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6: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發熱患者的護理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305-01
作為疾病的一種信號,發熱在反映人體病情演變情況,能夠作為診斷和判斷療效的參考依據。發熱也是傳染病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況下一般發熱不需要采取特別降溫措施,但一旦患者體溫超過40℃,并伴有頭痛、驚厥以及意識障礙情況,應適當進行降溫護理。護理工作者應掌握傳染病的發熱規律,并對患者病情變化予以認真貫徹,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文傳染病患者發熱護理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報告如下。
1 傳染病發熱類型分類
發熱是傳染病患者的常見癥狀,一般可將其發熱原因歸納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病毒性感染發熱;另一種為細菌性感染發熱。由于感染病的種類不同,其熱型和發熱程度及發熱時間均有所差異。一般可分為以下六種情況。一是稽留熱,體溫常在39℃以上,晝夜間體溫變動范圍較小,多在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極期出現。
二是間歇熱,體溫驟升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復發作,常見于瘧疾。三是馳張熱,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癥和重癥肺結核等。四是波狀熱,體溫可39℃以上,主要表現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五是回歸熱,臨床表現為體溫急驟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傳回歸熱螺旋體引發。六是不規則熱,體溫曲線毫無規律。體溫常在38℃左右或波動于37~40℃之間,發熱無特定規律,多種疾病均可造成不規律熱現象。
2 不同傳染病患者發熱的護理措施
2.1 傷寒及副傷寒發熱護理。在稽留熱階段,如果患者體溫不高于40℃,可不做降溫處理,因為發熱是細菌以及內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溫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熱。應特別注意在患者發病第三周時,由于已進入潰瘍形成期,有出息腸穿孔的情況的可能,應堅決禁止腹部冷敷降溫以及冰鹽水灌腸降溫。
2.2 流行性出血熱發熱護理。對于流行性出血熱高熱患者可采取頭部冷敷降溫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溫持續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頸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溫的方法,應避免急劇的降溫方式。禁止使用解熱藥物,防止對熱型判斷的干擾,加重皮膚出血現象。如果必須使用藥物降溫應進行嚴格的觀察護理,應堅決避免患者排汗過多導致的體液丟失以及體溫驟降問題。
2.3 麻疹患者發熱護理。在患者出疹期不應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藥物,此時進行退熱不利于患者體內毒素的排出。對于體溫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劑量清熱解毒藥和溫水灌腸進行退熱,不應采取酒精退熱和冷敷退熱。患者體溫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時伴有皮疹顏色變化,則患者可能出現病情轉重,用特別予以注意。
3 傳染病發熱同性護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發熱患者的代謝增加,體能消耗較多,會造成患者體質虛弱。此時充分休息能夠可以使患者代謝在較低水平維持。對于高熱傳染病患者應保持臥床休息。
3.2 飲食。患者發熱期間,應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易消化的流質食品,病情好轉后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補充患者營養。
3.3 口腔護理。傳染病發熱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減少,多會出現口腔粘膜干燥情況,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潰瘍,臨床護理上應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潔。
3.4 皮膚護理。傳染病發熱患者在退熱過程時,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現象,應及時更換汗濕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膚的干燥清潔。
3.5 生活護理。注意調節病房內的室溫和濕度,以更加適宜的環境,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時要指導患者正確穿衣和蓋被,保暖和散熱兼顧,同時注意室內室溫濕度調節。
4 結論
傳染病的發熱,一般均為患者中性粒細胞產生的脊質造成的內源性致熱原做導致的,造成患者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變高,在當實際體溫高高于調定點時,患者會有出汗,血管擴張現象。如果實際體溫低于調定點,則患者會出現寒戰、發抖、血管收縮等現象。發熱作為是很多傳染病的共同特點,其發熱時間和發熱類型以及發熱程度各不相同,應在護理中注意觀察,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楊秋梅.做好發熱護理的體會[J].泰山衛生,2003,(04)
[2]任玉紅.發熱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8,(29)
發熱是指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 腋窩體溫(檢測10min)超過37.4℃可定為發熱。我科是封閉式管理的精神科男病房,于2013年12月~2014 年 1月發生一起群體性發熱事件,經過治療并配合有效的護理,未出現并發癥。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94例患者,入院時體溫均正常,年齡22~48歲,于2013年12月25日出現2例發熱,到2014年01月03日共出現21例。均行鼻咽部分泌物甲流、乙流病毒測試,測試排除甲型流感的可能。經積極治療及有效護理后,多數4~5d體溫降至37.3℃以下,無并發癥發生。
2 護理
2.1 消毒隔離 我院精神科封閉式病房原設有危重癥、一級護理區域,二級護理區域,現加設發熱區域,確保各區域均有獨立的就餐、洗漱、排泄設施,不存在公共區域,有效阻斷傳播途徑。將發熱患者置發熱區內隔離,直至體溫連續3d~37.3℃以下。發熱區內進行每日兩次紫外線空氣消毒,30min/次,保證病室清潔通風。禁止探視住院患者。工作人員均戴口罩,工作人員接觸患者前、后均應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手消毒,督促病區所有患者勤洗手。對發熱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單獨用1:200漂白粉消毒后丟棄。所有病房每日早晚各通風30min,紫外線消毒30min。
