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難忘的潑水節教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師: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后,有一個盛大節日,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潑水,互相祝福。這就是“潑水節”。(板書)你了解潑水節嗎?
2、在“潑水節”前面板書“難忘的”,齊讀課題。說說讀了課題有什么想法?
二、細讀課文,體會感悟。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紅火紅”“一年一度”。
⑵.我們一年一度的節日是哪個節日?(春節)我們都做些什么事?
⑶.帶著喜悅讀一讀這一段話。
2、指名讀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潑水節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⑵.傣族人民是怎樣歡迎的?
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
抓住“四面八方、趕”字體會人們急著迎接的心情。
②句子2:人們在地上灑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一條條龍船劃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條條、一串串”與“一條、一串”的區別,讓學生領悟節日的熱鬧和喜慶。
③句子3:人們歡呼著:“來了!”
抓住“歡呼”感悟人們見到的激動心情。
⑷、指導朗讀。
要把傣族人民的歡樂場面和人民熱愛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讀、齊讀、表演讀。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三自然段。
三、交流學習,重點感悟。
1、設疑:考考小朋友們,我們國家現在的總理是誰?
是怎樣跟傣族人民歡度節日的?
2、小組合作學習第四第五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
3、交流。學生先說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的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
交流:“笑容滿面”說明什么?
句子2:他接過一只象腳鼓,敲著歡樂的鼓點,踩著鳳凰花鋪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交流:跟人們一起敲鼓跳舞說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一邊歡呼,一邊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
⑴、怎樣潑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說一說。
⑵、傣族人民怎樣潑水?向祝福什么?說一說。
⑶、練習句式“一手……一手”“一邊……一邊”
⑷、交際互動。教師演總理,學生當人們,互相祝福,互動。
⑸、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
4、學習第6—8自然段。
⑴、師:多么讓人激動的場面啊!誰能把作者的心情用聲音表達出來!
⑵、學生自由讀——個人展示——挑戰讀——齊讀
四、升華
⑴、為什么19xx年的潑水節令人難忘?
⑵、再一次深情地讀一讀課文吧!
五、拓展延伸。
找找的圖片和故事。
課后反思:
1、備課要深入。粗略備課會使一節課流于形式,學生不能高效學習,課下教師會發現自己出現這樣那樣的漏洞,而這些失誤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深入進去,教師要善于透過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思考通過什么方式讓學生作為讀者也有這種情感,在此基礎上還要增加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訓練,這樣才能上好語文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172-01
教學中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要求,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實際,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手段。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生要組成部分。理答不僅是一種教學行為,更重要的,還是一種評價行為。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即時評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與思考。以下將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地提問。
一、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要點
新課程的教學活動強調師生的共同合作,使教師和學生的不同見解或主張互相碰撞,達到使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改造的教育目的。而使學生與教師互相碰撞、和諧互動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教師的提問。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設計提問的要點如下:
(1)問題應環繞教學的主要目標,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問題的深淺和難易要適合年級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低年級可多提一些有助于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的問題,中、高年級逐步多提些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3)提問的類型要靈活多樣,可以多角度、多思路設計問題,切忌提問程式化。
(4)提問要適時。只是設計好問題,如不能在課堂上適時地進行提問,仍然收不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課前雖已精心設計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視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甚至改變課前所設計的問題。這也就是要講究提問的藝術性。如發現所提的問題,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時,教師可給予提示或暗示,或讓學生再次深入閱讀思考后回答。如因學生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識,經啟發后仍不能正確回答時,教師應直接代答。發現問題過易時,教師不必再令學生重復回答。總之,教師要針對學生對所提問題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提問的方式或內容,以增強提問的效果。
二、提問的整體性與啟發性相結合
整體性就是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其量少而精,但問域寬闊,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很大,使得學生須要綜合處理某些范圍內的全部信息才能解決問題,這就要求盡量創設能統領整堂課的問題情境,在這個情境里,提出的幾個問題,應該彼此關聯,環環相扣,協調一致地為整體教學內容服務。
在注重整體性的同時還應使提問具有啟發性,即:問題要提得具體實在,不要讓學生覺得摸不著頭腦;問題要集中在一個焦點上,不要讓學生無所適從;要讓學生感覺到問題與他已有的知識結構相聯系,感到有信心有能力解決。如在教學《小鷹學飛》一課中,教師提問:“小鷹在三次學飛中,它的心情與想法各有什么變化?”這樣一問,問題就能“關照”全篇,要求學生自由探索,整體把握,帶有很強的啟發性,使學生不會感到無處下手,無法解決。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
1.掌握了提問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重難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能開發學生思維潛能,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新穎巧妙的問題,提出能教會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特殊問題,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的篩選:舍棄單調陳舊的,選取趣味濃厚的;舍棄直露性的,選取含蓄性的。
2.緊扣課題精心提問。文題大多是根據文章的寫作對象、寫作內容或寫作主題來命名的,因此題目是文章的“窗戶”,通過這個“窗戶”,去吸引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從大體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關鍵內容是閱讀教材中能體現主題的點睛之筆,抓住“題眼”、“詩眼”、“文眼”,再分析全文,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教版第四冊第11課《難忘的潑水節》一文中,老師要抓住課題中的“難忘”一詞去提問,為什么這個潑水節是難忘的呢?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尋求答案,讓學生知道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歡慶了富有情趣的潑水節,所以說這個潑水節是難忘的,教學目標就自然輕松達到了。
