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模板(10篇)

時間:2023-11-15 09:59: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保護濕地生態環境

篇1

北戴河濕地位于新河以北、林海度假村以南、濱海大道以西的三角區域,經新河入??谂c沿海濕地相連。2007年曾舉行東北亞濕地和水禽保護國際研討會,并發表了關于東北亞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合作的北戴河聲明,已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作為世界四大觀鳥勝地之一,北戴河被譽為“觀鳥的麥加”。

一、北戴河濕地狀況

(一)濕地概況。北戴河濕地,是被國際濕地保護組織所命名的我國最大的城市濕地,其中總保護面積3081公頃,是候鳥遷徙重要通道和國際四大觀鳥勝地之一,區位優勢重要,濕地類型多樣。在這里,保護鳥類380多種,列入《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4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動物51種,包含有黑嘴鷗、白鶴、丹頂鶴等[1]。北戴河濕地也是西伯利亞、中國北方與南方、菲律賓、澳大利亞之間候鳥遷徙的驛站,曾多次在此觀察過候鳥的英國觀鳥團稱從世界范圍來講,北戴河濕地是遠東最好觀察遷徙候鳥的地方。

(二)氣候特點。北戴河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濕潤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春季多日照,氣溫回升快,相對濕度低,空氣半干燥,蒸發快,風速較大;夏季多陰雨,空氣潮濕,氣溫高但少悶熱;秋季時間短,降溫快,秋高氣爽;冬季長,寒冷干燥,多晴天,四季氣候分明。同時因受海洋的調節,又具有多風、濕度大、雨量適中、氣候宜人的海洋型氣候,整個北戴河處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之中。也正是因為北戴河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其形成了適合候鳥生存的棲息之地,使北戴河成為國際四大觀鳥勝地之一。

(三)生物特點。北戴河濕地之所以受人矚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通過查詢資料可知,北戴河區的鳥類有白鷺、丹頂鶴、灰鶴、大天鵝、海鷗、海燕等。我國鳥類共計有1186種,其中北戴河就有20個目61個科的405種,且屬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68種。在中新網“秦皇島《做“觀鳥圣地”的守護者》倡議引發全國關注”的報導中,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鳥類學會副會長許維樞先生曾這樣說道:“北戴河曾一次記錄到東方白鸛2729只,超過以往世界最高紀錄的一倍以上;一次記錄到鵲鷂14534只,為世界上一個地點發現鵲鷂的最高紀錄?!边@也證明了北戴河區豐富的鳥類資源的特點。

二、濕地功能及退化

(一)水資源的“貯存庫”。濕地可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漲水季節將過量的水像海綿一樣儲存起來,減少洪水壓力,有效控制洪水,防止土壤沙化,又能在一段時間后慢慢釋放補充河流或下滲補充地下水,因此被稱為是水資源的“貯存庫”。

(二)水體“凈化器”。濕地本身的獨特性讓其有凈化天然水體的能力。濕地本身特性讓它能滯留水、土中的沉積物、有毒物等,從而改善環境污染。

(三)“儲碳機”。濕地能夠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源,在全球變暖日益嚴重的當下減少溫室效應。

(四)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蒸發,濕地可不斷向大氣輸送水氣,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同時能夠控制土壤侵蝕,穩固基地,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調節氣候。

(五)“物種基因庫”。濕地是重要的基因遺傳庫,對維持物種多樣性和平衡、篩選生物優良基因有著重要意義;作為鳥類的天堂和重要的生存棲息地,對鳥類生存和繁衍后代也有很大作用。環境的日益惡化,導致適宜生物生存的環境逐漸呈現單一化破碎化現象,因此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并協調人地關系對生物多樣性及珍惜鳥類保護有重要意義。

三、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濕地有自凈能力、防風固沙、穩固海岸、豐富濕地生境類型等功能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重要作用,但近年來由于人類對濕地認識的不全面、不重視,城市發展建設沒有周全考慮濕地地質和生態環境,導致濕地面積不斷減少、生態破壞加重、功能不斷退化,為此建議開展以下措施:

(一)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濕地環境保護不是個人、小集體和政府的事,而是每一個人的事,因此,需要加大對濕地環境保護的宣傳和人們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只有對濕地功能、濕地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有了清楚的認識和了解,才能人人擁有保護意識,才能更好的進行濕地生態環境保護。

(二)節約用水,開發與推廣水資源利用技術。濕地退化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居民用水量的增多和浪費,導致地下水過量開采,使得濕地干涸,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推崇水資源保護、開發并推廣先進的水重復利用技術,對濕地保護有巨大意義。

(三)著力抓實教育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北戴河鳥類博物館。2009年,政府開放秦皇島鳥類博物館,這是集鳥類起源、進化、發展等為一體的專題科普博物館,但是沒有很好的發揮科普教育效能。為此應加大對博物館的宣傳,與世界觀鳥者進行交流、與各高校進行交流,進行候鳥知識普及教育,充分發揮博物館的作用。

(四)落實責任,明確管理。濕地在中國的管理雖歸林業部,但是涉及其管理的部門還包括了農業、水力、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海洋等部門和相關地方單位,管理權限不清和缺乏管理協商機制,使得濕地的利用和管理很難實施。為此需要明確管理部門,協調各部門之間關系,以便濕地管理有效進行,濕地保護切實實施。

(五)政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頒布相關政策。在北戴河區了解到,地方政府為保護北戴河環境,嚴禁禁止北戴河區進行炭火燒烤,并有城管進行監察,但在北戴河區政府信息公開平臺上檢索和秦皇島圖書館政府文獻查詢處,均沒有發現獨立、完善的與濕地保護有關的詳細的政策、法規,所有涉及到濕地的內容均在旅游管理、年度工作總結等里簡單提到。此表明,政府方面對濕地生態保護還有欠缺,政府重視度還需提高。為此,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嚴禁濕地生態污染破壞、候鳥棲息地破壞,讓北戴河濕地生態保護和候鳥保護有法可依,走上合理法制化道路。

(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在法律條件下出臺相應的建設和管理條例,城市及自然保護區等的建立要做到依據濕地生態特點建立,妥善進行各項管理,避免開發造成濕地面積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另外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一方面,使濕地保護區在法律規定下被保護,另一方面,使遭受破壞的濕地能夠得到恢復。

四、小結

秦皇島市民曾在當地相關采訪中說道:保護鳥類的生存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如果有一天鳥兒消失了,那么人類的末日也不再遙遠。保護鳥類,最重要的就是保護鳥類賴以生存的棲息地。[2]

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在,環境發展不僅僅影響城市的發展、國家的發展,還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為此,我們不僅僅是做加大宣傳、志愿服務等的表面工作,而是在認識到濕地對人類的巨大作用和濕地破壞對人類的潛在威脅的同時,切實進行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讓每一次活動和宣傳都具有實際意義。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共同的生活家園。(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指導教師:王智進

篇2

一、白洋淀濕地基本情況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陸的反復演變而形成的,現在的白洋淀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龍河、孝義河、楊村河及白溝引河)下通津門的水鄉澤國,史稱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為平地,因此也稱“雍奴澤”。正德十二年間(公元1517年)楊村河決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勢,淀水浩淼,勢連天際,故改稱白洋淀。

白洋淀地處京津石腹地,位置獨特,有“九河下梢”之稱,豐水季節,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納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計算,白洋淀可蓄水3.5億立方米,這對于緩洪滯瀝、涵養水源,保衛京滬鐵路和華北油田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白洋淀水面遼闊,每年蒸發和下滲約2億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對于保持空氣濕度,調節周邊小氣候,減輕北京地區的春季風沙意義重大。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濕地,也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濕地之一,有著非常典型的濕地特征,物種資源十分豐富,有“物種基因庫”的美譽,淀內野生魚類54種、鳥類193種、浮游植物406種、浮游動物26種、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白洋淀濕地管理現狀

