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八下的知識點總結模板(10篇)

時間:2022-09-07 16:53: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歷史八下的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歷史八下的知識點總結

篇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深入,但現實中歷史與社會作業內容、形式單一,缺乏開放性等,故無須回避,在當前緊張的升學中歷史與社會作業已成為學生負擔的代名詞,忽視作業質量和學生感受的作業比比皆是,嚴重影響本學科的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探究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作業有效性的策略。

一、承認差異,分層布置作業

蘇霍姆林斯基肯定一個事實:各學生的水平是不同的。老師也承認學生間有差異。但歷史與社會作業都是要求所有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本,忽視實際學情差異,這嚴重影響作業應達到的作用。所以,要實現作業的功能,須承認差異,分層布置作業。

例:八下“中華民族的覺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布置不同要求的作業: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寫出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事件及異同;中等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材料分析歸納中國學習西方的歷程及特點;學有困難的學生,布置基礎題目。這樣的分層布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不同的收獲和提高。

二、作業形式多樣化

傳統作業遠離學生實際生活,作業很大程度上是針對考試,

所以內容、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開放性等,要扭轉此現象須實現作業形式多樣化:

1.歸類型作業

歸納型作業,可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我們認為,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多種途徑,教師幫助學生構建會抹殺學生的主動性,

效果不佳,相反應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分享成果,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例:八下整個單元結束后我們設置歸納型題目: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是如何學習西方的……這樣的作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作業質量明顯改善。

2.實踐型作業

實踐是《歷史與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踐型作業便于學生走出課堂、融入和適應社會。故每個單元的探究課設置社會調查等實踐型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記錄實踐過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社會、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這類作業需要的時間較長,建議一到兩周,發揮團隊自主探究精神,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錘煉能力。

例:七年級下,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調查活動:

(1)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分組調查

各組有計劃進行收集資料。具體方法包括:實地調查,去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走訪相關人士,網上查找資料和調查等。

(2)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寫成調查報告,包括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課堂展示成果。主要讓學生交流在調查過程中的表現及感受,再采取組內互評、組際互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培養團隊意識和探究能力。

3.反思型作業

每個單元作業完成后,要求學生完成一份“自我診斷和反思評價表”,包括項目應得分與實得分、錯題對應知識點、失誤原因。失誤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知識、能力上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基礎知識不扎實,概念不清、原理不明;讀圖析圖技能差等。另一類原因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包括審題不清、條理不清、答案過于簡單等,學生根據錯誤原因以書面的形式確定應采取的措施,總結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在作業管理上進行一些實踐,讓學生的作業精彩起來,使每一次作業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幸福與快樂、成功與喜悅、苦惱與辛勞等。

三、關注作業批改,注重展示作業成果

傳統的作業評價只有簡單的對和錯,新課程關注三維目標,因此,要把作業看成學生的勞動成果,教師應充分肯定這些成果并展示,尊重、鼓勵和引導學生。

教師要注重作業的批改藝術,我批改作業都是對的打勾,錯的從來不打叉,而是用紅筆逐一圈出,從不根據對錯的數量來判斷優良,而是根據學生作業透出的態度來褒獎,并運用評語鼓勵學生。另在班級中強化表揚學生的認真態度,除口頭表揚,只要每學生得到一個A就可在班級表揚花名冊上加上一個“1”,每周會評優秀作業和進步作業,會通過校訊通在全班家長面前表揚,如

連續一個月優秀者,單元考試還可以加2~3分不等,還可得到一定的獎品。相信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勞動被肯定,只要真心用心對待孩子,他們就會感受到老師的用心,這將會給他們無形的巨大動力。

除此,我們還可通過其他形式展示學生的作業成果。如以中國傳統習俗為主題的手抄報貼在教室,學生都特愛護,互相評價學習;進行班級間的競賽和相互展示;利用黑板報,班隊課等多種形式展示取得的成果。

