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患者的護理模板(10篇)

時間:2023-06-01 15:46: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發熱患者的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發熱患者的護理

篇1

2009年全世界爆發甲型流感疫情,我國部分地區疫情也日益嚴重,為防止疫情傳入部隊,損傷廣大官兵身體健康,我院領導決定設立發熱隔離區,凡院

內出現可疑發熱病號均送入診治,直至體溫正常且無傳染性后方可解除隔離。我院官兵學員多為青壯年,多無嚴重的基礎病,只要在治療的同時精心護理,可有效縮短病程,防止并發癥出現。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門診部對280人次的發熱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均痊愈解除隔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80人次均為男性,年齡18~22歲,平均20.5歲。其中低熱(37 ℃~38 ℃)140例,中度發熱(38 ℃~39 ℃)80例,高熱39 ℃以上20例。

1.2 治療方法 抗病毒治療為主,若伴有細菌感染因個人情況予頭孢菌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輔以退熱、補液等對癥處理。

1.3 結果 280人次發熱患者均痊愈解除隔離。

2 護理對策

2.1 心理護理 新時代的部隊官兵學員多為獨生子女,性格較脆弱,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由于在部隊院內實施封閉式管理,大部分人員對甲型流感的情況了解不足,因此我們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談,耐心地介紹甲型流感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告訴他們其實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得當,很快就能康復,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情緒,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療及配合護理[1]。

2.2 發熱早期護理 發熱早期,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飲食睡眠也較差,在治療的同時應時刻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反應和不良反應,若出現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處理好突發狀況。發熱早期是治療的關鍵,護理也至關重要:(1)若出現高熱不退可及時予以物理降溫;(2)在液體量和滴數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準確記錄好體溫、血壓和尿量。

2.3 治療中期護理 患者體溫均有所控制,但體質較差,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同時還應該做好甲型流感衛生宣教及咨詢,指導正確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練習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有吸煙習慣者勸告停止吸煙,室溫控制在18 ℃~22 ℃,避免過低,引起重感。若有體溫正常者,應及時將其遷入到隔離區內的非發熱區內觀察。防止交叉傳染。

3 恢復期護理

3.1 一般護理 (1)了解補液及用藥情況,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神志、體溫、心率、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防止引起不適,詳細做好護理記錄;(2)觀察呼吸情況,應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幅度;(3)如有體溫反彈應及時遷回發熱區并報告醫生繼續治療。(4)各項治療護理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肺功能較差或無力咳嗽的患者,隨時協助咳痰或定時吸痰,嚴格遵醫囑應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3.2 環境護理 由于隔離區內人員較多,周轉也快,各類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極易發生人員接觸性感染,因此要勤換床單、對室內外環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并保持房間通風,提高空氣質量。

3.3 飲食護理 發熱患者由于身體狀況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勵進清淡飲食,可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過飽,以免加重心肺負擔。

4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4.1 肺部感染 發熱患者伴細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減退,所以,治療期間盡量采取預見性護理是防止或減輕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常規預防性霧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靜推,每日3次,必要時留痰標本送檢,為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4.2 病毒性腦膜腦炎 患者身體狀況差,抵抗力低下時,流感病毒有可能通過血液侵入腦部,損傷腦組織,引起病毒性腦膜腦炎,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多與其交流對話,囑其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視患者體質及病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鍛煉。

4.3 病毒性心肌炎 嚴重病毒性感冒時病毒易侵入體內導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要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要及時請醫生聽診,做心電圖檢查,及時轉運到上級醫院就診。

5 小結

篇2

選擇2014年1~7月本院收治的外感發熱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外感發熱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中女性患者均排除妊娠期和經期,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嚴重原發病及退熱劑對體溫的影響。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48.0±6.1)歲;病程3~42h,平均病程(18.0±8.0)h。觀察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45.0±4.2)歲;病程5~48h,平均病程(22.0±8.7)h。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措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為患者定時測量體溫,采用物理降溫,如用溫水擦洗汗液、酒精擦拭退熱等,告知患者應多飲水,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對于持續高溫患者加強觀察,遵醫囑做退熱處理。中醫護理措施:刮痧、拔罐、耳穴壓豆、放血療法等。

1.3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行護理措施1h后測量腋溫,與入院時的體溫比較,護理后1h體溫下降>1.5℃為顯效,0.5~1.5℃為有效,<0.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持續退熱效果通過護理后的1、2h患者下降的腋溫評價,腋溫與入院時的體溫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退熱效果比較

護理后1h觀察組的退熱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兩組患者持續退熱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1h后的體溫下降了(0.21±0.01)℃,2h后下降了(0.32±0.30)℃;觀察組患者1h后的體溫下降了(0..62±0.36)℃,2h后下降了(1.16±0.75)℃,觀察組的持續退熱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篇3

【中圖分類號】R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181-01

1 發熱過程及表現

引起體溫過高的原因很多,根據致熱源的性質和來源不同,可以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感染性發熱較多見,主要由病原體引起。非感染性發熱由病原體以外的各種物質引起,目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一般發熱過程包括三個時期:

1.1 體溫上升期:此期特點是產熱大于散熱。主要表現是疲乏無力,皮膚蒼白干燥無汗,畏寒,甚至寒戰。體溫上升有驟升和漸升兩種,驟升使體溫突然升高,在數小時內升至高峰,見肺炎球菌肺炎,瘧疾等。漸升使體溫逐漸上升,數日內達到高峰,見于傷寒。

1.2 高熱持續期:此期特點是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趨于平衡。主要變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口唇干燥,呼吸脈搏加快,頭痛頭暈,食欲減退,全身不適,軟弱無力。

1.3 退熱期:此期特點是散熱大于產熱,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皮膚潮濕,體溫下降可有驟退和漸退兩種方式。體溫驟退者由于大量出汗,體液大量喪失,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厥冷等虛脫或休克現象,護理中應加強觀察。

2 常見熱型

各種體溫形態稱為熱型。某些發熱性疾病具有獨特的熱型,加強觀察,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但必須注意,現在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包括濫用)或由于應用(包括不適當使用)解熱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使熱型變得不典型。常見熱型如下:

2.1 稽留熱:體溫持續在39-40℃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波動范圍不超過1℃.見于肺炎球菌炎,傷寒等。

2.2 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24小時內溫差達1℃以上,體溫最低時仍高于正常水平,見于敗血癥,化膿性疾病等。

2.3 間歇熱:體溫驟升到39℃以上,持續數小時或更長,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個間歇,體溫又升高,并且反復發作。

2.4 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且持續時間不定,見于流行性感冒,癌性發熱等。

3 護理措施

3.1 降低體溫:可選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方法。物理降溫有局部和全身冷療兩種方法。物理降溫是一種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溫措施。可用于高熱或有高熱驚厥史的早期家庭護理。物理局部降溫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 頭部冷敷或枕冰袋:頭部冷敷方法:將冷毛巾敷于頭部,待毛巾變暖后更換; 枕冰袋方法:將冰袋置于額頭上或枕于腦后,若沒有冰袋可將冰塊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況緊急或沒條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冰袋與皮膚之間以毛巾或手絹隔開,以免患兒不舒服或局部組織凍傷。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減慢或腹瀉。(2)溫水浴:將門窗關好不可有對流風或直吹的風,室溫在24-26度之間。水溫應比體溫低1度,水量以沒至軀干為宜 。托起頭肩部,身體臥于盆中,以5-10分鐘為宜,半小時后測體溫。注意:水溫不可過冷過熱,浴中需加水時應在遠離患兒處攪動,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況不佳時不可做,浴中出現異常情況時應停止。此方法是通過傳導方式散熱。全身可采用溫水拭浴、酒精拭浴方式,到達降溫目的。

藥物降溫是通過機體的蒸發散熱而達到降溫目的,使用時注意藥物劑量,尤其對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病者應防止出現虛脫或休克現象。根據醫囑給患者適當使用退熱劑,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1) 口服退熱劑:如阿苯片、泰諾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熱藥物:如賴氨比林 。 注意:所有退熱藥物必須遵醫囑執行;  兩次退熱劑使用必須間隔4小時(有高熱驚厥可按醫囑執行); 新生兒不用退熱劑(只須打包降溫即可);用藥后40分鐘可測體溫,檢查用藥效果,并做好記錄。

3.2 加強病情觀察:(1)觀察生命體征,定時測量,一般每日測量4次,高熱時應每4小時測量一次,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后,改為每日1或2次。注意發熱類型、程度及經過,及時注意呼吸、脈搏和血壓的變化。(2)觀察是否出現寒戰,淋巴結腫大,出血,肝、脾腫大,結膜充血,單純皰疹,關節腫痛及意識障礙等伴隨癥狀。(3)觀察發熱的原因及誘因有無解除。(4)觀察飲水量,飲食攝取量,尿量及體重變化。(5)觀察治療效果,比較治療前后全身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頸椎骨折并發高熱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30~60歲,平均47歲。患者體溫38.5~40.8℃。

1.2 方法 采用HGT-200號亞低溫治療儀降溫。操作方法:將水槽內注入常溫下純凈水至刻度處,接通電源,連接好管道,將控溫毯平鋪在床上,患者平臥或側臥在控溫毯上,頭部至于控溫帽中,開機時設置36~37℃,水溫10~15℃。溫度傳感器放在患者腋窩,啟動體溫開關,當體溫超過設置溫度范圍的上限時,水循環啟動,把患者的熱量帶走,使體溫降低[1]。

1.3 護理

1.3.1 溫度控制與管理 一般與體溫控制情況密切相關。降溫速度以36~37℃/h為宜,3~4h即可達到治療溫度。一般情況下患者的液溫可達到36~37℃。降到預定溫度后注意溫度的恒定,應每4h測一次體溫。若體溫降至36℃,則治療效果佳。若體溫低于35℃易出現室顫,必要時停用,并對患者采取保暖措施。亞低溫治療的時間以2~10d為宜。患者復溫時,應先撤去顱腦降溫儀及冰袋,升溫速度不宜過快,應采取自然升溫,保持24h體溫上升1~2℃,緩慢升溫有助于病情平穩過度,復溫過快可出現復溫性休克、反跳性高熱而導致治療失敗。