為了加強白洋淀濕地的保護,2001年11月,經河北省政府批準,白洋淀成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66平方公里,包括四個核心區,,分別是燒車淀、大麥淀、藻榨淀和小白洋淀核心區,核心區總面積97.4平方公里。2004年安新縣成立白洋淀濕地保護區管理處,負責白洋淀濕地的生態保護。開展了濕地科學考察工作,聯合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白洋淀進行了濕地資源摸底調查40多次,取得了原始數據200多個,建立了濕地鳥類檔案。加強了對生態區破壞行為的檢查,嚴厲打擊非法捕獵、毀葦造田、濫采濫摘的行為。加強生態濕地的宣傳教育,使淀區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顯著提高。

近年來,國家、省、市對白洋淀的生態保護與恢復也非常重視,加快了上游市縣的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強化白洋淀生態補水等工程。

1991至2007年,國家水利部門先后18次對白洋淀生態補水,總計9.76億立方米,尤其是2004年實施的“引岳濟淀”生態補水工程和2007年實施的“引黃補淀”工程,使白洋淀蓄水量增加,淀區水位提升到6.5——7.5米左右,水面開闊,水質變好,許多鳥類、魚類重現白洋淀(針尾鴨、羅紋鴨、環頸雉、文須雀、黃腹鶺鸰、中華鳑皮、鱔魚等),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長勢優良,白洋淀生態環境開始改善。

然而,要使白洋淀生態環境完全恢復,生態功能發揮到最好的水平,淀區水位應保持在7.5——8.5米,少量的補水對長期缺水的白洋淀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缺水的問題仍然不能得到根本保證解決。水位的降底使淀底逐年抬高,許多地方淀底已經,濕地變成荒地,村民們把這些干涸的荒地改造為農田,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造成了

濕地面積的減少,據粗略統計,十年來,有將近5萬畝的濕地被改為農田,占白洋淀總面積的10%。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三、白洋淀濕地規劃與建議

(1)依法補水,保障水源。白洋淀水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然降雨,二是上游補水。1995——2005年,白洋淀流域平均自然降雨量僅為524.9mm,尤其是近幾年來,降雨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遠不能滿足白洋淀生態功能的需要。白洋淀上游的9條入淀河流中多數已斷流,也僅有府河和孝義河有少量水流入白洋淀。應急補水可以緩解白洋淀缺水的問題,但由于白洋淀水分耗損巨大,每年僅蒸發和滲漏就達2億立方米,(照此計算,一年不補水,白洋淀就會干淀),短期的補水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使白洋淀水位應保持在7.5至8.5米,發揮出最佳的生態功能,應該建立長效的補水機制,實行依法補水,定期補水。每年補水量要達到3億立方米以上。

(2)加強上游河流污染治理。白洋淀水體污染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游污水。目前,白洋淀上游主要有府河(保定市生活廢水),漕河(滿城縣造紙廠工業廢水),孝義河(蠡縣、高陽工業廢水),3條河流注入白洋淀。入淀水水質不達標,導致白洋淀水體惡化。

(3)健全機構,強化管理設施。白洋淀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與2市5縣接壤:保定市的安新縣、容城縣、雄縣、高陽縣,滄州市的任丘市,其中85.6%的水面在安新縣境內。各市縣政府在白洋淀管理方面,政策不同,措施不一,沒有做到統籌規劃管理。

(4)加強宣傳,提高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宣教工作重點抓好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保護區周邊個鄉鎮、村進行宣傳,發放宣傳材料,入戶宣講濕地保護區法律法規,宣傳白洋淀濕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度宣傳濕地生態科普知識,提高生態保護意識。以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為載體,向國內外廣泛宣傳白洋淀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提高白洋淀濕地自然保護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5)實施淀底清淤工程。白洋淀處于華北平原低洼地區,多年來上游大量泥沙流入白洋淀,沉積物逐年增多,淀底、河床抬高,一些河道行船都十分困難,加之水草腐爛后沉淀水底,淀水含磷含氮化合物超標,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6)實施人口搬遷,緩解淀區自身污染。白洋淀有水區村39個,人口約10萬人,其中純水區村15個,人口約5萬人,這些村莊平均每天生產生活拉圾約12噸,生活廢水7噸,大部分直接排入白洋淀,超出了白洋淀的自凈能力,是水體污染的一個因素。解決白洋淀自身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行人口搬遷,首批應該重點對15個純水區村的5萬人口進行搬遷。同時,改變水區群眾織席扒簍、打魚摸蝦的傳統生活方式,通過轉移或輸出老動力的方式解決搬遷人口生計問題。

篇3

何為濕地?濕地的標準是什么?濕地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地域,不同的國家和專家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科學家對濕地的定義是:陸地上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即水深為2米以內,積水達4個月以上的過濕土地,并與其生長、棲息的生物種群一并構成的生態系統稱為濕地。常見的自然濕地有:沼澤地、泥炭地、淺水湖泊、河灘、海岸灘涂和鹽沼等。

國際濕地的認定標準,包括定量標準和一般標準。①定量標準:是指經常有野生鴨、鵝等種群1萬只或遷徙禽類2萬只以上;經常有一種水禽(或亞種)為種群數量的1%;經常有一種水禽(或亞種)為繁殖種群的9%。②一般標準:是指有一定數量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種或亞種;具有保持遺傳和生態多樣的特殊價值;具有動植物棲息地的特殊價值;具有本地動植物或種群的特殊價值。

濕地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調節地下水的功能。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②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③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④人類可利用從濕地提供的食物、清潔的水源和藥材而受益。據聯合國環境署2002年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1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

然而,由于人們對保護濕地重大意義認識不足,胡亂開墾濕地或改變其用途的事件在全球時有發生,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洪澇災害加劇、干旱化趨勢明顯、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等問題凸現,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多發的自然災害過后,常會導致瘟疫暴發、水源嚴重污染,給人類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

篇4

截至2004年,全省各類濕地總面積達到365.17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1.87%,而全國濕地總面積僅占國土總面積的6%。江西的濕地總面積在全國處于前列,并且濕地占國土面積的比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濕地類型較齊全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劃分,濕地分海洋濕地、陸地濕地和人工濕地。江西沒有海洋濕地,而陸地濕地的20種類型中江西有15個類型;人工濕地的10種類型中江西有8種,包括了除咸水湖和荒原濕地外的內陸濕地的所有類型,類型較齊全。

3.濕地水系完整、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

江西濕地水系是以鄱陽湖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境內的贛、修、撫、信、饒五大水系均匯入鄱陽湖而進長江,濕地水系非常完整。全省水資源總量為1416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七位。江西境內的河流湖泊水質基本良好,除極少數流經城市和工業集中區的河段外,絕大多數達到國家Ⅱ類及以上水質標準。

4.濕地生物資源豐富

江西種類繁多,面積巨大的濕地,成為野生動植物遷徙、繁衍生息的優良場所。江西濕地中有濕地高等植物127科、332屬、697種,上了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植物名錄的有12種。尤其是鄱陽湖珍稀水禽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鄱陽湖保護區記錄的鳥類有310種,約占全國鳥類總數的四分之一,屬國家級保護的動物有白鶴、白頭鶴、灰鶴、大鴇、白鵝雁等51種之多。

二、江西濕地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過度圍墾和無序開發造成濕地面積萎縮

江西濕地大規模的開發是在最近五十幾年,開發的目標是以農業生產,特別糧食生產為主。為滿足建國后人口劇增的需求,不得不倚重于省境內豐富的濕地資源,尤其是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全省掀起向湖泊要耕地的,濕地呈現出無序圍墾和過度開發的狀態,湖泊面積急劇減少。以省內最大的濕地鄱陽湖為例,從1954年到1976年這22年間,湖面面積累計減少1245km2,年遞減達56.6km2,速度驚人!