3.在內容的重復處精心提問。在一些文章中,有些詞句會反復出現,以強調某種情緒或表達某種主題,但這些詞句往往是散落在文章之中的,大多數學生關注不到,所以就需要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并深入思考。如人教版第九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復出現,多處呼應,因此可設問:“為什么文中三次出現類似的話?”“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潛心會文,就會逐漸感悟這對父子在愛的浸潤下,父親對諾言的堅持以及兒子對信念的堅守。
4.教師和藹可親的發問、平等的發問、向學生學習式的發問,會打破師生間的界限,使語言交際渠道暢通,造成和諧、民主的答問氣氛。如進行點名讀詞時,老師可手握著一張張卡片,不要生硬提問:“我點到誰,誰就站起來讀卡片選詞。”而應熱情地發問:“我送給誰一張卡片,就請你來讀詞,好嗎?”一個“送”字,似乎像禮物一樣送到學生面前,學生聽了心里暖洋洋的,打消了點名的緊張感,從心底里愿意接受這份應答的禮物,苦中有樂,學中有樂。總之,由重教轉為重學,教學觀念轉變,精心改革提問,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充分調動起來,一掃沉悶壓抑的氣氛,形成生機勃勃的課堂氣氛。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問和答的作用就是:教師應教會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大膽地提出問題,并敢于提出獨特的意見和看法;教師應注重啟發誘導,使“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讓小學生在求得發現的同時提出疑問,使之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問題之后愉悅身心的享受者。
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合理把握,跳出教學預設,把學生的問題當作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并與學生一起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將學生的問題引向他們思維的方面,從而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學《掌聲》一課時,通讀課文后,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文中的‘猶豫’和‘憂郁’有什么不同?”教師靈機一動,拋開了自己原有的預設,隨機板書:“猶豫”和“憂郁”。并告訴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弄懂了這兩個詞的不同,課文也就理解了。”接著,他從這兩個詞入手,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1)小英為什么猶豫了?請同學們自由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2)小英為什么從此不再憂郁了?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從這兩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入手,便于學生讀書感悟。學生自然會乘上語言的小舟,去感悟,探究全篇課文內容,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正是教師及時抓住反饋信息,捕捉到了生成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才沒有撲滅學生“思維的火花”,才使得本節課有了創造性的收獲。
二、寬容錯誤,生成智慧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對于老師來說,“錯誤”是機遇、是挑戰,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面對學生暴露出來的知識“盲點”,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想法,從而因勢利導,將學生的錯誤,變成一節課成功的“點睛之筆”。
《坐井觀天》課堂片段情景描述:
教師:讀了課文后,你認為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
生1:小鳥說得對。
生2:小鳥和青蛙都說得對!(眾生笑)
師(走近學生,面帶微笑):青蛙說這話根據是什么?
教師此時善于傾聽,沒有放過一處細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學價值的“錯誤”,并立即把它作為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及時地轉化為一個隨機生成的教學環節。在明確青蛙說的是沒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思考:青蛙說這話根據是什么?再一次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讓學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這時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挑戰,他們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錯在哪呢?這時教師再一次引導組織學生進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語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再從文本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終身受益。這才是真正的課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學的終極目標所在。
三、尋找分歧,激活課堂
在開放的課堂里,學生敢于從自己的感悟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多樣化理解,這樣常常會造成意見分歧,是通通給予肯定?是聽之任之?還是加以利用?如何處理這些分歧已經成為考驗老師的一個難題。
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最后一自然段時,許多學生都陶醉在潑水節所營造的歡樂氣氛中,突然有一位學生問:“老師,現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要潑掉許多水,這不是在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的出現,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氣氛和教學節奏立刻被這“不和諧”的音符打亂了。的確,從當今保護水資源的時代旋律來看,學生“意外”的質疑實不“意外”。但是,這樣的理解與《難忘的潑水節》一文的時代背景卻是不相容的,如果從保護水資源的角度來分析,必然引起對傣族人民的“誤會”,造成對課文的嚴重誤解。這時教師可以充分肯定學生的環保意識,請學生再一次讀文 并思考:潑水節這一天人們為什么特別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義呢?變換角度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一番熱烈討論應該能明白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把握課堂內“與眾不同”的聲音,教師就能讓自己的課堂煥發出不能預設的精彩,
四、善待“搗亂”,將計就計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氣死我了,××又在課堂上搗亂了。”接著就是一大篇學生的錯誤行為演繹的故事。其實,有時學生的言行出乎教師意料之外,但正是這些“弦外之音”給了我們許多教學靈感,我們可以此為切入點,順著新的教學思路推進教學。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在教學《燕子》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時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師:我們從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從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動作很輕巧,很靈敏。
生:我從“斜”字體會到了燕子的動作很優美。生:我從“唧”的一聲,已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柳樹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
生:我從“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愛,也很頑皮。
此時,課堂的氣氛很活躍,我不禁為孩子們的發言叫好,也不禁為孩子們的答案和自己在備課時的欲設不謀而合而暗暗自喜。
師:同學們真會學習,燕子的確可愛,你看它的動作是那么的輕快、敏捷。
剛要準備進入下一環節時,一個學生大聲喊了起來。
生:老師,我覺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
此言一出,有些學生笑了。我也有點吃驚,這可是我課前沒有設想到的,怎么會想到是故意的呢?看到他還有話要說的樣子,我沒有繼續我原先的教學計劃,而是把鼓勵的目光投向了他,期待他繼續說下去,
生:(繼續)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蕩起了一圈圈的小圓暈,那是告訴湖中的小魚:春天來了。
師:你的想法真獨特,燕子還會告訴哪些小精靈呢?
