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的預防模板(10篇)

時間:2023-05-30 14:43: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婦科疾病的預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婦科疾病的預防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05-02

當今人們經濟水平顯著提高,但女性缺乏基本衛生保健常識,婦科疾病發病率普遍偏高[1]。婦科疾病是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脅,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婦科疾病種類繁多,治療過程復雜多樣,容易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困擾[2]。為了提高社區內女性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保障社區內女性的健康安全。筆者在臨床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婦科疾病普及宣傳,以此探討女性保健對社區常見婦科疾病的臨床意義。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利用計劃生育婦女三查的契機,隨機選取社區內400名已婚女性進行免費婦科檢查,并針對每名女性制作詳細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學歷、既往病史、生活衛生習慣、生育狀況、避孕措施等,建立健康檔案,跟蹤觀察患者病情發展并詳細記錄。

1.2 診斷 采用婦科常規檢查、陰道鏡檢查、B超檢查等方式確定患者的疾病類型。

1.3 治療保健方法 對抽取的婦女體檢結果進行分析論證,并予以相應的個性化診療。采取保健措施:①加強已婚女性的健康保健常識普及宣傳,定期對社區女性進行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增強女性的健康安全意識;②規范飲食習慣,科學膳食。保證日常所需蛋白質、維生素、脂肪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攝入,保持機體健康的營養狀態,降低女性婦科疾病的發生率[3];③加強女性衛生保健,保持外陰潔凈,勤換內衣內褲,養成衛生的習慣。如有身體不適,盡早就醫治療。

2 結 果

2.1 受檢女性年齡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受檢女性學歷和衛生習慣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2.1.1 學歷 部分女性文化程度較低,缺乏衛生保健教育,對疾病常識認知不足,沒有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社區內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偏高,如陰道炎、宮頸炎、尿失禁、盆腔炎等。女性普遍預防保健意識淡薄,婦科疾病早期不能較好的控制而繼續惡化。女性衛生習慣與學歷高低成正比例關系,學歷程度高的女性具備衛生保健常識,衛生習慣良好,發病幾率相對較小。

2.1.2 衛生習慣 受檢女性具備堅持前清洗外陰習慣的很少。調查數據顯示:前堅持清洗外陰的女性156例,占39%;前偶爾清洗外陰的女性190例,占47.5%;前不清洗外陰的女性54例,占13.5%。不潔是誘發女性婦科疾病的關鍵因素,不潔與婦科疾病發生率呈正相關。

2.2 體檢結果 260名受檢女性出現婦科疾病,占65%。其中以婦科炎癥為主,包括陰道炎105例,子宮內膜炎35例,宮頸炎48例、盆腔炎72例。婦科疾病是困擾女性身心健康的最大問題,嚴重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質量。婦科疾病發病率增高,發現病情晚,基層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尚不完善,醫護人員缺乏和醫療設施不完善,導致社區女性患者婦科疾病的發生率居高不下。

3 討 論

現代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健康要求指數也隨之提升[4]。科學預防疾病、衛生保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意義重大。中年女性婦科疾病的病發率居高不下,疾病治療過程復雜多樣,病程持續時間長,易反復發作。婦科疾病種類多樣化,臨床以婦科炎癥、婦科腫瘤最為常見,這類疾病給女性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困擾,嚴重降低了她們的生活質量。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內分泌激素水平發生顯著變化,生理和心理也隨之變化,須注意科學合理的衛生保健[5]。

本組研究隨機對社區內400名女性調查顯示:女性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關鍵要素。女性衛生習慣與學歷高低成正比例關系,學歷程度高的女性具備衛生保健常識,生活行為習慣良好,發病幾率相對較小。調查數據顯示以陰道炎患病率最高,占婦科疾病總數的40.4%,是危害社區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發病原因:①外源性因素:前不注意清洗、性生活頻繁、節育措施不當、機械性刺激損傷,引起病原菌反復感染所致。②內源性因素:生理功能改變、雌激素分泌水平等因素導致女性自我免疫能力降低。

加強社區女性的婦科疾病保健常識宣傳,指導婦女日常生活中科學膳食,保證體內營養均衡,注意微量元素的有效攝入,維持機體正常營養狀態;加強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養成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保持女私部位的潔凈,能較好地預防婦科疾病;加大保健預防措施宣傳,鼓勵女性定期體檢,做到婦科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積極健全基層醫療保健體系,建立社區內女性健康檔案,做好婦科疾病的科學防控。不僅有利于防治社區內常見婦科疾病,也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潔,方凡夫,俞超芹.老年婦女常見婦科疾病的預防與保健[J].中華醫學雜志,2008,10(4):316-317.

[2] 萬星明,譚小燕,王宏,等.珠海市香洲區1036名女教師常見婦女疾病調查分析[J].河北醫學,2009,15(10):1167.

篇2

唐林娟

摘要目的:調查婦科門診疾病分布情況及患者對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方法:隨機抽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5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疾病種類分布情況及不同年齡段、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預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及統計分析。結果:所有患者中以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陰道炎發病率最高,且以41~50歲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而大專及以上學歷和31~40歲患者對疾病預防知識掌握程度最佳,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門診婦科疾病以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陰道炎為主,且年齡和文化程度對疾病預防知識掌握程度也有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 門診;婦科疾病;疾病分布;預防知識;掌握程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85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TANG Lin-jua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ikou city,Haikou57020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Methods:1512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and the diseas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at different ages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at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rat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ysteromyoma and vaginiti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the highest,and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at 41 to 50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the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at junior college or higher and 31 to 40 years old were the best,all P<0.05,there were 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The diseas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are mainly ,hysteromyoma and vaginitis,and the ages and education level have bigger influence for the mastering degree of disease prevention knowledge.

Key wordsOut-patient;Disease of gynecologic;Disease distribution;Prevention knowledge;Mastering degree

婦科門診患者中所患疾病種類較多,加之其中較多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且其中較多疾病早期的診斷治療對于預后影響非常大[1],因此認為對婦科門診患者疾病分布情況及特點進行調查可為疾病的治療及相關宣教知識的制定提供依據[2,3]。現就門診婦科疾病分布情況及患者對預防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隨機抽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15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17~70歲,平均(42.3±5.7)歲。其中>60歲116例,51~60歲232例,41~50歲545例,31~40歲486例,≤30歲133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82例,高中和中專586例,初中及小學644例。初診患者1012例,有過就診史者50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且簽署同意書的情況下參與本次調查研究。

1.2方法將所有患者疾病分布情況進行分類及統計,主要為將不同年齡段中患者的疾病分布情況及各種疾病總發病率進行統計分析,并對所有患者采用問卷形式調查疾病預防知識掌握情況,然后將調查結果根據文化程度和年齡段進行分類統計。

1.3評價標準對患者疾病預防知識的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問卷上涉及的內容包含可能誘發疾病的不良習慣、可有效預防疾病發生的相關措施及疾病自我檢查了解的方法內容等,總分以100分為最佳,0分為最差,其中≥90分為優秀,70~89分為良好,60~69分為尚可,<59分為較差。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不同年齡段和文化程度患者疾病預防知識掌握情況比較采用K-WH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不同年齡段患者疾病分布情況分析所有患者中以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陰道炎發病率最高,并且以41~50歲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詳見表1。

