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保健的具體內容模板(10篇)

時間:2024-01-11 10:47: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兒童保健的具體內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隨著人們經濟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兒童保健工作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特別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的開展,要求對滿月后的嬰幼兒進行隨訪服務,(指出生后1、3、6、8、12、18、24、30、36月兒童進行服務規范)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隨訪到本次隨訪之間的嬰幼兒喂養、患病等情況,進行體格檢查 ,作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心理行為發育、意外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中醫保健、常見疾病預防等健康指導,在嬰幼兒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在6、12、24、36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聽力篩查,在每次進行預防接種前均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若無,體檢結束后接受疫苗接種[1]。

本文對2012年本市11縣(區)上報的205312名接受兒童保健管理的兒童隨機抽取956人及提供兒童保健服務的32名村醫進行訪談,結果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2012年本市11縣(區)上報的0~2歲的205312名接受兒童保健管理中隨機抽取956人及提供兒童保健服務的32名村醫進行訪談。

1.2 方法

向接受兒童保健管理的956名0~2歲兒童家長詢問其接受兒童保健服務內容。向提供兒童保健管理服務的村醫了解其提供服務的內容及其相關設備。

2 結果

因鄉級無兒童保健門診,由村醫對其進行入戶體檢的有212人,占22.18%,而村醫所謂的兒童保健管理僅指對0~2歲兒童進行簡單的身高、體重測量,且占 12.3%的村衛生室連兒童體重秤、兒童臥式身高量床等簡單設備都沒有,兒童體重是由成人抱小孩在成人體重秤稱后減成人體重即為兒童體重,身長為用軟皮尺測量一下即為兒童身長。且大部分村醫都未接受過正規的兒童保健管理培訓,

3 探討

從對村醫的訪談中了解到提供兒童保健管理服務的大部分村醫未接受過正規的兒童保健管理培訓,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規范管理要求村醫所提供的兒童保健管理服務遠遠達不到國家規范管理要求,因此為滿足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管理要求 ,對兒童進行規范的保健管理,從而提高兒童保健管理質量,建議在每個鄉鎮設立1~2個兒童保健門診,規范的保健門診應包括以下幾點:

3.1 人員要求

兒童保健規范門診設專職兒童保健醫生1~2名、護士1名,這些人員根據需要可按服務人群增加相應的專業從事兒童保健的人員應取得相應的醫生執業資格或護理職業資格,并接受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同時在崗人員需定期接受兒童保健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2]。

3.2 業務用房設置

兒童保健門診應相對分區(最好與預防接種門診相鄰、與疾病門診分隔),流程與布局合理,測量室和診療室應有取暖設施,環境溫馨,符合兒童特點,應設體檢測量室、健康體檢室、聽力篩查室等。

3.3 服務內容

包括建立兒童保健冊(表、卡)或兒童健康檔案,記錄及時、完整、準確和規范;其具體內容

3.3.1 新生兒家庭訪視:新生兒出院后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產后訪視。了解出生時情況、疾病篩查情況等。觀察家居環境,重點詢問和觀察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臍部情況等。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記錄其出生時體重、身長,進行體格檢查,同時建立《嬰幼兒保健手冊》。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母乳喂養、護理和常見疾病預防指導。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種卡介苗和第1劑乙肝疫苗,提醒家長盡快補種。如果發現新生兒未接受新生兒疾病篩查,告知家長到具備篩查條件的醫療保健機構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及新生兒聽力篩查[3]。

3.3.2 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新生兒滿28天后,結合接種乙肝疫苗第二針,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隨訪。重點詢問和觀察新生兒的喂養、睡眠、大小便、黃疸等情況,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和發育評估。

3.3.3 嬰幼兒健康管理:滿月后的隨訪服務時間分別在3、6、8、12、18、24、30、36月齡時,共8次。建議結合兒童預防接種時間增加體檢次數,特別是2、4、5、15月齡時。體檢服務內容包括詢問上次體檢到本次之間的兒童喂養、患病等情況,為兒童進行體格檢查、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評估,進行心理行為發育、母乳喂養、輔食添加、傷害預防、常見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在兒童6~8、18、30月齡時分別進行1次血常規檢測,對發現有輕度貧血兒童的家長進行健康指導。

3.3.4 根據低出生體重、早產、雙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兒實際情況增加訪視次數,根據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況和健康狀況增加隨訪次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輕度窒息、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缺鐵性貧血、活動性佝僂等高危兒進行跟蹤管理,對運動發育滯后、發育異常、病理性黃疸、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

3.3.5 每次預防接種前,均要對兒童進行預防接種禁忌癥的評估。同時為滿足生長發育監測的需要,除上述規定的訪視和體檢時間外,在兒童每次接受免疫規劃范圍內的預防接種時,應對其進行體重、身長測量,并將結果記錄在生長發育監測圖上。[4]

3.3.6 根據不同年齡兒童心理發育特點,提供心理行為發育指導,對疑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疾病、智能發育落后的兒童及時轉診。

參考文獻

[1]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

篇2

高危嬰幼兒(以下簡稱高危兒)分級分類管理是兒童系統管理的重要內容,對降低殘疾兒的發生率、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健全兒童保健管理體系,提高兒童保健管理質量,使高危嬰幼兒能得到更加及時、系統的干預與治療,以進一步提高全區兒童健康素質。

二、管理范圍

區婦幼保健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門診要認真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兒童保健)項目,在體檢過程中按照高危嬰幼兒分級分類標準進行篩查,對篩查出的高危嬰幼兒及時列入高危兒專案管理,建立高危兒管理檔案,并把相關體檢內容記錄到《兒童保健手冊》上。

三、管理職責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加強高危嬰幼兒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家長對高危兒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告知家長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的程序。按要求做好新生兒訪視工作,在兒童系統保健管理工作中及時篩查出高危嬰幼兒,并根據情況及時指導、治療及轉診。