生:燕子還會告訴湖中的小蝦:小蝦弟弟,快浮上來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還會告訴成群結隊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們快快長大,春天多美麗呀!生:……
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在我們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潑可愛的小精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3-0164-01
一、續補情節
續補情節就是根據內容的前后聯系,在課文未展開的情節或空白處,通過合理的想象進行情節的補足。如,我在上《狐貍和烏鴉》一課時,講完課文后,設計了這樣一個語言訓練:“第二天,烏鴉又出去,找回了一塊更肥大的肉,這時她飛回來站在窩旁邊的樹枝上,狐貍鉆出樹洞一抬頭就看到了,在新的一天里,狐貍和烏鴉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學生們紛紛發言,編出了各種各樣的故事。通過這樣的補續訓練,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了想象力,練習了語言的表達。這樣的想象訓練的確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擴展聯想
擴展聯想就是在課文內容的簡略概括處進行充實擴展。如《黃山奇石》一課,作者除重點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外,還列舉了“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教學時我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巖石形態,發揮想象,仿照前幾節的寫法,或先說樣子再說名稱;或先說名稱再說樣子。
再如《荷花》中的第四段:“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蜻蜓所告訴的“快樂”是怎樣的“快樂”,小魚告訴的“好夢”又是怎樣的“好夢”?文中沒有具體點描述,于是我引導學生想象所告訴的“快樂”和“好夢”。一位學生說:“蜻蜓飛過來對荷花說:‘荷花姐姐,您的清香把我吸引到您身邊來。我在飛的時候,看到祖國一片繁榮景象,一棵棵秧苗在稻田里茁壯成長,那金黃色的菜花向我微微點頭……’”。一位學生說:“小魚在我腳下游過,對我說‘荷花姐姐,您好!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好夢,夢見我和我的伙伴把你們圍在中間,看你們跳舞,你們優美的舞姿使我永遠忘不了’”。這時課堂上議論紛紛,欲罷不能。在無字處讀出字來,在簡略處浮現出豐繁的內心視像。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置身其間
置身其間就是進入課文特定的情境里設身處地地想象。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在于“情”,存在于作品的情感因素是特定的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此時要引導學生直接置身其間,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特定形象,通過“自己”的耳濡目染來領略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上《難忘的潑水節》講讀人們歡迎這一段時,為了進一步體會傣族人民歡迎的情景,我讓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著好多小朋友簇擁在的身旁,情景熱烈,情態各異。我問同學們:“你們想做他們中的那一位?那天你是怎樣和一起歡度潑水節的?”這時同學們開始進入了角色:有的設想自己就是身邊那個拍象腳鼓的小男孩,還在用勁地拍打著,鼓聲咚咚,響個不停;有的說“我”就是總理左側的那位手端盛滿清水盆子往前擠去的小女孩,時刻等待著潑水節開始時向潑水呢!有的說“我”就是身后面遠處的那位僅露出半個頭的小男孩,心里有許多的話想對總理說,可是怎么也靠不了前,真著急……在我的引發下,同學們又由“歡迎”的畫面延伸擴展想象到“潑水”的畫面,“我”又是如何的與總理在一起“潑呀、笑啊”的。由于把“我”放入具體的情境中,置身其間,意用“我”的親見親聞、親歷親為來描述。所以,這樣的設身想象更具有多樣性和具象性,能較好地增強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新課標中要求,教學一定要回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小學一年級課本中,有《小蝌蚪找媽媽》的文章,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筆者特意去找到幾個小蝌蚪,然后拿到教室,每天讓學生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并把變化記錄下來,學生們每天一進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變化,并高興地記錄到自己的小本上,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參與進了語文的學習,等到真的要講這篇課文時,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的發現,每個孩子都那么活躍和開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這樣被激發出來,教師這時候要抓住契機,進一步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展開課堂,引入學習。這就是情境教學的真正目的,讓他們在興趣中學習和發現,從而進步。
多媒體、角色、音樂的運用
從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特點出發,我們不難發現,越是直觀形象的教學,越能引起和激發他們的興趣,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盡量采用一些色彩鮮艷和生動有趣的圖像和影音制作課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二年級(下冊)中的《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很多孩子聽過潑水節,但是對它的了解很少,所以,在課前筆者特意準備了傣族潑水節的一段視頻,讓學生先來觀看,然后觀察他們的表情,最后詢問他們觀看后的想法和理解,孩子們通過視頻學習,了解到原來潑水節其實是對人的尊重和喜歡,是一種美好的習俗,再到學習課文時,對文章內容和句子的講解,學生明顯感興趣,而且能很好地聯想到自己觀看的視頻,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的學習。
為了進一步讓情境教學更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多時候,師生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充當課文中的某一個角色,然后在角色互換,讓學生可以換位思考,不僅能把教材中的內容轉化成現實,還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體會情境。比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一課時,通過對教室提前的布置和對課文的相對熟悉,給學生創設一個氛圍,然后教師先充當老虎,選一個學生充當狐貍,其他同學作為森林的其他動物,表演結束后,角色互換,讓學生充當老虎,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體會人物語言的變化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作者寫文章的用意和目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都充滿期盼和活力,可想而知,對語文課堂的投入和學習也就相對較好,自然而然,語文知識的吸收和消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是超強的,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并不比成人差,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音樂來創設一定的氛圍,強化他們對文章的了解,比如在學習《小音樂家揚科》時,要讓孩子門感受到小揚科對音樂的癡迷,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我們可以給他們播放一段輕快的音樂,讓學生體會“音樂天才”小揚科到底是如何喜愛音樂,同時也為下鋪墊;而當學生讀到小揚科進廚房時,教師立刻換上悲傷的音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通過音樂更能體會小揚科當時的擔心與害怕,從而產生共鳴,為小揚科的悲慘命運報不平,也為當時的黑暗社會而感到痛恨。這樣以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呼之欲出了。
Chinese electrified education effect in primary school