無論采用何種形式來重視學生作業成果,重要的是要讓學

生充滿被認可感,提高他們的主觀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作業的有

效性。

總之,新課程下歷史與社會的作業變成課堂一個延伸,這種延伸不是機械的記憶,而是對課程意義的重建與提升。對學生而言,新課程下社會作業將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形式的更加多樣化,尊重學生的感情需要,強調展示和評價,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搭建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從而實現歷史與社會作業的有效性。

篇2

1.無疑而問的陳述句,句尾誤用問號

八(上)第10課余秋雨的《信客》,導引中:“熟讀課文,體察信客的語言、行動和心理,看看他們具有什么樣的品格和精神;同時看看周圍,有沒有這種類型的人?”句中的問號使用不合乎規范。本句是無疑而問的陳述句,句末應該用句號。像這種類型的句子在第16課《大自然的語言》和第21課《桃花源記》的導引中均有出現。如:“閱讀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清楚的?”“讀后還要仔細想想,對作者的理想應當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為什么具有長久的魅力?”兩句的句末都誤用了問號。

2.總括句前面誤用逗號

八(上)第26課酈道元的《三峽》,第一段中的“隱天蔽日”與“自非亭午夜分”之間不應該用逗號,而應該用冒號。因為“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對前面所有內容的總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在寫“嶺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是在寫“山高”。因為“山高嶺連”,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說最后這兩句是對前文進行總括的語句,冒號用在總括語的前面,表示總結上文,逗號沒此功用。

3.連詞前誤用頓號

八(上)第29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中間使用頓號不恰當。連詞前面不能用頓號,可根據不同句子的情況,或者刪去頓號,或者改用逗號。雪后的西湖已成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點”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現的小事物,這兩個小事物屬于并列關系。既然是并列關系,“、”和“與”就不應該同時用。另外本文中的“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屬并列關系,它們之間只用了“與”來連接,而沒有同時用“、”和“與”來連接。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標點符號出現前后矛盾之處!

二、文言字詞解釋有誤

1.“船底”被解釋成“船頂”

八(上)第23課魏學的《核舟記》中“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船背”該如何解釋?在課本P180的課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為“船的頂部”。但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標注的義項為“脊背,泛指物體的背面,反面”。針對此種義項,有很多人認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頂部。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又不經推敲。它的義項中除了“泛指物體的背面”外,還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應該是哪里?我認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頂部,而應該是船的底部。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漢語詞典》中,“背”的義項為“物體的反面或物體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著“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這個示例。那么在此文中,這個“背”的義項就應該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邏輯來判斷,船的正面應該是人們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頂,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詞典上的釋義外,我們再結合語境來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頂部”來解釋,那么船的頂部應該為船艙的頂部。如果船艙的頂部不算高,在高度上來講,坡在上面題字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軒敞者為艙”的意思卻為“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有“高”和“寬敞”,想必蘇軾在上面題字還是比較困難的。除了高度外,還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葉做的船篷”。既然已經有船篷了,就說明船艙的頂部已經雕刻了箬竹葉。把箬竹葉和題名刻在一起, 題名如何能達到文中所說的“細若蚊足,勾畫了了”的效果?從美觀上來看,古人的文章、畫等作品題目落款時往往都會選擇左下角,避免沖淡作品的主題。魏學在雕刻這幅圖景時應該會考慮蘇軾的題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適,若蘇軾題在船艙頂部就有喧賓奪主之嫌了。所以結合語境來看,“背”應該解釋為“底部”。

2.“更定”被解釋為“定更”