(二)區婦幼保健所

1、接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的高危兒,并做好高危兒登記工作。

2、開展高危兒的篩查工作,對高危兒實施早期干預指導。

3、對于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保健機構進一步診治。

4、定期召開例會,通報高危兒轉診情況,同時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高危兒系統管理的業務培訓工作,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高危兒的診治水平。

四、管理措施

(一)專案管理

對篩查出的高危嬰幼兒列入專案管理。區婦幼保健所統一刻制高危兒管理專用印章,發放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高危嬰幼兒的《兒童健康手冊》上蓋章標記,并根據情況進行干預指導及轉診。

(二)分級管理

根據高危兒分級分類標準進行分級分類管理。

1、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對Ⅰ類高危嬰幼兒進行專案管理。區婦幼保健所接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的高危兒,同時對Ⅱ類高危兒進行專案管理。Ⅲ類高危兒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診治。

2、經專案管理病情明顯好轉或治愈的高危兒,應及時結案轉回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系統保健管理。

3、對于社區門診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進行干預與治療。

(三)轉診管理

區婦幼保健所及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門診對于其不能治療的高危兒,應及時填寫高危兒轉診登記本和“高危兒轉診通知單”,一聯“通知單”交給家長,囑其及時攜帶兒童憑“通知單”前往區婦幼保健所或上級醫療機構兒保門診進一步確診與管理;另一聯為存根應保留并做好登記。

(四)隨訪管理

1、門診隨訪:區婦幼保健所對轉送來的高危兒要做進一步的全面檢查,認真做好登記,根據高危嬰幼兒收案標準、管理辦法和結案標準進行管理。在收案管理期間,督促高危嬰幼兒按系統管理要求,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經過治療明顯好轉達到社區收治水平的高危兒,及時轉回社區,并做好銜接和指導,對于門診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

2、電話隨訪:對于轉至上級醫療機構治療的兒童,區婦幼保健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于轉診兩周內進行電話隨訪,并做好登記。

篇3

高危嬰幼兒(以下簡稱高危兒)分級分類管理是兒童系統管理的重要內容,對降低殘疾兒的發生率、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健全兒童保健管理體系,提高兒童保健管理質量,使高危嬰幼兒能得到更加及時、系統的干預與治療,以進一步提高全區兒童健康素質。

二、管理范圍

區婦幼保健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門診要認真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兒童保?。╉椖?,在體檢過程中按照高危嬰幼兒分級分類標準進行篩查,對篩查出的高危嬰幼兒及時列入高危兒專案管理,建立高危兒管理檔案,并把相關體檢內容記錄到《兒童保健手冊》上。

三、管理職責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加強高危嬰幼兒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廣大家長對高危兒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告知家長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的程序。按要求做好新生兒訪視工作,在兒童系統保健管理工作中及時篩查出高危嬰幼兒,并根據情況及時指導、治療及轉診。

(二)區婦幼保健所

1、接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的高危兒,并做好高危兒登記工作。

2、開展高危兒的篩查工作,對高危兒實施早期干預指導。

3、對于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保健機構進一步診治。

4、定期召開例會,通報高危兒轉診情況,同時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高危兒系統管理的業務培訓工作,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高危兒的診治水平。

四、管理措施

(一)專案管理

對篩查出的高危嬰幼兒列入專案管理。區婦幼保健所統一刻制高危兒管理專用印章,發放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高危嬰幼兒的《兒童健康手冊》上蓋章標記,并根據情況進行干預指導及轉診。

(二)分級管理

根據高危兒分級分類標準進行分級分類管理。

1、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對Ⅰ類高危嬰幼兒進行專案管理。區婦幼保健所接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的高危兒,同時對Ⅱ類高危兒進行專案管理。Ⅲ類高危兒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診治。

2、經專案管理病情明顯好轉或治愈的高危兒,應及時結案轉回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系統保健管理。

3、對于社區門診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進行干預與治療。

(三)轉診管理

區婦幼保健所及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保門診對于其不能治療的高危兒,應及時填寫高危兒轉診登記本和“高危兒轉診通知單”,一聯“通知單”交給家長,囑其及時攜帶兒童憑“通知單”前往區婦幼保健所或上級醫療機構兒保門診進一步確診與管理;另一聯為存根應保留并做好登記。

(四)隨訪管理

1、門診隨訪:區婦幼保健所對轉送來的高危兒要做進一步的全面檢查,認真做好登記,根據高危嬰幼兒收案標準、管理辦法和結案標準進行管理。在收案管理期間,督促高危嬰幼兒按系統管理要求,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經過治療明顯好轉達到社區收治水平的高危兒,及時轉回社區,并做好銜接和指導,對于門診不能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的高危兒應及時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繼續治療。

2、電話隨訪:對于轉至上級醫療機構治療的兒童,區婦幼保健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于轉診兩周內進行電話隨訪,并做好登記。

(五)信息管理

篇4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187-02

為了探討教育和干預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從2008年11月開始,我院嬰幼兒保健門診開設了開始嬰幼兒早期教育咨詢服務,通過對100名嬰幼兒提供早教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嬰幼兒保健門診建檔的嬰幼兒共計546名,其中接受早教咨詢的共計100名,我們在同期未接受早教咨詢的436名嬰幼兒中選取100名年齡、性別、家庭背景、出生評分、父母文化程度等情況和接受早教咨詢嬰幼兒組相近的嬰幼兒作為對照組,接受早教的嬰幼兒作為觀察組。

1.2方法

12.1 對照組嬰幼兒保健方法:按照我院對兒童保健的規定,所有建檔兒童每3個月進行一次兒保,監測體格發育狀況并評價、營養指導及疾病預防,同時增加每三個月一次的智能評分監測。

