃腸不適,人們往往認為自行休息可以緩解不適、不治而愈,甚至自行服用對癥治療的藥物。其實,這種“樂觀”的認識有時可能造成誤區,結果往往延誤病情診治。需要注意的是,腹瀉、便秘等癥狀也是大腸息肉、大腸癌、克羅恩病等疾病的臨床表現,如果胃腸道癥狀長期得不到緩解,就應當及時去醫院就診。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腸黏膜保護劑、雙歧三聯活菌膠囊等益生菌制劑,促進消化道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維持胃腸道正常菌群平衡。

呵護胃腸道,應從日常生活點滴調理做起:

1.生活規律,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衛生習慣。每天晨起或睡前,不管有無便意都要按時排便,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2.飲食方面忌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平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韭菜、芹菜、菠菜等)和新鮮水果。要適量喝水或飲用蜂蜜水,適量食用大棗、芝麻和胡桃等有潤肺通便作用的食物。

篇2

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無論是去還是留,都是肝膽相照的昆侖山一樣的英雄。

原句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出自譚嗣同的《獄中題壁》。世人多思索“兩昆侖”之所指,公認的兩昆侖是指康梁的去和自己的留。譚嗣同不愧為君子,對對方的去,并不認為是逃避,對自己的留也不自詡為人所不及的英雄,而是把自己的留和康梁的去都看得很重要,并不分孰輕孰重。此境界和風標,被后人看作是稱前無古人后也無來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所謂系統(system),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①。在所有要素(部分)中,有一個最核心要素即系統目標與功能。它不僅是整個系統存在的根本理由或價值所在,而且也是衡量這個系統質量的關鍵所在。其他要素則圍繞核心要素,與之有機匹配、合理構建、協調運行,以充分發揮系統功能,提升系統質量,實現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系統的核心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人才培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就是教育活動的核心目標與功能。大到國家教育戰略、制度政策、學校布局、財政投入;中到區域均衡發展、教育與區域經濟文化的協調互動;小到校園建設、課程設置、教師配置、課堂教學等,無一不與人才培養直接或間接相關;其所存在的問題也無一不傷及人才質量。

遺憾的是,雖然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目前整個教育系統卻處于一個似乎無核,或者說核模糊的狀態。一般所見教育學的內容安排,多從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教育制度,再到教育目的、課程與教學、德育等,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線性排列,嚴重缺乏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識,以及“以人才質量為核心”去結構各種因素的意識,更缺乏或者是不敢涉及人才質量標準問題。一般所見的教育行政部門文件,也只是就具體問題舉措,缺乏系統目標指向和系統調控力。一般所見的教育實踐,終日為眼前的現實功利所驅使、忙碌,其狀態觸目驚心。僅以教育評價為例,有多少學校和地區在制定考試科目時顧及了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發展的培養目標?編制考題時,又有多少學校和地區顧及到了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綜合發展目標?由此導致的結果眾所周知,基礎教育迫于以升學率作為評價質量的唯一標準,圍繞考試科目,盲目進行題海戰術,學生負擔怎能不重?大學則以就業量評價辦學質量,使學生過早陷入就業焦慮,豈能安心學習?再看目前盛行的各級各類“辦學質量”、“教學質量”檢查,關注點也多在師生比、生均投入、生均圖書、設備設施、課程標準及教學進度等上,很少考慮甚至根本不考察這些因素與學生發展(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之間的關系,使得一些硬件和生源條件本來就好的學校占盡風光,錦上添花;而一些硬件和生源條件本來較差其實人才培養質量并不差的學校,反而失去優勢和欠缺鼓勵。總之,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不在系統核心處,不在眼中,更不在心中。

一個無核的系統,嚴格來說不是系統而只是一個盲目的、隨機的領域,它無法良好運轉,問題重重,百般糾結,期待它能夠產出優質產品,只能是奢求。所以,我們如果確定提高質量是教育系統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那就必然從教育系統的“核”——人才培養——入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提高整個教育質量;在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標準的研究和探索時,首先要解決的也必然是開展各級各類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研究和探索。

“質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

迄今為止,對“什么是教育質量、人才質量”、“標準是什么”仍存在種種爭論。千問題萬問題,這其實就是教育最大、最根本性的問題。

應該說,參與教育系統建構和運行的利益主體眾多,他們對教育質量抱有各自的看法和標準,完全可以理解也值得參考。目前代表性的觀念,概括起來有六種。(1)硬件論。是至今常用的一種傳統質量觀念,指標包括生均擁有藏書量、教職工碩博學位比、入學錄取分數線、生均預算支出、繼續升學和就業比等,明顯缺乏教育本質目標和功能意識。(2)多元論。認為所謂質量包括所有教育條件與活動因素:學生、教師、課程與教育、校舍與設施設備、知識交流、信息化與互聯網、師生互動、特色與文化,大學還有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等。這一包羅萬象的現代質量觀,比硬件論有進步,但各要素之間缺乏邏輯聯系,也缺乏教育核心質量意識。(3)層次類別論。認為質量是一個多側面的主觀概念,不同當事人包括國家政府、學校、學生、教師、用人單位乃至整個社會“客戶”等,都有各自的質量標準。有美國學者指出至少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校長眼中的“課堂概念中的質量”,指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可測量性強且爭議最少;二是經濟學家眼中的“市場概念中的質量”,以學校培養出的人的職業“生產能力”來衡量;三是社會和個人眼中的“學生發展”質量。中國學者從另一角度歸納為三種:內適質量(學校內部認可的教學與學術質量),外適質量(培養的人滿足國家、社會以及用人部門需要的程度)和人文質量(學生個體的認識、情感、興趣、特長、意志、品質等個性發展和自我實現程度)等三種質量。這一質量觀考慮了多主體對教育質量的需求,也涉及到人才(學生)發展質量,但還沒有將人才質量置于核心位置。(4)水平級差論。教育及所培養的人有等級、類型、水平的差異,因此教育質量也有差異,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明確提示了教育質量層次的多樣性。(5)結果論。認為教育質量指學生取得的學習成就,可依據其知識熟練程度或知識的增長量來描述。這種質量觀將關注點集中到學生發展上,與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功能方向一致,但局限于學生的知識增長量,不全面。(6)目標論。認為只有明確了希望教育給予什么,即舉辦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才可能給教育質量做出明確定義,在這一前提下的質量涉及:目標的合適程度、目標實現過程中資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目標達成程度等。這一質量觀觸及到了教育的核心問題即教育目標,卻沒有進一步明確教育目標就是人才培養及其質量。

這六種質量觀之間是互補與發展的關系,但它們也存在共同的問題,即沒有站在“以人才質量為根本”的高度來看待或統整教育質量,因此必然導致教育質量觀的模糊不清和不完整。“質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它,它就是這樣自相矛盾的。雖然,一些事物確比另一些事物好,就是說它們有更高的質量,但是,當你試圖說明什么是質量時,除了具有質量的事物本身,卻又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如此翻來覆去,傷透腦筋,但還是找不到思維的出路,質量究竟是什么?!”這一幽默而無奈的提問,出自1982年美國聯合研究理事會于美國研究型博士學位點的評估報告,如今已成為對教育質量及其標準進行深度探究舉步維艱的經典描述。

一再宣稱提高產品質量,卻不知道產品質量是什么,自然也就無所謂質量標準,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然而,在整個教育理論和行業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質量概念和質量標準,卻能夠不斷振臂高呼“提高質量”、強調“質量保障”、實施各種“質量工程”,進行種種“質量評估”和排行等等,確實令人費解。保障的是什么?工程為什么?評的是什么?排的是什么?一個巨大系統,沒有明確的“目標——功能”,圍繞著一個空核或模糊不清的核在運行,必然喪失方向,問題叢生,萬般糾結,難得其解;結果也必是浪費物力、財力與精力,還會將系統導向歧途,直到歸于死寂。人才培養對整個教育系統具有統攝意義