1.3.2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感染 亞低溫治療的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對外界的各種反應減弱,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因此,應做好患者口腔、皮膚、泌尿系統的護理。勤翻身、拍背、活動四肢;定期做口腔護理,以防止口腔感染、定期做尿道護理,以防止泌尿系統感染等。

1.3.3 神經系統的觀察 亞低溫治療對腦組織無損害,但低溫可以掩蓋顱內血腫的癥狀,應特別提高警惕。復溫過快發生肌顫易引起顱內壓增高。因此,應注意顱內壓的檢測,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給予脫水和激素治療。

1.3.4 循環系統的護理 用心電監護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嚴密觀察四肢肢端循環及面色。正常情況下患者應面色紅潤、四肢溫暖,血壓正常,脈搏稍慢但節律整齊,如果患者出現面色蒼白、肢端發紺、血壓下降、心率不齊,提示微循環障礙,說明體溫過低,給予保暖,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復溫時由于血管擴張,回心血量減少,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復溫速度宜緩慢,一旦發生血壓下降,應及時補充血容量,必要時可用幾奈酚胺類藥物如多巴胺,來提高外周血管阻力。

2 體 會

亞低溫療法溫度控制至關重要,臨床應用表明30~33℃亞低溫能顯著降低重型頸椎骨折患者的腦死亡率,改善其預后,溫度過高或過低均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應保持溫度的恒定和加強復溫的管理。傳統的冰袋降溫法,隨著冰的融解,冰袋對熱的吸收能力下降,患者體溫會有所升高,腦溫出現波動,不利于病情恢復。顱腦降溫儀利用微電腦調節冷卻水的循環速度來控制溫度,體溫上下波動不超過0.5℃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應用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等,尤其是呼吸。記錄降溫的時間,根據腋溫及時間調整機溫上下限。必要時,使用腋溫表測量,進行重新核對,溫度傳感器須固定牢固,防止滑脫。觀察治療儀的工作情況,保持其處于正常運行狀態。使用控溫毯時,在其上面應覆蓋一層中單,避免直接與皮膚接觸防止凍傷。使用控溫毯患者體溫降至正常后,應再觀察6~7h,待其病情穩定或好轉后方可逐漸停機。高熱持續時間較長時,可適當延長控溫毯的使用時間。

綜上所述,對于頸椎骨折高熱,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溫是最好的降溫方法[2]。亞低溫治療儀是近年來推出的新產品,是外科治療頸椎骨折高熱最常用的方法,其臨床效果顯著。因該機設置自動控溫系統,患者體溫均能按設置溫度值平穩降低,降溫效果持久而恒定,不易反彈。同時,通過調節毯面的循環水溫,可控制降溫速度,不易發生寒戰,有利于對病人的保護,減輕護士的工作量,解決了外科頸椎骨折高熱病人護理的難題。

篇5

發熱是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導致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通過提高體溫調定點,引起體溫升高。按其程度可分為低熱,口腔溫度不超過38℃,中等熱,口腔溫度在38~38.9℃,高熱,口腔溫度在39~41℃,過高熱,口腔溫度超過41℃。在臨床中常見的發熱主要是由于機體感染產生炎癥而引起的相應癥狀。為了增加患者的舒適感,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我們對發熱病房收治的45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發熱患者進行了人性化護理,將人文關懷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減少了并發癥的產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滿意度。

1 體溫上升期

即體溫開始上升的階段,機體產熱大于散熱。當體溫持續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現為皮溫升高,皮膚潮紅,心跳與呼吸頻率加快,病人自覺發冷與口渴,煩躁不安,緊張、恐懼,對發熱毫無思想準備。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我們在護理方面首先應做到:

1.1給予患者心理安慰 護士發現患者發熱,應立即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釋發熱的原因、過程和可能出現的相應癥狀,指導患者需要進行的必要檢查及注意事項,使患者有心理準備。告知患者情緒緊張可以使體溫繼續升高,不利于疾病的恢復。簡單為患者采取必要的診療和護理,幫助患者解決困難,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護士在完成診治工作外應多陪伴患者,減輕患者的煩惱與孤獨,以免長時間見不到護士,產生失望和不安全感。【1】

1.2解除患者痛苦 此期患者感口渴、口干,護士應鼓勵患者多飲水,盡量提供含糖鹽水,補充大量水及電解質。防止發熱后大量出汗引起的虛脫,并可解決患者的煩躁與口渴。

1.3滿足患者的需要 患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寒戰、發冷。一般可給患者加蓋被子,足部可放熱水袋或熱寶。待患者寒戰減輕,可逐漸減少蓋被,以利散熱。

1.4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 護士應向患者和家屬交代病情變化,使其有心理準備。體溫因隨時繼續上升,要將這一點告訴患者和家屬,使其理解產生防范意識,減少患者的恐懼不安。【2】

2 發熱持續期

此期產熱和散熱在較高水平上趨于平衡,主要表現為顏面潮紅,皮膚灼熱,口干舌燥,呼吸和脈搏加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隨體溫持續升高,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嗜睡、躁動,高熱者可有神志不清、幻覺、譫妄、行動障礙等。針對此期在護理上應做到:

2.1給予物理降溫 包括冰鹽水灌腸,頭部置冰帽,溫水擦浴,乙醇拭浴。可降低體溫保護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熱患者隨時可能出現病情危重及精神癥狀,只要患者體溫下降,伴隨癥狀會減輕或消失,患者也會立即感覺心情舒暢、一身輕松。

2.2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患者因體內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需要盡快補充,其用量每天不得少于2500~3000ml。液體量應盡量從飲料中補充,可給患者配制酸甜可口的飲料,有計劃地給患者飲用。以促進代謝產物排除,幫助散熱。

2.3預防并發癥 高熱患者由于體質虛弱,進食少,消耗多,應做好患者的皮膚護理和口腔護理。

2.4補充營養 高熱時,由于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造成胃腸蠕動減弱。因此,應為患者提供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增加食物中維生素的攝入。護士應鼓勵食欲較差的患者進食,保證營養的供給。

2.5合理滿足患者要求 高熱患者對醫護人員有依賴心理,會經常向護士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護士要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熱情的對待患者,不可在患者最需要幫助時,疏遠或冷落患者。【3】

2.6增加患者舒適感 因發熱期患者常大汗淋漓,衣被浸濕,患者頗感煩躁不安。護士應及時更換床單及衣被,用屏風遮擋提供擦浴的方便條件,保證患者的個人衛生和舒適的需要。

2.7特殊看護 對于躁動、譫妄、幻覺的患者,護士應在床旁守護照料,允許家屬的陪護,加用床擋,防止意外的發生。由于發熱引起的精神癥狀,遵醫囑可給予適量的鎮靜劑進行治療。

2.8心理護理 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對緊張、焦慮的患者可進行松弛訓練。

3 體溫下降期

此期散熱大于產熱,患者因體溫驟降,大量出汗導致喪失較多液體,年老體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四肢冰冷等虛脫現象。此期應注意觀察和加強護理。

3.1為患者提供沐浴條件 因患者大量出汗導致衣被浸濕,此時,護士要幫助患者洗頭、洗澡、更換衣服和被褥,清潔衛生是患者退熱后的基本需要,會使患者感到格外舒適,但操作時要注意保暖。

3.2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 患者在體溫下降后消化功能得以恢復,食欲增加,此時患者迫切想多進飲食,以促進身體的恢復。應盡量補充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3.3補充足夠的液體 患者因退熱時大量出汗丟失很多液體,為防止虛脫應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護士應主動提供糖鹽水,并鼓勵患者多飲。【4】

3.4幫助患者獲得自然空氣 患者在發熱時,經常臥床不起,往往會產生自閉心理。因此,在退熱以后,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護士可陪伴患者外出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欣賞花草樹木,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通過對45例高熱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反映了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是實施人性化護理的關鍵,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緩解了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使患者舒心、放心的接受治療,減輕患者痛苦,得到患者信任,人性化護理才能順利進行并取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玉潔,萬杰.發熱患者的人性化護理【J】吉林醫學,2006,27(4),427

篇6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2-0170-03

傳染病患者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散熱減少或產熱增多或者說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臨床上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傳染病的發熱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傷寒、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質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等。現對傳染科病患者常見的發熱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我院近3年來收治的傳染病患者發熱癥狀護理作一回顧性總結。

1臨床資料

我科3年來共收治2400例傳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齡6~53歲。其中傷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問題,經過我們積極的發熱癥狀護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發熱癥狀狀態接受治療。

發熱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機體散熱減少或產熱增多或者說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所致。臨床上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傳染病的發熱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傷寒、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質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等。

2 護理評估

傾聽患者的主訴,詢問發熱開始的時間、程度、持續時間及其規律性,評估熱型。

2.1 發熱的一般伴隨癥狀

如不適的皮膚溫度、頭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虛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膚干燥、頰面潮紅、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戰、皮膚起雞皮疙瘩、尿量減少且色濃、脈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體征:包括目前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及其變化的規律性。精神狀態:如躁動不安、昏昏欲睡、意識混亂的程度。皮膚與血液循環狀態:如皮膚的完整性,皮膚有無疹子、皮膚的彈性、濕度、溫度顏色等。

2.2 發熱的相關因素

最近有無過度疲勞的情況,最近有無接近傳染病患者,有無過度暴露于太陽下,是否授受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最近所處環境的衛生、溫度、空氣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藥物,如抗腫瘤藥、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利尿劑、中樞神經抑制劑、抗抑郁藥、血管收縮劑等。以及服藥的間隔時間的最近服藥時間,老年人由于生理變化的特殊性及各種疾病的影響,體溫更易變化,因此,需評估他們的室內溫度,居住環境,活動程度,對天氣冷熱的反應及疾病史,以判斷他們是否體溫調節失常。有無創傷,如外傷感染、手術。最近的飲食清潔度。既往有無白細胞減少。最近是否喝過烈酒或咖啡樣飲料。