1.2.2 觀察組嬰幼兒保健方法:在對照組嬰幼兒保健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早期教育,具體內容和方法如下:

1.2.2.1建檔嬰幼兒均進行首次行為神經測試:這一測試結果是為門診醫生和家長了解幼兒的行為能力,門診醫生并根據測查結果制定嬰幼兒所需相關訓練計劃,并指導家長按照計劃對新生兒實施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訓練。

1.2.2.2 1個月后,建檔嬰幼兒通過基本的試聽刺激訓練后,由早教醫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服務,給家長示范一些對應有大運動和驚喜運動的訓練方法,指導家長對孩子的認知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訓練,并根據每名兒童的自身特點,向家長提供詳細的智能訓練指導意見和計劃,指導家長實施家庭訓練。

1.2.2.3門診配備適量適宜的適齡的書刊、益智玩具、畫報,交會家長使用這些玩具以及介紹家長閱讀相關的書刊,使家長的家庭訓練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受到練好的訓練效果。

1.2.2.4做好家長的培訓工作: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工作,大部分內容是由家長來實施的,因此,家長對早教內容的理解,對早教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對孩子參加早教咨詢的家長每周進行一次講座,主要內容涉及智能發育規律與如何開發小兒潛能等知識。

1.3評價標準:

所有嬰幼兒均每三個月測試一次智能,連續觀察一年時間。測試方法和標準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制定的標準化嬰幼兒智力發育量表。測試嬰幼兒的觀察智力發育指數(MDI)、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1]。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

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嬰幼兒的智力發育指數、心理運動發育指數統計

組別 N 第3個月 第12個月

MDI PDI MDI PDI

觀察組 100 105.21±4.33 102.21±4.33 110.32±5.17 105.21±4.33

對照組 100 101.24±5.01 98.44±4.23 105.56±4.45 102.09±4.20

由表1可以看出,兩組兒童的MDI和PDI在經過三個月和12個月的保健指導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兩組比較,觀察組兒童的智力發育水平較對照組更好,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的各項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智力發育水平成了衡量人的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整個人的成長發育過程中,0-3歲是其腦發育最為關鍵的時期,這個期間,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及代償功能[2],如果在此期按照科學的方法給予良好的刺激,不僅對其大腦和神經的發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加快其大腦和神經的成熟,且還會對兒童以后的成長產生持久的良好影響[3]。早期教育是基于對大腦發育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對0-3歲兒童進行大腦發育和神經發育科學促進新興技術[4]。因此根據兒童生長發育規律,采取科學方法進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嬰兒腦潛能得到及時、全面、健康正向的發展。對嬰幼兒自身、家庭、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值得在所有兒保門診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范存仁. CDcc嬰幼兒智力發育測驗手冊[Z]. 北京: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1998: 1-50.

篇5

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疾病趨勢化改變,醫學模式也隨著不斷轉變。兒童在社會群體中屬于需要被保護的特殊群體。兒童是人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性階段,其身心健康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成人后的軀體疾病、性格行為以及心理情況等許多問題。但兒童自身還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自身的健康情況通常與營養、體質、疾病、后天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1]。所以,為了確保兒童自身的身心健康,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建立兒童健康管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相當重要,并且在國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成為重點項目。

在規范管理流程過程中,怎樣設計合理、科學、實用操作性強的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對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結合適宜的發展技術,建立兒童健康管理質量控制體系?,F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把以往兒童的健康情況、管理模式、質量指標及相關文獻作為參考數據資料。

1.2方法

1.2.1指標體系初選的確立建構質量控制指標體系以選擇合理的、科學的指標為基礎。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數據后,結合各級衛生部據衛生服務中適宜技術項目頒布的相關政策,并充分采納專家的建議,選出合理的兒童健康管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的候選項目,最后組建指標體系擬草方案,其中包括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38個三級指標。

1.2.2專家咨詢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成功的關鍵在于專家的選擇。我們遵循代表性、高權威性以及足夠的重視為基本原則,與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全面性、合理性及科學性相結合進行專家的選擇。最終選擇20名權威專家,根據重要性、實用性、操作性等方面對初步選取的指標進行分析評分[2]。再根據滿分比、算術均數、持善法均數以及變異系數對質量控制指標進行綜合測評。經過專家咨詢二輪后,最后建設兒童健康管理質量控制指標體系。

2.2檢驗德爾菲法的可靠性檢驗專家咨詢是否可靠,主要采取的是積極系數、專家權威程度以及專家意見相互協調程度進行檢驗[3]。在二輪專家咨詢調查問卷中回收率高達100%,結果表明專家組的高度重視,積極系數相對較高。一級指標權威程度的平均值是0.902,其數據表明專家權威程度很高,可信度也相對較高。二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值為0.721和0.832,數據表明專家意見協調統一度良好,并且協調系數呈上升趨勢。

2.3建設指標體系通過二輪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采用滿分比、算術均數、持善法均數界值以及變異系數為基礎進行判斷,將血鉛檢查、語言、社交及行為能力等指標淘汰,最后構建指標體系中包括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及38個三級指標[4]。

3討論

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全面性以及可實用操作性,我們對專家進行精心的反復挑選。大部分專家選自衛生服務機構,其中包括計劃免疫、兒童保健、疾病預防等有關部門,這些專家主要執行的就是適宜技術項目,有著相對豐富的全面的實踐經驗。選自衛生行政部門的專家有4位,在適宜技術項目中主要從事管理方面的在工作,是主要負責衛生政策的制定。還有就是選自重點醫學院校的專家,他們主要研究的就是適宜技術項目,可從理論學術等角度客觀的評價適宜技術項目實施的情況。所以,在專家咨詢方面本組研究取得顯著成效。