當明確了教育質量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時,教育質量觀就有了根基與核心,就找到了衡量教育質量的基點和邏輯起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同時在各個教育階段,也都涉及到人才質量為核心的問題:義務教育“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等。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教育規劃綱要》還相應提出了“育人為本”、“提高質量”兩大工作方針、建立質量標準以及教育質量保障系統等舉措:“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等等。可見,不論教育系統因素多復雜,國家層面上將人才培養作為整個教育系統的核,把人才質量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核心質量,是非常明確的。

從人才培養這個核來看,整個教育系統的所有其他因素,都是為實現核心質量即人才培養質量而協同存在的質量保障因素;所有這些保障因素,包括教師、教學與教學資源、制度機制、評價監管、領導、投入、社會力量等,都是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互為聯系、層層相關,從而構成了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這樣一來,教育理論和實踐系統中一些長期混亂的相關概念,在整個系統中都有了明確的界定和邏輯定位。例如課程與教學,通常都將之歸為教育質量本身,其實它是人才質量的首要保障因素;所謂“全面質量”,就是核心質量(人才培養)、中層質量(如義務教育的特有功能:服務社區、文化傳承等)和保障系統質量的合稱;“教育質量保障”可以定義為:確保教育功能實現的所有條件與機制;“教育質量監控”可以定義為:對教育功能實現程度,即教育水平及其保障條件、機制和運行水平的監督和調控;“教育質量評價”,則是關于教育功能實現程度(水平)以及保障和監控實現程度(水平)的測量和判定;“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就是關于教育功能實現程度即人才質量和質量保障實現程度的測量和判定指標、方法與工具@;“教育質量監控”,就是基于教育質量測量與判斷對教育系統各個要素及其結構關系的觀測、預測、調整、修正等。于是,各種辦學因素,包括師資、校舍、設備、管理、制度、投入等;各種辦學層次,大中小學等;各個辦學主體(國家辦學、民間辦學、中外合辦等),都能夠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統整起來。

人才培養成為整個教育系統的邏輯核心和基點,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建構、觀測、調控教育質量的關鍵點,這對于整個教育系統的所有要素及其結構具有統攝意義。只有如此,整個教育才能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建立“六維四級”質量標準與指標體系

人才培養質量成為建構、觀測、調控教育系統的關鍵點,衡量教育質量毫無疑問首先就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

那么,該如何衡量人才培養質量呢?這必然涉及質量標準問題。沒有標準的質量,依然是空心質量,模糊視點,盲目系統。因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和完善國家教育基本標準”、“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等。進一步追究,什么是“教育質量國家標準”或者“國家教育基本標準”呢?

其實我國的各種教育法,都對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質量進行了基本規定。在《教育規劃綱要》中,也多次強調我國教育的總體目標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應該說,這些就是國家對人才質量基本標準的概述。基礎教育必須達到,其他階段和類型教育也都必須首先達到,同時各個階段還可以有自己的特殊質量標準。例如高等教育培養的人除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外,還要“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同時,國家頒布的各種教育法規,像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和一系列重要教育文件中,都對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即教育目標有明確表述,盡管表述文字略有差異,歸納起來不外乎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全面與個性協調發展”、具有“高素質專業知識技能的”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等。簡化來說,就是人的“六性”發展,即全面性、個性、專業性、創造性、社會性、協調性。這“六性”構成了我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基本框架,從立體關系來看,也可以稱為“六維”質量框架。它既是對“何為人才質量”的詳細解釋,也是衡量人才質量、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其中,全面性包括了:1.德:行為規范與思想政治。2.智:知識、技能、思維。3.體:體質、體能、運動技能。4.美:審美欣賞、表現、創造力。5.勞:勞動意識、習慣、技能等。個性包括個人興趣和個人特長。專業性包括專業知識和理論、專業技能、專業和職業基本素質等。創造性包括創新意識與想象力、新穎成果等。社會性包括參與社會和社會化程度、社會責任感與貢獻等。協調性則是指上述各維度發展的均衡性。

考察國內和各國的政府文獻和學者理論,他們對各級各類人才培養質量即對學生發展的理想預期,也都不外乎這六性或六維。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行的PISA測驗,包括了科學素質、數學素質、閱讀素質等,都可以歸納在“六維”之中;2010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起“創新教育運動”,提出了“發展制造業”的呼吁,可見發達國家對于人才的創新性和專業技能性同樣渴求。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六性或六維”當作“教育質量標準的頂層結構設計”。在頂層設計下,教育系統中各種關系主體可以對人才培養質量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如:教育是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才質量標準和指標體系必須反映國家意志;同時學生個體作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第一當事人,對自身發展有自己的要求;而家長、社會和用人單位等也對人的發展質量有所要求。因此建議,各方面各層次主體都有權參與這六維標準的具體指標體系的制定,以形成一個由頂層向底層,從國家、到地區、學校、個體等逐級轉化和補充形成的,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共性與個性有機統一的人才質量指標體系。

這一體系可以簡稱為人才質量的“六維四級”標準,它不是一個懸空的框架,而是一個從頂層概念到現實行為層層分解落地構成的指標體系。其中,“四級”,即指人才質量“六維”被分為國家標準、地區標準、學校標準和個體標準共四級:

1.國家標準——國家提供教育質量(六維)指標框架和基準。國家代表機構可以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指標調整、增刪、確定與調整權重等;同時國家還可以委托教育部或者其他部委,對學科、專業、行業編制國家標準。

2.地區標準——各省市區縣教委(教育局),在國標基礎上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和專業的特殊需求,在相應框架里添加特色指標。國標和地方特色指標合并,且按照一定權重,構成地區人才培養質量監測的指標體系。之前的一些有價值和特色的地方標準經過整理提煉可以納入。

3.學校標準——各級各類學校在“國標”和“地標”基礎上,根據學校類型、專業類型與特色等,增添學校辦學與專業特色指標。國標、地標和學校特色指標合并,且按照一定權重,構成各級各類學校人才質量監測指標體系。學校正在實施的一些有價值和特色的指標可以納入。

4.個體標準——每一位學生(教師)個體,在國標、地標、校標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潛質以及教育和社會可能提供的條件,進行自我發展設計,添加個人特色發展指標,將個人特色發展指標達成度計入發展總成績。個人可隨時用身份證調取自我發展信息,進行自我發展監控與調整。

人才質量“六維四級”標準框架與指標體系的動態編制過程,一方面,使參與教育系統建構、建設和運行的各個主體都有了編制質量標準的空間和自由度,從而使各級各類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機構,都有了共性個性兼具、統一特色兼具的質量標準去明確指引自己的辦學方向;另一方面,各級主體還可根據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定位變化,進行指標的靈活調整與增刪。只是無論哪一級哪一類,認定和制定了指標,就必須照此執行,進行自我測評和接受他者測評。

緊接著的問題是:這么多指標如何能夠檢測?

進行科學的教育質量監測

建立起“六維四級”人才質量標準與指標體系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能夠在各級層面上對各級各類教育進行實時測評,并監控人才培養質量及其保障系統質量。否則,討論質量和建構質量標準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教育規劃綱要》提到質量監測及監測系統建設問題:義務教育要“嚴格執行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教師資格標準”;高等教育則要“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等。這些“教育質量監測”、“評估”,無疑首先應當是人才質量監測和評估,然后才是圍繞人才質量的所有教育保障因素和教育基礎狀況的監測。事實上,只要標準框架和指標系統庫建立了,實際檢測并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可操作性,分主體(國家、地區、學校、個體)、分層次、分類別、分重點、分時段等進行指標檢測,逐步積累數據,最終協同完成人才質量檢測數據庫與質量分析系統。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為教育質量宏觀和微觀檢測提供了可能和精良手段。《教育規劃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近年來,云計算基地建設和離岸數據庫的建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為教育系統運行和管理全面數據化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契機。不過,這又將面對另一個難題:如何將人才質量檢測系統與目前越來越多的分隔、分散、利用率極低的教育信息資源進行系統整合,以實現信息的優質、高效利用?《教育規劃綱要》“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一章中,給出了一項富有遠見的舉措,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質量檢測結合起來共同建設:“建設有效共享、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國家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建成較完備的國家級和省級教育基礎信息庫以及教育質量、學生流動、資源配置和畢業生就業狀況等監測分析系統。”以此為基礎,就可逐步建構起一個較為理想的以整個教育系統為支撐的“教育質量監測信息系統”,該系統包括“六維四級”指標框架、教育基礎條件和保障因素等三個互為相關的子系統,通過對各種數據的收集,完成對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因素(保障因素)、發展趨勢和主要問題的分析與調控,據此最終實現促進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整個教育系統質量提升之目標。核心問題解決了,一個一個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必將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一場激動人心的“革命性”變革!