2.2 體溫監測和發熱的護理 按時監測體溫,每4h監測體溫并記錄,體溫39℃時,要遵醫囑抽血做血培養,同時給予酒精擦浴或遵醫囑藥物降溫;如 果體溫>39℃時,患者有明顯畏寒,嚴禁物理降溫,以免體溫不下降反而升高,甚至誘發患者寒戰導致體溫過高[1],此時應請示醫生給予藥物降溫,并觀察患者出汗情況。患者高熱伴大量出汗時,指導或協助其用溫水擦身,及時更換干凈、干燥的衣服及被褥。同時給其多飲淡鹽水,必要時靜脈補液。
2.3 藥物治療 ①抗病毒治療。奧司他韋bid,1顆/次。板蘭根沖劑 3 次/d服用。②部分咳嗽、咳痰患者,加用頭孢曲松鈉和川貝枇杷膏,止咳排痰及預防肺部感染。③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遵醫囑給予氯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奮乃靜、喹硫平、奧氮平、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一定要看服下肚,對有嘔藥行為患者,服藥后,應予臥床休息30min,專人看護。④支持治療。進食差,高熱,大汗者補充水電解質。⑤預防性服藥。病房其他患者板蘭根沖劑 3 次/d服用。
2.4 飲食護理 給予高蛋白質、清淡易消化、維生素豐富的飲食,督促多喝水(每日>3000ml),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癥狀致少食者給予勸食,拒食者給予鼻飼飲食或靜脈補液,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份攝入。
2.5 心理護理 提供人性化護理,對患者態度和藹,尊重患者。多與患者溝通,了解病情變化,向患者做好宣教:告知患者設立隔離區的原因及重要性,請其配合病區管理;講解發熱的原因、過程及其轉歸,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
3 討論
3.1 發病原因分析 ①住院患者人數密集,空氣質量偏差,致患者免疫力下降;②事件對象為精神病患者,病房環境相對封閉,空氣不夠流通,當出現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極易傳染、擴散;③精神病患者意志行為和感知覺障礙,同時不能隨著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④精神病患者對身體不適耐受力強,對身體異常反應感受減弱,當進行體格檢查和問診時,容易導致主訴癥狀與實際病癥有出入,導致醫護人員錯誤判斷,不能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控制擴散。這些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群體性發熱的幾率。
3.2治療護理難度大 首先病情觀察難度大: 患者常不知道表達或者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軀體不適,造成護士對患者病情的忽略。另外疾病所致,患者自制力、合作度、依從性都差,對進食、測量體溫、服藥、打針這些基本的治療都不能很好配合。所以護理人員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去做這些基礎性的護理工作。
3.3隔離難度大 除嚴重言行紊亂,有嚴重自傷、傷人毀物(或潛在自傷、傷人毀物)及擾亂醫療秩序者置于單間管理外,其余患者均實行集中管理。患者長時間受封閉式管理,活動范圍狹窄,且精神病患者合作程度低,很難使其僅在一個小的范圍內活動,致使有效隔離的難度大。
3.4 護理要點 ①有效執行藥物治療是護理的重點。尤其是控制精神癥狀,確保患者服藥到肚,才能讓患者有正常的思維和言行,更好的配合治療與護理。②做好消毒隔離,保護未感染人群,切斷傳播途徑。隔離出獨立的發熱區,能解決患者的吃、喝、拉、撒、睡、洗問題未感染患者減少與傳染源的接觸,預防性用中藥以提高易感者對病毒的免疫能力,避免繼續擴散。③仔細觀察病情變化。首先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致病情觀察難度大;其次精神科工作繁瑣,環境吵鬧,易致護士情緒煩躁,所以要求護士要擁有良好心理素質,高度負責的態度,用耐心和仁愛之心去仔細、及時的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④心理護理。雖然給予多種途徑進行降溫,但體溫仍會升高,同時因發熱、大量出汗、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使患者舒適度降低,患者大多會對治療抱有懷疑態度;另外板藍根、柴胡這類中成藥氣味難聞、外觀似農藥,精神病患者的多疑癥狀會使其有種被害感,甚至導致拒絕治療。這就要求我們的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要貫徹發熱的全過程。發熱初期要提前告訴患者可能發生的癥狀和情況,使患者放心,能配合治療。患者如出現各種不適,及時給予關心及安慰。在治療期間,縮短巡視間隔時間,常詢問患者的感受,使其有被重視感,從而拉近護患關系。分散患者注意力,可為其提供一些方法,如看電視、聽音樂、看宣教材料等。在護理過程中護士的言行舉止應親切、和藹、穩重,給患者安全感,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打消患者的疑慮、焦慮,從而將治療護理措施更好的實施下去。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來自墨西哥的新型呼吸道傳染疾病,患上此病的患者臨床癥狀表現流感樣癥狀包括發熱、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頭痛、全身酸痛、乏力,此病傳染性極強,一旦被傳染,病情發展迅速,若是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則會由于呼吸道衰竭和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間發熱門診護理管理工作至關重要,以此確保在醫院就診患者的安全,本院對發熱門診進行組織管理、科學的防護,并且認真嚴格做好消毒隔離措施,現總結報告如下。
1.發熱門診護理管理
1.1對發熱部門人員進行管理
從醫院中選取50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在50例醫護人員中,主要以內科系統如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內科、神經內科、血液科、感染科醫護人員為主,將其安排到發熱門診,并且制定相應的職責與工作流程,例如:預檢分診崗位職責、工作人員上下班流程、甲型 H1N1 流感患者處置流程及報病流程以及患者就診流程等[1]。對在發熱門診預檢分診點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員都進行體溫測量,確保無發熱現象和無流感樣病例癥狀。此外醫院對發熱門診醫護人員開展培訓,除了要參加學習培訓外,還要進行崗前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熟練掌握甲型H1N1流感診治穿、脫防護用品順序、就診流程、甲型H1N1流感診療方案、傳染病疾病抱卡制度、穿脫隔離衣、六步洗手法等以提高護理疾病技能和消毒隔離技術,并進行考核,還相互提醒監督。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須和患者接觸,為了避免被傳染,醫院提供醫護人員免費的營養餐、新鮮水果和奶制品,均衡營養,使醫護人員增強體質、提高體抗力。實行科學合理的排班,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病人,提高醫護人員對突發疫情的應對能力。堅持“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工作原則,將甲型H1N1 流感的相關知識與技術培訓納入繼續教育,對醫務人員采取針對性和廣泛性培訓。
1.2對發熱門診環境進行管理