對于檢驗咨詢專家的可靠系數,我們以咨詢專家的積極系數、專家權威程度以及專家意見的協調統一程度3項指標測評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指標評價值相對較高,二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值分別是0.721和0.832,并呈上升趨勢發展。同時,克朗巴赫系數分別達到0.902和0.975,數據結果表明專家咨詢意見呈和諧集中相對統一的趨勢[5]。

在指標篩選中,主要采用滿分比、算數均數、持善法均數以及變異系數等方法對其指標進行篩選。通過計算得出指標屬性值,并根據界值法對其進行判斷。界值法實質就是根據均數的加減標準差進行確定界值。根據界值標準進行規定,如果有超過3個不符合標準的(包含3個)將其淘汰。本組數據中,初步建立指標體系擬定草案是根據專家咨詢法、文獻法、德爾菲法進行確定的,所以得出的數據結果較為合理科學,各項指標評分均在較高水平,二輪咨詢專家德爾菲法淘汰的指標僅為3個。

因為本組調查研究對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目前工作狀態下建立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可能對兒童健康管理需要的服務項目的體現還不夠很完善,所以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將指標體系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曾艷紅,趙鵬,徐志浩,等.0-36個月社區兒童健康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0,27(3):170-174.

[2]孔桂花,王麗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兒童保健團隊的服務模式與效果[J].社區護理管理,2010,10(6):450-452.

篇6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754-02

1、建立“檔案”的必要性

社區是社會的一個單元,直接面對家庭和群眾,而在社區人群中最受關注的是婦女、兒童、老年、慢性病和殘疾人。要使他們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和預防保健醫療服務,是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人口三分之二的婦女、兒童從搖籃到老年的健康服務是婦幼保健工作面向社會、走向家庭、不斷擴展婦幼保健服務領域、發展促進婦幼保健事業的必然趨勢。

建立婦幼保健家庭健康檔案,將成為適應社會衛生服務需求的一套完整、系統、連續動態的信息。信息作為整個社區管理體系(信息、計劃、人員、資金、培訓后勤交通、社會關系、監督指導)中首要的內容之一,可見建立和充分利用“家檔”信息資料,對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計劃、措施、管理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家檔”的有利條件

2.1 婦幼保健工作性質決定的有利條件。婦幼保健工作與醫療臨床工作性質不同。臨床醫療服務對象是“患者個體”上門求醫、是針對個體患病情況實施具體專門的醫療服務.具有專一性、被動性、非系統性和局限性,而婦幼保健工作是為三分之二人群的婦女兒童服務的,婚齡青年、生育期間夫婦提供搖籃到老年的全過程保健服務和宣傳教育、咨詢指導,具有普遍性、主動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婦幼保健工作者以走出醫院、走進社區、深入家庭、上門服務為主,通過深入基層、社區、家庭,充分了解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況、醫療保健需求,因此建立社區保健“家檔”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是任何醫療機構所不能比拭的。

2.2 管理模式決定的有利條件。博樂市婦幼保健站形成了有利于建立社區保健“家擋”的管理模式,慢性病管理,精神病管理,建立兩冊(即孕婦保健冊和兒童保健冊);完成兩個系統管理(即孕婦系統管理和兒童系統管理),均在規定婦幼保健機構內進行。婦幼保健機構可通過日常的業務指導、監督檢查等管理方法取得信息,是建立社區服務保健“家檔”的重要條件之一。

2.3 社區關系決定的有利條件。婦幼保健工作在為婦女兒童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三級服務網絡和部門間的相互關系,如:上下三級保健網、以婦幼保健機構為中心所形成的計生委、工會、工廠企業、婦聯之間的協調關系,均可以利用多方面信息資料,不斷充實完善社區服務“家檔”。

3、建立“家檔”的可操作性

利用婦幼保健程序管理的三個連接點,使“家檔”具有簡便宜行的可操作性。

3.1 第一個連接點是孕婦孕12周之前建冊。從第一次孕檢至產后42天的整個孕產期系統管理保健及新生兒狀況記錄,42天返冊后按管理程序孕冊收回婦幼保健機構,內容過錄到“家檔”信息庫中。為后期進入社區及家庭提供準備。

3.2 0-7歲兒童保健工作的具體內容:如生長發育監測、四病防治、預防接種。衛生保健按程序、時間、年齡的不同時期反映在兒冊中。當兒童學齡前期結束保健任務全部完成、進入小學之前收回兒冊時家庭的第二成員檔案已由婦幼保健機構全面掌握。

3.3 《職工健康檔案》是第三個連接點。博樂市大中形企業及單位建立職工健康檔案。每兩年一次的婦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將婦幼保健機構與單位職工保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利用這一時機,將企業單位女職工健康狀況信息充實到“家檔”之中,目前全市大中型女職工下崗待業的人員增多,原來的基礎醫療在保險體制還未完善之時,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健康檔案進入社區、進入家庭,為待業的下崗女職工提供適當的保健服務,保證女職工的衛生保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4、建立“家檔”的保健措施。

4.1 法律法規保證?!吨腥A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新疆省母嬰保健條例》等系列法規和文件,對婚前醫學檢查、孕期建冊及運轉、兒冊的建立與管理、《出生醫學證明》的發放均做了系統的規定,為建立“家檔”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證。

4.2 行政管理保證。博樂市婦幼衛生工作經過多年的管理實踐,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管理模式(即按戶口管理模式),如孕期系統管理在孕婦戶口所在地婦幼保健機構建冊管理,《出生醫學證明》蓋章必須在父母戶口所在地婦幼保健機構領取,由于行政管理的導向作用,使一個家庭基本穩定在戶口所在地的社區內。因此為建立“家檔”提供了基本的行政管理保證。