2.2不同年齡和文化程度患者疾病預防知識掌握情況比較所有患者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和31~40歲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明顯高于其他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討論

婦科門診是對婦科疾病進行前期診斷治療的部門,來此就診的患者多出現明顯不適,且多對疾病不甚了解[4];另外,有些患者出現嚴重的臨床癥狀后才來就診,這種情況的出現多與患者對預防及早期自我診斷知識的不了解有關,并且對疾病存在較多疑慮,其治療態度和治療時的心理狀態均處于相對較差狀態,而這種狀態對于治療效果的不良影響非常明顯,因此認為對本部門就診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也非常重要,可為疾病的早期診治及預防知識的宣傳提供依據。

表1顯示,婦科門診就診常見疾病有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陰道炎、宮頸糜爛、宮頸息肉、卵巢腫瘤,其中以乳腺增生發病率最高,其次依次是陰道炎、子宮肌瘤、宮頸糜爛、宮頸息肉、卵巢腫瘤,以41~50歲患者的發病率最高,提示我們應加強相關知識的宣教。而對不同年齡段及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預防知識的調查顯示,31~40歲和文化程度較高者的掌握情況較好,分析原因為:40歲以下患者接受知識能力相對較好,從醫院宣傳及其他媒體等獲得的知識相對較多,同時此類階段的患者之前多有過婦科疾病史,對疾病的重視程度也較高,較30歲以下患者的經驗性知識又相對較高[5,6],因此此年齡段患者的相關預防知識及重視程度均較佳。另外,文化程度較高者獲取知識的途徑及接受知識的能力均優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患者,當其出現相關疾病的癥狀體征時其可從多渠道獲取相關知識,對于知識的理解情況也較好,故其對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較高[7]。上述調查結果提示我們應重視不同年齡段、不同疾病種類患者的疾病預防知識宣教,尤其應加強乳腺疾病的預防保健知識的宣教,而對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及經驗相對較少的患者也應進一步采取干預措施,引起其對相關知識掌握的重視程度,以達到降低發病率和及早就診的目的[8,9]。

參考文獻

[1]歐海恩.某院210名婦科疾病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7):4408-4411.

[2]劉玲瑛.我院2006~2009年婦科門診疾病譜調查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4):102-103.

[3]殷建武,賴淑珍,楊超.某區已婚農村婦女乳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74-75.

[4]楊立瓊,謝桂林.11084例已婚婦女婦科病普查情況分析及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08,10(15):193.

[5]Kang JL,Wang XX,Nie ML,et al.Efficacy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and an extended-interval dosing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enomyosis and endometriosis[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0,69(2):73-77.

[6]麻玲玲,肖玉紅,孟培,等.5313例婦科門診患者疾病譜調查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08,26(2):126-127.

[7]薛瑩.徐州市區1386名在職中小學女教師婦科健康體檢情況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6):337.

[8]王靜,張琳,路朝彬.368名患婦科疾病已婚婦女患病情況及保健知識態度行為調查[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1,2(6):276-278.

篇3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發生異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使靜脈血回流遇到障礙,輕者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給患者的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等帶來一定的障礙,嚴重的患者可能發生栓子轉移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DVT常發生于下肢,特別是左下肢,可影響下肢功能,以剖宮產術后最為常見,其次為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婦科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了率為7%-45%,致死性肺栓塞的發生率大約占1%,DVT是婦科手術后常見且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因此及時發現預防DVT是至關重要的。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發生15例DVT,采取及時治療并給予有效的預防和護理后無并發癥發生,現匯報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手術后病人DVT共15例,均在術后3--5天發生下肢脹痛,活動或行走后加劇,2例伴發熱。年齡38歲--76歲,平均57歲。宮頸癌行經腹子宮廣泛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掃6例,宮頸癌行腹腔鏡宮廣泛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掃5例,子宮內膜癌行經腹子宮及雙附件切除2例,子宮肌瘤行經腹腔鏡子宮全切2例。其中合并高血壓5例,合并糖尿病2例。

下肢深靜脈栓塞的診斷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如下肢麻木、脹痛、下肢運動或站立時腓腸肌疼痛;下肢腫脹,兩側大腿和小腿中部周經相差大于1厘米;LuKe征(+),即前后位壓迫腓腸肌時,疼痛加劇;Homan征(+),患者仰臥屈膝,踝關節急速背曲時,腓腸肌疼痛[2]。結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

2 DVT的預防

2.1術前宣教婦科腫瘤病人是DVT高危人群,腹腔鏡手術后容易并發DVT,如無預防措施,則小腿DVT將增40%―80% ,下肢近側DVT機會為10%―20%[3].因此對腹腔鏡手術病人圍手術期的預防非常重要,責任護士術前詳細向病人講述發生DVT的病因.危險因素及后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講解DVT的常見癥狀.并告知病人如有不適及時告訴醫生護士;術前特別向別人強調術后早期活動的意義.因腹腔鏡術后存在靜脈淤滯.血液高凝等因素[1].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DVT的發生。

2.2指導患者在術前進行下肢相關運動的反復訓練,直到掌握為止。如腳趾伸屈運動;踝關節旋轉運動;下肢直伸運動,使足尖與下肢成直線;膝關節伸屈運動、下肢內收外展運動;下肢內、外旋運動等,向患者講解下肢運動可使下肢肌肉收縮,擠壓肌肉和肌肉間的靜脈,對靜脈回流起著泵的功能,加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靜脈血流淤滯及血栓形成,同時下肢靜脈瓣的作用,促使性子靜脈血向心回流而不倒流;肌肉舒張時靜脈壓下降,有利于微靜脈和毛細血管內血液流入靜脈,能有效預防術后DVT的發生[4]。術前護理干預使病人充分了解DVT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使之做好自我防護,增加自信心,更加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患者心里康復。

2.3防止血液高凝狀態的發生婦科手術在術前一天給予口服磷酸鈉鹽清洗腸道,術前晚和術晨行清潔灌腸,應注意防止體液失過多導致血液濃縮而誘發靜脈血栓的形成,要給患者及時補充一定的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血液呈高凝狀態。針對靜脈淤滯狀態采取下肢間斷加壓裝置和彈力襪的物理方法;

2.4對有合并癥的病人,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術后DVT的發生。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病人血液在術前就存在高凝狀態,這些均為腹腔鏡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對這些病人術前應盡可能地糾正原發因素,遵醫囑給予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治療。結合血液流變學結果,酌情給予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督促患者改變不良習慣,如抽煙、酗酒等,指導進食低鹽、低糖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多食用一些高纖維的飲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注意水分的補充如多飲湯類等,以此降低血壓的黏稠度,同時保持大便通暢以降低負壓有利于下肢靜脈的血液回流。多飲用茶水,因為茶水有促進排泄,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對防止DVT的發生有積極作用。