No. 1 Middle School of 143 Center Team in Shihezi In XinjiangWangqin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four aspect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reflects on teaching means: a, use electronic teaching and create contexts, stimulating the interest. Take "Prometheus" teaching process for example, electronic teaching means should reflect in shape, color, sound, action and other factors. Second, use electronic teaching, reappear the history, and cultivate emotional. take "unforgettable 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for example, the role of the electronic teaching means was reflected. Three, use audiovisual education, train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tents understanding. With "at lushan waterfall"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ur, using electronic teaching, improve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guide students to composition. With "the head must have bug" clarify a point.
Key words: electronic education, arouse interest, reappear history, cultiviate imagine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文字、圖象、動畫、聲音等結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學方式,特別易為小學生接受,能夠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使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徹底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現就電教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電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
而,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我在教學《普羅米修斯》一課時,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屏幕上,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普羅米修斯被鐵鎖鏈綁在懸崖峭壁上,伴隨著刺眼的閃電,傳來了轟隆隆的雷聲,禿鷲正在一下一下啄食著他的肉體,鮮血直流!
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再現事物的本來面目,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給學生完整的事物映象,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普羅米修斯的英勇無畏。由于形、聲、光、色渾然一體,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課文內容鋪好了道路,也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體會人物品質的情感。
二、運用電教,再現歷史,培養情感
《難忘的潑水節》講述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的敬佩、愛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我們將的一組照片制成“連環畫”,配上音樂和教師的解說,再現慰問災民、關心警衛員、穿著補了又補的睡衣,以及總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發地聚集長安街頭為總理送行的場面,學生從中了解到胸懷人民,進一步激發起對的敬愛之情。
在教學本課時,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來歷及意義,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搜集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培養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熱愛祖國大家庭的情感。
三、運用電教,培養學生想象力,促進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十幾年來,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若在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第一句時,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像。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讓學生領會三、四兩行詩境時,我關掉錄像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我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仿佛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這樣利用電教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學生從中體驗美,并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
四、運用電教,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引導學生作文入門
多媒體指利用計算機技術綜合處理文本、聲音、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使之在不同媒體間建立邏輯連接,集成為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它已出現并廣泛運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教學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多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表達方式更直接,反饋及時便捷,交互性極強,使人們獲得更豐富有效的信息。將其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創新傳統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促進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小學生和教材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課件,讓小學生從此“愛上學習”、“樂于學習”。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師單向傳遞教學信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唾沫橫飛地講課,學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呆若木雞地聽講,教學效果極其低下,嚴重桎梏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語文課堂中,可以變革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新穎別致的現代化課件,利用生動的畫面激發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人。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如果教師口頭講述潑水節的來歷和發展,很容易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疲倦感,思想開小差,對課堂失去興趣,最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輔以大量圖片進行介紹,考慮到小學生喜歡直觀性事物的心理特點,應多用圖片,少用文字,通過展示人們互相潑水、共度節日的歡樂場景,讓小學生直觀理解潑水節的來歷和意義,最終有效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又如《趕海》一課教學,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畫面上直觀展示藍藍的大海、金色的海灘,并伴著“嘩嘩”的海浪聲,還有人們赤腳在海灘上捉螃蟹、撿貝殼,嘴里哼著《大海啊,故鄉》這首歌。小學生在這美妙的樂曲中,一邊聽著娓娓動聽的朗讀,一邊欣賞大海的美麗景色,完全沉醉其中,不知不覺就理解課文內容。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語文知識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雖然穿插了許多圖片,但大篇篇幅還是以文字為主,相比于文字來說,形象生動的圖片和視頻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住。為了打造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應理解學生這一特點,有效、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視頻或者圖片與課文內容相結合,更直觀地把課文內容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
