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模板(10篇)

時間:2024-02-22 14:56: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篇1

然而,秸稈焚燒現象并未得到根治,還出現禁而不止的勢頭,主要產糧區秸稈焚燒問題尤為嚴重,2014年火點明顯多于以往。以下列舉三個例證。

其一,2014年1月,發展改革委公布了2013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和焚燒情況:夏季秸稈焚燒火點數最多的兩個省:安徽1775個,河南1272個;秋季火點數分別為570個和506個,仍居前兩位。

其二,環境保護部官網了2014年9月29日―10月5日全國秸稈焚燒火點衛星遙感監測結果:11個省份監測到疑似秸稈焚燒火點74個。居前4位的省份為山東、河南、遼寧、河北,每公頃耕地上火點數分別為23、22、6、6個。

其三,2014年10月13日《中國環境報》第1版報道,河南省環保廳組織7個督導組,對全省秸稈禁燒情況進行了巡查督查,發現著火點7893個;發現的共性問題有:一是火點多,過火面積大。部分市、縣的公路兩側狼煙四起,火光沖天,氣味嗆人,土地因燒秸稈而一片焦黑;個別地方過火范圍長達數十公里。二是地方政府沒有切實履行好協調監管職責。三是對秸稈禁燒的宣傳不夠,農村看不到夏季秸稈禁燒的宣傳場景和標語。

秸稈焚燒會加重大氣污染。焚燒秸稈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會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甚至引發交通事故;引發火災燒毀周邊的樹木和農作物,甚至引發森林大火,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會增加區域性霧霾天氣出現的可能。霧霾是氣象條件和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秸稈焚燒煙塵和氣味被風帶到周邊,也會在濃度差作用下彌散,影響大氣環境。如果居民都能聞到大氣中焚燒秸稈的味道,反映大氣環境已經受到了影響;其實,沒有聞到燒秸稈氣味并不代表沒有受到影響,可能污染物濃度已經升高。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污染物成分源解析發現,在2014年10月的三次灰霾發生過程中,秸稈焚燒時大氣中鉀元素比例上升明顯,對灰霾天氣形成的影響不可忽視。秸稈焚燒對某個城市霧霾的污染源貢獻多大,要做理性分析。例如,由于北京市周邊的秸稈焚燒火點少,對霧霾的污染源貢獻不大;對周邊焚燒秸稈火點多的中小城市,對霧霾的貢獻則要大得多。其道理不言自明:風大時北京不會出現霧霾天氣,居民也聞不到秸稈焚燒的氣味。而對一些中小城市而言,秸稈焚燒的煙塵和污染物將加重大氣污染程度,與其他污染物疊加并成為霧霾發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秸稈焚燒對人體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有研究發現,秸稈焚燒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等多項污染指數升高。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引起咳嗽、胸悶、流淚,重時會誘發支氣管炎。如果秸稈焚燒排放的煙塵與其他污染物疊加,導致PM2.5濃度升高并出現霧霾天氣,到醫院就診的老人、兒童人數增加,這已被北京、南京等多地的研究所證實。一些研究也發現,呼吸道疾病與霧霾天氣存在相關關系。

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焚燒工作,力求農田不冒煙;而農民則千方百計地燒掉秸稈。結果是秸稈禁燒工作年年抓,而秸稈焚燒現象年年發生,衛星監測到的2014年著火點比以往年份更多一些。因此,研究秸稈焚燒的原因,出臺的政策措施才能對癥下藥,收到預期效果。

1.時間緊是客觀原因。對農民而言,秸稈燒掉最省事。在農忙時,既要收又要種,而且不能過了季節。作物收獲非常重要,光種不收的事沒人干;種就更重要了,不種下一季沒得收。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婦女、老人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收割機的普及取代人工勞動成為作物收割的主要工具。由于土地所有權的限制,一些地區尚未形成規?;N植;受收割機類型、地塊大小和地勢起伏等條件影響,收割機主人怕機器受損,一般要留出8―10公分高的麥茬。農民在把小麥、玉米等作物搶收到家后,還要再把秸稈捆扎搬離田間,既沒有時間也有些力不從心;而留在田里的麥茬又必須除掉,否則不能種下一茬?!安粺趺崔k”是農民的無奈選擇。

2.行為慣性是主觀原因。農民認為,秸稈燒掉最方便。在調研時我們常聽到種糧大戶、村民主任等人在談到秸稈焚燒問題時說,秸稈焚燒也有好處,能增肥、滅害蟲、減雜草。焚燒秸稈產生的草木灰含豐富的鉀元素,可以改良土壤結構;秸稈焚燒時的高溫可以燒死蟲卵、雜草種子。受人力、資金等條件限制,地方政府對秸稈禁燒的宣傳沒有起到應有作用,一些農民對秸稈還田、免耕等的效果不太了解。盡管專家認為,秸稈焚燒會對土壤微生物、對地力等會產生不利影響,但農民缺乏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的知識,沒有意識到焚燒秸稈的危害,特別是對區域性大氣污染影響的危害性,行為慣性使農民優先選擇了焚燒。

3.缺乏出路是重要原因。農

民選擇燒秸稈,是因為劃算。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炊事和取暖用上了電、液化氣等能源,秸稈用作薪柴的需求下降了。隨著集約化養殖場的發展,秸稈作飼料的用量減少;由于部分農村治安差,留守老人、婦女不敢養豬、養牛、養羊,怕還不到出欄的時候就被偷了;打擊農村偷竊行為需要引起重視。秸稈還田成本偏高。有關研究發現,秸稈粉碎還田,撒腐蝕劑、旋耕和增水作業的成本在每畝130元左右。秸稈做沼氣原料,一些地方一家一戶建沼氣池不劃算,農民不愿意投資。編織草帽、草苫等原有用途,因工藝失傳、年輕人不愿干等原因,用量有限。做蘑菇基料,很難規模化利用。秸稈收購價格較低,運到路途較遠的造紙廠、發電廠,農民的收入抵不上運費。秸稈發電用量大,但能量密度小,燃燒值低,不易運輸且成本高(“百里不運草”)、所需存儲場地大,一次投資大等,有補貼企業才愿意投資建設生物質發電廠。上述種種原因制約了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無法用掉只好燒掉。4.缺乏長效機制是關鍵原因。盡管秸稈用途不少,如可以還田做肥料,可以青儲用做飼料,可以做蘑菇基料;可以造氣供居民使用;可以造?;蛏a燃料棒,供鍋爐使用;可以用作編制手工藝品、人造板和電廠原料等,但在農民力所能及范圍內且能賺錢的用途并不多,也缺乏對農民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而得不到多少實惠、“賠錢賺吆喝”的事農民不愿干,企業也不會主動去干。由于秸稈收購季節性很強,如果缺乏技術和資金支撐,企業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就秸稈收購價格而言,農民認為不賺錢;而對一些生物質發電廠而言,與燃煤電廠相比并沒有什么成本優勢。由于污染問題,國家禁止草漿造紙。由于秸稈綜合利用存在規模小、效益低等問題,尤其是適宜農戶分散利用的小型化、實用化技術不多,利益共享機制缺乏等原因,導致秸稈焚燒禁而不止。