3護理

3.1 活動護理婦科盆腔疾病和手術影響使病人血液黏稠度增加,臥床時間或手術時間越長,DVT和肺栓塞的發生率越高。 血流淤滯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 術后早期活動雙下肢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腹腔鏡手術病人應早期采取主動和被動運動.促進下肢靜脈血流通暢.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手術時間較長的病人.在病人麻醉清醒前護士或家屬需被動按摩病人的雙下肢腓腸肌.并做足踝被動運動。方法;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前足做踝關節屈伸運動,足內外翻運動和由屈內翻.伸外翻組合而成的環轉運動,.每天10次-15次。術后6h協助病人做下肢伸展運動.動作宜慢.及時指導病人做足踝主動環轉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翻身活動.拔尿管后鼓勵病人盡早下床活動.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循環.有效預防DVT的發生。對高齡、惡性腫瘤病人及術后體質虛弱不能早期下床活動的病人均給予使用彈力襪,注意彈力大小合適,同時繼續加強病人雙下肢屈伸運動的指導。對于配合不好的病人,責任護士給予被動活動。術中使用彈力襪可限制靜脈過度擴張,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滯狀態,減少發生DVT的危險因素。應用彈力襪預防DVT費用低,正確使用彈力襪后無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病人易于接受。因此早期應用彈力襪能減少因手術、麻醉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循環減慢,對預防術后的DVT具有重要意義[1]。

3.2密切觀察病情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患者一旦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若沒及時的發現和治療,容易導致患者的患肢部位喪失生理功能,進而導致致殘現象的發生。 科室應加強護理力度 ,全科護理人員對這類病人作為全科的護理重點。對于高危手術病人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護士經常去病房認真聽取病人的主述,密切觀察患肢的膚色、溫度、感覺,詢問有無腫脹、疼痛等異常癥狀,便于及早發現病情,及早采取治療措施,DVT發生早期栓塞部位均在膝關節以下至足踝部,表現為下肢疼痛或不同程度的沉重感、腫脹、淺表靜脈擴張、皮膚溫度增加和低熱等。自發性疼痛為DVT最常見的癥狀.疼痛合并腫脹時DVT的可能性更大。對出現DVT癥狀確診后,應立即囑病人臥床休息1周~2周,患肢抬高20-30厘米制動,注意制動并非不動,可在床上做足關節運動,每次5-10分鐘,每天4-6次。局部嚴禁冷熱敷及按摩,由于熱敷促進組織代謝,增加耗氧量,對患肢無益,冷敷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解除疼痛及側支循環的建立[1]。

3.3心里護理手術本身對病人就有很大的心里壓力,加之并發癥的發生,絕大多數病人心事重重呈焦慮狀態,缺乏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應耐心地向病人講解清楚,告知病人及家屬手術是成功的,并發癥的發生只要他們積極配合,掌握配合的要點與注意事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發癥一定能得到減輕并好轉或治愈的。

3.4靜脈輸液的護理在穿刺時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復穿刺,要提高護士的穿刺水平,注意保護血管。持續靜脈輸液不超過48h,以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靜脈血管壁損傷是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靜脈血管內膜的損傷因素有化學性、機械性和感染性.臨床上常見的因素是靜脈注射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高參液體、某些抗生素及抗腫瘤藥物等.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盡量避免下肢靜脈輸液及同一靜脈多次穿刺.必要時采用留置針套管穿刺后用肝素鹽水封管,留置針按輸入的藥物、血液制品、輸液速度等要求,經盡量選擇較小的型號,以減少對血管內壁的損傷,降低機械性損傷和血栓的形成。同時在補血時盡量避免補充庫存血、不常規應用止血藥等。 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靜脈,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因為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負壓,小腿肌肉的收縮及靜脈瓣的防逆流作用,如果必須選擇下肢靜脈,盡量縮短使用止血帶的時間。

3.5用藥護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療時護理上應詳細了解病人的基本情況及生活規律,掌握抗凝、溶栓藥物的用藥時間、方法、用量及用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保證抗凝、溶栓的順利進行。使用肝素抗凝治療時可出現皮膚出血點及青紫斑等,應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6],同時監測病人的凝血功能。

4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見于產后、盆腔手術后、外傷、晚期惡性腫瘤、昏迷或長期臥床者。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造成深靜脈功能不全,給患者帶來長期痛苦,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殘。婦科術后下肢DVT是目前人類健康的一大危險因素,其發病快、并發癥多、治療時間長,額外增加了病人的身心和經濟負擔。因此重在預防,而單一的手段往往很難杜絕其發生,故術后下肢DVT的預防應針對危險因素如術后血流的改變、高凝狀態、靜脈血管壁的損傷以及本身疾病因素等,采取物理性、藥物性和綜合性預防措施才能減少或避免其發生,提高婦科手術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鐘梅,葉金英.婦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進展[J ].全科護理.2013.7(11):1800-1802

[2]陳艷.婦科腫瘤術后靜脈血栓的預防性護理[J].河北醫學.2007.13(1):100-111.

[3]代莉莉.血栓的預防及護理進展[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55.

篇4

我們設計了骨科病人易發生皮膚問題的危險因素評估項目及動態病情評估表,實施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1242例,入院評估確定具有六大危險因素一項以上者850人。

1.2 評估標準 入院評估表中包含危險因素評估項目,內容包括是否年齡體弱、有否臥床、骨折病情嚴重狀況、皮膚狀態,床上活動情況,有否石膏、牽引、及支具的應用六大危險因素。設計科內動態病情評估表即動態評估病情、皮膚狀態(骨突點)、床上活動能力及醫護配合情況四大方面,每一方面按程度高低分為3檔,由低到高依次賦以1~3分的分值,確定總分4分為高度風險,5~8分為中度風險,9~11分為輕度風險,12分為無危險。

1.3 方法 (1)掌握評估表及干預措施。要求科內每一位護士掌握評估表的內容,并對各種預防干預措施進行培訓,如正確有效的翻身方法及骨突點減壓,各種及關節功能位的擺放要點等。(2)建立嚴格的交接班制度。對新人院或轉入患者按入院評估表內容在2h內據實評估,凡是具備六大危險因素之一者,均要求建立床頭翻身卡及使用動態病情評估表。對≤8分者作為書面交接班對象,并嚴格床頭交接病人皮膚情況。(3)按病情分別預防。全院統一制定了壓瘡的預防措施,按護理程序實施如加用氣墊床、局部按摩、定時有效翻身及正確擺放良肢位等。(4)實行有效監督管理。根據評分結果確定護理措施,護士長每日進行檢查,查看評估是否全面及正確,護理措施是否得當、記錄是否完善,通過動態檢查來評價預防結果是否有效,并及時修訂預防措施。

2 結果

1242例患者未發生1例壓瘡。低于2006年同期患者的壓瘡發生率5%。

3 討論

提高護理人員對壓瘡的重視和防患意識是預防壓瘡的關鍵。根據壓瘡的流行病學調查,國內護理界的觀點認為壓瘡發生率的標準為0,預防是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護理中難點,因此護理人員對壓瘡問題的重視和預防意識的提高是防治壓瘡的基礎。[1]在壓瘡高發的骨科病區中,每個當班護士只有繃緊弦,對壓瘡有高度充分的認識,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每個護士掌握評估表及干預措施是預防壓瘡必不可少的。通過骨科病區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對高度以上患者進行重點預防是防止壓瘡發生的有效措施。當班護士掌握評估表并應用護理程序對入院患者全身情況充分評估或篩選,確定易患人群,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壓瘡發生的可能性。根據評估情況制訂出預防壓瘡護理方案,各班護士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措施,避免了傳統的對壓瘡發病潛在危險評估缺乏量化指標和事后護理的缺陷。同時護士長加強監督管理,檢查措施落實情況,協助調整護理方案,使護理措施不斷完善,提高了全科護士預防壓瘡的意識和能力。