江西省同時也是我國血吸蟲病的高發區,為了消滅釘螺,在一些重點疫區不得不對濕地進行排澇和圍墾,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僅鄱陽湖區域由于對釘螺的控制而減少的濕地面積達600km2。進入20世紀80年代,對濕地的圍墾以水產養殖為主。改革開放后,全省的城市建設進入歷史最快發展時期。城鎮化導致圍湖造地,河道淤塞,市區及周邊農村的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2.濕地環境污染逐漸加大,生態環境面臨威脅

近年來,江西經濟開始進入快車道,自“九五”以來,全省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遞增速度,環境污染問題開始凸顯。濕地受到其周邊地區的工業污染、農業污染與生活消費污染的影響不斷加大。如:鄱陽湖濕地雖然總體環境尚好,但近年來局部污染逐漸加重,“九五”期間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全湖平均有64.2%的斷面為Ⅱ類水,30.5%的斷面為Ⅲ類水,劣于Ⅲ類水的超標斷面占到5.3%。

同時,環境污染導致濕地水體富營養化出現,使浮游生物單一,甚至出現藻類爆發性增殖,破壞了生態平衡,最終降低了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偭诐舛葋砜?,省內最大的濕地鄱陽湖也已開始出現富營養化。

3.生物資源利用過度,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

長期以來,人們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缺少全面和科學的評估,一般只注重生物資源的直接消耗價值(食物、醫療、原料等),而忽視生物資源潛在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少地區將濕地當作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免費財富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竭澤而漁、濫采濫挖、隨意捕獵現象很是普遍。如:在鄱陽湖南磯山自然保護區,每到秋冬季,漁民就挖開湖堤放水捕魚,即所謂的“塹秋湖”,對濕地生態帶來嚴重影響。

生物資源利用過度使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生物面臨瀕?;驕缃^。據20世紀60年代的調查,鄱陽湖有濕地植物119種,到20世紀80年代調查時就減少為102種,物種消失速度令人震驚!江豚在鄱陽湖數量不斷減少,白鰭豚已瀕臨滅絕。生物資源利用過度也使江西的漁業資源遭到破壞,漁獲物群體結構呈低齡化和個體小型化趨勢。

4.濕地管理機構不健全,法規不完善

濕地作為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包含許多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如林業、農業、漁業、牧業、環保、水利等等。管理部門紛雜、眾多使江西濕地的管理長期處于混亂當中,關系不順,界限不明,濕地保護處于各自為政的尷尬境地。江西濕地管理機構普遍不健全,設置也不合理,尤其缺少綜合管理機構。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專項的《濕地保護法》,擁有豐富濕地資源的江西省對于濕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長期處于空白。2005年,《江西省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江西省成為繼黑龍江省之后,全國第二個通過地方性法規保護濕地的省份。然而,法規條例在實施時依然存在問題,對濕地的界限不清――到底哪塊是濕地沒有明確界定,很難達到治本的目的。除鄱陽湖,東江源外,江西境內的其他濕地基本上沒有立法保護,處于非嚴格意義的保護狀態,僅限于一般的行政保護性管理,亟需進行開發、利用、保護等多目標并行的科學管理。

三、江西濕地資源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1.加強濕地的基礎研究、科研監測

江西省的濕地研究基礎薄弱,濕地專門研究機構較少,人才匱乏,尤其是缺少國家級的研究隊伍。長期以來,江西在濕地科學研究方面獲得國內外的資助相對較少,本省的科研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江西濕地研究的深入開展。

從現實情況看,迫切需要加大對濕地基礎研究的投入。同時,需要整合研究機構,各個部門通力合作,盡量避免研究項目的重復和缺少創新,要加強對濕地資源可持續高效經營的原理和技術的研究,探索濕地生態系統的逆向演替和衰退規律,提出退化濕地的恢復與重建的生物對策、技術和措施,建立健全濕地監測和評估系統等等。

2.加強和完善濕地立法工作,建立濕地資源保護管理體系

截至2004年,政府已頒布了與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15部,法規18部,然而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統一的濕地保護法。針對這種情況,江西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濕地保護法規或條例,來對本省豐富的濕地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目前,鄱陽湖濕地、東江源已有法規出臺,但江西境內的絕大部分濕地還處于法律真空狀態。隨著江西經濟近年持續快速增長,對濕地資源的影響程度也與日俱增,迫切需要需要在全省逐步建立完整的濕地法規體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部門各級濕地管理機構。與此同時,盡快建立一個統一協調和管理部門,也即成立濕地綜合管理部門,統籌兼顧地進行濕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發揮濕地的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實現江西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3.加強濕地環境宣傳和教育,實現公眾參與

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最終需要全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對濕地資源保護的有效性和資源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和管理決策者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因此,應通過教育設施和報刊、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提高公眾對濕地生態效益的認識,強化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環境教育的重點對象是濕地及周邊的居民,他們的行為對濕地資源有直接重要的影響。近50多年來,在江西廣大的湖區,人口已翻了一番多,并且貧困人口比例高,人口素質普遍偏低,給當地濕地保護帶來難度。應當重視對這部分人口進行濕地保護法規、條例的宣傳以及濕地生態環境重要性的教育。

4.轉變濕地利用模式,開展濕地生態農業

江西傳統的濕地利用多以擴大耕地為主,這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型開發模式,對濕地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其環境功能遭受一定的破壞。濕地開發的強度必須在濕地生態系統可承載的范圍內。把對濕地資源的粗放型開發模式逐步轉變為集約型開發模式是實現江西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

當前,應當積極引導農民退耕還湖,適時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水產養殖、果樹栽培等為主的生態農業,應成為江西濕地開發的重要模式。另外,還應開展多種途徑的資金籌措,推廣濕地生態補償政策,盡量使工業占用的濕地能夠置換出來,逐步恢復其優良的自然生態功能。

5.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業

篇5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團體(包括個人和團體)逐利的需求不斷加大,在市場經濟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逐步健全的過程中,生態政府建設對區域性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相當巨大,是以生態換取短期利潤還是以生態和諧、持續發展為建設目標是各級政府應該正視的問題。生態政府建設維護的是地方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以及最大范圍內保護公民的利益,防止不法利益團體通過危害環境換取利益,直接和間接危害公眾利益。本文以湖北省洪湖濕地保護和恢復這一案例出發,深入分析生態政府建設在資源保護和社會經濟效應方面的效用,加強塑造"環境友好、生態善治"的政府理念,并對以生態政府建設推進洪湖濕地保護和恢復提供途徑和借鑒。

一、洪湖濕地保護區面臨的困境

洪湖地區曾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產資源豐富,原本并不需要圍網養殖。但是受公共資源外部性的影響,外地捕撈者和本地捕撈者在利益驅動下,捕撈強度不斷加大,使洪湖漁業資源遭到掠奪性的亂采,致使野生的水產資源不斷減少;同時,由于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所帶來的養殖環境污染直接造成漁業資源破壞;另外,由于長江上游大壩的建筑使得該流域水流不暢,使魚的生養環境發生變化從而使魚的數量和種類也不斷減少;再加之捕撈競爭越來越激烈,利益糾紛也越來越直接和激化,于是,周圍居民紛紛開始圍網養殖,直接侵占共有漁業資源為己有。對于公共經濟利益的侵占與追逐是圍網養殖的直接原因。由于洪湖屬于公共性資源很難界定產權,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或無效率。一方面,政府沒能有效地界定產權,造成政府不能有效規制漁民的行為;另一方面,漁民之間就有限的洪湖養殖水面的爭奪愈演愈烈,造成"誰占有誰所有"的零和博弈局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所謂"漁霸"。這些"漁霸"圈占大片的湖面而其他弱勢散戶漁民根本沒有水面可供養殖或捕撈,這種無政府狀態下的湖面分配造成了極大的不公平性和混亂,人為導致了洪湖濕地保護區面臨的困境。