注釋:

①許國志:《系統科學大辭典》,1994年版。第540頁。

篇4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聽過一首歌,或許應該說是在一首歌中如此的寧靜過。

我很喜歡聽寧靜的曲子,任由那優美的弦調在腦海中不停地旋轉,什么都不用想也沒有必要想,就那樣呆呆的聽著,聽著,隨著曲子中的節奏,自然而然的勾勒出能夠表達歌詞的情景,不禁中,亦覺得自己是詞中之人,曲中所繪之意,喜樂極、悲盡絕,邁步踽踽獨行中,步履枯城之時,夢回初轉,百世執意,原來這一切不僅僅是空夢所撰,亦是轉回中的冥冥之意。

簡單的曲調,卻有著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卻在腦海中不停地演繹,物已逝,人不同,景卻還在哪里,誰人明?誰人命?滄桑百世,守不住的是那已逝的曾經深埋在我們心中的美好時光,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顯得更加的有意義吧。

意境之美,弦不盡其意,道不盡其足,唯能夠在迷糊中還依稀的記得那些景、那些事、那些邂逅,還有那些讓我們難忘的思憶。迷途中,似乎還記得還能想起那逝久的曾經,淚卷書黃,寫不盡幽幽情義,別不了錚錚愛深,瀟湘竹罄,淚未盡,情未絕,為何意難途。

幾度春秋,幾許愁,幾經意間,幾多寥寂上心頭。寂靜拂煦不了內心的冰舟,否者怎能尋找到萬古寂滅的你的身影,湊一湊、嗅一嗅你的味道你的愁。望洋追憶,已無法清晰的憶起你的美眸,或許,現在也是愁眸,耐不盡歲月的籌謀。

憶經年,輕紗經腕,多少燕雙舞過洲,漣漪荷塘,漾泛月鏡,相思長,多少朦朦夜未央,如今卻是相逢唯見天蒼茫,夢回縈繞,難卻心乏情殤。

許是繁花錯了賞,慰留怡園獨舞狂,興勁意闌,凡心怎經得住消煙獨往。絕舞為誰蹈,艷歌為誰唱,身在萬千紅塵中的你是否能夠尋覓到那一曲、一舞呢?

······

寧靜的歌中,此時我也無法再寧靜了,雖未飽淚其臆,卻也思緒萬千,不禁中、不意間,伴隨著其曲調,述繪著自己的點滴意境,自譜曲調,舒心中之愁憂,也算是對其一種理解,一種思緒:

瀟湘醉,千曲何意染弦偎,寡聲絮語玉綴眉,再也不見韶華美,枯林微涼夜浸月色窺;

雨紛飛,萬里碧日意更催,難斷囈語何時回,總道歲月情太碎,已是百世輪轉復煙灰;

空嗟脆,避不盡內心壁壘,思憶惘逢卷殤潰,腸斷誰能涕臆毀,茫惶林間唯見寒霜吹;

千行淚,心乏情潵誤人佩,愁云蔓漸幕簾軌,恨弦嘶啞話太憊,遐想肆揚怎能生香魅;

念君陪,滄海桑田策不歸,望盡柔情繞心扉,山水失色鳳霞墜,人各一方落紅浮光悔;

紅顏悴,繁花髻綰蹙顰眉,素手撫藝空自悲,哀怨嘆息孤寂睡,夜憐淚漪思憶信轉匯;

蕭魂扉,夢回路轉曾時昧,遲暮不復燕雙對,羅巾撫默嗚自閨,粉裝獨舞顏淚徑向霈;

鏡缺月,冷雨不宜暖人誨,癡心難愈蓮馨貴,悲合離轉是是非,弦斷曲終誰述生死隨。

曲綿綿,意難斷,千次回繞,原來已是不耳難心言,唯有在思浸之中寫出點滴感觸,難道其萬一,以解心中之韻爾。

篇5

高中物理中經常遇到牽連運動問題,解決牽連關系一般用三個基本方法:

1.因為桿或繩長度不能改變,沿桿或剛性繩兩端方向上的分速度相同。

2.在同一轉動裝置中,因為各點轉過角度相同,故各點的轉動角速度相同。

3.有些情況下學生難以確定速度的合分關系,因此可采用微量位移關系來確定牽連關系,即“Δs”法。

一、“Δs”原理

1.取極短時間Δt0時,任何運動在此極短時間內的運動均可認為是勻速直線運動,即認為運動方向不變,速度大小不變。

2.這樣就很容易畫出極短時間內物體之間的位移關系,由v=■和a=■=■可知,“Δs”關系即代表速度“v”關系或加速度“a”關系,從而確定速度、加速度的牽連關系。

例1.如圖1,豎直桿上套一細環,用斜方向的細繩拉著向上運動,某時刻拉繩方向速度為v1,繩與豎桿夾角為θ,求此時細環上升速度。

分析:很多學生會直接根據力的分解思路得出細環上升速度v2=v1?cosθ。

其實,力是決定加速度的,與加速度方向一致,而不決定速度,與速度的大小方向不一定一致,何況繩上不一定有力施加。因此不能簡單地把v1分解。

我們可以取極短時間內的位置關系,如圖2,極短時間內,細環由A運動到B,此過程可以認為拉繩方向未發生變化,即得圖2的直角三角形關系。圖中AB為細環的位移,AC代表細繩方向的位移。由v=■可知,AB代表v2,AC即代表v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即可得出:v2=■。

例2.如圖3所示,直棒MN由靜止開始自由落下,在下落的過程中與靜止的斜棒AB間的夾角保持30°不變,兩棒的交點O沿斜棒AB滑下的加速度為__________,當MN下落2s時,交點O下滑的速度為________.

分析:本題,取極短時間,立刻畫出微量位移關系AOC如圖4,由v=■和a=■=■可知:

當AC=g時,交點O的加速度a=AO=■=2g=20 m/s2

當MN下落2 s時,AC=gt=20 m/s,此時交點O的速度vO=■=■=40 m/s。

例3.如圖5所示裝置,在繩的C端以速率v勻速收繩,從而拉動地面上物體M水平前進,當繩BC段與水平恰成α角時,物體M的速度為_________。

分析:取極短時間內,畫出微量關系如圖6,物體由B點移到C點,繩頭由地面B點,移到空中B′點,物體點移到C點。即物體速度為vM=BC,拉繩方向速度v=BD,由幾何關系知:B′B=■,B′C=BC=■=■,即:vM=■=■。

可見,利用微量位移法求解牽連運動的一般步驟為:

1.取極短時間,畫出牽連物體各自的運動位移關系。

2.利用幾何關系,確定牽連物體之間的速度、加速度瞬間關系。

二、原理應用

下列幾道習題可供大家練習:

1.如圖7所示,重物M沿豎直桿下滑,并通過繩帶動小車m沿斜面升高,當滑輪右側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時,重物下滑的速度為u.求:小車的速度v是多少。

2.如圖8所示,A、B兩車通過細繩跨接在定滑輪兩側,并分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若A車以速度v0向右勻速運動,當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分別為α和β時,B車的速度是多少?