篇5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155-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89

腹腔鏡手術有著損傷小、恢復快以及疼痛輕等方面的優點,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并且逐漸成為婦科診斷以及治療的常用手段之一[1]。不過腹腔鏡手術容易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尤其是圍手術期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高,從而影響到患者的預后。筆者所在醫院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治療過程當中,在常規預防措施基礎上予以針對性預防措施,取得理想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150例,年齡19~58歲,平均(32.1±1.2)歲,其中異位妊娠手術48例,輸卵管切除術44例,卵巢腫瘤手術37例,卵巢良性畸胎瘤手術21例。在患者的入選標準方面,150例患者均屬于擇期手術,血液檢查以及理化指標檢查均無明顯異常。1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75例,兩組患者年齡以及手術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預防措施。護理人員要做好手術準備,腹腔鏡器械準備過程當中,需要認真檢查操作剪、操作鉗、電鉤、雙極電凝以及沖吸器頭等性能良好與否,使用鉗夾靈活與否,從而避免手術過程中因為因器械配備故障影響手術的順利完成,延擱手術而給患者造成非必要創傷[2]。器械檢查結束之后要進行真空消毒,鏡頭以及充氣管要使用低溫消毒。如果使用2%的戊二醛浸泡,則需要在使用前應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從而避免器械殘留消毒液而影響到患者手術創口的愈合。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常規預防措施基礎上予以針對性預防措施。第一,做好術前訪視。術前1 d護理人員要訪視患者,并且介紹腹腔鏡手術的過程與手術室環境,從而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3],此外要指導患者學會深呼吸以及有效咳嗽的方法,讓患者意識到咳痰重要性。第二,麻醉過程中的干預措施。麻醉前護理人員要仔細檢查吸引器裝置,從而保證其處于備用狀態。在建立靜脈通道之前需要考慮醫生麻醉用藥的方便,并且輸液管的前端應當連接1個三通,在三通的前端接1根延長管。建立靜脈通道之后使用中單將患者的雙肢以及延長管固定在身體的兩側,同時將三通固定在手術臺的一端,避免影響到醫生的手術操作,同時便于醫生的術中用藥,并且防治患者的上肢過度外展而導致臂叢神經損傷[4]。麻醉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協助醫生做好麻醉誘導,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第三,安置過程當中的干預措施。患者要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并靜吸全身麻醉之后,安置為低截石位,雙下肢要使用彈力繃帶纏繞在支腿架上面,從而保證靜脈的回流通暢,避免出席那下肢的靜脈血栓。安置截石位過程中,需要將患者的臀部外移,從而便于舉宮器操作,防止因為手術視野的暴露不清而損傷患者周圍組織[5]。此外要固定肩托從而增加穩定性,降低對患者肢體產生的牽拉。第四,建立氣腹過程中的干預措施。護理人員要觀察氣腹針進入患者腹腔之后再充氣;充氣開始時的氣流量應當

1.3 統計學處理

將所檢測的數據用統計學專業軟件數據包SPSS 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5.3%,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2.0%,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腹腔鏡的技術應用日益廣泛,不過腹腔鏡微創技術,需要做好護理配合,從而充分體現腹腔鏡手術的優點。目前情況下,腹腔鏡手術在臨床上,還未得到所有醫生以及患者的接受,并發癥發生的規律以及預防措施也不夠成熟,而一旦出現發生并發癥,一方面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需要積極做好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預防干預,并且一旦出現并發癥要及時處理。護理人員以及醫生應當主動參加相關的技術培訓,從而掌握腹腔鏡手術的理論知識,熟悉腹腔鏡手術麻醉的方式以及手術過程,并且了解常見的并發癥原因、種類、臨床表現以及處理措施,術前做好周密準備,提高手術操作技巧以及熟練程度,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尤其是術后24 h內,一旦發現問題要協助醫生及時處理,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通過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婦科腹腔鏡手術的并發癥發生率。手術難度、醫師手術經驗、手術方式以及護理人員配合是婦科腹腔鏡手術出現并發癥的重要影響因素。除此之外,并發癥發生也同患者體重、年齡、手術史以及子宮大小等存在一定的關系。老年患者的組織形態以及臟器功能出現退行性的變化,因此手術的耐受力下降,手術風險上升。有腹腔手術史的患者,尤其是出現腸粘連的概率顯著上升。特別是切口位置同腸管以及網膜之間的粘連,在腹腔鏡穿刺的過程當中加大腸管穿刺傷風險。合并有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自身就存在盆腔粘連的問題,使得術中手術視野的暴露比較困難,解剖位置出現變化,從而加大手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大子宮女性使用腹腔鏡進行子宮切除存在比較大的爭議,這是因為子宮過大會影響到腹腔鏡下的手術視野同時限制操作的空間,容易導致手術失敗以及增加并發癥發生的概率。

相關研究當中,術中失血過多導致的貧血是常見的手術并發癥,會發生在手術操作過程當中的各個步驟。患者容易出現損傷的血管主要有盆腔血管、腹壁血管以及腹膜后血管等。大血管的損傷往往在短時間內誘發失血性的休克,會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婦科腹腔鏡手術的過程當中,一方面需要在穿刺過程當中盡可能選擇無血管區,預防血管的損傷,另一方面輔的套管針穿刺應當在腹腔鏡監視條件下展開,這樣才可以降低腹腔鏡術中出現腹壁穿刺孔出血的出現概率。除此之外,惡性腫瘤手術進行腹膜后切除淋巴結的時候,需要注意鏡下充分暴露患者血管走向分支,并且認真分離,盡可能遠離血管完成電凝操作。在切除淋巴結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充分暴露閉孔神經,在上方分離患者的淋巴結,防止閉孔神經的下方操作傷及閉孔靜脈。泌尿系損傷尤其是輸尿管的損傷可以說是腹腔鏡手術過程當中嚴重并發癥之一。因為腔鏡手術往往采取電切以及電凝方法來處理組織與血管,局部溫度能夠>300 ℃,特別是單極電凝以及電切的熱傳導效應會波及到附近3 cm,誘發輸尿管的缺血壞死,在手術過程當中往往被忽視,在手術結束之后的一段時間才出現癥狀與體征。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熟悉腹腔以及盆腔的解剖結構,尤其是輸尿管解剖,在容易損傷輸尿管的位置要格外小心,辨認輸尿管方向,必要情況下解剖輸尿管從而避免損傷。要是出現解剖困難,應當在術中或者是術前做好輸尿管的置管,避免電凝止血并盡可能少用單極電凝。合并有盆腔手術史、盆腔粘連嚴重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手術方式選擇方面要更加慎重,警惕此類患者出現的輸尿管位置變異。腹腔鏡下進行惡性腫瘤手術的患者,手術過程當中要避免輸尿管游離過度,防止損傷營養血管,同時盡可能防止鉗夾損傷。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可靠安全,不過受儀器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并發癥危險。通過針對性預防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因此在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析茜,李丹,沈美娜,等.婦科腹腔鏡手術術前及術后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4,31(8):1123-1124.