3護理措施

3.1 飲食與液體的攝取

向病人解釋發熱是一種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謝增加,使各使營養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經興奮,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吸收,因此,宜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并注意進食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應依其飲食愛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飲食,并囑其少量多餐,以增進食欲。指導患者了解攝取充足液體的重要性。除非有腎臟疾病或心臟疾病的限制。否則應保證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脫水并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出,同時向患者解釋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的原因。對不能進食者,應給予靜脈輸液或鼻飼指導病人在天熱或運動或增加液體的攝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脫水現象,應監測出入水量,并維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觀察發熱的癥狀和體溫的變化

讓病人了解發熱的早期現象,如皮膚發紅、頭痛、疲勞、食欲不振等。監測生命體征,定時測體溫,一般每日4次,高熱時 4h一次,行降溫處理,半小時后再測一次,直至退熱后3d,同時注意呼吸、脈搏、血壓的變化。測量患者的攝入量和出量。如尿量、體重,了解體液平衡情況,監測病人血尿檢驗報告值,如白細胞計數、電解質等。

3.3 穿著與舒適方面

評估病人是否穿著過多或被蓋過于暖和,指導其正確穿衣或蓋被,以利散熱。病人寒戰時宜給予保暖,預防感冒。注意調節宜溫和環境。適宜的室溫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體溫上升期,由于寒戰,室溫應稍高些。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噪音,直射光線,污染空氣與知覺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發熱時由于代謝增加,消耗多、進食少,故體質虛弱。休息可使代謝維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熱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低熱者可酌情減少活動。

3.5 口腔護理

發熱病人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內食物殘渣利于細菌繁殖,同時由于維生素的缺乏水機體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潰瘍,故應協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并減輕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現象。

3.6 皮膚護理

高熱病人在退熱后往往大量出汗,故應隨時擦汗,更換汗濕的衣物、被套、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對應長期臥床者,還應協助翻身,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3.7 及時給予病人降溫

一般體溫超過39℃以上時才給予物理降溫,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療。物理降溫無效時,還可采用藥物降溫法,并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4特殊人群發熱的護理

一般小兒發熱的護理:肛溫在38℃~38.5℃,則減少被蓋,多喝開水,使用冰枕;肛溫在38.6℃~39.5℃,則給予解熱鎮痛劑,較小幼兒給栓劑;肛溫在39.5℃以上,則給予溫水擦浴,對3~4 歲兒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發熱的護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溫,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識,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預防感冒;天熱時不過度活動;穿淡色、質量通風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補充液體;熱時使用冷氣或電扇;居住環境通風良好;同時,應讓病人了解發熱的危險性,癥狀預防及處理方法等。

5結論

傳染病的發熱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產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過后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產生的脊質―內源性致熱原所引起,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升高,體溫調定點如同一標尺,如體溫調定點升高,而實際體溫低于此點,則病人出現寒戰、發抖,血管收縮,以此使體溫升高來適應該調定點。當實際體溫高于此點時,導致出汗,血管擴張,喜冷飲或用其他措施促使體溫下降以符合該固定點,發熱是傳染病的突出癥狀,也是許多傳染病的共同特點,各種傳染病的發熱時間長短不同,程度不同,熱型也各具特征,對傳染病的鑒別診斷與治療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護理評估中要注意觀察。

篇7

黑熱病(Kala-azar)又稱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經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潛伏期長短不一,平均3~6個月。杜氏利什曼原蟲屬人畜共患疾病。臨床上以長期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脾臟腫大、消瘦、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及血漿球蛋白增高為特征。我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地區不斷出現新感染內臟利什曼病例,山東、河北、蘇北、皖北及新疆南部還出現了皮膚型黑熱病[1]。調查顯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四川)呈散發態勢,每年新發生的病例數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肅四川三省新發病例占全國新發病例的90%以上。2013年8月我科收治1例黑熱病的患者,該患者通過骨髓液涂片檢查確診為黑熱病并給予銻劑治療2個療程。患者為江西首例確診黑熱病病例,病情復雜嚴重,診療護理難度較大,經過2個月的積極治療護理,好轉出院,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4歲,農民,初中,因無誘因發熱、B超示脾腫大伴乏力不適2年余加重15d入院。患者2年前無誘因下出現發熱、乏力不適,無腹痛腹脹等不適癥狀,B超提示脾腫大。2年來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均未查明脾腫大原因,未行特殊治療。入院前15d患者體溫38~39℃,自覺乏力不適加重并伴有左上腹陣發性脹痛不適而入我院求治。追問患者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有甘肅省居住史。入院查體: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壁靜脈曲張,左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肝臟肋緣下未觸及,脾臟腫大甲乙線長15cm,甲丙線長22cm,丁戊線長8cm,莫菲氏征陰性,腹部叩診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鎖骨中線第五肋間,肝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2~3次/min,未聞及異常血管雜音。入院后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WBC) 1.00×109/L,中性粒細胞(NEU) 35.24%,血小板計數(PLT)31.0×109/L,血紅蛋白(Hb)51.0g/L,紅細胞計數( RBC )1.36×1012/L;電解質示:鉀K+ 3.08mmol/L;肝功能示:總膽紅素(TBIL) 10.14umol/L,直接膽紅素(DBIL) 3.36 umol/L ,白蛋白(ALB) 20.00g/L,球蛋白(GLO)95.00g/L,谷丙轉氨酶(ALT) 7u/L,谷草轉氨酶(AST) 23u/L;網織紅細胞示:1.9;B超示:脾臟腫大;心電圖示: T波改變;CT示: 巨脾,門靜脈主干增粗,脾靜脈曲張,膽囊結石可疑。綜合以上檢查,入院初步診斷為:巨脾癥(血液系統疾病)。于入院后15d做骨穿,取0.5ml骨髓液做細菌涂片,檢查結果示:黑熱病或組織胞漿菌病;為明確診斷,于入院16d再次行骨穿,并將骨髓液涂片送至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查,結果示:骨髓見利什曼原蟲,利什曼抗體陽性。于入院后21d患者口腔周邊見走馬疳。入院后給予升白細胞、護肝、糾正貧血、升血小板、預防出血及感染、2療程銻劑等對癥支持等治療。通過積極保守治療,患者生命體征正常、平穩,腹部稍膨隆,脾臟Ⅲ度腫大,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無水腫。復查血常規示:WBC 4.82×109/L,NEU 72.74%,PLT 45×109/L,Hb 59.00g/L,RBC 1.92×1012/L;HCT20.00%。上腹部CT示:脾臟腫大伴脾梗塞,脾靜脈曲張。結合患者病史,目前仍采取保守治療,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注意復查血常規、肝功能、電解質、B超CT、骨髓穿刺;及時觀察病情變化,如脾梗塞出現脾膿腫或壞死。