5.認識不到位和監管不力是外因。對秸稈焚燒的危害認識不到位,一些地方靠落實文件、靠上級督促禁燒秸稈,難以收效?!吨腥A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并“由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百元以下罰款”。由于對“情節嚴重”的焚燒秸稈行為缺乏量化指標,執行起來的尺度難以把握:過輕起不到懲戒作用,過重會引起當事人的矛盾。對這種“得罪人”的事情,鄉村干部很難“較真”,畢竟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雖然國家對秸稈禁燒有一定補助,但不足以支撐基層工作人員的支出;且農村分管禁燒秸稈的工作人員也不可能把全部精力用在監管上。由于監管的時緊時松,即使被移出田間的秸稈,一旦監管放松還會被農民燒掉。

秸稈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可以循環利用。秸稈焚燒,改革開放前沒有,聯合收割機使用前很少,是發展中的問題,要用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解決秸稈禁燒“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敖忖忂€須系鈴人”,農民是燒秸稈的行為主體,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加大宣傳力度,以循環經濟的理念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可以用張貼畫、科普講解、村頭黑板報、張貼標語等形式,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和秸稈禁燒問題。除了常年性的宣傳,還可以選擇每年的夏秋收獲季節集中宣傳時間,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好處和具體做法,宣傳秸稈還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宣傳秸稈焚燒的危害等。用技術指導農民,用效益吸引農民,用示范帶動農民。通過廣泛的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秸稈的綜合利用能力,使農民充分認識到,焚燒了秸稈,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還會影響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公路和鐵路的正常運行;使鄉村干部認識到,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秸稈禁燒,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只有讓農民不敢燒、不愿燒,秸稈禁燒才能見效;只有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才能得到持續發展。

(二)將秸稈還田放在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發展后勁

從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土壤有機質下降、過度依賴化肥、化肥利用率低并導致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等實際問題出發,應把以還田為主的農業利用放在優先位置。具體做法上,可以采取堆漚還田、過腹還田、直接還田等形式。如選取葉子等軟質、易腐熟的秸稈用作堆肥、漚肥并施用于田間;選擇適合的秸稈用作飼料喂養牛、馬、豬、羊等牲畜,再將牲畜糞便施用于農田;在收割時直接將秸稈粉碎并均勻地撒在田間,用拖拉機旋耕入土,既解決了收割下來的秸稈,也解決了留在田間的秸稈,形成“秸稈切碎—拖拉機旋耕—插播種”的還田模式;還可以發展形成建大棚—養豬—建沼氣池—沼氣用作炊事、照明等的“四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我國南方的一些家庭,建沼氣池不但利用了秸稈,還解決了部分燃料來源,沼氣渣還用作肥料,可謂一舉多得,應加以推廣應用。針對秸稈還田等農業利用中的問題,應出臺相應措施,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規劃并推廣低成本、高效率和少污染的秸稈利用方法,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三)打通產業鏈條,培育新的商業模式

秸稈綜合利用,可以形成產業鏈,擴大就業機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應在滿足農業、畜牧業需求的基礎上,從秸稈數量、品種及利用現狀出發,統籌兼顧、合理引導秸稈的能源化、工業化利用??蛇x擇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建設示范工程,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解決秸稈收集難的問題,需要探索和培育新的商業模式。對成片的秸稈,應從收割機收集入手,在收獲農作物果實的同時將秸稈收集并運出田間;對零星的秸稈,可采用農戶收集+村粗加工+公司規?;玫姆绞剑赊r戶收集并運到村里的集中點,進行粉碎、壓塊等粗加工,生產成燃料或原料。這樣做,既有利于儲藏、運輸,解決運草的經濟性問題;企業再進行利用,可以形成規模效益。

此外,國家應解決秸稈綜合利用的共性和關鍵性技術,如對用秸稈生產乙醇等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給予必要支持。一些高校和地方在開發秸稈的化學利用,用于生產乙醇等。國家應逐步推廣成熟技術,促進產業化發展。

(四)修改補貼環節和對象,讓秸稈利用者得到實惠

篇2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去年的霧霾天氣已經證實對身體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秸稈焚燒就是霧霾的一個推手,談及秸稈焚燒時對于農民的片面指責是有失公允的,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矛盾的普遍存在,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我們在研究社會問題時不能一味地針對表象,把表象當作問題的根源,而要深入發掘問題表象深處的根源,由表及里,層層深入,主次分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牽住牛鼻子”,從而為解決矛盾提供方向和方法。

一、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產生及原因

秸稈焚燒是影響空氣污染的一個不穩定的因素。但是秸稈焚燒問題卻是一個社會頑疾,屢禁不止。解決這個頑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1.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影響

(1)空氣污染。秸稈焚燒所產生的煙霧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可吸入懸浮物等污染物質被呼吸進人體后,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輕者,引起呼吸和眼部不適,重則導致肺部和其他疾病。

(2)影響交通安全。秸稈焚燒所產生的大量煙霧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尤為明顯,在高速上行駛的汽車因此造成的事故屢有發生。

(3)土壤的污染。農民將秸稈直接焚燒,但是卻燒焦了3cm~5cm的土壤,使得有機質大量損失,土壤生物不復存在,損害了土壤的墑情。[1]

2.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產生的原因

三十年前小崗村18位村民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干”,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逐步確立的使得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但是三十年過去了,農民的主要生活資本還是土地。

(1)經濟成本的考量

近年來,雖然政府相繼減免農業稅,作出一系列對于保障農民利益的舉措,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種植成本卻越來越高,估計不說人力成本,種植所需的化肥,種子的價格投入并不少,所以農作物作為初級產品的價格即使有政府的保護價格,仍舊收益很少。因此,對于農民來說,主觀上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很多,尤其是收獲之后,為了方便,農民便很容易將在他們看來沒有經濟價值的秸稈直接一把火燒掉。雖然秸稈可以在地里堆肥,但是化肥使用對產量的作用遠遠大于秸稈堆肥的效果。