二、以生態政府建設解決洪湖濕地保護和恢復問題的思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拿大、美國等西方國家先后紛紛開始了建設"綠色政府"的實踐,生態政府價值實現的過程,要從政府生態責任意識的培育入手。在政府管理缺乏生態化的情勢下,生態效益往往是讓位于經濟效益,但是,當政府管理具有生態化導向后,政府管理的生態責任意識就會釋放出一種保護生態效益的責任機制,從而可以將生態效益作為政府決策的主要依據。

用人水和諧的科學思維定位洪湖的功能。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洪湖作為中國知名湖泊,國際重要濕地,生態和經濟價值重要,它是人類共享的自然資源,有著眾多無可取代的重要生態功能,是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江漢平原商品糧、商品魚基地。探索洪湖終結目標來定位洪湖,簡言之就是"構建人水和諧的洪湖濕地經濟"。和諧洪湖濕地經濟關注的是內部各系統和諧與平衡,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和諧,保護與利用和諧,歷史與現實和諧,地方政府、管理部門與湖區漁民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在實踐中充分展現洪湖水生態與水文化理性思維。說到底,就是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著力于洪湖的生態文明建設,建立起洪湖濕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保障體系。

明確價值導向,發揮生態政府職能。一是明確生態保護為導向,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將生態成本納入綜合評估體系,完善有利于洪湖濕地休養生息的環境經濟政策。二是成立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管理體制,改變分散治理、無序治理的局面,形成政策合力。要盡快確立跨行政區域、跨部門的流域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地區和部門統籌協調、分工合作、權責一致、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協調管理隊伍。三是以政府引導為主體,對洪湖湖區人口經濟結構和生存方式進行指導,鼓勵以漁業養殖為主要經濟發展來源的湖區人口向多種經濟來源發展,減輕洪湖濕地人口方面的壓力;不再讓洪湖濕地作為湖區人口投資、經營的主要項目。四是有針對性的采取生態手段解決生態問題。從基于社區的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江湖聯系、保護區與網絡建設、流域綜合管理四個領域入手,開展濕地恢復和重建"江湖聯系"。采取停止圍欄養殖,拆除圍網,恢復開闊水面,為水鳥棲息提供條件;調整養殖結構,人工種植水草,促進水質恢復。

三、生態政府建設對洪湖濕地保護和恢復具有長期的戰略效用

洪湖濕地是湖北省"二圈一帶"(即武漢8+1城市圈、鄂西生態旅游圈、長江經濟帶)是復合交叉區域,生態功能和經濟地位無可替代。洪湖冬排夏蓄,以調蓄為主,在長江中游地區所有濕地類型的湖泊中極具代表性。具有蓄洪排澇、物種保護、凈化污水、調節氣候、工農業供水、養殖、航運、旅游等多種生態功能(盧山等,2004)。洪湖是長江中游重要調蓄型湖泊,是江漢平原重要水源地,是華中地區重要"生物基因庫"。洪湖濕地是中國36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已被國際濕地公約局列入《國際重要保護濕地名錄》,是《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的優先項目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全球最重要的238個生態區之一。建設生態政府,對洪湖乃至更為廣泛的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深刻的戰略效用。

生態政府建設能充分發揮洪湖生態功能的效用,能充分發揮洪湖濕地社會經濟功能的效用,能充分發揮洪湖濕地可持續發展的效用。國家環保總局2007年9月24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6年)》顯示,2006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2567.8億元,比上年增長7.5%,占當年GDP的1.23%,達到歷史最高, 世界銀行估計,大氣和水資源污染方面給我國居民造成的損失為GDP的3.5%~8%(僅只健康損失,不包括干旱、洪澇和沙漠化的經濟損失),環境治理成本成為了經濟良性發展的巨大負擔,生態整治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生態政府建設將洪湖濕地的保護、恢復和利用同時進行,延長了洪湖濕地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實現生態的平衡,達到人與濕地的和諧共生,引導發展綠色經濟,有效的降低了后期治理成本,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從2000年以來,洪湖濕地日益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優先行動項目。2003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開始實施洪湖濕地保護與恢復示范工程,在項目實施的同時得到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支持,并被WWF在全球范圍內推介;在2006年第十一屆世界生命湖泊大會上,洪湖被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洪湖濕地在2008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洪湖不僅是一個城市品牌,而且洪湖作為武漢城市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續走生態型政府建設發展的道路,才能夠實現洪湖濕地的保護和恢復,才能確保洪湖地區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 F323.24 文獻標識碼: A

一、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1、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往往會破壞生態平衡

增加耕地面積是土地整治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土地整治中為增加耕地面積,往往對原有河溝進行裁彎取直,從而改變河溝的自然狀態,使河流流速、流量發生變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棲息和繁衍;其次,許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項目區域中,進行了大面積的填埋河溝和坑塘,不僅損害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還會減少區域內的水面率,減弱滯蓄能力。

2、項目不具有可持續性,可能會引起土地退化

有些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前的可行性研究內容和深度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往往不考慮項目后期效益的可持續性和管理的便利性。如在項目區的選擇上,可能某一區域較適宜耕種,但遠離農村宅基地,農民耕作很不方便,由于人力物力不足,項目結束后許多經營管理活動隨之停止,造成整治后的農田,往往第一年還在耕種,第二年就開始撂荒,項目后期效益難以實現。

3、忽略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可能會加劇水土流失

土地整治活動中容易出現各種土壤侵蝕的誘發因素。如土地平整過程中,地表擾動改變了土壤的原有結構,使土壤質地更加疏松易蝕;農田埂坎、田間道路建設往往形成陡坡;大面積增加耕地的同時,植被覆蓋率降低,尤其是處在體閑期的農地基本無地被物等等。由于土地整治甚少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即使有林草措施,大多也只是沿溝渠、田間道路兩旁營造防護林,施工過程中保護環境措施薄弱,因此忽略生態環境的大規模土地整治有可能造成新的土壤侵蝕和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4、缺少生態景觀規劃,可能會降低生態系統穩定性

土地整治中,農田景觀結構被較大程度的改變,多處水域、荒草地、林地、園地等轉化為同一利用類型的耕地,降低了土地利用類型的異質化程度和景觀多樣性。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指導及科學的生態景觀規劃,黃土高原的土地整治若不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對景觀文化的保護,盲目追求“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樹成行”的標準化建設,使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空間布局不當,結構單一,極易引起物種數量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使農業生態系統的抵抗力及適應力下降,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并導致孕育地域文化的鄉土風貌受損。

二、完善土地整理的對策和建議

1、注重生態環境治理,真正實現土地整治由數量向質量轉移

⑴ 建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體系

開展農田林網、護堤、田螃、坡面防護和溝道治理等工程建設,因地制宜確定項目區防洪標準、溝、路、渠綠化率、應保留的水體面積及其周圍應設置的自然植被緩沖帶等。

⑵ 做好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搞好坡耕地治理、溝道治理、成片造林、退耕還林與退林還耕、沼氣池等建設,綜合治理。同時對于農村新建居住小區要搞好村莊內部規劃,并且安排相應的環境保護工程,填埋和焚燒垃圾相結合,注意村容村貌建設,并考慮村莊內部綠化。

⑶ 重視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作內容不是簡單的開方挖填平整,還需要根據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確定土地平整方案,結合灌排溝渠、道路、林網布局,考慮機耕和田間灌水的要求進行耕作田塊建設,在平整過程中還應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證土地開發整理后的耕地質量。

⑷ 提高耕作層地力

土地整治工程不僅要保證項目區耕地在數量上有所增加,也要保證耕地的質量在工程實施后不降低,即達到提高上地利用率和生產力的目的。因此,土地平整應盡量避免或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需對原有耕地平整時,應采取地力保持工程措施。