3.如圖9所示,均勻直桿上連著兩個小球A、B,不計一切摩擦。當桿滑到如圖位置時,B球水平速度為vB,加速度為aB,桿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α,求此時A球速度和加速度大小。

4.一根長為L的桿OA,O端用鉸鏈固定,另一端固定著一個小球A,靠在一個質量為M,高為h的物塊上,如圖10所示,若物塊與地面摩擦不計,試求當物塊以速度v向右運動時,小球A的線速度vA(此時桿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

5.如圖11,AB為光滑的水平直桿,另一細桿OP可繞AB上方距AB高為h的O軸轉動,兩桿都穿過環Q,若使OP桿繞O以角速度ω轉動,則當OP與豎直方向所成角度α=30°時,環Q的運動速度為 。

答案:1.v=ucosθ 2.vB=■v0 3.vA=vBtanα,aA=aBtanα

4.vA=ωL=vLsin2θ/h 5.■hω

參考文獻:

篇6

>我們知道企業的“商標專用權”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一個有良好信譽的公司,他

的著名商品的品牌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如著名的可口可樂這個品牌的價值高達360

億美元,萬寶路“malboro”達300億美元等,這些著名的品牌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商業利

潤。對這種無形資產的浪費或其受到非法侵害,企業無疑將受到巨大損失。國內一些知

名企業如北京“同仁堂”、“五星”啤酒等的“商標專用權”就分別被外國的相關企業

在其所在國內注冊。致使“同仁堂”和“五星”不能在該地區以“同仁堂”和“五星”

品牌銷售。給我國的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雖后經努力又恢復了專用權,但造成的

經濟損失是無法挽回,受到的教訓是深刻的。另據深圳某報報道:某公司申請注冊了包

括“康佳”、“長虹”等國內知名品牌的商標在其它領域的專用權。據息“康佳”、

“長虹”等正在通過向國家商標局提出商標異議、訴訟、談判等方式恢復其商標專用

權。這無疑給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和人力損失。這些教訓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吸取的。

>商標專用權的內容

>所謂商標專用權(以下簡稱商標權),是指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的商標只準許商標

注冊人專用,排除任何其它人使用的權利。商標權也是一種財產權,它與所有人的其它

財產一樣具有獨占性和排它性。

>商標權具有以下權利;

>1. 獨占權,指商標專用權的規屬,經注冊的商標,商標專用權歸商標注冊人所有,其

他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和擁有。

>2. 處置權,指商標注冊人有權依據法律的規定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商標,包括把注冊商

標轉讓給他人、許可其它人使用、還可以商標折價對其它企業入股投資。

>3. 使用權,指商標權人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使用其注冊商標,其他人不得任意干預或

侵犯。無論商標權人采取何種方式使用其商標,均包含著其對社會、消費者的義務,商

標權人不得違法使用其注冊商標,而且只有在法律的范圍使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

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4. 禁止權,指商標權人有權禁止未經許可任何人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的商品上使用

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類似的商標,有權禁止他人偽造、擅自制造其注冊商標標識、服

務項目標志,同時禁止他人用不正當的手段侵害其合法權益。

>5. 續展權,指商標權人為了維護其商標專用權,在注冊商標有效期滿前6個月內或法

定期間內申請續展其注冊商標的有效期限。

>企業要加強商標專用權的管理

>第一,注意商標權的時間性。法律對商標權的保護有一定的期限,如果過了有效期限

而不再續展,則該權利自行終止。我國商標法第23條:注冊商標的有效期為十年,自核

準之日起算。另外該法對續展也作了規定,商標法第24條:注冊商標有效期滿,需要繼

續使用的,應當在期滿前六個月內申請續展注冊;在此期間未能提出申請的,可以給予

六個月的寬限期。寬限期仍未提出申請的,注銷其注冊商標。

>第二,注意商標權的地域性。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據商標法的規定成立,只有在該法的

有效施用范圍內才有效,超出范圍則該商標權失去其法律效力。為此企業在向海外銷售

其產品時一定要在銷售國內申請其商標注冊,以免陷入被動局面。近年來,我國的“杜

康”商標在日本、健力寶商標在韓國、索華商標在西班牙、青島啤酒在美國等,均由于

我國的出口企業到國外注冊商標申請太晚。被不法商人乘機搶注。目前,解決商標搶注

可以通過法律訴訟或協商兩種方法加以解決。一是通過法律訴訟奪回商標權。成功可能

性因案而定,一般情況下付出的代價是比較大的,如健力寶雖然在韓國奪回了商標權,

但付出了巨大代價。二是協商解決。但因主動權一般不在我方,很可能被國外不法商人

訛詐,不得不以重金換權利,如果失敗極有可能被外方起訴侵權,將不得不面臨索賠和

喪失出口國市場的危險。為此,筆者建議企業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及時確定產品出口

國。二是了解各國的有關法律規定,在產品出口以前及時辦理商標的國際注冊。三是在

注冊主商品商標的同時,要注冊為主產品所提供的相應服務的服務標識,作到有備無

患。

>第三,運用防御商標、聯合商標的策略,來預防和抵制他人的商標侵權行為。所謂防

御商標(defensive marks)又稱防護商標,是指同一商標所有人在本商標所使用的商

品以外的其他商品上注冊的同一商標。其中,最先注冊使用的商標為正商標,在類似商

品或其它商品上使用的商標為防御商標,如可口可樂在34類商品上注冊了防御商標,但

主要用在飲料產品上。聯合商標(associated marks)是指同一個商標所有人將自己

擁有的與其注冊商標相近似的若干商標,注冊于同種或類似商品上,從而形成多個或系

列商標的聯合。其中,若干近似的商標為聯合商標,最先注冊使用的商標為正商標。如

杭州娃哈哈兒童營養食品公司就向商標居申請注冊眾多的近似商標,如哈哈娃、娃娃

哈、哈娃哈等。

>商標專用權的保護

>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要素的企業應如何對侵犯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筆者認為應

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輿論支持。可以通過新聞媒體、消費者協會等組織對注冊商標進行宣傳,并對侵權

者進行輿論譴責,從而達到減少被侵權的機會。

>2、行政干預。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對注冊商標給予行政保護并對侵害

商標權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對于商標局初步審定的商標,依據商標法的規定,自公告

之日起三個月內,任何人均可以提出異議。凡認為商標局初步審定的商標同自己已經注

冊的商標或審定公告在先的商標相同或近似,均可要求商標局撤銷這一初步審定公告的

商標。如果自己的商標權被侵害,應及時向工商部門舉報,工商部門會依職權責令侵權

人停止侵權行為、進行罰款、責令侵權人賠償商標權人的損失。

>3、司法保護:我國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第

213條、第214條、第215條規定了侵犯商標權犯罪,民法通則規定商標權人有權要求侵

權人對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也就商標權人合法

權益的保護做了明文規定。被侵權的企業應積極運用法律武器,通過訴訟程序保護自己

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

>

>

>

>作者:魏紅亮

>單位:中國水利投資公司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白廣路2條

12號(100053)

篇7

一、發現的問題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同學們出現了以下這些影響掌握筆算方法的情況。

1.相關的口算不熟練。

(1)表內乘法口訣。

(2)乘加口算,比如:2×9+3。

(3)兩、三位數加法。

2.筆算的算理不清楚。

算理理解起來主要難在第二步,即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得到多少個十,所得的結果要對準十位書寫。

3.筆算書寫不規范。

(1)數位沒對齊。

(2)數字沒寫清楚,比如:0和6相混淆。

4.不能靈活運用估算來檢查。

二、針對這些普遍存在的情況,我覺得可以嘗試如下對策

1.抓好口算練習。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在計算時實際上有三個步驟,一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這個過程實際上可以分解為若干道表內乘法口算和100以內的加法口算。學生計算錯誤其實就是兩方面,一是口訣背錯,比如,四八二十四。二是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有錯,比如24加8等于33。

針對“表內乘法口算”和“100以內的加法口算”這兩部分口算,可以重點訓練,提高這部分口算的正確率,無疑對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正確率和速度都是有益的。