(2)勞動力的缺失和轉移

如上所述,當農民發現在土地上無法獲得對等的收益時,加之,中國的農業并非美國似的農場,屬于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民也就覺得沒有必要再進行投入。大量青壯年也逐漸走出農村,開始為了生計進入城市打工。雖然我國農民的人均土地量并不高,但是莊稼的收獲卻不是十分辛苦,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無疑是對秋收的雪上加霜。與其將秸稈進行堆肥還不如一把火燒掉來的省事。

(3)管理的不規范和滯后性

農村秸稈焚燒問題往往是在焚燒之后產生大量霧霾才會引起關注。假設農民并未集中焚燒秸稈,那么霧霾天氣也就不會那么嚴重。按照這樣的邏輯,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看似就不是問題了。其實不然,對于秸稈焚燒這個頑疾,不可能通過村委會行政命令式的管教解決。管理的不規范只能是使得農民在有人管的時候不焚燒秸稈,無人管時焚燒秸稈。同樣,也不能在村民開始焚燒時才去進行說教,這簡直是現代版的亡羊補牢。秸稈焚燒問題解決的關鍵還是在于如何建立一套長效的機制,防患于未然。

二、秸稈焚燒問題的解決對策

秸稈焚燒問題的解決需要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根本,治標也治本,標本兼治,才能切實解決問題。

1.發展農村經濟是根本途徑

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影響農業生產的效率,更消耗著農民的種地積極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走“TFP增進型’、“集約型”的增氏道路[2]。有效的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才是解決的根本途徑。秸稈問題只是一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小問題,真正解決農村秸稈問題在于加快農村的現代化。將秸稈資源重新綜合利用起來,一方面可以解決秸稈問題,另一方面還會給農民帶來增收。發展混合農業和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勢在必行。政府不僅要著眼于農產品本身,更要為農民想增收、創收的方法。農村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和循環模式,將秸稈資源,加工成為牲畜的口糧;將牲畜的糞便成為莊稼的肥料。政府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推廣適合當地情況的養殖業和種植業,變單一的種植業為綜合農業。加大對這種混合農業的扶持力度,解決像秸稈運輸成本高于秸稈利用效益的問題。堅持就近興辦混合農業。

2.加強引導、避免焚燒是目前所需

發展農業循環和混合經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所以當前加強對秸稈焚燒問題的引導,避免秸稈的焚燒仍是需要的。首先應該主動加大對廣大村民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動性的強弱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率。[3]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要使其了解秸稈還田的好處和焚燒秸稈的危害。幫助村民在利弊分析之后自覺地、自發地秸稈還田,或者秸稈再利用,而不是一味的強制管控。其次要加大監督和執法力度。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和權限。防患于未然,將問題的產生扼殺在搖籃里,減少秸稈焚燒問題的出現。對于出現問題,產生惡劣影響的要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形成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曹國良,張小曳,等.中國大陸秸稈露天焚燒的量的估算[J].資源科學,2006,28(1):9-12.

篇3

Abstract:Open burning of straw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And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normal production are affected by this kind of air pollution. Open burning of straw becomes a difficult social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for surveying rural open burning straw in July 2015. We found the mainly types of open burning straw are wheat straw and rice straw; the main reas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that villagers can get benefit maximization; the only solution of open burning straws is finding new profitable way in straw utilization.

Keywords:open burning straws;atmospheric pollution;straw utilization

1. 引言

秸稈是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成熟脫粒后剩余的莖葉部分[1],其中水稻的秸稈常被稱為稻草、稻藁,小麥的秸稈則稱為麥稈。秸稈曾經是重要的資源,通過調查了解,農民曾經對秸稈進行過充分的利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2]:① 燒柴。在煤、電、天然氣沒有普及之前,秸稈是農民生活的必需品,這也是秸稈以前消耗最重要的途徑。雖然也是焚燒,但長期小劑量的燃燒并沒有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② 動物飼料,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消耗途徑;③ 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編織坐墊、床墊、掃帚等家用品,甚至用于制作簡易房屋的屋頂等。

中國近二十年來由于煤、電、天然氣的普及,以及人民對生活衛生條件要求的提高,秸稈不再被作為燃料。同時,由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務工人員進城,農村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秸稈回收利用從經濟上變得不劃算。為了及時播種和避免秸稈影響種子發芽率,多地農民直接在田地里燃燒秸稈,引發了一場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持久戰,成為中國近年來最受關注,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3]。近些年來,在秸稈集中焚燒的6月和10月經常安徽省全省大范圍的出現霧霾天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4],對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從原來簡單的環境問題變成了復雜的社會問題。為了了解安徽省這些秸稈焚燒的現狀,作者團隊秸稈集中焚燒后的七月對安徽省東部主要的農產區進行了走訪調查。提供客觀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與村民的訪談了解其真實情況,為進一步研究秸稈焚燒后殘留物與地表水相互作用對土壤的影響以及預防空氣污染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2.1 調查區選擇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土地面積超過400萬公頃,實際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00萬公頃以上(兩季作物),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其中,玉米、小麥和水稻這些產生秸稈的作物種植面積大約總面積的90%[1]。安徽北部地區是小麥、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產區,也是秸稈焚燒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本次調查全面覆蓋了安徽東部的地級市(如圖1所示),所調查的地區較廣,調查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安徽省東部地區秸稈焚燒現狀和焚燒的原因。

2.2 問卷設計及內容

2.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以安徽省東部地區為調查目標而進行的,調查問卷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主要包括受訪農戶的基本信息,農戶焚燒秸稈的現狀,及農戶對秸稈焚燒問題的認識、感受和解決辦法。問卷針對這三個方面,共設計了20個問題,其中第一部分共4個問題,是農戶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及文化程度;第2部分為11道選擇題,主要是調查農戶焚燒秸稈的種類,焚燒帶來的影響及對政策法規的了解;第3部分由5道問答題組成,主要針對農戶秸稈焚燒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2.2.2 調查結果整理