對發熱門診環境進行管理主要是對發熱門診設置掛牌、指向標志醒目以及門診采用全封閉式就診流程等,我院將發熱門診單獨設立在感染大樓一樓,通風性較好,在發熱門診病人通道口醒目位置書寫“發熱門診”字樣,與門診大樓、急診間隔開來。由于發熱門診設立在感染大樓一樓,設置比較偏遠,加之又是新設置的門診,患者及家屬不易找到,所以在醫院各個大門入口、門診大廳、急診大廳等重要區域設立明顯的指向標志,把患者引入就診范圍,采用紅色箭頭指明方向,將患者引到目的地[2]。發熱門診應采用全封閉式就診流程即:成立專門的掛號收費室、檢查室、藥房、輸液室、留觀室,每個醫療室都必須齊全,便于患者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大范圍活動很可能感染上其他疾病,所以患者最好在固定的范圍內活動,可加速病情康復,縮短治療時間。設立工作人員和患者的專用通道,讓工作人員和發熱患者從不同路徑出入發熱門診,降低工作人員受感染的幾率。
1.3制定消毒管理措施
對醫療工作區定期進行殺菌消毒,殺菌消毒工作需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值得注意的是:(1)工作區每天保持通風,打開窗戶,使空氣形成對流;(2)采用紫外線空氣消毒機進行消毒,每天二次,每次1小時,在消毒工作完畢后要保持室內通風;(3)在病人通道的入口處放置含有1:50稀釋施康(相當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地墊,并要求始終保持濕潤,使用1:50稀釋施康消毒液擦拭器械表面、桌面、坐椅及門把手,醫用N95口罩每4小時進行更換一次,特殊情況應馬上進行更換,例如出現口罩潮濕。至于醫用設備血壓器、聽診器每次使用后都須用75%酒精棉片消毒2遍,眼罩等患者接觸過的物品或用含氯消毒劑浸泡,保證醫用設備上沒有殘留任何病菌。不可忽視的是垃圾桶與垃圾的處理,垃圾桶必須有蓋,桶內用黃色雙層醫療垃圾袋,處理垃圾過后,垃圾桶需要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垃圾袋扎緊雙層袋口,袋口噴灑1:50稀釋施康消毒液后做無害化處理。護士長、院、感護士要落實好各項消毒工作,同時監督環境衛生情況與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情況。
2.討論
甲型H1N1流感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流行性疾病,由于此病傳染性強、病情發展迅速,若是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死亡率高,因此備受人們所關注。發熱門診是醫院控制、篩查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陣地,每一個治療環節都備受重視,根據患者病情發展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實行正確的治療方案,同時門診部適當的調整防控措施,從發熱門診的工作人員到發熱門診的環境都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制定嚴格的消毒管理措施,保證甲型H1N1流感爆發高峰期醫療工作依然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發熱門診對患者進行癥狀監察工作至關重要,其主要是通過監察患者的呼吸道病狀,若是發現患者存在呼吸道傳染病即可早期進行治療,是遏制呼吸道傳染病惡化的主要途徑[3]。人們都具有2003年的“非典”經歷,對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的認識,醫護人員對此病也有一定的經驗,所以醫院從醫護人員做起,對參加甲型H1N1流感治療工作的醫護人員進行學習培訓,在培訓中醫護人員可提自身的醫療護理技術,使各項操作更加規范化,提高防護意識,保證充足的睡眠,增強體抗力,避免自身受到病毒的侵害,只有在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之下才可有效進行治療工作。對門診進行組織管理,做好消毒隔離等防御措施,在患者經過發熱門診的集中收治,一一做診斷排查工作,有效控制傳染病的蔓延,提高患者的康復率。本研究隨機選取50名醫護人員,安排到發熱門診為發熱患者進行診斷、檢查、治療以及護理,在甲型H1N1流感期間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可見,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間發熱門診護理管理工作,可避免醫院內產生外交叉感染,確保在醫院就診患者的安全。
總之,在甲型H1N1流感期間,醫院發熱門診要做好護理管理工作,可確保患者安全的同時,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2(b)-0174-03
醫院感染的預防及控制是當代臨床醫學、醫院管理學以及預防醫學的重要內容。加強醫院管理、規范診療及護理操作、提高醫院感染防控意識、積極改革機構及制度等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重要舉措[1-2]。本院在醫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通過成立發熱疾病科,有效預防并控制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提高了醫院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7月~2013年7月采用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法抽取的弋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4例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齡12~85歲,平均(44.6±14.3)歲;其中,流感發熱322例,病毒性感染144例,藥物引起白細胞降低致發熱12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3例。應用1∶1配比法選擇成立發熱疾病科之前的住院患者68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412例,女性272例;年齡10~84歲,平均(46.1±13.8)歲;其中,流感發熱298例,病毒性感染157例,藥物引起白細胞降低致發熱113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1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為未建立發熱疾病科之前收治的病例,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以及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發熱常規護理、消毒隔離措施等。觀察組患者均為成立發熱疾病科期間收治的病例,由發熱疾病科監督指導并實施相關的醫院感染防控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1.2.1 成立發熱疾病科
為強化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組建發熱疾病科,主要接診發熱患者。科室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護士長,2名主治醫生、2名醫師、10名專科護士以及相關保潔、外送人員組成。科室設置留觀床、搶救床、觀察床、常規診室以及備用診室等。同時,明確發熱疾病科工作職責,主要包括檢查、監督并指導轄區內各疾病防控機構的各項工作,負責全院各類發熱疾病以及腸道疾病患者的診治、外科特殊感染搶救和傳染病患者的隔離觀察以及救治,處置各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并配合感染疾病控制科組織、協調患者的登記、報告以及消毒隔離工作等。
1.2.2 健全管理體系
成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組,由科主任以及護士長負責,并特設1名感染檢測員,以負責全科的感染檢測及檢查工作。各個班次設置主責護士,以全面督促各類管理制度措施落到實處,加強就診高峰期的分診巡視工作,以縮短患者的等候以及就診時間,從而縮短患者在院內停留的時間,從根本上預防醫院感染。