2護理

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入院后要求患者適當臥床休息,給予吸氧,嚴密觀察并記錄生命體征、尿量變化,注意患者有無皮膚出血點,如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特別注意三系減少及其嚴重程度的評估,如有皮膚出血點、牙齦出血、鼻出血、發熱、黑便等,動態監測血常規、肝功能、電解質。建立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以免反復穿刺增加感染及出血的機會。同時按醫囑予以補液、輸血、止血、升白細胞、升血小板、銻劑治療等,觀察用藥后療效及不良反應,監測血常規及凝血功能。做好配血、輸血、急診止血的準備。

2.2走馬疳、急性粒細胞缺乏癥的護理 走馬疳或稱壞死性口腔炎,是患者口腔粘膜及其附近組織呈快速壞死,常有牙齦與頰粘膜開始,迅速波及鼻、上顎、下頜、眼眶及咽部,甚至可能穿孔。急性顆粒型白細胞缺乏癥的出現,與黑熱病病程長短、嚴重程度,肝脾腫大程度,或已經存在的貧血和白細胞減少程度均不成平行關系。應置患者于單間,每日紫外線消毒病房,地面、物體表面予含氯消毒液擦拭。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升白細胞、升血小板等藥物治療,必要時輸血。加強口腔衛生及皮膚護理,給予漱口液漱口,用軟毛牙刷,同時做好生活護理。臥床休息,合理飲食,定期復查血常規。

2.3貧血與營養不良的護理 患者病程中食欲不佳,營養攝入不足,人軟乏力。在患者恢復正常飲食前,做好輸液管理,給予適量的液體輸入避免發生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輸血補充血容量,補充白蛋白。飲食宜清淡,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容易消化,強調溫涼及少量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避免過硬過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創造良好就餐環境,鼓勵患者多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臥床休息,減少消耗,測體重1次/w,評估營養改善情況。

2.4病原治療期間的護理 該患者采用的是銻劑治療的6d療法。常用5價制劑葡萄糖酸銻鈉(sodium stibogluconate),又稱斯銻黑克,對杜氏利什曼原蟲有很強的殺蟲作用,療效迅速而顯著。少數患者有發熱、咳嗽、惡心嘔吐、腹痛、脾區痛及鼻出血等,患者誤認為病情加重,易引起不良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護理人員應認真耐心聽取患者主訴,親切安慰并及時對癥處理,增加患者舒適感。

2.5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患病時間長,多次求治均未查明脾臟腫大原因,且本次住院時間亦達2月之久,對治療缺乏信心,表現出煩躁、焦慮的情緒。此時應主動聽取患者傾訴,告知目前采取的治療措施及相應作用,下一步的治療方案,使患者產生安全感、親切感、參與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告知不良情緒會給病情帶來不良影響。加強家屬陪護,減少患者寂寞感,創造良好氛圍,減少環境改變引起的患者恐懼。

2.6舒適護理 患者肝脾腫大,腹壓增高,偶有脾區疼痛。應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適量下床活動,動作緩慢輕柔,避免碰撞。遵醫囑給予利尿劑,準確記錄尿量,密切觀察腹部情況。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床單位整潔,穿棉質透氣柔軟衣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可適當給予開塞露輔助排便,給予止痛劑如雙氯芬酸鈉栓納肛緩解腹痛。保持病室安靜,光線、溫濕度適宜以保證充足睡眠。體溫升高時及時予以高熱護理,做好口腔護理及生活護理。