2.理清筆算算理。

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關鍵在兩點:一是要掌握乘的順序,二是理解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乘數,得到多少個十,所得的結果要對準十位書寫。學生受已有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經驗的影響,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第二步時會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想可以從緊密聯系實際和精心設計練習兩方面著手。

(1)將計算練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

教材引出例題時就是把計算教學置于實際生活的情境之中,并且所選的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如計算53箱迷你南瓜的個數、買30個足球的價錢等。這些素材有利于引導學生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體會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啟發他們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新的計算問題,進而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2)通過辨析掌握筆算的練習。

在初步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后,提供一些典型的筆算錯誤,讓同學們進行辨析,討論錯在哪里,怎么會出現這種錯誤,如何避免。

3.指導書寫規范。

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在筆算乘法時,相當一部分錯誤并不是不理解算法,也不是不會算,而是由于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造成計算錯誤。因此,在教學時,指導學生認真規范地書寫,也能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首先,老師的板書以身作則,其次,對學生的作業書寫要求明確,指導細致:列豎式時每個數位的數字間的空一個空格,這樣將數拉開距離,避免因為數寫得太擠看錯造成計算錯誤;每次乘得的積進位的數記在心里,在兩位數乘法豎式連續進位時,既要算乘法又要算加法,如果將進位的數寫在豎式里,容易因為數字多造成混亂;數字書寫端正,避免一些相似的數字寫得看不清楚,比如6和0。

4.鼓勵估算檢查。

篇8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0-004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21

近年來,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系統配備的儀器也不斷增加,各類儀器的科技含量也逐漸提升。計量管理是醫療管理的重點所在,也是保證醫療儀器安全性和數據準確性的基礎。因此在醫院整體管理中,必須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的計量管理體系,促進和提升醫學計量工作,對保證醫療機構的安全奠定基礎。

1 計量管理在醫療質量中的作用

計量管理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為了突出整體發展的特點,在實踐中,需要優化管理舉措,發揮醫療管理的最

大作用。以下將對計量管理在醫療質量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1.1 符合醫療管理工作的要求

計量管理是系統管理的重要分支,在醫療計量管理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計量管理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也是醫療工作的技術基礎和前提,和醫療質量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直接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漸提升,對醫療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計量管理符合醫療管理工作的要求。

1.2 提升醫療管理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型科學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現代醫學從原有的單一治療方式過渡到以技術支撐,各種先進的醫療設備層出不窮。做好計量管理工作,將各項管理措施落實到實踐中,有利于提升醫療管理質量。例如腦電圖機、超聲波診斷儀、多參數心電監護儀、核磁共振儀、呼吸機等,在臨床治療中有廣泛的作用。在使用管理中,要以保證醫療質量為基礎,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作為管理目標,最終達到優化管理舉措的目的。

1.3 提升管理效率

在醫院日常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瑣碎的事物,在具體管理中采用有效的計量管理能對現有的管理形式進行有效的分析。計量管理工作繁雜瑣碎,涉及的范圍比較廣,為了保證各項業務管理的有序性,要發揮計量管理的作用,將其付諸于實踐。系統有效的計量管理形式能對各項業務進行有效的處理,不斷提升臨床管理效率。

2 如何在醫療管理中做好計量管理工作

基于醫院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做好計量管理工作,對各項業務進行有效的處理,減少消極因素的影響,保證計量管理的有序性和完善性。以下將對如何在醫療管理中做好計量管理工作進行分析:

2.1 提升工作人員能力

計量檢定工作專業性比較強,對技術要求高,對工作人員的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能夠熟練掌握計量工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將其靈活應用到計量檢測工作中去。當前在醫療質量具體管理中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部分工作人員是兼職工作,進行檢定的工作時間比較短,甚至存在檢定操作不熟練的情況。在實踐過程中從當前管理現狀入手,根據檢定項目、檢定方式和數據結果的具體要求,設計出符合規程要求的內容。檢定記錄單和檢定證書符合現有檢測工作的具體要求,需要將檢定項目、檢測方法、允差極限、結果判定等內容納入到系統管理范圍中。需要根據項目的具體要求,結合各項極限值對檢測項目進行有效的評估和分析。除了特定的項目和每項檢測方式,要分別計算出每一項測量值,根據具體操作形式、檢測方式的要求,按照規章流程進行操作。必要時對工作人員進行素質的培訓,使其掌握具體管理內容和方式,不斷提升管理水平。

2.2 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

計量管理制度和規章制度是計量管理的核心所在,在具體管理中要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完善計量管理舉措。醫院領導需要對具體管理方式和制度體系進行分析,在已有管理的基礎上對涉及到的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計量管理工作內容比較多,工作人員需要將繁雜的管理內容細化,將其規劃到統一管理范圍內。醫院必須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建立一個系統有效的計量管理體系,在完善本體系管理的過程中,輔助相關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其中監督管理機制內容比較復雜,要成立一支高素質的監督管理隊伍,對各項業務進行系統的監督和管理。部門監督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比較差,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對其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監督管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將具體監督管理體系落實到實處,提升醫院管理質量。

2.3 做好基礎管理工作

計量工作內容比較多,涉及到全院的各個角落,由于數量多、分布廣,因此工作性能和使用情況比較復雜,在管理中需要對各個科室的具體醫療設備及管理內容進行分析,對新購入的計量儀器進行登記、建卡、保養管理,記錄成本后方可投入到臨床使用中。在對各項計量機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必須保證無遺漏、不過期,兼職工作人員要隨時掌握各個儀器的工作狀態,如果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需要及時和專職計量管理工作人員進行聯系,對設備及時進行維修。工作人員要按照計量工作的具體要求,及時通知質檢部對設備進行檢修處理,檢修不當則需要停用,做好隔離存放和報廢處理。為了防止儀器的工作故障對診療質量造成影響,要完善基礎工作內容,只有計量檢測合格后才能付諸于臨床使用。專職工作人員要對基礎工作的具體內容引起重視,定期到各個科室進行計量儀器的檢查,包括工作環境、室內溫度的審核等,如果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必須整改后記錄備案。

2.4 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和數字化已經成為各個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所在,高新科技的應用范圍比較廣,需要完善信息指標,構建有效的醫療信息化建設模式,實現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雙重管理。在建立醫學計量管理的過程中,要制定對外開放、全國聯網的網絡交通平臺,提供有效的技術法規信息。同時需要對各類計量資源、財務政策等引起重視,開設咨詢和征求同意的溝通平臺。在具體管理中,需要重視網絡系統建設的作用,實現信息和數據的共享。

2.5 建立計量器具檔案庫

計量器具檔案庫是計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門,也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點所在,涉及到醫療計量器具的原始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等,為后續計量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實踐中建立器具檔案庫,能第一時間對各類管理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在確保開展醫學計量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同步跟進的前提下,保證醫學計量相關法律法規和體系文件的順利實施。

3 結語

醫院計量管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從醫院當前發展現狀入手,考慮到醫療質量管理的具體要求,在不同程度上落實計量管理的具體方案。當前以醫療質量管理為主,在后續管理中,必須完善計量鑒定的具體化要求,以科學認真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對待各項業務。各個基層的計量管理比較特殊,必須對基層計量站的醫學工作內容進行分析,完善管理舉措,發揮監督機制的最大化作用,進而提升醫療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麗明.計量管理在醫療質量中的地位和作用[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0,4(12).