本次調查隨機走訪了110戶農民,少部分人中途因各種原因中斷,其中有101戶協助完成了調查,并且這些問卷全部可辨,問卷回收率和可辨率達到92%,能夠有效反應所調查問題的真實性。然后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在統計和分析時,僅統計回收的問卷,未完成的問卷數據作廢。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受訪農戶中男女比例為53∶47,年齡分布區間為25歲~60歲。受訪者90%為農民,8%為個體,2%為其他職業。受訪者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75%),另外有11%是小學文化,7%以上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余是文盲。所調查的農戶情況基本上可以代表安徽東北部地區農戶的整體情況。

3.2 調查結果的情況與分析

調查表明,101戶農戶的問答情況如下,11個選擇題的統計結果見表1。5個問答題總結如下:

(1)為什么非要焚燒秸稈,焚燒秸稈給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幾乎所有的問卷給出的答案都是方便,殘留的秸稈對下一季莊稼的種植有較大影響,機械粉碎的秸稈影響發芽率,焚燒可以徹底的消除秸稈的影響,同時操作又極其簡單,省時省力。同時,有32份問卷講到焚燒秸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31.6%)。

(2)給多少錢,你愿意將秸稈收集起來出售?現在的售價是多少?

給出的價格區間在50~200之間,也有少部分人表示給錢就賣(7份,6.9%)?,F在一畝地的秸稈售價在100元左右,然而多數情況下是有價無市,即沒有人愿意收購秸稈。

(3)秸稈焚燒是一直都有的嗎?在此之前秸稈被做什么用。

秸稈焚燒是近些年才有的,調查問卷給出的年代區間為1998~2007。焚燒之前,總體上是進行利用。多數用作燒柴,少部分當作飼料等進行利用。

(4)現在的種植面積同以前相比有什么變化,除了種植秸稈植物(小麥、水稻和玉米),其他還種植什么?

89%(90份)的被調查者表示種植面積沒有變化,另外的11%(11份)認為種植面積有減少。除了種植小麥、水稻和玉米以為,還種植油菜、大豆、芝麻等。

(5)有沒有想過種植其他作物?

有33份(32.6%)問卷的結果顯示有想種植其他作物,作物種類包括草藥,青菜,果樹,煙草等。

4. 討論

4.1 探討秸稈焚燒的原因

通過調查了解,焚燒秸稈的種類主要為小麥和水稻,如圖2所示,這兩種秸稈占焚燒秸稈的88%,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玉米等作物的秸稈相對來說比較好利用,一般可以利用。對于焚燒秸稈的態度,有半數以上的人覺得不是好辦法(如圖3所示),并且有82%以上的人認為秸稈有一定的價值(表1)。然而,仍然有11%的人認為焚燒秸稈是好辦法,有66%的人燒過或者曾經燒過秸稈(表1),并且多數人(77%)都認為焚燒秸稈對自己的生活有不利影響(表1,圖3)。同時,國家的大力宣傳[3]也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三分之二的調查者表示知道禁止焚燒,同時對我國的相關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圖3),因此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完全解釋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事實。

然而為什么,秸稈焚燒屢禁不絕,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秸稈在漫長的利用過程中被作為燃料也是被焚燒,也就是說焚燒本身并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產生問題的原因是集中焚燒。為什么會集中焚燒,有些人認為秸稈之所以被焚燒有以下幾個原因[1,2,5~7]:① 機械收割導致留茬較高,不得不焚燒;② 勞動力不足,由于大量人員進城務工,導致的勞動力流失;③ 缺乏合理的利用技術;④ 缺乏宣傳和正確引導等等。我們研究小組通過調查研究,認為這主要是個經濟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秸稈低廉的價格(有些地方甚至有價無市)和高昂的人力成本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在經濟上高效的利用秸稈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4.2 秸稈焚燒問題解決方法的探討

在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查閱了相關文獻[1,2,5~9],并且總結了國外常用的辦法。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將這些辦法同農民進行交流,得到了一些新的認識。

(1)秸稈還田,做生物肥。秸稈還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打碎還田,另一種是發酵后還田。第一種方法經濟方便,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塊秸稈影響下一茬作物的種子的萌發;第二種方法是秸稈利用的好方法,但是費時費力,成效不明顯。日本的先進做法是直接將植物秸稈粉碎深埋,這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鑒。

(2)作為能源,燃燒利用。利用植物秸稈發電或者利用作物秸稈生產乙醇作為汽車動力,這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實現生物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既能解決秸稈難處理問題,也有利于生態平衡發展。然而現階段能源利用在經濟上還不可行,特別是煤炭價格持續低迷,如果實現秸稈的生物能利用,需要政府進行高額補貼。

(3)作為飼料,發展養殖業。植物秸稈直接作為飼料難以消化,特別是小麥和水稻的秸稈,做飼料效果很差。現在一直流行的方法是青儲,但是作為青儲將影響糧食產量,雖然是優良的飼料,但是代價也很高(糧食收成減產甚至沒有收成),很難推廣。同時,利用植物秸稈培養食用菌是一個研究方向,然而這個方向不可能完全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培植食用菌需求的秸稈量與秸稈的產出量相差太多。

現有的問題是秸稈這種可利用的資源如何再利用的問題。找到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可行的辦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高壓禁燒的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秸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最終只能是浪費,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會有人抱著僥幸的心理焚燒??萍紕撔虏攀墙鉀Q問題的根本辦法,找到合理的途徑,讓農民得到實惠,讓生態更加文明。

5. 主要結論

(1)秸稈焚燒的種類主要是小麥和水稻,原因是這兩種秸稈難于利用。

(2)秸稈焚燒最主要的動力是經濟原因,并不是法律意識淡薄。

(3)秸稈焚燒最終的解決辦法是科技的進步或者政府提高補貼。

參考文獻:

[1] 王曉斌.安徽省農作物秸稈養分資源及農業利用方式的調查[D].2013,安徽農業大學.

[2] 徐秀娟,吳.安徽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及其綜合利用[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02):39-43.

[3] 徐尚勇,張鵬,朱玉寬.秸稈禁燒困局[N].綠色視野,2012,08:6-17

[4] 王書肖,張楚瑩.中國秸稈露天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時空分布[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8,3(5):329-333.

[5] 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中國秸稈資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適宜性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9):1852-1859.

[6] 劉麗香,吳承禎,洪偉,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進展[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6,2(1):75-80.

[7] 李正東,李懋潘,根興,等.作物秸稈還田的新問題――對河南商丘地區農民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2):204-208.