除了增強小學語文課堂的直觀性外,還可以在增強其趣味性方面多下工夫,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有趣的知識最能吸引學生眼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習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
語文課本文章體裁多樣,內容豐富,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還可以提高人文素養,促進自身全面發展。語文課本一般以文字為主,這對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利用多媒體能使語文課本知識具象化,一方面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學生更容易理解。語文教師應想方設法地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例如教授《丑小鴨》這篇課文時,小學生因為已經熟知故事梗概,所以可能詳細閱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教師這時就要利用多媒體播放與丑小鴨有關的視頻,讓學生通過動畫視頻深入了解故事,直觀地感受丑小鴨成長的歷程。將枯燥、單一的文字敘述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眼前,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的難點是思維教育。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與內部規律性的概括性的、間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的內部聯系。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培養小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者和繼承人,就要全面培養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其中創新是民族的希望,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而創新要從娃娃抓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致力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提高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傳遞信息,更容易突破教學重難點,并通過聲、行、色等表現形式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聽其聲,產生極強的一探究竟的欲望,激發求索新知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提供良好的環境。如教學《我坐上飛船》這一課時,小學生頭腦中對飛船和太空沒有直觀印象,這時教師就可以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成生動的課件,將浩瀚的宇宙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還可以將外國從太空拍攝地球的影像借用過來。網絡上這樣的科教視頻非常多且科學,相信學生一定會被深深折服,繼而產生好好讀書,將來做個科學家為祖國太空探索事業作貢獻的強烈欲望。
時代的發展為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更優秀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語文教師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充分加以利用,使小學語文教學更高效、更全面。語文教師應在今后教學中積極探索,尋找現代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最佳結合點,最終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為學生以后學習其他學科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一、在“實”上下功夫
所謂“實”,筆者的粗淺理解是語言文字訓練要落實。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是對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回歸。我們要把語言文字的學習與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1.形象生動解詞語
解詞,是小學語文基本功的重要訓練項目,是閱讀的基礎。烏申斯基說過一句話:“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從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特點出發,教師要特別注意解詞的形象生動。從一位老師執教《畫家和牧童》時,對“濃墨涂抹”與“輕筆細描”之區分理解的教學設計中可窺見一斑,他出示句子: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第一步:讓學生聯系語境說說對這兩個詞的理解;第二步:師在宣紙上現場作畫,指名學生說出她什么時候是“濃墨涂抹”,什么時候是“輕筆細描”;第三步:課件出示名畫,讓學生上臺指出哪是“濃墨涂抹”,哪是“輕筆細描”。一步步,既直觀又有效,這兩個詞不同的意思理所當然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2.循序漸進積句式
鉆研教材,教師要善于發現課文中出現的新句式,然后要適宜地利用這些句式,逐步分層地進行訓練,使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3.比較閱讀練語感
比較閱讀,就是將課文中的詞、句、段加以變換,讓學生在誦讀中與原文比較,從中感受不同的語言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或情感。
比如,讓學生有比較地閱讀,與文本對話后感受“漸漸”的必要性和語言運用的優美性。許多時候,就詞論詞、就句論句,是很難有所感悟的。因為,語言文字內在的、隱藏的情味、意蘊、理趣等,往往存在于具體的語境中。學生在誦讀、比較、體會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什么是“漸漸地”,唯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養成準確運用詞句的好習慣。
4.觀察說話促理解
面對一些難理解的句子,把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有一句:有時碰上陰雨天,大樹也會來幫忙,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李吉林老師先創設一個情境:一個陰雨天,雛鷹旅行隊的小胖迷了路,太陽躲在云里,怎么辦?她再請學生分別扮演小胖和大樹公公。大樹公戴一個綠色的高高的頭飾,向南而立。頭飾南半邊插著稠密的樹枝,北半邊插著稀疏的樹枝。然后請學生仔細觀察大樹公公,請他幫忙。大樹公公不僅作了明確的回答:枝葉稠的一面是南方,枝葉稀的一面是北方,還提出“為什么我的枝葉南面稠北面稀?”李老師最后出示了兩個句式:“因為,所以”“ 是因為 ”。這個片段充分說明,在模擬現場中,觀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生動簡易地演繹了句子內涵,讓學生輕松學會了陰雨天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而進行因果關系的說話練習,讓學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樹枝的稠稀與太陽的因果關系。此句理解的難點迎刃而解。
5.朗讀情境展個性
閱讀教學應當以讀為本,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朗讀指導過程的展開是極其重要的。
請看《棉花姑娘》的教學片段:(出示句子:“請你幫我捉害蟲吧!”)