1.2.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發熱疾病科應設置在較為獨立的區域內,設置門診接診區、留觀區以及醫護工作區等區域,各個區域均應設置相應的裝置及設備,同時,應嚴格劃分污染區、半污染區以及清潔區,區域之間應設置緩沖地帶。發熱疾病科內應多處粘貼醒目的標識以及空間指示牌,合理布置各項醫療設施以及基礎設施,以防止細菌的擴散以及疾病的蔓延。
1.2.4 加強組織建設,完善感染管理體系
1.2.4.1 加強制度建設 根據醫院以及科室的實際情況制訂醫院感染以及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指南,制訂針對各科室的感染監控手冊,并將其納入到醫院感染管理的質量控制標準之中,確保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實。不斷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強化疾病感染監測工作,確保醫院感染防控工作落到實處。針對確診傳染病或者疑似傳染病患者制訂切實可行的處理流程以及應急預案。同時,建立感染管理小組,明確感染管理職責,落實分級管理目標,建立并落實完善的考核制度,落實醫院感染防控目標。
1.2.4.2 完善傳染病例報告流程 根據臨床實際制訂、落實并不斷完善傳染病例報告流程,發放傳染病報告卡,使每位醫護人員均能夠掌握傳染病例或者疑似傳染病例的發現、處理以上班流程,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送至感染管理科進行登記分析,以便于及時將感染病例上報、查詢以及統計分析,有利于及時查找醫院感染的發生原因以及感染防控工作的薄弱環節,評價各類防控措施的效果,從而提高醫院感染防控質量。
1.2.4.3 嚴格消毒隔離制度 醫院感染以及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是所有醫護人員的職責,應將其作為繼續培訓的首要課程[3]。針對科室所有醫務人員開展醫院感染以及傳染病防控知識的教育培訓,明確具體的職責和分工,落實科室各物品表面、地面、空氣、體溫表、房間紫外燈、醫務人員的手、留觀區以及特殊感染病房等的消毒隔離措施。設置專科感染檢測員,主要負責不定期地對消毒隔離工作進行檢查和記錄,并將問題匯總,與護士長以及科室骨干進行分析討論,及時制訂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保證醫院消毒隔離制度能夠得以全面、有效地落實。
1.2.4.4 醫療廢棄物的分類管理制度 如何對醫療廢棄物繼續規范化管理是現代醫療機構所面臨的普遍問題[4]。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科室具體情況,制訂并落實嚴格、科學的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首先,應繼續對科室保潔人員進行有關醫療廢棄物分類知識的專業培訓;其次,嚴格分類放置醫療廢棄物,要求垃圾工具專區專用,患者及位置均應定點專用,并設置明確的標示。醫療廢棄物應按照醫療垃圾、生活垃圾、銳器垃圾以及特殊感染者垃圾等進行分類放置;對于醫療銳器容器,如裝滿3/4時應立即密封并貼上標示;收放時應將不同的垃圾放入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內進行分類保存,且所有的廢棄物均應注明科室以及時間,將其統一送到指定的處理站;對于特殊感染者的垃圾,應標注有明確的科室、疾病名稱以及時間,同時將其送至指定地點進行消毒或者處理,并做好相關記錄[5-6]。
1.2.5 加強健康宣教
定期組織科室醫院人員進行相關專業的學習,加強職業道德以及崗位教育,設置醫院感染疾病防控知識宣傳欄,全面提高全體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醫院感染防控意識。與此同時,要求分診護士不定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診前宣教,并要求治療護士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診中宣教,并針對不同的疾病制訂疾病防控宣傳手冊,提高患者及家屬的健康知識以及自我防護意識,全方位杜絕醫院感染的發生[7-9]。
1.2.6 改善醫務人員的衛生及健康條件
所有工作人員均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對于有不適感或者疑似傳染疾病者,應立即上報,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同時,應根據需要予以注射相關疫苗,如有必要還可予以被動免疫或者藥物預防[10]。要求醫護人員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避免自身感染疾病或者將病毒帶出病房,防止將病菌傳染給易感者。所謂個人防護,主要包括穿戴各類防護裝備,如鞋帽、手套、防護衣物、口罩等,并嚴格洗手消毒制度。
1.3 觀察指標
出院時調查統計兩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患者對醫護工作的滿意度以及醫患糾紛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的院內感染率、醫患糾紛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醫療質量不斷提高,對于臨床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由于醫院感染一旦發生,可導致病情加重,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嚴重時還將危及生命[11-13],因此,醫院感染管理質量已成為評價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標志。因患者的病情反復,導致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增加,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不利于醫院醫療資源的整合利用,嚴格制約了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這也是引發醫療糾紛的關鍵環節之一[14],故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及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成立發熱疾病科,有利于集中診療發熱及感染或者感染高危患者,提高醫院感染管理質量及效率。同時,通過不斷完善各項設置建設,全面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強化醫院感染各個環節的管理質量,不斷總結感染管理及防控經驗,檢查、指導并監督轄區醫院感染防控機構的管理工作,大大降低了醫院感染率[15]。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成立發熱疾病科后,醫院感染率及醫患糾紛率僅為1.75%和1.02%,較建立發熱疾病科前顯均顯著降低,護理滿意度達98.25%,較建立發熱疾病科前明顯提高。提示成立發熱疾病科,全面開展醫院感染防控及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并可提高患者對于醫護工作的滿意度,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有效提高醫療質量,促進醫院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愛梅,于春艷.實現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續改進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3):1897-1898.