篇4

中圖分類號:X511 文獻標識碼:A

自大型收割機被廣泛采用以來,在田地里就地焚燒秸稈已成為一種非常難以治理的現象。

一、秸稈就地焚燒對環境的危害

1、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農作物秸稈中含有氮、磷、鉀、碳、氫元素及有機硫等。特別是剛收割的秸稈尚未干透,經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還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物臭氧等。而且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2、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農作物秸稈中不僅含有大量纖維素、木質素,還含有一定數量粗蛋白、粗脂肪、磷、鉀等營養成分和許多微量元素。在田間焚燒農作物秸稈,僅能利用所含鉀的40%,其余氮、磷、有機質和熱能則全部損失,而且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3、造成資源浪費。秸稈是良好的生物資源,其一,在農村既可以燒火做飯,又可以轉化為沼氣成為優質能源;其二,秸稈可以用來造紙或制造養殖飼料;其三,秸稈是天然的綠色有機肥料,相比化肥,既能節省購買開支,又能改善土壤結構??傊?,秸稈本是一寶,焚燒之后倒成一害,在“節能減排”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絕對是愚昧之舉。

4、造成巨大安全隱患。秸稈燃燒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燃燒秸稈形成大量的煙霧,使能見度大大降低,可見范圍降低,嚴重干擾了正常的交通運輸。在交通干線兩側和機場附近,這種影響尤為突出。

二、秸稈焚燒現象難以治理的原因

1、機械收割留茬過高,處置成本過大。據調查,因收割機功率不夠或者為了避免損傷機械及為了節省油料等原因留高茬達20cm左右,造成了下茬種植的困難,如果再想辦法將留茬割掉運走,就必須支付額外的人力和財力,成本過高。權衡之后,農民不得不用少量秸稈放在高茬上進行焚燒。

2、秸稈已失去其傳統作用,又缺乏新的處置技術。傳統上秸稈大概有以下幾個作用:一是飼養畜力,二是燒火做飯,三是編織用具,四是造紙?,F在這幾個作用基本上是消失殆盡。其一,機械化發展以后,農民普遍都不養馬養牛了,專門的養殖戶對秸稈也并不青睞。其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燒秸稈做飯的家庭已經越來越少。其三,原有的其它小麥秸稈加工行業,如草帽、草苫等,也因替代產品的出現而基本淘汰。其四,為減少環境污染和重復建設等原因,各地小的造紙廠已紛紛關閉,秸稈造紙已成為歷史。秸稈的傳統作用已經不復存在,而新型用途還不成熟。首先我們常說的變秸稈為沼氣,因為科技轉化力度不夠,實施成本過高,使得這種途徑總是聽起來很美,具體操作不現實。而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也一樣需要有技術支持,處理不好,不但秸稈不會起到肥料作用,反而會影響田地耕作和農作物生長。第三,加工食用菌基料和漚造有機肥,這些簡便易行的秸稈處理方式,也因技術和資金等原因,還處于家庭作坊式生產,規模小、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沒有形成規模效益。

3、勞動力不足以及存放場地受限也直接導致了秸稈焚燒。一方面,現在農村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經商,農忙時農村勞動力以婦女、老人為主,要想將機械收割后的秸稈捆扎搬運離田心有余而力不足。搶收時因各種原因留茬太高,如果不把麥茬去除,難以播種。如果不燒會誤農時,“三夏”大忙,忙就忙在一個“搶”字上,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把秸稈從地里弄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付之一炬就成了最為快捷的途徑。另一方面,隨著秸稈傳統作用的喪失,價值的減少,人們已經不愿再像以前那樣在田地里垛放秸稈,而農村院子越來越小也使得堆放秸稈的場地受限。更有甚者,在一些新農村建設地區或者合村并鎮地區,農民已搬進樓房,村子變成社區,傳統的院子已不復存在,秸稈更是無處堆放了。

三、治理秸稈焚燒現象的對策

1、政府應該疏而不是堵。每到麥收季節,各地的鄉級政府都會派遣專人在田地里拉著大紅標語,又是要罰錢又是要抓人,企圖以高壓的方式來制止農民焚燒秸稈,豈不知這種辦法根本不起作用,因為在目前情況下只有焚燒才最符合農民的實際利益。要想改變農民的這一行為,就必須有更符合農民利益的途徑。因此政府應該做的事就是幫農民尋找這一途徑,然后給于財力和技術的支持,靠利益引導農民走環保、節能的秸稈處理之路。

篇5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19

1 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對農民焚燒秸稈政府下令16a來屢禁不止。公眾把矛頭指向農民,說農民不講道德,沒有環保意識;指責政府、環保部門監管不到位。其實在這一事件中,農民、政府及環保部門都有難言之隱,各有各的苦衷。對農民來說,以前秸稈的主要用途是用來做飯燒柴、做飼料喂牲口,所以,秋收后都把秸稈收回家去,可是現在家里都用上了電磁爐、液化氣,秸稈用量少,而且種地、秋收都是機械化半機械化,家里又不喂養牲畜,秸稈都很少往家里收。如果雇工將秸稈運走,每畝增加將近100元的成本,況且村里的年輕人大多數去城里打工,秋天勞動力緊缺。將秸稈粉碎還田農民認為買機械成本高不合算,又沒有收秸稈的地方,明年春天不能耽誤播種,所以只能用焚燒的方式把秸稈燒掉。農民的本意也不想燒秸稈,但沒有辦法。而對于政府和環保部門來說,雖然三令五申禁燒秸稈,但每到豐收季節,政府和環保部門雖然盡職盡責,節假日都不休息,但稍不留神,農民就開始焚燒秸稈,難以禁止,有的農民寧可被拘留,也要去燒秸稈。對監管人員來說感覺壓力很大。

由此,看到,無論政府、環保部門怎么監管,焚燒秸稈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這種靠“堵截”的方式收效甚微。應該主要靠“疏通”的方式來解決,主要是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目前,秸稈綜合利用大體包括:粉碎還田、壓縮制成燃料、漚制有機肥料、秸稈造紙、發電及提取化工原料。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難以落實,一些個人和企業由于投資大收益低而不愿意從事這個產業,以至于導致大量的秸稈積壓,造成農民焚燒秸稈現象的發生。