篇9

The normal form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iousness”, 

“two modes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onetwo”: 

the sources of the thinking culture of Chinese esthetics spirit

Abstract: Originated from the unique and profound national thinking culture, Chinese aesthetics takes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iousness” as its consummate state and typical theoretical form. At first, the typical form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iousness” is basically constructed by aesthetic contradictory elements, such as two sides, two opposing extremes, two terminals, (namely, two) and so on, which just carries on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concept of “things are produced with two” in Chinese tradition or the type of “two modes of Yin and Yang” described in Yi. Secondly, the thinking of “inseparable dual two” in Chinese tradition fundamentally differs from the modern western thinking of dualism with subject and object being separated. The essential distinction is that the thinking of “inseparable dual two” cannot be isolated from the cardinal principle of “one”,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ne” and “two”.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setting up “two” is to expound “one”. Thirdly, the “one” explicated from the “two” essentially possesses the meaning of “mid” (appropriateness). The combination of “appropriateness” with the classical aesthetic idea of that “Beauty is harmony” formed the Chinese unique aesthetical normal form of “appropriateness harmoniousness”.

Key words: normal form of appropriateness & harmoniousness; thinking of “two modes of Yin and Yang”;“ onetwo” model; category of “mid”

美學作為一種理性形態、概念形態的審美意識,它的產生和發展終究離不開它所憑依的思維文化傳統。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思維文化,就必會有什么樣的美學理想。從這個角度說,“和諧”作為整個古典時代人類普遍崇奉的美學理想,放在不同民族的思維文化語境中,就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論范式。所以我曾指出,古典美學在表達“和諧”之美的理想范式方面中國同西方就不太一樣,西方講和諧偏重“寓多于一”的“調和”之美,而中國講和諧則偏重“執兩用中”的“中和”之趣。[1]現在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中國美學在審美理想上為什么會形成這一“中和”范式?它所依恃的思維文化根源是什么?這便是本文著重探究的問題。

一、“中和”范式與“耦兩”思維

所謂“中和”范式,簡單說就是指中國美學在解釋“美是和諧”這一本體規定時,著重強調審美事物、審美系統中相互矛盾、彼此對峙的兩個方面,或兩極、兩端……之間不偏不倚均衡持中的和解與統一。它把這種均衡持中的和解統一狀態視為審美、藝術的最高理想、原則、目標和境界。值得重視的是,這種美學本體論思維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最終的均衡持中和解統一(即“一”)是以矛盾的兩面、兩極、兩端……(即“兩”)為基本架構的。所以,中國美學特別注重美的事物之間和藝術事象內部的對耦性結構關系,特別喜歡在兩兩相對的審美矛盾因素之間思考問題,特別擅長用素樸辯證的“二分”法來認識和解釋審美世界。換句話說,中國的美學與哲學一樣,其所凝視的核心問題既不是一元論,也不是多元論,而是二元論。不過這種二元論思維與西方近代主客二元的形而上學思維不是一回事。它是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的一種特有模式。我把它稱為“耦兩”思維,或以《周易》為范本的“陰陽兩儀”思維。這一辯證思維用兩兩相對的視角來觀察、解釋萬事萬物,用“物生有兩”的理念,用“陰陽兩儀”的范式,用“只是二”、“無一亦無三”的哲學來領會、說明此在世界。顯然,對中國美學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需要投以極大關注的重要問題。因為這一“物生有兩”的,或“只是二”、“無一亦無三”的哲學理念,正是中國美學以“中和”為尚的本體理論所難以超逸的思維文化背景。

簡言之,“中和”之美所對應的思維文化依據必是“耦兩”模式,或者說,“中和”范型(作為“一”)之所系者,唯“耦”唯“兩”也。

早在春秋時代,晉國史墨就提出了“物生有兩”的著名命題。原話是這樣說的:

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

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左傳》昭公三十二年)[2]

這里的“兩”,不是一個簡單的數詞,而是指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或者是一種對耦兩立的矛盾關系。當然,這個“兩”也不是簡單的平分并列關系,而是由主輔兩方面所構成,即所謂“有陪貳”、“皆有貳”(“貳”有副、次要義)等。但這個“輔”的方面也并非可有可無、無足輕重,而是與“主”的方面對耦并立、缺之不可的,這從“貳”也有“匹敵,比并”的意思即可看出。所以“物生有兩”的命題初步提出了一種“凡物無獨有偶,一切莫非兩極”的“二元”論認識規則,亦可稱“耦兩”型或“陰陽兩儀”型思維模式,盡管晉國史墨提出的這一規則和模式在“一兩”觀念的演變中還相對簡單,但也是最基本的。

在推進“物生有兩”觀念方面,《易經》無疑是很典型的。但我們想把這個問題放在后面談。稍后孔子在“物生有兩”基礎上提出了“執兩用中”說。孔子的貢獻在于將尚比較抽象的“耦兩”思維模型具體闡釋為“執兩用中”的思想方法,用來解決現實問題,他說:

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為為舜乎!”(《中庸》第六章,重點號引者加)[2]這一“執兩用中”的命題,無疑是孔子“中庸”哲學的一大體現。這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執其兩端”的思想。孔子繼承了“物生有兩”觀念,把“兩”具體化為“兩端”,以承認事物矛盾“兩端”為其中庸哲學的基礎和前提。“兩端”就是事物相互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孔子認為觀察世界、處理問題就是抓住這兩方面,而不是抓住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就是要“叩其兩端”(《論語·子罕》)[2],而反對“攻乎異端”(《論語·為政》)[2]。承認并重視事物存在著兩兩相對的矛盾性,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點。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事物矛盾雙方(“兩端”)的折中與和解,從而建立了儒家的中庸哲學與中和美學。這應當說是對“物生有兩”觀念的一種深化,也同時是一種功能化、實踐化、“方法”化。

老、莊其實更突出了“耦兩”思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兩兩相對的矛盾概念,諸如:大小、高下、有無、難易、長短、前后、正反、正奇、美惡、巧拙、智愚、雄雌、強弱、剛柔、陰陽、盈虛、禍福……等等,這說明《老子》是承認“兩”(矛盾)的存在,并圍繞著“兩”(矛盾)來思考問題的,而它處置,闡釋這一系列兩兩相對的矛盾概念的方法則是:

“正言若反。”(第六十四章)[3]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3]

也就是說,在《老子》看來,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兩兩相對的,是彼此相反互相對峙的,另一方面,事物的矛盾、差異、對立又是相對的,是處于不斷相互轉化中的。這樣,《老子》在“物生有兩”的思維中就貫徹了相當深度的辯證法思想。莊子沒有堅持老子的這一辯證法思想,而是將“物生有兩”引向了相對主義。他的出發點當然也是“兩”(矛盾),即圍繞著物與我、是與非、此與彼、生與死、天與人……等矛盾關系來思考,但其提出的“兩行”說卻是旨在“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莊子·齊物論》)[3],也就是消解矛盾,泯除差別,使“兩”通同為“一”。這樣一來,《莊子》似乎遺棄了“物生有兩”觀念,但實際上仍沒脫離“耦兩”模式。無論是老子的辯證法,還是莊子的相對主義,都不外乎以“物生有兩”的觀念為思維基礎和邏輯前提。可以說,沒有這一觀念,就不會有《老子》和《莊子》。

再看看“物生有兩”觀念在漢代以后的發展。

董仲舒非常注重事物間的兩極耦合之關系。他認為: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

必有里。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物莫無合。”(第350頁)[4]

這里的“合”,是耦兩、耦合之意。“物必有合”、“物莫無合”,也就是凡物沒有不成雙成對的,“耦兩”、“耦合”是世間萬物存在的普遍性狀,普遍形式。這可以說是“物生有兩”觀念的具體發展。