[2]王玉媛,袁江麗,鄭燦燕.舒適護理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17(8):68-69.

[3]潘曉晶,王玉萍,王曉麗.膝胸臥位、氧療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肩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4,61(3):240-242.

[4]彭俊英,章關華.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26(8):46-47.

篇6

[摘要] 目的 探討婦科患者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該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婦科腹腔鏡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分為觀察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為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采用循證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 結果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顯著低于的對照組,并發癥、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心理護理、服務態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減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婦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循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b)-0152-02

腹腔鏡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的開腹手術,成為手術治療的一種趨勢。但婦科腹腔鏡的患者術后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如:惡心、嘔吐、腹脹及肩痛等,對手術的療效和患者的康復造成了影響。循證護理是將科研結論與臨床檢驗、患者的價值、愿望以及實際情況向結合,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并將其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的過程[1]。為探討婦科患者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措施,該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收治的50例婦科腹腔鏡患者術后采用循證護理,有效預防了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婦科腹腔鏡手術的患者,納入標準:①均志愿參加研究;②無嚴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③已婚婦女;④認知能力正常,能完成量表;⑤術前無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疾病;⑥無全身嚴重感染及惡性腫瘤病史。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心、肝、腎、循環、呼吸、神經、代謝等方面的功能嚴重紊亂者;③血液系統疾病、嚴重感染、糖尿病者;④有精神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年齡25~68歲,平均(45.8±12.6)歲。手術原因:子宮肌瘤43例,卵巢腫瘤27例、異位妊娠18例,附件包塊、盆腔炎等6例,輸卵管積水6例。經該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師進行手術,手術方式基本一致,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基礎護理等,觀察組為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采用循證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成立循證小組 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責任護士和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等,進行相關培訓合格后,根據循證護理的5個步驟,設計循證護理方案。確定影響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圍手術期舒適度的因素,如:心理因素、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然后在中文期刊全文數據額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2007年以來的文獻,并結合臨床實踐,制定出護理措施。

1.2.2 循證支持 ⑴疼痛護理:①減痛:患者術后12 h拔除導尿管后,行膝胸臥位,實施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告知膝胸臥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2]。②按摩減痛:待麻醉清醒后進行,幫助患者進行按摩。按摩前先向患者作一些的解釋及理解,以爭取患者愉快地配合。按摩部位為肩背部、季肋部、腹部按摩,注意避開傷口,手法要輕柔[3]。③心理減痛:告知患者只要忍耐幾天切口的疼痛就恢復健康了,囑患者放松心情。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聽音樂,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教會患者放松訓練,充分應用頭頸部放松、胸腹放松及四肢放松的方法,使患者充分達到精神的放松狀態。⑵并發癥:術后密切觀察患者體溫的變化,做好引流管的護理,防止導管相關感染。術后6 h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扣背等,必要時給予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和糜蛋白酶霧化吸入以減少呼吸道感染[4]。排氣后,進行飲食指導。鼓勵患者早下床活動,可先從床上進行變換、縮肛運動,然后進行四肢活動,過度到下床活動,以早期促進胃腸功能恢復[5]。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并發癥(惡心、嘔吐、腹脹以及感染等)、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其中術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疼痛,評分0~10分,分數越高越疼痛,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讓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進行評分。采用該院自制的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包括治療性護理、服務態度、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4個維度,每個維度的滿分為10分。總分為0~40分。

1.4 統計方法

數據統計使用spss 17.0 軟件,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用頻數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并發癥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顯著低于的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為6.0%顯著少于對照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在心理護理、服務態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如何采用必要的護理干預有效減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一直以來都是護理工作者研究的焦點。循證護理又被成為實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制訂護理計劃過程中,將護理人員的個人技能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價值觀和愿望這3個基本條件有機結合起來,獲取實證,作為臨床護理決策的依據。李梅等人的研究發現,循證護理可使腹腔鏡術后肩痛發生率降低,肩痛程度減輕,肩痛時間縮短,進而說明循證護理能減少腹腔鏡術后肩痛等并發癥的發生[6]。吉曉萍的研究顯示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減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7]。循證護理關注的是患者,是在對患者實施護理過程中發現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符合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通過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可持續的提高護理質量,以達到對患者利益最大化原則。嚴超蘭將循證護理模式用于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結果發現效果滿意,患者并發癥較少,而且護理滿意度較高[8]。這說明循證護理切實以患者為中心,護理措施圍繞患者開展。

該研究為有效預防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及時、準確、有效的評估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制定疼痛干預和并發癥干預兩個護理措施,有效解決患者實際所需的護理問題。結果發現,觀察組術后的疼痛評分、并發癥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循證護理使護理工作更加地科學化、規范化,有效的克服了傳統護理以個人經驗為主、上級護士的指導、教科書上的知識為依據較為盲目等護理缺點,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綜上所述,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減科腹腔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肖麗華.循證護理在婦科腹腔鏡術后肩背痛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6):60-61.

[2] 許萍萍,潘雨萍.膝胸臥位緩解腹腔鏡婦科術后患者非切口疼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3,12(1):53-54.

[3] 計柳香,王玉瑛.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肩部疼痛的影響因素及護理措施[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5):31-33.

[4] 黃春蓉,楊露,李巧菊,等.循證護理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4):319-320.

[5] 盧玉鳳.臨床護理路徑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14):80-82.

[6] 李梅,高全聰.循證護理在婦科腹腔鏡術后預防肩痛的應用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6):80-81.

篇7

1方法

1.1病人入院時的健康教育:護士從病人入院的第一天開始,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入院宣教工作。宣傳內容包括介紹病室的環境及制度,管床醫生和護士,協助新老病人的溝通,使病人能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從整體的角度關心支持病人及家屬。護士以熱情、親切、誠懇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和態度,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向病人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治療方法及過程,使病人能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參與護理過程。

1.2手術前的健康教育:手術前的病人常常會表現為精神緊張,顧慮重重,擔心手術能否成功,手術會否造成器官殘缺、功能不全,從而影響她們的生理功能和女性特征等。術前護理目標是,讓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降低感染的機會;使病人能與術前檢查工作密切配合,保證檢查的順利進行。教育內容包括:向病人解釋術前準備項目的目的和意義,介紹麻醉和手術的過程,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和處理方法,心理因素對術后康復的影響,以及病人如何配合等使病人能以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增強手術的耐受性,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3手術后的健康教育:手術后的病人常常會受到傷口疼痛,腹脹,排尿困難等問題的困擾。術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平穩地過度危險期,減少并發癥,盡可能地將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程度,使病人和家屬的顧慮得到緩解,幫助病人及家屬對疾病和采取的護理方式有更好的了解,使病人盡早恢復。大多數病人通過護士的入院宣教,術前健康教育,加之手術已除去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覺地配合進行恢復期的治療和護理,預防術后并發癥等。同時在護理過程中盡量讓病人參與到治療和護理中來,幫助病人建立穩定的情緒,盡快康復。