2 焚燒秸稈問題的主要解決途徑

歸根結底,要想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必須有政府和財政的支持,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建立秸稈收集、貯存和綜合利用服務體系,毫無疑問,需要有財政資金的扶持。自2002年開始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良好效果。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三補”也暴露了它的弊端,發揮的效力越來越低。如何讓這筆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它的效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當前,農民焚燒秸稈就是一個全國性的非常棘手的問題,要想真正地疏通解決,唯有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如果把農業“三補”變成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改變投資渠道,讓這比資金“活”起來,讓農民間接受益,社會意義會更大。我國從實行以來,土地一直歸農民管理,實行的是粗放似的經營,土地每年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土壤流失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農民對耕地只種不保養,導致土地越種越薄,這與國家保護耕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相背離。結果造成農民投入成本增加,增產效果不明顯。農作物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把“三補貼”變成秸稈綜合利用補貼之后,解決了秸稈的問題,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該鼓勵個人和農業合作組織共同去處理秸稈問題。其主要途徑有:

粉碎還田,現在,農民都知道秸稈還田的好處,可是就是力不從心,購買機械的成本太高,而且每年只用1個季節,這種投資農民是不會做的,所以,政府及財政應該鼓勵個人及社會組織購買農業機械,引導農民每年按一定的比例秸稈粉碎還田,把補貼直接給機械所有人,在秸稈還田之后,由農民和機械所有人共同簽字,按承包地數量領取補貼,這樣,農民既是收益者又是監督者,可以保證粉碎還田的質量。

鼓勵個人或農業合作組織回收秸稈壓縮制成燃料,將制成的燃料政府回收,免費發放給農村的困難群體及弱勢群體,解決他們的燒柴問題,減少他們的日常支出,或投放于公益事業,如敬老院和農村的小學,減少煤炭的用量,能夠做到既節能又環保。

由政府、村委會鼓勵發動農民,每家每戶在承包地頭或山上將秸稈與動物糞便混合積漚農家肥?,F在農村的養殖戶將畜禽的糞便隨意丟棄在養殖場附近或山坡上,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容易導致人畜傳染病的發生。農民秋收后只有少數人去城里打工,大補分人閑在家里,很少有農民利用農閑時間積攢農家肥。所以,只有政府、村委會以補貼的方式發動農民積漚農家肥,才能把這件事情落到實處。將積漚腐熟的農家肥施與田間,增加土壤養分,減少化肥的用量。節約成本,提升作物品質。

篇6

我國幅員遼闊,具有廣闊的農業資源,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獲得了較高的收益,但是關于農業的生產習慣卻沒有得到提高,并且這種現象逐年加重,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因此,為了人們能夠再一次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為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也應該加強對大氣環境的治理。本文就對當前由于農作物秸稈焚燒而引起的大氣環境現狀進行探討,進一步闡述其帶來的危害,在今后對大氣環境的保護工作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措施加以處理,以便于從根本上改善大氣環境。

1 農作物秸稈焚燒帶來的危害

在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秸稈資源是不得不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秸稈資源,為大氣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為何這么說呢?事實上,我國是世界上糧食生產最多的國家之一,秸稈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占據著豐富的比例,每年我國在生產秸稈的產量上就會達到8億噸之多,但是這一數量卻與我國秸稈的利用率極不相符,在對秸稈進行綜合利用的方面,我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實際上秸稈的使用量僅僅占到生產數量的一般,那么另一半無法處理就會進行焚燒,長此以往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燃燒秸稈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我國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必須要認識到焚燒秸稈帶來的危害,這樣才能對大氣環境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大量的秸稈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會產生嚴重的資源浪費,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但是在實際豐收之后,卻又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經濟效益的降低,這樣不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事實上,秸稈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只要人們采取適當的方式加以處理,就能夠獲得可觀的財富,例如人們可以將秸稈生產成為有機肥料,這樣農民的經濟效益就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還能避免秸稈的焚燒為大氣環境帶來的嚴重影響。其次,秸稈焚燒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為秸稈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顆粒性物質,人體在吸入較多的二氧化碳后,對口鼻等器官造成極大的傷害,長此以往,也就不利于身體的發育,重則還會對生命產生嚴重的威脅。第三,焚燒秸稈還會帶來安全隱患。在秸稈焚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黑煙,這些黑煙飄散在空氣中,如果車輛在周圍行駛,就會使司機難以辨別方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如果是在機場以及公路周圍進行焚燒,那么后果會更加嚴重,不僅能導致人員的傷亡,還會帶來財產上的損失,這些都是難以控制的因素,隨著當前類似事件的增多,也應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2 秸稈焚燒主要原因探析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焚燒秸稈所產生的危害性后果,本文將具體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處理。首先是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為當前我國農村的勞動力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因為在農村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選擇前往城市進行工作,而不斷以進行農業種植,所以農作物很難進行有效的收獲,更不必說要將大量的秸稈進行捆扎的處理了,因此,更多的農民選擇將沒有有效利用的秸稈進行焚燒處理,減少占用的空間。其次,對于焚燒秸稈的認識性不足,農民在焚燒秸稈的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行為將會嚴重影響到大氣的環境,因此,依然按照多年的經驗進行焚燒,這一行為已經成為了習慣,所以很難得道改正,這也就造成了屢禁不止的現象。第三,秸稈的使用率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實際的秸稈使用率僅僅能夠達到生產量的一般,這一數據說明我國秸稈的使用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能夠采取有效的手段將這些秸稈進行“消化”,那么大氣環境也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

3 治理秸稈焚燒的建議

3.1 構建城鄉環境綜合執法體系

在現階段,對于秸稈焚燒行為的執法部門為地方各級環保部門及其監察機構,秸稈禁燒執法任務就要靠各個轄區內的環境執法大隊來完成。但事實上,一般區、縣級的環境執法人員也就10至20人的編制,卻要負責對所轄區、縣以下各個鄉鎮的廣大農村種植區域進行環境執法,難度之大,顯而易見。因此,防止出現市、區級環保部門“看不見”、“管理難”的問題,有必要構建城鄉環境綜合執法體系,進行環境行政執法權力的移交。

3.2 嚴格踐行大氣質量責任制度

地方各級政府在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擺在突出位置。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運行好地方政府大氣質量責任制應是關鍵。其實《環境保護法》中早已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地區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的相關規定,明確了開展環境質量工作的責任主體為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大氣質量作為環境質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應當納入到政府的目標規劃和日常管理之中。