篇8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0057-02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典型癥狀可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1],空巢老人數量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比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其日常護理工作已成為社會級的難題。Orem的自理理論認為:人與生俱來具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權利與義務,并且通過學習來達到自理需要。自理護理就是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知識宣教的基礎上,以自理護理為主,臨床護理為指導的糖尿病護理干預方法,實現自身管理疾病調整生活方式,適應自我護理的需要。在此總結分析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對2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用美國護理學家Orem博士的“自理”理論的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 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2例,女138例,年齡60~79歲,平均(68.3±4.9)歲,糖尿病病史3~23年,平均(7.9±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且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缺少自理能力患者。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130 例,對照組13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糖尿病護理,包括定期血糖監控,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物治療、飲食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自理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健康卡建立及病情評估 自患者入院時建立患者的個性病史健康卡,根據患者的病史、治療情況及當前血糖、并發癥控制情況,詳細記錄并準確評估,預估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可存在或潛在健康問題,自理的能力及病情的發展情況,以便于對其自理護理進行規劃,主要定期上門服務、電話咨詢,時間為半年。

1.2.2 糖尿病知識宣教 根據前期對患者病情及疾病知識的認知情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糖尿病知識宣教,讓患者明確及時治療與積極控制血糖對其的重要性,及血糖控制的方法、低血糖的預防等內容,熟知自理護理中可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建立與醫護人員交流保持聯系的方法。

1.2.3 心理疏導 對于常年存在糖尿病或存在其他并發癥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心理,針對其前期心理情況的評估給予患者充分的心理疏導,保持情緒平穩,樹立起積極戰勝病魔的信心以便于配合治療和積極的進行Orem 自理護理。

1.2.4 飲食指導 向患者講解飲食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計算出每日所需熱量及主副食搭配、三餐比例、飲食種類。鼓勵患者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適當限制鈉鹽的攝入。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足量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堅持定時、定餐、定量、定營養素、不定食品的“四定一不定”飲食原則,同時做到少食多餐即從3 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指導患者隨身帶糖,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1.2.5 血糖監測及治療指導 指導患者定期進行血糖監測,按時用藥及用藥后應注意事項。

1.2.6 運動指導 建議患者適量進行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指強度小,節奏慢,運動后心臟搏動增加不明顯且呼吸平穩的一般運動,如散步、游泳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空腹及餐后2 h 的血糖情況,護理干預前后給予患者發放糖尿病知識普及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于糖尿病知識的認知情況,問卷內容包括: 糖尿病病理知識、糖尿病并發癥知識、糖尿病自我護理知識、糖尿病飲食知識、糖尿病運動知識、心理知識等內容,總分100分,90分以上為優,80分以上為良,60分以上為可,60分以下為差[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血糖控制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平均(7.21±0.14)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9.91±1.54)mmol/L;對照組護理干預后空腹血糖平均(8.82±0.35)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60±1.48)mmol/L。觀察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Orem自理護理干預后糖尿病知識掌握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Orem自理護理干預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護理管理模式[3],其能夠通過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病情的評估和監測,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提供服務指導。對患者在日常自理護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全面的評估,通過知識宣教及心理護理干預,將患者的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自我護理。本文通過總結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Orem自理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可以看出,應用自理理論(Orem)的護理干預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有著較好血糖控制的效果,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自身對于糖尿病知識的認知,增強其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貴芳.老年糖尿病護理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3,17(2):169.

篇9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來我院確診為創傷骨科病人并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41例,其中88例患者出現術后發熱,因手術反應發熱的患者有32例,留置導尿管引起發熱的患者24例,切口引流發熱的患者10例,便秘引發發熱的患者7例,貧血發熱的患者11例,藥物發熱的患者為4例。將術后發熱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17例,年齡17歲~78歲;觀察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20例,年齡19歲~77歲。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及術后發熱原因,結果(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護理的內容有:嚴密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每兩小時給患者測量體溫并做好記錄;注意患者保暖,定時開窗通氣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叮囑患者應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可用物理降溫法幫助患者降溫,用溫熱適度、濕度適宜的毛巾擦拭患者的腋窩、肘窩、腹骨窩等位置[2]。

根據觀察組患者發熱原因分析,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護理。護理內容為:

(1)手術反應發熱:手術反應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因為手術后感染引發,一種為非感染性發熱。對于非感染性發熱的患者會持續出現低溫,體溫在38.5度左右,大約三四天就會好轉。在護理過程中,患者不需要接受藥物降溫,采用物理降溫方法即可;若是感染性發熱則需要尋找感染原因,配合主治醫生進行藥物治療,護理人員需嚴格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保證患者的意識清楚;

(2)留置導尿管引起:在留置導尿管的過程中可能因為操作人員的不規范或更換引流袋時導致導尿管固定不妥當,從而引發感冒;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更換導尿管,在操作之前給患者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如有必要可以進行局部麻醉,防止患者因緊張而引發在此感染發熱;重視導尿管的外部固定,在大腿根部下方10厘米左右處可用交代進行固定;

(3)切口引流發熱:切口引流發熱的主要是因為細菌從引流管進入傷口而引起的發熱,通常患者的體溫在38℃~42℃;護理人員要重新更換干凈的引流管,在引流管下方1~2厘米處用膠帶固定,避免引流管回流引發感染發熱;注意檢測引流管中的液體性狀,留置引流管的時間不應該超過兩天;