[2] 張樂樂,涂冬潔.預防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2):1439-1440.
[3] 黃水香.規范醫院感染知識培訓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7):1526.
[4] 宋曉莉,李艷芳,楊玉萍,等.發熱門診的醫院感染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8):276.
[5] 張印蘭,黃河清,李秀銀,等.醫院感染現狀與預防控制措施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5079-5081.
[6] 殷群芳.加強醫院感染在職教育預防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50-1750.
[7] 蓋秀花.護理管理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7):137-138.
[8] 鐘玉梅.普外科醫院感染的管理與預防[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z3):361-361.
[9] 李寧,殷國東.發熱門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3):396.
[10] 唐平.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及控制[J].廣西醫學,2010,32(10):1275-1277.
[11] 孫存瓊.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3):404-406.
[12] 肖紅菊,劉剛,楊曉秋,等.發熱疾病科護理常規制定及效果評價[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3):1902-1903.
[13] 王群,羅湘寧.加強護理管理在醫院感染預防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85-8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急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為32.4歲;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1~55歲,平均年齡為33.5歲。兩組患者經臨床檢查,均有腹部疼痛和腰骶部酸痛情況,經婦科檢查,均存在子宮壓痛并伴有月經失調和白帶增多等癥狀,符合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兩組患者在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多休息,注意皮膚和外的衛生清潔,并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如果患者出現出血和腹脹等癥狀的時候,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觀察組患者:對照組患者所用方法仍應用于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護理人員還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病情,依據患者的年齡、性格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如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健康的作息習慣和生活中對疾病有不利影響的因素等;②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措施,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護理方案,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指導患者通過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減輕身體的疼痛,并利用舒緩的音樂轉移患者對疾病和疼痛的注意力,提高患者身心的愉悅感;③對患者采取合理的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多食用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為其制定搭配均衡的食譜,保證患者對蛋白質與鈣質的吸收和微量元素的攝入,增強患者的身體機能。
1.3觀察內容和指標
利用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兩組患者對疾病的熟知程度,總分為100分,≥60分為熟知,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盆腔炎疾病知識熟知情況的比較
在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前,觀察組有9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識,熟知率為37.5%,對照組有6例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識,熟知率為25%;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24例患者均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識,數值率為100%,對照組有18例患者熟知盆腔炎疾病知識,數值率為75%。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在出院后謹遵醫囑行為的情況比較
在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觀察組患者在保持經期衛生、謹遵醫囑治療和及時復診等方面的表現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具體結果如表1:
結論:疫情出現時,發熱患者存在嚴重的焦慮、恐懼心理。進行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幾年,隨著“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相繼發生,人們逐漸了解了這些傳染病的發病癥狀、預防和愈后等知識。但是當有病例出現時,大部分發熱病人就易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心理,影響到疾病的康復。作為醫院發熱門診的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他們減輕緊張情緒,使他們安心接受治療,早日康復。
1 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恐懼、緊張心理。非典疫情結束后,發熱病人必須進入發熱門診就診。由于被隔離留觀,社會角色發生轉變,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秩序被打亂。尤其在有疫情出現時,對去醫院看病產生恐懼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發燒了,同時又擔心萬一不是傳染病,去發熱門診就醫是否會被傳染上。常常表現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醫生幫助,及早給予準確的診斷。
1.2 焦慮、懷疑心理。發熱常使患者感到極度不適。被置于發熱門診,沒有親人在身邊照顧,表現出焦慮情緒。加之,發熱門診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傳染病,害怕傳染給家人、朋友;害怕治療時間長,是否會有并發癥等問題。一般他們聽不進去別人的安慰,情緒非常敵視,總是懷疑被誤診、用錯藥,擔心藥物的不良反應,總以為意外可能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1]。
1.3 躲避、僥幸心理。有的發熱患者干脆就不去醫院就診,自己在家吃退燒藥,不管對癥不對癥,想著只要體溫降至正常就沒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懷著僥幸心理拒絕留觀。