2、加強生態環境分析評價,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應依據區域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進行廣泛深入的基礎調查,結合當地土地利用特點和總體規劃進行適宜性、可行性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選擇合適的土地整治區域,并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針對不同區域特點和類型,推進差別化土地整治模式,實行多樣化的技術標準、目標要求、管理模式與保障措施。在水土保持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土地開發的重點應轉向溝道造地。保證建成后的土地整治項目具有可持續性。

3、科學制定土地整治規劃,優化土地利用格局

根據區域地形地貌特點與水土流失規律,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讓耕地、道路邊坡等徑流產生區和林草等徑流滯納區在流域空間上相互平衡,可以有效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同時,通過合理規劃耕地、道路、林網、壩系等景觀,優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使生態系統結構多樣化,提高景觀空間異質性和景觀多樣性,改善生態系統脆弱的狀況,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在涉及廢棄宅基地復墾開發、空心村整治的土地工程中,根據空心村演化的“生命周期”規律來科學制定中長期戰略及規劃,同時注意鄉村景觀的生態價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把丘陵溝谷、河川平地等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和土地整治中梯田、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營造優美的農業和鄉村景觀。

4、強化生態化設計,營造保護型生態環境

土地整治過程中應考慮生態化設計。如防治水土流失,一方面,農田采用自流或噴灌的灌溉方式,可攔蓄地表徑流和泥沙,增加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農田的土壤侵蝕;另一方面,綜合考慮開挖面、道路溝渠、溝頭、壩坡埂坎等易發生水土流失區域的林草建設,并修筑淤地壩、谷坊、溝頭防護等水土保持工程,采取林草和水土保持措施相結合的方式護坡治溝,攔蓄泥沙,減少水土流失。在穩定生態系統方面,道路、溝渠等承擔著生物遷徙、物種交流功能的廊道,應進行生態化設計面非過度硬化;林草建設時構建喬灌草相結合、針闊混交的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夠增加區域內物種種類,使植物群落結構多樣化,健全區域生態系統。

5、重視生態效應評價,提高土地整治效益

鑒于土地利用改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在土地整治中應重視生態效應評價,以水土流失等生態過程為主,明確辨別影響景觀生態環境的因素,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通過評價結果,了解各個因素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和程度,為今后地區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并對可能產生的加劇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充分的預測和評估,從而全面提高土地整治的管理水平和實施效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結束語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著重于鄉村的生態環境保護,遵循土地多功能性、生態性、鄉土性、地方性、景觀性等原則,建設生態文明鄉村。實現數量、質量和生態的“三位一體”的綜合整治活動,傳承鄉村的傳統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我國農村水電及電氣化事業蓬勃發展。農村水電不僅成為廣大貧困山區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強大推動力,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而且在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水電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在一些地方顯露出來:一是農村水電開發同當地農民利益脫節。農民不能從農村水電開發中得到直接的好處,既不能分享經濟收益,又用不上廉價電。電站周圍的山區農民仍然使用高價商品電,除了電燈之外別的電器用不起;二是農村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脫節。開發商開發農村水電主要是向電網賣電,獲取商業利益,電網買進后再加價賣出,農民更加用不起電,不能實現以電代柴,當地農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燒柴,環境、生態難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響穩定、和諧的隱患。農村水電資源是屬于國家所有的稀有資源,但在這些地方常被開發商無償或以極低的價格占有進行開發,當地農民卻無錢無資源自己開發或參與開發農村水電,常造成矛盾,有時還很尖銳,成為當地不穩定因素。

充分說明家寶同志批示的針對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義。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家寶批示,實現農村水電與農民利益、地方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走科學、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首先對農村水電資源的條件與優勢談以下看法。

我國幅員遼闊,河流眾多,徑流總量豐沛,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根據最新水能資源復查結果,我國單站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的農村水電資源經濟可開發量為1.28多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農村水電資源點多面廣,除上海市外,遍及30個?。▍^、市)1600多個山區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山區,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開發地區。尚未開發的農村水電資源還有近8000萬千瓦,可建小水電站7-8萬座之多,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4個三峽水電站的電力電量,可直接惠及貧困山區億萬農民。

西部大開發地區(含廣西、內蒙和湘西、恩施、延邊)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8694.7萬千瓦,占全國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總量的67.7%;中部地區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2082.2萬千瓦,占總量的16.2%;東部地區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2069.2萬千瓦,占總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長江流域農村水電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珠江、黃河流域。

篇8

1引言

城市濕地公園作為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具有濕地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在城市建設發展中,隨著城市建設對景觀多樣性的美學需求、對保育濕地資源重要性的認知和開展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城市正在申報和建設城市濕地公園。但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人類需求與自然生態資源供給之間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的矛盾統一體,如何從環保角度評價城市濕地公園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使項目建設能符合生態安全,又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環評中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2環境影響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根據“生態功能保護論”的基本原則,城市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應當立足于“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切實維護好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態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方可達到城市濕地公園項目開發建設的目的。

城市濕地公園與其他水景公園的區別,在于濕地公園強調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與展示,突出了濕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內容和自然文化屬性。城市濕地公園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區別,在于濕地公園強調了利用濕地開展生態保護和科普活動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居民休閑游樂活動的社會功能。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環境影響評價與一般城市公園環境影響評價的最大區別,前者是以自然為主體,人為客體;后者則是以人為主體,公園為客體。即兩者評價的立足點不同,保護對象的優先順序和功能取舍的從屬順序不同。在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要把握住這一本質的特點和區別。

3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應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

3.1 城市濕地公園與一般城市公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

城市濕地公園的環境影響評價比一般城市公園的環境影響評價要復雜得多。除了兩者都要闡明項目對環境,以及環境對項目的水、大氣、噪聲、固廢等環境要素的影響之外,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與一般城市公園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有著較大的區別。

一般城市公園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側重于以人的美學感受和對人的服務功能為出發點進行評價,評價多采用生態滿意度分析(即人對生態服務功能的滿意程度)和美學景觀分析作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該生態滿意度的指標體系以人為核心而建立。比如以公園實現保障綠化的義務、服務設施比例、便利程度、綠地比例、園路場坪比例、可提供的環境質量、景觀效果等作為生態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公園內部景觀效果美好程度和與周邊環境景觀的協調性作為景觀評價的評價要素。

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更側重于評判城市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確定開發強度,以保障濕地資源生態結構與功能的穩定性為出發點進行評價,在強調保障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兼顧其服務功能。即著眼于在對擬議建設用地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現狀評價的基礎上,從分析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入手,預測其環境功能的變化及程度,并尋求保障濕地生態功能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其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中,優先考慮的是保障生態功能,其次才是服務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體系應圍繞著全面保護、生態優先、突出重點、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原則而建立。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3.1.1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主要應是反映擬建設用地建設前后濕地生態結構與功能變化的生態指標??蛇x取濕地形態指標(類型、蓄水量、面積、形態、水系聯通性);理化指標(水質指標、富營養化程度、底泥成分、土壤);水平衡變化指標(補排平衡、補排規律、水源來源、生態需水量、水質變化趨勢);生物多樣性指標(浮游動物、浮游植物、水生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水禽水鳥、保護物種);重要生物種指標(植物、動物);功能指標(水文調節、氣候調節、生物生境、資源生產);整體性指標(面積變化、水系隔斷與河道通暢性、河道和河岸自然性、河流整體性維持);可持續性指標(生境維持、恢復保育、壓力趨勢)等反映擬議建設用地濕地生態結構與功能現狀、演化的指標作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