3.3 擴大秸稈禁燒區域的范圍

《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中的對秸稈禁燒區域的界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條,主要為機場、交通干線、高壓輸電線路周邊等涉及公共安全區域。其《辦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防止因焚燒秸稈火勢蔓延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降低焚燒秸稈后其產生的濃煙影響交通路況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可能。不難看出,國務院及其相關部門在出臺該《辦法》的過程中,對于秸稈焚燒所產生的安全隱患是充分得以考慮的。但由于焚燒秸稈不僅僅會造成安全隱患,更是對周邊區域產生巨大的環境污染。針對這一情況,十分有必要擴大秸稈禁燒區域的范圍,特別是將居民住宅區域、城鎮(鄉村)中心區域、飲用水源區域等與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相關及周邊區域列入到秸稈禁燒的區域范圍之中。

結束語

秸稈焚燒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秸稈焚燒問題實質是主體的經濟利益和關乎社會公眾的環境利益、關乎政府的法治能力建設之間的博弈。處理好秸稈焚燒問題,完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法律政策,不僅僅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更是對推進生態農村發展建設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二、秸稈焚燒的危害

危害一:污染空氣環境,危害人體健康。

有數據表明,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污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危害二: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焚燒秸稈,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莊附近,一旦引發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

危害三: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危害四: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

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能直接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危害五:焚燒秸稈所形成的滾滾煙霧、片片焦土,嚴重破壞一個地區的環境形象。

危害六:污染土壤。

一些農戶在向秸稈噴灑燃油后,才進行焚燒,使得燃油中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遺留在土壤中,污染了土壤。

三、秸稈焚燒的原因

1 農民對秸稈焚燒還存在認識誤區,有些農民憑經驗認為,焚燒后的秸稈是富含鉀肥的草木灰肥料,適合中性和酸性土壤,對來年種莊稼有好處。

2 秸稈處理的成本太高,許多農民認為不如一燒了之。

3 科技轉化力度不夠,難以發揮秸稈的經濟價值。

現實中,由于科技轉化力度不夠,導致實施成本太高。比如用秸稈做沼氣原料,在國家扶助政策實施前,建造一個沼氣池至少要花費三四千元,這筆費用讓農民望而卻步。

4 農戶對牲口、燃料的需求減少,直接導致秸稈的使用量減少。

隨著農業機械的快速普及,牲口大量減少,導致秸稈的使用量減少。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對燃料的需求減少,也會導致秸稈的剩余。

四、解決秸稈焚燒問題的辦法

1 機械化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機械將秸稈打碎,耕作時深翻嚴埋,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將秸稈腐化分解;另一種是將秸稈粉碎后,摻進適量石灰和人畜糞便,讓其發酵,等變質腐爛后取出肥田。

2 作為家畜飼料。

將秸稈通過青貯、微貯、氨化、熱噴等技術處理,有效改變秸稈的組織結構,使秸稈成為易于家畜消化、口感好的優質飼料。

3 培育食用菌。

將秸稈粉碎后,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銀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決近幾年食用菌生產迅猛發展與棉籽殼供應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經處理后,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4 制取沼氣。

篇8

1 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

淮陽縣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全縣常年播種面積分別為133萬畝、93萬畝、32萬畝、14萬畝,每年生產小麥秸稈約65萬噸,玉米秸稈50萬噸,花生秸稈3萬噸、大豆秸稈4萬噸。秸稈生產總量大約122萬噸。秸稈還田面積約170萬畝次,其中小麥105萬畝,玉米65萬畝,秸稈還田量85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70%;秸稈過腹還田總量約18萬噸,占秸稈生產總量的15%。雖然近幾年我縣奶業、食用菌基料、加工業的發展迅速,但是綜合利用收儲秸稈所占比例還很小。還有約10%秸稈被棄至路邊、河溝或被焚燒掉。

2 秸稈還田現狀及實際效果

2.1 小麥秸稈還田對秋季玉米生產的影響

小麥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地力,不但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可改良土壤結構;同時覆蓋地表,既可經過腐爛后增加土壤有機養分,又可緩沖雨水沖刷地表,減小田間無效蒸發量,能抑制雜草生長,也有利于保墑,培肥地力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麥秸麥糠蓋田提高玉米等作物產量5-10%。

由于玉米播種實現機械化,種肥同播技術迅速推廣,加上玉米出土能力較強,小麥秸稈還田不影響玉米播種、出苗,對田間管理等影響不大。因此,農民對小麥秸稈還田還是樂于接受的。

也不可否認秸稈覆蓋為蝸牛、地老虎、二點委夜蛾等害蟲提供了棲息場所,但只要防治科學,不會對玉米造成危害。

2.2 玉米秸稈還田后進行旋耕或淺耕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經調查,旋耕深度一般10-15公分,機械深耕則達20-25公分。農民多數選擇旋耕的原因主要是:旋耕快捷,且成本相對深耕低。旋耕畝40元左右,深耕畝50-60元;作業規模較小,相對旋耕,深耕作業難度加大,會形成成墑溝,不易地塊平整;農民對深耕的好處認識不足,意識不到土壤理化性狀變差后的隱患;缺乏大型的深耕(松)機械。連年的旋耕(淺耕)會造成:第一,土壤耕層變淺,土壤理化性狀變差,10公分以上土壤空虛,犁底層上移,20-40公分土壤容重加大,地力衰減。造成播種過深,出苗困難,根系下扎受阻,大大降低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能力,從而影響到小麥這些深根系作物的豐產豐收。第二,秸稈、肥料混合在上層10-15公分土層中,肥料直接接觸種子概率加大,引起燒種,影響播種、出苗,易形成缺苗斷壟。第三,肥料接近土表,易引起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造成浪費,又會引起污染。

3 玉米秸稈腐熟劑生產效果

我縣是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項目縣,該項目核心就是推廣玉米秸稈還田腐熟技術。通過去年的實施,農民多數腐熟劑效果較好。主要是秸稈腐熟速度加快、小麥抗旱性提高、小麥抗病能力增強,特別后期葉功能較好,白穗減少。據農業局土肥站7個試驗監測匯總:與不實行秸稈還田相比,小麥畝增產37.7公斤,增產7.34%,幅度0.08-11.98%。

4 秸稈田間焚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4.1 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焚燒秸稈一是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存在火災及交通隱患,引起大氣污染,影響人民身體健康;三是焚燒秸稈使地面溫度急劇升高,直接傷害和殺死大量有益生物菌,破壞土壤良好的團粒結構,造成土壤板結, 影響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充分吸收,降低了土壤儲水保肥和供應養分的能力,土壤肥力難以恢復,地力下降,對今后農業生產長久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農田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業收益。