1.4 著急求好心理。多數患者缺乏疾病轉歸知識和相關醫學知識,希望用上藥就能藥到病除,縮短治療時間,收到良好的療效。若病情有反復、療效不明顯時就表現出不能理解,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
2 心理干預措施
2.1 盡早準確做出診斷。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診斷,就會越早減輕心理壓力,有利于身體各方面免疫系統的提高。確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療后出現療效,患者心情就會更加輕松,積極配合,安心接受治療。
2.2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患者來到一個陌生環境,加之對病情的不了解,易產生孤獨不安全感。護理人員首先要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以溫和愉快的語言、真誠親切的問候及高度負責的態度關懷患者,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發熱門診嚴肅緊張的環境。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用親切溫柔的語言安慰患者,與他們共同分析現狀,鼓勵患者把內心深處的心理問題講出來。
2.3 提高心理護理技巧。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更應具有豐富的心理知識。細心地觀察患者需求,依據不同的心理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護士的表情,只能通過聲音感覺護士的態度,護士要用親切、委婉的禮貌用語,主動、熱情、細致地做好各項解釋和護理工作。告訴他們有相當一部分疾病的發病進展、治療、預后、轉歸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2]。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現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009年全世界爆發甲型流感疫情,我國部分地區疫情也日益嚴重,為防止疫情傳入部隊,損傷廣大官兵身體健康,我院領導決定設立發熱隔離區,凡院
內出現可疑發熱病號均送入診治,直至體溫正常且無傳染性后方可解除隔離。我院官兵學員多為青壯年,多無嚴重的基礎病,只要在治療的同時精心護理,可有效縮短病程,防止并發癥出現。2009年9月至12月,我院門診部對280人次的發熱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均痊愈解除隔離,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80人次均為男性,年齡18~22歲,平均20.5歲。其中低熱(37 ℃~38 ℃)140例,中度發熱(38 ℃~39 ℃)80例,高熱39 ℃以上20例。
1.2 治療方法 抗病毒治療為主,若伴有細菌感染因個人情況予頭孢菌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療,輔以退熱、補液等對癥處理。
1.3 結果 280人次發熱患者均痊愈解除隔離。
2 護理對策
2.1 心理護理 新時代的部隊官兵學員多為獨生子女,性格較脆弱,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由于在部隊院內實施封閉式管理,大部分人員對甲型流感的情況了解不足,因此我們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交談,耐心地介紹甲型流感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告訴他們其實甲型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樣,只要發現及時,治療得當,很快就能康復,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情緒,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愉快地接受一切治療及配合護理[1]。
2.2 發熱早期護理 發熱早期,患者全身狀況較差,飲食睡眠也較差,在治療的同時應時刻監測生命體征,及時發現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藥物反應和不良反應,若出現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處理好突發狀況。發熱早期是治療的關鍵,護理也至關重要:(1)若出現高熱不退可及時予以物理降溫;(2)在液體量和滴數控制上也要掌握好;(3)要準確記錄好體溫、血壓和尿量。
2.3 治療中期護理 患者體溫均有所控制,但體質較差,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同時還應該做好甲型流感衛生宣教及咨詢,指導正確的咳嗽及咳痰方法,練習深呼吸,防止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有吸煙習慣者勸告停止吸煙,室溫控制在18 ℃~22 ℃,避免過低,引起重感。若有體溫正常者,應及時將其遷入到隔離區內的非發熱區內觀察。防止交叉傳染。
3 恢復期護理
3.1 一般護理 (1)了解補液及用藥情況,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神志、體溫、心率、應嚴格控制用藥劑量,防止引起不適,詳細做好護理記錄;(2)觀察呼吸情況,應密切觀察呼吸的頻率、幅度;(3)如有體溫反彈應及時遷回發熱區并報告醫生繼續治療。(4)各項治療護理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對肺功能較差或無力咳嗽的患者,隨時協助咳痰或定時吸痰,嚴格遵醫囑應用抗生素,防止發生感染。
3.2 環境護理 由于隔離區內人員較多,周轉也快,各類物品容易受到污染,極易發生人員接觸性感染,因此要勤換床單、對室內外環境定期消毒,督促患者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并保持房間通風,提高空氣質量。
3.3 飲食護理 發熱患者由于身體狀況較差,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我們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鼓勵進清淡飲食,可補充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但不宜過飽,以免加重心肺負擔。
4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4.1 肺部感染 發熱患者伴細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力低下,肺功能減退,所以,治療期間盡量采取預見性護理是防止或減輕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常規預防性霧化吸入,注射用氨溴索30 mg靜推,每日3次,必要時留痰標本送檢,為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4.2 病毒性腦膜腦炎 患者身體狀況差,抵抗力低下時,流感病毒有可能通過血液侵入腦部,損傷腦組織,引起病毒性腦膜腦炎,因此要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多與其交流對話,囑其多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視患者體質及病情,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鍛煉。
4.3 病毒性心肌炎 嚴重病毒性感冒時病毒易侵入體內導致病毒性心肌炎,若不及時處理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要嚴密注意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要及時請醫生聽診,做心電圖檢查,及時轉運到上級醫院就診。
5 小結
中圖分類號 R6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5-0163-02
doi:10.14033/ki.cfmr.2016.25.088