1.4出院前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目的是使病人掌握恢復期的自我護理方法。護士在病人出院前充分做好出院前健康教育的準備,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應付疾病變化的策略,提供必要的營養知識,根據病情,必要時指導病人正確補充雌激素和性生活的注意事項,告知病人復診的時間,若為惡性腫瘤病人應督促病人按時復診,及時做放療和化療,還要進行功能鍛煉,訓練自護能力等。

2效果

2.1通過對婦科手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以后,收到了滿意的效果。不僅減輕了病人的心理負擔,還改善了護患關系。讓病人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正確認識疾病和手術,從而能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因此防止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2.2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到:(1)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原來的90%提高到100%。(2)病人由入院時的一無所知,到出院時病人和家屬大部分能掌握一般的健康知識和自護方法。

篇8

1 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和查懷查孕工作

對婦科病進行普查普治是婦女保健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實行定期對婦女進行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有利于及早發現婦科病,進行及時的治療,對于降低婦科病的發生概率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在我國農村,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就沒有深入地展開,所以農村婦女出現婦科病的概率比較高,而且她們不便于就診,造成農村婦科病的就診率低。數據表明,農村婦女中80%三年未曾進行婦科病的檢查。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國家頒布了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而對婦科病進行查懷查孕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中一大重要內容。以前,查懷查孕和婦科病的普查普治是分開進行的,而且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主要的是采取突擊、單純檢查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婦女的反感。為了促進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婦女的保健工作和計劃生育共同發展,提高工作效率,開始嘗試了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和計劃生育工作相結合的新工作模式。

2 婦科病的普查普治與計劃生育相結合的新模式

以前采取的對婦科病普查普治、查懷查孕和健康教育這三樣工作分開進行,三樣工作相結合,在提供檢查和治療的醫療服務外,還增設咨詢之一醫療服務,從而普及保健方面的知識,使婦女能夠及早發現自身的婦科病并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

2.1 成立一個專項的組織機構

成立一個專項的組織機構,以鎮政府的名義發放文件,以鎮長為組長,鎮上計劃生育的領導為副組長,并組織召開婦科病普查普治、計劃生育和保健工作的專項會議。某鎮人口計劃生育局、當地醫院等機構,需要從群眾需求出發,采取婦科病普查普治與計劃生育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對育齡婦女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和計劃生育工作。

2.2 宣傳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

2.2.1 檢查前的宣傳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進行宣傳的方式,如板報、橫幅等,積極宣傳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召集全村育齡婦女到指定地點進行婦科病的普查普治、查懷查孕等工作。2.2.2 檢查中的宣傳

在檢查的過程中,要召集相關宣傳部門的記者和工作人員及時撰寫通訊稿,宣傳婦科病檢查中的典型案例,營造出一種宣傳的氛圍,讓全社婦女都關注婦科病普查普治、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的工作。2.2.3 成立一個專業技術隊伍

從各個機構中抽調一些技術高的醫生專門組成一個專業技術隊伍,按照要求,將這個專業技術隊伍分為三個小組,進行定時、定點、定位、定人的方式對廣大的育齡婦女提供保健檢查、健康教育和治療服務,并邀請專家進行婦科病的專題講座,大力宣傳有關婦科病的知識。

2.2.4 提供資金的供應,保證后勤服務

鎮政府和社會要撥出一些資金充入到婦科病普查普治和計劃生育工作中,讓每個育齡婦女都能夠享受到免費檢查婦科病和其他保健工作的服務。另外,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要強,抽調出一些工作認真的人員成立一個后勤隊伍,負責檢查工作中儀器設備的購置、使用物品的采購、接送待檢查的育齡婦女、設備運輸和保養、保障工作環境等工作。

2.2.5 為待檢查的育齡婦女提供優質服務

2.2.5.1 微笑服務

對于檢查工作中的工作人員要進行優質服務教育,檢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做到三個一,即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個答復,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熱情關心婦女的狀況,細心為婦女解答她們所提出的問題。

2.2.5.2布置溫馨的服務環境

從婦女的需求和對婦女的健康方面考慮,細心布置好服務環境,讓她們在檢查的過程中感受到溫馨。根據環境的改變提供各種服務,如夏季準備空調,冬季準備電暖爐等設施,讓婦女們真真切切感受到服務環境的溫馨。

2.2.5.3 開通綠色通道并建立檔案

對于普查出患有婦科病的婦女要及時給予治療,對于未能給出治療的婦女,我們要開啟一個綠色通道,通知她們到上一級的醫院進行再次檢查和治療。建立已婚夫婦檔案,對普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并作出調整以解決這些問題。

2 婦科病普查普治與計劃生育相結合取得的效果

2.1 提高婦科病普查普治的參與率

通過積極廣泛的宣傳使得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同時讓群眾們知道了進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的重要性,將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于計劃生育相結合,為育齡婦女提供了免費優質的服務,減輕了他們費用的負擔,提高了婦科病檢查的參與率。數據顯示,婦科病檢查的參與率從2003年的49.57%上升到2010的97.02%。

2.2 患病率降低

建立綠色通道,從而可以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完善檔案管理,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了婦女自身的保健意識,有效地降低了患病率。數據顯示,婦科病的患病率從2003年的29.14%下降到2010年的16.96%。

2.3 多方合作,資源共享

將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與計劃生育相結合,從而使得政府、婦聯、醫院、計劃生育部等機構聯合進行工作,有效地降低了資源的浪費,做到了資源共享。充分體現了集中優勢、依法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巨大優勢,更好的進行婦科病的普查普治與計劃生育工作。

3 總結

以往將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與計劃生育分開進行,浪費了資源,成果不大。現在實行將婦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與計劃生育相結合,采取這個新的模式進行工作,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各個工作的效率。

篇9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志碼】A

1981年,美國在男男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發現了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1],自此之后,該疾病迅速席卷全球,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MSM人群一直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2],而且具有橋梁作用,可以使HIV由MSM人群向普通人群傳播[3]。暴露前預防用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是指使用單一的或復方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antiretrovi-rals,ARVs)以降低HIV陰性人群感染HIV的風險,是最有前景的生物預防HIV感染的策略,對降低和控制艾滋病傳播具有重要意義[4]。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MSM人群PrEP接受意愿及服藥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暴露前預防用藥策略在我國MSM人群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天山男孩同志工作組”和“龍族同志工作小組”兩個男男同性戀公益組織,利用滾雪球法在烏魯木齊市招募年滿18周歲、無精神和智力缺陷、抗HIV陰性、同意接受訪問調查的MSM志愿者400人。

12研究方法

MSM志愿者在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由研究者進行面對面、一對一式的詢問調查并詳細記錄,其中有效問卷379份,有效率為9475%。并依據其選擇的服藥方式發放PrEP藥物,進行為期2年的干預,目前該研究仍在進行中。