(4)便秘引發發熱:創傷骨科患者在手術后一般需要1~3天的臥床休息,腸道蠕動就變得緩慢,而手術后的疼痛及患者的心理壓力也會引發腸道便秘的情況出現,因體內的毒素無法排除所引發發熱;手術后可適當延長患者禁食的時間,幫助并指導患者每天做增強負腹壓的訓練,叮囑并監督患者禁食油膩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為主;幫助并指導患者每日晚上順時針的按摩腹部,增加腸道蠕動;若情況嚴重者,可以使用藥物;

(5)貧血發熱:貧血發熱主要是因為患者失血過多而未能及時輸血而引發,因此醫護人員只需要及時給患者輸血即可;若患者身上沒有創傷面較大的傷口,醫護人員則需要通過檢驗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及白蛋白的情況來判斷患者是否手術貧血引發發熱;

(6)藥物發熱:藥物發熱是因為患者對藥物敏感所引起的,通常患者的體溫會持續在39℃左右,在接受藥物靜脈注射后的1~2小時內出現發熱癥狀;醫護人員只需停藥即可,患者的體溫就會自行恢復[3]。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及患者護理前后的體溫變化情況。

1.3統計學意義

應用 SPSS l6.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4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1.81%,兩組數據對比,結果(P

篇10

結果:觀察組患者達到82.6%的有效,總體生活質量評價為(77.8±15.9)分,比常規組60.9%和(53.4±14.8)分明顯要優,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

結論: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艾滋病晚期發熱患者采取綜合護理治療,有著顯著臨床效果,使患者的信心得到增強和疾病晚期的消極心理狀態得到改善。

關鍵詞:艾滋病晚期 發熱 臨床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83-01

當患者處于艾滋病晚期,口腔和呼吸系統感染可因身體免疫下降而產生,發熱癥狀就出現了,持續性高熱是其臨床表現,數天可持續達到39℃以上的體溫[1]。因為處于發病晚期的患者大都有消極情緒,采取常規的臨床護理治療常產生不理想效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采取綜合護理治療,效果比較理想。現作如下回顧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晚期發熱患者46例,患者均為持續高熱和呼吸困難的臨床表現,同時合并口腔、肺部和消化系統等感染癥狀,并將腦炎和有意識障礙影響交流的患者排除。隨機把患者分為常規組23例子和觀察組23例。在常規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在23~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9±11.3)歲;在其中有4例為高中及以上學歷;而19例為高中以下學歷。在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為25~57歲,平均年齡為(45.8±12.1)歲;在其中3例為高中及以上學歷,20例為高中以下學歷。綜合對比觀察組和常規組之間基本資料、性別比及學歷等幾個方面,均無統計學方面的差異(P>0.05)。

1.2 方法。采取常規護理治療常規組患者,并針對患者感染情況對癥采取藥物控制措施,與常規護理相配合,其中有護理患者口腔、皮診和腹泄等癥狀方面;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治療觀察組患者,其中有加強臨床護理、做好心理支持護理和家屬支持護理等方面。

1.3 療效觀察。經過4周護理治療,觀察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治療效果,根據取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編制的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LQ-C30)為患者生活質量評比打分。護理效果為:顯效為有效控制患者發熱情況,患者能對生活有正常心態;有效為改善了患者的發熱情況,有所改善心理狀態;無效為沒有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或有嚴重趨向,生活信心喪失了。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以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有統計學意義為P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評分,見表1。觀察組患者達到82.6%的有效,總體生活質量評價為(77.8±15.9)分,比常規組60.9%和(53.4±14.8)分明顯要優,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本研究以采取綜合護理方法護理治療艾滋病晚期發熱患者,與常規護理比較,明顯提高了患者臨床效果和生活質量。具體護理的方法是:①加強臨床護理。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發熱情況,對呼吸異常、抽搐和神志不清等現象的出現進行預防;與藥物治療配合,并采取物理降溫方式,倘若患者體溫在39℃以上,應采取溫水洗臉、濕毛巾冷敷頭部等措施,也可用4%酒精擦拭進行降溫;對患者營養和水分要注意補充,并將患者皮膚護理做好。②進行心理支持護理。在患者自確診到病情逐漸發展過程中,不斷加重的負面情緒,會對治療及康復效果造成嚴重影響。要與患者駁斥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及時掌握,并對患者生活及家庭環境全面了解,溝通其家屬,對其可能出現和心理異常情況進行預測,把符合具體情況的心理支持方案制定出來。③家屬支持護理。當患者發病后在受到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折磨的同時,內疚感還可能產生,在與親人交流和接觸過程中有恐懼心理[2],把疾病相關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非常必要,使患者家屬也給患者創造一個好氛圍,對患者康復進行幫助,使患者積極治療的信心樹立起來。

經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艾滋病晚期發熱患者采取綜合護理治療,有著顯著臨床效果,使患者的信心得到增強和疾病晚期的消極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從而促進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一本久久a久久免精不卡品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 色午夜日本高清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国服瑶 | 天天综合天综合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