發熱(post-bronchoscopy fever)為外科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類型,通常不一定表示伴發感染,但是如果該癥狀未得到有效處理,除了導致患者出現寒戰等癥狀外,還會延長手術切口愈合時間,降低外科手術治療效果,甚者會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因此外科術后發熱問題已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重視。針對外科術后發熱的風險因素展開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成為臨床的當務之急。鑒于此,本研究圍繞外科術后發熱預防措施與對策展開深入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手術治療的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外科手術禁忌者、無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依從性好者。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衰竭或心腦血管重癥病變者、終末期惡性腫瘤者,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臨床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者。依據術后是否發熱分為術后未發熱組40例和術后發熱組10例。術后發熱組中男6例,女4例;病癥類型:膽囊炎3例,膽道結石
2例,胰腺炎2例,闌尾炎2例,腸梗阻1例。術后未發熱組中男22例,女18例;病癥類型:膽囊炎15例,膽道結石12例,胰腺炎5例,闌尾炎5例,腸梗阻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病癥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此次研究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符合本次研究制定的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要求篩選出來的50例外科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處理,總結外科手術術后發熱的獨立風險因素并探究相應的護理措施及對策。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對獨立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用OR值和95%置信區間評價相對危險度,P
2 結果
2.1 外科術后發熱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的年齡、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類型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外科術后發熱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切口長度、切口類型為外科術后發熱的獨立風險因素(P
3 討論
外科是當前我國衛生醫療機構重要組成部分,收治的患者涵蓋了肝臟、膽道、胰腺、胃腸、肛腸、血管疾病、甲狀腺、腫瘤及外傷等一系列病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手術為其最常采用的治療方案[3]。然而隨著外科手術應用頻率的不斷提升,術后發熱成為困擾患者及臨床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患者術后長時間處于發熱狀態,其誘發機體感染的概率會隨之提升。加上之前往該科室就診的患者數量較多,導致空氣中誘發感染的致病菌種類多樣、臨床廣泛存在的抗生素經驗性治療、頻繁的侵入式操作及耐藥菌株的客觀存在,一旦因發熱而誘發感染,必將給患者及臨床整個治療工作開展帶來嚴重不利影響[4]。如何從源頭阻斷術后發熱發生渠道,提高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成為臨床關注的重要內容。
此次研究通過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術后發熱組和術后未發熱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最終證實年齡、切口長度、切口類型為外科手術術后發熱的獨立風險因素(P60歲者占70%,遠高于術后未發熱組的25%,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患者各項身體功能衰退現象更加明顯,在創傷后血腫和無菌性壞死組織吸收效率進一步提升,使得發熱持續時間更為長久。尤其是機體免疫力的不斷降低,更是直接導致患者機體喪失識別及排除“異己”的生理反應能力,術后發熱發生概率隨之提升[5]。(2)切口長度。外科所實施的手術治療方案無論切口長度大小都將會對其身體功能帶來損傷,特別是切口長度越大,則患者所需要的手術時間越長,機體受到的創傷越為嚴重,為術后發熱提供了“溫床”。(3)切口類型。術后發熱組患者切口類型絕大多數集中在Ⅲ型,表明該切口受到嚴重污染,凸顯出我國衛生醫療機構在手術切口處理上未嚴格按照無菌技術操作規范的情形仍然較為普遍。
針對上述誘發外科術后發熱的獨立風險因素,本次研究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預防措施及對策以供臨床選擇:(1)密切監測高齡患者生命體征指標。針對高齡的外科患者臨床醫護人員應在術后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如果在較長時間內患者各項指標仍沒有恢復或接近正常數值、手術切口未能夠徹底愈合,則應及時將患者情報上報至主治醫師處,組織多方專家會診,查找并及時將病因排除[6]。(2)強化醫務人員職業技能水平。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術后發熱發生率與醫務人員職業技能水平具有直接關聯性[7]。因此定期組織外科工作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再教育培訓活動,將國內外最新、最前沿的管理技術傳達給所有人員,促使其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加先進的診療技術,以實現縮短手術治療時間的目的。同時科室應持續強化管理工作,隨機抽查醫務人員是否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內容進行日常護理工作,及時發現并懲處違規行為,以從主觀思想上形成一種震懾,促使所有外科醫務人員能夠端正工作態度,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范要求。(3)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外科手術完成后視患者身體免疫情況,既往根據是否存在發熱史等資料酌情考慮給予患者對癥的抗生素藥物以做預防性處理,而針對危重癥患者無論其切口類型是否為Ⅲ型均應開展抗生素藥物的預見性應用,以切實降低外科手術對于機體帶來的創傷和術后發熱發生率[8]。
綜上所述,年齡、切口長度、切口類型為外科術后發熱的獨立風險因素,密切監測高齡患者生命體征指標、強化醫務人員職業技能水平、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可顯著降低外科術后發熱發生概率,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李志娟.微創經皮腎穿刺取石術后發熱的護理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12,10(4):158.
[2]李麗麗,程立新.后顱窩病變開顱術治療后患者發熱的原因及其護理[J].護理雜志,2012,25(22):57-59.
[3]李永剛,張紅文.普外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對策[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3,10(5):541-542.
[4]陳俊生,林文彬,林良森.經皮腎鏡取石術術后并發癥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1(13):72-73.
[5]張S,樸奇彥,王永剛,等.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熱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4):290-291.