篇7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社會現象,是人們交往與思維的工具,通過語言人們可以相互交流和溝通,表達思想、分享經驗。語言的發展離不開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和大腦功能的完善。其發育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3個方面,任何一個環節有疾病均會影響其功能。本研究通過調查54例語言發育不良患兒的病因,及時給予明確診斷,并有針對性地給予干預治療,為進一步促進其語言發育提供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患兒來源于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兒保科門診,年齡18個月~9歲54例,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為2.4∶1,確診年齡平均為32月齡。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言語發育障礙均根據《兒童保健學》、《神經病學》等教科書診斷標準,均符合診斷。診斷明確后對所有兒童均進行言語干預指導。

1.2 方法

1.2.1 病例分析 對54例患兒的生物學因素(病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病歷主訴、發病年齡、確診年齡及及言語干預效果做統計分析。父母性格內向者、父母性格外向者、中間型(介于內向與外向之間)做以比較分析。

1.2.2 語言評價 干預前后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分別進行發育商數、智力商數測定,具體分析其語言功能。

1.2.3 語言干預 語言訓練的具體內容包括:交流能力訓練、語言理解能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構音器官運動功能訓練。我們根據患兒語言發育的實際水平、特點、交流能力及評價結果制定個體化訓練計劃和目標,將訓練的環境結構化,采用語言表揚、物質獎勵等方法。指導家長與患兒強化訓練,每天訓練時間不少于1 h,訓練3個月給患兒評估1次。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F、LSD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生物學因素 妊娠史正常38例,異常16例,異常比例為30%;異常情況主要為孕期感冒7例、先兆流產4例、心情差3例(并孕期感冒2例)、盆腔炎1例、中度貧血1例。出生史:正常32例,異常22例,異常比例為41%;異常情況主要有難產7例、新生兒窒息2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4例、早產2例、低出生體質量2例、巨大兒5例;家族史:無異常家族史48例,有異常家庭史6例,異常比例為11%;異常家族史主要包括語言發育遲緩2例、精神發育遲滯1例、學習困難1例、精神分裂癥1例、父親性格孤僻1例。

2.2 家庭因素 父親性格內向26例,外向20例,中間型8例;母親性格內向25例,外向18例,中間型11例。

2.3 病史 家長回顧,最早發病年齡為6個月,表現為叫其名字無反應,不認生,發音少,對親人無親密感,9個月左右無目的地發音。確診最小年齡為6個月,最大年齡為5歲8個月,平均32個月。

2.4 病因 病歷主訴為語言發育不良的兒童40例為孤獨癥,所占比例為74%,10例為言語發育障礙,所占比例為19%,4例為精神發育遲滯,所占比例為7%。

2.5 語言評估 大部分兒童操作分數優于語言。孤獨癥兒童由于交流不良,其智力測試大部分分數也符合精神發育遲滯的診斷。單純言語發育障礙的兒童,操作均在正常值范圍,語言分數明顯低于操作分數。

2.6 語言干預效果 54例患兒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經2~6個療程的訓練后,再次評估后,其言語理解、交流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采用確切概率法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P

大部分患兒治療后語言理解、表達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治療效果與開始治療年齡、病種、病情輕重有密切的關系。年齡越小,效果越好,采用確切概率法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8,P

3 討論

3.1 異常病史分析 雖然好多疾病現在查找不出具體病因,但有資料報道遺傳因素和胎兒宮內環境因素在孤獨癥、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本組研究妊娠史、出生史、家庭史異常和父母性格內向者所占比例較高,可見其異常病史有密切關系。特別是因教養方式和打罵和體罰或者與兒童交流較少、關愛少等兒童均存在心理行為問題。

3.2 言語發育不良病因分析 凡是從出生前到語言功能建立這段時間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與言語的感覺、中樞聯系和處理以及言語的表達有關的結構損害或功能障礙,或者環境中語言刺激不夠等都可引起語言發育延遲。我們醫院近2年研究:孤獨癥是最常見的病因,這種兒童除有語言基礎方面的障礙外,主要是語言的交流異常,他們說話延遲、言語無節律、語調及發音異常,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差,說話語音單調、平坦,缺乏隨意義及感情變化的語言節奏變化,臨床上比較容易誤診,但結合其社交功能障礙,對交往不感興趣,缺乏雙眼凝視等往往不難診斷。言語發育障礙指兒童口頭語言的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系由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引起,往往伴有發音、語言質與量以及交流等方面的異常,具體情況隨不同原因而異。精神發育遲滯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差,語言能力低下是智力低下的一部分,其智商低于70分,部分患兒有明顯腦損害病史及神經系統陽性體征。

3.3 治療需多學科的協作 各種語言發育不良兒童在治療上都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首先可對兒童進行發音器官的刺激,練習發音技巧,注意提高患兒的發音速度和語言清晰度,鍛煉語言能力,鼓勵他們大聲講話,積極參與父母及成人間的語言交流,針對不同情況編排不同的語言游戲,注意糾正錯誤發音,進行語音矯正訓練。在對該類兒童進行訓練時切不可忽視心理治療,幫助兒童處理情緒問題,矯正不良行為,進行系統的家庭治療。孤獨癥兒童,語言干預年齡越小,效果越好,3歲之前效果最佳,5歲以后效果明顯欠佳。語言發育障礙兒童,特別是唇、舌、軟腭或咽的動作不到位,不及時或不能正確地整合運動方面、壓力、動作而致的發音障礙,在訓練中重點注意對發音器官的運動協調性訓練和語音訓練,精神發育遲滯兒童其語言訓練重點在于全面提高其語言、操作、社會適應能力等。同時上述三類疾病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結構化訓練、聽覺統合訓練和早期教育等綜合訓練效果更佳。

3.4 預后視病種、病情輕重而異 孤獨癥兒童其語言發育視病情輕重及家庭教育而異,如果病情輕者父母教育及時其語言較病情重、父母不重視要有效果,但總的來說,預后較其他疾病要差。單純語言發育障礙者預后較好,特別是輕度表達性語言障礙者及發育性發音障礙不給予特殊治療也可以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趨向自愈,絕大部分最終可獲得口頭語言能力,可進行語言交流,但常常伴有閱讀、拼寫困難而影響學習成績。精神發育遲滯兒童屬感受性語言障礙,預后較差,入學后基本上都伴有學習困難,部分兒童要進入特殊學校接受教育,訓練后輕者可得到較好的恢復,重者恢復程度小,且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下降。

參考文獻

1 王維治.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85-1387.