3.1.2選取反映城市濕地公園服務功能的指標,包括服務設施比例、便利程度、綠地比例、園路場坪比例、可提供的環境質量等服務性指標。在對服務性指標的分析評述方面,應注重服務性指標與濕地生態功能指標的協調性,包括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的協調性、建構筑風格與濕地功能與特征的協調性、優先保護與利用的協調性、各種管理服務設施配置的合理性等。景觀效果分析方面應分析項目建設前后的自然、人文、社會景觀變化情況,分析項目內外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提出景觀資源保護在原物、原位、原狀這“三原”標準基礎上整治,推崇自然野趣,使公園環境保護達到景觀相融性的要求。

3.2 注重城市濕地公園選址的環境適應性論證

由于濕地是一個開放的、易受外界條件影響和干擾的生態系統,因此,城市濕地公園選址的環境條件如何,構成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生態要素在受到城市化發展影響和壓力下的演化趨勢如何,直接關系到城市濕地公園結構與功能的穩定性,關系到濕地公園建設的可持續性與成敗,因此,在濕地公園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特別注重項目選址與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論證,找出存在的問題并謀求解決途徑。

在城市濕地公園選址的環境適應性論證中,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3.2.1不能違反國家和地方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國家對濕地資源采取分區、分類保護政策,城市濕地公園不能建于濕地自然保護區之內,應當依照城市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要求,建于允許對濕地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的區域。

3.2.2應分析、論證項目選址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包括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綠地系統規劃、水資源保護與水資源利用規劃、河道防洪和岸線利用規劃、排水工程規劃等規劃的適應性和協調性。

3.2.3應通過對構成濕地生態系統各環境要素的現狀調查,查明環境條件,分析項目實施的資源可行性。

3.2.4以反映濕地生態結構與功能的生態指標和服務性指標為評價指標體系,用開放、系統、前瞻的視角分析選址環境條件中各環境要素對濕地公園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論證濕地公園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連貫性、完整性、穩定性的演化趨勢和服務功能的可實現性。

3.2.5在全面分析項目建設環境制約要素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應針對性地提出防止、減輕或消除不利影響的對策措施,以及對周邊區域的開發建設提出環保方面的建設性意見。

3.3 注重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論證

城市濕地公園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當注重對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功能分區的合理性進行分析論證,判別其規劃設計方案是否會對地域的連續性造成切割、使生境趨于破碎、自然性降低,是否會使植被蓋度減少或斑塊化、使物種多樣性減低,是否體現了對稀有、重要物種的保護,是否會使系統生產力衰退、生物量減少,是否會使生物組成的協調性受損,是否會造成土壤流失貧瘠化、使生態用水減少導致環境匹配條件的惡化,是否造成環境功能的衰退,也即規劃建設方案是否能有利于維護和保障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穩定性,避免開發建設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造成破壞和損害。其基本原則應是基于濕地自然生態特性上,保障和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連貫性、完整性和穩定性朝著良性的方向保育和演化。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立濕地保護政策。城市濕地公園既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種植濕地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景觀;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市濕地+城市公園”;更不應利用寶貴的天然濕地資源,開辟成人工氣息濃厚的水上樂園。

3.4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論證

篇9

1.1入湖河流水質較差,區域水質惡化根據涼山州環境監測站2012年對邛海四個監測點位的監測結果(表1),納入評價的22項監測指標除CODMn、總氮、總磷、硫化物為Ⅱ類外,其余指標均達到Ⅰ類標準,總體符合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水域標準。其中青龍寺、二水廠取水口水質略好于邛海公園、邛海賓館兩個監測點位的水質,邛海賓館處水質相對最差。由邛海歷史監測數據,邛海西北岸的出??谔?海河口)由于距離市區較近,周邊居民點、單位較多,濕地退化和水質污染相對嚴重,其水質整體維持在Ⅲ類,部分時段部分指標甚至達到Ⅳ類,已屬中度污染水體,為邛海水質最差區域。官壩河、鵝掌河和小青河為邛海三條主要入湖河流,其中官壩河為邛海流域內最大的水源支流,每年的流入量超過總量的50%,其水質對邛海湖影響較大。從2012年監測數據看(表2),官壩河總氮、總磷含量較高,為Ⅲ至Ⅳ類。而西北岸一些小支流由于距離市區較近、居民點較多,現狀污染較重,如土城河、干溝河、缺缺河等小支溝冬季枯水期入湖斷面水質較差,對邛海水質影響較大。涼山州環境監測站2012年3月對土城河、壕溝河、干溝河等三條小支流的監測結果顯示(表2),其DO、CODcr、BOD5、氨氮、TP、高錳酸鹽指數、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超標,部分指標劣于地表水環境質量V類標準。綜上,邛海水質呈現出整體較好、局部污染較重的趨勢,總體水質為Ⅱ類,部分區域和時段總磷、總氮為Ⅲ類;部分入湖河流部分指標劣于V類。區域水質惡化導致部分區域呈現富營養化趨勢,嚴重威脅水環境安全,威脅飲用水安全。邛海現狀水質類別大概劃分如圖1。

1.2濕地萎縮,湖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破壞上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圍海造田、圍海造塘、填海造房和水土流失,邛海面積逐年減少。由歷年測繪數據看到(表3),邛海面積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經歷了逐漸減小的變化,最小的2002年僅26.76km2。近2/3的湖濱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其中東北岸、北岸和西岸比較突出。濕地萎縮、湖體淤積、水質污染等原因導致湖州草灘生態系統和淺水帶生態系統面積大幅度縮減,挺水植物群落大面積消亡,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多種外來物種如紫莖澤蘭、鳳眼蓮、空心蓮子草等入侵且生長勢強,在局部地區成為群落的優勢種,甚至形成單優群落,成為邛海湖州草灘生態系統和淺水帶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建的嚴重威脅。邛海生態系統自我調控能力削弱,穩定性和有序性降低,對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產生嚴重威脅。近年來通過實施“三退三還”、濕地恢復與建設等措施,水面面積逐步增加,生態系統正在逐步恢復中。

1.3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負荷大邛海流域以農業人口為主,農田面源和散戶畜禽污染大,再加上湖周自遷人口控制難度大及旅游業的迅速發展,面源污染入湖占流域總負荷的比例COD76.1%,氨氮86.72%,總氮63.99%,總磷67.65%,成為流域污染主要來源(見圖2),面源污染控制成為關乎邛海水質安全、飲用水安全的重要控制因素。

1.4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突出邛海流域各子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積和流失量主要分布在官壩河和鵝掌河流域。兩流域面積占邛海流域總面積的63%,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71%,其中,官壩河流域面積占邛海流域的45%,水土流失面積占52%;官壩河流域和鵝掌河流域年水土流失量分別占整個邛海流域土壤侵蝕量的53.8%和23.08%。中度以上侵蝕面積也主要分布在官壩河流域和鵝掌河流域,分別占到了41%和28%。青河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4713t/km2•a,為流域最高,其次為鵝掌河流域、官壩河流域和龍溝河小流域[5]。水土流失導致邛海湖容減少、濕地銳減,同時還將大量污染物帶入湖區,造成水質污染,對流域的糧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以及人居環境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是流域主要生態災害。邛海最大水深由上世紀50年代的34米,淤積成2003年的18m,庫容由3.2億m3變成2.93億m3。

1.5城市和旅游快速發展,保護壓力持續加大邛海位于西昌市城東南約3km,屬城市近郊湖泊。隨著西昌城市發展,邛海呈現逐漸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轉變的趨勢;西昌旅游業發展迅猛,湖周旅游設施建設需求增加,加重了邛海湖盆區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是流域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

2邛海生態環境保護思路

邛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應以維護高原淡水湖泊水生態健康為目標,以飲用水源水質安全保障和生態保育為核心,以污染防治與生態恢復并舉為基本原則,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為主要調控手段,實施兩大策略:策略一:優化湖泊生態結構,構造完備的生態梯度,實施分區生態保護和恢復。策略二:完善湖泊生態功能,正確處理城市、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3邛海生態環境保護區劃