至宋明之際,這一觀念更見明確而精微。邵雍說:“元有二”(第26頁)[5];張載說:“不有兩則無一”;“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第33頁,34頁)[5];王安石提出“道立于兩”的命題,指出“耦之中又有耦焉,而萬物之變遂至于無窮”(第52頁,53頁)[5],這就把“耦兩”關系進一步推向了本體化層面。程顥則認為:“萬物莫不有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第72頁)[5];程頤也說;“道無無對”;“無一亦無三……只是二也”(第80頁)[5]。這與王安石一樣,也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述“物生有兩”觀念,但比王安石更進一步確認了“耦兩”關系的絕對性。朱熹進一步闡發二程說:“雖說無獨必有對,然獨中又自有對”,如“道”看似“獨”,但“道”實又與“器”相對,所以,“若不相對,覺說得天下事都尖斜了,沒個是處”(第116頁,115頁)[5]。“天下事都尖斜了”,也就是違反了兩兩相對的均衡持中原則,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必定是“相對”、“有對”的。葉適對此的認識也極精辟,他說:“古之言道者必以兩”;“凡天下之可言者,皆兩也,非一也”(第167頁)[5]。這就突出了“兩”(矛盾對立)在事物結構中的本體性意義。李贄則從反對“一生二”的傳統觀念出發,斷言“然則天下萬物皆生于兩,不生于一,明矣”(第232頁)[5]。李贄的“皆生于兩”論,顯然帶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理學的傾向,但與傳統的“耦兩”思維也無疑是一脈相承的。

二、“中和”范式與“一兩”模型

中國傳統“耦兩”思維在結構上看似“二元”論,但實際上與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思維根本不同,其本質差異就在于“耦兩”思維不脫離“一”的基本原則和精神。也就是說,“耦兩”思維仍是在“一兩”模型中進行的,“一”與“兩”始終被置于一種整體性的關注之下,立“兩”最終是為了明“一”。

我們可以《易經》的“陰陽兩儀”觀念為范例說明這一點。先秦時期,真正從理性層面上推進和完善了“物生有兩”思維的是《周易》的“陰陽兩儀”觀念。《說文解字》(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莊子》也說過:“《易》以道陰陽”(《天下篇》)[3]。這說明《周易》的義理體系是以陰、陽這一對矛盾范疇為基點建構起來的。《周易》以陰、陽關系闡發義理,也就是在兩兩相對的矛盾關系中解釋世界。我們把《周易》的這一解釋理論名之曰“陰陽兩儀”模式。

“陰陽兩儀”作為《易經》的一種思維模式,它所指涉的內涵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世界萬物無不由兩兩相對的“陰”、“陽”這對矛盾所構成。“—”“ ”這兩個基本符號,其涵義即為相互矛盾、兩兩對立的陰、陽關系。由這兩個基本符號的不同排列、重疊與組合,形成各種卦象,展開各種矛盾對立關系(范疇),如乾與坤、否與泰、損與益、健與順、剝與復,平與陂等等。這里所遵循的思維原則是,陰、陽兩種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彼此矛盾的,相反相對的,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差異、差距、差別等。比如天和地是彼此矛盾的、相反相對的,它們合乎“陰陽兩儀”中“兩”的條件;而天和云、地與草等等之間卻不符合這一方面的條件,因為它們之間只有簡單的差異或差別,卻沒有截然分明的矛盾對立關系。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矛盾對立關系的兩種因素,才是“陰陽兩儀”模式中“兩”的本質含義。對此,宋明之際的思想家給予特別的重視和強調。如周敦頤說:“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第3頁)[5];邵雍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第22頁)[5];張載說:“天包載萬物于內,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第40頁)[5];朱熹說:“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第91頁)[5];“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第112頁)[5];“圣人看天下物皆成兩片也。……只是陰陽而已”(第118頁)[5],等等。這表明注重“陰陽兩儀”模式中“兩”的基本構成意義,已成中國傳統思維的重要路數。

另一方面,“陰陽兩儀”也并不意味著陰、陽這兩種矛盾因素之間是一種相互排斥、尖銳對抗、勢不兩立的關系;相反,它們所表征的恰恰是矛盾雙方的互依并生,相成相濟,均衡融通,守中致和。一句話,它強調兩種矛盾對立因素(“兩”)之間要達到均衡持中(“一”)的最終勢態、結果、目標、境界。比如,從根本上說,《易經》之義理,貫徹始終的就只是一個“陰陽之和”。這個“陰陽之和”,就是講陰、陽之間不能悖反,不可隔離,而應相互交通,彼此構合,使之絪緼不測,渾融如一。表現在卦爻之象上,即陰、陽相遇(合)則通,陰、陽相隔(離)則閉。也就是說,凡陽爻之行,遇陰爻則通暢,而遇陽爻則受阻。易學大師尚秉和先生曾說這是“全《易》之精髓”。我們不妨以“泰”、“否”兩卦為例來進一步讀解一下這個“精髓”。我們知道,泰卦是“?瘙棯”,呈一種下乾為天,上坤為地之象。《周易集解》([唐]李鼎祚)引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這里的“相交”,也就是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交接、融合之意。泰卦呈現的是乾坤(天地、陰陽)二氣相交相合之意象,所以為“泰”(通泰)。而否卦則相反,為“?瘙棲”,呈一種上乾為天,下坤為地之象。《集解》引宋衷曰:“天氣上升而不下降,地氣沈下而不上升,二氣特隔,故云‘否’也”。這里的“隔”即分隔、隔離,不相交合之意。乾坤(天地、陰陽)二氣不相交合,故萬物生養不得暢通,所以為“否”(否閉)。從對“泰”、“否”兩卦的讀解我們可以看出,《易》之精髓只一個“和”字,講究陰陽和合則通泰,陰陽隔離則否閉;也就是要求在事物矛盾雙方的關系中,反對分離和對立,強調中和與統一。換言之,“陰陽兩儀”模式的核心義理就是基于“兩”而歸于“一”。《周易·說卦》甚至指出,“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即認為水與火,雷與風,山與澤這些截然相對的事物之間也相連相通,不相悖逆,且惟有如此,才會有萬事萬物的變動不居,生生不息。所以《易·系辭下》說:“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顯然,“陰陽兩儀”模式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模式,概括的是一種生命精神。這種生命模式、生命精神就是,陰陽和合則“生”,陰陽隔離則“息”。惟有由“兩”歸“一”,才體現“生”這一“天地之大德”。

以上兩個方面,體現了“陰陽兩儀”模式所包涵的“一”、“兩”關系構成了該模式的基本義理內涵。 顯然,《易經》所貫穿的“陰陽兩儀”模式就是“一兩”思維的典型產物。《易傳》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傳》第五章)[2],可以說是對“陰陽兩儀”模式的概要解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是“一”(“道”)化為“二”,“陰陽不測之謂神”則講的是“二”合于“一”(“神”)。《易傳》還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系辭上傳》第十一章)[2]“兩儀”即為“兩”,“太極”則為“一”。這句話包含著“兩”生于“一”的宇宙發生論觀念。到宋明理學那里,“道”與“陰陽”、“太極”與“兩儀”之間所體現的這種“一”、“兩”關系更得到進一步闡發。程頤講:“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第81頁)[5]朱熹說:“蓋五行之變,至于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第92頁)[5]“其所以一陰而一陽者,是乃道體之所為也。”(第101頁)[5]這實際上是在說,世界萬物千差萬別,然皆不出“物生有兩”、“皆各有耦”、“無一亦無三”之理;同時陰、陽作為“兩”、“耦”又是“道”這個本體“一”的所“為”所“用”,其究竟歸于“道”這個“一”。“一兩”之間實為“體用不二”。陸九淵則將“陰陽兩儀”中的“一”、“兩”關系視為“道”、“器”一如的關系。他從《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句出發,指出那種把“太極”和“陰陽”分開來的說法是“昧于道器之分”。他說:“一陰一陽即是形而上者,必不至錯認太極別為一物。”(第126頁)[5]這里將“陰陽”視為本體“道”(或“太極”)的最直接、最原初、最普遍的存在性狀和生成形式,實際上就是用“體用不二”來解釋“一兩”關系了。