A讀讀這三句同樣的話,能不能讀出不同的心情?
B創設情境:是啊,她盼著,盼著,終于把燕子盼來了。棉花姑娘對燕子說——
燕子飛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情加重了。她又盼啊盼,終于盼來了啄木鳥。棉花姑娘又急切地說——
啄木鳥又飛走了。棉花姑娘的病更嚴重,她已經變得奄奄一息了。這時候,青蛙跳來了。棉花姑娘高興地說——
同樣一句“請你幫我捉害蟲吧!”,學生會發現表達的情感不一樣,因為棉花姑娘的病越來越重,她的心情也應越來越急切,最后看到青蛙來了,應是又急切又高興。學生有聲有色地讀著、練著,讀出了棉花姑娘的高興、有禮貌、焦急、難過。從讀可以表現出學生對語言深刻的感悟,讀的過程展開了,讀的水平提升了,個性化的朗讀成了課堂上最動人的旋律。
6.語言思維同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是語言的靈魂。所以,在訓練學生語言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真正有效的語言訓練必定也是有效的思維訓練。
我們不妨品品《比尾巴》的教學片段:
師:哪位小朋友想跟自己喜愛的小動物打聲招呼?
生:你好,孔雀!
師:好的,誰還能說?
生:你好,猴子!
師:你能不能反過來說一說?
生:猴子,你好!
師:真聰明!誰繼續來說?
生:公雞,你好!
師:請你看看圖片,這是一只怎樣的公雞呢?
生:這是一只漂亮的公雞。
師:你想一想,怎樣跟公雞打招呼,它才會高興?
生:你好,公雞,你的羽毛真漂亮!
師:你的回答更漂亮!小朋友學著它的樣子,自由地說一說吧!
這位老師引導學生與小動物打招呼后,卻能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介入,及時點撥,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如何把話說得更具體、更生動,讓語言與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與發展。
7.眷注學情筑基石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必須眷注學生的“學”,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唯此,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實現其主動發展。倪鋒明老師執教《恐龍的滅絕》時,遇上這樣一個句子:我們人類只有三四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句子中的數據是課文推進中一個不可忽略的教學細節,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理解難點。由于這兩個數字十分抽象,很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尊重低年級孩子的特征,將“三四百萬年”和“大約兩億年”兩個數字用柱形圖標注出來,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視覺上造成強大的沖擊力,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使得學生立刻理解了文本,一下子走入文本的語言和情感中。
8.媒體課件填盲區
多媒體的運用應該恰如其分,輔導的重點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情感的模糊之處。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時,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離學生相去甚遠,學生缺少這種生活經驗,對于像腳鼓、鳳凰花、潑水節很陌生,因而對理解課文、感受傣族人民的熱情和潑水節的歡樂有一定困難。筆者就借助了圖片、錄像視頻資料幫助學生加強視覺沖擊和直觀感受。在看了人們敲著象腳鼓趕來和互相潑水的錄像視頻后,學生的情緒明顯被感染了,激情被調動起來,似乎融入了潑水節大聯歡的熱鬧場面,這個效果明顯地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填補了學生知識經驗的盲區,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趣”上做文章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之一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得學生愿學、樂學,感受閱讀的樂趣,教師就要利用教材,多多采用有趣的教學形式。這一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1.別致板書融趣
板書是一門藝術,尤其是別致的板書,魅力絕對無限,能得到學生的偏愛。
佐曉梅老師執教《酸的和甜的》這課時,她的板書設計可謂獨具匠心:狐貍、兔子、猴子貼圖的身上分別有他們的名字,體現鞏固生字的意圖;狐貍在課題中“酸”字的下面,猴子在“甜”字的下面,在后來的小結中,老師適當地將處于中間位置的松鼠和兔子的貼圖移到猴子的下面,意在突出松鼠和兔子跟著小猴子嘗試,這樣的板書設計,概述了課文的內容;另外,板書中的“聽”與“嘗”也突出了文本的寓意。這樣別致的板書,可謂一舉多得,學生自然樂在其中。
2.適宜表演享趣
課堂表演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了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靜”的課堂“動”起來,使“死”的課堂“活”起來,因此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喜愛。
請看《小小竹排畫中游》引導學生了解“樹木密”的教學片段,場景描述:教師戴上小竹排的頭飾,邊演示“順水流”,邊說:“大家看,一只鳥飛來了,一條小魚也游來了!”兩位同學分別戴上小鳥與小魚的頭飾跟著小竹排前行。
小竹排:這里有一棵大樹。
(師讓一生起立)小鳥:這里也有一棵大樹。
(另一生起立)小魚:這里有好幾棵大樹。
(好幾個學生起立)小竹排:這里有一大片樹林。(全體“大樹”挺立著)
師:這一棵大樹,請你看看你的周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大樹。
師:我想請這一棵小樹看一看你的周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許多綠綠的樹。
師:是呀,許多樹連在一起,看起來一片綠色。
師:請你數一數,你的身邊有幾棵大數?