本文根據邛海生態服務功能、區域功能、地形地貌及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不同需求,將邛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劃分為水源生態涵養區,污染控制及凈化區、湖濱生態保育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湖體保護區五大區域(圖3)。

3.1水源生態涵養區邛海流域海拔1800m以上區域及邛海西岸瀘山涵養林帶為水源生態涵養區,該區域為邛海流域的半山區、山區,面積約175.14km2,是湖泊清水產生的源頭,流域水土流失問題多在該區域產生。水源生態涵養區的主要環境功能是水源涵養,該區域應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功能,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構筑保護邛海水體的第一道防線。

3.2污染控制及凈化區水源涵養區產生的清水經地表徑流流經農業發展區、人口密集區,清水被應用產生污染。該區域主要由農田區、村落、旅游區域組成,人類密度大、活動頻繁,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及干擾較大,是流域內面源污染產生的重要區域。

3.3湖濱生態保育區邛海周邊正常蓄水位線(海拔1510.3m)以上陸域至最低蓄水位(海拔1509.30m)水深2m以內的水域之間約500m范圍為邛海湖濱生態保育區,面積約為14km2。該區域湖濱帶濕地的攔截凈化功能被破壞,流域的各種面源污染失去最后一道攔截防線,直接進入邛海,是邛海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

3.4飲用水源保護區邛海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域和陸域)范圍形成飲用水源保護區,該區域根據保護要求實施水源地保護措施,一級保護區以衛生防護為主,防護污染源對取水口的直接沖擊。

3.5湖體保護區湖體保護區為邛海水面區域,目前正常蓄水位1510.3m下湖泊面積。該區域是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目標和核心區域,應嚴格禁止網箱養魚,限制無序旅游船只進入;通過污染水源涵養區和污染控制凈化區等區域的環保措施,減少污染物入湖,使水質穩定達到Ⅱ類,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

4邛海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針對水源生態涵養區,污染控制及凈化區、湖濱生態保育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湖體保護區五大區域環境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和調控方案,從調控、監管措施和工程建設兩方面出發,統籌兼顧,實施“分級、分區、分類、分期”的分區保護控制措施,實現流域經濟及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推動邛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4.1調整產業結構,改變邛海人“以湖為生”的產業格局邛海流域農村面源污染對邛海污染貢獻最大;同時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已成為流域的支柱產業,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應從邛海生態環境保護出發,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延伸流域環保產業鏈發展,構建區域環境準入體制,以生態環境保護區劃為基礎設定禁止準入、限制準入、優化準入3類主體功能區域,通過分區環境管理,實施差別化的資源環境準入和管理政策,改變邛海“以湖為生”的傳統經濟產業結構。

4.1.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作為流域經濟的重要產業,積極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發展全產業鏈高3期竺美等:邛海生態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研究93效生態農業。結合邛海濕地建設,開展農業生態工程建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升花卉種植、大棚蔬菜等生態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生態化發展,大力發展有機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將邛海流域內的農地納入當地無公害基地建設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

4.1.2旅游產業調整在旅游產業結構調整上,調整旅游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改變;優化布局旅游區域,劃定旅游區、限制旅游區和控制旅游區,實現旅游區域生態化,并通過邛海景區及限制性旅游區的差額收費制度最大限度控制對湖濱保護區和湖體保護區的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證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環境健康,促進旅游產業與生態保護的協調。旅游開局如下:旅游區:保持歷史旅游區和城市風景區(濕地一、二期),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生態保護提升,實現旅游區域規范化和生態化;禁止旅游區:在生態敏感區、物種重要生境和重要水體保護區(入湖河口、飲用水源保護區等)設置禁止旅游區,除工作及研究人員外不得進入。限制旅游區:在具備生態和環保功能的區域設置限制旅游區,區域內應嚴格控制進入數,并采取收費制度,以減少游客量。

4.2優化城市布局,留足生態發展空間西昌城市迅速發展,邛海呈現逐漸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轉變的趨勢,優化城市布局已經迫在眉睫。邛海生態環境保護實施“一退、二調、三?!北Wo邛海的重大戰略決策,優化城市發展布局,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西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修編過程中,突出邛海保護區在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中的核心地位,調整城市發展重心,將原規劃的“東拓(邛海湖盆)西進”的城市發展布局調整為東限西進(重點向西發展,限制向東發展),在東部規劃預留出20余km2作為生態田園區用地,擴大邛海東北岸濕地恢復面積,增加600~1000m寬的邛海濕地恢復拓展帶,留足生態發展空間。目前,結合邛海濕地恢復和面源污染治理規劃,堅持“三個結合”(濕地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濕地建設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相結合、濕地建設與基礎設施配套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邛海流域已經全面開展湖周地區的生態移民工程,大力度實施“三退三還”,對邛海周邊五鄉一鎮村民9000余戶,3萬余人實施生態搬遷;湖周鄉鎮集中規劃,建設生態文明鄉鎮及村落,確保清水入湖。

4.3截污治污,保障飲用水源安全以邛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區劃為基礎,針對各個區域的環境問題實施污染物三級攔截。針對流域內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負荷大的環境問題,實施邛海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環湖截污管網工程,實現環湖生活污水截流處理。實施大興、大箐、高枧、海南和川興四鄉一鎮農村連片整治,減輕農村生活面源污染對湖泊水體的污染。針對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問題,實施官壩河、鵝掌河、小青河泥沙治理工程,治理規劃水土保持面積3197hm2。針對飲用水安全問題,全面實施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建設工程,開展水源地綜合整治,設置水質監測斷面及自動監測系統,保障西昌市飲用水安全。

4.4修復受損生態系統,建立生態安全屏障針對官壩河上游水土流失產生的環境問題,對官壩河上游各小流域進行涵養林保護,主要包括山區坡耕地改梯工程以及封山育林工程。通過涵養林保護工程旨在恢復清水產流區森林植被覆蓋率,保育源頭清水的產生。實施邛海環湖濕地建設,邛海濕地建設工程分3片6期進行建設。3大片濕地包括西北岸濕地、東北岸濕地、南岸濕地。目前已經完成一期~四期濕地的建設,建設面積497.25hm2。五期濕地(東北岸)、六期濕地(南岸)將在2014年10月全部完工,建設面積約856hm2。邛海濕地建設從生態和環保功能出發,建設具備水質凈化功能的湖蕩濕地、農田水質凈化湖濱帶等,攔截面源污染;恢復湖濱入湖河口濕地、鳥類棲息地、魚類種群繁殖區的生態系統,逐步改善和恢復湖濱緩沖區的結構和功能,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和良性循環,形成湖泊最后一道保護屏障,為邛海打造一條“凈化帶”,保證清水的最后入湖。

4.5加強環境監管能力,提升監管水平湖泊的保護離不開流域有效的監管,因此按照邛海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時,應開展全流域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結合邛海環湖濕地建設,建設邛海濕地環境科普基地,完善濕地的環境科普宣教功能,科普基地包含了鳥類科研觀測站、珍稀植物研究站等科研設施;在邛海東北岸和南岸建設科研監測點,設置土著魚類科研觀測站、瀕危土著魚類繁殖基地、水質監測站,在小青河和官壩河設置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站,加強濕地的環境監測和相關科學研究,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的發揮提供科技支撐。建設邛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綜合考慮污染源,水質安全等多方面地因素,有效地監測區域內水質動態,建立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從根本保障水環境安全。

篇10

一. 洞庭湖濕地概況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跨湘、鄂兩省。洞庭湖濕地主要包括東洞庭湖濕地、西洞庭湖濕地和南洞庭湖濕地,特別是東洞庭湖濕地1994年被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是整個濕地系統的核心,是“國際濕地公約”收錄的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1]洞庭湖濕地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動植物資源尤為豐富,以鳥類和水禽為甚,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生產基地和鳥類主要棲息地。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僅存的兩個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調節長江洪水徑流、保護物種基因和生物多樣性方面作用極其重要。