八(上)第29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釋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就目前來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點左右天黑。在崇禎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點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計時單位。這說明此時已經天黑。既然已經天黑,如何能看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別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沒有照明的情況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現代漢語詞典》中提到的“定更”嗎?是否是譯者將二者混為一談了?“定更”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舊時晚上八點鐘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而在依據最新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的《古漢語詞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義項為“更深夜靜”,而且舉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漢語詞典》中“更”的義項為“夜里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后起意義)”。《中學文言文多用詞典》中“定”的義項為“人聲靜謐”,針對此義項所舉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義項為“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了’”。綜合上面各個義項,先從“人聲靜謐”入手去分析,雖然深夜比較安靜,但是古代晚上還是有打更的人出來打更,有打更的聲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聲。每兩小時一次,還無法達到人聲靜謐,只有當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點那樣才真正的安靜下來。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時態。“更”可以理解為“打更”,“矣”修飾“更”,意為“打更完畢”。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聲結束后,人聲靜謐”。這時大概是早上五六點,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時間也剛好是五六點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門才有可能看到“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釋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課下注解“郁郁”的意思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標注為“香氣濃烈的樣子”,針對此義項所舉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我認為應該翻譯為“香氣濃烈的樣子”。按照語境便可分析出來,“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中的“岸”譯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藥也可做香料,白芷枝葉呈青色。“汀蘭”譯為“小洲上的蘭花”,蘭花的枝葉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斷出,白芷和蘭花發出濃烈的香氣,呈現出一片青蔥翠綠的顏色。所以此兩句應該翻譯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翠”。

4.“極”被解釋為“盡”

八(下)第27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思為“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 從修辭角度分析,應該是對偶句,即“通”與“極”的詞性一致,都是動詞。課本的課下注解“極” 被解釋為“盡”,那么“盡”作為動詞時有三個義項:①完,消失;②竭盡;③結束,完成。把這三個義項都帶入原句中進行翻譯,明顯不合語法規范。“極”作為動詞時有一個義項是“至,到達”。我認為此處的“極”翻譯成“至,到達”或“到,到了”更合適。

三、表意不明

1.小說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課李森祥的《臺階》的體裁是小說,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導引中的“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敘述父親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讓人產生“作者”就是“我”的誤解。此處不妨改成“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敘述文中‘我’的父親的故事的”。

2.并列謂語服務于同一個主語導致語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課的導引中,有一處文字“這些作品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感時傷懷,思親憂國”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誤導讀者認為這課中所有的詩詞曲都是“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感時傷懷,思親憂國”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表達詩人長期被貶異地的悲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詩人對人生的達觀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歷史興亡之感。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的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寄托了詞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表現出其不為失意和離別所苦的曠達胸襟。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表達了作者的悲憤傷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慘命運的根源所在。綜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點,因此導引應在“撫今追昔”“慷慨悲憤”“感時傷懷”和“思親憂國”的前面各加一個“有的”,這個句子就變成“這些作品有的撫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憤,有的感時傷懷,有的思親憂國”。這樣的表述才夠準確。

篇3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導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深遠意義與價值。名著的閱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同時,名著又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實踐的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并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設計成為蘇教版初中語文的一個亮點,“名著推薦與閱讀”學習板塊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個創新之處,它從學生的閱讀需求出發,選擇了多部優秀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平臺。

一、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分析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薦與閱讀”板塊共推薦了六本名著。這六本名著分別分布在每冊教材里,從名著里節選出來的章節被安排在所在單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內容與所在單元的單元主題相適應,有著一定的聯系,該板塊中設置了“推薦?閱讀”“思考?交流”“寫作?活動”等活動,豐富了語文學科的內容,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生氣,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從考查范圍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薦與閱讀”所列的6本書。七上:《湯姆?索亞歷險記》(馬克?吐溫);七下:《西游記》(吳承恩);八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滸傳》(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記》(喬納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魯迅)。“名著推薦與閱讀”在教材里的分布情況是單元的新意設計,體現了教材設計的彈性。它有助于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自己熟讀名著,教師自身“真閱讀”名著,做學生閱讀名著的榜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為他們規劃“閱讀之路”;有助于教師和學生都閱讀過名著,都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為導讀課做出充分準備,利于課堂的高效進行和師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但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這一板塊的設計也大都是理論闡述多,具體指導少。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教學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薦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數都很多,如果全部讓學生課下閱讀,學習效果不好檢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教學時間實在不夠。其次,考查要點比較多。由于內容豐富,名著名篇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傾向等知識點更是千頭萬緒。第三,學生重視程度低。由于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少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名著。久而久之,學生對其也就不太重視了。第四,學生不善于閱讀,教師和家長指導缺失。