2 程紅,張芳蓉,崔永波,等.孤獨癥兒童30例早期智能特征探討.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5):394-396.

篇8

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都是國家政府和家長、教師極為重視的方面,而3歲~6歲期間也是兒童身體各方面迅速發育的主要階段[1],因此,必須要加強對幼兒園兒童發育健康狀況的重視和改善。本文隨機選擇我院2014年1月~6月以來,3~6歲的幼兒園兒童584名。將他們按照年齡進行分組(3歲組、4歲組、5歲組、6歲組),分別對其體格發育情況和營養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并就四組兒童的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F將詳細情況進行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我鎮2014年1月~6月期間,幼兒園兒童共584名。兒童的年齡在3~6歲之間,其中,3歲兒童116名,4歲兒童156名,5歲兒童174名,6歲兒童138名;女性兒童270名,男兒兒童314名。經檢查,全部兒童的智力發育均正常,且均無明顯的遺傳病、全身性疾病以及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

1.2方法 按照年齡將584名兒童分成四組,即3歲組(116名)、4歲組(156名),5歲組(174名)和6歲組(138名)。組織專門的兒科保健醫師對四組兒童進行相同的身體檢查,具體內容包括:身高、體重、視力、血常規等,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

1.3 評價標準

1.3.1 身高 當兒童的W/H值、H/A值和W/A值均≥平均身高值SD時則為合格;

1.3.2 體重 當兒童的H/A

1.3.3 貧血 當兒童的Hb值

1.3.4 視力 當兒童的裸眼視力在0.8以下時則為視力不良[2-3]。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采用通過SPSS11.0軟件對四組兒童的體格發育情況以及營養健康情況進行統計學比較和分析。當對比差異值P

2 結果

2.1 四組兒童的體格發育檢查情況分析

臨床對比分析顯示,在身高和體重達標率方面,均是6歲組>5歲組>4歲組>3歲組,且四組兒童檢查結果的比較差異值明顯,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表1 四組兒童的體格發育檢查結果比較(n,%)

項目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6歲組

例數

116

156

174

138

身高合格率

68(58.62)

98(62.82)

122(70.11)

110(79.71)

體重合格率

70(60.34)

103(66.03)

124(71.26)

115(83.33)

2.2四組兒童的營養健康情況分析

統計學分析顯示,在發育遲緩、體重偏低、貧血、消瘦方面,均為6歲組3歲組,且四組兒童在各方面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四組兒童的營養狀況結果比較(n,%)

項目

3歲組

4歲組

5歲組

6歲組

例數

116

156

174

138

發育遲緩

3(2.59)

3(1.92)

2(1.13)

1(0.72)

肥胖

2(1.72)

4(2.56)

5(2.87)

5(3.62)

體重偏低

2(1.72)

2(1.28)

2(1.15)

1(0.72)

視力不良

2(1.72)

4(2.56)

6(3.45)

6(4.34)

消瘦

3(2.59)

3(1.92)

2(1.15)

1(0.72)

貧血

9(7.76)

11(7.05)

10(5.75)

7(5.07)

齲齒疾病

2(1.72)

6(3.85)

9(5.17)

10(7.25)

3討論

3~6歲正是兒童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之一,它直接關系到兒童在未來的成長情況以及患病情況,有些甚至影響到兒童一生的健康,如視力情況等[4]。因此,加強對這一時期兒童體格發育和營養狀況的檢查和控制是尤為重要的。統計研究顯示,在本次隨機抽取調查的584名3~6歲幼兒園兒童中,6歲兒童在身高、體重的達標率以及肥胖、視力不良、齲齒疾病的患病率方面依次明顯高于5歲、4歲和3歲兒童,在發育遲緩、體重偏低、貧血、消瘦疾病的患病率方面明顯低于5歲、4歲和3歲的兒童,組間各項比較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程進,魏鎖.2~5歲兒童營養不良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4):645-646.

篇9

[中圖分類號] R5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4(c)-0049-03

Study on epidemic factor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of children with obesity

WANG Guo-wei

Long Whistle Camp Manchu Township Health Center of Huairou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Beijing1014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pidemic factor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 of children with obesity. Methods 1000 cases of children in our cit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2 under 6 years of age were seleced.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follow-up study was taken by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ools,obesity,standard,the intervention plan.Gener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Gender,age,family history of obesity,family history of asthma,hypertension,high blood fat,high sugar,high calorie eating fast progress,outdoor activities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hildren obesity.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children′s simple obesity is a function of many factors.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give targeted intervention,help them to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so that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in psychology also can get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Obesity;Epidemic factor;Intervention measure;Children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癥在世界范圍內日趨流行,兒童肥胖率和超重率也呈逐年增高趨勢[1]。肥胖的危害不僅影響了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其并發的成人期代謝綜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等降低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肥胖癥的治療已從飲食、行為等矯治發展到了基因治療,但由于對導致肥胖的流行因素缺乏綜合的研究,在治療上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治療措施,所以對兒童肥胖的治療效果不盡人意。本研究從調查問卷出發,對兒童肥胖癥的因素進行調查統計,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探討兒童肥胖癥的流行因素及有效的干預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市2010年1月~2013年12月≤6歲兒童1000例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未在本市居?。?年;②>6歲兒童;③病理性肥胖患兒。所有研究對象均采取自愿及知情同意原則。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問卷加隨訪的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工具由一般資料調查問卷、肥胖標準、干預方案組成,收集資料,其中問卷由本研究組成員自行設計,具體內容:年齡、性別、父母肥胖史等。對參加調查的兒保專業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實際調查人數要達到應調查人數的95%,調查卡片經復審合格后進行統計。