二. 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條件分析

(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品位和知名度高

洞庭湖區自然生態旅游豐富,漁類和鳥類種類多種多樣。據保護區網站稱僅東洞庭湖已記錄到鳥類316種,其中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東方白鸛、黑鸛、白鶴、白頭鶴、大鴇、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7種,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灰鶴、小天鵝、白額雁等37種。此外,還記錄到魚類湖區現有魚類119種,水生動物68種,野生水生植物400余種。[2]其中金栗蘭科、毛食科、樟科、防己科、金縷梅科、木通科、睡蓮科等都是代表本區和中國特有成分的植物種類。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同樣豐富,沿湖知名旅游景點,有岳陽樓、君山、魯肅墓、屈子祠、范蠡祠、西施墓、楊幺墓等,并流傳著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如娥皇女英淚灑君山、柳毅傳書等,特別是岳陽樓作為整個洞庭湖人文生態旅游的核心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龍舟競渡、名樓水上觀光、東洞庭湖觀鳥休閑、張谷英村訪古探幽等一系列的生態旅游項目品位好知名度高。

(二)、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環洞庭湖區域位于長江中下游核心區域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兩大中部群市群的過渡地帶,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京廣鐵路、長張高速,長常高速,106國道等都貫穿湖區、湖區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特別是武廣高鐵、滬昆高鐵開通后湖區與“珠三角”、“長三角”聯系更加緊密,給湖區濕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區位條件。[3]

(三)、環湖地區經濟發達,為濕地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環洞庭湖地區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岳陽、常德、益陽三市,長沙市望城區以及湖北部分縣市,總面積約5.23萬平方公里。湖南省洞庭湖區的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5.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1/3.經濟總量占全省近1/4,在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環洞庭湖經濟圈是湖南省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在整個全省中處于前列。環洞庭湖經濟區地處成渝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連接地帶,客源市場居民消費能力強、發展潛力巨大。

三. 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問題及成因

洞庭湖面臨的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結構紊亂、功能削弱和自然景觀退化等問題。[4]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生態環境問題,一是濕地面積不斷減少,洞庭湖水面從全盛時期的6000平方公里到今天2740平方公里縮小一大半。洪澇災害頻發,洪水威脅嚴峻。湖泊水體污染嚴重,工業污染、農藥化肥污染、農業污染、生活垃圾交織,加劇了水體污染程度,洞庭湖水質處于中富狀態。資源開發利用過度,過度捕撈、挖砂、水產養殖、楊樹無序種植、外來物種的引進推廣破壞了湖區生物的多樣性。湖區血吸蟲病沒有根治,鼠害泛濫。

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生態環境問題的既有天災也有人禍。人類不良的經濟行為是破壞生態旅游發展環境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保護區與地方政府而言處于弱勢地位。保護區內諸多資源涉及多方管理機構協調,如何在各部門間斡旋取得結果困難,保護區可以實施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制止的不多,防治不力。機制體制整合不夠,同一個湖被分割成東、西、南三塊水面,分屬三市管轄,難以形成合力。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加大了洞庭湖保護和治理的難度。

四. 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研究

(一)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濕地生態旅游是以可進入的,并具有一定觀賞性濕地為主要旅游資源的旅游活動。開發濕地生態旅游,要讓游客觀賞到優美的自然景觀,還要讓游客認識濕地、了解濕地,同時提高濕地保護意識,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資源,其達到可持續利用,實現與人類和諧共存。因此,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一種保護性開發。通常來講要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經濟環境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原則、特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原始性和真實性原則。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應進行區域劃分,分片規劃,劃分為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起隔離作用)、和試驗區(生態旅游)。試驗區的生態旅游以以冬季觀鳥節為品牌,打造“濕地公園”項目,將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融為一體兩面,并且冬季觀鳥與血吸蟲病疫期相互錯開,以此劃分區域規劃,強化保護觀念,發展生態旅游。

(二)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

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首先要立足大旅游、大生態、大市場,對整個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系統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把生態旅游擴展應用到環洞庭湖區和旅游產業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和旅游活動的全過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的生態友好程度。具體來講就是理順管理體制,實施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上,構建政府、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三位一體的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5]政府、企業和社區居民都是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的實施主體。三個主體相互影響并都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部門主導整個開發過程,一方面引導調控旅游企業,另一方面保障社區居民利益。旅游企業可以雇傭社區居民到企業工作,參與旅游開發,居民同時也可以監督旅游企業的開發活動。政府在旅游企業進行旅游開發的活動中,要建立濕地環境評價系統,來監測濕地環境的發展變化,切實保護好濕地資源,使濕地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

1.強化政府監督和管理,科學規劃,制定政策

政府應把自身做為生態旅游環境的踐行者和保護者,加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防止企業為獲取經濟利益而損害環境的行為的發生,對于對破壞生態旅游環境的企業應給與嚴厲的處罰。合理引導當地居民保護湖區的自然環境,從而為生態旅游發展奠定基礎。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是個系統工程,應構建一個完整科學的規劃。政府必須牽頭合理劃分洞庭濕地功能區域,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旅游活動。制定了濕地保護政策法規約束洞庭湖沿湖居民,企業等相關利益者的行為,增強有關部門的保護意識,行為和方向,為政府和旅游部門明確保護旅游生態環境的方向,真正的促進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強化生態環境意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洞庭湖是國際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全省重要旅游的品牌,是開展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基地。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尋找適當的宣傳途徑,比如加強學校對對下一代生態教育、獎優罰劣,強化保護區居民生態環保意識,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激發他們的環保責任感和緊迫感,增強政府管理者與社區居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真正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建立洞庭湖生態旅游補償機制

政府支持實施生態旅游補償機制。管理部門更好的與保護區附近居民溝通,了解居民民生,協作共同提高居民經濟,落實政府補償政策。進行經濟補償的同時,建立能有利于當地居民的項目。幫扶農家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切實有用的就業培訓,提供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

4.社區居民參與機制

社區參與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開發項目,決策,實施,評估和管理過程中,將項目內化為社區群眾的自覺要求和行動,提高項目的成效。因此通過這種形式的參與社區居民能夠自覺的保護當地的生態旅游環境,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環境質量的提高,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鐓^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發展,應貫穿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滲透到各個層面,通過參與而享受到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參與旅游發展規劃決策、包括授權居民自行決定旅游發展目標、參與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分配、增加居民的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并將這些意見納入旅游規劃與政府決策之中。

5.洞庭湖濕地環境影響監控機制

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會因在該地域內發展旅游業而受到不利影響,這就要求在試驗區內的濕地生態旅游活動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對旅游開發帶來的影響進行不斷地分析預測,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洞庭湖生態旅游健康有序發展。任何形式的濕地旅游開發活動都會對濕地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只有通過環境影響評價,科學開發,使得旅游活動對濕地環境影響較小,不會使生態系統環境功能降低或損傷,或通過努力可以使受損傷的生態功能得以恢復和補償,保證自然保護目標得以實現,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項目就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祖鵬.洞庭湖濕地旅游資源開發策略研究[J].價格月刊,2012,(6)41-44.

[2] 繆麗華.杭州西溪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與前景初探[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6)58-63.

[3] 楊桂華,王躍華.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新思路[J].經濟地理2000,(1):88-92.

[4] 董明輝,朱有志,莊大昌.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資源科學,2001,(5):82-86.

[5] 莊大昌,董明輝.洞庭湖區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 [J].人文地理,2002,20(1):73-76.

[基金項目]本文獲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型社會”建設實踐中低碳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及實證研究——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例》(項目編號:2010YBB186)、湖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低碳旅游經濟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10C0203)、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洞庭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機制與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ZZ52)資助。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婷婷激情五月天在线视频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五月天AV电影在线播放 |