[6]孫鋒,陳波波,劉世濤.外科手術常見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3,25(19):2917-2918.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又稱波浪熱,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地區性流行病,臨床以長期發熱、關節疼痛、肝脾腫大和慢性化為特征[1]。在我區(內蒙古)廣泛流行,尤以農村、牧區為甚。本病累積器官廣泛,易引起并發癥,且病程較長,故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護理以及積極的心里干預尤為重要。我科從2012年3月到2013 年3月,共收治32例布氏桿菌病人,現將護理體會分析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3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例。年齡在33~59歲之間,平均46歲。其中農村牧區的22例,從事屠宰肉類加工業及皮毛生意的6例,乳品行業的4例。平均住院時間35天。
2護理
2.1 一般護理
本病的急性期癥狀重,應臥床休息,可減少機體消耗,減輕病損器官的負擔,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并應增加營養豐富、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給足夠水分及電解質。多飲溫開水及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汁和果汁。
2.2 對癥護理
2.2.1 發熱護理
體溫可高達39.5℃,積極的給予物理降溫,并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與一般發熱疾病不同的是多汗相當嚴重,多與發熱相伴,體溫下降時更明顯,常可濕透衣物,大量出汗可導致虛脫,應注意發熱和出汗患者的情況,注意保暖,出汗要及時擦干汗液,避免風吹。每日溫水擦浴并更換衣褲一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2.2 關節痛的護理
應減少患肢活動,疼痛較重時囑患者臥床休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協助患者變換,僅進行適當的活動以維持關節基本功能。局部可用5%~10% 硫酸鎂熱敷,2~3次/d,也可以配合理療等措施增加血液流通,減少炎性反應。疼痛減輕后教會患者或其家屬按摩、揉搓關節的方法,同時注意關節保暖,用熱水袋外敷疼痛關節及用熱水洗腳,水要浸至踝關節以上,時間15~20 min,以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2.2.3腫痛的護理
腫痛者,要給予臥床休息,限制活動量,協助患者日常生活所需;并以“丁’字架將托起,避免下垂,促進靜脈回流,減輕局部脹痛;教會患者采用放松術,如利用報紙、廣播等轉移注意力,深呼吸,肌肉放松療法等,以減輕疼痛。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病室空氣干燥清潔。
2.3睡眠的護理
患者睡前環境保持安靜,如禁止室內、走廊及周圍環境大聲喧嘩。室內空氣保持流通,燈光熄滅或減暗,促進患者睡眠。
2.4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病程較長、久治不愈,病人易產生焦慮、多疑、消極、悲觀等情緒,治療期間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認真傾聽患者陳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給予適當安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效果,鼓勵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減輕焦慮、煩躁等情緒,增加患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2.4健康教育
針對患者缺乏對本病的認識,選擇適宜的時間,為其講解造成此病的原因和常見的一些臨床癥狀,相關知識要分次講解,避免患者疲勞。強調急性期徹底治療的重要性,以免慢性化。羊是主要的傳染源,其陰道分泌物、胎盤、羊水、乳汁中帶菌率最高,因此,要管理好傳染源,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禁食病畜肉或乳品,對牲畜采取普查普治,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3總結
表證的辨證前人認為:“一分惡寒即有一分表證”。因此容易辨別但在臨床辨證時必須與寒、熱、虛、實結合起來對疾病才能獲得全面了解以便定立恰當的護理措施。
一般護理
表證患者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少汗特征病室溫度應保持在18~℃濕度5~56環境安靜室內空氣清新根據病情和氣候的不同患者的衣被也要適時增減病室安靜、整潔、適合病情為宜。切忌汗出當風。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患者面色及精神狀況有無惡寒、發熱、頭痛等按常規對發熱患者每~小時測體溫、脈搏、呼吸1次。并詳細記錄體溫高低、有無汗出及惡寒。通過對體溫、脈搏、呼吸的觀察了解患者病情及用藥后的療效重點觀察服藥后發汗與發熱的情況發熱時囑患者臥床休息要多飲開水;可配合針刺合谷、風池、迎香等穴高熱加大椎曲池汗出濕衣要及時更換防止受涼。
觀察舌象:通過對舌象的觀察了解病邪的深淺。病變部位在表時舌質為淡紅舌苔為薄白苔。
飲食護理:飲食護理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原則。張仲景言:“飲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病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飲食對本病癥狀之改善和治愈起座積極的作用。由于飲食本身的復雜特性必須做到辨證用膳以促進患者康復。外感表證的患者以平補膳食為宜多用半流質或軟食之類食物。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禁忌油膩、辛辣、生冷、煙酒煎炸之品。如是風寒表證可用姜、蔥、蒜等作為調味品以輔助藥力散寒去邪。風火熱毒郁于肌表者忌食辛溫補品特別是海腥、蝦、鯉魚、豬頭肉、公雞、等發物;一些過于寒涼滋膩食品也應禁食為宜。
用藥護理:解表發汗之劑雖有幸溫、辛涼之別但多屬于清香散之品加水浸透分鐘后用武火煮沸5~1分鐘即可取之溫熱服服藥后靜臥。臨床觀察以微汗為宜不可大汗淋漓如汗出過多則應停服如藥后無汗可如法再服。
情志護理:表證患者因有發熱、頭痛、惡寒等身體上感到不適精神也緊張情緒不穩。因此要經常關心體貼并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恐懼、焦慮情緒解除其思想負擔做好有效護患溝通及心理護理使患者暢志、愉悅避免急躁惱怒、情志過激而使疾病加重。
康復指導:指導患者適寒溫、起居有常生活規律動靜結合適當活動避免過勞如:室外活曬曬太陽、散散步打太極拳或做氣功等以調節神經功能增強體質。避免外感邪氣以耗傷正氣隨季節變化及時增減衣被。
辨證施護
表寒證的患者就是外感初起惡寒發熱口不渴舌苔白滑頭身痛脈匪緊患者腠理致密多無汗服麻黃湯會桂枝湯后輔以熱粥助汗以微汗為宜汗仍不出者也可用姜、蔥、熬水沖熱服一般汗出身涼、脈靜等為表證已解可囑患者安靜休息不可再用發汗劑。
表熱證就是外感初起發熱重惡寒較輕口渴舌質紅苔薄白脈佛數等以幸涼之劑解表如銀翹散、桑菊飲等服藥后應靜臥溫復取微汗。此類患者多有煙喉干痛可服用清涼飲料多飲溫開水同時注意病情變化切忌大汗防止傷津耗液。
表證用解表發汗法是因邪在肌表因勢利導使病邪從皮毛肌腠隨汗而解因此表證出現高熱也不宜采用涼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溫。因為冷敷使汗孔致密不宜汗出與藥的功效和病勢相反說以表證發熱應忌物理降溫法以防冰伏留邪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