1.3 肥胖標準的建立

本方法以身高為基礎,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數作為該身高人群的標準體重,超過該標準體重的20%以下為超重,超過該標準體重的20%及以上為肥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兒童超重及肥胖癥發生率的比較

男性的超重、肥胖癥發生率均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性別兒童超重及肥胖癥發生率的比較[n(%)]

2.2 不同年齡兒童超重及肥胖癥發生率的比較

不同年齡兒童的超重及肥胖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不同年齡兒童超重及肥胖癥發生率的比較[n(%)]

2.3 影響兒童肥胖癥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壓、高血脂、高糖高熱量、進食進度快、戶外活動多均是影響兒童肥胖癥的因素(表3)。

2.4 影響兒童肥胖癥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性別、年齡、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壓、高血脂、高糖高熱量、進食進度快、戶外活動多均是影響兒童肥胖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表4)。

3 討論

根據WHO報告截至2000年,全球5~17歲兒童的超重率為10%,肥胖率為2%~3%。兒童單純性肥胖是不合理飲食及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占兒童肥胖的99%[2]。典型的肥胖兒童每年體重會增加5~10 kg,食欲好、易饑餓、食量大、活動減少、易困倦,與遺傳及神經內分泌有關[3]。肥胖者胃體蠕動和胃竇收縮頻率增加導致了胃排空加速和食欲亢進、過量攝食?;純菏沉看螅c吸收率增加,快速吸收入血的營養以脂肪形式存于體內,同時肥胖兒童基礎代謝率偏低,分解代謝小于合成代謝,形成高脂血癥及高胰島素血癥,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肥胖加重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嚴重可引起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兒童期成人病[4-5]。目前研究認為,兒童肥胖癥的發生與以下因素有關[6-9]。①遺傳因素:研究表明,父母雙方均肥胖,子女的肥胖率為33.6%,父母一方肥胖,子女的肥胖率為19.9%,父母均不肥胖,子女的肥胖率為11.1%;研究發現父母一方肥胖的3歲以下兒童在7歲時發胖風險是父母體重正常組的2.54倍(父親肥胖)和4.25倍(母親肥胖),當父母雙方均肥胖時,發胖風險為10.44倍。②生活環境:調查發現,母親常有害怕嬰兒未吃飽,過早過多的喂米、谷類和其他固體食物,用食物滿足孩子的需求卻不關注孩子的體重,是造成兒童肥胖因素之一,同時在肥胖兒童中,有63%的家長認為其僅為超重,還有26%超重兒童的父母及15%肥胖兒的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體重問題,在這種認知下,必定會造成過度喂養,導致兒童肥胖;當今,我國多數家庭中僅有一個孩子,享受著父母及祖父母的精心照料,直接影響兒童的飲食行為。③飲食因素: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家長傾向于給孩子提供做工精細的高脂肪、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希望給孩子加強營養;西餐的引入對兒童肥胖有很大影響,多數兒童喜歡吃炸薯條、漢堡、炸雞腿、冰淇淋、碳酸飲料等高脂肪和高熱量食品,而父母又不加以限制,很容易引起兒童肥胖;兒童的飲食行為、習慣也不容忽視,據調查多數肥胖兒童存在進食速度過快、睡前吃零食、喜歡吃肥肉、甜點、油炸食品、經常喝碳酸飲料等飲食習慣,而這些恰恰是導致肥胖的高危因素。④缺乏運動:與缺乏運動者相比,運動量達到10 000步/d的有氧運動者肥胖比例下降約52%,肥胖兒童多數存在攝入過多、運動過少的狀況,肥胖兒在戶外活動時不喜歡有難度的體育鍛煉,如單腳跳、雙腳蹦、跑步等。⑤心理因素:目前,關于心理因素導致兒童肥胖這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報道均不多,主要是精神緊張、壓抑(如膽小、孤僻、社交不良、學習壓力大、學習成績低下)、情感創傷(如家庭變故、父母離婚、死亡)等造成兒童的焦慮、壓抑,從而使其通過暴飲暴食消除內心焦慮情緒來求得安慰;兒童缺乏自控能力,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不停進食,看到別人進食自己也想吃,以致發展成肥胖。⑥其他因素:感染因素、宣傳因素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壓、高血脂、高糖高熱量、進食進度快、戶外活動多均是影響兒童肥胖癥的重要因素,兒童單純性肥胖的原因,國內外研究結果都傾向于多因素作用,本文結果支持這一觀點;肥胖發生有明顯家族傾向,所以遺傳和家庭生活習慣在肥胖發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對有家族史的肥胖和超重兒童,更應強調合理安排飲食和生活,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初期病變趨向低齡化;兒童期肥胖與高血壓的關系,近年來受到重視。