生:1、2、3、4……
師:數得清嗎?
生:數不清。
師:多得數也數不清,樹木真密呀!(出示“兩岸樹木密”進行朗讀指導)
教師再讓“小魚”說說水中的倒影,讓“小鳥”說說在樹林中飛翔的快樂,讓更多的小朋友說說在樹林里玩耍的感覺。(再次朗讀)
“樹木密”作為江南春色圖中濃墨重彩的一幅,不僅可以讓學生看到“樹木一棵棵靠得近”的客觀存在,也可以讓學生體味到在樹木間嬉戲玩耍的生活情趣,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對“樹木密”的理解,他們更多地收獲了快樂。就語文學習而言,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要悟出語言文字的本意,更要悟出情意、情趣、情味,適宜的表演不失為一法。
3.善用語言激趣
一般來說,兒童的學習情感很難自發,他們往往需要外因來刺激內因。因而,教師利用靈動的語言,能點燃學生興奮的火花,使他們在語文中暢游。
《美麗的小路》中的一個片段很好地詮釋了這點:(課件出示:兔姑娘輕輕地從小路上走過,()說:“啊,多美的小路啊!”)
師:你能在括號中填一填嗎?
生:我填“高興地”。
師:你能高興地讀一讀嗎?
生:我填“開心地”。
師:不錯,除了“開心”“高興”之外,還能填哪些呢?
生:我填“笑瞇瞇地”。
師:很好,可以加表情的詞語,你能笑瞇瞇地讀一讀嗎?……
生:我填“兔姑娘轉了個圓圈說”。
師:你能想象兔姑娘高興的動作,真好!你能表演嗎?(生上臺表演。此時學生情緒高漲,出現很多創造性動作,課堂顯得生動、活躍)
教師用靈動的語言進行多元評價,引領學生美滋滋、樂悠悠地去觸摸語言、感受語言,于趣味中提升對語言的敏感度。
4.巧編兒歌溢趣
這里的兒歌特指教師針對文本內容所改編的兒歌。它們既源于學生的感悟,又高于學生的表達,說出了他們想說而說不好的話。當兒歌一旦呈現出來,便會立即吸引學生眼球。佐曉梅老師執教《司馬光》時,編了這樣一首兒歌:花園里,假山旁,小孩掉進大水缸,別人嚇得哭叫嚷,機智不慌司馬光,搬起石塊使勁砸,破缸救人美名揚。佐老師把司馬光這個形象融合在兒歌朗讀與總結課文中,既復現、鞏固了生字的學習,還恰當地進行了人文滲透——工具性的訓練不刻意,人文性的滲透不牽強。有些兒歌還可以加上動作朗讀,課堂氣氛更活躍了。
至于選用多媒體、適用游戲、活用課文插圖等來進行情趣盎然的教學,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再詳細講。
實現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實”或“趣”的途徑可能有所不同,但沒有楚漢界限,它們往往是相輔相成的。總之,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讓“實”與“趣”比翼雙飛,從而優化低年級閱讀教學,是筆者心所向往之外。
參考文獻:
[1]柳菊興.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小學語文創造性思維就是指人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通過創造思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在當前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情感
教育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待教育教學活動的態度。心理學表明:積極的情緒、興趣是任何一種人類活動的強大推動力和鼓舞力。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識,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強大內驅力。
①興趣導入,激感 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一環,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巧妙、合理地設計導語,要有能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使學習的情感迅速轉入教學目的。②精練講解,引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在上課時形象生動地講解,富于激情地描述,說明言簡意駭,準確系統地概括,會像金鑰匙一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習的內驅力。③激情入境,營造氛圍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語言文字形式和思想感情內容的統一體。在小學語言教學中以創設情景為突破口,通過電教手段,用生動逼真的畫面將過去的情境再現,可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他們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發現心理和創造意識。
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雪萊曾說:“想象就是創造!”想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觀察感知,豐富表象積累。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創造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智能。因此,教師應該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指導觀察與課文有關的事物,如實物、圖片、影片……與作文有關的景、物,如風霜雨雪、花鳥蟲魚、人情風俗、親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善于將觀察到的用于課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訓練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閱讀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發展。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造性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考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上的空白”,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還要啟發學生多角度地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提問,自由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例如,在學習《勞動最有滋味》后,提出:為什么說勞動最有滋味?在學習《爬山虎的腳》后,進行質疑: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腳”是指什么呢?在《難忘的潑水節》這―課中,有這樣一句“多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潑水節!”為什么要重復說“1961年的潑水節”?在課文《苦柚》一文中,賣柚子的小姑娘為什么說自己的柚子確實不大好吃,苦味很濃?伯父為什么明知柚子苦,還要買下呢?在《溫暖》一課中,“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溫暖的呢?在《綠色的辦公室》這篇課文中,辦公室為什么是綠色的?“列寧化裝成割草工人”一句中,為什么用“化裝”,而不用“化妝”?為什么要蓋個人字形的革棚,而不蓋其他形狀的?等等。對這些的問題進行探究和解答,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有較大的幫助。
思維的發展從問題開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教師必須要注意創設友好輕松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在學習中大膽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
四、利用教材典范優勢,培養變通思維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能力,必須讓學生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偉人的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于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出了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使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通過熱烈討論,有學生說:這辦法雖好,大石塊的大小不一,重量不同,每一塊都要稱,稱好后還要把總量加起來,過程太煩了,我們可以到工廠去找一些大小相同、重量相等的鐵板或其他東西來代替。操作的方法不變,但最后計算時只要稱出一塊鐵板的重量,再數一數共有幾塊鐵板,就不難知道大象有多重。學生的這一變通還真的將繁瑣問題簡化了,又如:《司馬光砸缸》一文中司馬光運用了逆向思維,通過思維方向的轉換,使問題得以解決。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提示司馬光的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獨創性,培養學生敢于向習慣的思維定勢挑戰的積極心態,引導學生轉換思考方向,大膽變通。類似的課文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善于捕捉創造之信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誘導,那么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培養,創造潛能就能得以開發。