所以,宋明理學在對普遍一般的“一兩”模型的解釋上,既秉承“物生有兩”的“耦兩”思維(如前所述),更注重從“體用不二”的理論維度來表述“一”、“兩”關系。換言之,宋明之際固然大大發展了“耦兩”或“二端”思維,但并沒有離開“一”的原則。相反,“一”與“兩”始終被置于一種整體的關注之下,而且立“兩”最終是為了明“一”。邵雍說:“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第26頁)[5]這是傳統的“一生二”觀念的新表述,是在縱的生成論層面上談“一兩”關系。朱熹講的是“獨中又自有對”,也就是“一中又自有對”,再明確一點,就是“一便對二”(第116頁)[5]。沒有孤獨無對的“一”,任何“一”都源于“二”、見于“二”。葉適所講的“道原于一而成于兩”(第167頁)[5],基本也是生成論意義的表述;而王守仁所謂“雖知本末之當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為兩物也”(第210頁)[5],則是對“一兩”模型既是生成論也是本體論的闡發。

正是圍繞著“一兩”模型來思想,中國美學在審美本體論上建構了“中和”范式。

三、“中和”范式與“中”范疇

無論是“物生有兩”還是“陰陽兩儀”,其在思維形式中雖都體現著“二元”架構,都以“兩”為立論基礎和邏輯前提,但其最終的理論旨歸和價值取向還是“一”。然而“一兩”模型中的這個“一”,不是“一多”思維中“寓多于一”的“整一”,而是將矛盾雙方導向均衡折衷狀態的“中”。也就是說,“一兩”模型中的“一”,即“中”也。

“中”作為中國思想文化中的一個最高范疇,它在孔子那里指的是一最高道德,即所謂“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2]在《中庸》那里指的是一本體概念,即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一章)[2]而在《易經》中,“中”則是一理想境界。根據劉大鈞先生的研究,《易傳》里談“中”的地方很多,特別是《彖》、《象》講“中”處尤多,僅對“中”的稱謂,如“中正”、“得中”“中道”、“中行”等就有29種,其中分布在《彖》共36卦之中,分布在《象》共38卦、43爻之中;而且這些稱“中”的卦爻都是吉卦、吉爻。《易傳》里這種崇“中”思想又本于何處呢?劉大鈞指出“實為繼承《周易》古經而來”。(第29-31頁)[6]

“中”在《易經》中不僅是“吉”,而且更是“美”,它尤具審美的象征意味。換言之,《易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核心即一個美學意義的“中”字。我們知道,《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分六爻,六爻分處的六級等次,稱“爻位”。其中,初、二、三爻組成下卦,四、五、上爻組成上卦。我們可以看到,在下卦中,二爻居中位;在上卦中,五爻居中位。這兩個中位均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凡陽爻居中位,象征“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陰爻處二位,陽爻處五位,則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但若將“中”爻和“正”爻作比較,“中”又優于“正”。《折中》指出:“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則無不正也。” (轉引《周易譯注》第43頁)[7]這說明《易經》是以“中”為核心范疇的。如果說“正”更偏于“善”的話,那么“中”則更偏重于“美”。

這種以“中”為理想境界的觀念,在般若佛學“有無一觀”的所謂“中道”思想及其“物我俱一”、“妙存環中”(東晉僧肇語)的理論中發展著,而在宋明哲學那里尤得到推重和弘揚,而不論其為唯物派還是唯心派。周敦頤一句“中而已矣”,成為宋明之際哲學的中心話題。周子解釋“中”說:“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第7頁)[5]“中”既是本體范疇,也是人格境界。這與《中庸》的說法如出一轍。程顥則以“中”為人之本,他說:“中之理至矣,獨陰不生,獨陽不生,偏則為禽獸,為夷狄,中則為人。中則不偏,常則不易。惟中不足以盡之,故曰‘中庸’”(第73頁)[5]。這一“中則為人”的觀念建立在陰陽兩兼的基礎上,也極有思想力度。前述朱熹所講“獨中又自有對”,“若不相對,覺說得天下事都尖斜了”,體現的其實也正是“中”的理想。因為所謂“尖斜了”,也就是喪失了“對”,悖離了“中”。陸九淵則反對朱熹將“太極”又說成“無極”,認為:“蓋極者,中也,言無極則是猶言無中也,是奚可哉?”(第124頁)[5]陸氏之說也是將“中”視為本體概念。重要的是,他指出“極”就是“中”,而這個“極”,亦即前述“一兩”思維中的“一”。所以“一”也就是“中”。王守仁同樣強調“不可各執一邊”;矛盾雙方“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體各有未盡”。他主張要做“相取為用”的“中人”(即“守中之人”),因為“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第205頁)[5]由上可見,凡此諸說,無不突出、標舉、推崇一下“中”字。“中”,成了中國傳統思想中一個具有絕對的本體意義和普遍的道德價值的范疇,而且尤是一個最理想最典范的審美范疇。

中國哲學、美學之所以更多地講“中”,蓋因“中”在義理層面上與“一兩”模型或“陰陽兩儀”范式直接關聯。“中”實際上就是“兩”所本原、所歸合的“一”(“道”、“常”、“極”等)。程頤說:“陰陽之度,日月、寒暑、晝夜之變,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為中庸。”(第79頁)[5]葉適說:“道原于一而成于兩。……然則中庸者,所以濟物之兩而明道之一者也。”(第167-168頁)[5]……這些表述,非常明確地指出了“中”(或中庸)與“一兩”模型或“陰陽兩儀”范式的內在邏輯關系,尤其明確點出了“中”、“一”互見的道理。

“中”作為“一”,確切地說,作為由“兩”所依所濟的“一”,在中國美學的話語體系中,則與“美是和諧”這一人類普遍的古典美學理念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和”這一特有的中國美學本體論范式。這一“中和”范式在具體的審美和藝術觀念中是這樣表述的,即所謂“相樂”、“皆得”、“兼備”、“交融”、“互應”、“相生”、“兩忘”、“俱一”……等等。顯然,這樣的表述是真正中國化、民族化的,同西方講究“雜多導致統一”(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調和”之美,講究“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一體”(亞里士多德)的“整一”之美可謂迥然異趣。在這些中國特色的美學話語里,我們看到更多的不是(像西方那樣)對以部分與整體(“一多”)關系為核心的整一性、有機性、結構性的強調,而是對體現在兩兩相對的矛盾統一(“一兩”)關系中的對偶性、均衡性、折衷性的推崇。它們集中體現了“合兩致一”的傳統思維路數,貫穿了“中”這一華夏美學本體理念和最高理想,落實了“執兩用中”的中國古典主義“中和”美范式。

參考文獻

[1]儀平策.中西美學和諧理念的兩大范式[J].學術月刊,2000,(1).

[2]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諸子集成(3)[Z].上海:上海書店,1986.

[4]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篇10

葛蘭素史克“賄賂門”、陜西醫生賣嬰案,近日接連多起醫務人員違紀違規事件曝光后,中國醫師協會受國家衛計委委托,規范和推動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對屬地注冊的執業醫師進行兩年一度的考核。與之相配套,“醫師黑名單”計劃的提出,有望進一步筑牢常態監管,加強行業自律,約束醫生操守,維護患者權益。

事實上,近年來湖北、寧夏、天津等地已經進行探索,將收受紅包、屢出事故、濫用藥物的醫生列入黑名單,并通過媒體向社會曝光。在此基礎上,由中國醫師協會牽頭制作醫生黑名單,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發揮更大威力。通過全國聯網公示,無良失德醫生將成為“過街老鼠”,不僅公眾唾棄,其在整個行業也將無立足之地。

目前,“醫師黑名單”還只是中國醫師協會的計劃,還需上報國家衛計委批準同意。在期待其早日落實執行的同時,希望有關方面從配套制度層面予以完善,解決三大問題,確保黑名單真正成為一劑良藥。

一要邀請公眾參與

根據執業醫師法,“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機構或者組織”負責對醫生考核。這種近似于老子找人考核兒子的做法,難免有遮丑護短之嫌。再者,一些醫生為了逃避黑名單,勢必想方設法進行利益公關,帶來權錢交易的暗箱操作。因此,制定黑名單不能由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關門考核”,必須邀請公眾參與,保證公平透明。事實上,哪些醫生不合格,恰恰是患者最有發言權。

二要合理設定標準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先锋影音AV资源在线高清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 亚洲人成站在线 |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制服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