13研究內容

調查問卷分為四部分,包括:(1)一般情況:年齡、族別、文化程度、就業情況、婚姻狀況、個人月收入等;(2)自我保護意識:是否做過艾滋病檢測、認為艾滋病的嚴重程度如何、認為自己生活地區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如何、認為艾滋病對自己家人的威脅有多大、扮演的角色、發生行為時安全套的使用頻率如何、通過互聯網尋找性伴的頻率怎樣、是否得過性病等;(3)PrEP接受意愿及服藥方式的選擇:在HIV預防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證并且免費提供的前提下是否愿意服用、是否愿意每天按時服用HIV預防藥物還是在前48~24h口服1次,后2h內加服1次;(4)服藥所擔心的問題:男性性伴的態度是否會影響用藥選擇、能按時按規定吃藥的自信程度有多少、對藥物副作用的擔心程度有多少、因自己服藥而受歧視的擔心程度有多少等。根據MSM志愿者對于PrEP的接受意愿,分為服藥組(愿意服用預防藥物)和空白組(不愿意服用預防藥物);在服藥組中,根據其選擇PrEP的服藥方式,分為時間驅動組(愿意每天服用預防藥物)、事件驅動組(愿意前后服用預防藥物)。

14統計學處理

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P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合格 MSM 379人。研究對象年齡18~68歲,平均(3128±852)歲,30歲及以下占538%;漢族占926%,少數民族占74%;未婚占741%,已婚占166%;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占694%;月均收人3000元及以下占462%,3001元~5000元占348%;在業者占747%,學生占195%。

22自我保護意識

調查對象中,953%的人做過艾滋病檢測;897%的人認為艾滋病嚴重程度為較嚴重;715%的人認為自己所生活的地區MSM感染艾滋病的比率較高;763%的人認為艾滋病對自己或家人的威脅較大;340%的受試者扮演的角色為女性角色;522%發生行為時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經常通過網絡找尋性伴的僅為21%;曾經得過性病的占137%。

23PrEP接受意愿及服藥方式的選擇

379名研究對象中,服藥組259人占683%,空白組120人占317%;服藥組中,時間驅動組86人占332%,事件驅動組173人占668%。

24服藥所擔心的問題

264%的受試者認為男性性伴態度會影響自己用藥選擇。比較自信能按時服藥的占522%,較擔心藥物副作用的占248%,擔心因服藥而受他人歧視的占261%。

25PrEP接受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單因素χ2檢驗分析顯示,對于MSM是否愿意服用預防藥物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程度、是否做過艾滋病檢測、扮演的角色、安全套的使用頻率、通過互聯網尋找性伴的頻率、是否得過性病、男性性伴的態度是否會影響用藥選擇等8個因素(P

26服藥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對于愿意服用預防藥物的MSM人群選擇何種服藥方式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有民族、文化程度、就業情況、認為所生活的地區同志人群感染艾滋病的比率如何、扮演的角色、安全套的使用頻率、是否得過性病、擔心藥物副作用的程度、擔心他人知道自己在服藥而受歧視的程度等9個因素(P

3討論

HIV的感染方式已從當初的血液傳播為主過渡到了現在以性傳播為主,我國同性性傳播所占的構成比也在逐年增加[5,6]。盡管我國一直在對MSM人群采取宣傳教育、免費發放安全套等預防措施,但未能控制其不斷增加的感染人數。因此,在MSM中推廣PrEP很有必要。

31PrEP接受意愿

自我保護意識是個體維護機體健康的一種自發性思維,自我保護意識強的MSM在男男中會更加注重保護自己不受侵害。本研究發現,艾滋病檢測、扮演的角色為女性角色、得過性病的MSM相對容易接受PrEP這種新的預防干預技術,說明這些人群顯示出了較高的自我保護意識。由于自己已經得過性病,所以對于艾滋病的認識要比健康人群更加客觀和直接,因此會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同性角色的MSM在艾滋病預防的態度行為上存在差異[7],過程中扮演女性角色的MSM由于是入方,直腸黏膜破損和肛周破裂出血的情況導致他們感染HIV的風險相對要高,因此為了保護自己也更容易接受PrEP。在此次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MSM認為可以把預防用藥當做安全套的替代品,故時使用安全套頻率低者比使用頻率高者更容易選擇服用預防藥物,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8]。在美國波士頓和華盛頓分別進行的研究顯示,PrEP的接受意愿與MSM的特征并無相關性[9]。而廣西韋所蘇[10]和重慶鐘殉等 [11]的研究表明,MSM人群對于PrEP接受意愿與對待艾滋病和艾滋病預防措施的態度有關,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印證。

32服藥方式的選擇

國際上推廣的PrEP服藥方式為兩種,每天服用及間歇性服用[12,13],間歇性服藥方式因每個研究的國情和地區而略有不同,本研究采用的是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中所規定的服藥方案,間歇性服藥為前后服藥。由于男男大多建立在雙方的性沖動上,這是一個不好明確時間,相對不太容易預知的事件。因此在現實的推廣過程中,前后服用PrEP往往無法切實按照其要求服用,大多存在漏服或不在規定時間內服藥的現象,致使PrEP無法正常發揮其預防干預作用。因此從預防疾病的角度出發,對于性伴較多、較為活躍的MSM,每天按時服用具有較高的預防效果。

此次調查中發現對于服藥方式的選擇,除了自我保護意識,文化程度和服藥的隱蔽性也是影響其的重要因素。劉瑩等人[14]在深圳的研究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初次和男男年齡越高,跟男友及男性發生“”時每次使用安全套率越高,HIV、梅毒、丙肝抗體陽性率相對也較低。這說明文化程度對MSM人群高危行為有一定影響,文化程度高的MSM對艾滋病知識和健康教育會更加關注,也會更加注意保護自己。而對于服藥的隱蔽性,這可能與中國社會寬容接納男男同性戀程度不高有關,因此MSM活動更具有隱秘性。本次調查中學生群體的生活情況為住家或是住宿舍,在這種生活狀況下若是每天服藥,容易讓家人或是舍友發現,一旦發現將會面臨難以解釋甚至是被迫出柜的窘迫境地,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前后服藥,而且本次調查中只有406%的受試者不太擔心自己因服藥而受歧視,這些都反映了MSM人群對藥物的隱蔽性有較高的要求,雖然PrEP可以預防HIV感染,但大部分受試者并不希望周圍的人知道自己在服藥。這也提示若是能采取一些類似于更改藥瓶包裝或是改變藥片造型等保證藥物隱蔽性的措施,可能會有更多的人會選擇每天服藥。

參考文獻

[1]Gottlieb MS Pneumocystis pneumonia―Los Angeles. 1981. Am J Public Health,2006,96(6):980-983.

[2]Phillips AN, Cambiano V, Nakagawa F, et al. Increased HIV incidence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despite high levels of ART-induced viral suppression: analysis of an extensively documented epidemic. PLoS One,2013,8(2):e55312.

[3]蔡于茂,宋亞娟,洪福昌,等. 深圳市男男人群異性特征及影響因素.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1):32-35.

[4]Gm M, Kh M. Oral pre-exposure anti-HIV prophylaxis for high-risk U.S. populations: current considerations in light of new findings,2011,25(2):63-71.

[5]汪方華,程曉莉,肖永康,等. 安徽省2009-2010年男男者艾滋病哨點監測分析.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8):685-688.