對于兒童肥胖癥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但目前有報道證實有氧運動、飲食干預等措施能較為有效地抑制兒童肥胖癥的發展。本研究從調查問卷出發,對兒童肥胖癥的因素進行調查統計,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具體干預方案如下[10-15]。①飲食指導:通過控制肥胖患兒攝入的總能量和調整飲食結構來干預,在膳食干預中首先是控制攝入總能量,減少肥胖兒童主食的攝入量,增加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比例,但應保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充足供應,三餐熱能最適宜的分配比為5∶8∶7 ;②運動結合:有氧運動可以通過增加能量消耗,促進脂肪分解,減少體內脂肪的積蓄,針對兒童,所選擇的運動項目應有趣味性、易于實施,以便于長期堅持,如快走、慢跑、游泳、踢毽子、跳橡皮筋、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方式,運動強度一般為兒童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的45%~60%,運動時間≥30 min/次,初期運動時間可為10 min,以肥胖兒不感到過度疲勞,堅持每天運動;③行為教育:兒童單純肥胖癥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有利于防止肥胖,根據肥胖兒童行為模式中的主要危險因素確定行為矯正的靶行為,并利用訂約、自我監督、獎勵或懲罰等約束,由肥胖兒童記錄每日行為改變情況,如飲食入量、進食速度、看電視時間、參加體力活動的方式和時間及在行為矯正過程中的困難和感想及經驗,同時深入了解肥胖兒童的生活、學習環境、個人特點,并進行相應指導,減慢進食速度、減少非饑餓狀態下進食;④心理干預:結合上述3種方法給予心理干預,激發兒童及家長強烈的減肥欲望,克服各種心理障礙,消除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樹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兒童單純性肥胖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年齡、性別、家族肥胖史、家族哮喘史、高血壓、高血脂、高糖高熱量、進食進度快、戶外活動均是影響兒童肥胖癥的重要因素。由于社會習俗和審美觀的影響,肥胖兒童在自信心、個性形成及自我評價等方面與正常兒童相比處于不利位置,如不及早給予指導和干預,肥胖兒童的健康、社會心理等問題會延續至成年期,因此根據相應的影響因素,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意義重大,家長、老師和兒童保健醫師,應教育、幫助克服心理障礙,使其在治療肥胖時心理上能得到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春枝,衛海燕,古建平,等.兒童肥胖癥的致病因素及干預方法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7):16-17,21.

[2]蔣競雄.兒童期單純肥胖癥的干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3):249-250.

[3]劉軍祥,黃宗能,蘇紅衛,等.某市區兒童肥胖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現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9):1738-1739.

[4]王守桂.兒童肥胖癥的流行因素及干預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0):212-213,238.

[5]曾援,鐘日英,鄭欣,等.兒童肥胖的預防及干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5):56.

[6]馬立明,張君.兒童肥胖癥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醫藥學刊,2006,24(2):315-317.

[7]劉君.集居兒童肥胖癥現狀調查及干預效果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1,24(2):201-202.

[8]王燕,王念蓉,王文媛,等.針對飲食行為的肥胖早期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12):942-944.

[9]孫國利.56例兒童肥胖癥的預防保健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182-183.

[10]歐陽秋星.25例兒童肥胖癥伴黑棘皮癥與高胰島素血癥的關系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20):24-26.

[11]于宏偉.兒童肥胖癥診療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7):149-150.

[12]練文梅.肥胖兒童的相關影響因素及干預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2):168-169.

[13]萬力生.剖析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的致肥因素及對策[J].天津中醫藥,2003,20(6):15-18.

篇10

腦性癱瘓(CCP)簡稱腦癱,是指發生在產前或圍產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或發育缺陷而致的非進行性,中樞性的運動功能障礙,常伴有癲癇、智能遲緩、感覺、語言、性格及行為異常等[1]。

因此,對腦癱患兒應采取全面、綜合的治療方法,既要改善運動功能障礙,又要提高患兒認知、語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住院治療的123例腦癱患兒,9個月~6歲5個月,隨機分成干預組63例,對照組60例。

方法: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適用于智齡0~6歲的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本方法為3個部分:①行為核對表:用以記錄每個孩子的教育過程;②指導卡:上面載有指導孩子行為時可利用的方法。③使用手冊:用以解釋核對表和方法指導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指導所規定的各種活動[2]。具體內容如下。

步驟1:在行為核對表上就5個發展領域,即社會行為、生活自理、語言、認知和運動領域,對患兒的能力進行評估。

步驟2:根據評估情況,設定近期目標,每周一對一上課3節,每節30分鐘。讓家長陪同學習、訓練。10天后評價,再設定下一目標,如此方法,連續訓練4個月。

在實施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前后作蓋澤爾(Gesell)發育量表和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S-M)測試,干預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

結 果

兩組腦癱患兒接受干預前,智商發育及社會適應能力均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組接受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后,與對照組比較,智商發育5個能區及社會適應能力均有明顯提高(P

討 論

經臨床實踐證明,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非常適合腦癱患兒的訓練,總結有以下幾點體會。

(1)波特奇早期教育方法的優點:①本方法中有行為核對表,對患兒情況進行初評,可有針對性地擬定短期目標、個別教育計劃,因材施教,使效果更佳。②根據訓練計劃,在方法中查到相應的具體訓練方法,游戲項目等,確保了可行性。

(2)設立短期、中期目標。短期目標每10天檢查,中期目標為4個月。訓練過程循序漸進,做到理解患兒,做患兒的朋友,實行重復直觀教育,盡量使語言、認知學習有趣生動,適合腦癱患兒,針對智力缺損、有運動功能障礙者,要遵循運動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即先訓練抬頭,然后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以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為他們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提升他們的能力,對克服自卑、膽小的心理障礙有很好的作用。

(3)家長的參與,使腦癱患兒學習速度和干預的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家長是患兒的第1位教師。家長最關心自己的孩子,希望最大程度地發揮孩子的潛能。家長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富有經驗,是患兒最自然的強化源。上課時讓家長陪同,把訓練內容、方法告訴家長,讓家長掌握并實行訓練,讓訓練能貫穿于課堂內外、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局限于上課的30分鐘,使社會行為、生活自理方面的運動領域的訓練更具優越性。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h网址免费入口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 | 日韩日皮在线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