4.2 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對農業病蟲害防控有一定作用,主要殺死病原微生物,破壞害蟲棲息場所,特別是今年蝸牛發生較重的地塊,焚燒秸稈后蟲源大幅度降低。

4.3 禁燒工作難度大,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加大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的推廣力度,多說農民認識提高,加上玉米還田機械技術成熟和農民投人能力提升,實行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已成為大多數玉米種植戶的自覺行動,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在逐步擴大。但是每年都有焚燒秸稈的現象發生,屢禁不止,農民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養殖業也由過去散養向集中規?;B殖發展,由于運輸成本問題高,玉米秸稈作為很好的飼料在利用比例中有所下降。

二是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村燃料使用結構有所改變,電、氣、煤正在替代秸稈成為農村生活的主要能源。玉米秸稈作為燃料使用的數量越來越少。

三是 部分農民對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環節把握不夠,造成還田后出現影響播種質量、后茬作物小麥黃化、死苗、減產等情況;

總之,秸稈產量過剩、農業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加大、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農業收入比重降低、大型深耕還田機械不足等是農民焚燒秸稈的原因。

5 建議及對策

5.1 組織領導、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服務方面建議

農業農機技術部門應積極履行職能,利用現代推廣手段,不斷完善玉米秸稈機械粉碎腐熟直接還田技術,使玉米種植戶熟練掌握這一切實可行、操作簡便、養地效果明顯的秸稈處理方式。進一步擴大玉米秸稈還田面積。

5.2 資金政策方面,加大對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投入標準,以及資金支出方式

篇9

@大平山黃國軍:要多為農民想辦法,多為秸稈找出路。若秸稈資源再利用的通道沒疏通,禁止秸稈焚燒無法落到實處。

@麥地輕風:每年麥收過后所產生的秸稈確實給農民帶來不少麻煩,不讓燒又沒處堆放,放在田里不管水田旱田都無法播種,就算勉強種下去腐爛的秸稈又滋生大量害蟲,還得噴農藥殺蟲。農民沒辦法只好田間地頭溝渠水塘到處亂放。秸稈還田變成“秸稈還填”。

@津郊廣播發燒友:秸稈還田技術還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部門應該盡快研究出一個簡單易行的農民容易學習掌握的秸稈還田技術,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

@陳德超:需要盡快處理秸稈的安身之處,今年雖然各鄉鎮在宣傳禁燒但農民卻在半夜焚燒!

@丟失的星星:農民之所以焚燒秸稈,我認為首先是收割機為了多出效益留的鐮茬高,其次是秸稈利用技術落后,很難為農民創造效益,最后是收完麥后種水稻,一田的水,即使秸桿還田,水中不免有大量的秸稈漂浮,影響水稻的種植和生長。

@窗紗飄動:簡單,政府補貼性收購即可。

@水月洞天:我們那原來也是有燒的,后來有了收麥秸稈的,大家就都留著賣了,也不再燒了,因為賣了還能收回點收割的工錢,總比燒了好。

篇10

農民:沒人收,不知道賣給誰

自6月中旬起,河北臨近北京一帶的農民,因為焚燒自己家的麥稈而成為了眾矢之的。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河北省政府紛紛表態,要嚴查農作物秸稈焚燒造成空氣污染一事。

在北京南城,雖然焚燒秸稈幾年前就沒有了,但是秸稈也沒有別的用處,只是堆在田邊,等爛掉了再做肥料。在北京福利農場附近,當記者詢問為什么不把秸稈賣給有需求的企業,比如把秸稈作為原料生產復合墻板、發電、造煤球等企業?一位張姓農民說:“在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里的確看到過利用秸稈造門的技術項目介紹,但是我們這里沒有這樣的企業。我們把秸稈賣給誰去?”

企業:收購成本太高

北京南城農民只能等秸稈爛掉做肥料,找不到買家。但山東菏澤曹縣的農民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縣有一個利用秸稈來發電的工廠。

究其原因,“平時秸稈扔在地里不值一分錢,但是當你去收購的時候就截然不同了?!鄙褶r采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回逢春道出了秸稈綜合利用市場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題:秸稈本身并不值錢,企業和農民都清楚,但是從田里到燃燒爐里的過程卻是費錢的。他算了一筆賬,在企業上門收購過程中,直接交給農民的秸稈錢大約是一公斤0.05元,期間需要雇傭2~3名裝卸工人,每人裝卸一噸10元,還有根據路途遠近不同產生的運輸費用。一般一公斤秸稈至少需要1~2毛錢的成本。加上秸稈粉碎、壓塊需要投入的設備資金,“總體上與用煤發電的成本差不了多少”。

“成本相差無幾,但是秸稈發電環節繁瑣復雜,費時費力,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被胤甏和嘎?,曹縣的秸稈發電廠如今已經開始準備使用煤發電。

由原先采用秸稈發電回到原有煤發電時代,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秸稈原料來源不穩定。這一點源于農民賣秸稈的收益太低。根據一畝地一般產秸稈1000公斤以上計算,0.05×1000=50元就是農民的秸稈收益?!百嶅X這么少,還得收割、捆扎、裝車,很多農民感覺費時費力還不賺錢,所以干脆不賣,爛在地里做肥料?!币虼?,回逢春希望政府能夠加大補貼,以此拉動秸稈綜合利用市場的開發。

加盟:設備很貴,回本很慢

企業所追求的永遠是利益,這一點無可厚非。但記者在接觸兩家秸稈能源研究所之后發現,同一設備價格竟然相差了五六萬元。

桂林的一位投資者說:前年,他花8萬多元購買了全套生產設備,回到桂林又投入進去20多萬元,“總共投入了30多萬元,本以為按照廠家提供的技術就很快回本,但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不容易。現在的他,根本不再想半年、一年就能回本,“兩年能回本已經不錯了。至于利潤,那就得等到兩三年以后了。”

另外,他向記者透露,當初和他一起購買設備加盟的人基本都不干了。記者隨后撥打江西宜春、湖北薪春、山西太原等加盟者電話,證實了他的說法。一位接電話的女士說:“你不要再打電話了,那種騙人的東西,早不干了!”

某秸稈能源研究所負責人說:“我從來沒有秸稈‘機制木炭’項目!我的項目是秸稈顆粒代替煤項目?!敝劣陧椖康膯訒r間,他介紹說是剛剛開始,現在全國只有兩個省會城市有加盟,一套設備二三萬元,加上需要購買的助燃劑,總投入四五萬元。

秸稈再利用加盟還需慎重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五十路丰满aⅴ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