二、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現狀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與落后思想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只是教師肢解性地講析,只為掌握一些知識點,形成所謂的閱讀能力,使文章喪失了整體美感,學生被動地接受,導致學生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這種“少、慢、差、費”現象又導致學生閱讀品位低、閱讀能力低,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正確的閱讀方法,制約了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也使語文教學喪失了活力與魅力。

“名著推薦與閱讀”雖然被作為獨立的板塊列入語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長,內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點,語文課本也只能節選具代表性的章節,這對語文教師的名著導讀教W無疑是一大挑戰,更何況名著導讀教學還沒有具體的理論做指導。

首先,學生因素。初中生學習時間較緊迫,學習任務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過長,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不如通俗時髦的作品讀起來快捷順口。而且平時很多學生沒有養成閱讀名著的習慣,不善于閱讀,他們不明白閱讀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影響,不明白其中的奧妙。

其次,學校因素。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名著閱讀不是很重視,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點章節,重練習,沒有讓學生很好讀原著。所以,對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響深遠的豐富內涵沒有真正體會。加上學校圖書館等硬件設施普遍缺少教育經費的投入,藏書甚少,更無法完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閱讀。

第三,教師因素。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和學校條件影響,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還是從“考試”功利主義出發,重視名著的重點章節和練習的訓練,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讀原著,去體會名著豐富內涵和價值。

三、蘇教版“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的教學對策

在近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中,名著閱讀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試題形式越來越多變,內容越來越具體。在初中階段如何有效引領學生閱讀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我們都應該認真反思,并力求找出問題關鍵,探討教學的對策。

1. 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師”,閱讀也是一樣,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學生愛閱讀名著的興趣。如在閱讀教學中,當講到精彩之處時,教師可賣個關子,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尋找答案。教師還可利用生動形象的插圖、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簡介、引人入勝的故事目錄、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視作品與動畫、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寫作背景等手段,喚起學生的閱讀動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將學生引入對名著的閱讀中。

2. 課外時間是關鍵,課內時間是保障。影響名著閱讀有效提高的關鍵因素,就在課外讀書時間的落實。中學階段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名著閱讀之所以不能順利開展,時間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閱讀想要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有賴于各學科的通力合作,協調好各學科間的關系,切實保障閱讀時間。平時語文學科為其他學科讓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學科為語文學科讓路。名著閱讀時間選定在“周末”和寒暑假,這可以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閱資料,輕松而又充分閱讀。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各班學生的實際,參考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書目,選取一定數量的書推薦給學生,每學期兩至三部為宜。課外閱讀一定不能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則很容易有始無終,反而養不成良好習慣,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同時,結合學校開展的假期閱讀活動,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好假期讀書筆記。落實好課內進行名著閱讀讀書時間。把“名著閱讀”的時間列入課程表。

3. l揮中考指揮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試內容所占比重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引起家長與教師共同對閱讀名著的重視。如近幾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現增長趨勢,可見中考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作用很大。所以,語文教師讓學生明白名著閱讀好,在中考中會得心應手,考出好成績。

4. 教師有效指導閱讀。初中的名著閱讀小說是重頭戲,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駱駝祥子》《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湯姆索亞歷險記》,那么如何上好小說呢?首先要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其次,小說的三要素的把握對于閱讀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在分析情節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每一章節后試著概括,可以按照“開端、發展、、結局”,各用一句話概括。再次,小說的閱讀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一部作品對于學生的啟示是很多的,學生的思維在初中是比較活躍的,當教師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時,就會發現學生的收獲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5. 親子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有限的,因而閱讀名著通常在課后進行,在家庭中開展。因此,教師需要獲得家長的大力支持與積極配合,加強與家長、學生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可督促學生課后閱讀,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啟迪智慧。

6. 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堅持力是有限的,閱讀需要時間來檢驗,要幫助學生養成平時閱讀的習慣,所以在家由家長監督,在校由教師實行監督和檢查,這樣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養成閱讀名著的好習慣。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不卡 | 一伊人久久香线蕉综合 |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在线一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