五、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實現情景教學
G623.2
K聯心理學家贊科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把握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最佳時機,以達到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 、 相互滲透 、相互補充的目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素質呢?我認為教師設計使用的媒體時機,可根據課堂教學環節、教學需要和學生思維特征多方面來考慮。
一、 根據教學環節,設計時機
一堂課有個好開頭,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展現在他們眼前,增加感性認識,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古詩《涼州詞》,如何讓學生理解開頭兩句“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呢?教學之前,先讓學生想象黃河波濤滾滾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讓學生由近及遠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伸向遠方,迤麗飛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卻坐落在黃河兩岸的崇山峻嶺之間。為導入后兩句詩句的教學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又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我抓住了小興安嶺“美”的特點,將小興安嶺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錄像的形式依次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圖像與課文內容相互對照,形、聲、音、色渾然一體,這時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注意力也越來越集中,他們仿佛跨進了美麗的小興安嶺,置身于茂密的樹林里,徜徉在野花叢中,看到美麗的鹿,笨重的熊,機靈的松鼠,盡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著酸甜的野果、、、、、、學生此時以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深深地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地方。我抓住實際,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認真思考,在這濃厚的興趣中學生不但理解課文的內在意蘊,而且積累了語言運用。這樣,促進了學生與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認識事物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設計好現代教育技術時機,能幫助學生快捷、準確地掌握新的知識。
二、 根據教學需要,把握時機
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需要確定的,媒體的演示時機,應和教學需要有機結合。整體感知課文,包括對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感知和對直觀形象地引起學生的感官興奮,增加感知強度,使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可運用電腦制作這樣一段活動畫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優美的音樂)(2)旋轉著的地球出來了,慢慢縮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葉扁舟。(說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出現晶瑩透亮的球體。例如《螳螂捕蟬》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強,課文重點使用學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這也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時”恰到好處的出示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再聯系課文中的語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眼前的利益”與“身后隱伏著的禍患”的雙關意思。再聯系到課文第三段故事的結果。領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他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此舉一反三,理解寓意這一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 根據思維特征,捕捉時機
啟發式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樣體現在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時機上。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刺激引導,晦氣開學上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例如:《難忘的潑水節》講述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的敬佩、愛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我們將的一組照片制成連環畫,配上音樂和教師的解說,再現慰問災民、關心警衛員、穿著補了又補的睡衣,以及總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發地聚集長安街頭為總理送行的場面,學生從中了解到胸懷人民,進一步激發起對的敬愛之情。在教學本課時,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了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來歷及意義,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搜集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培養學生了解祖國文化,熱愛祖國大家庭的情感。又如《翠鳥》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寫翠鳥行動的敏捷,這一段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課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鳥行動的敏捷?學生會很快找出“難以逃脫”、“銳利”、“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等詞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的關鍵句子。此時使用電教手段,來演示翠鳥叼的情景,學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教師順勢提問:“葦桿的搖晃”和“水波的蕩漾”持續的時間長嗎?翠鳥到哪里去了?學生茅塞頓開,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煉。
這里電教手段獨特優勢使學生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由眼、耳、腦、口等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上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越深刻,情緒越高昂,其思維就越活躍。捕捉這一時機,順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學生認識更深刻。
總之,作為小學的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的特點,不斷探索、鉆研、思考,改變以往的舊觀念和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膽開展特色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