[6]2014年4月全國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進展. 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6):385.

[7]張靜瑜,李青青,韓德琳,等. 男男人群性角色狀況及其與安全套使用和HIV檢測的關系.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5):400-403.

[8]Gomez GB, Borquez A, Caceres CF, et al.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transwomen in Lima, Peru: A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tudy. PLoS Med, 2012,9(10):e1001323.

[9]Mimiaga MJ, Case P, Johnson CV, et al. Pre-exposure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attitudes in high-risk Boston area men who report having sex with men: limit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ut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utilization after education.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9,50(1):77-83.

[10]韋所蘇,鄒云鋒,徐永芳,等. 廣西地區650名男男者對暴露前預防HIV感染接受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8):786-788.

[11]鐘,鐘曉妮,彭斌,等. 重慶男男者暴露前藥物預防HIV感染接受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3,38(4):389-394.

[12]Volk JE, Liu A, Vittinghoff E, et al. Sexual frequency and planning among at-risk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event-based intermittent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2012,61(1):112-115.

篇10

【關鍵詞】婦產科;切口感染;病因分析;預防對策

【Abstract】The hospital in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wound infection occurred in gynecologic 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ause, and wound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for various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described. After a serie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as been strictly controlled.

【Key words】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nd preventive measure of wound infection causes

婦產科手術是治療婦產科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手術,不僅可解除患者的痛苦,還為許多產婦解除了不能順利分娩的后顧之憂。但是,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及各種原因造成的術后切口感染的問題,又給患者帶來了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負擔。因此,及時尋找病因,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嚴格控制感染對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人對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發生切口感染的30例患者進行易感因素的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我院婦產科在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共做手術902臺次,發生術后切口感染30例,院內感染發生率為3.3%,其中產科手術24例,婦科手術6例,切口感染的發生集中在7~10月。

1.2 切口感染的患者癥狀相同,均沒有發燒的現象,白細胞計數正常,表皮完好,只是在皮下滲出物增多,滲出物為淡黃色或暗紅色液體,經微生物監測為少量厭氧性鏈球菌、白細胞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其中,少量厭氧性鏈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大腸桿菌2例,其余為無菌生長,分泌物為白細胞和脂肪球。

1.3 30例切口感染的患者,26例通過勤換藥,加強換藥的無菌操作,及時調整抗生素的應用,延長拆線時間,切口均已愈合,只有2例是通過二期縫合后,切口愈合。

2 病因分析

2.1 本次院內感染微生物監測主要是條件致病菌引起,其原因是:

2.1.1 手術患者多有貧血,免疫功能差,條件致病菌易入侵并繁殖。

2.1.2 長時間應用廣譜抗生素,造成體內正常菌群失調,為耐藥菌株的繁殖創造了條件。

2.1.3 切口感染均發生在夏秋季節,天氣炎熱,患者出汗較多,細菌容易衍生。

2.2 發生切口感染的多為子宮切除和剖腹產手術,這主要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其腹腔經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細菌易入侵。發生切口感染的子宮切除患者6例中有4例有慢性陰道炎,1例有輕度宮頸糜爛,并曾患過霉菌性陰道炎。剖腹產的產婦,由于其妊娠晚期及臨產后,生殖道原有的生理性防御功能如陰道自凈作用、宮頸粘液栓等均被破壞,孕期生理性貧血,臨產后體力消耗、失水等,進一步削弱機體抵抗力。產程中肛查,陰道檢查及手術時的麻醉,腹腔干擾、組織損傷和出血,特別是當產程延長,胎膜早破時,存在于周圍環境或產婦陰道內的條件致病菌、羊胎膜中的病原菌,均易伺機大量繁殖引起感染。發生切口感染的產婦24例中10例有胎膜早破,3例羊水為III度污染,還有4例有不同程度的產程延長。

2.3 女性患者的腹部皮下脂肪較厚,易形成脂肪溢化,在縫合皮下時易留下死腔,造成感染。

2.4 剖腹產手術急癥較多,急癥手術患者由于術前準備倉促,及圍術期用藥不及時導致感染。

2.5 手術過程中,相對無菌和絕對無菌的概念不清,用于皮下組織、肌層筋膜的器械和用于子宮的器械未嚴格分開。

2.6 術后傷口處理不當,如換藥不及時,換藥時不注意無菌操作,傷口拆線時間太早等等。

3 預防措施

3.1 加強病室管理。

3.1.1 病室保持整潔,空氣新鮮,室溫控制在22~24℃ ,濕度55~65%,病室每周用空氣消毒片消毒2次,再用04%過氧乙酸噴霧2次,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

3.1.2 堅持做好晨、晚間護理,病室床頭柜、椅、床等每日用0.5%“84”消毒液擦拭2次。地板每日用消毒液拖2次。

3.1.3 換藥室每日用臭氧消毒2次,每次1小時。定時開窗通風,每日不少于兩次,每次20分鐘。換藥的器械由2%戊二醛浸泡改為高壓蒸汽滅菌。

3.1.4 每月做空氣培養和物品表面細菌培養,工作人員每月做咽拭子和手培養,及時發現隱患,及時處理。

3.1.5 加強終末消毒,患者出院后,床旁用臭氧消毒1小時,避免交叉感染。

3.2 手術室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3.2.1 對環境的管理:婦產科手術固定一到兩個手術間進行手術,手術間每日常規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板2次;手術間平面如床、椅、門窗、擔架、空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空氣消毒每日用臭氧消毒2次,每次1小時;定時開窗通風,每月做空氣培養和物品表面細菌培養,及時發現隱患,及時處理。

3.2.2 對工作人員的管理

3.2.3 工作人員進入手術間戴雙層口罩,上臺洗手前先用消毒肥皂水擦洗三遍后再用絡合碘消毒液擦手三遍;參加手術的醫生和護士每月做手細菌培養一次,每半年抽查一次HBSAg,陽性者調離手術室。嚴重上呼吸道感染、手部皮膚有破損及其它化膿性皮膚病者,不得入室參加手術。嚴格限制參觀人員參觀手術。

3.3 做好術前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焦慮、緊張情緒。囑患者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做好術前清潔工作,囑患者洗澡,清潔皮膚,術前備皮不用備皮刀,防止割破皮膚。切口部位及周圍用百多邦涂抹,及時做好圍術期用藥。

3.4 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切口部位消毒后用一次性敷貼保護切口,手術器械臺分為相對無菌區和絕對無菌區。手術時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如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更換刀片、止血鉗,用于夾宮頸的器械不再用于其它地方。手術做完準備關閉腹腔時,工作人員全部更換手套,更換吸引器頭及干凈的器械。

3.5 術后換藥及時,并嚴格無菌操作,換藥前工作人員用0.1%洗必泰擦手后戴手套,再進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用藥前仔細詢問患者的用藥史,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藥。

通過以上措施,我院婦產科手術切口感染得到了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發生率下降到“零”,有效地提高了我院醫療護理質量,保證了患者的醫療安全,直接和間接地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曹珍修.剖宮產感染的防治要點.實用婦產科雜志,1996第12卷第1期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 日本免费a级毛 |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 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